全局通栏广告

爱盲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今日清明节:寻春莫忘归,纸烛悼先人》。

[复制链接]

2137

主题

6702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877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天涯过客说:
今天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节。“清明”有冰雪消融,草木青青,天气清彻,万物欣欣向荣之意。清明时,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说到清明节,很多人会想起“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名句。是的,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在传统社会中,清明节是一个特别盛大的节日,除了扫墓祭奠、怀念离世亲人,它还是踏青嬉游、亲近大自然的节日。
古人根据对日影的观测,在一年中定出 24 个节点,每一节点指代的那天被称作一个节气。一年中,以立春为起始,清明是第五个时间节点。每年的 4 月 4 日或 5 日,当视太阳到达黄经 15 度时,便为清明节气。地球绕太阳一圈的时间称为“回归年”或“太阳年”,自清代开始,定以春分点为 0 度,太阳在黄道上每运行 15 度定为一个节气,二十四节气因而为 24 个特定的时刻,而非特定的 24 天。但一个回归年实际长度为 365.2422 天,历法上的一年长度则为 365 天,因此每年会多出 0.2422 天(相当于 5.8 小时),节气的特定时刻也会每年“顺延”0.2422 天;如此一来,累积 4 年后几近一天,为修正它,公历历法中有“闰年”制度,每 4 年会多出 2 月 29 日一天。这也是清明节有时在 4 月 4 日,而不是 4 月 5 日的原因。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而清明节纪念祖先的习俗和寒食节有关,寒食节传说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无法找到食物,后来多亏随臣介子推“割股充饥”,救了重耳一命。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但介子推已归隐山林。
后来晋文公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寻之不得,于是有人献计从三面烧山,逼出介子推。最后大火烧遍,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时节,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清明对于古代农业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节气。这个时期,我国大部分耕种地区的日平均气温已上升到 12℃以上,到处是一片繁忙的春耕景象。华南气候温暖,春意正浓。但常言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在清明前后,仍然时有冷空气入侵,甚至使日平均气温连续 3 天以上低于 12℃,造成中稻烂秧和早稻死苗,所以水稻播种、栽插要避开暖尾冷头。在西北高原,牲畜经严冬和草料不足的影响,抵抗力弱,需要严防开春后的强降温天气对老弱幼畜的危害。
另外华南西部常处于春旱时段,4 月上旬雨量一般仅 10 至 20 毫米,尚不足江南一带的一半;华南东部虽然春雨较多,但 4 月上旬雨量一般也不过 20 至 40 毫米,自然降水亦不敷农业生产之需还须靠年前蓄水补充。此外,5-6 月是一年之中冰雹最多的月份,应当加强对雹灾的防御。
扫墓祭祖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人们在清明节前后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并相传至今。
荡秋千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秋千之戏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荆楚岁时记》记载:“春时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唐代荡秋千已经是很普遍的游戏,并且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由于清明荡秋千随处可见,元明清三代定清明节为秋千节,皇宫里也安设秋千供皇后、嫔妃、宫女们玩耍。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传说,在很早以前就有清明踏青这一活动了。据《旧唐书》记载:“大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见,踏青春游的习俗早已流行。杜甫有“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的诗句。到了宋代,踏青之风盛行。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就极其生动地描绘出以汴京外汴河为中心的清明时节的热闹情景。在这一画卷,画面人物就达 550 多人,牲畜 50 余头,船 20 多艘,车、轿 20 多乘。清明踏青之盛况,可见一斑。
射柳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插柳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本帖来自爱盲客户端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37

主题

6702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8774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6:08 |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天涯过客说:
清明,一年中的第五个节气。
《历书》有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与其它节气不同的是,清明同时又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祭祀节日,这一天,离家的人们,会不远万里回到故乡,缅怀先祖,祭祀扫墓。
如今,因为疫情,许多人不能回乡,但心中对逝者的怀念,未减分毫。让我们一起为天堂的亲人点盏心灯,愿逝者安息,生者如斯。
清明已至,思念弥深
北宋著名词人周邦彦在《琐窗寒·寒食》中写道:“桐花半亩,静锁一庭愁雨。”
每到清明,人们就会对故去的亲人尤为思念,这是华夏儿女刻在骨子里的基因,是更古不变的情怀。
曾经,带着我们去扫墓的人,如今也归于尘土,只是当时从未想过,时间竟然过得如此之快,与亲人的缘分,有今生,没来世。
如今,还是一样的细雨连绵,一样的行色匆匆,可亲人在里头,我们在外头。
再也见不到熟悉的身影,亲切的笑容,只能将满腹的心事,不尽的思念,说与青山绿水,说与一花一木。
但愿,他们在另一个世界,没有烦恼,没有病痛,没有饥寒,没有离别。
古人讲:“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怀念亲人,怀念的不仅仅是逝去的生命,更是注进我们血液中的精神与文化,那是岁月带不走的,甚至会随着时光的流逝,愈加深刻。
电影《
寻梦环游记
》中有一句台词:“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没有一个人记得你。”
故人已逝,但思念永存,记住从何而来,才知该往哪儿去。
斯人已逝,珍惜当下
人生短暂,世事无常,我们谁也无法预料意外,躲过死亡。
在清明,除了怀念逝去的亲人,我们还应学会放下过往,珍惜当下。
近段时间,全国人民都沉浸在
东航空难
的悲伤之中,132个鲜活的生命,因为飞机的意外坠落而消逝。
他们是像我们一样努力活着的普通人,是他人的儿子、丈夫、父亲,是女儿、妻子、母亲。可是,就在一个与平时无异的午后,他们的人生定格在了那一瞬。
斯人已逝,对他们最好的怀念,就是珍惜活着的每一天,善待眼前人。
为了生活,我们疲于奔波,总是容易忽视亲人的关心,也曾无数次将爱人的唠叨、父母的叮嘱当作耳旁风,甚至因为一时的不顺而迁怒于人。
也许,当心情平复下来,你会发现,父母不知何时变得步履蹒跚,爱人那曾经娇美的面庞也添了些皱纹,你开始后悔自己一时的冲动,后悔自己忽视对亲人的陪伴。
有句话说得好:“人生最幸福的事,莫过于柴米油盐的充实,灯火阑珊的温暖。”
趁爱的人还在身旁,趁一切还来得及,不妨多陪伴在他们身边,给他们做顿饭,陪他们聊聊天,散散步,赏一次春光。
感恩拥有,珍惜当下,幸福其实一直都在,从未离开。
逝者安息,生者如斯
苏轼曾在一首诗中写道:“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清明,除了祭扫逝者,也应扫一扫自己内心的尘土。
余生,应当好好活着,好好爱自己,才能更好地爱他人。
世事难料,生活不易,尽管时常被烦心事所累,可越是人生艰难处,越要懂得修炼内心,活得通透明澈。
《醒世恒言》
中说:“人有逆天之时,天无绝人之路。”
路不通时,不妨转个弯;事不顺时,不妨退一步。
没有人能够真正左右你的人生,唯有你自己。学会不与自己较劲,便没有什么可以与你抗衡。
人这一生,终究是独自来,又独自去,真正的贵人,始终是自己。修一颗平常心,宠辱不惊;做一些本分事,得失不计;当一个自在人,应止则止。
当你看过了生死,尝过了辛酸,你会发现,生命中没有什么是不能放下的,最重要的,是内心的富足与温暖。
逝者已矣,留给我们的是怀念,教会我们的是珍惜,而我们自己,应当收拾好心情,在苍茫的世间,活出一份淡然,一份无悔。
《扬子法言》
中讲:“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自然之道也。”
生死两端,莫不是自然法则,无需太过介怀。祈愿逝者安息,生者如斯。
余生,不忘来路,珍惜当下,爱惜自己,静静地享受生命之美,不失为一种大智。
清明,谨以此文献给逝去的亲人,愿山河无恙,人间皆安。
本帖来自微秘安卓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爱盲论坛  

GMT+8, 2025-4-5 01:35 , Processed in 0.31594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