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局通栏广告

爱盲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587|回复: 11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成推拿

[复制链接]

313

主题

9479

帖子

2万

积分

核心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226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5-31 15:52: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铁鞭01说:
1.
推拿疗法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 不断认识、发展、充实、总结出来的一门学科。我国有悠久的 文明史,历代医家创立的按摩推拿医术丰富多彩。我父臧福 科,在原北京中医学院学习6年,1963年毕业并留校,从事 中医骨伤科医疗、教学工作15年,师承我国著名骨伤科专家 刘寿山教授,深得其真传。当上级指示北京中医学院附属东直 门医院成立推拿按摩科时,我父受命与同事组建了按摩科,建 立了中医学院推拿教研室。刻苦学习古文献及全国各名家之推 拿按摩医术,同时进行临床医疗的科学研究及教学工作,历时 15年,曾出版著作10部,发表论文16篇,1990年晋升为主 任医师(教授)。他从事中医骨伤、推拿医疗、科研、教学工 作30年,兼任全国中医药学会推拿分会第一届副秘书长兼委 员,北京中医药学会第七届正骨推拿学会委员,于1992年创 立了大成推拿学派。
大成推拿学派学术上主张从整体观点出发,以中医理论为 指导,以古今推拿术为手段,因人施法为治疗原则。强调手法 在临床运用中,既要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相济,又要刚 柔各别,辨证(或辨病)施法,各得其用,不可拘泥于一法 一派之医技,而应兼取百家之所长。意在继承古人之大法,发 扬今人之所长。即综合各家各派临床有验之法,不论职位高 低,是否名门,还是民间,均应学习采纳,始称之为大成。家 父虽然立派一大成推拿学派,实际上他不主张分派系,主张 博采众家之术,使推拿界能团结起来,共同为人类的健康和保 健事业作出贡献。他现在虽已退休,但仍从事临床医疗研究和 教学工作。今又命我协同同门弟子,将其著作整理编辑成 《大成推拿术》一书,作为他今后教学的课本,并亲身拍录一 套与本书相呼应的录相带,使教学工作更形象化,以利于后学
之人掌握。
我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由于本人年轻,学识有限,书 中必有很多不足之处,敬请同道批评指正。
宏达

大成推拿术
1.推掌简史
推拿的起源和形成,是与我们祖先的生活、劳动分不开 的。也就是说推拿疗法是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 中,不断认识、发展、充实、总结起来的一门学科。
大约在一百万年前,当人类于大自然中求生存,在斗争或 生产劳动中,遇到损伤而发生疼痛时,便自然地用手在身体上 摩擦,经过手的抚摩,觉得疼痛减轻或消失,久而久之,逐步 认识了抚摩的作用,大抵是今天按摩的雏形。经过不断地实 践、总结,逐渐形成了推拿疗法。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 中指出:“摩擦生热,在实践上是史前的人就已经知道的了。 他们也许在十万年以前就发明了摩擦生火。而且他们在更早以 前就用摩擦来使冻冷的肢体温暖。”
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臣闻上古之时,医有 俞跗,治病不以汤液、醴酒、镜石、挢引、案兀、毒樊,一拨 见病之应,因五脏之输,乃割皮解肌,诀脉结筋。”说明推拿 的起源很早。
远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按摩在医疗中就被广泛 应用。战国时,民间医生扁鹊运用按摩针灸,成功地抢救了尸 厥患者。据《周礼注疏》记载:“扁鹊治虢太子暴疾尸厥之 病,使子明炊汤,子仪脉神,子术按摩。”我国现存最早的医 学著作《黄帝内经》中,记载了按摩的治疗范围有痹证、痿 证、口眼哨斜和胃痛等;其中描述了按摩工具,如“九针” 中的“圆针” “镘针”,可见那时按摩和针灸的关系较为密切, 常常结合使用。《黄帝内经》中称之“药熨”,可谓后世膏摩 的鼻祖。《汉书•艺文志》中记载的《黄帝岐伯按摩》十卷 (巳佚)大约成书于秦汉时期,是我国第一部推拿专著,可能 是当时推拿经验的最初总结。这个时期导引法也有所发展, 《后汉书•华佗传》记述华佗发扬了《淮南子•精神训》的导
上篇基础篇
引经验,强调指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 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终不朽也。”他 还将古人的导引总结为“五禽戏”,把医疗练功提高到新的境 地。《素问•异法方宜论》:“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 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 导引按跷,故导引按跷者,亦从中央出也。”这里的中央即我 国的中部地区,相当于今之河南洛阳一带。从上述经文中可以 推断出,我国的按摩最早发源于河南洛阳地区。在《金匮要 略》中已经有关于“膏摩”的记载。由此可见,我国在秦汉 以前,推拿疗法已被普遍应用。
魏晋时期,推拿疗法在古人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推 拿不仅用于治疗一些病症,同时还用于急症的治疗和自我保健 及强身。如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一书中,就有很多关于用 推拿治疗急症的记载,如治疗“卒腹痛”、“卒心痛”、“卒霍 乱”等。葛洪治疗痹痛的处方多是“摩膏”,如“莽草膏” “丹参膏”等。这个时期,也有推拿专著,如葛洪的《抱朴 子•内篇•遐览》中提到有《按摩导引经十卷》(已佚)。如 梁•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记有浴面保健按摩法。
隋唐时期,“太医署”中巳有了按摩医生。如《隋书•吉 官志》已有“按摩博士二人”的记载。这可以证实隋朝期间, 按摩疗法不但为群众所欢迎,也受到了当时统治阶级的重视。 按摩医生在太医院里是隋朝首创,并给以“博士”官职。《旧 唐书•百官志》载有“按摩博士一人,按摩师四人,按摩工 十六人,按摩生十五人。按摩博士掌教按摩生消息导引之 法。”足见唐代设立的按摩科,已把按摩医生分为按摩博士、 按摩师和按摩工的等级。按摩博士在按摩师和按摩工的辅助 下,教按摩生“导引之法以除疾,损伤折跌者,正之。”(见 《新唐书•百官志》)由此开始了有组织的按摩教学工作,有 关创伤骨折的治疗,亦归属于按摩师主管。在这个时期导引即 自我按摩,作为按摩的一个内容十分盛行。隋•巢元方在
大成推拿术
《诸病源候论》中,几乎于每卷卷末都记有导引按摩之法。 唐•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记有以自我按摩为主的“老子 按摩法”。自我按摩这样广泛开展,说明了按摩疗法重视预 防,注意发挥病人与疾病作斗争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 “治 未病”的思想。唐代集前人之大成,每在人体体表上施行按 摩手法时,多涂上中药膏剂,可防止病人的表皮破损,也使药 物和手法功效相得益彰的膏摩手法有了发展。膏的种类很多, 有莽草膏、丹参膏、乌头膏、野葛膏、陈元膏和木防己膏等, 根据病情选择应用。而且,膏摩还可以防治小儿疾病,如唐•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载有“小儿虽无病,早起常以膏摩 囟上及手足心,甚避风寒
这个时期,我国经济、文化、交通等均有较大发展,对外 文化交流出现r欣欣向荣的局面,中医学在这一时期传入朝 鲜、n本、印度等_家。
宋金元时期,推帒在隋唐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发展,应 用范围更加广泛,不仅用于一些“损伤折跌者”,而且用于治 疗妇科一些疾病。如《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医术名流 列传•宋一》记有宋代名医庞安时“为人治病率十愈八九,
有民家妇孕将产,七日而子不下,百术无所效……令其家 人以汤温其腰腹,自为上下按摩,孕者觉肠胃微痛,呻吟间生 一男子……”成功地运用按摩法催产。
这个时期又比较重视推拿手法的分析,如宋《圣济总 录•卷四•治法•按摩》云:“可按可摩,时兼而用,通谓之 按摩。按之弗摩,摩之弗按。按之以手,摩或兼以药。曰按曰 摩,适所用也。……世之论按摩,不知析而治之,乃合导引而 解之。夫不知析而治之,固已疏矣,又合以导引,益见其不思 也。大抵按摩法,每以开达抑遏为义。开达则壅闭者以之发 散,抑遏则懔悍者有所归宿。”书中对每个具体手法的分析, 可以进一步认识推拿的治疗作用。在此之前有关的医学书籍中, 谈到按摩的作用,多是温通闭塞;这时,有些医书中就提出导
上篇基础篇
引按摩术有解表发汗的作用。北宋“太医局”增加“疮肿兼折 疡科”,至此骨科才正式从按摩科中分出而立为专科。但按摩对 中医骨科的影响是深远的,至今中医骨科仍保留按摩的内容。
明代时期,封建社会处于没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有萌 芽,随着农业、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医学也有显著的进步。当 时,太医院中不仅设有按摩科,而且按摩在治疗小儿疾病方 面,巳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小儿推拿的独特体系,如 小儿推拿的穴位,有点,也有线(如前臂的“三关”、“六 腑”)和面(如手指指面部的“脾” “肝” “心” “肺” “背” 等)。在小儿推拿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又编写了不少小儿推拿 著作,如明•陈氏著《小儿按摩经》(亦称《按摩经》)、龚 云林著《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周于蕃著《小儿推拿 秘诀》等。其中《小儿按摩经》可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推拿 书籍。按摩又有推拿之称,正是从这时小儿推拿的名称开始 的。明代的民间推拿医生比较活跃,正如《香案牍》载:“有 疾者,手摸之辄愈,人呼为摸先生。”这位摸先生,便是医术 较高明的推拿医生。
清代时期,推拿曾被错误地认为是“医家小道”、“有损 大雅”、“非奉君之道”。因此,官方“太医院”里不设按摩 科。然而推拿在民间却得到蓬勃发展。此时整理小儿推拿经验 的专著,如熊应雄著《小儿推拿广义》、胳如龙著《幼科推拿 秘书》、夏云集著《保赤推拿法》、钱怀邨著《小儿推拿直 录》、夏鼎著《幼科铁镜》和张振鎏著《厘正按摩要术》等著 作相继问世,推动了推拿疗法的发展。由国家组织编辑的 《医宗金鉴》一书,把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列为 伤科8法,并对手法的作用与临床应用作了很精辟的论述,对 推拿手法在治疗伤科疾病方面作了全面系统的总结。
新中国成立前,国民党统治时期,有人翻译了国外著作, 介绍了瑞典式按摩、欧美式按摩的一些情况。但是由于当时国 民党政府竭力推行民族虚无主义的卫生政策,对中医学横加摧
大成推拿术
残,执行了排斥、打击、取缔中医的政策,严重地干扰了推拿 疗法的发展,到新中国成立前夕,推拿疗法已处于奄奄一息的 境地。在这艰难的环境下,推拿在民间还是有一定的发展,如 一指禅推拿流派、滚法推拿流派、内功推拿流派的形成,便可 见其一斑。
新中国成立后,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 正确地贯彻了党的中医政策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 针,随着中医事业的发展,推拿疗法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1956年在上海开设了推拿训练班,1958年成立推拿专科门诊 部,同年又创办了推拿专科学校。全国各地的中医学院中医系 课程中也设置了按摩课,培养了大量新生力量。
20世纪50年代,推拿治疗范围已较广泛,涉及内科、外科、 妇科、儿科、伤科、五官科等。并开始研究推拿的生理作用,探 讨其治疗原理。当时出版推拿专著10余种,发表论文70余篇。
60年代前半期,推拿专著增多,出版了《推拿学讲义》、 《中国推拿学》、《捏脊疗法》、《儿科推拿疗法简编》、《实用 推拿疗法手册》等10余种。期刊杂志上发表的论文近300篇, 同时现代医学外科书籍中也介绍了推拿方法。探讨用推拿治疗 骨伤科疾病的机理,取得了很大成果。
60年代后半期和70年代上半期,不少省市医院的推拿 (按摩)科被解散,到80年代初期,全国各地推拿机构相继 恢复;推拿疗法的临床研究、实验室研究、手法力的测定等, 又继续开展起来;治疗范围又进一步扩大,尤其对部分外科急 腹症领域和某些心脏疾病的推拿疗法均有所突破。在针灸麻醉 的启发下,应用推拿疗法进行麻醉,在外科手术方面也取得进 展。这时,全国22所中医学院中,上海、北京、辽宁、天津、 陕西、广州、福建等8所院校里巳有针灸推拿系或伤科专业。 芜湖中医学校是第一个开办了中等推拿专业的。推拿专著有 《脏腑经络按摩》、《小儿推拿》、《推拿简编》、《按摩》、《实 用中医推拿学》、《推拿疗法与医疗练功》、《按摩疗法》、《朱 金山推拿集锦》等10余种先后出版。发表的论文数百篇,仅
上篇基础篇
1979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推拿学术经验交流会上,就发表了 98篇论文。近几年,卫生部还先后组织力量,编写了高、中 级《推拿学》教材;在全国各省市相继成立了推拿学会,全 国推拿学会于1987年10月在上海成立,这将促进和推动全国 推拿事业的发展。
90年代,推拿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它表现在用推拿 手法治疗内脏病症和用小儿推拿治疗儿科疾病等方面有突飞猛 进的进展。全国推拿学会抓住时机,即时召开了二届全国推拿 学术经验交流会。在会上发表论文有质的变化,原来发表的论 文多以损伤病症为主体,现今转变成损伤病症的论文和内脏病 症、小儿病症的论文平分秋色之势。之后又分别召开了三次专 题推拿学术交流会,其中有在辽宁省召开的损伤病症全国推拿 学术经验交流会;在山东召开的小儿推拿全国推拿学术经验交 流会;在河北省召开的内脏病症全国推拿学术经验交流会。推 拿事业的发展,使推拿医术在国内外逐渐被人们所接受,推拿 按摩的书籍犹如雨后春笋一般,大量地出版发行。现在,中医 药院校已有28所,其中有20余所开设针灸推拿系或骨伤专 业。在一些中医大学设有针灸骨伤学院。还有一所独立学院。 推拿保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逐渐兴起,备受人们的欢 迎,使古老的推拿医术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如今,推拿正以其 独特的疗效,吸引着世界各国人民和学者,并越来越引起国际 医学界的重视,许多国家都派人来我国学习和邀请我国派遣推 拿人员去工作与讲学。
可以预言,推拿疗法必将随着医学科学与社会的发展,而 得到迅速的发展,它必将为解除人类的疾病痛苦及医疗保健事 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大成推拿术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3

主题

9479

帖子

2万

积分

核心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2266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0-5-31 15:54:03 | 只看该作者
沙发 铁鞭01说:
2.推拿治疗疾瞒的原理
推拿属中医外治法范畴,是一种物理的治疗方法,它是根 据病情施用手法治疗的一门中医学学科。推拿治疗疾病的范围 广泛,它涉及伤、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的许多疾病, 在临床辨证中,必须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通过四诊,结合 必要的临床检查,正确了解与掌握疾病的发病过程和全部情 况,运用八纲辨证、六经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和卫气营 血及三焦辨证等手段,结合现代的生理、病理、生化、解剖及 诊断方面的知识,对疾病进行综合分析,辨证施治和辨病论 治。手法是推拿治病的重要手段,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的 特记部位,改变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使症状得以缓解或消 除,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推令治疗疾病的原理即是讨论推拿作用机制。了解此点, 对于临床治疗是十分重要的。
2.1推拿对伤筋的治疗原理
凡是人体各个部分的筋肉(包括皮肤、皮下组织、肌肉、 肌腱、筋膜、关节囊、韧带、腱鞘、滑液囊、椎间盘、关节软 骨盘、血管、周围神经等)受到外来暴力撞击,强力扭转牵 拉、压迫或不慎而跌扑闪挫等原因所引起的损伤,均称为 伤筋。
《外台秘要•卷二十九》载有“四肢骨破碎及筋伤蹉跌”。 伤筋作为诊断,首见此时。临床上伤筋常以肿胀、疼痛、功能 障碍及酸胀、麻木等为主要临床表现,推拿疗法是伤筋的主要 治疗方法之一。它是通过以下几点起作用的。
2.1.1舒筋活络,宣通气血,缓解痉挛
损伤后局部经络受阻,气血不通而致痉挛、疼痛或麻木不 仁。《素问•血气形志篇》云:“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
上篇基础篇
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推拿手法,可以理筋使之复旧, 达到经络疏通、气血通畅而解除局部软组织的痉挛、不仁或疼 痛等症状。
2.1.2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软组织损伤后,一般局部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是肿胀。这是 因为损伤之后离经之血瘀积体表而致;或因骨缝开错,气血郁 滞,为肿为痛。通过理筋手法的按压、推抹、揉摩等动作,使 筋骨复旧,经脉疏通,气血运行通畅而使瘀血消散、肿胀减 轻、疼痛减缓,有利于损伤组织的修复。如《医宗金鉴•正 骨心法要旨》中云“因跌扑闪失,以致骨缝开错,气血郁滞, 为肿为痛,宜用按摩法。按其经络,以通郁闭之气;摩其壅 聚,以散瘀结之肿,其患可愈。”把推拿治病的局部作用原理 说得十分明确。
2.1.3理筋复位,解除粘连,疏通狭窄,滑利关节
软组织损伤后,有筋“弛、纵、卷、挛、翻、转、离、 合”之分(《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可伴有骨缝开错, 日久失治,使关节间瘀血、积液等,瘀久而产生关节和筋的粘 连,使关节屈伸不利。施以推滚、推扳、摇背、屈伸、点拨等 手法,可理正筋骨,解除粘连,疏通狭窄,滑利关节,以利损 伤的修复和功能的重建。正如《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 中云“……能达病者之血气瘀滞,皮肉肿痛,筋挛骨折,与 情志之苦欲也。”
2.1.4散风除湿,温经散寒
《素问•举痛论》中说“寒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脉泣则 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 热气至则痛止矣。”《素问•异法方宜论》载:“中央者,其地 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 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娇。”推拿手法以按法、擦法、摩法、 拿法等,推穴道,走经络,拿筋骨,达到散风除湿,温经散寒
• 10 .
大成推拿术
而治疗痿痹之证。
2.1.5 “松、顺、动”学说
近代中医学者,根据伤筋无论是急性或慢性损伤,疼痛往 往是主要症状,损伤后由于血离经脉,经脉受阻,气血流行不 通,“不通则痛”,指出治疗的关键在于“通”,“通则不痛”。 欲达到“通”,必须先使其“松”、“顺”、“动”。推拿手法通 过舒筋通络达到“松”,“松则通”;理筋整复达到“顺”, “顺则通”;活血化瘀,使气血流动、主动被动活动肢体均达 到“动”,“动则通”。三者有机联系达到“通则不痛”的目 的。(此观点在全国统编《推拿学》教材有进一步详细阐述, 此不赘述。)
2.2推拿对内脏病的治疗原理
屮队7认为人的生命活动必须依靠营卫气血的维护、营 养,营卫气血以经络作为运行的经路。经络遍布全身,四通八 达,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沟通和联络人体所有的脏腑、 器官、孔窍及皮毛、筋肉、骨骼等组织。再通过气血在经络中 周流不息、循环无端地运行,组成了整体的联系,保持阴阳平 衡,内外协调,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从而在经络现象 上,对人体皮毛、肌肉、筋骨、脏腑等都能反映出正常的生理 和病理的变化。在致病因素(邪气)作用下,破坏了正常生 理活动的协调和平衡,导致阴阳气血偏盛、偏衰及脏腑机能的 紊乱,也就是产生了疾病。由于经络外络肢节、内属脏腑、沟 通表里,所以内脏疾病往往可以反映到体表(如肝病胁痛); 体表疾病可以影响到内脏(如腹部受寒引起胃痛)。
推拿疗法不仅在局部起到通经络、行气血、濡筋骨的作 用,而且通过经络系统影响内脏及全身活动,达到调节阴阳气 血的偏盛偏衰,使紊乱的脏腑气机恢复正常的生理状态,使脏 腑阴阳得到平衡,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并呈现全身的治疗作 用。因此,运用推拿疗法能广泛地治疗多种内脏疾病。
上篇基础篇
11 •
对推拿治疗内脏疾病的原理,将介绍以下几点:
2. 2.1平衡阴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 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它论述 阴阳的总纲,揭示矛盾的对应统一、消长、转化规律。人体内 的一切矛盾斗争与变化均可以阴阳概括,如脏腑、经络有阴 阳,气血、营卫、表里、升降等都分阴阳,所以脏腑经络的关 系失常、气血不和、营卫失调等病理变化,均属阴阳失调的 范畴。
人体上下、内外各组织结构之间,以及每一个组织结构本 身,虽然关系复杂,但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说明,如《素 问•宝命全形论》云:“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人体的生理功能保持协调的关系,才能维护人的正常生命 活动,其基本点即保持阴阳相对平衡,否则便产生疾病。如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 精气乃绝。”
疾病的发生,是阴阳失去相对平衡,出现偏盛或偏衰的结 果。阴阳失调又是脏腑、经络、气血、营卫等相互关系的失 调,以及表里出入、上下升降等气机运动失常,这都是疾病发 生、发展的根本原因。阴阳失调概括了疾病病理变化的复杂多 变性,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胜则阳病,阳胜则 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 阴阳。”治疗的基本原则是促使“阴平阳秘”,恢复阴阳的相 对平衡。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谨察阴阳所在而调 之,以平为期。”推拿是通过以下几点来调节阴阳的平衡。
2.        2.1.1 调和气血
推拿手法所用的功,通过经络系统而起到局部和全身的治 疗和调节作用,均有促进气血循行的作用。
(1)推拿对气血循行的局部作用
12 .
大成推拿术
上节在“活血化瘀、消肿止痛”里,已讨论过这部分内 容,说明通过推拿直接来改变气血循行。现代研究通过动物实 验证实推拿后可使局部血流量明显增加。        •
(2)推拿对气血循行的全身作用
气血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人 的生命活动是气血运动变化的结果。气血的生成都需要水谷精 微的充分供给,而这同时又有赖于胃的受纳腐熟功能及脾的运 化功能。推拿通过健脾胃,促使人体气血的生成,同时通过疏 通经络加强肝的疏泄功能来促进气机的调畅,这样又加强了气 生血、行血、摄血的功能,促进或改善人体的生理循环,使人 体气血充盈而调畅,《灵枢•平人绝谷篇》云:“血脉和利, 精神乃居。”临床治疗时,经常用摩腹来促进胃的通降功能; 用一指禅推、按揉脾俞、胃俞、足三里或用擦法在背部督脉及 脾胃区域治疗,以促进脾胃及全身气血的运行,达到增强脾运 化功能的作用。
2. 2.1.2调节内脏功能
推拿对内脏功能有明显的调整阴阳平衡的作用。这种调整 阴阳的作用在各个脏腑器官都有表现,它是通过经络、气血而 起作用的,或直接影响内脏功能。如在腹部推拿,能直接影响 肠蠕动,使肠蠕动亢进者,受到抑制而恢复正常,临床上利用 此点治疗腹泻。反之,肠蠕动功能减退者,则可以促进其螺动 恢复正常,临床上多用此治疗便秘。于背部脾俞、胃俞推拿亦 有以上表现,这说明了推拿的全身作用。又如用按揉法于心 俞、肺俞、膻中、内关,能改善心脏的功能,使西医诊断为 “左心功能不全”患者的心脏功能恢复到接近正常功能水平。
2.2.2调整机体的功能
在平衡阴阳节中指出推拿对气血、脏腑功能有调节的功 能,体现了推拿有促进机体功能的一面,临床上常用面、颈部 推拿按摩来预防感冒;胸背部推拿治疗咳喘。现代研究发现推 拿能提高人体的免疫能力,增强抗病能力,由此说明推拿确实
上篇基础篇
• 13 •
有扶正的作用及补的功效。
推拿也具有一定的抑制机体亢进的作用。例如,推拿颈项 部有平肝潜阳的作用,治疗肝阳上亢的眩晕症;点按脾俞、胃 俞有缓解胃肠痉挛的作用,都体现了推拿又有“泻”的功效。 小儿推拿治疗外感发热症,能解表清热,有驱邪外出的作用。 在整个小儿推拿学中,“补” “泻”运用更为明确。总之,推 拿有促进机体功能和抑制其亢进的作用。
2.2.3补泻作用
“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是中医治疗的基本法则之一。补 者,补其不足,扶助正气;泻者,泻其有余,祛除邪气,其最 终目的是平衡阴阳,调整机体的生理功能。脏腑之间失去平 衡,可根据五行生克关系进行推拿治疗,如培土生金法,补土 泻木法等,在治疗成人内脏疾病的临床中经常采用,更为明显 的还属小儿推拿。
推拿治疗中补泻作用乃是手法刺激在人体某一部位,使人 体气血津液、经络脏腑产生相应的变化。它往往以手法的轻 重、方向、快慢、刺激的性质与治疗的部位相结合,才能体现 出来。临床上,推拿手法通过其刺激的强弱、作用时间的长 短、频率的快慢以及手法方向的变化等各种不同性质和量的刺 激作用于体表的经络腧穴,从而对具体的脏腑起补泻作用。一 般认为向心为补,离心为泻;顺时针为补,逆时针为泻;弱刺 激为补,强刺激为泻;作用时间长的弱刺激为补,作用时间短 的强刺激为泻;频率慢的为补,频率快的为泻等。因此,根据 疾病选择适当的治疗部位,根据病情和病人体质采用不同量的 刺激手法,根据不同的治疗部位选用适当的手法,是推拿补泻 作用的关键。
不同学派在补泻操作上,尚存在一些不同之处,有待今后 进一步通过临床和实验来验证,逐步走向统一。
14 •
大成推拿术
2.3有关推拿作用原理的实验研究
推拿手法的物理刺激,使作用区引起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 的变化,局部组织发生生理反应,这种反应通过神经反射与体 液循环的调节,一方面得到加强,另一方面又引起整体的继发 性反应,从而产生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的改变,达到治疗效 果。具体归纳如下:
2.3.1局部组织的作用
2.3.        1.1可以清除衰亡的上皮细胞,改善皮肤呼吸,有利于 汗腺和皮脂腺的分泌,增强皮肤光泽及弹性。
2.3.        1.2强刺激的摩擦类手法,可引起部分细胞蛋白质分解, 产生组织胺类物质,并且能使机械能转化成热能。两者都能促 使毛细血管扩张,增强局部的肌肉营养供应,改善代谢状态, 促进肌萎缩改善和损伤组织的修复。
2.3.        1.3手法的断续挤压活动,可增快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 加强了水肿和病变产物的吸收,使肿胀挛缩消除。(有人在狗 的粗大淋巴管内插入套管,看到推拿后比推拿前淋巴液流动增 快7倍;在家兔的两侧膝关节内注射墨汁,并对一侧膝关节进 行推拿,发现推拿后一侧关节内的墨汁已移向远处,未经推拿 一侧关节内的墨汁依然大部分存留)。推拿后可使血流量明显 增加。
2.3.2对整体和其他组织产生的作用
2.3.2.1从神经反射角度的研究
推拿能调整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的相对平衡。
(1)缓和、较轻、有节律的手法,反复刺激,对中枢神 经有镇静、抑制的作用,而兴奋周围神经;急速、较重、时间 较短的手法,对中枢神经有兴奋作用,而抑制周围神经。有人 观察推拿后脑电图的变化,见a波振幅增大,而且振幅增大的 时间延续。这个现象可能是推拿后引起内抑制的发展所致。
上篇基础篇
15 .
(2)根据脊髓节段反射推拿颈部,可以调节上肢及脑内 血液循环,降低颅内压,并有降低血压的作用。叩击1~2胸 椎能引起心动反射,表现为心肌收缩;振动叩击1~2腰椎, 可使小骨盆充血;捏脊,可引起肠蠕动增快;按压缺盆穴处的 交感神经星状关节,可发生瞳孔扩大,血管扩张,同侧肢体皮 肤温度增高;推拿下腹部及大腿内侧,可引起膀胱收缩而排 尿,治疗尿潴留;推拿腹部可促进胃肠蠕动和消化腺分泌。
2. 3. 2. 2从生理、生化角度研究
(1)捏脊有提高肝糖原利用率的作用,可为机体各种抗 病生理措施提供更多的能量,产生对机体有利的影响。核糖核 酸的增加,对机体非特异性抵抗力的生成和增加,将有良好的 影响。
采用木糖试验的方法观察捏脊疗法对小肠吸收功能的影 响,发现患儿捏脊后木糖排泄率的增高较捏脊前差异非常显著 (P<0.001)o
通过观察捏脊疗法对疳积患儿胃泌素分泌功能的影响,发 现患儿捏脊2周,血清中胃泌素平均值较治疗前下降非常明显 (P <0.001)。患儿治疗后与正常儿相比,无显著差异(P< 0.05)。捏脊后,肺活量较前有增加。
(2)推拿后可使血清中内啡肽含量升高,揭示了推拿镇 痛的原理。
(3)小儿推拿中推脾经,使胃酸浓度明显增加。
(4)针刺四横纹(四缝穴)能使胰蛋白酶、胰脂肪酶、 胰淀粉酶增加,故此穴为治疗疳积的要穴之一。
(5)脾俞、胃俞穴推拿后,大多引起胃运动增强,足三 里穴则大多引起胃运动抑制。值得提出的是,在胃活动增强 时,推拿后往往使其运动减弱,而当胃运动减弱时,推拿后则 增强。小儿推拿运内八卦,亦有明显的调节胃功能的兴奋和抑 制作用。
(6)实验室证明,推拿后白细胞总数和吞噬能力增加,
• 16 •
大成推拿术
白细胞分类变化中淋巴细胞比例升高,红细胞轻度增加,血清 中补体效价增加,氧的需要量、排氮量、排尿量和二氧化碳的 排泄量也都有增加。
(7)推拿后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脑血流图波幅值有增加。
(8)推拿不同部位均都引起同侧发生肌电反应,肌电脉 冲幅度的增高没有因推拿部位的不同而有差异;肌%脉冲频率 的增高在推拿不同部位时,则有明显差异。在推拿穴位时,引 起的肌电变化大于推拿非穴位时弓丨发的肌电变化,且具有非常 高的显著性差异(P <0.0001)。指出使用经穴推拿应当遵循 经络学说。
(9)推拿改善心肌缺氧状态,使心电图明显改善,并对 “左心功能不全”者,有明显改善作用。
(10)单纯小儿推拿可以使发热的小儿体温有不同程度的 降低。
(11)振腹能使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 分泌,从而起到调节全身内分泌机能的作用。在临床上治疗由 于内分泌失调引起的一系列病症,如乳腺增生、闭经、阳痿、 漏肩风、腱鞘炎、腕管综合征、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
(12)推拿手法可以促使机体内自由基清除剂增加,使自 由基下降,从而起到改善DNA水平的作用。临床上可用于保 健、促使创伤愈合等方面。
2.        3. 2. 3从生物力学角度的研究
(1)俯卧后伸法,因脊柱的后伸,使神经根和突出物之 间出现松弛性的变化,张力减少。俯卧后伸结合牵引进行推拿 时,是最有利于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回纳的一种体位,有效率 与成功率最高;侧卧斜扳法可使腰椎旋转,在椎体旋转过程 中,紧压神经根的突出物,可以远离神经根1厘米左右。并且 椎间隙加宽,其压力也明显减少,有利于突出物的回纳。有的 学者在外科手术中证实了这一点。
(2)推拿中力的性质不外压力、弹力、摩擦力,这三种
上篇基础篇
• 17 .
力可以产生“静力效果”和“动力效果”。
(3)推拿手法动态力测定器的制造成功,可以对推拿手 法动态曲线进行测定,准确地揭示了手法运动在各项时间、空 间特征上的规律及数据。也就是手法好坏可以定量分析,从而 为使手法的治疗量逐步达到客观化、指标化和统一化奠定了 基础。
(4)牵拉、弹拨、旋转、整复等一些手法,如运动类手 法,均可解除软组织的痉挛、粘连、嵌顿和错位。
综上所述,推拿的作用,主要是改善机体的功能。但并不 是推拿只能治疗功能性疾病,对器质性疾病无能为力。推拿治 疗疾病,有的是直接改善器质的病变,使障碍的功能得到消 除;有的是通过调整功能,使器质病变得到恢复。推拿治疗器 质性疾病的途径是后者。例如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这种器质性病 变,经过腹部和背部的推拿,改善胃肠的功能,从而使壁龛 愈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3

主题

9479

帖子

2万

积分

核心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2266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0-5-31 15:54:38 | 只看该作者
板凳 铁鞭01说:
3.推掌治疗原则■治法_禁忌证
3.1推拿治疗原则
治疗原则又称治疗法则,与治疗方法不同,它是以中医基 础理论为指导,对临床病症制定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治疗规 律。任何具体的治疗方法,都是由治疗原则所规定并且从属于 一定的治疗原则。
由于疾病的证候表现多种多样,病理变化极为复杂,且病 情又有轻重缓急的差别,不同的时间、地点、不同的个体,其 病理变化和病情转化不尽相同。因此,只有善于从复杂多变的 疾病现象中,抓住病变本质,治病求本,采取相应的措施,扶 正祛邪、调整阴阳,并针对病变轻重缓急,以及病变个体和时 间、地点的不同,治有先后,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才能获 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3.1.1治病求本
“治病必求其本”是中医辨证施治的基本原则,也是推拿 治病的根本原则。求本,是指治病要了解疾病的本质,了解疾 病的主要矛盾。就推拿临床具体而言,疾病病理变化过程中的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是本;病变部位和症状表现部 位,病变部位是本。如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盘纤维环破裂后 压迫神经根或脊髓神经,这是本病的本质,如不解除压迫,只 在下肢使用手法,舍本求末,那是徒劳无效的。因此,推拿在 临床的治疗中,一定要在各种错综复杂的临床征象中,运用 “四诊八纲”等辨证手段,同时结合西医的一些临床检查,了 解疾病的全部情况,并进行综合分析,抓住疾病的最本质的东 西,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这就是“治病求本”。
在临床运用治病求本的原则时,必须分清标本缓急,正确 处理“正治与反治”,“治本与治标”和“标本同治”之间的
上篇基础篇
19 •
关系。
3.1.2调整阴阳
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就是阴阳相对平衡的失调,而阴阳 的失调也可以概括疾病的各种病理变化,即所谓“阳盛则热, 阴盛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阴损及阳,阳损及阴。” 故历来有“治病必求于本,本于阴阳”之说。推拿在临床治 疗中,必须遵循“阴病治阳,阳病治阴”的治疗原则,注意 调整阴阳,使之恢复相对平衡,才能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3.1.3扶正祛邪
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表现为人体正气与邪气相争的过 程,在这个过程中,若正气盛,邪不得侵,则病退;若邪气 盛,正不能胜邪,则病进,即《黄帝内经》所云:“正气存 内,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治疗的根本目的, 就是要改变正邪双方力量的对比,扶助正气,祛邪气,使疾病 向痊愈方向转化。推拿的作用,在于调理气机,增强体质,提 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以达到祛除邪气、邪去正复、恢复健康的 目的。因此,在临床上采用不同性质、不同方向、不同频率的 手法,起到补泻的作用,也是操作中必须注意的。
3.1.4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治疗疾病 时,也就要根据多方面的情况来考虑,诸如四时气候的变化、 地区环境的特点、病人的年龄、体质、性别、生活习惯及耐受 程度和职业等各种不同情况,采用各种不同的治疗方法。这就 是推拿在临床治疗中,必须遵循的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治 疗原则,并根据这个原则来选取穴位和部位,选择手法,决定 手法的刺激量、操作方向与操作时间。例如外伤科疾患一般以 痛为腧,局部取穴。因为肌肉、韧带和关节的病变,其症状表 现部位大多都是病变部位的区域。但如果急性损伤,局部肿胀 疼痛剧烈,就应该先选取邻近的穴位和部位进行手法操作,待
• 20 •
大成推拿术
病情稍有缓解,再在局部操作;内妇科疾患,需重视循经取穴 和随症取穴,并可根据内脏传人神经与躯体传人神经的相互关 联,在体表部位选取手法刺激点;小儿推拿取穴,不仅要按照 外科疾病和内科疾病的不同范围而选取,还要依据小儿特有的 取穴方法。如手法刺激量(压力、时间)的大小,需根据患 者的体质强弱、在人体不同的操作部位、病变部位的浅深、以 及不同的疾病而决定。一般情况下,患者体质强,操作部位在 腰、臀、四肢,病变部位在深层,运动器官的陈旧性损伤等, 手法刺激量较大;患者体质弱,小儿患者,操作部位在头面、 胸腹,病变部位在浅层,运动器官的急性损伤及内妇科疾病, 手法刺激量较小。
3.1.5异病同治,同病异治
同一疾病,根据病因病理及其发展阶段的不同,而采取不 同的治疗方法,叫作“同病异治”;不同疾病,由于其病因病 理相同或处于同一性质的病变阶段,而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法, 这就叫“异病同治”。推拿在临床治疗中,也是重视“同病异 治,异病同治”这一治疗原则的。
3.2治法
治法即治疗方法。推拿治法一般指温、补、通、泻、汗、 和、散、清8法。治疗方法中尚应注意手法治疗、局部固定、 功能锻炼等。手法治疗、局部固定、功能锻炼,将在治疗学中 加以论述,本节着重论述8法。
3.        2.1 温法
“劳者温之” “损者温之”,运用一些温柔的手法,如按、 揉、摩、擦、滚、一指禅推等,在一定的穴位或部位上,进行 缓慢柔和而又深沉的长时间操作,使之产生一定的热力渗透到 组织深部,起到扶助阳气、温经散寒的作用。温法是适用于虚 寒证的一种疗法。
上篇基础篇
• 21 •
3.2.2补法
“虚则补之”,补者,即滋补,补气血津液之不足,脏腑 机能之衰弱。使用轻柔的手法,如一指禅推、滚、揉、擦、 摩、振等,在一定穴位或部位上进行长时间的操作,旨在补益 正气和使其机能旺盛,达到“补虚祛邪”的目的。本法适应 范围较广,凡功能衰弱、体虚者均可用之,临床常用的有补脾 胃、补肝肾、补肺气等。
3.2. 3 通法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故痛症或经络气血不通所引起 的病症,宜用本法治之。通法有怯除病邪壅滞的作用。运用手 法时,要刚柔兼施,常用挤压类和摩擦类手法,如推、拿、 搓、按、揉、擦等。如用推、拿、搓法于四肢,则能通调经 络;拿肩井则有通气机、行气血之作用;点按背部俞穴,可通 畅脏腑之气血。故《厘正按摩要术》曰:“按能通血脉”;又 曰按法“最能通气”。
3.2.4泻法
“实则泻之”,泻者,焊其有余,祛除邪气。为攻逐结滞、 通泄腑实的治法,一般用于下焦实证。常用摆动类、挤压类和 摩擦类的手法,手法操作时,其力量较重、刺激性强,手法频 率应由慢逐渐加快。在临床上用一指禅推、摩神阙、天枢,揉 长强,能通腑泄实,治疗食积便秘。
3.2.5汗法
“邪在皮毛者,汗而发之”、“体若燔炭,汗出而散”,汗 法有开泄腠理、祛除表邪的作用,适用于外感风寒或风热之 证。着重选用挤压类、摆动类和摩擦类手法中的拿、按、一指 禅推、揉、推等手法。临床应用时,外感风寒,手法用先轻后 重的拿法;外感风热,则手法用轻快柔和的拿法。前者解表发 汗,后者使腠理疏松。本法是小儿推拿的常用手法之一。
.22 •
大成推拿术
3.2.6        和法
和法即和解之法,是以调和气血调整阴阳为主要作用的一 种方法。凡病在半表半里者宜用之,手法应平衡而柔和,频率 稍缓,常以摆动类、挤压类、振动类和摩擦类手法治疗。在临 床应用中“和”法,可分为和气血、和脾胃与疏肝理气等3 方面。如和气血的方法有四肢及背部滚、一指禅推、按、揉、 搓等或用轻柔的拿法拿肩井等方法。和脾胃、疏肝气则用一指 禅推、按、揉、搓等手法在两胁部的章门、期门、腹部上脘、 中脘、背部的肝、脾、胃俞治疗。
3.2.7散法
“结者散之”、“摩而散之”,散者即消散、疏散之意。散 法可使气血得以疏通,结聚得以消散,一般以摆动类及摩擦类 手法为主,如摩、搓、揉、推、一指禅推等手法。手法要求轻 快柔和,操作由缓慢而渐快。临床上对有形或无形的积滞,均 可使用本法。如外科痈肿用缠法治疗;气郁胀满则施以轻柔的 一指禅推、摩法等;有形的凝滞积聚,可用一指禅推、摩、 揉、搓等手法,频率由缓慢而转快,可起到消结散瘀的作用。
3.2.8清法
“热者清之”,清法是以清热为主要作用,用刚中有柔的 手法,在一定穴位或部位上进行操作,达到清热除烦的目的。 常选用摩擦类和挤压类手法,如推、摩、刮、揪等手法。如表 实热者,轻推背部膀胱经(自下而上);表虚热者,轻推背部 膀胱经(自上而下),以清热解表等。本法也是小儿推拿常用 的方法之一。
3.3推拿禁忌证
推拿疗法治疗范围广泛,效果良好,尽管如此,但它也有 一定的禁忌证。下列情况应视为推拿疗法的禁忌证:
(1)某种急性传染病,如急性肝炎、肺结核病等。
上篇基础篇
• 23 •
(2)烫伤与溃疡性皮炎的局部。
(3)某些传染性疾病,如丹毒、骨髓炎、骨结核、蜂窝 组织炎、化脓性关节炎等。
(4)各种恶性肿瘤疾病。
(5)孕妇及产后未恢复健康者,慎用之。
(6)严重心脏病、肝病患者及精神病患者,慎用之。
(7)年老体弱,病程已久,经不起推拿手法者。
(8)极度疲劳或酒醉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3

主题

9479

帖子

2万

积分

核心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2266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0-5-31 15:57:25 | 只看该作者
地板 铁鞭01说:
4.推掌常用诊斷方法
推拿疗法的适应范围广泛,它涉及伤、外、内、妇、儿等 各科疾病。推拿临床的检査诊断方法,是运用中医的望、闻、 问、切及必要的物理检查、实验室检査、x线检查、肌电图 等,做到既要了解患者的全身情况,又要明了局部体征,全面 地掌握疾病的情况,再根据解剖、组胚、生理、生化和病理学 方面表现,进行综合分析,以明确疾病的原因、性质及病变的 部位,这样就能得出较为合理的诊断。然后运用辨证施治和辨 病施治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治疗部位(穴位)和手法,进行 操作,才能得到预期的效果。
有关望、闻、问、切的一般内容,可参阅中医诊断学。望 诊和切诊中的触诊,是推拿临床诊断中的主要手段。因此,本 章将分头面、胸、腹、脊柱、上肢和下肢5个部分叙述。
4.1头面部
4.1.1        望诊
头面部望诊是对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象以及分泌 物、排泄物色质的异常变化进行有目的地观察,以测知内脏病 变,了解疾病情况的一种诊断方法。中医学通过长期大量的医 疗实践,逐渐认识到机体外部,特别是面部、舌质、舌苔与脏 腑的关系非常密切。脏腑气血阴阳有了变化,就必然反映到体 表,因此通过望诊就可以了解到机体内部的某些病变。
望神,就是观察病人的精神好坏,意识是否清楚,动作是 否矫健协调,反应是否灵敏等方面的情况,以判断脏腑阴阳气 血的盛衰和疾病的轻重预后。“神藏于心,外候在目”,所以 察眼神的变化又是望神的重要内容之一。如患者两目灵活、明 亮有神、见识精明、神志清楚、反应灵敏、语言清晰者,称为 “有神”,表示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即使病情较重,预
上篇基础篇
• 25 •
后亦多良好。如患者表现为目光晦暗、瞳仁呆滞、精神萎靡、 反应迟钝、呼吸气微,甚至神识昏迷、循衣摸床、撮空理线, 或猝倒而目闭口开、手撒、尿遗等,均称为“失神”,表示正 气已伤,病情严重,预后不好。如久病、重病、精气极度衰弱 的患者,突然精神转“佳”等虚假现象,称为“假神”,比喻 为“回光返照”,应予以特别注意。
望色,主要是察面部的气色,即望面部的颜色与光泽。面 部的色泽,是脏腑气血的外荣。色与泽两方面的异常变化,是 人体不同病理反映的表现。不同的色反映着不同的病症,而泽 则反映着机体精气盛衰,所以察颜面肤色的润泽与否,对诊断 疾病的轻重和推断病情的进退有重要意义。一般而言,病人气 色鲜明、荣润的,说明病变较浅,气血未衰,其病易治,预后 良好;面色晦暗、枯槁的,说明病变深重,精气已伤,预后欠 佳。临床上如见面色咣白、虚浮,多属阳气虚,可见于大失血 后及哮喘等症。面色淡白无华,形体消瘦,多属血虚。急性病 中突然面色苍白,多属阳气暴脱,可见于各种休克。面、目、 身俱黄,称为黄疽,色鲜明者为阳黄,多属湿热;色晦暗为阴 黄,多属寒湿。面赤多见于热证。面色青灰,口唇青紫多见于 气虚血疲、心气不足的病人。小儿蛔虫病,面上可出现灰白色 圆形的“虫斑”。小儿惊风或癫痫发作时,面色多为青而晦 暗。风寒头痛和受寒腹痛,疼痛剧烈时,面色苍白而带青。午 后两颧潮红,可见于结核病人。眼眶周围见黑色,多见于肾虚 水泛的水饮病,或寒湿下注的带下证。
望头面部形态。机体外形的强弱,与五脏功能的盛衰是统 一的,内盛则外强,内衰则外弱,一般的情况,都是如此。额 骨及颞骨双侧凸出,顶部扁平,呈方形,俗称“方头”,头发 稀疏不华,多见于佝偻病患儿。头轻度前倾,颈项僵硬,多为 “落枕”、颈椎病。小儿头倾向患侧,面转向健侧,呈倾斜状 态,大多见于小儿肌性斜颈。一侧不能闭眼,额部皱纹消失, 多为面神经麻痹(中枢性的Ifl丨瘫主要表现为面下半部瘫痪,
• 26 •
大成推拿术
口角斜向病侧)。头部不自主地震颤,可见于震颤麻痹患者或 老年人。下颌关节强直,如发生于单侧,则颏部偏斜于患侧, 患者面部不对称,患侧丰满,健侧扁平;如病发生于双侧,自 幼得病者,则整个下领骨发育不良,颏部后缩,形成下颌畸 形;成人得病者,则畸形不明显,但张口困难。
舌诊是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依 据之一。望舌、斑疼、白痦、痈疽疔疖等的具体内容,可参阅 中医诊断学。
4.1.2触诊
触诊是切诊的一部分,是医者运用指端的触觉,在病人的 一定部位进行触摸、按压,以了解病情的方法。头面部触诊需 要注意以下几个内容。
婴儿囟门检査:双手手掌分别放在左右颞部,拇指按在额 部,用中指和食指检查囟门。正常前囟门可触及与脉搏一般的 跳动,囟门与颅骨平齐,稍有紧张感。如前囟门隆起,除在小 儿哭叫时,多见于高热、颅内出血等颅内压增高的疾病。前囟 门应在出生后12 ~ 18个月闭合,如迟闭,见于佝偻病等。如 前囟门凹陷,多见于吐泻后大伤津液的患儿。
张口度测定:张口时,上下颌牙齿之间的距离,相当于自 己中、食、无名指三指并指时末节的宽度。如下颌关节强直, 则这宽度减小或牙关紧闭。
面瘫患者,用钝针刺激瘫痪一侧,触觉减退或消失。落 枕、颈椎病患者,常在颈项部触摸到肌肉强硬痉挛。
4.2胸腹部
4.        2.1 望诊
胸腹部望诊,应注意胸腹壁有无皮肤发红、肿胀,有无包 块,有无皮下青筋暴露。若乳房红肿变硬有明显压痛,并伴有 发热者,多为乳腺炎所致。腹部青筋暴露(静脉曲张),伴有
上篇基础篇
• 27 •
腹水,脾肿大者,多为肝病所致的门脉高压症;小儿骨瘦如 柴,腹大如鼓,并见青筋暴露,多为疳积。胸腹部望诊还要注 意观察胸廓及腹部的形态。桶状胸,多见于肺气肿及支气管哮 喘患者,整个胸廓表现为高度扩大,尤其是前后径扩大,外形 像桶状。鸡胸见于佝倭病,表现为胸骨(尤其是下部)显著 前突,胸廓的前后径扩大,横径缩小。
脊柱畸形可引起胸廓变化,如脊柱结核或老年驼背,造成 脊柱后凸,使胸廓变短,肋骨互相接近或重叠,胸廓牵向脊 柱;如发育畸形,脊柱的某些疾患或者脊柱旁一侧肌肉麻痹, 使脊柱侧凸,脊柱突起的一侧胸廓膨隆,肋间隙加宽,而另一 侧胸廓下陷,肋骨互相接近或重叠,两肩不等高。
站立时,如见上腹凹陷,而脐部及下腹部隆起,多为胃下 垂患者。正常腹部不能看到蠕动波,只有极度消瘦者因腹壁较 薄,可能看到。幽门梗阻或肠梗阻时,则出现明显的胃或肠蠕 动波,且常伴有胃型或肠型。
4.2.2触诊
胸腹部触诊要注意压痛点,一般来说,内脏病变按照该脏 器的解剖位置,在相应的体表上有疼痛反应及压痛。
胸壁有皮下气肿时,用手按压可有握雪或捻发感,多由于 胸部外伤后(或肺结核),使肺或气管破裂,气体逸至皮下
所致。
胸廓的挤压试验,检査肋骨是否骨折,其方法是:患者坐 位或站立位,检查者将一手掌按住其背部正中,另一手掌按住 胸骨,然后两手轻轻对压,如有肋骨骨折,则骨折部位出现疼 痛,有的可伴有骨擦音。
阑尾炎在阑尾点(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点 处)有压痛。阑尾炎发作时,阑尾穴(足三里直下2寸)常 有压痛或酸胀感,以右侧较明显。
胆囊炎在胆'襄点(右季肋缘及腹直肌右缘的交界处)有 压痛。检査者用四指或拇指压住胆囊点,当患者深吸气时,胆
• 28 •
大成推拿术
囊下移,因碰到手指感到剧痛而突然屏气,即为胆囊压痛试验 阳性。胆道蛔虫症患者,在剑突下二指,再向右旁开二指处有 明显压痛,称为胆总管压痛点。
胃溃疡压痛区在上腹部正中和偏左,范围较广。十二指肠 溃疬压痛区在上腹部偏右,常有明显的局限压痛点。
胃溃疡穿孔等急性腹膜炎患者,腹壁紧张静止不动,触诊 时,腹壁硬如木板,称为“板状腹”。
腹部的神经反射有腹壁反射,其方法是:患者仰卧,腹壁 放松,检查者用火柴梗轻而迅速地划腹壁皮肤,可分上、中、 下3部分划。正常时,可见到腹肌收缩。截瘫患者或锥体束有 病患者,反射消失。反射中心,上腹部在胸髓7 ~8,中腹壁 在胸髓9~10,下腹壁在胸髓11~12。一侧腹壁反射消失见于 锥体束损害,某一水平的腹壁反射消失,提示相应的周围神经 和脊髓损害。
4.3脊柱部
4.3.1        望诊
脊柱部位望诊,首先要注意脊柱的生理曲线是否改变,脊 柱是否畸形。正常脊柱有4个生理弯曲,即颈椎前凸,胸椎后 凸,腰椎前凸和低尾椎后凸。一般在站位和坐位检查,后者可 除外下肢畸形对脊柱曲线的影响。观察姿势有无异常,如脊柱 侧弯或倾斜、驼背、腰前凸增大或减小、骨盆歪斜等。脊柱前 凸畸形多由于姿势不良或小儿麻搏症。脊柱后凸畸形大多见于 小儿拘偻病、脊柱结核、类风湿性脊柱炎及老年人等;佝偻病 多见于小儿患者;脊柱结核多见于儿童患者;后凸畸形表现为 成角如驼峰;类风湿性脊柱炎的后凸畸形为圆弧形,姿态强 直;老年人后凸畸形多在胸椎一段。脊柱侧凸畸形大多由于姿 势不良、下肢不等长、肩部畸形、腰椎间盘突出症、小儿麻痹 症及慢性的胸腔或胸廓病变;姿势不良引起的侧凸畸形,可在 平卧及弯腰时消失。
上篇基础篇
• 29 •
望诊时还要注意皮肤颜色、汁毛和局部软组织肿胀情况, 如背腰部不同形态的咖啡色斑点,反映了神经纤维瘤病或纤维 异样增殖综合征的存在;腰骶部汗毛过长、皮肤色浓,多有先 天性舐椎裂;腰部中线软组织肿胀,多为硬脊膜膨出;一侧腰 三角区肿胀,多为流注脓肿。
4.3.2触诊
触诊检查多采取站位或卧位,先沿棘突、棘间、棘旁寻找 压痛点。脊背的自然标志如下:肩胛骨内上角相当第2胸椎平 面;肩胛骨下角相当第7胸椎平面;第12肋与胸椎交界相当 第12胸椎;髂棘连线相当第3 ~4腰椎间隙平面;髂后上棘连 线相当腰骶关节,而骶髂关节在髂后上棘下方,相当第2慨椎 平面。
检查脊柱部压痛点,要分别浅、深压痛和间接压痛。浅压 痛表示浅部病变,如棘上、棘间韧带等的浅层组织。深压痛和 间接压痛表示深部病变,如椎体、小关节和椎间盘等组织。腰 背部的软组织劳损、大多能在病变部位找到肌痉挛和压痛。如 棘间韧带劳损在棘突之间有压痛;棘上韧带劳损在棘上有压 痛;腰背筋膜劳损多在第3腰椎横突旁有压痛和肥狀感,或见 肌疼挛,或见有索状结节;腰背肌劳损该肌可有痉挛,在该部 肌肉的附丽区有压痛。颈、腰椎间盘突出症,在病变椎间盘的 棘突间及两旁有深压痛和放射痛。如果腰部只有酸痛,压痛范 围较广,或根本没有压痛点,用拳叩击腰部反觉舒适,往往是 子宫后倾、肾下垂、神经衰弱等的症状性腰痛。腰背部的压痛 点,亦应该注意区别是否为内脏疾病在背腰部的反射性疼痛 点。如左侧心俞处压痛,可表现为心脏疾患;右侧肝、胆俞处 压痛,可表现为肝、胆的疾患等。因此,在临床上必须注意详 细、全面地诊察。严格区分出来。
4.3.3活动幅度
正常脊柱釘I)於I!、U仲、左右侧屈及旋转的功能。颈椎和
.30 .
大成推拿术
腰椎的正常活动幅度(见图4-1、4-2)。
图4-1颈椎的正常活动幅度 ①伸屈②旋转③侧屈
①中立位②前屈③后伸④侧屈⑤旋转
4. 3. 4特殊检查
特殊功能检查结合压痛点,常可确定病变的位置,了解神 经的受压情况。有一些特殊检查方法,是某些病所特有的。对 脊柱部分的特殊检査,介绍以下几种:
(1)压顶、叩顶试验(椎间孔挤压试验)
患者坐位,医者用双手重叠按压患者头顶,并控制颈椎在 不同角度下进行按压,如引起项痛和放射痛者为阳性,说明颈 神经根受压。正坐时,用拳隔手掌叩击患者头部,如引起颈痛 并有上肢窜痛和麻木感时,或引起患侧腰腿痛者,均属阳性, 表示为颈、腰神经根受压。
(2)臂丛神经牵拉试验
上篇基础篇
• 31 •
患者颈部前屈,医者以一手扶头,一手握患肢腕部,呈反 方向牵拉,患肢有疼痛、放射麻木感为阳性(图4-3)。表示 颈神经根受压。
(3)屈颈试验
患者仰卧,主动或被动屈颈1 ~2分钟,引起腰腿痛者为 阳性,表示腰部神经根受压迫。
(4)挺腹试验
患者仰卧,将腹部挺起,腰及骨盆离床,同时咳嗽一声, 如引起腰腿痛为阳性,表示腰部神经根受压迫。
图4-3臂丛神经牵拉试验
(5)双膝双髋屈曲试验
患者仰卧,医者将患者双膝双髋屈曲,压向腹部,如活动 受限、疼痛者,表示腰骶关节有病变。如将一侧屈曲的下肢压 向对侧腹部,引起慨髂关节疼痛者,表示该慨髂关节韧带有损 伤或该关节有病变发生。
(6)骨盆分离或挤川试验
患者仰卧,医片川双f•分別压在两侧髂骨翼上,并用力向
• 32 •
大成推拿术
外按压(分离),或向内挤压。如有疼痛者为阳性。表示骶髂 关节病变,或骨盆骨折等。
(7)        “4”字试验
患者仰卧,健侧下肢伸直,患肢屈曲外旋,使足置于健侧 膝上方,医者一手压住患侧的膝上方,另一手压住健侧髂前上 棘,使患侧慨髂关节扭转,如产生疼痛为阳性。如无髋关节病 变即为骶髂关节病变。(见图4-4)
图4-4 “4”字试验
(8)直腿抬高试验和足背屈试验
患者仰卧,两腿伸直,在保持膝关节伸直的情况下,分别 做直腿抬高动作。测量抬高时无疼痛的范围(抬高肢体与床 面的夹角)。如有神经根受压时,可出现直腿抬高明显受限, 一般在60°以下即出现受压神经根分布区的疼痛,为直腿抬高 试验阳性。在上述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时的髙度稍下降(约 5° ~ 10°),降到不再出现坐骨神经痛的最大高度,这时突然将 足背屈。由于坐骨神经被牵拉,则坐骨神经痛又出现者为阳 性。后者较前者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更有临床价值。 因为髂胫束及胭绳肌紧张时直腿抬高试验亦可出现阳性。 而足背屈试验阳性是单纯坐骨神经受牵拉紧张的表现,应 予以区别。
上篇基础篇
.33
(9)床边试验 患者仰卧,患侧臀部
靠床边,健侧下肢屈膝汕 髋,以固定骨盆,医者将 其患肢移至床外并使之尽 量后伸,使骶髂关节牵张 和转动。若此侧骶髂关节
士汝冷 n,丨一士由十止m        图4 _5床边试验
有疼痛,则75有病变为阳 性。(见图4-5)
(10)跟臀试验
患者俯卧,两下肢伸直,使肌肉放松,医者握其足部,使 其足跟接触到臀部。如腰骶关节有病变时,则引起腰骶部痛, 骨盆甚至腰部也随之抬起。(见图4-6)
图4-6跟臀U:验
4.4上肢部
4.4.1肩部
临床上有些内脏疾病,往往通过神经反射性疼痛表现在体 表某些区域,因此当遇到肩部疼痛的病人,首先要区别是否有 因内脏疾病而引起的疼痛。如左肩疼痛要排除心脏疾病;右肩 疼痛要排除肝胆疾病。另外有些肩痛是由于颈椎病引起的,现 称为“颈肩综合丨|丨:”。所以,对肩部疼痛进行整体检查是十分 必要的。
• 34 .
大成推拿术
4. 4.1.1 望诊
肩部的望诊必须两侧对比检查。检查时,两肩都要裸出, 对比两肩是否等髙,外观其皮肤颜色情况,肩部有无畸形、肿 胀、窦道、肿块及静脉怒张,对比两侧三角肌的发育及锁骨上 下窝的深浅是否对称,肌肉是否萎缩;然后检查背面,对比两 肩胛骨高低是否一致,肩胛骨内缘与脊椎距离是否相等,肩胛 岗的上下肌肉有无萎缩。还要借助肩关节主动或被动运动来观 察其肌肉及关节的形态和功能状况,如果发现两侧不对称,则 应进一步检査。如果查得两肩不等高,若肩胛骨髙耸,多为先 天性肩胛骨高耸症;若肩胛骨内缘向后突起,尤其在以手抵墙 时更为明显,则为前锯肌瘫痪,又称翼状肩;对于急性损伤患 者,如果在肩后部有明显肿胀,则表示可能为肩关节脱位或肩 狎骨骨折。三角肌膨隆消失,形成“方肩”多表示肩关节脱 位。对比两肩,看锁骨外端是否高突,患肩是否向下、前、内 移位,前者多为肩锁关节脱位,后者多为锁骨骨折。
4. 4.1. 2 触诊
肩部触诊,首先要明了肩部的正常解剖结构、活动幅度 及骨性标志。肩峰在肩外侧最高点骨性突出处;其下方的骨 性最高处为肱骨大结节;肩峰前方为锁骨外端;锁骨外、中 1/3交界处的下方1横指、肱骨头内上方为喙突。
触诊时,用拇指详细地按压检查,全面寻找压痛点,并注 意关节结构是否正常,活动时有无异常状态及摩擦音等。对骨 骼触诊检查以除外骨折。触诊所得到的肩部压痛点,还需要与 肩关节功能检查结合起来,来判定病变的部位。如压痛点在肩 峰前下方,可推断为肱骨小结节附近的病变。压痛点在肩峰外 侧,可推知为肱骨大结节附近的病变。再根据肱骨小结节是肩 胛下肌止点,肱骨大结节是冈上肌的止点,结合这两个肌肉的 运动,就能大致确定病变在哪一部位了。
望诊时如发现两上肢不等长,肌肉有萎缩,尚需进行测量。 上肢的长度测量,一般使用卷尺从肩峰至肱骨外髁或尺骨茎突
上篇基础篇
• 35 ,
的距离,两侧对比;上肢周径的测量一般选择两臂相应的部位, 写明部位距离肩峰或尺骨鹰嘴的长度,再进行测量其周径。
4. 4.1.3活动幅度
肩关节活动功能检査时,应固定肩胛骨下角,避免肩胛骨 一起参加活动而造成假象。上臂上举动作,不仅是肩关节 (盂肱关节)的运动,而是盂肱关节屈曲或外展到最大幅度 (90°)时,再加上胸锁关节、肩锁关节及肩胛胸壁关节的协 同运动,使肩胛骨产生旋转的结果。
肩关节的正常活动幅度(图4 -7①②③④⑤⑥)。
4. 4.1. 4特殊检査
(1)搭肩试验(杜加氏试验)
正常人手搭于对侧肩部时,肘关节可以靠紧胸壁,而杜加 氏试验阳性时,有下列3种情况:用手搭于对侧肩部时,肘关 节不能靠紧胸壁;当肘关节靠紧胸壁时,手不能搭于对侧肩 部;手搭肩和肘靠紧胸壁均不可能。阳性为肩关节脱位。
(2)骨性三角检査
肩峰、喙突和大结节3点组成三角形。脱位时,因大结节 位置变动,故组成三角形与对侧不同。
(3)肩关节外展试验
此试验对于肩部疾病能作大致鉴别。①如府关V/只能轻微 外展,引起剧痛时,可能为肩关节脱位或骨折;②关节炎时, 从外展到上举过程皆有疼痛;③外展开始时不痛,越近水平位 时肩越痛,可能为肩关节粘连;④外展过程中肩痛,上举时反 而不痛,可能为三角肌下滑囊炎;⑤从外展到上举60° ~ 120° 范围内有疼痛,超越此范围时反而不痛,可能为岗上肌肌腱 炎;⑥外展动作小心翼翼,并有突然疼痛者,可能为锁骨 骨折。
(4)肱二头肌K腱W:验
①肩关节内旋W验:U:患者主动做肩极度内旋活动,即在 屈肘位,前臂置于iim, 0丨起v丨痛者为阳性,说明为肱二头肌
• 36 •
大成推拿术

^前屈30°
70。〜9C
图4_7①(2Xg)@(D®肩关节的正常活动幅度 ①外展(肩胛骨不动时)②内收(肘部直达身体中线) ③外旋④上举⑤屈伸⑥内旋
长头腱鞘炎。
②抗阻力试验:让患者腕关节用力屈曲,医生手握患者腕
上篇基础篇
.37 •
部,儿川力使AU片肘关节伸直时,疼痛更为明显,叫作抗阻力 试验丨iim:,说明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
4.4.2肘部 4. 4. 2.1 望诊
肘部望诊需两肘裸出,两侧对比检查。首先观察肘关节的 轮廓有无肿胀和变形。
轻度肿胀时,仅见鹰嘴侧窝鼓起,严重肿胀时,整个肘部 粗大,甚至肘横纹消失;梭形肿胀,为慢性关节炎症的一种表 现,即肘关节肿胀,而其上下的肌肉萎缩。-•侧肿胀常W肱卄 内上髁或外上髁骨折所致。神经麻痹时,nj•引起广泛的肌 萎缩。
正常肘关节伸直位时,有5°~7°的携带角,一般女性较 男性度数稍大。携带角增大时为肘外翻,减小或前臂尺偏则为 肘内翻。
肘关节的形态如有改变,应注意有否骨折和脱位。肘关节 脱位或髁上骨折常处于半屈曲位;肱骨髁上伸直型骨折或肘关 节后方脱位时,鹰嘴后突明显;小儿桡fl•小头半脱位苋前竹旋
前位。
4. 4. 2. 2 触诊
肱骨内髁、外髁和鹰嘴进肘关许触诊的重要仲性标志。此 '.点所构成的"財角"和“肘ft线”有—无改变,对鉴别肘 关节脱位和卄折丫lHO:义(见肘部特殊检査3)。触诊时, 要注意压痛点的位ft' ,, _•外I .WW前臂伸肌群附着,外上髁 炎(网球肘)IH .        此骨内上髁有前臂屈肌群附着,
也可因炎Hi)衣观,I、仙叫W. I lit;: If''[ Wfj•折或滑囊炎等而有压痛 和肥厚感;格骨头WJ f肘A;恍WW处触及,同时旋转前臂,能 触及桡骨头转动的感贷.1‘I Ui'ii.丨此W鼓起并有压痛;尺骨喙突 在肘前不易摸到,HI要以椅攢n射rt丨丨深压,骨折时引起压痛; 尺神经位于肘后尺侧,yfviwiiniw感,并有压痛和窜麻加 重现象。肱骨外上髁、内I糊、恍丨‘丨小火和鹰嘴骨折时,除局
• 38 •
大成推拿术
部肿胀和压痛外,可触及骨擦音及异常活动。若前臂外展和内 收活动下出现异常时,表示内外侧前臂屈伸肌起点或侧副韧带 的损伤,或内、外上髁撕脱骨折。肘关节脱位或骨折时,更可 出现异常的外展和内收活动。
压痛点一般和X线摄片的病变部位相一致,如果不一致, 则应再找其他原因。譬如,若自动伸肘痛,被动屈肘痛,则可 推知为肱三头肌的疼痛;反之,若自动屈肘痛,被动伸肘痛, 则应考虑为屈肌群(肱二头肌,肱前肌及肱桡肌)或关节囊 的屈侧病变。可以类推:被动旋前(手掌心向下)自动旋后 (手掌心向上,并稍加阻力)若有疼痛,则应考虑旋后肌群 (旋后肌、肱二头肌)的病症。
4. 4. 2.3活动幅度
正常肘关节仅有屈曲和伸直活动。近端尺桡关节与远端尺 桡关节的联合活动,产生前臂的旋前和旋后活动。肘关节的正 常活动幅度见图4-8_D。
80° 〜90°        80° 〜90°
图4-8肘关节的正常活动幅度
①伸屈②旋前③旋后
上篇基础篇
• 39 .
4.4.        2. 4特殊检查
(1)网球肘试验(麦耳(Mill)氏试验)
前臂稍弯曲,手半握拳,腕关节尽量屈曲,然后将前臂完 全旋前,再将肘伸直。如果在肘伸直时,肱桡关节外侧发生疼 痛为阳性。
(2)前臂屈、伸肌紧张(抗阻力)试验
①患者握拳、屈腕,检査者以手按压患者手背,此时让患 者抗阻力伸腕,引起肘外侧疼痛者为阳性。说明肱骨外上髁有 炎性病灶。
②患者伸手指和背伸腕关节,检查者以手按压患者手掌, 此时让患者抗阻力屈腕,肘内侧痛时为阳性,说明为肱骨内上 髁炎。
③肘三角:肱骨内、外上髁和鹰嘴的关系在伸肘时呈一直 线,在屈肘90°位呈一等腰三角形,称为肘三角。肱骨髁上骨 折时,呈肘后突畸形,但肱三角关系正常;在肘后脱位时,肘 三角关系即遭破坏而消失。
4.4.3腕部 4. 4.3.1 望诊
手的自然体位(休息位)是手处于自然静止状态,为一 种半握拳姿势,手部各组拮抗肌的肌张力呈相对平衡。此时, 腕关节背屈约10° ~ 15°,伴有轻度尺侧偏斜。拇指轻度外展, 指腹接近或触及食指远侧指间关节的桡侧缘。其他各指的掌指 关节和指间关节皆呈半屈位,食指屈曲较小,越向小指屈曲越 大。食指轻度向尺侧倾斜,小指轻度向桡侧倾斜。当手部受 伤,由于肌力的不平衡,很快即可以看出它的异常情况,而有 利于手部创伤的诊断。
手的功能位犹如手握茶杯的姿势,也是手能发挥最大功能 的位置。此时腕有较大的背屈(约20°~25°),伴轻度尺侧偏 斜(约10°)。拇指充分外展,拇指掌指和指间关节微屈。各 指分开,关节屈曲程度不尽相同,即掌指关节屈30° ~45°,近
• 40 •
大成推拿术
侧指间关节屈60° ~80°,远侧指间关节屈10° ~ 15°,总之, 拇指处于对掌位。
腕掌指部的望诊同样强调两侧对比检査,详细观察骨的轮 廓有无畸形,软组织有无肿胀及肌萎缩等。
桡骨远端骨折常呈现银叉状畸形和枪刺状畸形。远端尺桡 关节脱位时,尺骨茎突向背侧凸出。非急性损伤的常见畸形为 神经血管损伤所致。桡神经损伤后,出现腕下垂;正中神经损 伤后,拇指不能做对掌、外展动作,拇指和食指不能弯曲,亦 不能伸直,大鱼际萎缩,呈猿手畸形;尺神经损伤后,拇指不 能内收,其余4指不能做内收和外展运动,第4、5手指指掌 关节不能屈曲,远端关节不能伸直,骨间肌、小鱼际肌萎缩, 呈爪形手。爪形手也发生在缺血性挛缩中,即前臂屈指深肌缺 血坏死后,疤痕挛缩所致。掌骨骨折时,如骨间肌收缩,使骨 折端向背侧成角。近节指骨骨折或中节指骨骨折时(骨折线 位于屈指浅肌腱止点远端),骨折端闷常侧成角。末节指骨基 底部骨折或伸肌腱远端附着点断裂时,手指末节呈下垂位 (又称垂状指)。
软组织肿胀的部位和范围亦应注意。如鼻烟窝处肿胀、饱 满多为舟状骨骨折。两侧近端指间关节呈对称梭形肿胀,多为 类风湿性关节炎。沿肌腱的肿胀为腱鞘炎或肌腱周围炎。整个 手指呈杵状指,多为肺源性心脏病、支气管扩张或发府型先天 性心脏病等疾患。
手指震颤,多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震颤性麻痹、慢性酒 精中毒等。震颤性麻痹的震颤在运动时减轻或消失,而在静止 时出现。如震颤轻微,可叫病人闭眼,双手前平举,在其双手 背上放一张纸,可以见到纸的抖动。
3岁以下的婴幼儿疾病,望指纹(在食指掌侧桡#J的浅表 静脉)的颜色,可作为辨别病情轻重的参考。食指第1节为风 关,第2节为气关,第3节为命关。正常指纹的色泽红黄相 兼,隐隐不显。如纹色鲜红为感受外邪;色紫为感热;色青为
上篇基础篇
.41 •
惊风,色淡为属虚寒证。纹色见于风关的病轻,至气关为病 重,透过命关则更重。
4. 4. 3.2 触诊
腕、掌、指部的触诊应注意压痛点、肿块和叩击痛。桡骨 茎突处压痛,多系拇短伸肌、拇长展肌腱鞘炎;第1、2、3、 4指腱鞘炎,最显著的压痛点多在其掌指关节掌侧处。掌侧腕 横纹中央区若有压痛且伴有手指放射痛和麻木感时,为腕管综 合征正中神经受压现象。鼻烟窝肿胀和压痛,表示舟状骨骨 折。在下尺烧关节处压痛,尺骨茎突高凸且有松弛感,为下尺 烧关节分离症。掌指和近侧指间关节侧方有压痛或异常侧向活 动,表示为侧副韧带损伤。此部的骨折多系在骨折断端有明显 肿胀、压痛、畸形和骨擦音,轴心叩击时疼痛加重,临床上应 仔细检査,以资鉴别。腕部背侧局限性肿块,稍能顺肌腱的垂 直方向移动,但不能平行移动者,通常为腱鞘囊肿。
4.4.        3. 3活动幅度
腕关节有内收、外展、背伸和掌屈的功能。腕关节的正常 活动幅度(见图4-90X2))。
4. 4. 3. 4特殊检查
腕掌指部的特殊检査介绍以下几种:
• 42 •
大成推拿术
(1)握拳试验
患者握拳(拇指在里、四指在外),使腕关节内收,则桡 骨茎突处发生疼痛为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见图4-10)
图4-10握拳试验
(2)屈腕试验
将患者腕关节极度屈曲,可引起手指麻痛,为腕管综合征 的体征。
4.5.1髋部:
4.5.1.1        望诊
首先要患者脱去外衣行走,往往可以观察到跛行的原因。 若有疼痛,则患肢着地非常小心,膝关节呈屈曲状态,以缓冲 震荡,而且很快地将身体重量移到健肢。若有髋关节僵直,则 患侧腰肌如同一整块向前摆动。若患肢缩短,则该侧肢体足跟 不能着地。
望前面要注意两腿髂前上棘是否在同一水平面上,两侧髂 部是否对称。然后观察下肢有无过度内收、外展和短缩等 畸形。
望侧面要注意大腿有无屈曲畸形,特别是有无腰椎过度前 凸。如不注意腰椎过度前凸,就很容易忽视髋关节轻度前屈 畸形。
望后面时,可先由健侧下肢负重,另侧下肢屈曲抬起。由
4.5下肢部
上篇基础篇
.43 .
于负重侧的髋外展肌群的收缩,使另侧骨盆向上倾斜高于负重 侧。如臀中肌麻痹或髋关节脱位(陈旧性),当患侧下肢负 重,健侧下肢屈曲抬起时,非但不能使健侧骨盆向上倾斜,反 而下降低于负重侧,称为站立屈髋屈膝试验阳性。(图4-11
OXD)
髋部望诊还要注意肿胀和肿块。髋关节本身的肿胀显于前 方,即腹股沟饱满;而臀部的异常丰满,常反映髂骨本身病 变。髋关节外上方突起,多因先天性脱位或半脱位引起;而外 下方肿胀则属大转子病变或系腰骶部感染流注的脓肿。大腿内 上方肿胀,除耻骨或小转子病变外,也要考虑流注脓肿。婴幼 儿双侧臀皱襞不对称现象,可反映先天性髋脱位的存在。
4. 5.1. 2 触诊
压痛点的确定有利于病灶的诊断。确定压痛点时,病人仰 卧,检査者的两拇指用同样力量,压迫两腹股沟韧带中点下 2cm处,听取病人两侧感觉的反应。有疑问时可用拳叩击大转
图4-11站立屈髋屈膝试验 ①阴性②阳性
• 44 •
大成推拿术
子或做足跟叩击试验,引起髋关节痛八即说叫髋关节有病变。 外侧大转子的浅压痛,往往表示大转子泔旗炎的症状。髋关节 的活动痛也必须一面检查,一面分析,以判记只:疼痛的位置。 一般在轻度旋转时即出现疼痛,多由于关节面的不平滑引起。 强度旋转时,因软组织被牵扯,所以如果肌肉、筋膜有病也能 引起疼痛。这时结合压痛点部位和旋转方向,.就可以推测哪一 侧软组织受牵扯而产生疼痛。检査旋转痛有两个体位:一为髋 关节伸直旋转,检査关节面有无摩擦痛;另为髋关节屈曲旋 转,可使館腰肌松弛,如轻微旋转便有疼痛,则为关节面的摩 擦痛,可以排除髂腰肌的牵引痛。常见的止于股骨小转子的髂 腰肌急慢性炎症,则必须做屈曲位旋转。因为髋关节伸直能使 髂腰肌紧张,如稍有旋转就更使髂腰肌紧张而致痛。因此时的 旋转痛,并不代表关节面的摩擦痛,所以,不能伸直的髋关节 不能马上估计为髋关节本身的病变,这时如果检査屈曲位无旋 转痛,就可能排除关节内的病变,而是软组织挛缩所引起的关 节外的病变。另外,如屈髋小幅度旋转无疼痛,幅度强大时出 现疼痛,这提示髂腰肌等软组织病变。
望诊时发现下肢不等长,肌肉有萎缩,尚需进行测量。下 肢长度的测量一般用卷尺从髂前上棘至股骨内髁或内踝的距 离,两侧对比;下肢周径的测量,一般选择两下肢相应的部 位,写明该部距髌骨上缘或下缘的长度,再用卷尺测量周径。 4. 5.1.3活动幅度
髋关节有屈曲、后伸、内收、外展、内旋和外旋的功能。 髋关节的正常活动幅度见图4 - 12。
4.5.1.4特殊检查
(1)髂前上棘与坐骨结节连线检査 患者侧卧,患侧在上,屈髋90° ~ 120°,将骸前上棘与坐 骨结节连成一线。在正常情况下,大转子的尖端应在此线以 下,最多也不高过此线1厘米。超过以上限度时,应认为大转 子已向上移位,常系股骨颈骨折或髋关节脱位。
上篇基础篇
.45
图4-12髋关节的正常活动幅度 ①屈曲②后伸③内收④外展⑤旋转
(2)掌跟试验
患者仰卧,下肢伸直,足跟放在医者的掌面上。在正常情 况下,足直竖在掌面上。如有股骨颈骨折,髋关节脱位或截瘫 患者,因髋关节松弛,则足向外倒呈外旋位。
(3)髋关节过伸试验
患者俯卧,两下肢伸直。医者一手压住其慨后部固定骨 盆,另一手提起患侧小腿,使髋关节过伸,如髋关节或慨髂关
• 46 •
大成推拿术
节有病变,则不能后伸。若用力后伸,则骨盆也随之抬起,臀 部疼痛。髋关节早期结核,此征比髋关节屈曲试验出现得早。 (图 4-13)
(4)髋关节屈曲试验(托马氏征)
患者仰卧,两下肢伸直。如腰椎有代偿性前凸,应以一手 掌插人其腰椎下(手掌朝上),另一手屈曲健肢的髋、膝关 节,使腰椎与手掌接触为止,以矫正腰椎的代偿性前凸。如有 髋关节结核、增生性关节炎和骨性强直等,则患侧髋关节呈屈 曲位,患腿离开床面。(见图4-14)
图4-13髋关节过伸试验
图4-14髋关节屈伸试验 ①下肢伸直时,腰椎有代偿性过分前凸。 ②矫正腰椎前凸,患髋呈屈曲位。
上篇基础篇
• 47 •
(5)足跟叩击试验 患者仰卧,两下肢伸直。医者一手将患肢抬起,另一手以 拳击其足跟,如髋关节处发生疼痛,说明该处有病变。
(6)屈膝屈髋分腿试验
患者两下肢屈曲外旋,两足跟对紧,自动将两下肢外展外 旋。如有股内收肌综合征,则大腿不易完全分开,若被动分开 即产生疼痛。
4.5.2膝部 4. 5. 2.1 望诊
先观察膝关节有无畸形。正常膝关节仅存在5°的过伸, 不能伸直即为屈曲畸形,过伸超过5°即为后翻畸形(或称膝 反张)。在正常情况下,大腿和小腿并不在一条直线上,小腿 向外偏斜5° ~8°左右,如偏斜超过或者未及5° ~ 8°即为外翻 或内翻畸形。其次观察膝关节是否肿胀。轻度肿胀表现为髌骨 两侧膝眼饱满,严重时髌上滑囊及整个膝周均隆起肿大,髌上 滑囊区的肿块可能是滑囊炎、关节积液。胫骨和股骨髁部及干 骺端的肿大可能是骨肿瘤。胭窝肿块一般为胭窝囊肿。胫骨结 节肿大可能是骨软骨炎。膝部棱形肿胀(鹤膝),多为膝关节 结核或类风湿性关节炎所致。
股四头肌内侧头力量最强,是完成伸膝动作最后10° ~ 15° 的主要肌肉。任何膝关节疾患只要引起膝关节运动障碍,股四 头肌内侧头即很快萎缩。因此,该肌萎缩与否是判断膝关节有 无病变的重要依据。
4. 5. 2.2 触诊
膝部常见压痛点很多。若在髌骨边缘两侧压痛,示为髌骨 软化症;在髌韧带两侧压痛,示为膝关节脂肪垫损伤;在关节 间隙压痛,示为半月板损伤;在胫骨结节压痛,示为胫骨结节 骨软骨炎;在侧副韧带及其附丽点压痛,示为侧副韧带损伤; 髌骨下极压痛,示为髌下韧带损伤;在膝部众多肌腱附丽点发 现压痛,示为小的滑囊炎。
• 48 •
大成推拿术
此外,检查肿块也是触诊的一个重要内容,一旦发现肿 块,应进一步鉴别其性质、压痛、有否波动感、乒乓球感或搏 动感。骨折时,局部压痛明显,伴有肿胀,还可触及断端的异 常活动和骨擦音。
4. 5. 2.3活动幅度
膝关节有伸展、屈曲的功能,主被动活动受限时,就要注 意膝关节的病变。如膝关节伸直痛,示为关节面病变;屈曲 痛,示为膝关节水肿或滑膜炎的表现;过伸痛和极度屈曲痛, 为半月板损伤、髌下脂肪垫肥厚等。而骨关节炎或大骨节病的 疼痛,往往走路开始痛,稍走数步之后可以一度好转,但过多 反而逐渐加重疼痛。
膝关节的正常活动幅度见图4-15。
4.        5. 2. 4特殊检査
(1)浮髌试验
患者平卧,膝部伸直。医者以左手拇、食指放于髌骨两侧 下缘,右手食指下压髌骨时,左手如有波动感,即表示关节腔 有明显积液存在,为浮髌试验阳性。
(2)侧向活动试验
患者仰卧,将下肢伸直,股四头肌放松。医者一手握踩 部,另一手在膝的内侧或外侧作为支点,使/j、腿内翻或外翻, 正常时无异常活动,亦无疼痛。如韧带完全撕裂,则施力时关 节即出现“开口”活动;如韧带仅有捩伤,贝J只引起疼痛。
上篇基础篇
• 49 •
(3)抽屉试验
患者仰卧,屈膝至90°,两足及股四头肌放松。医者双手 握小腿上端将其向前和向后反复拉推。正常时无活动,如有向 前滑动,示为前交叉韧带损伤;如有向后滑动,示为后交叉韧 带损伤。(图4-16)
图4-16抽屉试验
①检查前交叉韧带损伤 ②检查后交叉韧带损伤
(4)膝关节旋转试验
患者仰卧,医者一手握其膝部,使膝关节过度屈曲,另一 手握足,将小腿内收外旋,然后慢慢伸直膝关节。如膝关节内 侧疼痛或有响声,则说明内侧半月板损伤。反之,则为外侧半 月板损伤。(图4-17①②)
图4-17膝关节旋转试验
①检查内侧半月板损伤:小腿内收外旋,再伸直膝关节
②检査外侧半月板损伤:小腿外展内旋,再伸直膝关节
(5)研磨试验
此试验为鉴别侧副韧带损伤与半月板损伤的方法。患者俯
• 50 •        大成推拿术
卧,下肢伸直,患膝屈曲至90°,医者将其大腿固定,用双手 握住患足下压,挤压膝关节,然后旋转小腿,如有疼痛,则为 半月板损伤;反之,如将小腿提起,使膝关节间隙增宽,再旋
①下压旋转②上提旋转
(6)膝反射
患者仰卧或坐位,将一腿置于另一腿上,叩击髌韧带,可 见股四头肌收缩及伸膝动作。仰卧时医者左手略将膝关节托 起,使股四头肌放松,用叩诊锤叩击髌靭带。反射中枢在腰髓 2~40
(7)膝阵挛
常与膝反射亢进同时存在。患者仰卧,膝关节伸直,医者 用手将髌骨由上向下迅速推动,则见髌骨发生连续而迅速地上 下颤动,多见于上运动神经元病变。
4.5.3踝部
4.        5.3.1 望诊
观察有无畸形,如足下垂(马蹄足)、跟足(仰趾足)、 内翻足、外翻足、扁平足和高弓足。有无肿胀、皮下瘀血等。 内外踝处肿胀,背屈剧痛,可能为踝骨骨折;踩下凹陷消失、 跟骨增宽,跟腱止点处疼痛,可能为跟骨骨折;内外踝下方及 跟腱两侧的正常凹陷消失,兼有波动感,可能为关节内积液或
上篇基础篇
.51 •
瘀血肿;肿胀局限于一侧疼痛,多属内、外侧韧带损伤。足后 部肿胀多属跟腱炎、滑囊炎、骨质增生等。
望诊时,尚需注意有无肌萎缩和整个情况有无改变。从前 面观察正常胫骨轴线通过拇趾与第2趾之间,以此能区别足内 收、外展畸形,从腓骨侧观察腓骨长轴正好分割足外缘(足 趾不算在内)总长的后1/3。从后面观察小腿的正中线与足跟 纵轴是否一致,以区别足外翻和足内翻。
4.        5. 3. 2 触诊
足部软组织较薄,往往压痛点就是病灶的位置。根据压痛点 的位置,估计疼痛在某一骨骼、关节、肌腱或韧带。再利用主被 动运动所引起的疼痛,就可以推出疼痛的部位。如踝内翻时外踝 痛,If#卜翻li、l•尤痛,压痛点在外踝,则推断病变在外踝韧带上; 反之,在内踝韧带上。内、外踝的压痛应与骨折相鉴别。
跟骨上的压痛点对诊断更为重要。如果压痛在跟腱上,可 能是腱本身或腱旁膜的病变;在跟腱的止点处,可能是跟腱后 滑囊炎;在跟部后下方,可能是8 ~ 12岁儿童的跟骨骨骺炎 (塞渥氏病)。压痛点在跟骨的踱面正中偏后,可能是跟骨棘 或脂肪垫的病症,靠前部可能是賊腱膜的疼痛。压痛点在跟骨 的内外侧,可能是跟骨本身的病变。压痛点在跟骨两侧靠内、 外踝的直下方,则可能是距下关节病变。
肿胀区多有压痛,软性肿块常属滑膜、腱鞘病变,硬性者 为骨病变。足背和胫后动脉的触诊对了解血液循环情况,有重 要的临床意义。
4.        5. 3. 3活动幅度
踝关节有背屈和踱屈的功能,踱屈时尚有内翻和外翻的活 动。踝关节的正常活动幅度见图(4-19)。
4.        5.3. 4 特殊检查
(1)跟腱偏斜征
正常站立位,跟腱长轴应与下肢长轴平行。扁平足时,跟 腺长轴向外偏斜。
.52 •
大成推拿术
90。
图4-19踝关节的正常活动幅度
(2)足内、外翻试验
检查者一手固定小腿,另一手握足,做极度内翻或外翻活 动,引起同侧疼痛时说明内或外踩骨折,引起对侧痛时,则属 副韧带损伤。
(3)踝反射(跟腱反射)
患者仰卧,髋关节外旋、膝关节屈曲,医者一手推足底, 使踝关节略背屈,另一手用叩诊键叩打跟腱,可见足有跛屈的 活动。如不易引出,可让患者跪在床边,医者一手握足底使其 背屈,另一手用叩诊锤叩击跟腱。反射中枢在骶髓1-2。
(4)踩阵挛
常与跟腱亢进同时存在。患者仰卧,医者用手托住患者胴 窝,另一手握足,骤然向上背屈并抵住不使足S庶屈,则该足交 替性上下伸屈地颤动。多见于上运动神经元病变。
(5)划足底试验(巴彬斯基征)
医者左手握患者足跟部,右手用棉花签棒头轻划患者足底 外缘,由后向前。如拇趾缓缓背屈,其他各址轻度外展,则为 阳性,多见于锥体束征。
(6)弹趾试验
轻叩足趾的基底部或用手将足趾向背面挑动,如引起足趾 踱屈,则为锥体束征。
上篇基础篇
• 53 •
5.经络与腧穴
5.1经络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有路径的含义,经脉贯通 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络,有网络的含义, 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无处不至。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1沟通上下内 外、调节体内各部分的通路。通过经络在全身有规律的循行和 错综复杂的联络交会,把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 窍、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联结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使人体 各部的功能活动得以保持协调和相对的平衡。
经络是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正经和奇经两大 类,为经络系统的主要部分。正经有十二,即手足三阴和手足 三阳经,合称“十二经脉”。奇经有八,即督、任、冲、带、 阴跷、阳跷、阳维、阴维,合称“奇经八脉”。络脉有别络、 浮络、孙络之别。别络较大,共有十五。其中十二经脉与任、 督二脉各有一支别络,再加上脾之大络,合为“十五别络”。 别络有本经别走邻经之意,其功能是加强表里阴阳两经的联系 与调节作用。络脉之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称为“浮络”。络脉最 细小的分支称为“孙络”。此外,还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和 十二皮部。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别出的正经。凡阳经的经别, 自本经别出而循行体内后,仍旧到本经;而阴经的经别,自本 经别出而循行体内后,不再回人本经,却同与其为表里的阳经 相合,十二经别按表里分成六组,就是“六合”。经别加强了 十二经脉在体内的联系,并能通达某些正经未能行经的器官与 形体部位,以补正经之不足。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循行部位 上分布的筋肉系统的总称,有连缀百骸、维络周身、主司关节 运动的作用。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在体表一定皮肤部位的反
• 54 .
大成推拿术
应区。由于十二经筋与十二皮部的分区,基本上和十二经脉在 体表的循行部位一致,因此,它们都是按照十二经脉命名的。 5.1.1十二经脉 5.1.1.1名称分类
十二经脉即手三阴经(肺、心包、心)、手三阳经(大 肠、三焦、小肠)、足三阳经(胃、胆、膀胱)、足三阴经 (脾、肝、肾)的总称。十二经脉的名称是根据各经所联系内 脏的阴阳属性及其在肢体循行位置不同而定的。阳经属腑,行 于四肢的外侧;阴经属脏,行于四肢的内侧。手经行于上肢, 足经行于下肢。(表5-1、5-2)
表S-1阴经联系内脏的阴阳属性及在肢体循行位置
足三阴(下肢内侧)j厥阴肝经:中线 .        1少阴肾经:后线
*小腿下半部和足背部,肝经在前,脾经在中线。至内踩 上八寸处交叉之后,脾经在前,肝经在中线。
表5-2阳经联系内脏的阴阳属性及在肢体循行位置
【阳明大肠经:前线(桡侧缘) 手三阳(上肢外侧)少阳三焦经:中线 ______...        t太阳小肠经:后线(尺侧缘)
5.1.1.        2走向和交换规律
手足三阴三阳经脉的走向和相互交接的规律是:手三阴从 胸走手,交手三阳;手三阳,从手走头,交足三阳;足三阳, 从头走足,交足三阴;足三阴,从足走腹,交手三阴(表5-3)o这样就构成了一个“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循环经路。
『太阴肺经:前线(桡侧缘) 手三阴(上肢内侧)厥阴心包经:中线
阴经—联系脏
L少阴心经:后线(尺侧缘) r太阴脾经:前线
阳经—联系腑
f阳明胃经:前线 足三阳(下肢外侧)少阳胆经:中线 I太阳膀胱经:后线
上篇基础篇
• 55 •
表5-3手足阴阳经脉走向连接规律示意图
(手三阳)_
头-手
5.1.1.        3表里关系及流注次序
十二经脉分别络属于相应的脏腑,从而构成了脏腑阴阳的 表里相合关系:即手阳明大肠经与手太阴肺经为表里;手少阳 三焦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为表里;手太阳小肠经与手少阴心经为 表里;足阳明胃与足太阴脾经为表里;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 经为表里;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为表里。在循行路线 上,凡具有表里关系的经脉,均循行分布于四肢内外两个侧面 的相对位置(足厥阴肝经与足太阴脾经在下肢内踝上八寸处, 交叉变换前后位置),并在手或足相交接。十二经脉存在着这 种表里关系,所以在生理上是彼此相通的,在病变时也是相互 影响的。
十二经脉分布在人体内外,其经脉中的气血运行是循环贯 注的。即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至足厥阴肝经,再传至手 太阴肺经,首尾相贯,如环无端。(表5-4)
表5-4十二经脉流注次序
(食指*)        (鼻孔旁)        (足大址哦)        (心中)
►手太阴肺-►手明阳大肠-------►足太阴脾一
(足小耻编)        (目内it)        (小指J8>
■■足少阴肾x-足太阳膀胱--手太阳小肠-手少阴心
(无名指S)        (目外毗)        (足大耻甲后丛毛处)
一手厥阴尤、包-►手少阴三焦-►足少阳胆-►足厥阴肝
_(»i)_ I
.56 •
大成推拿术
5.1.1.4循行部位
(1)手太阴肺经
《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 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 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人寸口,上鱼,循鱼 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2)手阳明大肠经
《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 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人两筋之中。循臂上廉,人肘 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髁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 上。下人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 贯颊,人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 鼻孔”。《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
(3)足阳明胃经
《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颏中,旁约太 阳之脉,下循鼻外,人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 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 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人缺盆。 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胳,入气 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 髀关,抵伏兔,下膝髌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趾内 间。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下人中趾外间;其支者,别跗 上,人大耻间,出其端。”《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胃合于
二茧”
--平-0
(4)足太阴脾经
《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 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 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人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 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5)手少阴心经
上篇基础篇
• 57 •
《灵枢•经脉》:“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 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者,复 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 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人掌内后廉,循小指 之内,出其端。”
(6)手太阳小肠经
《灵枢•经脉》:“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 外侧上腕,出踩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骨(原文 作筋,今从太素)之间。上臑循外后廉P出肩解,绕肩胛, 交肩上。人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 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踬上 颐,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灵枢•邪气脏腑病形》: “小肠合人于巨虚下廉。”
(7)足太阳膀胱经
《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 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人络脑。还出别 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 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胭中。其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 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从后廉下合胭中。以下贯踹 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灵枢•邪气脏腑病 形》:“膀胱合入于委中央。”
(8)足少阴肾经
《灵枢•经脉》:“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走足心, 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人跟中,以上踹内。出胭内廉, 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人 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9)手厥阴心包经
《灵枢•经脉》:“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 属心包络,卜丨im, m 焦。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 上抵腋下。循丨1;«内,行太叨、少阴之间。人肘中,下臂,行两
• 58 •
大成推拿术
筋之间,人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 次指出其端。”
(10)手少阳三焦经
《灵枢•经脉》:“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 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 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腼 遍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 耳上角,以屈下颊至颐。其支者,从耳后人耳中,出走耳 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三 焦合人于委阳。”《灵枢•本输》:“三焦者,……出于委阳, 并太阳之正,人络膀胱。”
(11)足少阳胆经
《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 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 后,人缺盆。其支者,从耳后人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 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顿,下加颊 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肋胁 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 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 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踩之前,循足跗上,人小指次 指之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出其 端,还贯爪甲,出三毛。”《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胆合于 阳陵泉。”
(12)足厥阴肝经
《灵枢•经脉》:“肝足厥阴之脉,起大趾丛毛之际,上 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胭内 廉,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 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人颃颡,连目系。上出额, 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 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3

主题

9479

帖子

2万

积分

核心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2266
5#
 楼主| 发表于 2020-5-31 15:58:02 | 只看该作者
5楼 铁鞭01说:
本帖最后由 铁鞭01 于 2020-5-31 16:02 编辑

5.1.2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 阴跷脉、阳跷脉的总称。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 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别道奇行”,故称“奇经”。
奇经八脉交叉贯穿于十二经脉之间,具有加强经脉之间的 联系,以调节正经气血的作用。凡十二经脉中气血满溢时,则 流注于奇经八脉,蓄以备用;不足时,也可由奇经给予补充。 奇经与肝、肾等脏及女子胞、脑髓等奇恒之府的联系较为密 切,这对于奇经的生理病理均有一定意义。
5.1.2.1奇经八脉的分布路线
(1)督脉
《素问•骨空论》:“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 人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络循阴器,合篡间(会阴 部)绕篡后,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足太阳)中络者合。 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 上人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 肾。其男子循茎下至篡,与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贯胳中 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难 经》:“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 于脑。”
(2)任脉
《素问•骨空论》:“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 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灵枢•五音五 味》:“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甲乙》作“脊”) 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会于咽喉, 别而络唇。”
(3)冲脉
《尜M •'It'个:论》:“冲脉者,起于气街,并少阴之经,挟 胳上行,七胸1hfiilfL”《灵枢•逆顺肥瘦》:“夫冲脉者,五 脏六腑之海也,,……U:丨片,出于颃颡,渗诸阳,灌诸精。其
• 60 •
大成推拿术
下者,注少阴之大络,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入胭中,伏行 酐骨内,下至内踝之后属而别。其下者,并于少阴之经,渗三 阴。其前者,伏行出跗属,下循跗,人大趾间。”《灵枢•动 输》:“冲脉者,十二经之海也。与少阴之大络起于肾下,出 于气街,循阴股内廉,斜入胭中,循胫骨内廉,并少阴之经, 下入内踝之后,人足下。其别者,斜人踝,出属跗上,入大指 之间,注诸络,以温足胫。”《灵枢.五音五味》:“冲脉、… 起于胞中,上循背(《甲乙》作脊)里,为经络之海,其#而 外者,循腹(右)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
(4)带脉
《灵枢•经别》:“足少阴之正,至胭中,别走太阳而合, 上至肾,当十四椎,出属带脉。”《难经》:“带脉者,起于季 胁,回身一周。”
(5)阳跷脉、阴跷脉
《灵枢•脉度》:“(阴)跷脉者,少阴之别,起于然谷之 后,上内踝之上,直上,循阴股,人阴,上循胸里,入缺盆 上,出人迎之前。人鼽,属目内眦,合于太阳、阳跷而
上行。”
《难经》:“阳跷脉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人风池。”
(6)阳维脉、阴维脉
《难经》:“阴维,起于诸阴交也。”
《难经》:“阳维,起于诸阳会也”。
5.1.2.        2奇经八脉的功能
(1)督脉
为阳脉之海,主要功能是统摄全身阳气及维系人身之气。 十二经脉中的手三阳与足三阳均会于督脉,故有调整和振奋全 身阳气的重要作用;同时因督脉由下向上,贯脊属肾,故对人 身之气有密切影响。
(2)任脉
为阴脉之海,三阴经脉、阴维脉与冲脉均会于任脉。故有
上篇基础篇
• 61 •
总调人身阴经经气的功能。
(3)冲脉
总领诸经气血的要冲。能调节十二经的气血。故冲脉有 “十二经之海”和“血海”之称。
(4)带脉
有约束躯干部各条经脉,使经气通畅的功能。循行于下肢 的经脉都受带脉约束,故对这些经脉具有统带作用,所以有 “诸脉皆属于带”的说法。
(5)阴跷脉、阳跷脉
跷,有轻健晓捷的意思。阳跷脉主一身左右之阳;阴跷脉 主一身左右之阴。同时还有濡养眼目、司眼睑的开合和下肢运 动的作用。
(6)阴维脉、阳维脉
维,有维系的意思。阴维脉维系手、足三阴经;阳维脉维 系手、足三阳经。
5.1.3十五络脉
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共 计十五条,称为“十五络”。它们的作用主要是沟通各组表里 的经脉,加强十二经脉的循环流注。
十五络脉的分布特点是:十二经脉的别络从本经的络穴处 别出后,均走向其表里的经脉(阴经别络于阳经,阳经别络 于阴经);任脉的别络散布于腹部,以沟通腹部的经气,督脉 别络散布于头部,别走足太阳膀胱经,以沟通背部的经气;脾 之大络散布于胸胁。
此外,还有从络脉分支的孙络与浮络。即《灵枢•脉度 篇》所則:“络之别者为孙”;其浮现在皮肤表层能看到的称 为汴络亦即《4枢•经脉度篇》所谓:“诸脉之浮而常见 者”之类.,它们难以数计,遍布全身,其作用主要是输布气 血于经筋和皮部
.62 .
大成推拿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3

主题

9479

帖子

2万

积分

核心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2266
6#
 楼主| 发表于 2020-5-31 16:03:31 | 只看该作者
6楼 铁鞭01说:
5.1.4十二经别
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合出人的别行部分,故称“经 别”。它们的作用主要是对十二经脉起着离、合、出、入于表 里经之间,加强了内外的联系,有濡养脏腑的作用。
十二经别的分布特点是:其所行路径,都从肘、膝以上的 正经别出,经过躯干、深入内脏,上至头项,并于头项之处; 其阴经合于阳经,阳经合于本经而上抵头面。例如足太阳、少 阴经别,下合于胭,人走肾与膀胱,上出于项,合于足太阳本 经。足少阳、厥阴经别,下合毛际,人走肝胆,上系于目,合 于足少阳本经。足阳明、太阴经别,下合于髀,入走脾胃,上 出鼻颏,合于足阳明本经。手太阳、少阴经别,下合于腋,人 走心与小肠,上出目内眦,合于手太阳本经。手少阳、厥阴经 别,先合于胸,人走三焦,上出耳后,合于手少阳本经。手阳 明、太阴经别,均走肺与大肠,上出缺盆,合于手阳明本经。 由于十二经别,按其阴阳表里关系,分为六组,先从体表合而 人走本脏本腑,然后或离或合,上出头项再合于六阳经脉,故 有“六合”之称。手足三阴经俞穴之所以能治头面范围的疾 病,主要是因为经别与经脉有其内在联系。例如偏、正头痛, 可取太渊、列缺治疗。如《席弘赋》说:“列缺头痛及偏正, 重泻太渊无不应。”又如牙痛、喉病,可取太溪、太冲、照 海、三阴交等穴主治。如《通玄指要赋》说:“牙齿痛、吕细 (太溪)堪治。”由此可见手足三阴经之所以能治头面、五 官病,是与经别的内在联系作用分不开的。
5.1.5十二经筋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 其主要作用是联结筋肉、骨骼,保持人体正常的运动功能。
十二经筋的分布特点是:它们联属于十二经脉,行于体 表,不入内脏。其循行走向,都是从四肢末端走向头身。如足 三阳经筋起于足趾,行股外上行结于颃(面部);足三阴经筋
上篇基础篇
• 63 •
起于足趾,循股内上行结于阴器(腹部);手三阳经筋起于手 指,循臑外上行结于角(头部);手三阴经筋起于手指,循臑 内上行结于贲(胸部)。它们相互之间的联系,除如上述手足 三阴三阳经筋在头、面、胸、腹部分结合以外,各经循行于 踝、胭、膝、股、髀、臀、腕、肘、腋、臂、肩、颈等关节或 筋肉丰盛处,并与邻近的他经相连结,尤其是足厥阴经筋,除 结于阴器外,并能总络诸筋。
从上述经筋的分布和连结的情况来看,可见经筋同肌肉系 统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正如《素问•痿论》云:“宗筋主束 骨而利机关也。”这就说明经筋能约束骨骼,使关节的屈伸活 动自如。因此。十二经筋在伤筋疾患的治疗中,有重要的 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3

主题

9479

帖子

2万

积分

核心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2266
7#
 楼主| 发表于 2020-5-31 16:04:59 | 只看该作者
7楼 铁鞭01说:
5.1.6十二皮部
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机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 脉之气散布的所在。如《素问•皮部论》说:“凡十二经脉 者,皮之部也。”
十二皮部的分布区域,是以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范围为依 据的。如《素问•皮部论》说:“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由于 皮部居于人体的最外层,是机体的卫外屏障。当机体卫外功能失 常时,病邪可通过皮部深入络脉、经脉以至脏腑。也正如《素问 •皮部论》所说:“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客于络脉,络脉 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府藏也。”这是外邪由表入里的一' 个方面。反之,当机体内脏有病时,亦可通过经脉、络脉而反应 于皮部。由此可见,皮部与内脏也是密切相关的。
5.2常用腧穴
“腧穴” M•人休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腧” 具有转输和输汴的,6:讥,“穴”具有空隙和聚集的意思。穴又 称穴位和穴道。
腧穴分为十四经穴、介穴、阿是穴和特定穴。
• 64 •
大成推拿术
5.2.1十四经穴 S.2.1.1手太阴肺经穴
(1)中府
[部位]在胸部的上方,去任脉6寸,适对第1肋间隙。
[主治]咳嗽,气喘,咳吐脓血,胸痛,肩背痛,支气管 炎,肺炎,肺结核,胸膜炎,肋间神经痛。
[按语]中府为肺之“募”穴,该穴与足太阴脾经交会, 具有清肺健脾、止咳化痰之功。主治本经疾病,又疗脾病纳差 腹胀。临证以点按、指揉手法为宜。据现代文献资料,针刺中 府穴,对支气管哮喘病人有较好的治疗效果;针刺该穴,能缓 解支气管平滑肌的察挛,改善肺的通气量,使哮喘得到缓解。
(2)云门
[部位]在胸部上外方,肩胛骨喙突上方。锁骨下窝凹陷 处,距前正中线6寸处。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肩痛,肺炎,肺结核,颈淋 巴结核,肋间神经痛。
[按语]该穴与中府穴系手太阴肺经脉气所发。具有清热 宣肺、调理气机之功。主治咳喘不得息,肩痛不可举。揉、点 法为临证所宜。
(3)尺泽
[部位]在肘部掌侧面,当肘掌侧横纹桡侧端处,肱二头 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咳嗽,气喘,咳血,潮热,咽喉肿痛,吐泻,胸 胁胀满,肘臂挛痛,小儿惊风,肺炎,胸膜炎,急慢性胃炎, 无脉症。
[按语]尺泽为本经之“合”穴。近有动脉,前人扪此脉 之有无,以判死生。该穴具有清热泻火、理气和胃之功。主治 肘臂筋脉诸病,对于小儿遗尿,疗效甚佳。临证以五指拿法为 宜。据现代研究,针刺尺泽有降压作用,对高血压病人有良 效,有增强胆囊的收缩作用以及对•结肠蠕动有调整作用。
上篇基础篇
• 65 •
(4)列缺
[部位]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太渊穴上1.5 寸,,’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主治]伤风,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齿 痛,口眼哨斜,偏头痛,颜面神经麻痹,气管炎,支气管哮 喘,三叉神经痛。
[按语]系肺经之“络”穴,别走手阳明大肠经,为八脉 交会穴之一,通于任脉。历代医家反复实践,积尜r卜锫的经 验,将其列为四总要穴之一。该穴具有:肺解衣、疏风通络之 功。主治本经咳喘等症,又长于治疗偏正头痛、颈项强痛、口 眼埚斜等疾患。临证以三指拿、按揉法为其常用手法。据文献 资料,针刺列缺能缓解支气管平f肌痉挛,可使肺通气量得到 改善,呼吸阻力下降;对于肾炎病人,针刺该穴,可使高血压 降低,尿蛋白减少,以及酚红排出量增加。
(5)太渊
[部位]在掌后腕横纹烧侧端,桡动脉的烧侧凹陷中。
[主治]咳嗽,气喘,咳血,胸痛,乳胀,咽喉肿痛,臂
腕痛。
[按语]太渊穴系手太阴肺经“原穴”。具有清热宣肺、 止咳化痰之功,主治肺经病症。《难经》称“脉会太渊”,本 穴有调血脉之功,用于治疗咳血、脑充血、脑出血等病症。现 代研究发现本穴对于血压的调整有较好作用,对m期高血压有 降压作用。又云本穴对肺功能有明显的调整作用。实验显示, 木穴使吸气和呼气阶段气道阻力的增高都有下降,尤其呼气 下降丨说明可改善肺通气量的作用,使肺呼吸机能加 强。临床手法常川按、揉、掐等法。
(6)鱼际
[部位]在f•牮侧面ffi际部的桡侧缘(赤白肉际),当拇 指掌指关节与腕掌关节的中点的凹陷处,约当第1掌骨中点 桡侧。
• 66 •
大成推拿术
[主治]咳嗽,咳血,恶寒发热,咽喉肿痛,失音,支气 管炎。支气管哮喘,扁桃体炎,乳腺炎。
[按语]所谓“际”者,黑白之际也,该处纹路交错如 鱼,故名之。系手太阴肺经之“荥”穴。该穴具有宣肺止咳, 清热利咽之功,为肺系咳喘、咽喉肿痛所常用。二指拿、掐法 为临证所常用。据临床报道,针刺鱼际具有平喘效应。
(7)少商
[部位]在手拇指末节桡侧,当平齐桡侧指甲角与指腹桡 侧缘连线之中点处,距指甲角0.1寸。
[主治]咳嗽,发热,咽喉肿痛,鼻衄,昏迷,癫狂,扁 桃体炎,休克,癔病。
[按语]本穴为手太阴肺经之“井”穴,具有清热利咽, 开窍醒神之功。为昏迷、晕厥、休克、中风、小儿惊风之急救 要穴。施行手法以掐、揉法为宜。据文献资料,压迫小孩少商 穴与饮食相结合,可建立运动性条件反射;针刺少商等穴有助 于煤气中毒而致昏迷的病人苏醒,使血中毒性血红蛋白解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3

主题

9479

帖子

2万

积分

核心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2266
8#
 楼主| 发表于 2020-5-31 16:06:05 | 只看该作者
8楼 铁鞭01说:
5. 2.1.2手阳明大肠经穴
(1)合谷
[部位]在手背,当第1掌骨间隙之中点处,或第2掌指 关节与阳溪穴之间的中点处,稍靠近食指侧。
[主治]头痛,目赤肿痛,鼻紐,齿痛,牙关紧闭,口眼 埚斜,耳聋,痄腮,咽喉肿痛,热病无汗,多汗,腹痛,便 秘,经闭,滞产,流行性感冒,颜面神经麻痹及痉挛,扁桃体 炎,腮腺炎,神经衰弱,细菌性痢疾,三叉神经痛。
[按语]合谷系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具有疏风止痛、 清泄阳明、调理胃肠、通络开窍之功。原气导源于肾间动气, 通过三焦运行于脏腑,是十二经的根本,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 动力’刺激该穴,以获自然治愈之功。故前人将其列为回阳九 针穴之一。《四总穴歌》中“面口合谷收”为后世治疗头面五 官诸疾的依据。该穴与太冲同用,称为“四关穴”,合谷为阳
上篇基础篇
• 67 •
经代表性原穴,太冲为阴经代表性原穴,基于阴阳相交之理, 故对于肝阳头痛、头晕目眩、失眠等症,均可取之。临证以三 指拿、按揉法为最常用。现代研究,针刺合谷,具有如下方面 的作用:
①对感染性炎症病人,具有较高的防治效果,增强机体的 防御能力;对于白细胞具有双向调整作用;能使血液中血小板 明显增加;可使血清中的球蛋白含量上升;对甲状腺机能具有 调整作用。
②具有对抗肾上腺素升髙血压作用;对于神经垂体性、急 性神经源性高血压动物,能使血压降低;对血液循环功能有调 整作用,轻手法引起血管收缩,重手法引起血管扩张,能降低 高血压病人血中胆固醇的含量。
③能缓解支气管、细支气管平滑肌的痉挛,增加肺的通气 量,降低呼吸阻力,达到止咳平喘作用。
④可使直肠蠕动增强,对胃酸分泌功能有调节作用。
⑤电针合谷穴,可使皮肤痛阈升高,可缓解晚期癌症病人 的恶痛。
⑥加强孕妇子宫的收缩,具有催产下胎作用。
(2)阳溪
[部位]在腕背侧横纹桡侧,手拇指向上翘起时,当拇长 展肌腱、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及桡骨下端所构成的凹 陷处。
[主治]头痛,目赤肿痛,耳聋,耳鸣,齿痛,咽喉肿 痛,手腕痛,小儿消化不良,结膜炎,扁桃体炎,面神经麻 痹,腕关节炎。
[按语]该穴系手阳明大肠经的“经”穴,具有疏风清 热,通经活络之功。主治该经所及之病症。临证手法以拿、揉 法为宜。
(3)手三里
[部位]在前臂背面桡侧的上段,在曲池穴下2寸,或阳
• 68 •
大成推拿术
溪穴上10寸处。
[主治]齿痛颊肿,上肢不遂,口眼啮斜,腹痛,腹泻, 淋巴结结核,肩关节周围炎,肘关节炎,腮腺炎,乳腺炎,
肠炎。
[按语]手三里具有祛风通络、调理胃肠之功。刺激该穴 感应强烈,且胜于曲池,因此为临床所常用。拿、揉法为常用 治疗手法。有实验报道,针刺该穴对胃的蠕动、张力、排空及 大小肠的运动机能,具有明显的增强作用,对感染炎症病人, 可提高防治效率以及能使皮肤痛阈升高。
(4)曲池
[部位]在肘部的烧侧,当尺泽穴与肱骨外上髁之间的中
点处。
[主治]目赤肿痛,齿痛,咽喉肿痛,瘰疬,隐疹,热 病,上肢不遂,手臂肿痛,腹痛吐泻,癫狂,流行性感冒,喉 炎,荨麻疼,扁桃体炎,结膜炎,肩、肘关节炎,高血压。
[按语]曲池系手阳明大肠经“合”穴。具有清热散风、 调和气血、调理胃肠之功。为上肢肩臂疼痛、半身不遂所常 用。对本腑之病,吐泻痢疾,肠痈便秘,颇有良效。与肺互为 表里,肺主皮毛,故该穴又为治疗皮肤病之要穴。临证手法以 拿法为宜,据实验研究报道,针刺曲池,对血管舒缩有调节作 用,轻手法引起血管收缩反应,重手法引起血管扩张;艾灸该 穴可使血糖上升,特别是血糖较低者,上升更为明显;能使血 小板显著增加,具有增强白细胞的吞噬功能,对于感染性炎症 的病人,具有较高的防治效果,可使多数例次的补体滴度升 髙,同时观察到原补体量多者下降,而少者上升。
(5)肩耦
[部位]在肩部,肩胛骨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的凹陷 处。臂外展至水平位时,肩峰下可出现一明显的凹陷即是。
[主治]上肢麻痹,肩臂挛痛不遂,肩中热,隐疹,瘰 疬,瘿气,甲状腺肿大,颈淋巴结结核,肩、肘关节炎,肌肉
上篇基础篇
• 69 •
萎缩,高血压。
[按语]肩髁系手太阳、阳明、阳跷脉之交会穴。具有疏 风活络、通利关节之功。主治本经病症和上肢肌肉萎缩、挛痛 及瘫痪。按、点法为该穴常用治疗手法。据临床观察,针刺本 穴,对食管癌病人的手术治疗,有良好的镇痛效果。
(6)迎香
[部位]在面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
[主治]鼻塞,鼻衄,面痒,胆道蛔虫症,颜面神经麻 痹,副鼻窦炎,鼻炎。
[按语]迎香系手阳明、足阳明之交会穴。有清热散风、 通利鼻窍之功。为治疗鼻病的要穴,也较常用于面部瘙痒、麻 木等。手法以指揉为宜。据临床报道,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有效 率达 70% ~90%。
5. 2.1.3足阳明胃经穴
(1)四白
[部位]在下眼睑之下方,直视时瞳孔的直下方,对上颌 骨的眶下孔凹陷处。
[主治]目赤痛痒,目翳,眼睑动,口眼啮斜,头痛眩 晕,视力减弱,结膜炎,三叉神经痛,颜面神经痉挛及麻痹。
[按语]该穴具有疏风活络、清热明目之功。为眼科疾病 及眼科手术针麻的常用穴,临证以按揉手法为宜。
(2)地仓
[部位]在面部,口角外侧,瞳孔直下交界处。
[主治]眼睑动,口斜,流涎,面肌痉挛,颜面神经麻 痹,三叉神经痛。
[按语]地仓系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阳跷脉之会穴。 具有疏风行气、散寒通络之功。配以颊车,为治口眼埚斜之理 想选穴。指揉、掐法为常用治疗手法。
(3)大迎
[部位]在下颂角前方,咬肌附着部的前缘,当面动脉搏
• 70 •
大成推拿术
动处。
[主治]口噤’颊肿,牙痛,腮腺炎,颜面神经麻痹,If" 肌痉挛,颈部淋巴结结核。
[按语]该穴具有祛风、通经、活络之功。临床配卜(治 牙关紧闭,配地仓、合谷、颊车治口眼埚斜确有以效,9、汰 法为常用治疗手法。
(4)颊车
[部位]在面部,下颌角之前上方1横指(中指),I咀丨明 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
[主治]牙痛,颊肿,口噤不语,颜面神妗麻拊,义冲 经痛,腮腺炎。
[按语]该穴具有开关通络、清热散风之功。按揉法为临 证所常用。据临床与实验观察,电针该穴对三叉神经痛心叫 的镇痛效应;针刺颊车穴,组织学检査可见甲状腺机能低F, 故对甲亢病人有治疗效果。
(5)下关
[部位]在面部,耳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围成之叫 陷处。
[主治]耳鸣,耳聋,牙痛,口噤,口眼喵斜,卜’颌又作 炎,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中耳炎。
[按语]下关系足阳明胃、足少阳胆经之会穴。有通利汗 窍、清热散风之功。凡头痛耳鸣、九窍不利均可选之,尤对耳 疾及下颌关节疾病,功胜于颊车。临证以按揉手法为最常用。
(6)头维
[部位]在头侧部,前额角发际的上外方,入发际0.5 寸,神庭旁开4. 5寸处。
[主治]头痛,偏头痛,目痛,眼睑动,视物不明,迎风 流泪,前额神经痛。
[按语]头维系足阳明、足少阳之会穴。有祛风、II.痛. 明目之功。为治偏正头痛主穴之一。按揉法为常丨丨丨治斤r
上篇基础篇
• 71 •
据文献资料,针刺头维穴,可使白细胞明显上升,中性粒细胞 比例也相应上升;对脾功能亢进而白细胞减少患者,也有同样 的治疗效应。
(7)人迎
[部位]在颈部,喉结旁,当胸锁乳突肌的前缘,是颈总 动脉分出颈内外动脉之部位。
[主治]咽喉肿痛,气喘,瘰疬,瘿气,急慢性喉炎、咽 炎,扁桃体炎,甲状腺功能亢进,高血压。
[按语]“人”即人体与生命;“迎”迎接,接受。谓喉 结两旁之动脉,可以接受天地五脏之气以养人也,故名之。人 迎为足阳明、少阳之会。具有清热平喘、行气散瘀之功。主治 咽喉部诸疾。治疗手法以拿、揉法为宜。据现代研究,针刺人 迎可使心率减慢,对血压的影响十分明显,无论甲状腺功能亢 进引起的高血压或实验性髙血压,均有显著的降压效果,尤其 对收缩压最显著。
(8)水突
[部位]在颈部,胸锁乳突肌的前缘,当人迎穴与气舍穴 (胸锁乳突肌之胸骨头与锁骨头和锁骨所构成之凹陷处)之间 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咳嗽气喘,咽喉肿痛,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 百日咳。
[按语]水突有清利咽喉、止咳平喘之功。临证治疗手法 以指按法为宜。
(9)缺盆
[部位]在颈外侧部,当锁骨上窝中央,距前正中线4 寸处。
[主治]咳嗽,喘息,咽喉肿痛,缺盆中痛,瘰疬,扁桃 体炎,颈淋巴结结核。
[按语]锁骨上凹陷处似盆,穴居其中,故名之。有宽胸 利膈、止咳平喘之能。指按法为常用治疗手法。
• 72 .
大成推拿术
(10)梁门
[部位]脐上4寸中脘穴旁开2寸。
[主治]胃脘疼痛,呕吐吞酸,食欲不振,腹胀泄泻。
[按语]梁门穴有调胃理气、化湿降逆之功效,治疗溃疡 病,急、慢性胃炎及胃神经官能症。有报道指出本穴可引起呼 吸功能下降和代谢功能降低现象。临床手法常采用按、摩、 揉、指振、一指禅推法等。
(11)天枢
[部位]在中腹部,距脐中2寸,即神阙穴外2寸处。
[主治]腹胀肠鸣,绕脐疼痛,便秘,泄泻,痢疾,月经 不调,经闭,阑尾炎,肠道蛔虫症,急性肠梗阻,急性胰腺 炎,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肠炎,子宫内膜炎。
[按语]“天”,为天地,此指穴居人体上下各半而言; “枢”,枢纽,意指人身上下枢要之处,故名之。天枢系足阳 明胃、少阴」肾、冲脉之会穴,大肠之“募”穴。具有健脾和 胃,通腑导•滞,调经理气之功。按揉、一指禅为临床常用手 法。据现代研究,针刺天枢穴,对肠有调整作用,可使肠功能 趋向正常化;针刺感染病人的天枢穴,能使凝集素的效价显著 增高。
(12)髀关
[部位]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侧端的连线 上,屈股时,平会阴。居缝匠肌外侧凹陷处,髌卄外侧端上 12寸处。
[主治]腰痛膝冷,萎痹,股内筋急,风湿痛。
[按语]该穴具有通经活络,疏风散寒之功。指按、点 拨、滚法为该穴常用治疗手法。
(13)伏兔
[部位]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侧端的连线 上,髌骨上6寸处。
[主治]腰痛膝冷,下肢麻搏,腹胀脚气,全身隐疹。
上篇基础篇
• 73 .
[按语]该穴具有强腰膝、通经络之功。临证治疗以指 按、滚法为宜。据现代研究,针刺伏兔,对胃肠道有积极的调 整作用;可形成条件反射性唾液分泌;对尿血、毛细血管出血 均有明显的疗效。
(14)梁丘
[部位]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侧端的连线 上,髌骨外侧端上2寸处。
[主治]腰痛,股部疼痛,膝痛,乳痈,胃痛,膝关节 炎,髌上滑囊炎,髌骨软化症,乳腺炎,胃炎。
[按语]梁丘为足阳明胃经“郄”穴。具有理气止痛、通 经活络之功。配以足三里,善治胃疾。指按法为临证所常用。 据现代文献记载,针剌梁丘,可使胃肠功能正常化,以及对胃 酸分泌有抑制作用。
(15)足三里
[部位]在小腿前外侧面的上部,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 前缘1横指(中指)处。
[主治]胃痛,呕吐,噎嗝,腹胀,泄挥,痢疾,便秘, 乳痈,肠痈,下肢痹痛,水肿,脚气,虚劳羸瘦,急性肠梗 阻,急性胰腺炎,阑尾炎,急慢性胃肠炎,单纯性肠道蛔虫 症,胃下垂,子宫脱垂,产后血晕,贫血,急慢性胆囊炎及胆 石症,面神经麻痹,眼睑下垂,下肢风湿痛。
[按语]足三里系足阳明经“合”穴,为回阳九针穴、四 总穴之一,为强壮及保健要穴。具有扶正培元、调理阴阳、健 脾和胃、理气降逆、通经活络之功。《灵枢•五邪》“邪在脾 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 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 有寒有热,皆调于三里。”经旨言简意赅,功用明确。三里之 功,实者取之以泻,虚者取之以补。临证治疗手法,以一指 禅、按揉法为宜。据现代研究,针刺足三里具有以下方面的 作用。
.74 •
大成推拿术
①对胃的蠕动、张力、排空,大小肠以及阑尾的运动机能 均有明显的增强作用,对胃酸和胃蛋白酶有调整作用,可使原 来水平高者降低,低者升高。
②与饮食相结合,可形成条件反射性唾液分泌,具有增强 胆囊运动和排空能力,使胆汁流量增多增快。
③具有调整血压作用,休克患者针后血压显著上升,高血 压病人针后则下降。
④对病人血糖的影响,可使血糖上升,而原血糖水平低 者,上升更为显著。
⑤能使血液中白细胞总数增加,对于白细胞总数与其分类 异常者,具有调整作用;可使大多数人血液中的嗜酸性粒细胞 数有不同程度升高,对于放射治疗后白细胞数过低的癌症病 人,艾灸足三里、大椎、脾俞可使白细胞数迅速上升;针刺足 三里具有增强白细胞吞噬能力,对于一些感染性病人,具有较 高的防治效果,血象检验显示机体的防卫能力增强;可使大部 分例次的红细胞增加;可使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迅速增 加,在两个半小时内达到最高值;对阑尾炎病人及神经衰弱病 人,针刺后发现丙种球蛋白等含量多数病例增高;针刺或艾灸 足三里,能使正常人与慢性病人多数例次的补体滴度升高,同 时观察到原补体量多者下降,而少者上升。
针刺支气管哮喘与消化性溃疡病人的足三里,可使血液中 胆碱酯酶的活力增加。
针刺能使痛阈明显升高;能促进神经再生,促进损伤神经 的恢复。
(16)上巨虚
[部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6寸,距胫骨前缘1横 指(中指)处。
[主治]肠鸣,腹痛,泄泻,便秘,下肢痿痹,脚气,急 慢性胃肠炎,急慢性细菌性痢疾,阑尾炎。
[按语]该穴系大肠经之下合穴。有清热利湿、调理胃肠
上篇基础篇
.75 •
之功。临证施以指揉法为宜。据实验观察,针刺上巨虚对胃的 蠕动、张力、排空、大小肠的运动机能,均有明显的增强作 用,能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
(17)丰隆
[部位]在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距胫 骨前缘2横指(中指)处。
[主治]痰多咳嗽,眩晕呕吐,梅核气,泄泻,便秘,水 肿,癫、狂、痫,下肢痿痹,甲状腺功能亢进,高血压,急慢 性支气管炎。
[按语]丰隆系足阳明胃经之“络”穴,别走足太阴脾 经,具有和胃化痰、理气宽胸、安神定志之功。凡痰多咳喘、 痰迷心窍、神识不清之症」皆可选用。指按手法为临床最常 用。据现代研究,针刺丰隆穴可引起血管收缩反应;配曲池对 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有效,并可降低外周血管阻力。
(18)解溪
[部位]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中,当拇长 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主治]头痛,眩晕,面部浮肿,腹胀,便秘,下肢痿 痹,咽炎,扁桃体炎,乳腺炎,三叉神经痛,血栓闭塞性脉管 炎,甲状腺功能亢进,踝关节炎。
[按语]本穴系足阳明经的经穴,也称为该经之母穴。具 有清胃调腑、化痰通络之功。主治踝关节疾患,并对本经循行 诸疾,均有效。临床常用按揉、点拨法施之。据实验报道,针 刺解溪,能促进神经再生,促进受损伤神经功能的恢复。
(19)内庭
[部位]在足第2、3祉缝间,当第2踱趾关节前外方凹陷
中。
[主治]齿痛,咽喉肿痛,鼻衄,胃痛吐酸,腹胀泄泻或 便秘,痢疾,足背肿痛。
[按语]本穴为足阳明胃经“荥”穴,具有清泄胃热,理
• 76 •
大成推拿术
气止痛之功。临证治疗胃炎齿痛、咽喉肿痛、鼻衄以及 消化系统的病症。临床常用按、点、掐等手法。
5. 2.1.4足太阴脾经穴
(1)公孙
[部位]在足内侧缘,当第1妬骨基底前下方的凹 陷处。
[主治]胃痛,腹痛,呕吐,泄泻,痢疾,痞积,水肿。
[按语]该穴系足太阴脾经之“络”穴,为八脉交会穴之 一,通于任脉。具有健脾和胃、理气消胀之功。临证手法以按 揉法为宜。据现代研究,针刺公孙穴,对胃的蠕动、张力、排 空、大小肠以及阑尾的运动机能,均有明显的增强作用;对消 化道溃疡、幽门痉挛、胃内容物滞留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对胃 酸的分泌有抑制作用。
(2)三阴交
[部位]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踩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 方凹陷处。
[主治]脾胃虚弱,肠鸣腹胀,泄泻,月经不调,痛经, 经闭,带下,阴挺,不孕,滞产,遗精,遗尿,阳痿,疝气, 失眠,下肢麻痹,头痛,眩晕,水肿,脚气,脏躁。
[按语]三阴交系足太阴脾、足厥阴肝、足少阴肾三阴经 之会穴,为回阳九针穴之一。具有健脾和胃、补益肝肾、调经 止带之功。为消化、生殖、泌尿系统,妇科疾患之常用要穴。 按揉、三指拿法为临证最常用。据临床及实验报道,三阴交配 合谷、秩边穴,针刺后立即加强子宫收缩,且持续时间延长, 起针后的作用仍极显著;对妇科疾病手术的镇痛作用十分显 著,对剖腹产手术,针麻成功率可达95. 29% -96.4%;对于 膀胱张力具有调节作用——松弛者可使紧张,紧张者可使松 弛,并能使输尿管蠕动加强。针刺三阴交,治疗阵发性房性心 动过速、心房颤动以及室性早搏都有一定的疗效;针刺三阴 交,可使动物淋巴细胞和淋巴量显著增加。
上篇基础篇
.77
(3)阴陵泉
[部位]在小腿内侧面的上部,当胫骨内侧缘与内侧髁移 行部和腓肠肌内侧头之间的凹陷处,一般在内膝眼下2寸处。
[主治]腹胀,泄冯,痢疾,水肿,黄疸,小便不利,尿 失禁,带下,阴挺,中风膝痛,痹症。
[按语]阴陵泉系足太阴脾经之“合”穴。有健运中焦, 利湿消肿之功,主治脾肾二经证候。下痢里急后重,推之针 之,桴鼓相应,所苦顿解。按揉法为临床所常用。据文献报 道,针刺阴陵泉,对于消化道溃疡、胃幽门痉挛、胃内溶物滞 留、急性阑尾炎、细菌性痢疾等,均具有促进病理过程的恢复 作用;有调整膀胱张力作用。
(4)血海
[部位]屈膝,在大腿内侧,髌骨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 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主治]女子崩漏,月经不调,痛经,经闭,隐疹,湿 疹,腹胀,脚气,贫血。
[按语]血海具有和血调经、散风祛湿之功。擅治妇科经 病,以及皮肤科疾病。按揉、拿法为临证常用治疗手法。据现 代研究,针刺血海、中极、归来,可使继发性闭经病人出现激 素撤退性出血现象。
(5)大横
[部位]在中腹部,神阙穴旁开4寸处;即当横平脐中与 上直乳头的交点处。
[主治]泄泻,便秘,腹痛,肠寄生虫病,肠麻痹。
[按语]系足太阴脾经与阴维脉之会穴。具有温中散寒、 调理肠胃之功。手法以按、揉、摩法为佳。据临床报道,针刺 大横穴对肠功能障碍患者,可使肠功能正常化;对于急性胃肠 炎患者的治疗有显著的疗效;对于儿童肠道寄生虫的治疗,也 有明显的效果。
• 78 •
大成推拿术
5.2.1.5手少阴心经穴
(1)极泉
[部位]在腋窝正中,腋动脉搏动处取穴。
[主治]胃痛,心痛,胸闷,心悸,胁肋疼痛,干呕,肩 臂疼痛,目黄,乳汁分泌不足,心绞痛,心包炎,腋淋巴结结 核,肩关节周围炎。
[按语]该穴为少阴心经脉气所发,有宽胸理气、通经活 络之功。心肺居于上焦(胸部),心主血脉,肺主治节,两者 相互协调,以理气血,故胸阳痹阻、气滞血瘀等证,皆可选 用。按、揉、拿法为常用治疗手法。据文献报道,极泉穴有调 整心率作用。如给动物注射肾上腺素,使心率减慢的情况下, 针刺极泉等穴,能使心率迅速恢复至正常水平。
(2)少海
[部位]在肘部前面,当肘掌侧横纹的尺侧处(肘关节屈 曲90°时),即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心痛,肘臂挛痛,瘰疬,头项痛,腋胁痛,癫 痫,寒热齿痛,目眩,失眠,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尺神
经炎。
[按语]少海系手少阴心经之合穴。具有养心安神、舒筋 活络之功。凡症见两臂顽麻、胸闷胁痛均可选用。常以拿法、 揉法施之。据文献报道,针刺外陵、少海等穴,可缓解结肠痉 挛,对痉挛性结肠炎的治疗有良效。
(3)神门
[部位]在腕部,当腕掌侧横纹尺侧1/3段的中点处,即 豌豆骨之后,尺侧腕屈肌腱桡侧之凹陷处。
[主治]惊悸,怔忡,心烦,健忘,失眠,癫、狂、痫, 胸胁痛,胃脘痛,目黄,喘逆,无脉症,心、绞痛,心脏肥大, 神经衰弱,癔病,精神分裂症,舌骨肌麻搏。
[按语]神门系手少阴心经之输穴。具有养心安神、解郁 通脉之功。该穴为治心脏病、精神病之要穴。手法以按揉,拿
上篇基础篇
.79 .
法为佳。据文献资料,针刺神门穴对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有显 著的疗效,在心电图上观察,可使P波、R波、P-R间期和 Q-T间期的持续时间延长,针刺神门,可使心率减慢;对神 经垂体性高血压的动物,针刺后可使血压降低。
5.        2.1.6手太阳小肠经穴
(1)少泽
[部位]在手小指末节尺侧,当平齐尺侧指甲角与指腹尺 侧缘间之中点处,距指甲角0. 1寸处。
[主治]头痛,项强,耳鸣,耳聋,目翳,衄血,咽喉肿 痛,舌强,热病神昏,乳痈,乳汁不通,臂内廉痛。
[按语]系手太阳小肠经之井穴。有散风解表、活络通经 作用,故可用于表证头痛、寒热无汗、乳痈、乳汁不通等证。 手法以掐法为佳。据现代研究,针刺少泽、膻中,可使生乳素 的分泌机能增强;电针少泽,可使垂体后叶催产素的分泌 增强。
(2)后溪
[部位]握拳,第5掌指关节后尺侧,横纹尺头赤白肉 际处。
[主治]热病,癫痫,疟疾,头项强痛,耳聋,咽喉肿 痛,齿痛,目赤,目翳,腰背痛,肘臂及手指挛急。
[按语]本穴系手太阳小肠经俞穴,为八脉交会穴之一, 具有通督脉、清神志、舒筋骨、通经止痛的作用。临证手法以 按揉法为宜。配申脉治疗癫痫白天发作者为佳。有报道针刺该 穴,同时活动颈部治疗落枕、颈椎病及扭腰等症。
(3)小海
[部位]在肘部的内侧,当肱骨内上髁与尺骨鹰嘴之间凹 陷处。屈肘,手向头取穴,以手重按之可麻至手指。
[主治]肩、臂、肘内侧酸痛,颈项痛,肘腋肿,上肢不 举,颊肿。
[按语]本穴系手太阳小肠经之合穴。具有祛风通络、安
80 .
大成推拿术
神之功。拿法、揉法为临证常用手法。据文献资料,针刺小海 穴,可使降结肠远端的顽固性迷走神经过敏现象好转,可治疗 过敏性结肠炎。
(4)肩贞
[部位]在肩关节后下方,臂内收时,腋后纹头上1寸, 令患者正坐,垂肩取穴。
[主治]上肢麻木,疼痛不举,肩臂疼痛,肩胛痛,耳 鸣,耳聋。
[按语]该穴具有清头聪耳、通经活络之功。现代为治疗 上肢瘫痪、肩关节软组织疾病的常用穴之一。临证以按揉、滚 法为佳。
(5)天宗
[部位]在肩胛部,当冈下窝中央凹陷处,与第4胸椎 相平。
[主治]颊颔肿,肩胛痛,肘臂外廉痛,气喘,乳痈。
[按语]该穴具有通经活络、理气消肿之功。主治肩臂酸 痛以及上肢麻痹。手法以按揉、滚法为常用。据临床及实验报 道,针刺天宗、肩井、肾俞,对乳腺增生有很好的疗效,并可 提高免疫功能;用皮内针刺人右侧天宗后30分钟,X线检查 可见胆囊阴影缩小,表明对胆囊有收缩作用。
(6)秉风
[部位]在肩胛部,冈上窝中央,天宗直上,举臂有凹 陷处。
[主治]肩胛疼痛,臂不能举,项强不能回顾,上肢 酸麻。
[按语]系手太阳、手阳明、手少阳和足少阳四脉之会 穴。具有散风活络之功。为治疗冈上肌腱炎、肩周炎之理想选 穴。常用手法有按揉、一指禅推。
(7)肩外俞
[部位]在背部,当第1胸椎棘下,旁开3寸。
上篇基础篇
• 81 •
[主治]颈项强急,肩背疼痛。
[按语]肩外俞具有祛风散寒、活络止痛之功。现代常用 于肩胛区神经痛、麻痹以及肺炎、胸膜炎等。按揉、滚法为常 用治疗手法。据临床报道,有人对45名有生育能力的妇女, 针刺肩外俞及三阴交,避孕有效率达66. 6%
(8)肩中俞
[部位]在背部,当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2寸处。
[主治]肩背疼痛,目视不明,咳嗽唾血,恶寒发热。
[按语]本穴具有清热宣肺、活络止痛之功。现代常用于 治疗支气管炎、哮喘、支气管扩张、落枕等。按揉、滚法为临 证所常用。
(9)颧髎
[部位]在面部,当目外眦直下方,颧骨后下缘之凹 陷处。
[主治]口眼哨斜,眼睑动,牙痛颊肿,三叉神经痛,面 神经麻痹。
[按语]本穴系手少阳、太阳之会。具有清热散风、明目 消肿之功。临证以按揉手法为佳。据文献报道,针刺颧髎有镇 痛作用,对三叉神经痛有明显的疗效。
5.        2.1.7足太阳膀胱经穴
(1)睛明
[部位]在面部,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
[主治]目眩,目赤肿痛,流泪,视物不明,眼睑痉挛, 近视,色盲,视网膜炎,电光性眼炎,面神经麻痹。
[按语]该穴系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跷、阳跷五脉之 会。有清热明目、祛风通络之功。治疗手法以点揉法为佳。据 临床报道及现代研究,针刺睛明治疗视网膜出血、视网膜炎、 视神经萎缩等眼病有较好的疗效,针刺能提髙视网膜的兴奋 性;可使心率减慢。
(2)攒竹
• 82 •
大成推拿术
[部位]在面部,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
[主治]头痛,目眩,目视不明,目赤肿痛,流泪,眼睑 瞷动,口眼啮斜,眉棱骨痛,眼睑下垂,泪囊炎,视网膜炎, 结膜炎,角膜炎,青光眼。
[按语]有疏风清热、通络明目之功能,主治一切眼病。 点揉法为其常用手法。据现代研究,针刺攒竹穴对眼部手术及 胃部手术均有良好的针麻效果,针刺攒竹可使心率减慢。
(3)天柱
[部位]在颈部,斜方肌外缘之后发际凹陷中,约当发际 正中旁开1.3寸处。
[主治]头痛,项强,落枕,鼻塞,癫、狂、痫,肩背 痛,扁桃体炎,咽炎,喉炎,视网膜出血。
[按语]本穴具有清头目、安神志、舒经络之功。平时按 摩此穴,可使头脑清醒,记忆力增强。按揉为该穴常用治疗手 法。据文献报道,对于支气管哮喘的病人,针刺天柱,能解除 支气管痉挛,改善气道阻力。
(4)大抒
[部位]在背部,陶道穴(第1与第2胸椎棘突之间的凹 陷部)的外侧1.5寸处。
[主治]肩背酸痛,项强,发热,咳嗽,喘息,咽炎,扁 桃体炎。
[按语]本穴又称“大腧”,因其居背腧之首,故名之。 为八会中的“骨会”。具有疏风热、强筋骨、通经络之功。临 证施以按揉、滚法。据现代研究,针刺或电针大杼穴,可调整 肺功能,增加肺的通气量。并可使针麻患者,开胸后一侧肺通 气量能代偿性增加。有实验表明针刺大抒穴与钙代该丨有关,如 针刺大抒、飞扬、足三里等,留针7分钟,可使血钙增加 1%,留针15分钟增加3%,再继续延长留针时间,血钙不再 发生相应变动。
(5)风门
上篇基础篇
• 83 •
[部位]在背上部,当第2与第3胸椎棘突之间凹陷部外 侧1.5寸处。
[主治]伤风,感冒,发热头痛,项强,胸背痛,痈疽发 背,淋巴结结核,肺炎,支气管炎。
[按语]风门系足太阳、督脉之会。“风门者,为肺气出 人与风邪侵犯之门户也。”具有疏散风邪、调理肺气之功。该 穴为治风治气之所宜,常患感冒伤风之人,按之灸之,颇见功 效。按揉、滚法为其常用手法。据临床研究,支气管哮喘的病 人,针刺风门,能缓解支气管的痉挛,改善气道阻力。
(6)肺俞
[部位]在背上部,当身柱穴(第3与第4胸椎棘突之间 凹陷部)的外侧1.5寸处。
[主治]咳嗽,喘息,吐血,潮热盗汗,皮肤瘙痒,颈淋 巴结核,肺炎,支气管炎,胸膜炎,肺结核,百日咳。
[按语]脏腑之背俞以脏腑为名,指与该脏腑输注之穴。 该穴之能,调肺气,补虚损,清虚热,和营血。按揉、滚法为 推拿常用手法。据现代文献记载,针刺肺俞,能解除支气管痉 挛,改善气道阻力,治疗支气管哮喘有良好的效果,可延缓动 脉硬化,对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有一定抑制作用。
(7)心俞
[部位]在背部,位于神道穴(第5与第6胸椎棘突之间 凹陷处)的外侧1.5寸处。
[主治]胸痛,惊悸,癫痫,失眠,健忘,盗汗,梦遗, 心肌炎,心包炎,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 神经衰弱。
[按语]心俞系心在背之俞穴,有行气活血、宁心安神之 功,主治心、系疾患。临证手法常用按揉、滚法。据现代文献记 载,针刺心俞可使心率减慢,治疗心房颤动有良效;对冠状动 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能增强胆囊运动和 排空能力。
.84 •
大成推拿术
(8)肝俞
[部位]在背下部,位于筋缩穴(第9与第10胸椎棘突 之间的凹陷处)外侧1_ 5寸处。
[主治]黄疽,胁痛,胸痛,吐血,目赤,目眩,雀目, 青盲,迎风流泪,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胃痉挛,肋间神经 痛,视网膜出血,视神经萎缩,结膜炎,角膜炎。
[按语]本穴系肝之背俞穴,有疏肝利胆、滋养肝肾之 功。凡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肝胆湿热之证,皆可选用。按 揉、滚、点法为其常用手法。据现代研究,针刺或艾灸结核病 人和脾性全血细胞减少病人的肝俞,能使血小板增加;针刺肝 俞可使胆道压力下降,解除括约肌的痉挛;对血糖有调节作 用,对耐糖曲线高者针刺后下降,低者使之上升;对高胆固醇 患者,针刺后血胆固醇含量明显下降。
(9)胆俞
[部位]在背下部,位于中枢穴(第10与第U胸椎棘突 之间凹陷处)外侧1.5寸处。
[主治]黄疸,口苦,胁痛,头痛,夜盲症,胆囊炎,胆 结石,肝炎,失眠,癔病,胸膜炎。
[按语]胆俞系胆在背之俞穴,有疏肝利胆、养阴清热之 功。与肝俞同用,主治肝胆疾患,但肝俞偏于滋阴潜阳,而胆 俞长于利胆解郁。按揉、滚、点法为常用临证手法。据现代文 献报道,针刺胆俞,能加强胆囊收缩,增强胆囊的运动和排空 能力,可使胆道压力迅速下降,括约肌的痉挛即能缓解;对 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胃液有调整作用,使总酸度及游离酸 多趋向正常化;可使免疫功能增强,可使巨噬细胞吞噬功能 加强。
(10)脾俞
[部位]在背下部,当脊中穴(第11与第12胸椎棘突之 间凹陷处)外侧1.5寸处。
[主治]腹胀,黄疸,呕吐,泄泻,痢疾,便血,水肿,
上篇基础篇
• 85 •
背痛,贫血,胃下垂,胃溃疡,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肝炎, 肝硬化。
[按语]该穴系脾在背之俞穴。有健脾益气、统血调营之 功。凡脾气車弱、脾阳不振、纳差、便溏及脾不统血之出血 症,皆可取此穴治之。按揉、滚、擦法可视病情选用。据现代 研究,针刺全血细胞减少病人的脾俞,能使血小板增加;艾灸 脾俞,对放射治疗后白细胞数过低的癌症病人,可使白细胞迅 速上升;针刺脾俞,可降低胆道压力,解除括约肌的痉挛。
(11)胃俞
[部位]在背下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与第1腰椎棘突之间 凹陷部外侧1. 5寸处。
[主治]胸胁痛,胃脘痛,反胃呕吐,不思饮食,噎嗝, 腹胀,肠鸣,泄泻,痢疾,小儿推积,胃溃疡,胃下垂,进行 性肌营养不良症,脱肛,肝硬化。
[按语]本穴为胃的背俞穴。有健脾和胃、消积导滞之 功,脾俞与胃俞主治消化系统疾患,脾俞健运脾阳,胃俞滋阴 养胃,二穴并用,相互协同,气阴两顾。凡见渴思冷饮、干呕 嘈杂、饥而不食等胃阴不足之证,均可选用此穴。按揉、滚、 擦法为临证所常用。据现代文献,针刺胃俞对胃肠道的运动, 具有积极的调整作用;针刺该穴,对于消化道溃疡、胃幽门痉 挛、胃内容物滞留等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可增强胆囊的收缩 作用;能使多数例次的补体滴度升高,同时观察到原补体量多 者下降,而少者上升。
(12)三焦俞
[部位]在腰部,当悬枢穴(第1与第2腰椎棘突之间凹 陷处)的外侧1.5寸处。
[主治]腹胀,肠鸣,呕吐,泄泻,痢疾,不思纳谷,消 渴,水M1,腰背强痛,糖尿病,心源性浮肿,胃炎,肠炎,肾 炎,腹水。
[按语]本穴为三焦之气转输、输注之穴。具有调三焦、
• 86 •
大成推拿术
利水道、益元气、强腰膝之功。按揉、滚法为临床常用手法。 据临床观察,对肾与输尿管结石用三焦俞、肾俞、京门、天 枢、气海为主穴,治疗后约半数患者能排出结石。
(13)肾俞
[部位]在腰部,当命门穴(第2与第3腰椎棘突之间凹 陷处)的外侧1.5寸处。
[主治]虚劳,肾虚,耳鸣,耳聋,眩晕,腰痛,遗尿, 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白带过多,肾炎,肾绞痛,肾下垂, 尿路感染,膀胱肌麻痹及痉挛,精液缺乏,不孕症,腰部软组 织损伤,肋间神经痛,半身截瘫。
[按语]该穴为肾的背俞穴。有壮水益火、强筋健骨、明 目聪耳等作用,为治腰部、泌尿生殖系统等疾患的重要俞穴之 一。按、揉、滚、擦、点拨、拍打法为其常用治疗手法。据文 献报道,针刺肾炎病人的肾俞,可使高血压降低,尿蛋白减 少,以及酚红排出量增加;针刺肾俞,能显著抑制水钠潴留, 故有利尿作用;对膀胱的张力有调整作用,可使紧张者松弛, 扩张者收缩,但其作用较轻微。
(14)气海俞
[部位]在腰部,当第3与第4腰椎棘突之间凹陷部外侧 1.5寸处。
[主治]肠鸣,腹胀,痔瘘,痛经,腰痛,功能性子宫出 血,腰骶神经根炎,下肢瘫痪,高血压。
[按语]该穴与任脉气海穴,前后相应,为人身阳气输注 之处,与元气有直接关系。具有补肾壮阳、调气活血之功。按 揉、滚法为临证常用手法。
(15)大肠俞
[部位]在腰部,当腰阳关穴(第4与第5腰椎棘突之间 凹陷处)外侧1.5寸处。
[主治]腰痛,肠鸣,腹胀,泄拷,痢疾,肠痈,脱肛, 痛经,前列腺炎,盆腔炎,子宫颈糜烂,阑尾炎,坐骨神经
上篇基础篇
.87 •
痛等。
[按语]本穴为大肠的背俞穴。具有强腰壮膝,调理胃肠 之功,是主治大肠疾患的重要腧穴。按、揉、滚、擦法为其常 用治疗手法。
(16)关元俞
[部位]在腰下部,当第5腰椎棘突与第1舐椎棘突之间 凹陷部外侧1. 5寸处。
[主治]腰痛、生殖泌尿系疾患。
[按语]“元”,气之始也,此穴与任脉关元穴,前后相 应,与人身元气密切相关,为联络元气之腧穴。具有培元固 本,调理下焦之功。按揉、滚、擦法为临床常用手法。
(17)上髎
[部位]上骶部,当骶中嵴的外侧,适对第1骶后孔处。
[主治]大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带下,阴挺,遗精,阳 痿,腰痛,子宫内膜炎,盆腔炎,不孕症,肾炎,膀胱炎,坐 骨神经痛。
[按语]本穴与次髎、中髎、下髎合称为八髎。具有调下 焦、强腰膝、通经络之功。是治疗妇科、二阴疾患、腰腿疼痛 的常用穴。治疗手法以点、揉、滚、擦、拍打、击法为宜。据 现代研究,针刺上髎,具有促进神经再生作用,促进受损伤神 经功能的恢复;针刺上髎、三阴交、关元等穴,对阳痿病人有 一定的治疗效应。
(18)次髎
[部位]在骶部,当骶中嵴的外侧,适对第2骶后孔处。
[主治]疝气,月经不调,痛经,带下,小便不利,遗 精,腰痛,下肢痿痹,子宫内膜炎,附件炎,不孕症,睾丸 炎,坐骨神经痛。
[按语]据现代文献,针刺次髎,对无痛分娩有较好的针 刺效应;对膀胱功能有一定的影响,一般可使膀胱收缩,对下 肢瘫痪者,可使膀胱残余尿量显著减少。
• 88 .
大成推拿术
(19)中髎
[部位]在慨部,当骶中嵴的外侧,适对第3骶后孔处。
[主治]腰骶部疼痛,大小便不利,腹胀,下痢,泄泻, 月经不调,带下等。
(20)下髂
[部位]在骶部,当慨中嵴的外侧,适对第4骶后孔处。
[主治]腰慨部疼痛,大小便不利,小腹急痛,肠鸣泄 泻,大便下血,白带过多,痛经。
(21)殷门
[部位]在大腿后面的中部,当承扶与委中(横纹中点) 连线上,承扶穴下6寸处。
[主治]腰痛,下肢痿痹,进行性肌营养不良,重症肌无 力,小儿麻痹后遗症,下肢瘫痪,坐骨神经痛。
[按语]“殷”,有深厚、正中的意思。因此处肌肉丰厚, 位于大腿后正中,故名之。具有舒筋活络、利腰腿之功。按 揉、点压、滚法为临证常用手法。临床报道,针刺殷门、肺俞 可缓解支气管哮喘,一般都在3〜5分钟内获得缓解。
(22)委中
[部位]在膝关节部后面,当横纹之中点处,股二头肌腱 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主治]腰痛,下肢萎痹,背、骶部疼痛,腹痛,吐泻, 小便不利,遗尿,丹毒,暑病,坐骨神经痛,脑出血,乳腺 炎,小儿麻痹后遗症,下肢瘫痪等。
[按语]委中系足太阳膀胱经的“合”穴。为四总要穴之 一。具有舒筋活络、清热解毒等功效。拿、滚、按法为治疗常 用手法。据现代研究,电针或针刺委中穴,对无菌或严重污染 的清创手术患者以及一些感染性炎症病人,具有较高的防治效 果,血象检验显示,机体的防卫能力增强。
(23)秩边
[部位]在第4骶椎棘突下,旁开3寸处。
上篇基础篇
• 89 .
[主治]腰低痛,下肢痿痹,小便不利,便秘,痔疾,膀 胱炎,睾丸炎,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
[按语]该穴具有舒筋活络、强健腰膝、疏调下焦之功。 按揉、滚、点拨法为其常用手法。现代文献表明秩边配百会、 神道、命门对隐性骶椎裂引起排尿困难有一定的疗效;针刺秩 边,可使孕妇子宫收缩增强,即时效果显著,但起针后作用消 失;针刺引起子宫收缩的时间与静脉滴注催产素相似,故有人 认为针刺与垂体后叶催产素的分泌有关。
(24)承山
[部位]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穴下8寸处;或外踝尖上 8寸处,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尖角凹
陷处。
[主治]腰背痛,痔疾,脚气,便秘,脱肛,坐骨神经 痛,腓肠肌痉挛,下肢瘫痪。
[按语]该穴具有舒筋活络、调理肠腑之能。配委中治疗 腰背疼痛,配长强疗痔疮,《玉龙歌》“九般痔疾最伤人,必 刺承山效若神,更有长强一穴是,呻吟大痛穴为真。”拿、 揉、滚、推等手法为临证所常用。据现代研究,针刺承山穴对 室性早搏有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3

主题

9479

帖子

2万

积分

核心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2266
9#
 楼主| 发表于 2020-5-31 16:06:22 | 只看该作者
9楼 铁鞭01说:
(25)昆仑
[部位]在足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 陷处。
[主治]头痛,项强,目眩,鼻衄,癫痫,难产,胎衣不 下,腰骶疼痛,脚跟肿痛,高血压,内耳性眩晕,心绞痛。
[按语]系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穴。具有清头目、舒筋脉、 安神志之功。拿、点揉法为该穴常用治疗手法。据现代研 究,针剌昆仑可使不蠕动及蠕动很弱的降结肠下部及直肠的 蠕动增强,并有便意;对原发性高血压,采用泻法,有降压 作用。
(26)申脉
• 90 •
大成推拿术
[部位]在足外侧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主治]足胫寒,不能久坐;腰痛,目赤痛,项强,头 痛,眩晕,失眠,癫狂,坐骨神经痛,内耳性眩晕,精神分
裂症。
[按语]本穴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娇脉,具有清神 志、开窍醒脑、舒筋脉之功。临床常用掐揉法。
(27)至阴
[部位]在足小趾末节外侧,当外侧趾甲角与趾腹外侧缘 连线之中点处,距趾甲角0. 1寸处。
[主治]头痛,鼻塞,目痛生翳,鼻衄,难产,胎衣不 下,胎位不正等。
[按语]至阴为阳尽阴始之意,因经脉下至足少阴,盖太 阳经穴至此交于阴经。系太阳膀胱经的井穴,也称该经母穴。 具有正胎位、催胎产、清头目、调阴阳之功。为妇产科常用腧 穴之一。对难产、胎衣不下及胎位不正均有较好的疗效,尤以 矫正胎位功效明显。亦是远距离取穴的常用穴之一,头面诸疾 可配之。据现代文献,至阴穴对矫正胎位有显著疗效。有人用 针、灸、激光穴位照射至阴穴转胎,有效率70% ~ 80% ;有 报道艾灸至阴穴矫正胎位的机理研究,对妊娠期29 ~40周的 各类胎位异常孕妇,接受艾灸治疗的总例数为2069人。用艾 条灸双侧至阴穴,灼热强度以不致产生灼痛为限,其矫正胎率 为90.3%,其中有86%的病例,胎位于1 ~4次艾灸后矫正, 其余的14%于5 ~ 10次艾灸后矫正。
5.2.1. 8足少阴肾经穴
(1)涌泉
[部位]在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2、3 趾址缝纹头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
[主治]头顶痛,头昏,失眠,目眩,咽喉肿痛,舌干, 失音,鼻出血,中风,小便不利,大便难,小儿惊风,癫痫, 晕厥,癔病,下肢瘫痪,神经性头痛,三叉神经痛,高血压,
上篇基础篇
.91 •
精神分裂症,扁桃体炎。
[按语]本穴系足少阴经的“井”穴。该穴原意指地下出 水,藏真水下于肾,肾者主水,肾为癸水,万物皆赖以水,涌 泉穴在脚底,为肾经之井始如涌泉之状,故名之。有交济心 肾、开窍醒神之功,实火炽盛,用之能釜底抽薪,虚火上炎, 取之能壮水制阳,常用于与心肾有关的疾患。按揉、擦法为常 用治疗手法。据现代研究,针刺涌泉,对失血性休克动物的呼 吸与循环机能有兴奋作用:艾灸涌泉有矫正胎位的效应;针刺 涌泉有很好的降血压作用。
(2)太溪
[部位]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 陷处。
[主治]月经不调,遗精,阳痿,小便频数,便秘,消 渴,咯血,气喘,咽喉肿痛,牙痛,失眠,耳鸣,耳聋,腰 痛,不孕症,先兆流产,习惯性流产,肥大性脊椎炎,再生障 碍性贫血,肾炎,膀胱炎。
[按语]本穴为足少阴经之“输”穴,又为回阳九针穴之 一。为先天气之所发,有调节内脏之功,重在滋阴补肾,可治 肾虚、肺肾两虚之咳喘。肾气不足,膀胱失约之尿频,气化不 利之癃闭、水肿等症。辨证配穴用之,方可获效。按揉、拿法 为常用治疗手法。据现代文献,针刺或艾灸全血细胞减少病人 的太溪,能使血小板增加;对于肾炎病人,针刺后可使高血压 降低,尿蛋白减少,以及酚红排出量增加。
(3)水泉
[部位]在足跟内侧面,内踝后下方,当太溪穴直下1寸 (指寸),跟骨结节的内侧凹陷处。
[主治]目昏花,经闭,痛经,月经不调,阴挺,小便不 利,附件炎,子宫脱垂,膀胱炎,前列腺炎。
[按语]本穴系足少阴经之“郄”穴。具有调冲任、理经 血之功,妇科疾患取之,颇见功效。按揉法为临证所常用。有
• 92 •
大成推拿术
实验报告,以嗜酸性粒细胞的变化为指标,针刺水泉穴与注射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效应相等。
(4)照海
[部位]在足内侧面,内踝尖下方凹陷处。
[主治]咽喉肿痛,目疾,失眠,癫痫,月经不调,赤白 带下,阴挺,小便频数,阴痒,疝气,癃闭,便秘,咽炎,扁 桃体炎,前列腺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按语]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跷脉。该穴具有清利 湿热、滋补肝肾之功。对泌尿、生殖系统疾患等均有较好的疗 效。据现代研究,针刺照海,能促进肾脏泌尿功能,日排尿量 显著增多;针刺照海、列缺等穴,可使血压下降。
5.2.1.9手厥阴心包经穴
(1)曲泽
[部位]在肘部,当肘掌侧横纹中点处,亦即当尺泽穴与 少海穴之间,相当于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可摸到肱动脉 搏动。
[主治]心悸,心痛,烦热,胃痛,呕吐,肘臂酸痛,心 绞痛,心肌炎,气管炎,胃炎。
[按语]本穴系厥阴心包经的“合”穴。具有清心泻火、 降逆止呕之功。按揉、拿法为临证常用手法。据现代文献资 料,针刺该穴与膈俞,对急性缺血性心肌损伤有抑制损伤发展 的作用,使家兔心电图ST段升高受到抑制,表明有保护心肌 的作用。
(2)内关
[部位]在前臂掌面的下段,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大 陵(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约与 外关穴相对处。
[主治]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癫狂,痫证,急惊 风,胃痛,呕吐,呃逆,肘臂挛痛,中风,偏瘫,风湿性心脏 病,心肌炎,心内、外膜炎,心绞痛,心动过速,心动过缓,
上篇基础篇
• 93 •
心律不齐,休克,无脉症,胃炎,胃痉挛,膈肌痉挛,肠炎, 痢疾,哮喘等。
[按语]内关为心包经的络穴。联络上中下焦,可疗上焦 心悸、胸痛胸闷,中焦胃痛呕吐,下焦泄泻痢疾等症。又为八 脉交会穴之一。配公孙调理三焦平衡,增强胃肠功能。其治心 系疾患,功用双重,心率快时,取之变缓,心率慢时,选之显 增。该穴之功,宁心安神,理气和胃。三指拿、按揉法为临证 常用手法。据文献资料,针刺内关对心率具有调整作用,心率 缓者针后加快,速者针后变慢,并能纠正心律失常,缘解心绞 痛;对冠心病高脂血症,针后有降脂作用;能降低高血压病人 血中胆固醇的含量;对于呼吸衰竭的病人,配针太冲等穴,对 呼吸频率、节律和异常呼吸均有一定的改善;针刺内关,对胃 的蠕动、张力、排空、大小肠的运动机能均有明显的增强作 用;对胃酸分泌有抑制作用,对肠的运动有调整作用;针刺不 仅使白细胞的总数增加,还可增强白细胞的吞噬能力;可使血 清中球蛋白含量上升,可使大部分例次红细胞增加。
(3)大陵
[部位]在腕部,当腕掌侧横纹之中心点处,即当桡侧腕 屈肌腱与掌长肌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心痛,心悸,呕吐,胃痛,癫狂,痫证,胸胁 痛,暑病,休克,心内膜炎。
[按语]该穴系心包经的原穴,为本经原气所聚。有和胃 宽胸、清心宁神之功,主治心胃疾患。拿、揉法为临证常用手 法。据现代研究,针刺大陵时,能抑制因注射肾上腺素而引起 的反射性心率减慢。
(4)劳宫
[部位]在掌中央,当第2、3掌骨间隙之中点处,握拳 屈指时中指尖处。
[主治]心痛,癫狂,痫证,呕吐,口疮,口臭,中风昏 迷,脏躁证,胃脘痛,饮食不下,暑病,黄疸,尿血,咽炎,
• 94 •
大成推拿术
口腔炎,胃炎,精神病。
[按语]“劳”者,动也。该穴位于掌心,掌为劳动最多 之处。因而名之。本穴系心包经的荥穴,又为回阳九针穴之 一。具有开窍泄热、清心安神、和胃调营之功,故心胃诸疾常 用此穴。按揉、拿、掐法为常用治疗手法。
5.2.1.10手少阳三焦经穴
(1)中渚
[部位]在手背部,当第4掌骨间隙前端,亦即第4掌指 关节尺侧后上方之凹陷处。
[主治]头痛,耳鸣,耳聋,咽喉肿痛,疟疾,肩背痛, 手指不能屈伸,扁桃体炎,角膜炎,中耳炎。
[按语]中渚系手少阳经的输穴。有开窍益智、解三焦邪 热之功。治疗脓耳、耳后剧痛泻中渚,耳前剧痛配后溪,以及 治疗掌指关节屈伸不利,颇见功效。点按、拿法为常用治疗手 法。据现代研究,中渚穴对眼科手术针麻镇痛效果较好;以中 渚、列缺为主穴,对眼科手术,其镇痛效果,较眼附近穴 为优。
(2)阳池
[部位]在腕背侧面,当腕背侧横纹之中点;即当指伸肌 腱的尺侧缘凹陷处。
[主治]耳聋,疟疾,消渴,肩背痛,腕痛,糖尿病,角 膜炎,结膜炎,扁桃腺炎。
[按语]本穴为手少阳经的原穴。具有清热通络、疏调三 焦、增液消渴之功。按揉、拿法为常用治疗手法。据现代研 究,针刺阳池穴可使不蠕动或蠕动很弱的降结肠下部及直肠的 蠕动增强。
(3)外关
[部位]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 (阳池穴)上2寸处,尺骨与桡骨之间。
[主治]头痛,耳鸣,耳聋,目赤肿痛,瘰疬,胸胁痛,
上篇基础篇
• 95 •
肘臂屈伸不利,手指疼痛,肺炎,角膜炎。
[按语]本穴系手少阳之络穴,别走手厥阴心包经,三焦 为阳气之父,心包为阴血之母,联络此二经,有调理气血、通 经活络之功。若本经邪实,则肘关节拘挛,络虚则肘臂纵缓, 收引不能。按揉、拿法为常用治疗手法。据现代文献资料,针 刺外强刺激手法可使血浆中皮质醇、去甲肾上腺素、环磷 酸腺苷都显著升高(可使心率升高);针刺外关和光明穴,对 治疗青少年近视眼有效。
(4)肩髂
[部位]在肩后方,当臂外展时,于肩峰后下方凹陷处。
[主治]肩重不举,肩痛,臂痛,肩关节周围炎。
[按语]该穴配天宗、肩井、曲池、外关、阳谷治肩关节 周围炎及上肢麻搏,有较好的祛风湿通经络作用。按揉、滚法 为临证所常用。
5.2.1.11足少阳胆经穴
(1)瞳子髎
[部位]在面部,目外眦旁,当眼眶外侧缘处。
[主治]目痛,头痛,目赤,目翳,羞明,结膜炎,角膜 炎,青光眼,视网膜炎,三叉神经痛,喉炎,青少年近视眼, 视神经萎缩。
[按语]本穴系手太阳、手少阳、足少阳之会。有祛风清 热、消肿明目之功,为治疗目疾之要穴之一。点按手法为临证 所常用。
(2)阳白
[部位]在额部,瞳孔直上,眉上1寸处。
[主治]头痛,目痛,目眩,迎风流泪,眼睑抽动,雀 目,外眦疼痛,三叉神经痛,结膜炎。
[按语]本穴系手足少阳、手足阳明、阳维脉五脉之会, 有祛风泻火、清头明目之功。按揉为临证常用治疗手法。
(3)风池
• 96 •
大成推拿术
[部位]在项部,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 间的凹陷处,风府穴的外侧。
[主治]感冒,头晕,目眩,头项强痛,目赤肿痛,口眼 哨斜,中风,耳鸣,耳聋,鼻鯉,鼻渊,疟疾,青光眼,癔 病,鼻炎。
[按语]因其位居颞颥后发际凹陷处,穴处似池,为治风 之要穴,故名之。有祛风解毒、通窍活络之功。该穴无论虚 实、寒热之头痛及眩晕,皆可选用。按揉、拿法为治疗常用手 法。据现代研究,该穴对胃液有调整作用,使胃酸及胃蛋白酶 高者降低,低者上升。
(4)肩井
[部位]在肩部,当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肩背痹痛,手臂不举,颈项强痛,难产,气管 炎,扁桃体炎,乳腺炎,肩关节周围炎。
[按语]本穴位于肩上,其下空陷似井故称。系手足少 阳、足阳明、阳维四脉之会穴。有降逆理气,通经活络之功。 古时此穴为妇科疾病所常用,《千金》“治难产方,针两肩井1 寸泻之,须臾时分娩。”《铜人》“若妇人堕胎后,手足厥逆, 针肩井立愈。”《儒门事亲》“产后乳汁不下,针肩井二穴效。” 《百症赋》“治乳痈极效。”三指拿、拍打、按揉、搓法为常用 治疗手法。
(5)日月
[部位]在上腹部,当乳头直下,第7肋间隙,腹正中线 旁开4寸处。
[主治]胁肋疼痛,胃脘痛,呃逆,呕吐,吞酸,黄疸, 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胃溃疡等。
[按语]本穴为足少阳胆经之“募穴”,足少阳、足太阴 经交会之穴。具有疏肝助运、理气止痛、降逆止呕、清利湿热 的功效。有学者指出该穴有减低胃酸的作用,治疗胃酸过高的 胃溃疡病;电针或针刺本穴对胆汁分泌有促进作用,并使胆囊
上篇基础篇
• 97 •
收缩,有利胆排石的功效。有学者发现针刺本穴,可见胆总管 明显规律性收缩。有报道日月配期门能治胆石症。有人指出本 穴有使胆总管口奥狄括约肌松弛的作用,用于治疗肝胆系统疾 病。临床常用按揉法和擦法。
(6)居髎
[部位]在髋部,当髂前上棘与股骨大转子最凸点连线的 中点处。
[主治]腰腿痹痛,瘫痪足萎,疝气,月经不调,白带过 多,髋关节周围炎,膀胱炎,肠炎。
[按语]本穴系足少阳与阳脉之会穴。善治下肢痿痹,腰 跨疼痛。《玉龙歌》“环跳能治腿股风,居髎二穴认真攻。”点 拨、按揉法为临证所常用。
(7)环跳
[部位]在臀外侧下部,当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 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点处。
[主治]坐骨神经痛,半身不遂,腰胯痛,风疹遍身,荨 麻疹,髋关节周围炎,多发性神经炎。
[按语]该穴系足少阳、太阳之会,又为回阳九针穴之 一,有祛风散寒、通经活络之能。该穴为治疗半身不遂、坐骨 神经痛之要穴。临证要视患者胖瘦,感应强弱,体质虚实,更 换手法,压、拨、滚、按揉法为临证所宜。据现代文献资料, 针刺环跳,具有促进神经再生作用,可促进受损伤神经功能的 恢复;可使痛阈阈值上升;对于一些感染性炎症病人,具有较 好的防治效果,血象检验显示,机体的防卫能力增强;针刺对 胃液分泌功能有一定的调整作用,可使胃酸及胃蛋白酶高者降 低,低者升高。
(8)风市
[部位]在大腿外侧部的中线上,胭横纹上7寸,或平身 垂手中指尖所到之处。
[主治]中风,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遍身瘙痒,脚气,
.98 •
大成推拿术
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
[按语]本穴又名垂手,位于直立垂手,中指尽处即是, 故名之,有祛风湿、调气血、通经络之功。按揉、滚法为临证 所常用。据文献资料,针刺或电针风市穴,对于一些感染性炎 症病人,具有较高的防治效果,血象检验显示机体的防卫能力 增强。
(9)阳陵泉
[部位]在小腿前外面的上部,当腓骨下头前下方的凹 陷处。
[主治]半身不遂,下肢麻痹,麻木,胸胁疼痛,小儿惊 风,破伤风,坐骨神经痛。
[按语]本穴系少阳胆经之合穴,又为八会穴的筋会。有 疏利肝胆、清泄湿热、舒筋活络之功,与丘墟、胆俞均为治胆 疾要穴,配胆俞偏治胆腑病,配丘墟偏治胆经病。按揉、拿法 为临证所宜。据现代研究,针刺阳陵泉,可使胆囊收缩,总胆 管规律性收缩,排出胆道造影剂,而进人十二指肠,能促进胆 汁分泌,对奥狄括约肌有明显的解痉作用和镇痛作用,对慢性 胆囊炎、胆石症有治疗效应;对脑血流量有一定的影响,有人 对急性缺血性中风病人,通过针刺治疗取得良好的疗效。
(10)光明
[部位]在小腿外侧面的下部,当外踝尖上5寸,临近腓 骨前缘处,亦即外丘直下2寸处。
[主治]目痛,夜盲,膝痛,下肢痿痹,乳房胀痛,视神 经炎,青光眼,视神经萎缩,白内障。
[按语]因该穴主治眼疾,能使患眼复明,故名之。系少 阳胆经的络穴,有明目、通络之功。临证手法以按揉为宜。据 现代研究,针刺光明和太冲,对青少年近视眼有效,针感到达 眼部有38.2%。如合谷配太冲,外关配光明,针刺都用手法 运针激发感传,可提高视力和改变屈光度;光明穴是嗜酸性粒 细胞的敏感穴位。
上篇基础篇
• 99 •
(11)悬钟
[部位]在小腿外侧的下部,当外踝尖上3寸,近腓骨前 缘处,亦即阳辅下1寸。
[主治]落枕,腰膝疼痛,半身不遂,脚气,胸膜炎,肋 间神经痛,气管炎。
[按语]又名绝骨,本穴为髓之会穴。有填精髓、通经 活络之功,为脊髓病和足少阳胆经所循行的下肢、髀枢、颈 项、胁肋病变的常用穴。“悬钟足三阳络”即足少阳、太阳、 阳明三阳经之大络,具有补阳之功,与三阴交的作用相对。 三阴交是足三阴经的交会穴,有补阴之功,阴虚证补三阴交 以育阴,阳虚证补悬钟以壮阳。阴虚阳亢,应补三阴交泻悬 钟。按揉、拿法为临证常用治疗手法。据现代研究,针刺三 阴交、悬钟、颊车可使孕妇子宫收缩增强,有降低血压作 用,尤以in期髙血压效果更好,为治疗贫血的常用穴,此穴 与红细胞生成有关,也是嗜酸性粒细胞的敏感穴,对嗜酸性 粒细胞有特异性。
(12)丘墟
[部位]在足背部,外踝前下方,当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 陷处。
[主治]颈项痛,胸胁支满,下肢瘘痹,外踝肿痛,疟 疾,目赤肿痛,中风偏瘫,胸膜炎,胆囊炎,腋下淋巴结结 核,角膜炎,角膜白斑,坐骨神经痛,腓肠肌痉挛。
[按语]本穴系足少阳胆经原穴,有疏泄肝胆、活络化瘀 之功。临证手法以按揉法为宜。据现代研究,丘墟透照海1.5 ~2寸交叉取穴,治疗胸胁痛疗效颇佳;丘墟穴穴位封闭,治 疗胆囊炎有良效;针刺丘墟、阳陵泉和日月,有加强胆总管运 动和降低奥狄括约肌紧张性的作用;针刺丘墟,可促进受损伤 神经功能的恢复。
(13)足临泣
[部位]在足背外侧,当足4趾本节的后方,小趾伸肌腱
100 •
大成推拿术
的外侧凹陷处。
[主治]足跗肿痛,偏头痛,目痛,乳痈,胁肋痛,瘰 疬,疟疾,中风偏瘫。
[按语]本穴为足少阳胆经之输穴,是八脉交会穴之一, 通于带脉。具有通经活络、消肿止痛,治疗足跗肿痛;祛风活 络止痛、治疗偏头痛等作用;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治疗乳 痈等炎症。临床常用按揉法。
5.        2.1.12足厥阴肝经穴
(1)太冲
[部位]在足背部,当第1趾骨间隙之后方凹陷处。
[主治]头痛,目昏,口歪,失眠,胁痛,疝气,崩漏, 遗尿,惊厥,高血压,功能性子宫出血,血小板减少症,肋间 神经痛,各种昏迷。
[按语]本穴系足厥阴肝经之输穴,具有平肝泄热、淸头 目、理下焦之功。此处有第1跖骨侧动脉,古人切此脉之盛 衰,辨虚实,以决死生。该穴对于治疗厥阴肝经之巅顶头痛, 肝阳上亢所致头痛、眩晕,肝风内动之抽搐、角弓反张、肢体 震颤痉挛等症,手法得宜,疗效显著。按揉法为临证常用治疗 手法。据现代研究,针刺太冲能使血压降低,能显著降低高血 压病人血中胆固醇含量;对受损害的肝脏有保护作用;可使胆 道压力迅速下降,即能解除括约肌的痉挛作用;太冲对嗜酸性 粒细胞的调节作用也很敏感。
(2)中都
[部位]在小腿内侧,当足踝尖上7寸,胫骨内侧面的中 央,一法当内踝尖与平齐内膝眼连线之中点,胫骨内侧缘与小 腿三头肌间的凹陷处。
[主治]腹痛,泄泻,疝气,崩漏,恶露不绝,肠炎,功 能性子宫出血,子宫内膜炎。
[按语]该穴为足厥阴肝经之郄穴。具有疏肝理气调经之 功。临证手法以按揉为宜。
上篇基础篇
.101 .
(3)章门
[部位]在腹侧部,横平神阙穴,上直腋中线,一般在第 11肋游离端稍下方处。
[主治]胁痛,腹胀,呕吐,肠鸣,泄泻,痞块,胸膜 炎,肋间神经痛,肠炎,胃炎。
[按语]本穴系八会穴之脏会,具有疏肝健脾、活血通络 之功。拿、揉、摩法为常用治疗手法。据实验观察,电针家兔 双侧章门、足三里穴,有显著对抗组织胺作用,使组织胺引起 的血管通透性增加比对照组减少17.4% -51%,色素渗出量 减少66.6%~75%,表明针刺具有明显的抗组织胺作用,这 可能是针刺治疗过敏性疾病的机理之一。
(4)期门
[部位]在胸部,当乳头直下方,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 旁开4寸处。
[主治]呕逆吐酸,胸满腹胀,咳逆气喘,两胁疼痛,胃 脘疼痛,高血压,肠炎,心肌炎,胁间神经痛。
[按语]“期”指相会,1周年称“期年”。此穴为十二经 最后一穴,分列于两肋,故名之。为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 经、阴维脉三脉之会穴,又为肝经之“募”穴。有疏肝健脾、 理气活血之功。按揉、摩法为常用治疗手法。据现代研究,针 刺期门,检针时可引起膀胱收缩,内压升高,停止捻针,膀胱 变为松弛,内压下降;对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有一定的 疗效。
5.2.1.13        督脉穴
(1)长强
[部位]在尾骨端下,当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泄泻,痢疾,癲狂,痔疾,脊强反折,阴部湿 痒,腰脊、尾骶部疼痛,小儿疳积,大小便难,阳痿,遗精, 脱肛,肠炎,精神分裂症。
[按语]系督脉经的“络”穴。因穴处脊骶端,督脉为诸
• 102 .
大成推拿术
阳脉长,其气强盛,故名长强。其功为补肾、健脾、通络、固 脱。临证为治腰脊、尾慨、痔疾、疳积、肠腑疾患的常用穴位 之一*。治疗手法以按揉为宜。
(2)腰阳关
[部位]在腰部,后正中线上,当第4与第5腰椎棘突之 间的凹陷处。
[主治]腰骶疼痛,下肢痿痹,赤白带下,月经不调,阳 痿,遗精,坐骨神经痛,盆腔炎。
[按语]原称“阳关”,为了与足少阳胆经膝阳关穴相区 别,故加“腰”字,意指此处为阳气通行之关。该穴为督脉 之脉气所发,具有强腰膝、益下元之功。按揉、擦、滚、拍 打、击、踩法可视病情选择应用。
(3)命门
[部位]在腰部,后正中线上,当第2腰椎棘突与第3腰 椎棘突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虚损腰痛,脊强反折,遗尿,尿频,阳痿,遗 精,早泄,赤白带下,痛经,胎屡堕,泄再,便血,脱肛,胃 下垂,前列腺肥大。
[按语]“命门”意指生命之门,其两旁为肾俞,而肾气 为人身之本,故名之。具有补肾培元、舒筋活络、调经止带之 功。为肾虚腰痛脊强所常用,临证手法与腰阳关相同。据文献 资料,针刺命门穴,对男子性功能障碍、精子缺乏有一定的疗 效,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有报道,以嗜酸性粒细胞的变化 为指标,针刺命门穴和注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效应相等。
(4)脊中
[部位]在背部后正中线上,当第11胸椎棘突与第12胸 椎棘突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腰脊强痛,腹泻,痢疾,便血,小儿相1积,癫 痫,脱肛,黄疸,感冒,肝炎,增生性脊椎炎。
[按语]因胸、腰、骶椎共22节,该穴处胸椎第11椎下,
上篇基础篇
.103 •
故名脊中。具有益肾宁神、调理肠胃之功。按揉、滚法为常用 治疗手法。
(5)陶道
[部位]在背上部,后正中线上,当第1与第2胸椎棘突 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头项强痛,脊背寒冷,疟疾,癫痫,咳嗽,气 喘,癔病,肺结核,类风湿性关节炎,脊髓炎。
[按语]本穴系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会穴,有清热散 风、截拒、安神之功,为外感风热、头痛项强、癫痫、疟疾等 症之常用要穴之一。按揉、滚法为常用治疗手法。
(6)大椎
[部位]在背上部,在后正中线上,当第1胸椎棘突与第 7颈椎棘突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热病,恶寒发热,疟疾,咳嗽,气喘,骨蒸劳 热,中暑,癫痫,头痛,项强,风疼,感冒,肺结核,支气管 炎,精神分裂症。
[按语]本穴为三阳、督脉之会,诸阳之会穴。具有清热 解毒、解表通阳、镇静安神、肃肺调气之功,主治督脉经病 变、外感热病、咳嗽气喘、项背强痛等疾。临证以拳击、按 揉、滚法为宜。据现代研究,针刺大椎,可使体温下降;针刺 大椎可使白细胞增加,并有明显的左移现象;艾灸或电针大 椎,能提高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对于因脾切除而致血小 板增加的病人,针刺大椎,疗效显著;能使呼吸功能增强,肺 的通气量增加;针刺大椎可治疗心房颤动。
(7)风府
[部位]在颈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 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中。
[主治]癫痫,中风不语,半身不遂,颈项强痛,目痛, 鼻衄,癔病,神经性头痛,流行性感冒,高血压脑病,精神分 裂症,聋哑症,颈椎病。
.104 •
大成推拿术
[按语]风府指风邪易侵袭之处,系足太阳膀胱经、督 脉、阳维脉之会穴。具有祛风醒脑、开窍宁神之功。按揉、点 法为治疗常用手法。据现代研究,对垂体性高血压,针刺风府 有降压作用;针刺可使胃酸及胃蛋白酶高者降低,低者升高。
(8)百会
[部位]在头顶部正中线上,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 当神庭与脑户(枕外隆凸上缘)连线之中点处。简易取穴法: 两耳尖连线与头部正中线之交点处。
[主治]头痛,眩晕,巅顶痛,健忘,尸厥,中风不语, 口噤不开,半身不遂,癫痫,久泻,久痢,脱肛,精神分裂 症,休克,神经性头痛,高血压,神经衰弱。
[按语]本穴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穴,又为回阳九针穴 之一,具有复苏开窍、升阳固脱之功。临证以按法为宜。顶骨 未愈合的小儿禁用。据现代研究,艾灸感染病人的百会穴,能 使凝集素的效价显著增高;对垂体性高血压,有降压作用,而 对于失血性休克,又有升压作用;艾灸百会可矫正胎位。
(9)水沟
[部位]在面部,当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
[主治]昏迷,昏厥,癫痫,中风,口噤,急慢惊风,暑 病,脊膂强痛,挫闪腰痛,癔病,精神分裂症,休克,晕车, 晕船,面肌疼挛,糖尿病。
[按语]该穴别名人中,系督脉、手足阳明之会穴。具有 清神志、开关窍、苏厥逆、止疼痛之功,为开窍醒神之要穴, 凡神志不清之症取之,轻者立醒,重者亦每见功。癫、狂、痫 证、脊膂强痛等疾,针之掐之,颇见殊功。临证手法以掐法为 宜。据文献资料,针刺人中具有抗休克作用,能升高失血性休 克病人的血压,并有较好的镇痛效果;对呼吸功舍g的调整有相 对特异性,对于各种原因造成的呼吸暂停,针刺可使呼吸恢 复;有报道,针刺水沟穴抢救新生儿窒息54例,疗效100%, 对呼吸中枢衰竭者也有很好的疗效。
上篇基础篇
• 105 .
5.2.1.14任脉穴
(1)中极
[部位]在腹下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4寸处。
[主治]癃闭,带下,阳痿,痛经,产后恶露不下,阴 挺,疝气偏坠,积聚疼痛,冷气时上冲心,水肿,尸厥恍惚。
[按语]本穴是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为膀胱的募穴。 具有调理脏腑气机的作用,治疗膀胱气化功能不足引起的小便 异常;有活血化疲的功效,治疗闭经,恶露不下;具有调养肝 脾、调理冲任的作用,治疗带下、白浊、梦遗、滑精、阳痿。 现代研究表明:本穴配关元、大赫,有促进垂体-性腺轴功能 的作用;本穴配血海、大赫、三阴交,可兴奋下丘脑-垂体系 统,使黄体生成素分泌增加,促使排卵,使黄体、孕酮分泌增 加;本穴配三阴交、关元连续治疗几个月后,可使病人排卵过 程与月经周期恢复正常。临床常用一指禅推、点、按揉法。
(2)关元
[部位]在腹下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曲骨穴 上2寸处。
[主治]中风脱证,虚劳里急,小腹疼痛,遗精,白浊, 阳痿,早泄,月经不调,经闭,崩漏,赤白带下,阴挺,阴门 瘙痒,恶露不止,胞衣不下,产后腹痛,泄泻,痢疾,脱肛, 尿频,遗尿,尿闭,肠炎,尿路感染,盆腔炎,不孕症,高血 压,小儿消化不良,水肿。
[按语]本穴系三阴、任脉之会穴,具有培元固本、补益 下焦之功,凡元气亏损、虚劳里急、泌尿、生殖系疾患,均可 选用。震颤、按揉、点法为临证所常用。据现代研究,针刺关 元,可使继发性闭经病人出现激素撤退性出血,证明卵巢机能 不仅无退化,反见卵巢中间质细胞增生与肥大,卵泡腔扩大而 周围多层颗粒细胞增殖,其中还有新鲜黄体生成的现象;针刺 关元,在捻针时,膀胱收缩,内压上升,抢针停止时,膀胱又 变为弛张,内压下降;针刺感染病人的关元,能使凝集素的效
• 106 .
大成推拿术
价显著增高,可使肿瘤患者免疫反应增强。
(3)石门
[部位]在腹下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2寸,关元穴 上1寸。
[主治]腹痛,腹胀,水肿,小便不利,血淋,痛经,崩 漏,带下,产后恶露不尽,阳痿,遗精,肠炎,便秘,肾炎, 尿潴留。
[按语]该穴历代医家传为妇人禁针之处,犯之无子。石 门为任脉出人之门户,故称之,又名丹田。后人又以关元穴为 丹田,因此,丹田部位可从广处理解。具有补肾调经、利湿止 带之功,较常用于妇科经病、带下病以及泌尿系疾患。按揉、 摩法为常用治疗手法。据现代研究,针刺妇女的石门穴并配以 合谷穴,经4~6次后,可使子宫位置变更而达到避孕的目的。
(4)气海
[部位]在腹下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即脐与 曲骨穴连线的上3/5段的中点处。
[主治]中风脱证,腹痛,泄泻,完谷不化,遗尿,遗 精,阳痿,月经不调,赤白带下,崩漏,产后恶露不尽,胞衣 不下,胃炎,膀胱炎,盆腔炎。
[按语]气海,意指生气之海。又名“脖”即“原气” (元气),故名之,具有益肾、固精、理气之功。手法以按摩、 一指禅推、点法为宜。据现代文献资料,针刺肾炎病人的气 海,可使高血压降低,尿蛋白减少以及酚红排出量增加;隔姜 灸对精子缺乏症有治疗效应;针刺气海有提髙机体免疫能力。
(5)神阙
[部位]在腹中部,脐中央。
[主治]中风虚脱,四肢厥冷,腹痛,肠鸣,泄利,脱 肛,小便不禁,妇人不孕,肠炎,膀胱炎,脑出血,尿道炎。
[按语]神阙即指神气通行的门户。具有回阳固脱、益下 元、调肠胃之功。凡阳气虚衰、四肢厥冷、中气下陷、泄泻脱
上篇基础篇
.107 •
肛之证皆可用。掌揉、震颤、摩法为临证所常用。
(6)中脘
[部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处。
[主治]胃痛,腹胀,反胃,呕吐,泄泻,痢疾,心悸, 失眠,脏躁,癫狂,产后血晕,惊风,尸厥,胃下垂,高 血压。
[按语]本穴为胃之“募”穴。系手太阳、手少阳、足阳 明、任脉四脉之会穴,又为八会穴之腑会,回阳九针穴之一。 具有健脾胃、助运化、补中气、安神志之功。主治胃腑疾患, 用治暴亡阳气欲脱之危症,尤有殊功。按揉、震颤、摩、一指 禅推法为常用治疗手法。据现代研究,针刺中脘对胃肠的运动 功能,具有积极的调整作用;针刺消化系统病人的中脘,对胃 酸和胃蛋白酶有调整作用,可使原来水平高者降低,而低者升 高;并对游离酸的分泌呈现明显的抑制作用;艾灸中脘穴可提 高机体免疫防卫功能,主要是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针刺 中脘均能使多数例次的补体滴度升高,同时观察到原补体量多 者下降,而少者上升。
(7)鸠尾
[部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胸剑结合部下1 寸处。
[主治]心痛,心悸,心烦,呕吐,反胃,癫痫,心胸 痛,脏躁,哮喘,肋间神经痛,胃炎,心包炎。
[按语]系任脉之络穴,具有和胃降逆,化痰平喘,宁心 安神作用,主治心肺两脏、胃腑疾患。点揉法为临证常用手 法。据现代研究,针刺鸠尾,对血压有调节作用,对高血压有 降压作用,对失血性休克,配内关、合谷,30分钟后血压即 上升,大部分血压上升,并超过35毫米汞柱。
(8)膻中
[部位]在胸前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两乳头 连线的中点处。
• 108 •
大成推拿术
[主治]胸痛,心悸,心烦,乳汁少,咳嗽,气喘,气 短,咳吐脓血,肺痈,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肋间神经痛。
[按语]膻中为八会穴中之气会。具有理气宽胸、清肺化 痰之功。据前人临证体会,该穴疏理上焦气机,治疗气滞所致 胸痛、胸闷,疗效较佳。按揉、分推、一指禅推法为其常用治 疗手法。据文献资料,膻中配内关、足三里穴治疗冠心病心绞 痛,总有效率为89. 2%;针刺或艾灸休克病人的膻中,可使 血压明显上升;温灸哺乳妇女的膻中,并针刺合谷、外关、少 泽,可使生乳素的分泌功能增强。
(9)天突
[部位]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主治]咳嗽,气喘,咯吐脓血,肺痈,咽喉肿痛,暴 喑,呃逆,不能咽食,呕吐,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咽 喉炎。
[按语]系任脉、阴维脉之会穴。具有化痰止咳、降逆平 喘、清利咽喉之功。为祛痰急救要穴,尤以痰壅之咳喘、胃气 上逆之呕吐呃逆,疗效颇佳。临证以指按、点揉法为宜。据现 代研究,对支气管哮喘病人,针刺天突后,能缓解支气管痉 挛,改善气道阻力等作用,并对外周性呼吸衰竭患者有明显的 疗效;可使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加,对免疫细胞也有调节 作用。
5.2.        2奇穴
(1)四神聪
[部位]在头顶部,百会穴之前后左右各1寸处,共
4穴。
[主治]中风,半身不遂,头痛,眩晕,癫,狂,痫,健 忘,失眠,精神病,脑血管意外所引起的肢体瘫痪。
[按语]四神聪具有清利头目、健脑宁神、开窍之功。指 按、侧击法为临证常用手法。
(2)印堂
上篇基础篇
.109 .
[部位]在面部,当两眉之间中点处,正对鼻尖。
[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鼻《,鼻渊,鼻塞,小 儿急慢惊风,口眼啮,斜,三叉神经痛,神经衰弱,高血压,
失眠。
[按语]该穴具有清热止痛、祛风通窍之功。临证以推法 最常用。
(3)鱼腰
[部位]在额部,瞳孔直上(正坐直视),眉之中点处。 [主治]一切目疾,偏正头痛,青少年近视,面神经
麻痹。
[按语]本穴具有疏风明目之能,为治眼疾的常用效穴之 一。分推、抹法为临证最适宜。
(4)太阳
[部位]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横指的 凹陷处。
[主治]偏正头痛,口眼埚斜,目眩,目涩,目赤肿痛, 头晕,三叉神经痛,神经衰弱,视神经萎缩,视网膜炎,面神 经麻痹。
[按语]该穴具有疏风泄热、通络止痛之功。偏正头痛、 目疾常选用此穴治疗。指按揉、运法为临证所常用。
(5)安眠
[部位]约当翳风与翳明之间。在胸锁乳突肌停止部,乳 突下凹陷点前5分处取穴,左右计2穴。
[主治]失眠,眩晕,烦躁,癔病,精神分裂症,神经性
头痛。
[按语]本穴以镇静安神为主,无论虚实所致的不寐症皆 可选用。按揉、一指禅推法为临证所常用。
(6)胃上
[部位]在上腹部,脐上2寸下脘穴旁开4寸处。
[主治]胃痛,腹胀,胃下垂。
110 •
大成推拿术
[按语]本穴具有调理脾胃、益气补中之功。凡脾虚气 陷、运化失常均可选用。按揉、摩法为临证常用手法。
(7)子宫
[部位]在腹部,当胳中下4寸(任脉中极穴),旁开3 寸处。
[主治]子宫脱垂,月经不调,痛经,不孕症,附件炎, 膀胱炎,睾丸炎。
[按语]该穴有暖宫调经、理气止痛之功。主治妇科疾 病。按揉、摩法为常用治疗手法。据现代研究,针刺引产妇的 双侧子宫、三阴交、合谷等穴,可使血中胆碱酯酶比针前显著 提高。
(8)肩内陵
[部位]在腋前皱襞顶端与肩髁穴连线中点处。
[主治]肩关节酸痛,运动障碍。
[按语]该穴具有舒筋活络之功。按揉、拿、滚法为治疗 常用手法。
(9)桥弓
[部位]从耳后翳风到缺盆成一直线处。
[主治]头痛,眩晕,高血压等。
[按语]桥弓祛风止痛力强。临证手法以推法为宜。
(10)定喘
[部位]在背上部,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处。
[主治]咳嗽,哮喘,肩背痛,落枕,荨麻疹。
[按语]该穴具有止咳平喘、舒筋活络之能。治疗手法以 按揉为宜。
(11)夹脊
[部位]在背部、腰部。当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两 旁,各距背正中线0.5寸,一侧17穴,左右两侧共34穴。为 了便于临床应用,可按椎骨棘突定名,平第1胸椎棘突的为夹 脊1,以下类推。
[主治]咳嗽,喘息,胸胁痛,背腰部酸痛,下肢麻痹
上篇基础篇
111 •
等。上胸部穴治心肺、上肢病症;下胸部穴治胃肠病症,腰部 穴治腰腹及下肢病症。
[按语]夹脊穴具有调气血、理脏腑、强筋骨、祛风湿之 功。临证要辨证选用相应的夹脊穴。八字推、拍打、滚法为临 床所常用。
(12)腰眼
[部位]在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腰阳关穴),旁开 约3. 5寸凹陷中。
[主治]腰痛,腰肌劳损,腰部软组织扭挫伤,肾下垂, 妇科病等。
[按语]腰眼穴具有利腰壮筋补肾之功。为治肾虚羸瘦、 腰痛劳损之常用穴。按揉、拍打、擦法为临证所常用。
(13)十七椎
[部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5腰椎棘突下。
[主治]腰痛,腿痛,下肢痿痹,月经不调,痛经。
[按语]该穴具有利腰膝、理胞宫之能。按揉、擦、拍、 滚法为常用治疗手法。
(14)十宣
[部位]在手十指的指端处,去指甲游离缘0.1寸,包括 中冲穴。左右共10穴。
[主治]昏迷,晕厥,休克,中暑,高烧,小儿惊厥,癔 病,癫痫,扁桃体炎。
[按语]本穴具有泄热救逆、开窍醒神之功。掐法为临证 常用手法。
(15)四缝
[部位]在两手第2-5指的掌面,近端指间关节横纹之 中点处,一侧4穴。
[主治]小儿疳积,腹泻,肠寄生虫病,咳嗽,气喘。
[按语]叫缝穴几打消食化积、止咳平喘之功。为治疗小 儿指积、腹泻的奶穴,,谄、推法为临证最常用。据文献资料, 对于蛔虫症病人,t:丨刺叫缝耵,发现对胃液的分泌无明显的变
112 •
大成推拿术
化,而胃液酸度却明显增加;对于小儿低烧(神经性低烧、 呼吸道炎症性低烧、消化道炎症性低烧)有较好的治疗效应。
(16)膝眼
[部位]屈膝,在髌韧带两侧凹陷处,在内侧的称为内膝 眼,在外侧的称为外膝眼,即犊鼻穴。
[主治]膝关节痛,鹤膝风,'下肢无力。
[按语]该穴有利腿强膝之能。治疗手法以按揉为宜。
(17)胆囊穴
[部位]在小腿前外侧上部,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阳 陵泉)直下1寸。
[主治]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胆绞痛, 还用于下肢麻痹,胸胁痛。
[按语]该穴具有疏肝利胆之功。为治胆囊、胆管疾患的 要穴,点揉法为临证所常用。
(18)阑尾穴
[部位]在小腿前外侧上部,当犊鼻下5寸,胫骨前缘旁 开1横指。
[主治]急慢性阑尾炎,胃脘疼痛,消化不良,急慢性肠 炎,下肢痿痹。
[按语]本穴具有清利湿热、调理肠腑之功,为治肠痈的 要穴。按揉法为临证所常用。据文献资料,针刺阑尾穴,有明 显的增强大小肠、阑尾的运动机能,对阑尾炎病人显示了很明 显的治疗作用;针刺能使白细胞总数下降,嗜中性粒细胞下 降,而淋巴细胞升高并能促进白细胞的吞噬功能;阑尾炎病 人,针刺后,发现丙种球蛋白含量多数例次增高。
(19)夹喉穴(经验穴)
[部位]在颈前喉结中线旁开1.5寸,自上而下的两
条线。
[主治]慢性喉炎,失音,音哑,单侧喉返神经麻痹症, 声门闭锁不全。
[按语]本穴具有清咽利喉、宣泄肺气之功。为治疗喉炎
上篇基础篇
.113 •
的要穴。据文献报道:推拿本穴10分钟,按揉风池、曲池、 合谷、天突、膻中等穴,治疗慢性喉炎、单侧喉返神经麻痹及 外伤性单侧喉神经麻痹等症。亦有报道本穴治疗声门闭锁不全 症。临床常用推拿法和轻揉法。
5.2.3特定穴
临床上将某些具有特殊治疗作用的穴位,称之为特定穴。 其中包括五输、原络穴、郄穴、输募穴、下合穴、八会穴、八 脉交会穴等(见附表5-5、6、7、8、9、10、11、12、13)。
.114 •
大成推拿术
表5
十二原_
-7十二原穴表
I•肺-太渊
手三阴心包——大睃 1心-神|、]
I■脾-太白
足三阴肝~■太冲 1肾——太溪 『大肠——合谷 手三阳三焦一阳池
I•小肠-腕骨
^——冲阳 足三阳胆——丘墟 1膀胱——京骨
表5-8                十五线        f穴表               
经脉        络穴        分布        经脉        络穴        分布
手太阴肺 手厥阴心包 手少阴心        列缺 内关 通里                足阳明捋 足少阳胆 足太阳膀胱        丰降 光明 飞扬       
手阳明大肠 手少阳三焦 手太阳小肠        偏历 外关 支正                任脉 督脉 脾大络        鸠尾 长强 大包        散于腹 散头上 布于胁
足太阴脾 足厥阴肝 足少阴肾        公孙 蠡沟 大钟                               
表5 -        9        脏腕        输募穴               
脏腑        背俞穴        募穴        脏腑        背俞穴        募穴
肺        肺俞        中府        胃        胃俞        中脘
心包        厥阴俞        膻中        三焦        三焦俞        石门
心        心俞        巨阙        肾        肾俞        泉门
肝        肝俞        期门        大肠        大肠俞        天枢
胆        胆俞        曰月        小肠        小B俞        关元
脾        脾俞        章门        膀胱        膀胱命        中极
上篇基础篇
• 115 .
表5-10        郄穴表
手        太阴        孔最        足        太阴        地机
        厥阴        郄门                厥阴        中都
阴        少阴        阴郄        阴        少阴        水泉
手        阳明        温溜        足        阳明        梁丘
        少阳        会宗                少阳        外丘
阳        太阳        养老        阳        太阳        金门
跷        阴跷        交信        维脉        阴维        筑宾
脉        阳跷        跗阳                阳维        阳交
表 S-13
表S-11六腑下合表
胃一足三里 大肠一上巨虚 小肠一下巨虚 膀胱一委中 三焦一委阳 胆一阳陵泉 表5-12八会穴表 '脏会一章门 腑会一中脘 气会一膻中 血会一膈俞 脉会一太渊 骨会一大抒 髓会一绝骨 筋会一阳陵泉 八脉交会穴表
八会穴
本经        八穴        通八脉        主治
足太阴 手厥阴        公孙 内关        冲脉 阴维        心、胸、胃
手太阳 足太阳        后溪 申脉        督脉 阳跷        目内眦、颈项、耳、肩膊、 小肠、膀胱
116 •
大成推拿术
续表
本经        八穴        通八脉        主治
足少阳 手少阳        足临泣 外关        带脉 阳维        目外眦、耳后、颊、颈、肩
手太阴 足少阴        列缺 照海        任脉 阴跷        肺系、咽喉、胸膈
上篇基础篇
.117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3

主题

9479

帖子

2万

积分

核心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2266
10#
 楼主| 发表于 2020-5-31 16:07:23 | 只看该作者
10楼 铁鞭01说:
6.大成推拿手法
推拿手法是指以手或肢体其他部分(或借助器械)按各 种特定的技巧动作,在体表操作的方法。
手法的选用,必须在中医辨证施治或辨病施治理论指导下 进行。通过手法可以改变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达到防治疾 病的目的。手法诚为大成推拿学派治疗疾病、自我保健的主要 手段。手法的熟练程度直接影响着疗效,希望能熟练掌握手法 的精髓。
手法要求:持久、有力、均匀、柔和,实现深透的目的。 做到刚中有柔,柔中有刚,既刚柔相济,又刚柔各别。
国内手法众多,分类方法不一。大成推拿手法分类是以手 法动作形态把手法分成:摆动、摩擦、按压、振动、叩击、运 动关节等6大类,每类又各有数种手法组成。现将其相互关系 介绍于下。
6.1摆动类手法
以指或掌、腕关节做协调的连续摆动的手法,称为摆动类
手法。
6.1.1 一指禅推法
用拇指指端、螺纹面或偏峰,着力于一定的部位或穴位 上,术者沉肩、垂肘、悬腕、腕关节放松、肘关节略低于手 腕,以肘关节为支点、通过肘关节主动微屈伸运动,带动腕关 节摆动和拇指指间关节的微屈伸活动,称为一指禅推法。(图
6-1①②③④)
[操作要领]沉肩、垂肘、悬腕、指(拇指)实、掌(包 括其余四指)虚。除拇指端着力外,整个动作贯穿一个“松” 字。即松肩、松肘,这样使操作者不易疲劳;松腕则使摆动灵 活自如。注意要使功力集中于拇指指端,通过手法操作,使一 股柔和舒适的力,逐渐透到肌肤的深层组织,从而起到治疗作
118 •
大成推拿术
用。操作时,压力、频率、摆动幅度要均勻、动作要灵活,频 率在每分钟120 ~ 160次之间。
图6-1①(2XSX3) —指禅推法
[作用]具有舒筋活络、调和营卫、祛瘀消积、健脾和胃 的作用。
[适应证]本法适用于全身各部穴位,以头面、胸腹为 主,是治疗内脏疾病的主要手法之一。临床上治疗头痛、胃 痛、腹痛、关节酸痛、月经不调、肿痛、惊厥等症。
[按语]一指禅推法,为我国独特手法之一,因操作者手 或拇指着力部位的不同,又演变出很多手法。如顶峰推、螺纹 推、偏峰推、屈指推、大鱼际推(又称揉法)。因操作频率的 改变又演变出缠法。一指禅推法细分为6个手法:
(1)顶峰推法
同一指禅推法,只是着力点在拇指指端。
(2)螺纹推法
同一指禅推法,只是着力点在拇指螺纹面。
(3)偏峰推法
上篇基础篇
.119 •
同一指禅推法,只是着力点在拇指桡侧面。
(4)屈指推法
同一指禅推法,只是着力点在屈曲拇指指间关节的桡 侧面。
(5)大鱼际推法
大鱼际推法是一指禅推法的变法,又称鱼际揉法或揉法。 操作时,用手掌大鱼际吸定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腕关节放 松,以肘部为支点,前臂做主动摆动,带动腕部做轻柔缓和的 摆动。本法刺激量小,具有调和气血、镇静安神的作用,适用 于头面部,治疗失眠、头痛、面瘫等症及美容保健。
(6)缠法
同一指禅推法,只是操作频率在每分钟200次以上,称为 缠法。具有消肿散瘀、活血止痛的作用,治疗痈肿疮疖、咽喉 疼痛等症。
6.1.2滚法
滚法是由腕关节的伸屈运动和前臂的旋转运动复合而成。 伸屈腕关节是以第3、4、5掌指关节背侧为轴来完成;前臂的 旋转运动是以手背尺侧缘(即第5掌骨)为轴来完成。标准 滚法是以上述两轴线的交点,即第5掌指关节的背侧,吸定一 定部位上,用上述两轴线的对角线为运动方向,以肘关节为支 点,通过肘关节主动的微屈伸运动,带动腕部屈伸,前臂微旋 后旋前运动,复合而成滚法(下称标准滚法)。(图6-2①② _)
[操作要领]操作时,要求医者肩、肘、腕关节自然放 松,肘要微屈呈120°,着力点在第5掌指关节背侧,滚动的着 力面在小鱼际背侧至中指本节部背侧呈三角形的面上。滚动时 要紧贴皮肤,不能拖动、辗动、跳动,更不能在皮肤上来回摩 擦。频率为每分钟120 ~ 160次。手法的压力要均匀、节律要 协调,不能忽快忽慢,或忽轻忽重。
[作用]舒筋活血、滑利关节,并能缓解肌肉、韧带痉 挛,增强肌肉韧带的活动能力,有促进血液循环及消除肌肉疲
.120 •
大成推拿术
劳的作用。
图6滚法
[适应证]滚穴道可以治疗内脏疾病,如冠心病等;滚肌 肉丰厚的部位,能治疗风湿性酸痛、麻木不仁、肢体瘫痪、腰 腿痛等症。本手法又是保健、解除疲劳的重要手法之一。
[按语]标准滚法是我国独特手法之一,以它的良好疗 效,逐渐被广大推拿医师所接受,并有不同程度地发挥或演 变。可细分为7个手法:
(1)立滚法
以第3、4、5掌指关节背侧为轴,只做腕关节的伸屈运 动,称为立滚法。此法仅是标准滚法的一个侧面,是为学习标 准滚法而分解出来的一个初步动作。本手法刺激量较强,适用 于肌肉十分丰厚的部位。
(2)侧滚法
以第5掌骨尺侧缘为轴,只做前臂的旋后旋前运动,称为 侧滚法。此法亦是标准滚法的另一个侧面,是为学习标准滚法 而分解出来的另一个初步动作。本手法刺激量较弱,有人在头 面部肌肉较薄处施术,治疗失眠、头痛等症。
上篇基础篇
• 121 .
(3)大滚法
以标准滚法与擦法复合而成,即滚法的每一次摆动,可自 骶骨至大椎往返1次擦法,称为大滚法。具有温经散寒、舒筋 活络的作用,对脊柱增生等搏证,有较好效果。但施术时,需 注意避免擦伤医生和患者的皮肤。
(4)小滚法
操作运动同标准滚法,只是着力点在自然屈曲的2、3、 4、5第1指间关节的背侧面。本法的刺激量最弱,具有舒筋 活血、镇静安神、健脾和胃的作用。可在头、面、胸、腹部使 用,把标准滚法的使用范围扩大了,临床上治疗头痛、失眠、 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的疾病。
(5)双手滚法
医者右(或左)手做标准滚法,令左(或右)手附在右 (或左)手上,协同完成标准滚法的动作,称为双手滚法。本 法为功力不足,初学者手法不熟练者而设,并不为作者所提 倡。其作用适应证同滚法。
(6)旋滚法
旋滚法是标准滚法演变而来。不同处是在旋滚法时,不要 求吸定一定部位,反而要求在治疗部位的皮肤上,做顺时针方 向或逆时针方向的环旋摩擦动作。本法仅具有行气活血、放松 肌肉紧张的作用,在保健推拿中尚有一定的功效。旋滚法和掌 摩法相近似,只是着力部位相反,一个在掌,一个在手背,因 此旋滚法的力度不若掌摩法强。
(7)小鱼际滚法
是侧滚法演变而来。它是以小鱼际为着力点,做前臂的旋 后、旋前运动而成,称为小鱼际滚法。适用于头面部,治疗头 痛、失眠等病症。
6.2摩擦类手法
以掌、指或肘贴附在体表,在皮上做直线或环旋移动,产 生摩擦的一类手法,称为摩擦类手法,按其手法的不同,又分
122 •
大成推拿术
为5种手法:
6.2.1摩法
用手掌及食、中、无名指,附着于一定部位上,以腕关节 为中心,连同前臂做有节律的环旋活动,在皮肤上产生抚摩的 手法,称为摩法,若配合药膏施用摩法,称为膏摩。
[操作要领]本法是一种轻柔手法,操作时,指掌自然伸 直轻松放在体表一定部位上,医者肘关节微屈,腕关节放松, 然后连同前臂做缓和协调的环旋抚摩,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 向均可,频率在每分钟120次左右。操作的全过程应注意动作 自然、和缓、协调。膏摩时,应裸露治疗部位,直接在体表上 操作。(图6-3)
图6-3①②摩法
[作用]具有和中理气、消积导滞、调节肠胃蠕动等功 效。轻抚摩有活血化疲之功效。
[适应证]摩法的刺激轻柔和缓,适用于胸、胁、腹部及 全身各部。胸胁部施摩法,能治疗胸胁屏伤、气滞疼痛等症; 腹部施摩法,能治疗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及妇科的疾病, 如脘腹疼痛、食积胀满、腹泻、便秘、糖尿病、髙血压病、痛 经、月经不调、阳痿、癃闭等症。本法为治疗内脏疾病的重要 手法之一。
[按语]与摩法动作相类似的手法很多,操作上有形式及 力度轻重的不同,可分为抚法、拭法。
上篇基础篇
123 •
(1)抚法
用手掌或指腹轻放在治疗部位上,做徐缓而轻柔的直线来 回或环旋的抚摩,称为抚法,实为轻摩法的一种。具有镇静解 痉、消肿止痛的作用。临床上多与其他手法合用治疗失眠、头 痛、肿痛等症。
(2)拭法
用手掌或指腹附着在治疗部位上,做直线或螺旋形的推 进,称为拭法。具有舒筋活络、行气活血的作用,治疗腰背酸 痛、解除疲劳等症。
6.2.2揉法
以手指、掌放在一定部位上,使皮下连同该处皮下组织产 生轻柔缓和的环旋揉捻动作,称为揉法。(图6-4①②)
图6-4①②揉法
[操作要领]指、掌、腕自然蓄力而放松,以腕关节连同 前臂做小幅度的回旋活动,使所治疗部位皮下组织产生轻柔和 缓地揉动,频率每分钟120 ~ 160次。指揉法常用于穴位,掌、 掌根揉法常用于身体面积较大的部位。
[作用]具有宽胸理气、健脾和胃、活血散瘀、消肿止痛 的作用。
[适应证]在胸、腹、腰、背部施揉法,治疗脘腹胀痛、 胸闷胁痛、便秘、腹泻等症;在四肢运用,治疗外伤性软组织 肿胀及疼痛。
[按语]揉法是常用手法之一,可与其他手法结合运用。 以医者手操作的部位不同,分为指揉法、掌揉法、掌根揉法、 团揉法等;若与其他手法结合又有按揉、拿揉等法。可细分为
124 •
大成推拿术
6个手法。
(1)指揉法
用拇指或中、食、无名指指面在某一部位上,做轻柔小幅 度地环旋揉动,称为指揉法。
(2)掌揉法
用整掌在某一部位上,做轻柔小幅度地环旋揉动,称为掌 揉法。
(3)掌根揉法
用手掌根部着力,手腕放松,以腕关节连同前臂做小幅度 地回旋活动,称为掌根揉法。作用、适应证同揉法,本法刺激 量较前两者为大。
(4)团揉法
用双掌相并,稍有重叠,其掌缘呈圆形,以肚脐为圆心, 放于腹部。医者双腕关节协调转动,带动掌缘转动,使着力点 呈圆周形轨迹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移动,反复操作,称为 团揉法。具有消食导滞、健脾和胃、调和气血的作用,适用于 治疗消化系统的疾病。一般又可作为腹部推拿的结束手法。
(5)按揉法
此法是静止性点法与揉法的复合手法。作用、适应证同揉 法。若以掌按法加快速揉动复合而成散法。散法常为伤筋治疗 的结束手法。
(6)拿揉法
是拿法与揉法的复合手法。具有拿、揉二法的作用,临床 上运用较广泛。
6.2.3擦法
用手指、掌、大鱼际、小鱼际附着一定部位上,进行直线 往返运动称为擦法。(图6-50X2X1))
[动作要领]操作时,医者手要紧贴皮肤,压力不宜太 大,以防擦破皮肤。擦法动作要稳健、均匀连续,擦的距离适 当拉长,并要直线往返,不得歪斜。操作者应呼吸自如,不可 屏气。擦的频率每分钟100 ~ 200次为宜。在胸部施术称擦胸,
上篇基础篇
• 125 .
图6-5①②③擦法
在胁部施术称擦两胁。
[作用]具有温经散寒、舒筋通络、行气和血、消肿止 痛、健脾和胃、活血化疲等作用,并有扩张血管、加速血液循 环和淋巴循环的作用。擦胸具有宽胸理气的作用,擦两胁具有 疏肝助运的功效。
[适应证]擦法是一种柔和温热的刺激,掌擦法产生较温 热感。适用于治疗内脏疾病的虚寒证,如虚寒性胃脘痛、腹 痛、喘咳等症;小鱼际擦产生烫热感,适用于治疗风湿酸痛、 肢体麻木等症;大鱼际擦产生较热感,多运用于胸腹、腰背及 四肢,治疗内脏疾病的虚损证和因气血功能失常所引起的病 证;指擦法产生热感最弱,适用在四肢小关节、胸骨、锁骨下 窝等不平处,治疗外伤性肿痛等症。擦胸治疗胸闷、咳嗽。擦
.126 •
大成推拿术
两胁治疗肝气郁结之证。
[按语]运用本法常需要配合介质,如润滑油、药膏等, 既可防止擦伤皮肤,又可通过药物的渗透来加强疗效。
6.2.4推法
用手指、掌或肘部着力于体表一定的部位上,进行单方向 的直线运动,称为推法。包括指推法、掌推法和肘推法3种。 (图6 -6養③)
图6-6①推法
[操作要领]推法操作时,指、掌或肘要紧贴皮肤,用力 要稳,推动速度要缓慢,着力均匀,一般要求直线运动,不应
歪斜。
[作用]舒筋活络,行气活血,并有促进血液循环、提高 肌肉兴奋性的作用。
[适应证]本法适用于全身各部,为治疗伤筋的常用手法 之一。根据损伤部位的深浅、大小,而采用指推法、掌推法或 肘推法。小儿推拿时,在不同穴位用推法,有清热、温阳补虚 作用,因此推法能治疗不同性质的疾病。
[按语]临床运用时,根据操作形式、运动方向的变化, 以及与其他手法相结合,又演变出众多的手法。
(1)持法
捋法是拿法与推法复合而成。以全掌轻压在肢体近端,五 指螺纹叩力拿捏住肢体,由近端向远端缓慢移动,称为捋法。
(2)顺法
上篇基础篇
• 127 •
掌推法
旋推法
肘推法 图6-6②推法
分推法 图6-6③推法
顺法是拿法与推法复合而成。以全掌轻压在肢体远端 (五指螺纹轻轻拿捏住肢体),并向近端缓慢移动,称为顺法。
以上两手法,具有舒筋通络、行气活血的作用,运用于治 疗肢体部伤筋及解除疲劳等。
(3)分推法
双手由肢体中心开始,分别向不同方向推开,称为分推 法。分推法推移的形状像八字,又称八字分推法。在腹部中脘 穴、神阙穴采用分推法,有消积导滞的作用,治疗消化不 良症。
(4)合推法
双手由肢体两端,分别向中心推拢,称为合推法,此法有 和阴阳、理气行血之功,小儿推拿常用此法。
• 128 •
大成推拿术
(5)刨推法
以双手抱住肢体向另一端推动,如木匠推刨子状,称为刨 推法。此法具有疏顺气血、舒筋活络的作用,对治疗伤筋后气 血不和的肿胀有效。
(6)推按法
又推又按交替操作,称为推按法。在脊柱上使用此法,能 调整小关节紊乱症及其周围深层伤筋疾患。
(7)旋推法
拇指沿圆形轨迹进行推动的疗法,称为旋推法。此法有顺 时针方向推和逆时针方向推两种不同操作法。一般顺时针方向 推为补,逆时针方向推为泻。在小儿推拿中,为常用手法 之*0
(8)直推法
手指或掌在一定部位上,做直线单方向移动,称为直推 法。此法能舒筋活血,对伤筋的治疗与恢复有效。
(9)平推法
推法操作时,需用一定压力的推法,又称平推法。此法舒 筋活血、散风通络作用较大,常用此法治疗伤筋及搏证。
(10)刮法
手持器械(如硬币)在关节弯曲处的皮肤上,进行短距 离的快速推法,称为刮法。使用本法时,一般均需用介质 (如水或油),以防损伤皮肤。操作时,以局部皮肤充血红紫 为度。本法具有发散解表、清热通络的作用。如在肘、膝窝施 用刮法,能治疗霍乱吐泻、中暑等症。
(11)梳法、搔法、拂法。
用手五指做梳头动作,称为梳法;以手指成爪形,搔爬一 定部位,称为搔法;手指轻快地掠擦治疗部位的肌肤,如拂掉 尘灰状,称为拂法。
6.2.5搓法
用双手掌相对夹持住肢体的一定部位,做方向相反、快速
_上篇基础篇_• 129 •
来回搓揉,并有上下往返移动,称为搓法。(图6-7)
图6-7搓法
[操作要领]先要让患者肢体放松,医者双掌要相对,夹 持住放松的肢体。操作时,双掌要相对,揉搓时要快速,随揉 搓随沿肢体上下移动,但上下移动要缓慢。
[作用]调和气血、舒筋通络,并有放松肌肉的作用。
[适应证]本法多为推拿疗法治疗损伤疾病的结束 手法。
6.2.6抹法
用双手拇指螺纹面紧贴皮肤,做上下、左右或弧形曲线往 返推动,称为抹法。(图6-8)
130 •
大成推拿术
[操作要领]本法实为直推法、旋推法、分推法和合推法 的综合动作。其不同点是在治疗部位上,可任意往返移动。操 作时要求用力均匀,动作缓和,着力要轻而不浮、重而不滞。 [作用]清醒头目、开窍镇静,并有扩张血管的作用。
[适应证]常用于头面及颈项部,对头晕、头痛、项强、 失眠均有治疗效果。
6.3按压类手法
按压类手法又称挤压类手法。用指、掌或肢体其他部位按 压体表,称为按压类手法。本类手法的刺激量较强,临床上往 往与揉法结合使用。
6.3.1按法
以拇指、单掌、双掌或肘尖重叠按压体表,逐渐用力深压 或加捻动,称为按法。(图6-9(D@③④⑤)
[操作要领]按压操作时,着力要实,紧贴体表,不可移 动。用力时应由轻而重,不可用暴力猛然按压。掌压脊柱时, 要连续渐移,呈规律性动作,不可任意乱加按压,使病人紧 张,影响疗效。
上篇基础篇
• 131 .
①金掌按法        ②指按法
图6-9_按法
[作用]开通闭塞、诱导止痛、放松肌肉,并有矫正脊柱 畸形的功能。本法为刺激较强的手法之一,可起到以指代针的 作用。
[适应证]指按法适用于全身各部穴位,掌按法常用于腰 背和腹部,治疗肢体疼痛、麻木、脊柱侧弯等损伤疾病,以及 胃脘痛、头痛、腹痛、胆石症等内脏疾病。
[按语]此法操作时,因医者采用肢体部位的不同,再与 其他手法复合,会演变出很多手法。
(1)拇指按法
以拇指按压在某一部位或穴位上,称为拇指按法。具有开 通闭塞、散寒止痛等作用,用于治疗胸痹、胃脘痛、腹痛、牙 痛及损伤后筋骨痛症。
(2)屈指按法
食、中指屈曲,用第1指间关节背侧按压的方法,称为屈 指法。作用与适应证同拇指按法。
(3)掌按法
用单掌、双掌或双掌重叠按压体表,称为掌按法。具有行 气血、舒筋骨、活血止痛的作用,治疗肢体酸痛麻木等症。
(4)屈肘按法
肘关节屈曲,用肘尖按压在腰背部、臀部及大腿后侧肌肉丰 厚的部位,称为肘按法或屈肘按法。作用与适应证同拇指按法。
.132 •
大成推拿术
④屈食指按法
(5)点法
以拇指按、屈指按、屈肘按等法或用食指重叠在中指上, 用中指按压在身体各部的穴位上,静止性持续着力按压,称为 点法,又称点穴。点穴的另一种操作方法是运动性点穴法,即 用拇、食指紧贴中指,中指稍突出,用中指为着力点,叩击穴 上亦称点法。运动性点法有①思腕叩击;②用肘叩击;③用肩 叩击3种操作方法,其作用力由小到大。一般多用甩腕叩击的 形式点穴,即用腕关节伸腕屈腕运动带动手部,用中指点穴;
上篇基础篇
133 •
甩肘叩击点穴,即用肘关节屈伸动作带动手臂,用中指点穴; 甩肩叩击点穴,即用肩关节做环形轮圈运动带动整个上肢,用 中指点穴,此法刺激过于强烈,一般人承受不住,只适用于截 瘫患者。
点法具有疏通经络、开通闭塞、调节脏腑机能、镇静止痛 等作用。静止性点穴,多用于治疗内脏疾病,如胃脘痛、腹 痛、腹泻、便秘等症;运动性点穴,多用于损伤疾病或截瘫等 症,甩腕叩击法对小儿脑瘫、小儿麻痹后遗症均有良好的
疗效。
(6)掐法
用指甲按压穴位称为掐法,又称爪法或切法。具有开窍解 痉的作用,治疗晕厥、惊风等症。本法一般为急救手法。
(7)拳顶法
以手握实拳,用各指第1指间关节的背面,着力按压穴位 或部位,并做小范围地推压或拨动,称为拳顶法。具有理筋活 血、缓解经脉挛急的作用,治疗肩背酸痛及腰腿疼痛等症。
(8)抵法
用双手指或双手掌相对用力进行按压,称为抵法。具有祛 风解表以疏通脉络、行气活血的作用。如在太阳、风池等穴施 用本法,治疗外感头痛;在下肢由远端向近端反复施用本法, 治疗下肢酸胀、麻木、感觉迟钝等症。
(9)拨法
用手指按于穴位上或一定部位上,适当用力下压至病人有 酸胀感时,再做与肌纤维成垂直方向地来回拨动,称为拨法, 又称拨络法等。具有解痉止痛的作用,治疗筋结、筋僵、粘连 及陈旧性伤筋等症。
6.3.2拿法
以拇指和中、食2指或余4指,相^•用力,拿定一定部位 和穴位,进行一松一紧、有节律性地提捏动作,称为拿法。 (图 6-10)
• 134 •
大成推拿术
图6-10拿法
[操作要领]手法操作时要缓和、连贯,用力要由轻到 重,不要突然用力。
[作用]祛风散寒、解表发汗、行气活血、舒筋活络、开 窍提神,并具有缓解肌肉、肌腱痉挛的作用,为一种刺激量较 强的手法。
[适应证]全身各部皆可采用拿法。拿头颈部治疗外感头 痛;拿后颈项部,可通鼻窍,配合拿肩井穴,又能治疗肝阳上 亢之眩晕;拿背、腹部治疗脘腹疼痛;拿四肢能治疗伤筋,亦 可解除疲劳;拿承山穴可治疗小腿抽筋等症。
[按语]根据拿法操作着力的深浅,及复合其他动作的不 同,临床上又演变出很多的手法。
(1)捏法
捏法即拿法施于身体某部的表皮,是以拇指和食、中两指 相对,提捏身体某一部位的皮肤,相对用力挤压。应用于脊柱 部称为“捏脊”。捏脊时,病人俯卧,背部肌肉放松,医者立 于病人侧面,以两手拇指侧面放在其脊柱下端两侧皮肤上, 食、中两指和拇指相对,提捏起皮肤,随捏随提,双手交替捻 动,循序渐进,沿脊柱一直提捏到脊柱上端的大椎穴为止。每
上篇基础篇
.135 .
次治疗需要操作3 ~5遍。捏脊具有调和阴阳、健脾和胃、疏 通经络、行气活血的功能,对消化道疾病、月经不调、神经衰 弱等多种慢性病人,都具有一定的疗效。
(2)拧法
拇指和食、中指相对拿捏住治疗部位的皮肤,再加以旋转 动作复合而成拧法。拧法具有发散风寒、解热通经的作用,治 疗中暑外感风寒及晕车等症。
(3)挤法
双手拇指、食指相对拿持一定部位的皮肤,做向心归合而复 合成挤法;双掌相夹压肢体亦称挤法。前者操作时,以使局部皮 肤充血红紫为度。此法具有发散清热作用,治疗外感头痛等症。 后者有行气血的作用,可消除疲劳等。
(4)揪法
食、中指屈曲,用第1指间关节部夹住一定部位的皮肤牵 拉之,使皮肤突然脱离夹持,反复操作称为揪法。本法具有清 热止痛的作用,在颈部喉结处皮肤施用本法,使局部皮肤充血 红紫,治疗咽喉肿痛。
(5)弹筋法
以拇、食指相对捏紧肌肉或肌腱,用力提拉,然后突然迅 速放开,使其弹回,称为弹筋法。其有舒筋活络、畅通气血的 作用。治疗筋脉拘急及伤筋等症。
(6)挪法
把掌平放在治疗部位上,随即屈指握拳拿住掌下肌肤,稍 停,再放手前移,拿住前方的肌肤,反复操作称为挪法。本法 具有活血散疲、消除积聚的作用,多运用于背部和腹部,以调 节脏腑的机能。
(7)拢法
用双手掌尺侧面相对用力夹持住治疗部位的肌肉,一夹一 放,反复操作,也可将肌肉夹起来后捋几下再放。上两种操作 均称为拢法。本法具有消积导滞的作用,运用于腹部,治疗消 化系统疾病。
.136 .
大成推拿术
(8)拿推法
拿法与一指禅推法相结合的复合动作。即用拇指与食指 (或余四指)拿在肢体一定部位上,同时腕关节连同前臂做左 右摆动动作,此法称为拿推法。具有舒筋活络,调和气血的作 用。在颈部夹喉穴(喉结旁开1.5寸,自上而下的两条线), 施用拿推法,能治疗失音等喉部疾患;在四肢施用本法能治疗 伤筋和解除疲劳。
(9)捻法
以拇指、食指螺纹面捏住一定部位,做相对捻动动作,称 为捻法。具有理筋通络、滑利关节、消肿止痛的作用。适用于 治疗肢体小关节扭挫伤、指(趾)关节酸痛麻木屈伸不利等 症。但揉捻时不可着力过大,否则易造成关节变粗的现象。
6.3.3踩法
用单足或双足踩踏躯干及四肢的方法,称为踩法,又称踩 跷法。(图6-11)
施踩法时,应备有扶持横木的踩床一个,医者使用的布袜 子一双。
[操作要领]患者俯卧位即可施术,或在胸部和大腿部各 垫枕头,使腰部腾空,视治疗需要适当选用。医者双足穿布 袜、单足或双足分别于患者四肢背侧及腰背部施踩法。施术 时,以足施如推法、分推法、擦法、点法、颤法等,亦能以足 跟或足趾在穴位上施点法。在腰部施颤法时,多在胸部和大腿 部各垫枕头,使腰部腾空。医者双手扶持横木、双足踩踏住患 者腰部,运用膝关节有规律地一屈一伸时身体的一起一落,使 患者腰部产生一弹一压的震颤动作。此时,令患者张口,不能 屏气,以免产生不良的影响。
注意:腰部施颤法时,因其刺激量过强,应视患者承受程 度而定。不可盲目采用。如患脊柱结核、骨质疏札、等病时,不 可采用本法。
[作用]有矫正脊柱畸形、疏理经络、行气止痛的功效。
上篇基础篇        • 137 •
[适应证]临床常用踩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脊柱 畸形和腰腿麻木、疼痛;亦可治疗风湿搏痛等症。
[按语]踩法是以足施术,凡用手操作的手法中能用足操 作的,均能以足代手施用。因操作方法类同,在此不赘述。惟 叩击类手法用足操作时,称为踢法。
踢法具有舒筋通络、通痹止痛的作用,临床上用于治疗腰 腿痛。如果踢法运用得当,亦可治疗扭腰、腰椎小关节紊乱, 滑膜嵌顿等症。
6.4振动类手法
以一定频率有节律性轻重交替地振动刺激,持续作用于人 体的手法,称为振动类手法。
.138 .
大成推拿术
6.4.1振法
用手指或手掌着力于体表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做连续不 断地迅速振动,使被治疗部位产生振动感的手法,称为振法, 又称振荡法、颤法等。我们将振法分为用力振法和放松振法两 种0 (图 6-120®)
①指振法        ②掌振法
图6-12_振法
[操作要领]振法操作大体上分为两类:①用力振法: 前臂和手部的肌肉,要强力地做静止性用力,使功力集中 于指端或手掌上,从而产生快速而强烈地振动,使被治疗 部位感到温暖舒松的手法,称为用力振法。②放松振法: 医者在肩、肘、腕关节及上肢充分放松的状态下,以手指、 掌附着一定部位上,医者将腕痉挛释放,使腕关节产生振 动,带动指、掌出现快速而强烈地颤动亦称为振法,又称 松振法。两者相同点是颤动频率每分钟400 ~ 600次左右, 振幅要小而均匀。不同点是前者要求医者肌肉在强力的静 止性用力的状态下产生颤动,医者容易疲劳;后者要求医 者肩、肘、腕关节充分放松的状态下,使腕痉挛释放而产 生颤动,故不易疲劳。要做好以上两种振法,均需刻苦训 练,才能获得良好的振颤动作。
[作用]活血祛疲、理气和中、消食导滞、消积止痛,并 能调节肠胃功能。近5年临床发现松振法在腹部操作,具有调
上篇基础篇
139 •
节内分泌功能的作用。
[适应证]振法适用于全身各部位,尤以腰、腹部为常 用,治疗胸腹胀痛、消化不良等消化系统疾病,亦常用于胸肋 部轻度外伤肿痛症。在穴位上用指振法,能治疗各种与穴位相 应的内脏疾病的病证。肩振法运用于损伤病证;肘振法施于腰 背部治疗脊柱的损伤病证;松振法在腹部施术,可以治疗由于 内分泌功能失调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病证,如乳腺增生症、性冷 淡等,并调治消化系统病证。
[按语]振法因操作形式以及振源的不同,临床上演变出 许多手法。
(1)肩振法
用手拿住一定的部位,由肩部肌肉(如胸大肌)做有规律 地舒缩,带动治疗部位产生水平位振动的方法,称为肩振法。
(2)肘振法
用单掌或双掌重叠按压在一定部位上,以肘关节主动快速 小幅度有节律的伸屈活动,带动治疗部位产生振颤的方法,称 为肘振法。
(3)腕振法
用手掌放在一定部位上,以腕关节主动快速有节律的屈伸 活动(如快速拍球状),带动治疗部位产生振动的方法,称为 腕振法。
(4)指振法
以手指按压在一定穴位上,再施以腕振法带动指下产生振 动的方法称指振法。
(5)掌振法
以整掌按压在一定部位上,再施以腕振法带动掌下产生振 动的方法称为掌振法。
(6)掌根振法
以掌根着力于一定部位上,再施以腕振法,带动掌根下产 生振动的方法称为掌根振法。
140 •
大成推拿术
6.4.2抖法
用双手或单手握住患者肢体远端,用力 做连续小幅度上下颤动的手法,称为抖法。 (图 6-13)
[操作要领]施抖法时,往往在拔伸牵 引的基础下进行,抖动时振幅要小,频率 要快。
[作用]具有通畅气血、梳理筋骨、滑 利关节的作用,并能放松肌肉、松动关节。
[适应证]抖法多运用于伤筋的结束手 法。若在腰部施用牵抖法,则有利于腰椎间 盘突出症的治疗,促使椎间盘还纳。
6.5叩击类手法
用手指、掌、拳或手持器械(如桑枝棒)击打、叩击或 拍击特定部位的手法,称为叩击类手法。
6.5.1 击法
用指尖、手掌(背、根、侧掌)或桑枝棒叩击体表的方 法,称为击法。(图6-14①②③④)
[操作要领]击法多属“刚劲”的手法,医者应注意使手 法刚中有柔,根据不同病情和治疗部位,选择相适宜的手法, 使用适当的力量。操作时注意节奏,不能使用蛮力乱击。
[作用]轻击手法具有调和气血、解痉止痛、消除疲劳的 作用,重击手法具有通经络、活气血的作用。
[适应证]适当使用轻击法,能治疗头痛、肩、腰背、四 肢、臀部的风湿疼痛、感觉迟钝、肌肉萎弱和痉并能解除 疲劳。
重手法能治疗小儿麻痹后遗症、瘫痛、肢体萎痹等症。
[按语]击法为临床上较常用手法之一,因操作方法的不
上篇基础篇
141 •
同,着力大小也不同,能演变出众多手法。以下仅介绍手法名 称和操作,其作用、适应证同击法。
①平掌击法        ②掌根击法
③侧掌击法        ④侧掌指击法
图6-14击法
(1)指尖法
用指尖叩击体表的方法,称为指尖击法。本法又分出以下 几种手法:①中指击法:又称运动性点法。即以拇、食指捏拢 中指,中指稍突出为着力点,叩击体表穴位的方法,称为中指 击法(详见本章第2节按法中的点法)②十指击法:用双手 交替有节律轻轻地用十指尖叩击体表,称为十指击法。③啄 法:单手五指捏拢,快速适量叩击体表,称为啄法。④支法: 用双手轻敲击体表如轻轻击鼓状,称为支法。⑤掸法:用食、 中、无名指指腹交替轻轻地击打体表,称为掸法。
以上手法各家名称虽多,但总是由指尖击法变化而来。
(2)攀击法
用手攀、f根或手掌尺侧缘小鱼际处着力,着实击打体表 特定部位的方法,称为掌击法。本法因着力部位的不同,又分
142 •
大成推拿术
出以下几个手法:①平掌击法:先以单手虚掌拍打背部,继以 实掌着力短促拍击背部,治疗胸中岔气等症,称为平掌击法, 又称拍震法。②掌根击法:手指放松微屈、伸腕,以掌根着力 击打体表,称为掌根击法。③侧掌击法:前臂中立位,手指伸 直,以手掌尺侧缘小鱼际处着力,击打治疗部位,称为侧掌击 法。④侧掌指击法:双前臂中立位,双手合掌,五指间自然分 开,以小指尺侧着力,叩击体表,每击可听到清脆的响声,称 为侧掌指击法,又称劈法。
(3)拳击法
用手握空拳击打体表的手法,称为拳击法。因击法着力部 位的不同,又有空拳击法、拳背击法两种之分。①空拳击法: 用手握空拳,以第2到第5指的第1指骨着力,平击体表,称 为空拳平击法。若以双手空拳的掌侧或尺侧交替叩击体表,亦 称空拳击法。轻击又称叩法、捶法。②拳背击法:用手握拳, 以手背着力平击体表,称为拳背击法。若手指微屈,用整个手 背侧甩腕击打体表,亦称拳背击法,又称扇法。
(4)桑枝棒击法
用特制的桑枝棒(或用其他器械),规律性地击打体表, 称为桑枝棒击法,其他器械称棒击法。
(5)弹法
用一手指的指腹压住另一手指的指甲,相对用力,突然用 力弹出,连续弹击治疗部位,称为弹法。
6.5.2拍法
用单掌或双掌,手指自然并拢成虚掌状,拍打体表,称为 拍法。(图6 -15)
[操作要领]手指自然并拢,掌指关节微屈呈虚掌(又称 空掌),平稳而有节律地拍打体表。每次拍打需透及皮下组织 深层,不应触皮即离,若触皮即离称为抽法,并非拍法,只能 引起疼痛,临床较为少用。
[作用]拍法具有调和气血,舒筋通络,并有消除疲劳,
上篇基础篇
• 143 .
缓解痉挛的作用。轻而短时间的拍法,有兴奋周围神经的作 用;重而长时间的拍法,则对周围神经起镇静作用。拍法又能 使皮下的毛细血管扩张或收缩,增强肌肉的收缩力,反射性地 调整神经的机能。
[适应证]经常运用拍法治疗肩背、腰臀、上下肢的风湿 酸痛、感觉迟钝、皮神经炎、肌肉痉挛、萎缩等症。在腰骶及 腿部施拍打法,治疗腰腿痛、下肢麻木等症,并能调节泌尿生 殖系统的功能。
图6-15拍法
6.6运动关节类手法
对关节做被动性活动的一类手法,称为运动关节类手法。 包括摇法、扳法、拔伸法、背法等。
6.6.1摇法
凡被动使各关节做环转运动的手法,称为摇法。(图6-
• 144 .
大成推拿术
16①(D③④⑤)
[操作要领]在“欲合先离,离而复合”的思想指导下, 摇法操作时应在适量拔伸牵引的基础下进行,摇的动作要缓 和,用力要平稳,幅度应由小逐渐加大,不可粗暴。更应注意 摇各关节时,一定在各关节活动范围内进行,以下简介各关节
摇法。
(1)摇肩关节
病人坐位或仰卧位,肩部放松。医者一手扶肩部,另一手 握持上肢远端(肱骨下端或前臂下端),在维持适当拔伸牵引 的情况下,做肩关节的回旋、左右、上下各种方向的摇动。 (见图6-16③)
(2)摇肘关节
病人坐位,前臂置旋后位,肘屈90°。医者一夢持肱骨下 端,另一手握前臂远端,在维持适量牵引情况下,做肘关节的 回旋摇动。
(3)摇腕关节
病人坐位,前臂置旋前位,腕关节自然放松伸直。医者双 手握持病人手掌部,在维持适量牵引情况下,做腕关节的回旋
上篇基础篇
145 •
摇动。亦可以使病人前臂旋后位、腕关节微屈位,医者一手持 前臂下端,另一手握持手指,进行腕关节的回旋摇动。
(4)摇颈
病人坐位,颈部放11、。医者站于侧方,一手扶后枕部,另 一手扶托下颌;或一肘微屈托扶下颌,另一手扶后头枕部;或 医者站于病人背后,用双手端扶头部的两侧。在颈部被拔伸情 况下,让患者配合做颈部的回旋、左右或前后各种方向的摇 动。(见图6-16①)
(5)摇腰
病人坐位,腰部放松。医者在病人背后,双臂自腋下 穿过抱扶其胸前,医者之胸贴患者之背,拢住胸背,在稍 上提的情况下,医者用腰部回旋摇动活动,带动病人腰部 的摇动,亦可让病人俯卧位,双腿伸直。医者站在其侧方,
146
大成推拿术
一手扶腰,另一手自大腿前下方托持之,并进行回旋摇动, 带动病人腰部产生回旋摇动。摇腰方法很多,不再赘述。 (见图6-16②)
图6-16④髋部摇法
(6)摇髋关节
病人仰卧位,置髋、膝关节于90°位,医者站于患者侧 方,一手扶膝,另一手握小腿远端,两手协同使髋关节做顺时
上篇基础篇
• 147 .
针或逆时针方向转动。(见图6-16④)
(7)摇膝关节
病人仰卧位,置髋、膝关节于90°位。医者站于患者侧 方,背向病人头部,一手自内侧扶住股骨下端,另一手握持小 腿远端,使小腿做环旋摇动,带动膝关节摇动。
(8)摇踩关节
病人仰卧,下肢自然伸直。医者坐于病人足底侧,面对足 底,用一手托足跟,另一手握持足踝部,做踝关节的回旋摇 动。(见图6-16⑤)
[作用]具有理筋复位、活血化瘀、滑利关节的作用,并 能松解粘连。
[适应证]摇法是治疗伤筋的常用手法之一,适用于治疗 因粘连引起的关节活动障碍,恢复关节的活动功能。对损伤性 疾病,尤其伤筋后引起的关节肿胀,有治疗作用。
6.6.2扳法
用双手做同一方向或相反方向扳动肢体,使关节伸展或旋 转的手法,称为板法。
[操作要领]扳法是临床常用的手法之一,常与摇法结合 使用。扳法如运用恰当,可以收到显著效果,如运用有误,也 可以遗患病人。因此扳法操作时,首先要准确无误,手法过程 中需要果断、快速,手法在力的运用上要稳健深厚,收发自 如,扳动的幅度要适于各关节的生理范围。切忌强拉硬扳、急 躁从事。还应注意在施扳法前,先在所要扳动关节周围,做到 充分舒筋后,再进行各种扳法,这样能防止不必要的损伤、提 高疗效。
各关节的扳法很多,我们选有代表性的常用的扳法予以 介绍。
(1)颈部扳法
颈部扳法很多,从形式上分,大体有旋转扳和侧向扳两大
• 148 •
大成推拿术
类,从操作上又有定位扳和不定位扳之分。笔者认为,颈部扳 法若在拔伸牵引的情况,进行定位旋转扳法较为稳妥,所以在 此仅介绍此类扳法之一种,其他扳法不再赘述。(图6-17①)
病人坐位,颈部放松微前屈。医者站于病人的侧后方,用 一手拇指抵住与患处相邻的下节颈椎棘突侧方,另一手以肘部 微屈托持病人下领,手掌绕过对侧耳后扶住枕骨部。托下颌的 肘和手协同动作逐渐向上拔伸牵引。在拔伸牵引的基础上,使 颈椎旋转下颌转向患侧,当颈椎转到有阻力的位置时,双手相 对做协调而有控制的稍加大幅度地急速扳动。此时常可听到响 声。临床上应注意,按以上方法操作即可,若无响声时,不必 为追求响声而任意加大扳动范围,使手法粗暴,这样会给病人 带来医源性伤害,遗患病人。
(2)胸背部扳法
病人坐位,双手自然交叉放于颈后。医者站于病人背后, 用一侧膝部提起顶住胸椎患处棘突上,双手分另y放在病人双肩
上篇基础篇        • 149 •
前。扳时,令病人放松后仰头胸,仰至有阻力的情况下,医者 双手提肩后扳,膝向前顶,做两力协同而有控制地急速扳动, 以稍加大其后伸幅度为度。扳动时可听到响声。(图6-17②)
图6-17②胸背部扳法
(3)腰部扳法
腰部扳法很多,临床上最常用的扳法中,仅介绍侧卧斜扳 法、俯卧后伸扳法、侧卧后伸扳法3种。
①侧卧斜扳法
病人侧卧,伤侧在上,下侧腿伸直,上侧腿屈曲。医者站 在病人背后(或前方),用一侧前臂按其肩部,另一侧前臂按 在臀部。施扳法前,先令病人自行向后旋转上身,转至有阻力 时,医者相对用力做有控制地扳动(即令肩向后,臀部向 前),在相互错动瞬间,往往能听到响声。(图6-17③)
注意:医者站在病人前方施上法操作时,尚可用抵按臀部 前臂的手拇、食指,固定所要扳动的椎间下一节棘突上,扳法 同上。又称为侧卧定位斜扳法。
②俯卧后伸扳法
150 •
大成推拿术
病人俯卧位,腰部放松。医者站于一侧,一手掌按在腰部, 另一手板肩部,再换手扳腿。然后医者改站另一侧,再分别扳 病人另一侧肩、腿,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见图6-17④)
③侧卧后伸扳法
病人侧卧,腰部放松。医者站在病人背后,马步站立,一 手掌按在腰部,另一手握住小腿远端,令病人屈膝,后伸髋关 节,带动腰部后伸至有阻力时,医者双手相对用力,做有控制 地扳动。
上篇基础篇
151 •
(4)肩部扳法
肩部活动有上举、内收、外展、前屈、后伸、内旋、外旋 等动作。凡其功能活动受限,都可协助恢复正常。本文仅介绍 外展高举扳法、内收扳法、后伸扳法。
①外展高举扳法
病人坐位,医者半蹲于病人患侧,将患手搭在医者肩上, 使其肘部搁在医者上臂。医者双手抱住患肩,然后慢慢站起, 使患肢外展、高举,同时抱肩之手相对用力下压固定。
②内收扳法
病人坐位、肩部放松,自行内收肩关节。医者站于病人背 后,用胸抵住病人后背,一手扶住患肩,另一手握住患侧肘 部,协同病人加大其内收而着力扳法。
③后伸扳法
病人坐位,手臂自然下垂。医者站于患侧,用一手扶住肩 部,另一手握住前臂远端向后扳动。亦可在扳动基础上,使病 人肘关节屈曲,手摸脊背,尽量上移,有利于肩关节内旋功能 的改善。
(5)肘部扳法
病人坐位,前臂置旋后位,医者一手握肱骨下端,另一手握 前臂远端,在拔伸基础上加大肘关节屈伸活动幅度,反复操作。
(6)腕部扳法
病人坐位,前臂置旋前位。医者双手握住手掌在拔伸摇腕 基础上,加大腕关节背伸、掌屈、左右侧屈的活动幅度。
(7)膝部扳法
病人仰卧位,髋、膝关节均屈90°,膝部放松。一助手固 定股骨下端,医者面对足底站立,用双手握住小腿下端,与助 手相对拔伸,在拔伸的基础上加大膝关节屈曲伸展活动幅度。
(8)踝部扳法
病人仰卧位,髋、膝关节均置90°位,踝关节放松。一助 手固定小腿下端,医者面对足底站立,用一手托持足跟,另一 手握住足踝部。医者与助手相对用力拔伸踝关节,医者在维持 牵引的基础上,加大踝关节背伸、踱屈活动幅度。
152 •
大成推拿术
[作用]扳法具有舒筋通络、滑利关节、整复错位的 作用。
[适应证]扳法应在充分舒筋的基础上进行,对因损伤疾 病造成的全身各关节的功能活动障碍,有较好的疗效。亦能治 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对脊柱的扳法能调整内脏功能,而治疗 内脏疾病。
6.6.3拔伸法
拔伸法即牵引。凡使肢体产生牵引作用的手法,称为拔伸 法。又称拽法、端法、提法、垂法、扯法等。临床上既可单独 使用,又可与其他手法结合使用。(图6-18①②)
[操作要领]拔伸法操作时,应固定肢体或关节的一端, 再牵拉另一端,使之产生牵拉作用。拔伸时,要持续用力,力 量由小到大,不宜突发暴力,也不宜一松一紧。要根据不同部 位和病情,适当控制牵引的力量和方向。若运用不当,不但影 响效果,甚至会造成不良后果。
图6-18①端提法
上篇基础篇
.153 •
图6-18②肩部向下伸法
[作用]拔伸法具有牵开关节、拉伸肌筋、缓解痉挛的作用。
[适用证]拔伸牵引法在临床上运用广泛,是损伤疾病常 用治疗手法之一。在骨折、脱位的整复时,拔伸法是不可缺少 的手法,软组织损伤即伤筋病证的治疗时,亦要采用拔伸法。 6.6.4背法
医者和病人背靠背站立,用双肘挽住病人肘弯部,然后弯 腰将病人反背起,使其双足离地,医者左右晃动后,膝关节屈 曲,突然伸膝挺臀,这种操作称为背法。(图6-19①②)
[操作要领]背法是拔伸法、振法、摇法等复合而成。医 者反背起病人时,用骶部着力顶住病人腰部患处,病人双足离 地,对腰部即产生牵引力。背起后做左右晃动,以使病人腰部 放松,带动其腰部小关节的摇动。医者屈曲膝关节,病人必随 之下坠,再突然伸膝挺臀,即产生向上顶的力量,两力相对作 用于腰部,使病人腰部背伸,从而产生震颤。在放下病人时, 先令一助手立于病人面前,以便扶持病人站好,防止病人因疼 痛不能站立而跌倒。最后医者在病人腰部两侧施以掌揉法,结 束背法全过程。
[作用]具有正骨理筋作用。
[适应证]背法适用于腰部损伤性疾病,治疗扭腰、滑膜 嵌顿、腰椎间盘突出症、小关节紊乱、脊柱畸形等症。
• 154 •
大成推拿术
②弯腰伸膝挺臀 图6-19_背法
上篇基础篇
.155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3

主题

9479

帖子

2万

积分

核心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2266
11#
 楼主| 发表于 2020-5-31 16:08:46 | 只看该作者
11楼 铁鞭01说:
7.练功
练功是在古代“导引”、“按跷”和“吐纳”的基础上, 经过历代辗转相传、演变而成。它是通过呼吸运动和躯体运动 相结合,或各自运动的一种强身健体、防治疾病的锻炼方法, 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华佗、陶弘景、葛洪、孙思邈、李时珍、 汪昂等都是练功有成的一代名医。
练功在中医学中的历史,源远流长,探其起源,当推上古 之时的一个“陶唐氏”的氏族部落。那时,该部落地处“阴 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故人多“民气郁瘀而滞着,筋骨 瑟缩不达”,而常“作舞以宣导之”。这个“舞”便是最早的 “导引”,后经过长期的实践,发展成为古代的“导引”、“按 跷”,宋以后,仍作为医疗的一个重要手段而广泛地运用于临 床。明清以后,练功逐渐与医学疏远,而演变成专为习武之 用。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中医的振兴,伤科、针灸、推拿、 气功等学科的迅速发展,练功在强身健体、防治疾病、祛病延 年诸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越来越被人们重新认识,备受重 视。当今,练功已作为伤科与推拿科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 分,成为临床防治疾病的重要手段。
练功的种类众多,总括起来可分为两类,按练功的目的可 分为:自我练功与医疗练功。按练功的作用可分为:内功与外 功。按练功的形式可分为:动功与静功。以下介绍几种功法, 以适用于不同年龄段的人们,供大家参考练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3

主题

9479

帖子

2万

积分

核心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2266
12#
 楼主| 发表于 2020-5-31 16:11:47 | 只看该作者
12楼 铁鞭01说:
7.1.1.        2韦驮献杵第二势
[原文]足趾挂地,两rY-),心t气舴.itm11m [预备姿势]并步。
1冬丨7-2 |i驮献杵第二势
[动作资外1 W足分开,约与肩宽,足'申:踏实,两膝微 松,卩丨:腴收臀,含胸熬腹,上肢一字平开,掌心向地,头如顶 物,两目直视。(图7-2)
[按语]本势在练习时手和足的动作要求同时配合进行。 意念集中于两掌劳宫穴及足趾,自然呼吸,练纯熟后改腹式呼 吸,吸气时意念集中于劳宫穴,呼气时意念集中于足趾,每吸 气时胸部扩张臂向后挺,呼气时指尖内翘,掌向外撑。
本势又称横担降魔杵。
7.1.1.        3韦驮献杵第三势
[原文]掌托天门目上观,足尖着地立身端,力周腿胁浑 如植,咬紧牙关不放宽,舌可生津将腭抵,鼻能调息觉心安, 两掌缓缓收回处,用力还将挟重看。
上篇基础篇
• 159 .
图7-3韦驮献杵第三势
[预备姿势]两足分开,约与肩宽。
[动作姿势]足尖着地,足跟提起,腿直,蓄腹收臀,两 掌上举高过头顶,掌心朝天,四指并拢伸直,拇指与其余四指 分开约成直角,两中指之距约为1寸;沉肩,肘微曲;仰头, 目观掌背,舌抵上腭,鼻息调勻。
收势时,两掌变拳,旋动前臂,使掌背向前,然后上肢用 劲,缓缓将两掌自上往下收至腰部,掌心向上,在收掌同时, 足跟随势缓缓下落,两掌至腰时,两足跟恰落至地。(图7-3)
[按语]本势在练习中,“内视”两手,是指用意念存想 两手之间所组成的圆,并由此圆透过,而不是用眼来看。吸气 时,气沉丹田,臂肌慢慢放松,呼气时,意念转人两掌之间, 两掌运劲上托。再吸气时,气沉丹田,如此反复进行,待体内 气脉运行时,则以意随气。
本势又称掌托天门。
7.1.1.4摘星换斗势
[原文]
(1)单手高举,掌需下复,目注两掌,吸气不(慢)呼,
ir
• 160 .
大成推拿术
鼻息调匀,用力收回,左右同之。
(2)只手擎天掌覆头,更从掌内注双眸,I►靖吸气频调 息,用力收回左右侔,,
[预济姿势]并步。
[动作姿势]
(1)右足稍向右前方移步,与左足成斜丁八步形,(右足 跟与左足弓相对,距约1掌)随势身向右微侧。
(2)屈膝,提右足跟,身向下沉或成右虚步含裆势。两上肢 耐操作,左報空拳置于腰后,右彻口钩状下垂于裆前。
(3)右钩手上提,使肘略高于肩,前臂近乎垂直,钩手 置于头之右前方。
(4)松肩,屈腕,肘向胸,钩尖向右,头微偏,目注右 掌心,舌抵上腭,含胸拔背,直腰收臀,少腹含蓄,紧吸慢 呼,使气下沉。身勿前后左右倾斜,两腿前虚后实,前腿虚中 带实,后腿实中带虚。
(5)左右交换,要求相同。(图7-4①②)
图7-4①摘星换斗
上篇基础篇
.161 .
图7-4②摘星换斗
[按语]本势在练习时,一般先右手在前上,左手在后 下,后左手在前上,右手在后下,各练1次,极少交替练习。 练纯熟后,每次呼吸可增至11次或22次。呼吸用鼻吸口呼 法,将气息调勻,呼气时,意念在上手心内劳宫穴,吸气时, 意念在下手外劳宫穴,并存想内劳宫与眼、外劳宫,三者在一 条线上,随呼吸运动而与腰眼共同产生一凹一凸的开合运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3

主题

9479

帖子

2万

积分

核心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2266
13#
 楼主| 发表于 2020-5-31 16:13:48 | 只看该作者
13楼 铁鞭01说:
7.1.1.        5倒拽九牛尾势 [原文]
(1)小腹运气空松,前跪后腿伸直,二目观拳,两膀 用力。
(2)两腿后伸前屈,小腿运气放松,用力在于两膀,观 拳须注双瞳。
[预备姿势]并步。
[动作姿势]
(1)左腿向左平跨一步(距较肩宽),两足尖内扣,屈膝
.162 .
大成推拿术
下蹲成马裆势,两手握拳由身后划弧线形向捫i']ii, ^ +11M, 拳面近地,随势上身略前俯,松肩、直肘、吊头、丨丨1丨丨丨视
(2)两拳上提至胸前,由拳化掌,成抱球势(丨动作 与韦驮献杵第一势同),随势直腰,肩松肘屈,肘略低r•肩, 头端平,目前视。
(3)旋动两拳,使拳心向左右(叫指并拢俐人,拇指外 分,成八字掌,掌应挺紧)随势运动徐徐向左右平分推,至 肘直。松肩直肘,腕背屈,腕、肘、肩相平。
(4)身体向左转侧,成左弓右箭势。两上肢同时动作: 左上肢外旋,屈肘约成半圆状;拳心对面,双目观拳,拳高约 与肩平;肘不过膝,膝不过足尖。右上肢内旋向后伸,拳背离 臀,肩松,肘微屈。两上肢一前(外旋)一后(内旋)做螺 旋颈,上身正直,塌腰收臀,鼻息调匀。(图7-5)
图7-5倒拽九牛尾
[按语]本势在练习时,每侧做3 ~7次呼吸,用鼻吸口 呼,吸气时,两眼内视前伸之手,向后做倒拽牛状;呼气时, 两眼内视后伸之手,向前做顺势牵牛状。意念存想两手拉成一 条直线,随呼吸拉紧颤动;腿、身、肩、肘也随着“倒拉” 和“顺牵”的姿势而相应地做轻微颤动。
上篇基础篇
163 •
7.1.1.        6出爪亮翅势
[原文]
(1)掌向上分,足趾柱地,两胁用力,并腿直立,鼻息 调匀。目观天门,牙咬,舌抵上腭,十指用力,腿直,两拳收 回,如挟物然。
(2)挺身兼怒目,推手向当前,用力收回处,功须七次全。 [预备姿势]并步。
[动作姿势]
(1)两手仰掌沿胸前徐徐上提过顶,旋腕翻掌,掌心朝 天,十指用力分开,虎口相对,中、食指(右与左)相接; 仰头,目观中、食指交接之处;随势足跟提起,离地约3~4 寸,以两足尖支持体重。肘微屈,腰直,膝不得屈。
(2)两拳缓缓分开向左右而下,上肢成一字平举(掌心 向下),随势足跟落地。再翻掌,使掌心朝天,十指仍用力分 开,肩、肘、腕、掌相平。
(3)两仰掌化拳,由身后至腰,成仰拳护腰势。
(4)两仰拳化俯掌(拇指相接,十指用力分开)由胸前 徐徐向前推,至肘直,随势足跟提起,离地约3 ~4寸,继而 两掌背屈,使掌心朝前,指端向上,十指仍用力分,目向前平 视,肩、肘、腕相平,直腰,膝勿屈。(图7-6)
[按语]本势锻炼,以手、足太阳为主。用鼻吸口呼法, 呼气时,两掌用力前推,指向后伸,吸气时,臂、掌放松收 回;推掌向前时,开始用轻力,而后边推边逐渐加重,至推尽 时,突然发力猛推,犹如排山,故名“排山掌”。意念集中于 两掌之间。
7.1.1.        7九鬼拔马刀势
[原文]
(1)单膀用力,夹抱颈项,自头收回,鼻息调勻,两膝 立直,左右同之。
(2)侧首弯肱,抱顶及项,自头收回,弗嫌力猛,左右
• 164 .
大成推拿术
图7-6出爪亮翅
相轮,身直气静。
[预备姿势]并步 [动作姿势]
(1)足尖相衔,足跟分离成八字形,腰实腿坚,膝直足 霸,同时两臂向前成叉掌立于胸前(左在右上,腕部相靠, 掌背相对,指端上竖,四指并拢,拇指外分)。
(2)运动两臂,左臂经上往后,成勾手置于身后(松肩 直肘,勾尖向上);右臂向上经右往胸前(松肩,肘略屈掌心 向左,微向内四,虎丨丨朝上),掌根着实,蓄劲手指。
(3)        ^卜平过头,山头之右侧屈肘俯掌下覆。使手抱 J-颈项;人:;P.勾:T.化唯,使左掌心贴于背(指端向上,五指
然分歼),在生理许可范围内尽可能向上。
(4)头用力上抬,欲使头后仰,上肢着力,掌用力下按, 欲使头前俯,头项争力,挺胸直腰,腿坚脚实,使劲由上贯下 至踵。鼻息调匀,目微右视。
(5)运动两臂,左掌由后往上往前,右下肢向前回环, 左右两掌相叉立于胸前。
上篇基础篇
• 165 .
图7-7九鬼拔马刀
(6)左右交换,要领相同。(图7-7)
[按语]本势在练习中,应使姿势、呼吸与意念融合一 体,气脉运行不息。用鼻吸鼻呼法,吸气时,内视抱头攀耳之 手的肘尖,微微牵拉,头颈与身体同时前倾,呼气时,内视贴 于背上之手的外劳宫穴。随着呼吸与手的一拔一攀,头、肘相 应地一张一弛,气缓缓沉入丹田,不可升降气机,左右反复各 做3~7次。
7.1.1.        8 三盘落地势
[原文]
(1)目注牙龇,舌抵上腭,睛瞪口裂,两腿分跪,两手 用力抓地,反掌托起,如托千斤,两腿收直。
(2)上腭坚撑舌,张眸意注牙,足开蹲似踞,手按猛如 拿,两掌翻齐起,千斤重有加,瞪睛兼闭口,直立足无斜。
[预备姿势]并步。
[动作姿势]
(1)左腿向左平跨一步,两足之距较肩为宽,足尖内扣,
166 •
大成推拿术
屈膝下蹲成马裆势,两手叉腰。腰直胸挺,珩竹如头端 平,目前视。
(2)两手由后向前抄抱,十指相互交叉而捤,肀行向前, 虎口朝上,肘微屈曲,肩松;两上肢似一圆盘处于前胸。
(3)由上势,旋腕转掌,两掌心朝前,动运上肢,使两 掌向左右(划弧线)而下,由下成仰掌沿胸腹之前徐徐运劲 上托,高不过眉,掌距不大于两肩之距。
(4)旋腕翻掌,掌心朝地,两掌(虎口朝内)运劲下按,(沿 胸腹之前)成虚掌置于膝盖上部。两肩松开,肘微屈曲,两臂略向 内旋。前胸微挺,后背如弓,头如顶物,双目前视。(图7-8)
[按语]本势练习时,用鼻吸口呼法,下按时呼气,上托 时吸气,意念集中于两手掌,下按时如压气柱,上托^•如托千 斤重物,整个动作要求缓慢。
7.1.1.        9青龙探爪势 [原文]
(1)肩背用力,手掌探出,至地围收,两目注平。
(2)青龙探爪,左从右出,修士效之,掌平气实,力周 肩背,围收过膝,两目注平,息调心谧。
[预备姿势]并步。
上篇基础篇
.167 .
[动作姿势]
(1)左腿向左平跨一步,两足之距约与肩宽,两手成仰 掌护腰势。身立正直,头端平,目前视。
(2)左上肢仰掌向右前上方伸探,掌高过顶,随势身略 向右转侧,面向右前方,松肩直肘,腕勿屈曲。右掌仍做抑掌 护腰势。目视于掌,两足踏实勿移。
(3)由上势,左手大拇指向掌心屈曲,双目视大拇指。
(4)左臂内旋,掌心向下,俯身探腰,随势推掌至地。 膝直,足跟勿离地,昂首,目前视。
(5)左掌离地,围左膝上收至腰,成两仰掌护腰势,如 本式①。
(6)左右交换,要领相同。(图7-9)
图7-9青龙探爪
[按语]本势是练上、中、下三焦气脉,用鼻吸口呼法, 在左缩左探或右缩右探的过程中吸气,将气缓缓送人丹田; 缩、探至尽处时呼气,呼气时口念“嘘”字,同时十指小关 节轻轻一抓,意念集中于两掌。左缩左探,或右缩右探应同时 进行,协调一致,探爪应如波浪相连伸出。
.168 •
大成推拿术
7.1.1.10卧虎扑食势
[原文]
(1)膀背十指用力,两足蹲开,前跪后直,十指柱地, 腰平头昂,胸向前探,鼻息调匀,左右同之。
(2)两足分蹲身似倾,屈伸左右腿相更,昂头胸做探前 势,偃背腰还似硪平,鼻息调元均出入,指尖着地赖支撑,降 龙伏虎神仙事,学得真形也卫生。
[预备姿势]并步。
[动作姿势]
(1)右腿向右跨出一大步,屈右膝下蹲,成左仆腿势 (左腿伸直,足底勿离地,足尖内扣)。两(俯)掌相叠扶于 右膝上。直腰挺胸,两目微向左视。
(2)身体向左转侧,右腿挺直,屈左膝,成左弓右箭势。 扶于膝上之两掌分向身体两侧,屈肘上举于耳后颈之两旁 (虎口对劲,指端向天),然后运劲使两掌徐徐前推,至肘直。 松肩,腕背屈,目注前方。
(3)由上势,俯腰,两掌下按,掌或指着地,按于左足 前方之两侧(指端向前,两掌之距约与肩宽),掌实,肘直, 两足底勿离地,昂首,目前视。
(4)分解成3步,如下:
①右足跟提起,足尖着地,同时在前左腿离地后伸,使左 足背放于右足跟上,两掌及右足尖支撑身体。
②再屈膝(膝不可接触地面),身体缓缓向后收,重心后 移,蓄劲待发。
③足尖发劲,屈曲之膝缓缓伸直。两掌使劲,使身体徐徐 向前,身应尽量前探,重心前移;最后直肘,昂起头胸,两掌 撑实(在运行过程中面部应接近地面)。
如此三者连贯进行,后收前探,波浪形的往返进行,犹如 饿虎扑食。
(5)由上势,左腿跨向两掌之间,屈左膝,右腿伸直,
上篇基础篇
169 •
成右扑腿势,同时两掌离地,相叠扶于左膝上(与本式①乃 左右之别,要领相同)。
(6)左右交换,要领同右侧(图7-10(1X1)®)
[按语]本势是易筋经练习中,使气脉达到高潮的功势,用 鼻吸口呼法,两手撑地,用意调匀呼吸,做俯卧撑时,撑起时 吸气,下俯时呼气,向后挪动时吸气,收腹,内视下丹田,向 前运行时呼气,凝视正前方,有向前捕捉之感。“扑食”时,腰 部要放松,脊柱保持凹平,不要拱起,初练时,若指力不够, 不必勉强用五指指尖支撑,可改用全掌着地支撑。
170 •
大成推拿术
图7-10③卧虎扑食
7.1.1.11打躬势
[原文]
(1)两肘用力夹抱后脑,头前用力探出,牙咬舌抵上腭, 躬身低头至腿,头耳掩紧,鼻息调勻。
(2)两手齐持脑,垂腰至膝间,头惟探跨下,口更齿牙 关,掩耳聪教塞,调元气自闲,舌尖还抵腭,力在肘双弯。
[预备姿势]并步。
[动作姿势]
(1)左腿向左平跨一步,两足之距比肩宽,足尖内扣。 两手仰掌徐徐向左右而上,成左右平举势。头如顶物,目向前 视,松肩直肘,腕勿屈曲,立身正直,腕、跨、肩相平。
(2)由上势屈肘,十指交叉相握,以掌心抱持后脑。勿 挺腹凸臀。
(3)由上势,屈膝下蹲成马裆势。
(4)直膝弯腰身前俯,两手用力使头尽向胯下,两膝不 得屈曲,足跟勿离地。(图7 -11)
[按语]本势是全套功势近于收势的过渡功势,用鼻吸鼻 呼法,吸气时身体直立,俯身弯腰吋呼气,吸气时内视丹田, 呼气时内视两手掌。
上篇基础篇
• 171
7.1.1.12掉尾势
[原文]
(1)膝直膀伸躬鞠,两手交推至地,头昂目注,鼻息
调匀。
(2)膝直膀伸,推手自地,瞪目昂头,凝神定志。
[预备姿势]并步。
[动作姿势]
(1)两手仰掌由胸前徐徐上举过顶,双目视掌,随掌上 举而渐移;身立正直,勿挺胸凸腹。
(2)由上势,十指交叉而掘,旋腕反掌上托,掌心朝天, 两肘欲直,目向前平视。
(3)接上势,仰身,腰向后弯,上肢随之,目上视。
(4)接上势俯身向前,推掌至地。昂首瞪目,膝直,足 跟勿离地。(图7-12)
• 172 .
大成推拿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3

主题

9479

帖子

2万

积分

核心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2266
14#
 楼主| 发表于 2020-5-31 16:18:38 | 只看该作者
14楼 铁鞭01说:
7.1.2少林内功
少林内功以站裆为基础,着重于腰腿的霸力和上肢运动的 锻炼。锻炼时,以意运气,以气生劲,循经络而达于四肢。练 时周身肌肉静止性用劲,但呼吸自然,不能屏气,即所谓 “外紧内松”。上肢和腰部运动时,要求刚中有柔,刚柔相济。 其基本裆式主要是站裆、马裆等,还有一些功势,将分别 介绍。
锻炼时应根据每人的具体情况,在站裆的基础上再选练其 他裆势和其中若干功势进行锻炼。练功的时间和强度要循序渐 进,因人而异,关键在于持之以恒。
在练少林内功时,因出汗较多,切忌当风。
7.1.2.1基本裆势
(1)站裆势
[预备姿势]并步势,两脚相靠,足尖并拢,两手下垂挺 胸凹肚,目微平视。
[动作姿势]
①左足向左平跨一步,宽于肩部,足尖略收成内八字,五 趾着地,运用霸力,劲由上贯下注足。
上篇基础篇
• 173 .
②前胸微挺,后臀要蓄,两手后伸,挺肘屈腕,肩腋莫 松,四指并拢,拇指外分,两目平视,头勿左右顾盼,精神贯 注,呼吸随意。
(2)马裆势
[动作姿势]
①左足向左开一步,屈膝下蹲,足踵距离较肩宽,两膝和 脚尖微向内扣,两脚跟微向外蹬,足尖成内八字形。
②两手后伸,肘直腕屈,拇指分开,四指并垅,上身挺 胸,收腹微微前倾,重心放在两腿之间,头如顶物,目须平 视,呼吸随意。
(3)弓箭裆势
[动作姿势]
①身向右转,右足向右前方跨出一大步,距离可根据自己 身体高矮取其自然,在前之右腿屈膝半蹲,膝与足尖成垂直 线,足尖微向内扣,左腿在后,膝部挺直,足略向外撇,脚跟 必须着地,为前弓后箭之势。
②上身略向前俯,重心下沉,臀须微收,两臂后伸,挺肘 伸腕,掌根蓄劲(或两手叉腰,虎口朝内,蓄势待发),全神 贯注,虚颌顶劲,呼吸随意。
(4)摩裆势
[预备姿势]右弓步。
[动作姿势]
①上身略向前俯,重心下沉,臀部微收,右手仰掌护腰, 左手俯掌屈肘向右上方推出,掌根及臂外侧运力徐徐向左方磨 转,同时身随其向左旋转,右弓步演变成左弓步。
②得全势由右转左后,即左俯掌变仰掌收回护腰,右仰掌 变俯掌屈肘向左上方推出(两掌在一收一出之际于胸处交 会),慢慢向右磨转,左弓步随变右弓步。
③左右各2        ~3次。
(5)亮裆势
.174 •
大成推拿术
[预备姿势]右弓步。
[动作姿势]两手由后向上亮掌,指端相对,嗶心朝上, 目注掌背,上身略前俯,重心下沉,换步时向左转,网笮收回 由腰部向后,再返上亮掌,左右同之。
(6)并裆势
[动作姿势]
①两足跟微向外蹬,足尖相拢,五趾着实,力宜匀。
②两手挺肘屈腕,微向后伸,掌心朝下,四指并拢,拇指 外分,目须平视。
(7)大裆势
[动作姿势]
①左足向左分开一大步,膝直足实。
②两手后伸,虎口相对,四指并拢,肘直腕屈。
(8)悬裆势
[动作姿势]
①左足向左横开一大步,屈膝半蹲,两足距离较马裆势 宽,要领与马裆势相同。
②两手后伸,肘直腕屈,四指并拢,拇指外分,动作与马 裆势相同,故又称大马步。
(9)低裆势
[动作姿势]
①屈膝下蹲,足尖相拢,五趾着地,足跟外蹬,上身下 沉,臀部后坐不可着地,故有蹲裆之称。
②两手握拳前举,肘要微屈,拳心相对,目须平视。
(10)坐裆势
[动作姿势]
①双脚交叉,盘膝而坐,脚外侧着地,臀部坐于足跟,上 身微前俯,又称之为坐盘功架。
②两手心朝下,腕要屈,使身平衡,两目平视。
上篇基础篇
.175 .
7.1.2.2少林内功姿势锻炼法
(1)前推八匹马 [动作姿势]
①站好中裆或指定的裆势,两手屈肘,直掌于两胁待势。
②两掌心相对,拇指伸直,四指并拢,蓄劲于肩臂指端, 使两臂徐徐运力前推,以肩与掌成直线为度,胸须微挺,臀略 收,头勿顾盼,两目平视,呼吸随意。
③手臂运动,拇指上翘,指端力求与手臂成直线,慢慢屈 肘,收回于两胁。
④由直掌化为俯掌下按,两臂后伸,同于站裆势,或指定 的裆势。
(2)倒拉九头牛 [动作姿势]
①站好中裆或指定的裆势,两手屈肘,直掌于两胁,
待势。
②两掌沿两胁前推,边推边将前臂渐渐内旋,手臂完全伸 直时,虎口正好朝下。指端朝前,四指并拢,拇指用力外分, 肘、腕伸直勿抬肩,力求与肩平。•
③五指向内屈收,由掌化拳如握物状,劲注拳心,旋腕, 拳眼朝上,紧紧内收。徐徐行至两胁,身微前倾,臀部微收。
④由拳变直掌下按,两臂后伸,恢复站裆势或指定裆势。
(3)单掌拉金环 [动作姿势]
①与倒拉九头牛式①相同。
②右手前推,边推边手掌缓缓向下,渐渐内旋,待虎口正 朝下时,掌心朝外,四指并拢向前,拇指外分,臂欲蓄劲,掌 侧着力,肘、腕伸直,松肩,身体勿随之偏斜,头勿互顾,两 目平视,呼吸随意。
③五指内收握拳使劲注拳心,旋腕,拳眼朝上,紧紧内 收,’陕复成直掌护胁,身体勿随意偏斜。
.176 •
大成推拿术
④左手进行动作与右手相同。左右各练2 ~3次。
(4)凤凰展翅
[动作姿势]
①站好中裆或指定裆势,两手屈肘上行,至上胸处成立掌 交叉待势。
②由立掌化为俯掌缓缓向左右外分,两臂运动腕欲屈曲, 四指并拢,拇指外分,指欲上翘,犹如开弓之势,头如顶物, 目欲平视,切勿抬肩,呼吸随意。
③两掌旋腕,屈肘内收,两侧蓄劲着力,徐徐收回,使掌 心逐渐相对,处于胸前交叉立掌。
④由上胸之立掌化俯掌下按,两臂后伸,同站裆势或指定 的裆势。
(5)霸王举鼎
[动作姿势]
①站好指定的裆势,两手屈肘仰掌于腰部待势。
②两掌缓缓上托,掌心朝天,过肩部,掌根外展,指端由 左右向内旋转,虎口相对,如托重物,徐徐上举,肘部要挺, 指端相对,四指并拢,拇指外分,两目平视,头勿盼顾,两膝 勿松,劲要含蓄。
③旋腕翻掌,指端朝上,掌侧相对,拇指外分,蓄力而下 渐渐收回护腰。
在腰部之仰掌化俯掌下按,两臂后伸,同于站裆或指定的 裆势。
(6)顺水推舟
[动作姿势]
①站好马裆或指定裆势,两手屈肘直掌于胁部待势。
②两直掌运劲徐徐向前推出,边推边掌根外展,虎口朝 下,四指并拢,拇指外分,由外向内旋转,指尖相对,肘欲伸 直。腕欲屈曲,似环之形,头勿低,身勿倾,力求掌侧肘直与
肩平。
上篇基础篇
177 •
③五指端慢慢向左右外旋,恢复直掌,四指并拢,拇指运 动后翘,指端着力,屈肘蓄力而收,成仰掌护腰。
④由直掌化俯掌下按,两臂后伸,同于马裆或指定的 裆势。
(7)怀中抱月
[动作姿势]
①站好悬裆或指定的裆势,两手屈肘俯掌于腰部待势。
②两仰掌由腰部上提,化为立掌在上胸处交叉。缓缓向左 右外分,肘欲直,指端朝左足,掌心朝前须与肩平。下部动 作,以要求足跟外蹬为原则。
③两指端向下,掌心朝内,慢慢蓄劲,上身略前倾,两手 势如抱物。由上而下,由下而上徐徐抄起,仰直掌回收于上胸 交叉。
④由上胸立掌化俯掌下按,两臂后伸,同于马裆或指定的 裆势。
(8)仙人指路
[动作姿势]
①站好并裆或指定的裆势,两手屈肘仰掌护腰待势。
②右仰掌上提至胸立掌而出,四指并拢,拇指伸直,手心 内凹成瓦愣掌,肘臂运劲立掌着力向前推出,力欲均勻。
③推直后旋腕握拳,蓄劲而收,左掌动作与右掌相同。
④待练好指定的次数或时间,即化俯掌下按,两臂后伸, 同于并裆或指定的裆势。
(9)平手托塔
[动作姿势]
①站好中裆或指定的裆势,两手屈肘仰掌,处于两胁 待势。
②两仰掌慢慢向前运动推出,边推边拇指向左右外侧倾 斜,保持掌平运行,犹如托物在手,推至手与肩平。
③拇指运劲向左右外侧倾斜,四指齐着力,屈肘缓缓蓄劲
178 •
大成推拿术
收回,处于两胁。
④将在两胁之仰掌化俯掌下按,两臂后伸,同于站裆或指 定的裆势。
(10)运掌合瓦
[动作姿势]
①站好大裆或指定的裆势,两手屈肘仰掌于腰待势。
②右手由仰掌化俯掌,运劲于臂,贯指向前推出,肩欲松 开,肘欲伸直,指端朝前,掌心向下,蓄力待发。
③右手旋腕变仰掌徐徐收回,待近胸时左仰掌即变俯掌在 右仰掌上交叉,掌心相合。慢慢向前推出,掌心向下,右仰掌 收回于胁部,然后左仰掌收回于腰。
④将腰之仰掌化俯掌下按,两臂后伸,同于站裆或指定的 裆势。
(11)风摆荷叶
[动作姿势]
①站好中裆或指定的裆势,两手屈肘,仰掌于腰部待势。
②两手屈肘,掌心向上,四指并拢,拇指伸直,渐循至上 胸。左在右上或右在左上交叉,运劲前推,然后缓缓向左右外 分,肩、肘、掌须平成直线形,拇指外侧着力含蓄,使两手平 托成水平线,头如顶物,目须平视,呼吸随意。
③两仰掌慢慢合拢,左在右上或右在左上,交叉相叠,掌 心朝上。
④将相叠仰掌回收,■屈肘由胸前变俯掌下按,两臂后伸同 于站裆或指定的裆势。
(12)两手托天
[动作姿势]
①站好中裆或指定的裆势,两手屈肘仰掌于腰部待势。
②两仰掌上托,掌心朝天,缓缓上举,指端着力,肩欲松 开,肘欲伸直,两目平视,头如顶物。
③拇指由外侧运劲傾1斜,四指并拢掌根蓄力屈肘徐徐而
上篇基础篇
.179 .
下,收回护腰。
④由仰掌在腰部变俯掌下按,两臂后伸。同于站裆或指定 的裆势。
(13)丹凤朝阳
[动作姿势]
①站好小马裆或指定的裆势,两手屈肘,仰掌于腰部待 势。或两手扶腰待势。
②左仰掌旋腕变俯掌,屈肘,向胸之左上方运力外展,缓 缓运向右下方,屈肘运劲上抄作半圆形。收回护腰。
③右手动作与左手相同,惟方向相反。
④待左右动作做好,即由仰掌变俯掌下按,还原到指定的 裆势。
(14)海底捞月
[动作姿势]
①站好并裆或指定的裆势,两手屈肘,仰掌于腰部待势。
②两仰掌缓缓而上,由上胸徐徐高举,向左右推分,掌朝上 旋腕,再慢慢使掌心向下,同时腰向前俯,腿不可屈,脚用霸力, 两掌由上而下逐渐相拢。掌心向上似抱物’蓄劲待发。
③两臂运动,掌心指端着力,慢慢抄起,用抱力缓缓提到 胸部成仰掌护腰,上身随势而直,目须平视。
④两仰掌变俯掌下按,两臂后伸,同于大裆或指定的 裆势。
(15)顶天抱地
[动作姿势]
①站好并裆或指定的裆势,两手仰掌于腰部待势。
②仰掌上托过肩,旋腕翻掌,掌根外展,指端内旋相对, 徐徐上举,待推足后旋腕翻掌,缓缓向左右外分下抄,同时身 向前俯,两掌逐渐合拢,拇指外分,两掌相叠,掌背尽量靠地 蓄劲待发。
③两掌如抱重物起立,处于胸部。
180 •
大成推拿术
④旋腕翻掌,向下按,两臂后伸,还原到指定的裆势。
(16)刀劈华山
[动作姿势]
①站好马裆或指定的裆势,两手屈月也在上胸部成立掌交 叉,左在右上或右在左上待势。
②两立掌缓缓向左右分推,两肩放肘部微屈,四指并 拢,拇指后翘,掌心向前,力求成一水平线。
③两臂同时用力,上下劈动,头勿转侧俯仰摇动,两目平 视为要。待劈最后一次成仰掌收回护腰。
④由腰部之仰掌变俯掌下按,两臂后伸,同于指定的 裆势。
(17)三起三落
[动作姿势]
①站好并裆或指定的裆势,慢慢下蹲,腰欲直,胸微挺, 两手仰掌于腰部。
②在下蹲同时两掌前推,掌心相对,四指并拢,拇指运劲 后伸。须保持原势要求,头勿随势俯仰摇动,两目平视。
③两掌用劲后收,同时慢慢起立,待立直时两掌正好收至 两胁,往返3次,须用劲均匀。
④3次完成后将腰部之仰掌化俯掌下按,两臂后伸,同于 并裆或指定的裆势。
(18)乌龙钻洞
[动作姿势]
①站好大弓裆,两手屈肘,直掌于腰部待势。
②两直掌并行,掌心相对,徐徐前推,边推边掌心向下逐 渐化成俯掌,指端朝前,上身随势前俯,下部两足尖内扣,用 霸力而蓄。
③推出后旋腕,指端外展,蓄力而收,边收边掌心慢慢朝 上,由俯掌演化为仰掌护腰。
④将回收之仰掌化俯掌下按,两掌后伸,同于大弓裆。
上篇基础篇
181 •
(19)饿虎扑食
[动作姿势]
①站好大弓裆,两手仰掌护腰。
②直掌前推,同时两前臂也旋前,两腕背伸,虎口朝下, 腰随势前俯,前腿得势后腿使劲伸直。
③五指内收握拳,旋腕,拳眼朝天,屈肘紧紧收回护腰。
④将收回之仰掌变俯掌下按,两臂后伸,同于大弓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3

主题

9479

帖子

2万

积分

核心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2266
15#
 楼主| 发表于 2020-5-31 16:19:49 | 只看该作者
15楼 铁鞭01说:
7.1.3八段锦功法
八段锦是古人创造的一套有/V节动作的功法,相传巳有/V 百多年的历史。这套功法简便易学,疗效显著,通过锻炼,可 以疏通气血经络,强身健体,因此备受欢迎,而被人们称誉为 精美的锦缎,故名为八段锦。
八段锦功法分站式和坐式两种姿势,现分别介绍如下:
(1)站式八段锦动作图解
第一段:两手托天理三焦
[预备姿势]立正,两脚平行站立,与肩宽相等。双眼平 视前方,闭口,舌尖轻抵上腭,周身肌肉放松,双臂自然下垂 于身体两侧,手伸指直。意守丹田,精神集中。
[动作姿势]
①两臂徐徐从身体两侧上举,至头顶,两手手指交叉,翻 掌,掌心向上如托天状。同时抬头,眼看手背,两脚脚跟提起 离地(图7-13)。
②两臂放下,同时两脚脚跟着地,还原成预备姿势。
如此反复8次。两手上托时深吸气,复原时深呼气。
第二段:左右开弓似射雕
[预备姿势]两腿分开下蹲成骑马式,两手半握拳,放于 胸前。
• 182 .
大成推拿术
[动作姿势]
①左手向左外方慢慢推出伸直,拳眼向上,食指与拇指呈 八字撑开,食指翘起向上,双目直视食指。同时右手半握拳, 展臂向右平拉,如拉弓状(图7-14)。
②还原成预备姿势。
③右手向右外方慢慢推出伸直,做相反方向的重复动作。
④还原成预备姿势。
左右各做4次,推手及拉弓时吸气,复原时呼气。
上篇基础篇
183 •
图7-14左右开弓似射雕 第三段:调理脾胃臂单举
[预备姿势]立正,两脚平行站立,距离与肩等宽,两臂 平屈于胸前,掌心向下,指尖相对。
[动作姿势]
①左手翻掌上举,五指并紧,掌心向上托,指尖向右。同 时右手下按,掌心向下,指尖向前(图7-15)。
②还原成预备姿势。
③右手翻掌上举,五指并紧,掌心向上托,指尖向左。同 时左手下按,掌心向下,指尖向前。
④还原成预备姿势。
左右共做8次,上托下按时吸气,还原时呼气。
• 184 .
大成推拿术
第四段:五劳七伤向后瞧
[预备姿势]立定姿势同第一段,双手叉腰。
[动作姿势]
①头部慢慢向左转,眼向后看(图7-16)。
②还原成预备姿势。
③头部慢慢向右转,眼向后看。
④还原成预备姿势。
左右共做8次,头部转动时吸气,还原时呼气。转时两腿 两肩不要移动。
第五段:摇头摆尾去心火
[预备姿势]两腿分开,屈膝成骑马式,双手放于双 膝上。
上篇基础篇        • 185 •
[动作姿势]
①屈左臂,上身尽量向左弯,并在左前方做弧形摇转,右 臂伸直(图7-17)。
图7-17摇头摆尾去心、火
.186 •
大成推拿术
②还原成预备姿势。
③屈右臂,上身尽量向右弯,并在右前方做弧形摇转,左 臂伸直。
④还原成预备姿势。
左右共做8次,身体摇转时吸气,还原时呼气。
第六段:两手攀足固肾腰
[预备姿势]立正,两脚平行站立,与肩等宽。
[动作姿势]
①身体缓缓向前,弯腰,两膝挺直,两臂下垂,两手掌下 按至足背(图7-18)。
图7-18两手攀足固肾腰
②还原成预备姿势。如此反复8次,弯腰时吸气,复原时
呼气。
第七段:攒拳怒目增气力
[预备姿势]两腿分开,屈膝成骑马式,两手握拳放在 腰旁。
[动作姿势]
①左拳向左侧击出,拳心向下,同时两眼睁大,向左侧看
(图 7-19)。
上篇基础篇
.187 •
图7-19攒拳怒目增气力
②还原成预备姿势。
③右拳向右侧击出,拳心向下,同时两眼睁大,向右 侧看。
④还原成预备姿势。
左右共做8次,击拳时呼气,还原时吸气。
第八段:抱项七颠百病消
[预备姿势]立正,两脚平行分开,与肩等宽。两手在颈 部交叉抱颈。
[动作姿势]
①两脚跟慢慢提起离地,两腿挺直,同时头向上顶(图7 -20)。
②两脚跟落地,还原成预备姿势。
如此反复8次,脚跟离地时吸气,脚J?艮落地时呼气。
.188 .        大成推拿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3

主题

9479

帖子

2万

积分

核心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2266
16#
 楼主| 发表于 2020-5-31 16:20:52 | 只看该作者
16楼 铁鞭01说:
7-20抱项七颠百病消 7.1.3. 2坐式八段锦动作图解
坐式八段锦有图8张,内容分别是:叩齿集神、微摇天 柱、赤龙搅海、摩运肾堂、单关辘轳、双关辘轳、叉手按项、 手足钩攀。现将《内外功图说辑要》一书中“八段锦坐功图 诀”内容介绍如下:
第一:叩齿集神(图7-21)
口诀:垂目冥心坐,握固静思神,
叩齿三十六,两手抱昆仑,
左右鸣天鼓,二十四度闻。
解释:垂目,盘腿而坐,排除心中杂念。腰背挺直,两手 握拳,以求身闲心静。然后上下牙齿相叩36次,再以两手抱 颈后枕骨之下(即抱昆仑),暗记鼻息9次,轻微呼吸,不要 出声。将两手移至两耳,掩住耳门,再以第2指压在中指上, 击弹脑后,左右各击弹24下,略静,接下式。
第二:微摇天柱(图7-22)
口诀:微摇撼天柱。
解释:天柱,即指后颈部。两手心对握,右上左下,然后
上篇基础篇
.189 •
摇头左右两顾,肩部亦随之转动24次。再以两手心掉转成左 上右下,然后依前法摇头、转肩24次,略定,接下式。
第三:赤龙搅海(图7-23)
口诀:赤龙搅水津,漱津三十六,
神水满口匀,一口分三咽,
龙行虎自奔。
解释:赤龙即指舌,闭口以舌搅上腭36次,鼓漱36次, 使满口生唾液(神水即指唾液),然后分作3 口,要汩汩有声 咽下。龙是指唾液,虎是指气,唾液咽下,则气随之。心中暗 想将唾液送至丹田。接下式。
190 •
大成推拿术
图7-22微摇天柱
图7-23赤龙搅海
上篇基础篇
191
第四:摩运肾堂(图7-24)
口诀:闭气搓手热,掌摩后精门,
尽此一口气,想火烧胳轮。
解释:先以两手相搓,使手心热极后,趁热以两手心摩运 肾堂36次(肾堂又称精门,位于两侧后腰处),然后收手握 固。再用鼻吸气,闭气片刻,心中暗想用心火下烧丹田,觉热 极时,接下式。
第五:单关辘轳(图7-25)
口诀:单双辘轳转,两脚舒放伸。
解释:先以左手叉于左腰肾间,俯首,连肩旋转36次, 如绞辘轳一般。再换右手叉于右腰肾间,俯首,连肩旋转 36次。
图7-24摩运肾堂
• 192 •
大成推拿术
图7-25单关辘轳
图7-26双关辘轳
上篇基础篇
.193 .
第六:双关辘梦(07-26)
解释:以双手叉于左右两腰肾间,俯首,将两肩一起旋转 36次。心中暗想,火自丹田直透双关而入脑户鼻窍,以鼻吸 入清气,闭气片刻后,再呼出,随即将两脚舒伸向前。接 下式。
第七:叉手按顶法(图7-27)
口诀:叉手双虚托,回手按头顶。
解释:先以两手掌心相搓,用口呵掌心5次。呵后反叉两 手高举而虚托之,回下按于顶门。反复9次或3次。
第八:手足钩攀(图7-28)
图7-27叉手按顶法
194 •
大成推拿术
图7-28手足勾攀
低头攀足频,        以候逆水上,
津来三口咽,        再漱再咽吞,
如此三度毕,        神水九还津,
咽下汩汩响,        百脉自通灵,
河车搬运毕,        发火遍烧身,
邪魔不敢近,        梦寐不昏惊,
寒暑不相入,        灾病不能侵,
子后午前做,        造化合乾坤,
循环次第转,        八挂是良因,
诚意修身子,        一日不可闲。
以两手如钩向前挂扳双足心,头低如礼拜状,做       
上篇基础篇
195 •
12次。然后收足端坐,坐以候口中津生,如津不生,可用舌 搅上聘取之,再鼓漱36下,令津生满口,分3次咽下。再如 前法搅舌,鼓漱,使津分3次咽下。此法连做2次,加上前面 已做过1次(图7-23赤龙搅海),共计做3次,每次津液要 分3次吞下,共计9次吞下。津咽下,要汩汩有声。咽津,可 使百脉畅通。心想着丹田之火,下人谷道(即肛门),上腰 间、背后、颈后、脑后、头顶,又经前额、太阳穴、两面颊, 降至喉下、心窝、肚脐,至丹田为止。热气循环1周,叫作 “河车搬运”。然后心想丹田之火自下而上烧遍全身,想时要 闭气片刻,练习八段锦的时间,最好是在子时(即23点至1 点)之后,午时(即11点至13点)之前,每日不可中断, 便可祛病延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3

主题

9479

帖子

2万

积分

核心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2266
17#
 楼主| 发表于 2020-5-31 16:22:12 | 只看该作者
17楼 铁鞭01说:
7.1.4五禽戏功法
五禽戏,是汉代名医华佗,模仿5种动物的动作形态,创 立的一套健身功法。华佗曾经说过:“人欲得劳动,但不当使 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终 不朽也。为导引之事,熊经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 难老。我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 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体有不快, 起作一禽之戏,怡而汗出,因以著粉,身体轻便而欲食。”华 佗的弟子吴普就是练习这套功法,活到90岁时,还是耳聪目 明、牙齿完坚。现将清道光壬辰年刻本《万寿仙书》中的 “五禽图”的图文介绍如下:
第一:虎形(图7-29)
闭气,低头,捻拳,如虎发威势,两手如提千金,轻轻起 来,莫放气,平身吞气人腹,使神气上而复下,觉腹内如雷 鸣,或7次。如此运动,一身气脉调和,百病不生。
第二:熊形(图7-30)
如熊身侧起,左右摆脚,要前后立定,使气通两胁,骨节 皆响,亦能动腰力,除肿,或三五次止。能舒筋骨,而安神养 血也。此乃养血之术也。
196 •
大成推拿术
图7-29虎形 第三:鹿形(图7-31)
闭气,低头,抢拳,如鹿转头顾尾;平身缩肩立,脚尖跳 跌,跟连天柱,通身皆动。或3次,每日1次也可,如下床时 做1次更妙。
第四:猿形(图7-32)
上篇基础篇
.197 •
图7-31鹿形
198 •
大成推拿术
闭气,如猿爬树,一只手如捻果,一只拥1如抬起,一只脚跟转 身;更运神气,吞人腹内,觉有汗出方可罢。
第五:鸟形(图7-33)
闭气,如鸟飞头起,吸尾闾气朝顶虚,双手躬前,头要仰 起,迎神破顶。
7.1.5导引养生功
导引、养生是中医学中的珍品,几千年来一直被广泛地应 用于防病、治病的医疗实践中,因其简便易行,且行之有效, 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此导引养生功是在中医导引、养生学的 基础上,以人体病因、病理为依据,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 张广德先生其家传慢性病医疗功,编辑而成。
其功法共分为8套:
(1)舒心平血功
主要防治高、低血压,冠心病、心动过速等心血管系统 疾病。
(2)益气养肺功
主要防治伤风感冒、急慢性气管炎、肺气肿等呼吸系统 疾病。
(3)和胃健脾功
主要防治消化不良、胃脘痛、溃疡病、肝炎、胆囊炎、胆 石症等消化系统疾病。
(4)舒筋壮骨功
主要防治颈、肩、腰腿痛,筋力衰弱不能屈伸,肌肉失养 逐渐消瘦等运动系统疾病。
(5)健脑宁神功
主要防治头痛、偏头痛、面神经麻搏、三叉神经痛、神经 衰弱、美尼尔氏综合征、耳鸣、耳聋等神经系统疾病。
(6)        “49”式经络功
主要有助于防治肺、肠癌及呼吸、心血管和消化系统
疾病。
上篇基础篇
199 •
(7)疏肝利胆功
主要防治急慢性肝、胆等疾病。
(8)导引保健功
具有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等综合防治作用。
该功法套路严谨,动作新颖,风格特异,易学易练,临床 治病针对性强,效果显著。每套功法练习仅需十余分钟,持之 以恒,对身体健康是大有裨益的。这里介绍其中的几套功法以 獪读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3

主题

9479

帖子

2万

积分

核心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2266
18#
 楼主| 发表于 2020-5-31 16:23:50 | 只看该作者
18楼 铁鞭01说:

7.1.5.1舒心平血功
舒心平血功是防治高血压、低血压、冠心病、心动过速等 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导引功。该功法的特点是:
(1)意形结合,重点在意。
(2)动息结合,着重于息。
(3)循经取动,强调臂旋。
(4)循经取穴,以指代针。
(5)松紧结合,松贯始末。
(6)运动周身,缓寓其中。
功前准备:并步站立,周身放松,气定神敛,思想集中, 怡然自得,准备练功。
同时,在练功前默念练功口诀:
夜阑人静万虑抛,意守丹田封七窍,
呼吸徐缓搭鹊桥,身轻如燕飘云霄。
第一式闻鸡起舞
预备:两脚并立,身体正直,两掌垂于体侧,眼平视 前方。
(1)(吸气)提肛调裆,两掌捧至胸前,高与肩平,宽与 肩同;同时两腿伸直提踵,眼平视前方。
(2)(呼气)松腹松肛,两腿慢慢下蹲,足跟落地,同时 两掌内旋轻握拳弧形拉至腿侧时中冲点劳宫,眼平视前方。
(3)(吸气)提肛调裆,同时两拳变掌分别向两侧直臂托
.200 •
大成推拿术
起,掌心朝上,两腿随之慢慢伸直提踵,眼向左平视。
(4)(呼气)松腹松肛,同时两腿慢慢下蹲,脚跟落地, 两掌内旋轻握拳自两侧拉至腿侧时中冲点劳宫,眼转视正 前方。
(5)        ~ (8)同(1) ~ (4),惟方向相反。
练功次数:做两个8拍。第2个8拍的第8拍还原成并步 站立姿势。
要点:意在小指尖或无名指尖,或劳宫穴。中冲点劳宫时 稍用力,起身时舒胸沉肩,下蹲时松腰敛臀,两膝相靠。
第二式白猿献果
(1)(吸气)提肛调裆;两掌内旋使掌心朝外,随转体向 左前上方摆起,眼看两掌。重心右移,右腿屈膝,右脚向左前 方上步,脚跟着地成左虚步,同时两掌外旋屈肘收于肩侧,眼 平视左前方。
(2)(呼气)松腹松肛,左腿伸直,右膝提起,同时两掌 外旋先向左右,稍向下划弧,再向前、向上弧形托起呈捧果献 礼状,臂伸直,掌与肩同高,掌距略窄于肩,眼看两掌。
(3)(吸气)提肛调裆,右脚向右后方落步,重心右移, 右腿屈膝,左腿伸直,脚尖翘起,同时两臂伸直呈仰掌向两侧 平摆,眼平视左前方。
(4)(呼气)松腹松肛,重心前移成左弓步,同时两掌以 腕为轴向后、向内划弧使掌心向前下方按掌,当接近左膝两侧 上方时握拳,中冲点劳宫,拳心向下,两臂成弧形,眼向左前 方平视。
(5)(吸气)提肛调裆,重心右移,右腿屈膝,左腿伸 直,脚尖翘起,同时两拳变掌稍内旋,向上再外旋,收于肩前 侧方,眼平视前方。
(6)同(2)。
(7)(吸气)左腿屈膝,身体稍右转,右脚向右侧落地, 右腿伸直;同时两掌略带弧形成仰掌向两侧平摆,臂自然伸
上篇基础篇
• 201
直;眼转视正前方。
(8)(呼气)重心右移,右膝稍屈,左脚向右脚并拢,随 之两腿伸直,两掌经面前下按呈并步站立势。
第2个8拍同第1个8拍,惟方向相反。
练功次数:做两个8拍。
要点:意守位置同“闻鸡起舞”;成虚步时松腰敛臀;独 立势时五趾抓地,沉肩垂肘,小指微上顶;成弓步时要沉髋, 上下肢要协调一致。
第三式金象卷鼻
(1)(吸气)提肛调裆;重心右移,右腿稍屈,左脚向左 开一大步,随之重心移到两腿中间,两腿伸直;同时两掌内旋 向前平举至与肩平,掌距同肩宽,臂伸直;眼平视前方。
(2)(呼气)松腹松肛;下蹲成马步,同时两臂外旋,两 掌从小指依次卷屈向肩髁穴抓握,五指成勾,两肘尖相靠;眼 平视前方。
(3)(吸气)提肛调裆;同时两肘外张,两勾手变掌。
两掌上托,掌心朝上,掌指相对,腿和臂徐缓伸直;眼平
视前方。
(4)(呼气)松腹松肛;重心右移,左脚向右脚并拢,两 腿逐渐伸直;同时两掌分别从左右垂于体侧;眼平视前方。
(5)        ~ (8)同(1) ~ (4),惟方向相反。
练功次数:做两个8拍。第2个8拍的第8拍还原成并步 站立。两手握拳收于腰侧。
要点:臂的旋转幅度宜大;意在小指尖或无名指尖或劳宫 穴;握拳时中冲点劳宫。
第四式黄莺叠膀
(1)(吸气)提肛调裆;重心右移,右腿半蹲,左脚向左 开步,继而两腿伸直;同时两掌内旋向两侧托掌至与肩平;眼 向左平视。
(2)(呼气)松腹松肛;两腿下蹲成马步;同时两掌^'旋
• 202 •
大成推拿术
屈肘于肩前抖动5 ~8次。紧接着向腋下、身后插掌,臂自然 伸直,掌心朝后;眼向前平视。
(3)(吸气)提肛调裆;两腿不动,两掌外旋向两侧、向 前上方摆动达于胸前,掌心相对,两臂自然伸直;两掌放松抖 动5~8次;眼平视前方。
(4)(呼气)松腹松肛;重心右移,右腿半蹲,继而左脚 向右腿并拢;两腿伸直;同时两掌握拳收抱于腰侧,掌心朝 上,中冲点劳宫;眼平视前方。
(5)        ~ (8)同(1) ~ (4),惟方向相反。
练功次数:做两个8拍,第2个8拍的第8拍还原成并步 站立,两中指尖压在承浆穴附近;眼平视前方或轻闭。
要点:意在中指、无名指、小指尖或劳宫穴;抖腕时肩 肘、腕要充分放松;臂的旋转幅度宜大。
第五式上工揉耳
(1)两掌中指腹从承浆经地仓、迎香、睛明、攒竹至眉 冲穴后,转用掌心贴面。
(2)全掌贴面,两手分别向左右摩运(中指腹至头维) 继而向下经耳门、听宫、听会、颊车、大迎等穴,将两掌置于 颈部两侧。
(3)两掌从颈侧向后推按,直到用掌根将颈后皮肉挤拢 提起为止。
(4)两掌沿颈部两侧向前摩运,两中指腹压在承浆穴上。
(5)        ~ (8)同(1) ~ (4)。
第2个8拍:(1) ~ (4)拍,两食指腹分别压在耳甲腔 心穴上,拇指捏在耳后对应部位上,同时向前检揉;(5) ~
(8)拍,向后捻揉。每一拍捻揉1周。
第3个8拍:(1) ~ (4)拍,拇指腹托翳风,双手食指 尖向前按揉交感穴,每一拍捻揉1周;(5) ~ (8)拍,拇指 腹托翳风,双手食指尖向后按揉交感穴,每一拍检揉1周。
第4个8拍:(1) ~ (4)拍,双手拇指指腹和食指桡侧
上篇基础篇
• 203
面捏住耳轮上部,沿降压沟从上向下摩运,当摩运到耳垂时, 稍用力向下拉引,1拍摩运1次;(5) ~ (8)拍,用食指腹 绕耳根按摩,从耳前向上绕至耳后向下,两拍摩运1周,可顺 逆交替做。
练功次数:共做4个8拍,第4个8拍的第8拍左脚向左 开步,同时两掌垂于体侧,眼平视前方。
要点:意在被揉的穴位上,呼吸自然,揉耳时找准穴位, 用力适度,勤剪指甲。
第六式捶臂叩腿
(1)全身放松,身体稍向左转,右手握拳用拳眼捶击左 肩,左手握拳用拳背轻捶腰部命门穴。
(2)同(1),惟方向相反。(3)        (5) (7)同(1) (4)
(6), (8)同(2)0
第1个8拍:两拳分别交替依次由肩捶到肘。
第2个8拍:两拳分别交替依次由肘捶到肩。
第3个8拍:两手捶腰,两脚太冲穴依次交替(先左后 右)由膝窝委中向下叩击到踝后跗阳穴附近,眼向前平视。
第4个8拍:两脚太冲穴依次交替(先左后右)由踝后 跗阳穴向上叩击到膝后委中穴。
练功次数:共做4个8拍,第4个8拍的第8拍,当右脚 叩击左膝窝后,与左脚并拢;同时两手收在腹前,掌心朝上, 距身体约10厘米,掌指相对。
要点:意在叩捶的穴位上。摆臂时吸气,叩捶时呼气,捶 臂时要以腰带动两臂,摆臂幅度宜大,用力由轻到重,叩腿时 五址抓地,叩击穴位为委中、承筋、承山、跗阳。
第七式枯树盘根
(1)(吸气)提肛调裆,右腿屈膝半蹲,左脚向左开步, 随之两腿伸直,同时两掌内旋向两侧反臂托掌,当接近水平时 臂夕卜旋使掌心朝前,臂自然伸直,眼看左掌。
(2)(呼气)松腹松肛,身体稍右转,右脚向左脚前盖步
• 204 .
大成推拿术
下蹲成歇步,同时两掌向上经胸前下按,当按到腿侧时握拳, 中冲点劳宫,拳心朝下,两臂成弧形,眼平视右前方。
(3)(吸气)提肛调裆,身体起立,左脚跟落地,右脚向 右开步,同时两拳变掌,掌背相靠,经腹前上提至胸前,掌指 朝下,屈肘与肩平,眼平视前方。重心右移,右膝弯曲,左腿 伸直;同时两掌由腕、掌骨第1指骨、第2指骨、第3指骨依 次卷屈,继而将指尖弹出变掌达于体侧,臂自然伸直,眼平视 前方。
(4)(呼气)松腹松肛,左脚向右脚并拢,两腿随之伸 直,同时两掌收于腹前,两臂成弧形,掌心朝上,掌指相对眼 平视前方。
(5)        ~ (8)同(1) ~ (4),惟方向相反。
练功次数:做两个8拍,第2个8拍的第8拍还原成并步 站立,两掌垂于体侧。
要点:意在小指尖或无名指尖或劳宫穴,上下肢要协调 一致。
第八式平步连环
(1)(吸气)提肛调裆,身体不动,两掌从脊柱两侧的白 环俞上提,经关元俞、肾俞至尽头,眼平视前方。
(2)(呼气)松腹松肛,重心右移,右腿半蹲,左脚向左 前方上一步,脚跟着地,继而重心移到左脚,踏实着地,右脚 跟提起,两腿伸直,同时两掌根用力向下摩运至白环俞,眼平 视左前方。
(3)(吸气)提肛调裆,重心右移,左腿伸直,脚尖翘 起,同时两掌从下沿脊柱两侧上提按摩至尽头。
(4)        (6)同(2),(5) (7)同(3),(8)还原成两脚 并立,两掌垂于体侧。
第2个8拍同第1个8拍,惟方向相反。
第3个8拍的预备式,两脚并立,两掌相叠于关元,劳宫 对劳宫,左掌在里,眼平视前方。
上篇基础篇
.205 .
(1)(吸气)提肛调裆,身体不动,两掌相叠从关元经中 脘、膻中至天突依次按摩,眼平视前方。
(2)(呼气)松腹松肛,重心右移,右腿半蹲,左脚向左 前方上步,脚跟着地,继而重心移至左脚,踏实着地,右脚跟 离地,两腿伸直,同时两掌相叠从天突摩运至关元,眼平视左 前方。
(3)(吸气)提肛调裆,重心右移,右腿半蹲,左腿伸 直,脚尖翘起,同时两掌相叠从关元依次摩运至天突。
(4)        (6)同(2); (5) (7)同(3); (8)还原成并步 站立姿势。
第4个8拍同第3个8拍,惟方向相反。
练功次数:共做4个8拍。第4个8拍的第8拍两掌摩运 至关元穴后,稍停片刻,再垂于体侧成并步站立势。
要点:思想集中,手掌贴紧。按摩背部时意在命门,按摩 腹部时意在丹田(脐下1. 5寸)。翘足和提脚跟要充分。
7.1. 5. 2 益气养肺功
益气养肺功是防治伤风感冒、急慢性气管炎、肺气肿、 肺结核等呼吸系统疾病的导引功。长期持续锻炼此功法对预 防和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有较强的医疗保健作用。该功法的特 点是:
①意守商阳,绵绵若存。
②腹式长息,轻吸重呼。
③循经作势,旋臂转颈。
④循经取穴,以指代针。
⑤指趾并重,腰背兼修。
功前准备:同舒心平血功。
第一式干浴迎看
预备势:并步站立,两手拇指微屈,其他四指轻握,用拇 指背压在迎香穴上。
第1个8拍:
.206 •
大成推拿术
(1)(吸气)两指背同时从迎香沿鼻梁两侧向上按摩,经 鼻通达睛明。
(2)(呼气)两拇指背沿原路摩运到迎香。
(3)、        (5)、 (7)同(1); (4)、 (6)、 (8)同(2)。
第2个8拍:
(1)(吸气)左拇指背按至迎香穴,同时尽量向左转体使 左鼻孔闭塞,用右鼻孔吸气。
(2)(呼气)左拇指背放松,同时身体转正,用两个鼻孔 呼气。(3)同(1), (4)同(2),但方向相反,(5)同
(1),(6)同(2),(7)同(3), (8)同(4)。
练功次数:做2 ~4个8拍,最后1个8拍的第8拍,两 掌收在腹前,掌心朝上,掌指相对;眼平视前方。
要点:采用深长的腹式呼吸,并要求轻吸重呼;吸气时上 体微后仰。呼气时上体微前倾。
第二式单臂擎天
(1)(吸气)提肛调裆;左脚向左后方撤一步,身体稍向 左转,左腿屈膝,右腿伸直,脚尖翅起;同时左掌心朝上提至 胸前;眼看左掌。
(2)(呼气)松腹松肛;左腿伸直,右脚后撤半步,右脚 尖点地呈右高虚步;同时两掌翻掌,左掌上托,臂伸直,掌心 朝上;右掌下按于右跨旁,掌心朝下,掌指朝前;眼向右 平视。
(3)(吸气)提肛调裆;右脚向右前方上半步;同时左掌 向左前方下按于左胯旁,掌心朝下,右掌稍外展,眼转视
前方。
(4)(呼气)松腹松肛;左脚向右脚并拢,随之两腿伸 直;同时两掌抄于小腹前,掌心朝上,掌指相对;眼向前
平视。
(5)        ~ (8)同(1) ~ (4),惟方向相反。
练功次数:做两个8拍。
上篇基础篇
.207 .
要点:动作要连贯,上下肢要一致;转头要充分;意在商 阳或少商。
第三式回头望月
(1)(吸气)提肛调裆;重心右移,右腿屈膝,左脚向左 开步,略宽于肩;继而两腿伸直;同时两掌内旋分别向左右反 臂托掌置于肩平;眼看左掌。
(2)(呼气)松腹松肛;两脚不动,两掌外旋向上、向面 前划弧交叉于胸前,左掌在里,两掌心朝里(掌距胸约30厘 米);眼转看正前方。
(3)(吸气)提肛调裆;两脚不动,头向左转;同时左臂 内旋使左拇指和食指交叉成八字,掌心朝外(右掌不动),稍 用力向右前方顶劲。
(4)(呼气)松腹松肛;重心右移,右膝半屈,左脚向右 脚并拢,随之两腿伸直;同时右掌翻掌使掌心朝下,左掌五指 自然伸直,分别下按于体侧成并步站立;眼平视前方。
(5)        ~ (8)同(1) ~ (4),惟方向相反。
练功次数:做两个8拍。
要点:意在少商或商阳;轻吸重呼;两掌内旋外撑时拇 指、食指用力,其他部位放松,沉肩重肘,转头望月幅度 宜大。
第四式轻舟平渡
(1)(吸气)提肛调裆:身体微左转,两掌半握拳,拇指 和食指的少商、商阳相接,经腹前上提至胸前,拳心朝下。 (继吸)重心右移,右腿半蹲,左脚向左前方上步,腿伸直脚 跟着地成左虚步;眼平视左前方。
(2)(呼气)松腹松肛;重心前移成左弓步;少商和商阳 用力相捏后两拳变掌;同时向左前下方划弧推按,臂伸直,掌 心朝下;眼随手动。
(3)(吸气)提肛调裆;两手轻握拳。少商和商阳相接。 继续向下划弧经腹前上提至胸前,继而少商和商阳用力相捏后
• 208 .
大成推拿术
变掌,掌心朝前下方,重心移到右脚,右腿伸直,左脚尖翘起 (呈摇橹状),眼兼视两掌。
(4)同(2) (5)同(3) (6)同(2) (7)同(3)。
(8)(呼气)松腹松肛,左脚向右脚并拢,随之两腿伸 直,同时两掌继续划弧经身前下落于体侧成并步站立,眼平视 前方。
练功次数:做2 ~4个8拍。
要点:成虚步时要松腰敛臀,成弓步时要沉髋,两手做摇 橹动作要连贯圆活。意在少商或商阳,腹式呼吸,并做到轻吸 重呼。
第五式拙童洗衣(略)
第六式旋转天柱
(1)(吸气)提肛调裆,身体徐徐左转,两掌内旋直臂随 转体分别向两侧、向上划弧。当两掌接近与肩平时,外臂旋稍 屈肘使掌心相对达于头侧,头随身转,眼看左掌。
(2)(呼气)松腹松肛,两掌从小指依次卷曲,屈腕、屈 肘向腋下沿脊柱两侧向下插掌,掌背贴身,掌心朝后,两臂自 然伸直,同时两腿屈膝半蹲,眼看左后方。
(3)(吸气)提肛调裆,两腿徐缓伸直,同时两掌外旋分 别向两侧托起,两臂自然伸直,眼看左掌。身体向右转正,两 掌不动(仅随身转动);眼平视前方。
(4)(呼气)两臂内旋伸直,两掌下按于体侧还原成并步 站立势。
(5)        ~ (8)同(1) ~ (4),惟方向相反。
练功次数:做两个8拍。
要点:意在命门,转体转头幅度要大,上体不能前俯后 仰,蹲腿和插掌要一致。
第七式手挥琵琶
(1)(吸气)提肛调裆,身体稍左转,同时两掌内旋分别 向两侧反臂上托,两臂伸直,当两掌接近与肩齐平时,臂外旋
上篇基础篇
• 209 •
使掌心朝前,眼看左掌。
(2)(呼气)松腹松肛,身体稍右转,重心移于右脚,右 膝半蹲,左脚向左前方上步成左虚步,同时左掌继续外旋向 上、向面前划弧至胸前时略内旋达于左前方,臂微屈,指尖与 眼平,右掌边外旋边屈肘使右前臂贴胸内旋下压停于胸前,掌 心朝左前方,眼看左掌。
(3)(吸气)提肛调裆,左脚向右脚并拢,随之两腿伸 直,同时两掌内旋经体前向下、向两侧、向上划弧至与肩平时 两掌外旋,掌心朝前,两臂伸直。
(4)(呼气)松腹松肛,两掌向上经面前按于体侧成并步 站立,眼平视前方。
(5)        ~ (8)同(1) ~ (4),惟方向相反。
练功次数:做两个8拍。
要点:意在少商或商阳。腹式呼吸,轻吸重呼,两臂的旋 转幅度宜大。
第八式鸿雁飞空
(1)(吸气)提肛调裆,舒胸展体,五趾抓地,脚跟提 起,同时两掌外旋分别向两侧划弧至头顶上方,以腕为轴放松 抖动5次,然后两臂内旋将掌心翻转向上,眼平视前方。
(2)(呼气)松腹松肛,脚跟落地,两腿徐缓全蹲(或半 蹲),两膝相靠,同时两掌分别向两侧、向下划弧经腿前挑掌 交叉于胸前,左臂在里,两掌背贴在肩外侧,掌心朝外,掌指 朝上,眼看前方:
(3)        ~ (4)同(1) ~ (2),惟下蹲两臂交叉时右臂在 里。(5) ~ (6)同(1) ~ (2), (7) ~ (8)同(3) ~
(4)0
第2个8拍同第1个8拍,惟两腿伸直(不下蹲)。
练功次数:做两个8拍。
要点:起身时舒胸展体,下蹲时含胸收腹。呼吸时做到轻
吸重呼。
.210 •
大成推拿术
注:亦可采用(1) ~ (2)拍做提踵、立身和两臂上摆 抖手动作,(3) ~ (4)做落踵、蹲身、两臂交叉胸前的 动作。
收式:两掌经体前徐徐下落,停于体侧成并步站立,眼看
、'->
刖方。
要点:中正安舒,宁神松静,稍停片刻后再慢慢离开练功 位置。
7.1.S.3和胃健脾功
和胃健脾功是防治便秘、痔疮、脱肛、胃肠炎、溃疡病、 胆囊炎、肝炎等消化系统疾病和糖尿病等代谢系统疾病的导引 功,尤其对胃炎、肠炎、胆囊炎等疗效最佳。其特点是:
①意守丹田,绵绵若存。
②动息结合,动缓息长。
③强调叩齿,尤重咽津。
④提肛调裆,吸提呼松。
⑤动其梢节,行于指趾。
⑥摩运于腹,捶叩于腰。
功前准备:同舒心平血功。
第一式叩齿咽津
预备势:两脚并立,身体直立,两掌叠脐部,右手虎口搭 在左掌上,拇指腹压在左臂内关穴上,唇轻闭,齿微合,眼平 视前方。
(1)(吸气)唇轻闭,齿微开,舌抵上腭。五趾上翘,右 手放松(不点内关)。
(2)(呼气)唇微闭,上下排牙齿互相叩撞,舌抵上腭, 同时右拇指腹点按内关,五趾抓地。(3) (5) (7)同(1),
(4)        (6) (8)同(2)0
第2个8拍同第1个8拍,惟左右手互换。
练功次数:做2 ~4个8拍,最后1个8拍的第8拍两掌 垂于体侧呈并步站立,眼向前平视。
上篇基础篇
• 211
要点:意守丹田(胳下1.5寸);口腔要清洁,叩齿和按 内关力量由轻到重;分泌唾液随时咽下。
第二式摘星换斗
(1)(吸气)提肛调裆;五趾上翘;身体左转,同时右掌 内旋使掌背外劳宫穴贴于命门;左掌内旋,虎口贴小腹随转体 上提至胸前;眼平视左前方。
(2)(呼气)身体继续左转,松腹松肛;五趾抓地;左掌 随转体再内旋经面前向左后上方勾摘,仿佛举臂摘取天上的星 斗,臂伸直提腕,右掌背贴于命门;眼看左手。
(3)(吸气)提肛调裆;五趾上翘;身体右转;同时左勾 手变掌使掌心朝上,掌指朝后,右掌不动;眼看左掌。
(4)(呼气)身体转正,松腹松肛;五趾抓地;同时左掌 随转体向前、向下弧形落于体侧,右掌也落于体侧;眼平视 前方。
(5)        ~ (8)同(1) ~ (4),惟方向相反。
练功次数:做2 ~4个8拍,最后1个8拍的第8拍两手 握拳于腰侧,拳心朝上,眼平视前方。
要点:意守丹田,摘星时舒胸展体,并以提腕之力将手变 为勾手。
第三式霸王举鼎
(1)(吸气)提肛调裆;重心右移,右膝半蹲,左脚向左 开一大步;同时两拳变掌,右掌心朝上移至胸前,掌指朝左; 左掌心朝上移至腹前,掌指朝右,左右掌离身前各约20厘米; 眼看右掌。
(2)(呼气)松腹松肛;身体重心移到中间下蹲成马步. 五趾抓地;同时右臂内旋右掌经面前上托,臂微屈,掌心朝 上,掌指朝左;左臂内旋左掌心朝下按压,掌指朝右,臂自然 伸直,两臂对拔拉长,恰似单臂举鼎;眼向左平视。
(3)(吸气)提肛调裆;五趾放松,重心右移,右腿半 蹲,左腿自然伸直;同时右掌成仰掌落于身前,臂自然伸直;
.212 .
大成推拿术
左掌成仰掌向前、向上托掌,臂自然伸直,高与胸齐,两掌间 距离略宽于肩;眼平视前方。
(4)(呼气)松腹松肛;左脚向右脚并拢,随之两腿伸 直,五趾抓地;同时两掌握拳收抱于腰侧;眼平视前方。
(5)        ~ (8)同(1) ~ (4),惟方向相反。
练功次数:做2 ~4个8拍。
要点:成马步时要松腰敛臀,两大腿基本上与地面平行, 脚尖向前;意守丹田。
第四式大鹏压嗉
(1)(吸气)提肛调裆;身体微左转;同时左拳变掌由腰 侧移到左上腹,掌指朝下;眼平视左前方。
(2)(呼气)松腹松肛;身体缓慢右转,同时左掌用掌根 向右下方做插兜式按摩;眼平视前方。
(3)(吸气)提肛调裆;身体继续右转,右拳变掌,掌指 朝下。左掌也随之朝右下方插伸;眼平视右前方或轻闭。
(4)(呼气)松腹松肛;右掌用掌根向左下方做插兜式的 按摩;左掌用小指侧向左托腹按摩,促使腹部脏腑蠕动增强, 眼平视左前方。
(5)        ~ (8)同(1) ~ (4)。如此做两个8拍。第2个 8拍的第8拍两掌相叠于脐部,左掌在里,劳宫对劳宫。
第3个8拍,两掌做顺时针的环形按摩,由小圈到大圈, 每两拍按摩1周;眼平视前方。
第4个8拍,两掌交换位置,两掌做逆时针的环形按摩, 由小圈到大圈,每两拍按摩1周。
第4个8拍的第8拍两掌垂于体侧,掌心朝下,掌指朝 前;眼平视前方。
练功次数:做4个8拍。
要点:做插兜式按摩时,上体要随之转动,两掌要协调配 合;做环形按摩时,两掌根用力,腹部略前凸,意守丹田。
第五式金刚揉球(略)
上篇基础篇
• 213 •
第六式捶叩三里
(1)右腿伸直,左腿提起,脚尖自然下垂,同时两掌心 从两侧拍击小腿上部(左掌拍足三里,右掌拍阴陵泉),然后 左脚缓缓落地。
(2)同(1),惟方向相反。如此交替做8拍。
第2个8拍同第1个8拍,惟两掌改为两拳。
练功次数:做2 ~4个8拍,最后1个8拍的第8拍捶叩 足三里后,右脚与左脚并拢,身体正直,两掌垂于体侧,眼平 视前方。
要点:拍击和捶叩力量因人而异,一般是由轻到重。意守 足三里。拍击的同时呼气,下落下腿,两掌分别向左右摆动时 吸气。
第七式迎风摆捶
(1)左脚向左开步,同时以腰为纵轴带动两臂由前向左 摆动,两手轻握拳,右拳心砸在肚脐旁的天枢穴附近,左拳背 砸在大肠俞或胃俞附近。
(2)同(1),惟方向相反。如此交替共做两个8拍。
第2个8拍的第8拍,左脚向右脚并拢成并步站立姿势。
要点:全身放松,叩击力量以轻松舒适为宜。两拳摆动时 吸气,叩击时呼气。饱食后不宜马上练此式,可在早晨或饭后 1小时以后进行,孕妇不宜做此式。糖尿病患者前手捶砸关 元,后手捶砸肾俞,便秘、痔疮、脱肛等患者可砸骶尾部,意 守丹田。
第八式白鹤亮翅
(1)(吸气)提肛调裆,两肘两臂内旋,两手合谷穴贴在 丹田处,眼平视前方。脚跟慢慢提起,两掌合谷穴沿任脉两侧 提到胸前,两臂弯曲,肘略高于肩,掌指朝下,眼平视前方。
(2)(呼气)松腹松肛,两臂外旋,两掌向上、向身前弧 形摆出,两臂伸直,掌心朝上,掌指朝前,眼平视前方。
两掌继续下落,两脚跟慢慢落地,臂自然伸直,掌心朝
• 214 .
大成推拿术
前,掌指朝下;眼平视前方。
(3)(吸气)提肛调裆,两腿伸直,脚跟提起,同时两臂 内旋向两侧、向上划弧达于头顶上方呈亮翅状,掌心朝上,掌 指相对,眼平视前方。
(4)(呼气)松腹松肛,脚跟慢慢落地,同时两掌分别从 两侧下落于体侧成并步站立,掌指朝下,眼平视前方。
(5)        ~ (8)同(1) ~ (4)。
练功次数:做2 ~4个8拍。
要求:意守丹田,身体舒松自然,两臂摆动尽量柔和并与 呼吸紧密配合。最后1个8拍的第8拍,两掌叠于丹田,稍停 片刻后再垂于体侧。
7.1.5. 4舒筋壮骨功
舒筋壮骨功是一套防治颈、肩、腰腿痛,筋力衰弱,屈伸 不利,肌肉失养,逐渐消瘦,腰酸背楚、骨弱无力等运动系统 疾病的经络导引动功。其特点为:
①动作舒展,幅度宜大。
②松紧结合,缓慢有力。
③意随形变,意绵形坚。
④着重转体,尤重躬身。
⑤强调蹲起,更重膝旋。
练功前准备同舒心平血功。
第一式颈项争力
预备:身体中正,两手叉腰,大拇指朝后,指腹按点肾 俞,其他四指按在腹前,眼平视前方。
(1)(吸气)提肛调裆;两脚不动,将头转至左侧最大限 度后,下额再向左侧探伸,同时两手放松。
(2)(呼气)松腹松肛,两脚不动,将头向右转正,大拇 指指腹按点肾俞,还原成预备式。
(3)        ~ (4)同(1) ~ (2),惟方向相反。
(5)(吸气或呼吸自然)提肛调裆,将头慢低垂至最大
上篇基础篇
.215 .
限度后,下颏再往下探伸,同时两手放松。
(6)(呼气或呼吸自然)松腹松肛,将头慢慢抬起,两大 拇指指腹按点肾俞,还原成预备式。
(7)(吸气)提肛调裆,将头缓缓向后仰至最大限度后, 下颏再向上伸拉,同时两手放松。
(8)(呼气)松腹松肛,头缓缓复正,大拇指指腹按点肾 俞,还原成预备式。
第2个8拍同第1个8拍。第3个8拍从头低垂起,做顺 时针方向环绕,每4拍绕转1周,绕转时好像有绳子向外牵拉 头顶百会穴一般。第4个8拍同第3个8拍,惟方向相反。
练功次数:做4个8拍。第4个8拍的第8拍,两手握拳 抱于腰侧,拳心朝上。
要点:转头、低头、仰头和绕转头部时,上体要正直,拔 顶垂肩,五趾抓地,意守大椎穴。
第二式脑后推碑
(1)(吸气)提肛调裆,向左转体,右臂外旋右掌背贴身 向左肩处插伸,接着右臂内旋,右掌向左侧横推,掌心朝下, 力点达于小指侧,左肘尖向左后方顶劲与右掌尽量成一直线, 眼看右掌。
(2)(呼气)松腹松肛,右臂外旋,右腕稍上提使掌心朝 身后,掌指略下垂。上体缓缓右转,右掌经左肩、脑后向右运 行,掌背贴于脑后偏右处,眼平视前方。
(3)(吸气)提肛调裆,右臂内旋,右掌从脑后经右肩上 方成立掌向右侧平推,掌心朝右,臂伸直,眼看右掌。
(4)(呼气)松腹松肛,右掌握拳收于腰侧,掌心朝上, 眼平视前方。
(5)        ~ (8)同(1) ~ (4),惟方向相反。
练功次数:做2 ~4个8拍。
要点:推掌时缓慢用力,掌向脑后运行时,弧度宜小,且 不要低头,握拳于腰侧时,用中冲抠劳宫,意守肩井。
.216 •
大成推拿术
第三式犀牛望月
(1)(吸气)提肛调裆,重心右移,右腿弯曲,左脚向左 开一大步,脚尖朝正前方;同时两臂内旋,两拳变掌分别向两 侧偏后方向弧形摆起;眼向左平视。
(2)(呼气)松腹松肛;左脚不动,以右脚掌为轴,脚跟 外蹬,上体左转,右腿伸直,左腿弯曲,同时两掌分别向两 侧、向上摆起停于头的前侧上方,两臂均成弧形,掌心朝斜上 方;眼向左后上方看,呈望月状。        |
(3)(吸气)提肛调裆;随身体右转将重心移至右脚,右 腿半蹲,两掌外旋弧形摆至胸前,臂伸直;掌心朝上,掌指朝 前,两掌之间的距离与肩同宽;眼兼视两掌。
(4)(呼气)松腹松肛;左脚向右脚并拢,两腿徐徐伸 直;同时两掌握拳抱于体侧,拳心朝上;眼平视前方。
(5)        ~ (8)同(1) ~ (4),惟方向相反。
练功次数:做2 ~4个8拍。
要点:意守命门;转腰幅度宜大;后腿蹬直,后脚跟不得 离地;两掌握拳时中冲抠劳宫。
第四式躬身掸靴
(1)(吸气)提肛调裆;身体左转,展胸挺腹;同时左拳 变掌随转体向下、向身后、向上划弧摆掌,臂伸直,眼看左 掌。身体右转,左掌随转体落于右胸前,屈肘翘指,眼看
左掌。
(2)(呼气)松腹松肛;上体右前屈,两腿伸直,左掌外 旋使掌心从右腿后面摩运下行达于脚跟,经脚面至左脚外侧, 臂外旋握拳,拳心朝前呈掸靴状;眼看左拳。
(3)(吸气)提肛调裆;上体徐徐抬起,左拳似提重物; 眼看左拳。
(4)(呼气)松腹松肛;身体直立,左拳抱于腰侧,拳心 朝上;眼平视前方。
(5)        ~ (8)同(1) ~ (4),惟方向相反。
上篇基础篇
• 217 .
练功次数:做2至4个8拍,最后1个8拍的第8拍两拳 同时变掌分别扶在两膝鹤顶穴上,两腿伸直;眼看前下方。
要点:尽量舒展身体,后仰和前俯幅度宜大,躬身掸靴时 两腿伸直;意守命门;严重高血压病患者禁练此式。
第五式仙鹤揉膝
(1)(吸气)提肛调裆;两腿全蹲;同时两掌内旋捻揉鹤 顶穴,使指掌相对,两肘弯曲;眼平视前方。
(2)(呼气)松腹松肛;两腿徐缓伸直;同时两掌外旋捻 揉鹤顶穴,使掌指朝下,两臂伸直,两掌向后按鹤顶穴;眼看 前下方。
(3)        (5) (7)同(1); (4) (6) (8)同(2)。
第2个8拍:两腿由内向外转膝,两掌捻揉鹤顶穴。(1)
(3)        (5) (7)转膝,(2) (4) (6) (8)两腿伸直,两掌向 后按鹤顶穴。
第3个8拍:两腿由外向内转膝,两掌捻揉鹤顶穴。(1)
(3)        (5) (7)转膝,(2) (4) (6) (8)两腿伸直,两掌向 后按鹤顶穴。
第4个8拍;前4拍两膝并紧做顺时针方向转膝,每两拍 转膝1周。后4拍同法反方向转。
练功次数:做4个8拍,最后1个8拍的第8拍,身体直 立,两掌握拳抱于腰侧;眼平视前方。
要点:下蹲时两腿并拢,脚跟不得离地;臂部紧贴小腿后 侧;转膝时幅度宜大,动作缓慢柔和;两掌握拳时中冲抠劳 宫;意在鹤顶,呼吸自然。
第六式双龙戏水
(1)(吸气)提肛调裆;左脚向左开1大步,重心移到两 脚中间;同时两拳从腰两侧经胸前向上冲出,拳心向里,当两 拳冲至面前肘,两臂内旋使拳心朝外,继续向上、向两侧运行 至头的左右前侧方;眼平视前方。
(2)(呼气)松腹松肛;两腿下蹲成马步,上体正直;同
.218 .
大成推拿术
时两拳分别向两侧快速向下捶击环跳穴,捶击时高喊
“嘿”字。
(3)(吸气)提肛调裆,两臂放松,两掌变掌分别向两 侧、向上弧形摆起,当摆至与肩平时,两臂外旋使掌心朝前, 眼平视前方。
(4)(呼气)松腹松肛,两掌从内侧向内、向面前划弧下 按至裆前,两臂伸直,掌心朝下,掌指相对。同时两腿下蹲成 马步,眼平视前方。
(5)(吸气)提肛调裆,左脚不动,以右脚掌为轴,右脚 跟提起,身体向左转动约90°,同时两掌背相靠提至胸前,掌 指朝下,两肘弯曲,眼看两腕顶部。
(6)(呼气)松腹松肛,两掌依次卷曲,将指尖弹出后分 别向两侧、向下于小腿前抄掌,两臂成一圆形,掌心朝上,掌 指相对,同时右腿弯曲下跪(膝不触地),上体微前倾,眼看 两掌。
(7)(吸气)提肛调裆,身体起立,同时两臂内旋上提使 掌背相靠,掌心朝外,掌指朝下。
继而两掌依次卷曲使指甲相靠弹出,随身体右转两掌分别 向上,向两侧弧形摆至体侧,臂伸直,眼平视前方。
(8)(呼气)松腹松肛,左脚向右脚并步,两腿伸直,同 时两掌握拳于腰侧,眼平视前方。
第2个8拍同第1个8拍,惟方向相反。
练功次数:做2 ~4个8拍。
要点:捶叩环跳穴力量宜大,发“嘿”声用丹田之力将 气猛力喊出,马步按掌时上体勿前倾,意在涌泉。
第七式凤凰旋窝
(1)(吸气)提肛调裆,重心右移,右腿半蹲,随身体左 转90°,左脚向左侧开步,脚尖外摆,同时两臂内旋下沉,两 拳变掌向两侧向后弧形伸出,掌心朝上。
身体继续左转,重心移至左脚,右脚跟提起,同时右掌向
上篇基础篇
.219 •
左、向外、向上摆至头的右侧上方,臂伸直,左掌也随转体伸 向左后下方,臂内旋伸直,眼看右掌。
(2)(呼气)松腹松肛,两腿下蹲成歇步,同时两臂外旋 使掌心朝上,右掌略高于肩,左掌高与胯平,眼看左掌。
(3)(吸气)提肛调裆,两掌中指腹分别按点在翳风穴 处,以右、左脚掌先后为轴向右转体,重心移至右脚,左腿伸 直,眼平视前方。
(4)(呼气)松腹松肛,左脚向右脚并拢,随之两腿伸 直,同时两掌向两侧划弧收于腰侧,两掌握拳,眼平视前方。
(5)        ~ (8)同(1) ~ (4),惟方向相反。
练功次数:做2〜4个8拍,最后1个8拍的第8拍成并 步站立,两掌从两侧收至腿侧,掌指朝下,眼平视前方。
要点:成歇步时,两腿要靠紧,前脚尖外摆,上下肢协调 一致,意守丹田。
第八式金鸡报晓
(1)(吸气)提肛调裆,两腿伸直,脚跟提起,同时两掌 变勾手分别向两侧向上摆起,臂伸直,手与肩同高,眼看左
勾手。
(2)(呼气)松腹松肛,脚跟落地,两腿下蹲,两时两勾 手变掌下按,掌心朝下,掌指朝外,两臂伸直,眼平视前方。
(3)(吸气)提肛调裆,右腿伸直,左腿屈膝后伸,脚面 绷平,脚底朝上,同时两掌向内划弧至腹前时变成勾手直臂上 提至头的前侧上方,勾尖朝下,眼看前方,似金鸡报晓。
(4)(呼气)松腹松肛,左脚下落与右脚并拢,随之两腿 半蹲,同时两勾手变掌下按于膀旁,掌心朝下,掌指朝前,眼 平视前方。
(5)        ~ (8)同(1) ~ (4),惟方向相反。
练功次数:做2 ~4个8拍。最后1个8拍的第8拍,两 腿由屈缓缓直伸成并步站立式。
要;意守丹田,上下肢要协调一致,轻松柔和,成独立
.220 .
大成推拿术
势时支撑脚五趾抓地。
7.1.S.S醒脑宁神功
醒脑宁神功是防治全头痛、偏头痛、面神经麻痹、三叉神 经痛、神经衰弱、美尼尔氏综合征、偏瘫、耳鸣、耳聋等疾病 的自我按摩导引术。其特点是:
(1)自我按摩。
(2)松静自然。
(3)动息相随。
(4)用意于形。
功前准备:正身端坐,精神内守,呼吸自然,拔顶垂肩。 练功前默念练功口诀(见舒心平血功)。
第一式搓手浴面
(1)正身端坐,头颈正直,全身放松,宁神降气。两臂 屈于胸前,掌心相合,对搓9次,一上一下为1次(或对搓两 个8拍),使劳宫穴产生温热感。
要求:呼吸自然,意守劳宫。
两手搓热后,进行浴面,两食指分别从承浆、颊车、上 关、头维至神庭。改用无名指经印堂、素髎、人中达承浆依次 摩运,大拇指指腹随之在耳后上下摩运。两手向上摩运时吸 气,向下摩运时呼气,一上一下为一次,共做9次,或做4个 8拍。浴面完毕,两掌下按,气沉丹田成正身端坐势。
要求:两眼轻闭,掌指全部轻贴面部,动作要轻松柔缓。
第二式按点太阳
两臂屈肘上举,大拇指托翳风,食指尖点太阳,其他3指 自然弯曲,先向前按揉9次,再向后按揉9次。按揉完毕,拇 指和食指分别点压翳风和太阳穴不动,做细、匀、深、长的腹 式呼吸9次。然后,两掌下按,气沉丹田,成正身端坐势。
要求:两眼轻闭,呼吸自然,力量由轻到重,病情严重 者,手法可重些。
第三式摩运寿眉
上篇基础篇
• 221
两V?屈肘上举,拇指腹按翳风,其他四指并拢,分别以太 |5丨1、头维、神庭、攒竹、丝竹空依次摩运,上提摩运时吸气, 下行摩运时呼气,一上一下为1次,共做9次或做两个8拍。
做完9次后,两掌下按,气沉丹田成正身端坐势。
要求:体松心静,呼吸徐缓,用力适中,速度均匀。
第四式画顶揉发
两臂屈肘上举,五指分开,用指尖从前发根画到后发际, 上画时吸气,下画时呼气,共做9次或做两个8拍。
要求:力点在指端,掌心呈凹状,掌根要轻擦头顶。画顶 9次后,两掌复压头顶,从前发根揉到后发际,共做9次或两 个8拍。揉发完毕,两掌下按,气沉丹田成正身端坐势。
要求:全掌用力,速度均匀,轻松柔和,呼吸自然。
第五式导引风池
两臂屈肘上举,两中指点按百会,拇指沿风池穴从上向下 摩运9次。
摩运9次后,再将拇指腹分别按在风池穴上不动,做腹式 深长呼吸9次。然后,两掌下按,气沉丹田成正身端坐势。
要求:摩运时用力要适度,略有酸胀感,体松心静,呼吸 做到细、勻、深、长。
第六式掩耳鸣鼓
两臂屈肘上举,掌指相对抚于头后,中指按玉枕,掌心掩 耳孔,同时呼气。中指不动,掌根突然离耳,同时吸气。一掩 一离为1次,共做9次或两个8拍。
掩耳完毕,接做鸣鼓,两掌心掩实耳孔不动,将食指搭在 中指上,继而用指腹叩击至枕穴9次,或两个8拍。
鸣鼓9次后,两掌下按,气沉丹田成正身端坐势。
要求:叩*力量短促而富有弹性,身体中正,呼吸自然。
第七式对抚清颅
两竹丨平,两手在脑后上下排开,左手在上,继而对 抚摩运9次,|Mj r•向爪时吸气,向外时呼气。摩运9次后,两
• 222 .
大成推拿术
掌下按,气沉丹田成正身端坐势。
要求:全掌紧贴脑后,速度适中,力量要稍大一些。对抚 幅度以左右指尖触耳为度。
第八式分筋醒脑
两臂屈肘上举,大拇指和四指分别捏住项后大筋(大拇 指在外),上提外分。上提时吸气,外分时呼气,一提一分为 1次,共做9次。
要求:意守天柱,精神集中,顶平项直,头项放松,捏筋 时力量要适中,分筋时两肘尖里合。
分筋后,两臂外旋,掌背贴后脑,从上向下摩运9次。
最后,垂臂舒指,周身放松,腰脊竖直,虚空心胸,呼吸 自然,心神宁静,恢复到功前准备姿势。
7.1.6意拳养生功
意拳又名大成拳,为近代新兴拳种。意拳养生功为意拳基 本功法,也是一种医疗体育,可达到祛病健身的目的。其主要 特点:注重精神意感锻炼;形松意紧,力意自然。首先,精神 意念集中,目光远望,扫除杂虑;其次,内外放松,四肢百骸 大小关节筋肉尽要“松而不懈,紧而不僵”,达到松和自然, 力意自然的宗旨;再者,呼吸要求通畅自然,不可浮躁。总之 需要:头直目正,身端顶立,神壮力均,气静息平,意念远 望,发挺腰松。
意拳养生功大致可分站、坐、卧3种,一般以站式为主。 以下介绍养生功功法。
(1)姿势要求
头要正,微收下颏;两足平放,与肩同宽;膝关节微屈; 双臂抬起作抱球状,松肩垂肘,双手手心向内,手指分开微 屈,双手高不过眉,低不过脐,依体质强弱自行调整。脊椎骨 自然竖直,肩平臀正,心窝微收,宽胸松腹,腰部自然松和。 两目前视,稍向上方。
(2)意念要求
上篇基础篇
.223 •
试想两臂及双手似环抱圆球,力量稍紧球就会瘪;力量稍 松,球就会滑走掉下。又可假设有外力抬、按、推、拉、分、 合、旋转双臂,练功者自当体会。要求注意形松意紧,肢体不 可着于蛮力。
(3)练功时间
体质强者,练功40分钟为宜;体质弱者,可因自身素质 酌减。总之,锻炼时应根据每人的具体情况,循序渐进,持之 以恒,久练自显其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3

主题

9479

帖子

2万

积分

核心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2266
19#
 楼主| 发表于 2020-5-31 16:26:45 | 只看该作者
19楼 铁鞭01说:
7.2练功治疗疾病原理
练功,古称导引,发展成今日的医疗体育,简称体疗。它 是养生康复医学中的一种重要治疗手段。练功必须根据疾病的 特点和病人的功能情况,选择合适的功法,制定运动量来治疗 疾病和创伤。
练功的特点是不仅锻炼外形和体力,更注重调整气血和磨 练意志。练功具有修心养身、增强体质、益寿延年、防治疾病 的作用。现代研究证明练功时肌肉活动必然会引起循环、呼 吸、代谢等的反应,长期锻炼后可提高脏腑器官的功能,对病 人因不动或少动以及因某种疾病引起的形态和功能衰退,可起 逆转作用。现将现代研究情况简要综述如下。
7.2.1对代谢能力的影响
人的最大有氧代谢能力,在20岁左右达最高,自25岁以 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退,至65岁时约为25岁的 75%。练功可提高吸氧能力10% ~ 20% ,患病、少动可使这 种减退加快。吸氧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机体的代谢和解毒 过程。
练功的运动,首先是提高肌肉的代谢能力,主要是氧代谢 能力。在不太剧烈的运动时,主要表现为有氧代谢,练功运动 中的大部分运动均属此类。
无氧代谢能力,同样可以通过练功来调整而有所提高,它
.224 .
大成推拿术
表现为对乳酸和氧债的耐受性的增强,但其机观丨丨的尚+丨•分 明确。
7.2.2对心血管系统的彩响
练功运动时心血管系统的反成,■心+、心审舒张未期 矜*、心窠收缩末期容镜、iium等的改变,足忡烃、体液和心 功能相作彩响的结果。
心率加快和脉搏量的增加是运动后的主要反应,脉搏III乂 直接受静脉血流和外周血管阻力的影响。事实ill:明,作剧烈运 动时,单纯依靠心率增加,并不能满足外周绀织沿设,iUil'f] 时也增加脉搏量,才能提高每分钟的排血^满记个「彳代谢的 需要。
长期坚持练功,安静时心率能明敁减慢,脉搏*堆加.喷 射系数(脉搏软、舒张末期容*) 增人,过脉循坏改捭。 对巳有冠脉病变打,则⑴促讥侧it掮外形成,,这衣明心脏具有 较大的储备力,较灿的I作效礼即汴蚬记摄甎水平运动 时,可用较低的心肀来宂成较大的I.作鳜,II.恢复较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3

主题

9479

帖子

2万

积分

核心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2266
20#
 楼主| 发表于 2020-5-31 16:27:42 | 只看该作者
20楼 铁鞭01说:
7.2.3对呼吸系统的彩响
在安舴状态丨、_, f-静站位呼吸时,横膈活动约1.5厘米, 卧位1中|了稍大辟,胸鄉活动在站位时1.0厘米,卧位时0. 6厘 米,•柃的扩大多T•左右横径。深呼吸时横膈活动可增加至 10ji|(米,胸廊活动增加至8厘米,因此使肺活量明显增多。 运动时,肺活量和摄氧量呈线性相关,当达到一定水平后,肺 活量的增加成为呼吸系统的主要反应。
安静状态下,每升fl市活量,呼吸肌约消耗0.5 ~ 1.0毫升 氧,当肺活量增高时,呼吸肌的耗氧量占总耗氧量比值逐少增 大,在剧烈运动时,呼吸肌的耗氧量可达总耗氧量10% „ ;a 动可使交感神经兴奋,支气管平滑肌松弛,支气管扩张,哼吸 道阻力减少,有利于气体的出人。
在一次通气中,并所有吸人的气体均进入肺泡別< I'(,沐
上篇基础篇
• 225 .
交换,因此真正有效通气量是肺泡通气量。由于从鼻到细支气 管这一段呼吸道内的气体不能进行气体交换,故称之为死腔, 每分钟肺泡通气量的计算可按下列公式进行:
每分钟肺泡通气量:(潮气量一死腔量)x呼吸频率(次
/分)
死腔量相当于150毫升。若潮气量增加,死腔量相应减 少,肺泡通气量即增多;相反,若潮气量减少,则死腔量相对 增加,肺泡通气量降低。因此,在呼吸练习中要求做深长而慢 的呼吸。但过慢呼吸,能量消耗增大,对机体亦不利。
肺活量和肺血循环之间有恒定关系,正常人安静时的肺活 量/血流量比值为0_ 80。在直立位时,由于重力性影响,血液 集中于下肺叶,此时上肺叶处于相对低灌注状态,气体交换减 少,进行轻量运动或呼吸训练时,可使肺部血流分布均匀,即 使并未增加肺的每分通气量,也可提高换氧能力。实验亦证明 了运动对呼吸有明显的影响。
7. 2.4对脂肪和糖代谢的影响
冠心病、脑血管病、高脂血症等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脂质 代谢紊乱,具体表现为血脂增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减少。 练功,特别是进行耐力性运动时能量消耗的重要来源之一是游 离脂肪酸,在最大有氧能力的40%的强度运动时,游离脂肪 酸的氧化约占肌肉氧耗的60%。同时,运动可提高脂肪组织 的脂蛋白酯酶的活性。加速了富有甘油三酿的乳糜和极低密度 脂蛋白的分解,因此可降低血脂特别是甘油三酯的含量,而高 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升高。因此练功活动既降低血脂的量, 也改变血脂的质,显示其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能力。
运动能明显调节糖的代谢。剧烈运动可以促进糖的无氧酵 解,和缓持久的运动则以糖的有氧分解为主。长时间运动时, 能源利用有其一定顺序,首先利用肌肉能源,随着运动的持 续,血糖以及最后游离脂肪酸成为主要能源。但脂类不可能全 部取代糖类。
• 226 •
大成推拿术
静息时葡萄糖的运输是通过弥散,并受胰岛名的则丨V, JA 动刺激葡萄糖的输送能力也是依赖胰岛尜。儿机i1丨!4他I.MDIW 岛素以某种方式维护肌肉细胞膜,使其在收缩反应11,加仙仙 糖的输送;②运动促进了胰岛素与肌肉细胞膜上受休的结介;
③有人认为胰岛素参与所谓“肌肉活动因子”的释放,这种 因子是具有类似胰岛素特性的肽类(可能是缓激肽)为收缩 肌肉所释放。因此糖尿病人进行练功运动可改善某些不依赖胰 岛素型病人血糖的稳定性,对依赖型病人可减低对胰岛素的需 要量。
7.2.5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神经系统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对全身器官脏器功能起着主 要的调节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来说,它又需要不断接受来自 外周器官的刺激而保持其紧张度和兴奋性,从而维护其正常功 能。练功运动就是主要的生理刺激,缺乏体力活动会降低大脑 皮质的紧张度,引起相应调节能力的减弱,造成内在平衡的失 调,甚至形成某些疾病。
疾病常使人明显减少活动能力,不适当的过多卧床或休息 少动,又可直接影响神经系统和某些脏器的功能,形成恶性循 环,更进一步减低人的其他功能。某些疾病还对大脑皮质形成 顽固性兴奋灶,又加重或干扰了大脑的调节能力。因此不少病 人表现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心脏功能减退,胃肠蠕动乏力、 代谢失调等,不但不利于健康的恢复,且易引起综合征。
练功方法是动静结合,以动为主,对神经系统有较好的锻 炼效果。如静止性练功,可在大脑皮质中形成主动性抑制,这 种抑制既有利于大脑细胞的功能恢复,亦可切断恶性循环,阻 滞某些顽固兴奋灶的剌激。同时可改善食欲,并使人产生轻松 舒适感,精力旺盛等。
一切运动,都是一系列生理性条件反射的综合。因此,当 运动的难度和强度增加时,也增进了大脑皮质的各种暂时性联 系和更多条件反射的形成,神经活动的兴奋性、灵活性和反成
上篇基础篇
• 227
性都大大提高。所以,有人认为肌肉运动可以“锻炼和加强” 大脑皮质的活动能力,从而强化了对全身各脏器的调整和协调
作用。
通过锻炼还可以提高对某些植物神经和脏器活动的自控能 力,如心跳的快慢,血管的舒缩,皮肤温度的升降和代谢的高 低等,在一定范围内都可以加以适当调节。
7.2.6对骨关节功能的影响
骨关节的形态和功能有着密切的依存关系,形态破坏直接 限制了功能,功能丧失又可促使形态进一步的破坏。例如骨 折、脱位可使关节功能受限,长期固定又可使骨质疏松、肌肉 萎缩、关节囊挛缩、软骨变性退化以致关节面粗糙、关节间隙 变窄或消失,从而进一步破坏其功能。练功能加快血流、扩张 血管,促进局部和全身的血液循环,亦可使肌肉纤维变粗;练 功可增加滑液分泌,改善软骨营养,还可以解除挛缩和粘连的 组织保持其正常形态,进一步改善其功能。
7.2.7对代偿功能的影响
有指导的功能练功是促进代偿功能恢复的最积极的措施, 可以最大限度地发展代偿能力。如下肢截瘫患者,训练腰肌可 达到扶双拐行走;又如肺切除术后,进行专门的呼吸锻炼可使 余肺膨胀完全,充填残腔。肋间神经麻痹而引起呼吸功能障 碍,可利用膈肌和腹肌活动来代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爱盲论坛  

GMT+8, 2024-11-24 00:15 , Processed in 0.33354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