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局通栏广告

爱盲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40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中医解剖学。

[复制链接]

74

主题

3726

帖子

8666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866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3-23 06:50:0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kttell说:
中医解剖学简史2:黄帝内经1

原创 余向东  棒棒医生  2020-03-23
《黄帝内经》是中医至高无上的经典,也是中医解剖学的第一个顶峰,它奠定了中医关于人体结构的基本框架。

之前,中医成系统的解剖学流传下来的只有血管系统即脉的知识,到《内经》,则对骨骼系统、内脏系统、五官系统、体液系统的认知都大略齐备了。而仍以血管(即脉)系统的解剖最为精深,较之前代,已有了质的飞跃,这种进步和变化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脉所运载的物质是什么?

《灵枢.经水》,“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

这一段话是“解剖”二字的出处,说明《内经》时代已经开始有意地解剖人体以作医学研究,古人对人体内部的血管和器官的结构无比好奇,不惜用刀剖开、切开、划开来仔细观察。这一解剖,乖乖不得了,发现了无数前人所不知道的秘密。单就血管而言,《内经》解剖学清晰告诉我们,十二条大的血管中,有的含血多,有的含气多,气血比例各不一样,但是都可以测量而得到数据。

这和今天的认知仅略有不同,今天认为,血管里装满了血液,没有多余的空间,肉眼也看不到气。

古人为什么会看到有的血管里是空的含气的呢?这是因为,人死后,动脉和静脉的张力不复存在,所含血液会受重力作用而大部分排空,积聚在低下部位的血管网中形成尸瘢,所以大血管才会呈现少血多气和多血少气甚至完全无血等现象。

《素问.脉要精微论》曰:“脉者,血之府也”,明确说经脉是血液汇聚的地方,放之今天也是完全正确的。

《内经》关于脉(经脉和络脉)内运载的物质的认识虽然有历史局限性,却是基于解剖学客观观察之结论,实为难得。

二、脉的系统构成

《内经》之前,无论《足臂十一脉灸经》(下称《足臂》),还是《阴阳十一脉灸经》(下称《阴阳》),都只观察到11条大的血管。人体血管不可胜数,是一个立体的系统,岂止11条而已!《内经》认识到这一点,它努力把这个系统给完整建立起来了。

这个系统就是经络系统,它起源于《足臂》和《阴阳》的11条主干血管(脉),由主干而分出各级支脉,《灵枢.脉度》所谓“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

具体说,人体血管系统(即经络系统)首先由12条主干(经脉)组成,分别是: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这12条经脉分别和一个脏腑的功能相联系。

四肢之外,分布在躯干上还有8条比较奇怪的血管,它们和脏腑不直接相连,叫做“奇经八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阳维脉、阴维脉、阴跷脉和阳跷脉。

络脉是经脉的二级结构,从12经脉、督脉、任脉分别分出一支,加上一条脾之大络,共15条络脉。

12经脉之间又有次级经脉互相联系,叫做12经别。

络脉继续往下分,还有孙络、浮络,都是体表可见的细小静脉。

这个系统与今天的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构建起来的血管系统对照起来看,显然并不重合,很多是想象的产物。尽管如此,这种试图把零散的血管观察所见系统化、理论化的努力无疑是医学史上的一个巨大的进步,这种抽象思维是医学进步的原始动力之一。

三、血液的循环

《足臂》的11条血管按先足后臂的顺序为:足泰阳温、足少阳温、足阳明温、足少阴温、足泰阴温、足帣阴温、臂泰阴温、臂少阴温、臂泰阳温、臂少阳温、臂阳明温(其中泰通太、温通脉、帣通厥)。它们的方向全是从外周向中心,构不成环。如果脉里流着的是血液的话,全身的血液会汇集在中心部位而无法散去,《足臂》时代的解剖学家们压根不去想这里面的困难。

《阴阳》的11条血管按先阳后阴顺序为:足钜阳眽(通脉)、足少阳眽、足阳明眽、肩眽(相当于臂泰阳温)、耳眽(臂少阳温)、齿眽(臂阳明温)、足太阴眽、足厥阴眽、足少阴眽、臂钜阴眽、臂少阴眽。其中9条向心性,2条(足太阴眽和肩眽)远心性的,互相也无沟通联系。

脉里流着的是什么,它从哪里产生,流向哪里,止于哪里,是一去不复返还是潮汐式往复还是循环不止,这些问题《足臂》和《阴阳》应该压根就没有考虑过。

但《内经》考虑了,不仅考虑,还给出了周密的美妙的答案,12条血管里的气血是循环的,如环无端,首尾相连:从手太阴肺经出发,依次流过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再回到手太阴肺经。

这个闭环结构非常完美自洽,但是,它是天才想象的结果,不是解剖观察所得。真正的血液循环系统(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要到17世纪初威廉.哈维的《心血运动论》才真正认识到,此是后话。

四、脉的解剖测量

《足臂》和《阴阳》里,只有脉的起止和路径的描述,没有测量。《灵枢.脉度》给出了经脉长短的具体数据:“手之六阳,从手至头,长五尺,五六三丈。手之六阴,从手至胸中,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足之六阳,从足上至头,八尺,六八四丈八尺。足之六阴,从足至胸中,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蹻脉从足至目,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督脉、任脉,各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凡都合一十六丈二尺,此气之大经隧也。”这种测量是否准确不必纠结,测量的思想和方法才是重要的,这样的思想和方法如果不断发扬光大,医学才会有不断的进步。经络可以精确测量到尺和寸,亦可见当时的中医是看得见经络的,这是和今天的中医最大的区别。

《足臂》和《阴阳》的脉起止点一般在四肢末端到五官,很少深入到内脏,只有臂太阴脉止于心。而《内经》12条脉则全部深入内脏,各与一个脏腑相联属。比如,臂太阴脉只是从拇指到腋到心。而手太阴肺经的路径则复杂得多,据《灵枢·经脉》,手太阴肺经起始于中焦(胃脘部),向下联络大肠,回过来沿着胃上口,穿过膈肌,属于肺脏。从肺系(气管、喉咙部)横出腋下(中府、云门),下循上臂内侧,走手少阴,手厥阴经之前(天府、侠白),下向肘中(尺泽),沿前臂内侧桡骨边缘(孔最),进入寸口即桡动脉搏动处(经渠、太渊),上向大鱼际部,沿边际(鱼际),出拇指的末端(少商)。其支脉从腕后(列缺)走向食指桡侧,出其末端,接手阳明大肠经。这个路径并不是完全想象的,也很可能有解剖学的实际观察在内,手太阴肺经准确的解剖学线路可能是:自腹主动脉出发,经肠系膜上动脉,分支布于升结肠和横结肠,肠系膜上、下静脉,连同胃右、胃左静脉汇入门静脉至肝脏,经肝静脉进入下腔静脉而上行,穿膈肌入胸腔,从右心房、右心室,经肺动脉入肺,再经肺静脉回到左心房左心室,经主动脉而出,再依次下行为主动脉弓、头臂干、锁骨下动脉、腋动脉、肱动脉、桡动脉、拇主要动脉,达于“少商穴”。另有分支自桡动脉末端发出至手掌背面为掌背动脉至于食指,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详见拙文《经络实质的“比较解剖学”研究》)。在这个路线中,古人对门静脉循环和肺循环基本一无所知,我们完全可以理解这种历史局限性;其他的尤其上肢的血管解剖则与现代解剖大体吻合,这是相当惊艳的解剖学观察。

当然,也有很多是纯粹想象的路径。

比如,《内经》比《足臂》《阴阳》多的一条脉是手厥阴心包经。为什么会多这一条?这一条是古人解剖时的新发现吗?《内经》描述道: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向下穿过膈肌,依次络于上、中、下三焦”,它的支脉从胸中分出,沿胁肋到达腋下3寸处(天池穴)向上至腋窝下,沿上肢内侧中线入肘,过腕部,入掌中(劳宫穴),沿中指桡侧,出中端桡侧端(中冲穴)。

显然,这并不是解剖新发现,而是想象的产物。从心包压根就没有血管出来向下穿通膈肌。而三焦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到今天还争论不休呢。

我们似乎可以理解古人对对称和美感的哲学追求。但解剖学是完全写实的,有就是有,无就是无,长就是长,短就是短,直就是直,曲就是曲,容不得一点诗意的想象。“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藤野先生》)。

五、与脏腑相联属

把手足的脉(血管)与脏腑一一对应,这是古人的一个美妙想象,完全没有解剖学基础。与手三阴三阳6条脉相连的,除了心,其他与肺、小肠、三焦、大肠和心包的相连都没有解剖学的可能,也没有功能上相联系的可能。足三阴三阳与膀胱、肾、胆、肝、胃和脾的联系亦如此。

今天的中医对经络与脏腑关系的理解是去解剖化的,此是后话了。

总之,从血管系统的解剖来看,《内经》较之前代,观察更仔细精确,更广泛系统,虽然多有虚构想象,也不乏卓越的洞见,不愧是中医解剖学最光辉的顶峰。


余向东
喜欢作者

2 人喜欢

阅读 1675
在看44

写留言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爱盲论坛  

GMT+8, 2024-11-24 06:51 , Processed in 0.28958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