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局通栏广告

爱盲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507|回复: 3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 中医一指禅推拿宗法中国撑法推拿

[复制链接]

313

主题

9479

帖子

2万

积分

核心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226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6-10 19:08: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铁鞭01说:

前言
一指禅推法是一种很有潜力的中医推拿手法,是推拿流派中具有代表性的中医推拿手 法,是一种在推拿工作者当中广泛流传并有着深刻影响的中医推拿手法。我有幸接受一指 禅中医推拿学术流派第五代嫡系传人推拿名家钱裕麟,言传身教;术式及操作要义;在我成 为一指禅推拿传人后,觉得一指禅中医推拿学术流派有很多部分,世人闻所未闻,故整理 成此文,以供同道斧正。
我系统总结了一指禅推拿文化和技法。采用了功法、手法、经典、临床的主线让一指 禅推拿技术以一个完整的体验模式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在汇编过程中考虑到我从事一指禅 推拿的临床经验有限,大量的借鉴和引用了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岳 阳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的部分文献和资料,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
同时,作为一指禅推拿传人我对一指禅推拿体系做出了几个方面的事情:
1、按照功法、手法、经典、临床的主线成功的制定了一指禅推拿传承技术训练课目: 功法训练、手法训练、经典知识经典操作、临床知识与技能。训练给出了由我这而传承的 一指禅推拿第七代传人必须理解和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素养。
21
2、一指禅推法和筛法 一指禅推法的操作如同上空拴一个绳子,上空那个点就是拇指 接触部位,翻过来将一指禅推法接触部位与摆动部位换位思考,提出了筛法。一指禅推拿 中早期是反对门人用拨法,而且拨法和一指禅推法最大区别就在于拇指是否主动有位移还 是被动的吸定。滚法推拿选用了拨法为基本手法之一。但是并没有提出筛法的定义。我在 临床过程中偶然的机会发现一指禅推法换位操作和弹琴指弹法这两种操作不会凭空被钱师 祖公(钱福卿)作为“弹禅滚抄”四法作为主要操作习惯而用于临床。化为拇指,类似与 滑点的操作,来回往复高频率的推荡,有规律的停顿一下。这样的操作非常像手动的筛子 操作筛几下停一下,电动的筛子高频率振荡,我形象的将其称为筛法。筛法初期没发现有 何大的作为,后来发现筛法在治疗“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一病当中操作左右两侧,具 有出奇的疗效。之后广泛的将其用于点穴,发现一指禅推法和筛法具有绝妙的配合作用。 来回拨动的拨法与筛法也是有区别的筛法有一个一指禅推法和筛法组成的圆锥形的手法模 式图,有一个虚拟的钟摆悬挂点,而拨法来回操作就没有这层意思。
3、扩大了一个点的用力模式,提出了中国撑法推拿开合旋悬中操作体系。
历史
一指禅推拿的开山鼻祖李鉴臣 李鉴臣,生卒不详.约道光,咸丰年间.河南人.精少林武术,尤精一指禅推拿. "在达摩一指禅十 大手法外,又增加了摇,抖两法,演为十二法."(朱春霆语) 相传曾为清宫御医.咸丰年间(约 1861 年前后),以一指禅手法为江苏邗江(扬州)人丁凤山治病,病愈后收为弟子,由此开创一指 禅推拿流派.故后世尊李鉴臣为江南一指禅推拿开山鼻祖.
丁 凤 山(1843-1916)
丁凤山,原名丁永春,江苏邗江西门人.丁为清咸丰时武秀才,在遇李鉴臣以一指禅点穴治疗疾 病.病愈后拜李为师,得其真传,"为江浙两省一指禅学派的创始人".丁凤山回到家乡以指代针 行医,遍治内外科疾病.其绝招是用缠法治疗外科痈疽,乳蛾,名噪江北.1912年迁往上海开业. 长期在沪,杭间行医,并广收门徒,使一指禅推拿得以流传.1916年应浙江省督军杨善德之邀 赴杭州出诊,不幸中风暴卒,享年73 岁.丁凤山将一指禅推拿医术由家学推广为国学,实属不 易。被人们尊称为江南一指禅推拿鼻祖。
一张照片里诉说一指禅推拿关键人物。
22
前至i左赶):践福辰,践罷堂,王轮上,丁現丄,丁英戈,芙齊丄,T^±. 召邙{左归[:丁宝丄,吴大摧,沈鬻圣,翁瑞午,殉昆丄,丁兆兴,TB±.
■1913^上海市潯宁路照叩馆)
前排(左起):钱福卿,钱砚堂,王松山,丁凤山,丁兆槐,黄海山,丁树山. 后排(左起):丁宝山,吴大嘴,沈希圣,翁瑞午,周昆山,丁兆兴,丁鹏山.
(1913 年 上海市海宁路照相馆) 丁凤山师徒合影
王 松 山(1873-1962.2)
王松山,原名王涟,江苏江都人.丁凤山大弟子.1920 年在上海创建推拿研究会.曾任上海中医 专门学校(上海中医学院前身)推拿教师,上海神州国医学会常务理事 .1958 年受聘于上海推 拿学校和上海市中医推拿门诊部. 传王子余,王纪松,王少松, 王百川等.得丁凤山所传《一指 定禅》抄本, 1958年献出.晚年任上海市中医文献馆馆员.享年89岁.
钱 福 卿(1883-1967.1)
钱福卿,一名钱焘.从丁凤山学习推拿11 年.1911年在上海开业,曾为梅兰芳,黄炎培等名流推 拿治疗.50年代起任教于上海推拿学校.擅长"缠,滚,抄,弹"手法.一指禅推法的特点是频率较 快,大于每分钟200次,称为缠法,又称小步子推法.曾任上海市黄浦区政协委员,上海市中医推 拿学会常务理事.弟子有钱志坚,韩樵,曹仁发,俞大方,钱裕麟等.
丁 树 山(1886-1931)
丁树山(1886〜佃31),丁凤山堂侄,丁季峰父.20年代在上海开业•门人有丁鹤山,朱春霆,丁伯
23
玉等.丁树山的弟子,对中国近代推拿贡献尤多.著名者有上海华东医院推拿科主任和上海推 拿学校校长朱春霆,滚法推拿的创始人丁季峰等.
丁凤山的其他弟子
沈希圣(1892-1975),上海人.曾任教于上海推拿学校.
钱砚堂(1881-1933),杭州人.1912 年拜丁凤山为师.民国初
在沪行医.卒于上海.
丁宝山(1900-1978),丁凤山侄孙.曾任教于上海推拿学校.
丁鹏山(1895-1953),丁凤山侄孙.
翁瑞午,常熟人,翁同龢侄孙.后弃医从文.
周昆山,泰州人,丁凤山内侄.后随钱福卿行医.
黄海山,安徽歙县人.40年代中期病逝.
吴"大嘴",名未详,广东人.丁凤山最小的徒弟,早卒.
照片以外的主要学生。
1、王传焘,上海人,画家王一亭子,未成学业.
2、张子良,广东人. 为"换贴学生",后开业于香港.
3、扬州义子 丁海山,其子丁鸿山成为扬州一指禅推拿名家。
丁凤山的再传弟子 著名的有王子余,王纪松,王百川,丁鹤山,钱志坚,朱春霆,丁季峰等.
丁 季 峰(1914.9 -1998.10)
丁树山子•父早逝•从堂兄丁鹤山习一指禅推拿.1936〜佃52,在上海静安别墅开推拿诊所•创" 丁氏滚法".1958 年起在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推拿学校和上海市推拿门诊部工作.1976-1985, 任岳阳医院推拿科主任•佃85年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主编《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推拿学》和《推 拿大成》•弟子有丁文达(长子),蒋家宝,何宗麟,严隽陶,朱振安,沈国权,是有康等.
王纪松(佃02.1-佃90.4)
江苏邗江西门人,原名王荣宽•王松山长子•早年从父王松山习推拿.22岁独立开诊・1956参与 创办推拿医士训练班.1958-1975,就职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推拿学校及推拿门诊部.后任岳阳 医院推拿科顾问.为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擅长抄法,抹法,梳法,勾法等手法.钱裕麟,陈力成,严 隽陶,梅犁曾跟随多年.
王百川(1901.10-1977.6)
24
王松山堂弟.早年从王松山学医五年.1921 年在沪开业.为神州医学会会员.1953年就职嵩山 区第一联合诊所.1956年兼任推拿医士训练班教师.1959-1970为上海推拿学校教师兼医师. 擅长一指禅指腹推法,并擅长摩法,震颤法,推托法,插法.传朱金山,乐家哲,陈菊金等.为农工民 主党党员.
王子余,生卒不详,江苏邗江西门人.王松山大弟子.《一指定禅》的笔录者.笔名"趾禅","趾道 人","邗江钓叟".
丁鹤山(1891〜1945),扬州市人.丁凤山侄孙,丁树山堂侄,丁鹏山之兄.师从丁树山.传丁季峰. 钱志坚(1912〜1986),钱福卿长子.任职于上海黄浦区推拿门诊部.传钱裕麟.
朱 春 霆(1906〜1990)
朱春霆,字维震,上海嘉定人.丁树山徒.出生中医世家. 15岁随父学医,1923-1925年师从丁树 山习一指禅推拿.1927年开业.曾为吴昌硕推拿治疗半身不遂. 1956年春受聘于上海华东医 院, 组建了上海市第一个中医推拿科. 并创办"中医推拿医士训练班".1957年起为刘少奇,宋 庆龄,董必武,陆定一等领导人治病, 享誉京沪两地. 1958年任上海市推拿学校校长.1987年, 被推举为全国推拿学会名誉主任委员. 1990年病逝于华东医院,享年84岁.
黄 汉 如
黄汉如,江苏邗江人.生卒年月未详.出身望族.自幼学医,"遇良师"习一指禅推拿,"师承正宗".
清末从政安徽,公余兼治一指禅推拿之术.辛亥革命后,弃官从医.初在杭州推拿开业,并曾在南 京中央饭店开设推拿诊所,1927年起在上海开设推拿诊所.著有《一指禅推拿说明书》和《黄 氏医话》 ."为一指禅推拿在理论和实践的传播作出了贡献"(王纪松语).妻黄汉芸,子黄一照均 佐其推拿开业.
一指禅推拿传人,很多就不一一例举了。
现状
一指禅推拿有创始于达摩的传说,其确切的师承脉络,目前只能上溯到清代河南的李 鉴臣。李鉴臣传扬州丁凤山(1845〜1915),丁凤山收王松山、丁树山、钱福卿等十余人, 再传弟子20余人,主要行医于扬州、上海、苏州、杭州等地。1956年上海开办全国第一 所推拿学校,即以朱春霆、王松山、王纪松、王百川、钱福卿、沈希圣、丁宝山等一指禅 推拿骨干为教师,并以一指禅推拿为主要教学内容。有关一指禅推拿的著作,主要有黄汉 如的《一指禅推拿说明书》和《黄氏医话》,以及抄本《一指定禅》。一指禅推拿的著作 还有,朱春霆搜集到的《推拿书一指阳春》,朱鼎成的《申江医萃---推拿名家朱春霆学术
经验集》也都已成为有价值的一指禅著作。在一指禅推拿文献方面最为遗憾的是有钱福卿 亲笔书写的《一指禅推拿综合治疗宗法》一书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因家被抄,文稿丢失,
25
次年于世长辞!可幸的是钱公(钱福卿),在生前将《一指禅推拿综合治疗宗法》的学术 思想和全部技术传于了儿子钱志坚、孙子钱裕麟。我跟随钱师(钱裕麟)学习,发现目前 所讲的一指禅推拿还是缺乏系统性总结,早在钱公(钱福卿)《一指禅推拿综合治疗宗法》 的文稿里就以功法、手法、经典、临床,四大体系来要求学生学习一指禅推拿,钱师曾于 2007年11月30-2007年12月5日在上海中医药大学一指禅推拿高级研修班就一指禅宗法 为主讲内容。我觉得以功法、手法、经典、临床,四大体系来阐述一指禅推拿的主张还是 停留在散在的行为中,需要系统的总结一指禅推拿。于是我结合往日跟师的经历和参加上 海中医药大学一指禅推拿高级研修班的阅历,以及最近主持的一指禅推拿高级研修班培训 的需要按一指禅宗法体系功法、手法、经典、临床来整理一指禅推拿。
一指禅推拿是中华民族集体的知识结晶,不是一人一姓,一帮人的,她是民族的,更 是世界的,她的标准名称就应该是:一指禅推拿或中医一指禅推拿。现在一指禅推拿有以 姓氏来命名的事情发生,我们真的期盼有一天一指禅推拿传人和传承人,不在提及狭隘的、 个人的、有阻碍一指推拿流派茁壮成长的名称。诸如朱氏一指禅推拿、钱氏一指禅推拿、 丁氏一指禅推拿,或者上海一指禅推拿、扬州一指禅推拿等。另外,一指禅推拿技术的高 等教育《推拿学》、《推拿手法学》、《推拿按摩学》、《保健按摩基础知识》这些书籍 里将一指禅推法作为基本手法来传播,在表面上一指禅推拿又形成了明着有流派实则无流 派的现状,一指禅推拿知识的普遍传播是好事,但是一指禅推拿的精气神却没有被弘扬。 于是就产生了以姓氏或地域命名的局限性的一指禅推拿状态。纵观一指禅推拿活跃的推拿 技术,一指禅推拿需要系统的整理,许多疑难病症在不同的一指禅推拿操作者手中有不同 的疗效。具体操作有万千变化,功法、手法、经典、临床这样一个模式确实能够相对稳定 的表达了一指禅推拿技术理论和临床发生的各个因素在一指禅推拿中的作用,所以我选用 了这样的框架来分门别类的总结一指禅推拿。
一指禅推拿被上海市定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依然没有一个系统的体系来总结 一指禅推拿分散在每个传人以及传承人手中正在活跃的技术,一指禅推拿同中医一样,关 键在临床。我认为功法、手法、经典、临床四大板块模式,能够让一指禅推拿摆脱有一指 禅推拿流派之名,几乎快消失一指禅推拿流派之实质内容的特殊历史时期。因为上海推拿 医家一上手就是一指禅推拿、滚法推拿、内功推拿三派合一的技术,和自己毕生所学手法 医学知识的整合体,但三派技术又不是一个格调,这就是说一指禅推拿走入怪圈。有这个 学术流派存在,却又无一指禅推拿流派的具体内容与临床特技靶向传播。经典理论与经典 操作的现代碰撞在功法、手法、经典、临床四大板块模式的基础是在众多手法种类上浓缩 一指禅推拿操作。经得起临床考验和时间空间考验才是真正的传承。一指禅推拿必须收入 新的知识才有生命力,否则必将销声匿迹。
26
中国撑法推拿赋形、填充、整理、运行这些是我运用推拿医术所简化出的知识,中国 撑法推拿针对空间中一点开合悬中五个方向状态可以应用,一指禅推拿中依然可以应用。
我个人一指禅推拿就已上升到这样的认识,所以我一般都提为:中医一指禅推拿中国
撑法推拿。总之一指禅推拿必须发掘出临床疗效和技术传递的真谛才能不会被时代将这个 流派只留下一个一指禅推法这个手法的缩影。必须同时代同步发展,有大量的传人传承人 做出多方面的探索。一指禅推拿与正骨整脊,一指禅推拿与美容,一指禅推拿与点穴,一 指禅推拿与空间中一点推拿实践的运动变化等,中国撑法推拿就是这样综合的融合了一指 禅推拿元素。
一指禅推拿广泛的应用于预防医学、 临床医学、 康复医学、 保健医学。
作者简介
朱吉君(字眉先),男,1976年3月16日出生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市。国家级推拿 按摩高级技师,康复理疗师,针灸推拿专家。中国一指禅中医推拿学术流派第六代传人, 中国撑法推拿创始人,由(由福山,甘肃福山火针研究所)氏火针传承人,北京军区总医 院杨会道综合疗法治百病传承人、上海科卫技术开发中心副研究员。 北京东洲国研医学研 究院有限公司特聘专家、培训基地“针灸推拿科”教授。在特疗实践中,擅长各家流派推拿、 中医一指禅推拿的传承培训与临床,总结撰写的《中医一指禅推拿宗法》系统阐述了对一 指禅推拿的认识与感知;专著《中国撑法推拿按摩神应经》一文对“中国撑法推拿特色疗法” 进行了全面、系统、独到、精深的专门论述。提出并实践性的总结出一指禅推拿独具学术 流派特色的功法、手法、经典、临床四大板块整理和抢救一指禅推拿活跃在每个传人和传 承人之间对一指禅推拿感悟与体会。提出筛法这个操作手法。创造性的延伸了一指禅推拿 发力技法。依据一点开合旋悬中的特征,建立了中国撑法推拿技术体系。
27
前爭〔左自:践福瓶 叢現堂 王松丄丁艮L 丁兆蒐 黄灣丄丁诃L 石爭〔左也:丁宝丄吴大菴 沈鸯圣,翁晞午,阖昆丄丁涎兴,丁龍L
,1913年上;每市海宁路照霁時)
中国一指禅中医推拿学术潇派第六代传人谱系源涼 李坚臣-丁凤山-钱福卿-钱志坚-喪諸麟-朱吉君
功法
基本功法:少林易筋经
中医一指禅推拿中国撑法推拿操作,手法有力不是问题,活力发力才是训练的关键, 身体协调性的训练离不开功法的训练,中国撑法推拿是在一指禅推拿基础上成长和完善的 推拿体系,一指禅推拿主张功法、手法、经典、临床不可偏废,要均衡发展。于是中国撑 法推拿选用了和一指禅推拿相同的易筋经为基础功法。
易筋经首载于《卫生要术》(清代潘爵著),其练功方法广为气功、武术、医疗所采用。 以达到锻炼身体、增力强筋、却病延年的目的。推拿练功法,历史悠久,与我国古老的“导 引”有着极深的渊源。至清代,一指禅推拿前辈,开始创造性的发展并完善了易筋经的医 疗功法的功能作用,用易筋经来提高推拿手法技能和传统体疗方法,从而逐渐形成了中国 一指禅中医推拿学术流派。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0

主题

1968

帖子

439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4394
36#
发表于 2020-6-22 19:45:34 | 只看该作者
36楼 厚德载物说:
支持楼主
本帖来自安卓秘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
发表于 2020-6-22 16:55:49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658

帖子

322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221
34#
发表于 2020-6-22 16:47:06 | 只看该作者
<
34楼 希望。说:回 楼主铁鞭01说
我来留个脚印。

本楼来自 掌中世界安卓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3

主题

9479

帖子

2万

积分

核心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2266
33#
 楼主| 发表于 2020-6-15 19:26:21 | 只看该作者
33楼 铁鞭01说:
二十六、现代药物常用外用
1、凡士林
凡士林是vaseline的译音,一种油脂状的石油产品。凡士林的学名叫石油脂。白色至黄 棕色允许有矿物油气味,而不允许有煤油气味。滴点约37-54度。是由石油的残油经硫酸和 白土精制而得,也可以由固体石腊烃和矿物润滑油调制而成。
外用药添加药物。
2、        甘油
甘油就是丙三醇 。 无色澄明黏稠液体。无臭。有暖甜味。外用药添加药物。
3、        聚乙烯醇
医药级聚乙烯醇,不同于化工级别聚乙烯醇,它是一种极安全的高分子有机物,对 人体无毒,无副作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尤其在医疗中的如其水性凝胶在眼科、 伤口敷料和人工关节方面的有广泛应用,同时在聚乙烯醇薄膜在药用膜,人工肾膜等方 面也有使用。其安全性可以从用于伤口皮肤修复,和眼部滴眼液产品可见一般。其中一 些型号也常被用在化妆品中的面膜、洁面膏、化妆水及乳液中,是一种常用的安全性成 膜剂。
用于生产液体膏药、液体针灸。
4、        乙醇和酒
乙醇,又名酒精。无色、透明,具有特殊香味的液体(易挥发),密度比水小,能跟水 以任意比互溶(一般不能做萃取剂)。是一种重要的溶剂,能溶解多种有机物和无机物。酒 的化学成分是乙醇,一般含有微量的杂醇和酯类物质,食用白酒的浓度在60度(即60%) 以下,白酒经分馏提纯至75%以上为医用酒精,提纯到99.5%以上为无水乙醇。药酒,素有 "百药之长"之称,将强身健体的中药与酒"溶"于一体的药酒,不仅配制方便、药性稳定、安 全有效,而且因为酒精是一种良好的半极性有机溶剂,中药的各种有效成分都易溶于其中, 药借酒力、酒助药势而充分发挥其效力,提高疗效。
用于生产液体药和膏剂。
5、        冰醋酸和醋
乙酸,俗名冰醋酸或醋酸。醋是乙酸的 3%〜5%(质量分数)的水溶液。除乙酸外,一 般含有其他的一些微量物质。外用药中使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3

主题

9479

帖子

2万

积分

核心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2266
32#
 楼主| 发表于 2020-6-15 19:25:37 | 只看该作者
32楼 铁鞭01说:










十一、利水渗湿药 含义:通利水道、渗泄水湿为主。
性能功用:甘淡味,性平或寒,能渗湿利尿,利尿通淋,利湿退黄,适用于水湿停聚体 内等水湿病证。
分类主治:利水消肿药、利尿通淋药、利湿退黄药。 配伍应用:兼夹证多见,适当配伍。
使用注意:
1易耗伤津液,阴亏津少者禁用。
2通利之性较强,孕妇、滑精、遗精者慎用。
1、茯苓
【药性】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安神 。
【应用】主治各种水肿,小便不利;脾虚诸证;心悸、失眠。
【用法用量】9 — 15 g。
茯苓皮:擅于利水消肿,多用于水肿尿少。茯神:宁心安神力强,多用于失眠,惊悸, 健忘。
2、        泽泻
【药性】 甘、淡,寒。归肾、膀胱经 。
【功效】利水渗湿,泄热 。
【应用】主治水肿,小便不利,泻泄,淋浊带下,痰饮 。
【用法用量! 6—9go泽泻生品以利水渗湿为主。盐炙后,能引药下行,增强滋阴,泄 热,利尿的作用,并利尿而不伤阴。麸炒后寒性缓和,以渗湿和脾,降浊升清为主。
【使用注意】阴虚内热、气虚多汗者忌用。
3、        车前子
268
【药性】甘,寒。归肾、肝、肺经。
【功效】利尿通淋,渗湿止泄,清肝明目,清肺化痰。
【应用】主治水肿,热淋证;暑湿泄泻;目赤涩痛,目暗昏花;翳障;痰热咳嗽。
【用法用量】9 —15go生车前子长于利水通淋,清肺化痰,治肝明目。炒车前子寒性 稍减,并能提高煎出效果,作用与生品相似,长于渗湿止泻。盐车前子泻热作用较强,利尿 而不易伤阴,能益肝明目。
【使用注意】入煎剂易包煎。
4、        茵陈
【药性】苦,微寒。归脾、胃、肝、胆经。
【功效】清热利湿,利胆退黄。
【应用】主治黄疸;湿温,湿疹。
【用法用量】6 — 15 g o外用适量,煎汤熏洗。
5、        金钱草
【药性】甘、淡,微寒。归肝、胆、肾、膀胱经。
【功效】除湿退黄,利尿通淋,解毒消肿。
【应用】主治湿热黄疸;石淋热淋;恶疮肿毒,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15 — 60 go
十二、温里药 含义:温里祛寒、治疗里寒证为主。 性能功用:味辛,性温、热。温里散寒、温经止痛。助阳、回阳。 分类主治:根据症状不同判断用药,确定不同归经的温里药。
配伍应用:兼夹证多见,适当配伍。
使用注意:
1多辛热而燥,易耗阴动血,阴虚火旺、阴津亏虚者禁用。 2孕妇慎用。
1、        附子 【药性】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 【功效】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应用】主治亡阳证;虚寒性的阳痿宫冷,脘腹冷痛,水肿等;寒痹证。
【用法用量】3 —15g,宜先煎1小时。附子生品有毒,多外用,经加工炮制后,降低 毒性,便于内服。炮附片以温肾暖脾,补命门之火力胜。淡附片以回阳救逆,散寒止痛为主。 【使用注意】孕妇及阴虚阳亢者忌用。
2、        干姜
【药性】辛,热。归脾、胃、心、肺、肾经
【功效】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应用】主治脘腹冷痛,寒呕,冷泻;亡阳证;寒饮咳嗽,痰多清稀证。
【用法用量】3 —10 g。
【使用注意】阴虚内热、血热妄行者忌用。
3、肉桂
【药性】辛、甘,大热。归脾、肾、心、肝经。
【功效】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引火归元。
【应用】肾阳虚的阳痿宫冷;心腹冷痛,寒疝作痛;寒痹腰痛,胸痹,阴疽,冲任虚寒
闭经,痛经;虚阳上浮。
【用法用量】1—4.5 go不宜与赤石脂合用
269
【使用注意】有出血倾向和孕妇慎用。
4、吴茱萸
【药性】辛、苦,热。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 【功效】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
【应用】主治寒凝肝脉诸痛证;胃寒呕吐;虚寒泄泻。
【用法用量】1.5—4.5 g。生吴茱萸多外用,长于祛寒燥湿。各种方法炮制对吴茱萸均 有减毒作用,常供内服。其中盐制品宜用于疝气疼痛。
【使用注意】不宜久服多用,阴虚有热忌服。
5、        小茴香
【药性】辛、温。归脾、胃、肝、肾经。
【功效】散寒止痛,理气和胃。
【应用】寒疝腹痛、冷痛证;胃寒气滞。
【用法用量】3 —6go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阴虚火旺者慎用。
6、        高良姜
【药性】辛、热。归脾、胃经。
【功效】散寒止痛,温中止呕。
【应用】胃寒冷痛;胃寒呕吐。
【用法用量】3-6 go研末服,每次3go 【使用注意】阴虚有热慎服。
十三、理气药 含义:调理气分、舒理气机,治疗气滞或气逆证的药物。按程度不同可以分为行气药、 破气药两类。
性能功用:味辛、苦,性温。行气止痛、顺气降逆、舒肝解郁散结。 配伍应用:主药与脾胃、肝、肺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使用注意:
1多辛温香燥,易耗气伤阴,阴亏气虚者慎用。
2药性峻猛者,孕妇忌用。
1、        陈皮
【药性】辛、苦,温。归脾、肺经。
【功效】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应用】主治脾胃气滞证;呕吐、呃逆;湿痰寒痰咳嗽;胸痹。
【用法用量】3—9go
2、        橘皮附药
橘核
【药性】苦,平。归肝经。
【功效】理气散结止痛。
【应用】主治疝气痛、睾丸肿痛及乳房结块等。
【用法用量】3—9go生品理气散结作用较强,可用于乳痈。盐制能引药下行,增强理
气止痛作用,常用于疝气疼痛。
橘络
【药性】 甘、苦,平。归肝、肺经。
【功效】行气通络,化痰止咳。
【应用】主治痰滞经络的胸痛、咳嗽。
270
【用法用量】3 — 5 g o
橘叶
【药性】辛、苦。平。归肝经。
【功效】疏肝行气、散结消肿。
【应用】主治胁肋作痛,乳痈、乳房肿块。
【用法用量】6 — 10 g o
化橘红
【药性】辛、苦,温。归肺、脾经。
【功效】理气宽中、燥湿化痰。
【应用】主治湿痰或寒痰咳嗽及食积呕恶胸闷。
【用法用量】3 — 6 g o
3、        青皮
【药性】辛、苦,温。归肝、胆、胃经。 【功效】疏肝破气,消积化滞。 【应用】肝郁气滞证;气滞脘腹疼痛;食积腹痛;癥瘕积聚,久疟痞块。
【用法用量】3—9go醋炙疏肝止痛力强。
4、        枳实
【药性】苦、辛,酸,温。归脾、胃、大肠。
【功效】破气消积、化痰除痞。
【应用】胃肠积滞、湿热泻痢证;胸痹结胸;气滞胸胁疼痛;产后腹痛。
【用法用量】3—9go大剂量可致30go炒后可缓和烈性.长于消积化痞。 【使用注意】脾胃虚弱及孕妇慎用。
附:枳壳:功同枳实,长于行气宽中除胀 。
5、        木香
【药性】辛、苦,温。归脾、胃、大肠、胆、三焦经。 【功效】行气止痛,健脾消食。
【应用】脾胃气滞证;泻痢里急后重;腹痛胁痛,肝胆气滞,黄疸,疝气;胸痹。
【用法用量】1.5 —6g。生木香行气作用强,多用于脘腹胀痛。煨后实肠止泻作用增强, 用于腹痛泄泻。
【使用注意】阴虚火旺者慎用。
6、        香附
【药性】辛、微苦、微甘,平。归肝、脾、三焦经。 【功效】疏肝解郁,调经止痛,理气调中 。
【应用】肝郁气滞胁痛,腹痛;肝郁月经不调,痛经;气滞胃脘疼痛,腹痛 。
【用法用量1 6—9go香附生品能上行胸膈,外达肌肤,故多入解表剂中,以理气解郁 为主。醋炙后,能专入肝经,增强疏肝止痛作用,并能消积化滞。酒炙后,能通经脉,散结 滞。香附炭,味苦涩,能止血 。
7、        沉香
【药性】辛、苦,微温。归脾、胃、肾经。
【功效】行气止痛,温中止呕,纳气平喘。
【应用】胸腹胀痛证;胃寒呕吐;虚喘证。
【用法用量】煎服1.5—4.5 g,宜后下。磨汁冲服,或入丸散剂。
8、        川楝子
【药性】苦,寒。有小毒。归肝、胃、小肠、膀胱经。
271
【功效】行气止痛,杀虫。 【应用】肝郁化火诸痛证;虫积腹痛。
【用法用量】4.5—9go外用清热燥湿,杀虫疗癣。。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慎用,不能持续服用。
9、        乌药 【药性】辛,温。归肺、脾、肾、膀胱经。
【功效】行气止痛,温肾散寒。 【应用】寒凝气滞胸腹痛证;尿频,遗尿。
【用法用量】3—9go
10、        荔枝核 【药性】辛、微苦,温。归肝、胃经。 【功效】行气散结,散寒止痛。 【应用】疝气痛,睾丸肿痛;胃脘久痛,痛经,产后腹痛。
【用法用量】4.5—9go或入丸散剂。
11、佛手 【药性】辛、苦,温。归肝、脾、胃、肺经。 【功效】疏肝解郁,理气和中,燥湿化痰。 【应用】肝郁胸胁胀痛证;气滞胃脘腹痛;久咳痰多,胸闷作痛。
【用法用量】3—9go
12、        香橼 【药性】辛、微苦、酸,温。归肝、脾、胃、肺经。 【功效】疏肝解郁,理气和中,燥湿化痰。 【应用】肝郁胸胁胀痛证;气滞脘腹胀痛;痰饮咳嗽,胸膈不利。
【用法用量】3—9go
13、        玫瑰花 【药性】甘、微苦,温。归肝、脾经。 【功效】疏肝解郁,活血止痛。 【应用】肝胃气痛证;月经不调,经前乳房胀痛;跌打伤痛。
【用法用量】1.5 — 6 go
14、        薤白 【药性】辛、苦,温。归肺、胃、大肠经。
【功效】行气导滞,通阳散结。 【应用】胸痹心痛证;脘腹痞满胀痛,泻痢里急后重。
【用法用量】5—9go
15、        甘松
【药性】辛、甘,温。归脾、胃经。
【功效】行气止痛,开郁醒脾。 【应用】脘腹闷胀,疼痛证;思虑伤脾,不思饮食;湿脚气。
【用法用量】3 —6go外用收湿拔毒,杀虫疗癣,配荷叶、藁本煎汤外洗。单煎漱口可 治牙痛。
十四、消食药 含义:消化食积为主。主治饮食积滞。
性能功用:味甘,性平。消化食积、健脾开胃、和中。主治宿食停留、脾胃虚弱等证。 配伍应用:适用于病情较缓,积滞不重者。其它随证配伍。
272
使用注意:
虽力较缓,但也耗气。气虚无积滞者慎用。
1、山楂
【药性】酸、甘,微温。归脾、胃、肝经。
【功效】消食化积,行气散瘀。
【应用】主治肉食积滞;泻痢腹痛,疝气痛;瘀阻腹痛,痛经。
【用法用量】10 —15 go大量30go生山楂擅长活血化瘀,消食作用亦强。炒山楂酸味 减弱,可缓和对胃的刺激性,善于消食化积,常用于积食停滞,脾虚食滞。焦山楂不仅酸味 减弱,并增加了苦味,长于消食止泻。多用于食积腹泻。山楂炭味微苦涩,有收涩之功,偏 于止泻、止血。可用于脾虚泄泻,胃肠出血。
【使用注意】胃酸分泌过多或孕妇忌用。
2、神曲
【药性】甘、辛,温。归脾、胃经。
【功效】消食和胃。
【应用】主治饮食积滞。
【用法用量】6 —15go麸炒后具有甘香气,以醒脾和胃为主。炒焦后消食化积力强, 以治食积泄泻为主。
建神曲(建曲):消化食积,理气化湿,发散风寒,健脾。
3、        麦芽
【药性】甘,平。归脾、胃、肝经。
【功效】消食健脾,回乳消胀。
【应用】主治米面薯芋食积证;断乳乳房胀痛。
【用法用量】10 —15go大量30-120g。生麦芽消食和胃通乳。炒麦芽性偏温而气香, 行气消食回乳。焦麦芽性偏温而味甘微涩,消食化滞止泻。
【使用注意】授乳期妇女忌用。
4、        莱菔子
【药性】辛、甘,平。归脾、胃、肺经。
【功效】消食除胀,降气化痰。
【应用】主治食积气滞证;咳喘痰多,胸闷食少。
【用法用量】6 —10go炒用消食下气化痰。
【使用注意】气虚无食积、痰滞者慎用。不宜与人参同用。
5、        鸡内金
【药性】甘,平。归脾、胃、小肠、膀胱经。
【功效】消食健脾,涩精止遗。
【应用】饮食积滞,小儿疳积证;肾虚遗精、遗尿;砂石淋证,胆结石。
【用法用量】3 —10go研末服效果好。
【使用注意】脾虚无积滞者慎用。
6、        麦芽
【药性】甘,平。归脾、胃、肝经。
【功效】消食健脾,回乳消胀。
【应用】主治米面薯芋食积证;断乳乳房胀痛。
【用法用量】10 —15go大量30-120go生麦芽消食和胃通乳。炒麦芽性偏温而气香, 行气消食回乳。焦麦芽性偏温而味甘微涩,消食化滞止泻。
【使用注意】授乳期妇女忌用。
273
7、隔山消
【药性】甘,苦,平。归脾、胃、肝经。
【功效】消食健胃,理气止痛,催乳。
【应用】饮食积滞证;脘腹胀痛,乳汁不下或不畅。
【用法用量】6 —15go研末服效果好。
【使用注意】过量服用易引起中毒。
十五、驱虫药
含义:以驱除或杀灭人体的寄生虫为主。主治虫证。 性能功用:入脾、胃、大肠经,部分有毒性。主治虫证、食积、小儿疳积、便秘。 配伍应用:根据寄生虫的种类选择。多于泻下药配伍。
使用注意:
1        损害人体正气,小剂量。
2        素体虚者、孕妇忌用
3        空腹时服用
4        发热或腹痛剧烈者,应缓解后再用。
1、使君子
【药性】甘,温。归脾、胃经。
【功效】杀虫消积。
【应用】蛔虫证,蛲虫证;小儿疳积。
【用法用量】9 —12go生品以杀虫力强。炒使君子长于健脾消积,亦杀虫。 【使用注意】大量服用可致呕逆、眩晕、呕吐、腹痛。忌与茶同饮。
2、槟榔
【药性】苦、辛,温。归胃、大肠经。
【功效】杀虫消积,行气利水,截虐。 【应用】主治肠道寄生虫病;食积气滞,泻痢后重;水肿,脚气肿痛;疟疾。
【用法用量】3 —10go生品作用较猛,以杀虫,降气,行水消肿,截疟力胜。炒后缓 和药性,以免耗气伤正,并能减少副作用。炒槟榔与焦槟榔相似,长于消积行滞。
【使用注意】脾虚便溏、气虚下陷者忌服,孕妇忌用。
3、雷丸
【药性】微苦、寒。有小毒。归胃、大肠经。
【功效】杀虫消积。
【应用】主治绦虫病、钩虫病、蛔虫病;小儿疳积。
【用法用量】每次5 —7g,入丸散,饭后用温开水调服。
【使用注意】不入煎剂。有虫积而脾胃虚寒者慎服。 十六、止血药
含义:以制止体内外出血,治疗各种出血证。 性能功用:归心、肝经为主,具有止血作用。主治咯血、咳血、衄血、吐血、便血、尿 血、崩漏、紫癜以及外伤出血
分类主治: 分凉血止血药、温经止血药、化瘀止血药和收敛止血药 配伍应用:出血的不同原因和病情,进行相应的选择和必要的配伍。 使用注意:
1        凉血止血药和收敛止血药,易凉遏恋邪,有止血留瘀之弊,故出血兼瘀滞者不宜
2        若出血过多,气随血脱,当急投大补元气之药,以挽救气脱危侯。
1、小蓟
274
【药性】甘、苦,凉。归心、肝经
【功效】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
【应用】主治血热出血证;热毒痈肿。
【用法用量】10 —15go小蓟兼能利尿通淋,善治血尿、血淋。
2、        大蓟
【药性】甘、苦,凉。归心、肝经
【功效】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
【应用】主治血热出血证;热毒痈肿。
【用法用量】10—15 go大蓟生品以凉血消肿力胜,炒炭后凉性减弱,收敛止血作用增 强。外用捣敷患处,适量。
3、        地榆
【药性】苦、酸、涩,微寒。归大肠、肝经
【功效】凉血止血,解毒敛疮。
【应用】主治血热出血证;烫伤,湿疹,疮疡痈肿。
【用法用量】10 —15go或入丸散适量。生用解毒敛疮,炒炭后止血作用增强。 【使用注意】虚寒性出血有瘀者不用。
4、        槐花
【药性】苦,微寒。归大肠、肝经。
【功效】凉血止血,清肝泻火。
【应用】主治血热出血证;目赤头痛。
【用法用量】煎服10—15 go外用适量。清肝泻火生用,炒炭后凉性减弱,收敛止血 作用增强。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及阴虚发热无实火者不用。
5、        侧柏叶
【药性】苦、涩,寒。归肺、肝、脾经。
【功效】凉血止血,化痰止咳。
【应用】主治血热出血证;肺热咳嗽。
【用法用量】煎服10—15 g 。外用适量生用化痰止咳,炒炭后止血。
6、        白茅根
【药性】甘、寒。归肺、胃、膀胱经。
【功效】凉血止血,清热利尿,清肺胃热。
【应用】主治血热出血证;水肿,热淋,黄疸;胃热呕吐,肺热咳喘。
【用法用量】15—30go鲜品加倍,捣汁服。
7、三七
【药性】 甘、微苦,温。归肝、胃经。
【功效】 化瘀止血,活血定痛。
【应用】各种出血证;跌打损伤,瘀血肿痛
【用法用量】1 —1.5g,3-10g,入丸散。三七生用以散瘀止血,消肿定痛之功偏胜,具有
止血而不留瘀,化瘀而不会导致出血的特长,对于出血兼有瘀滞者尤为适宜。熟三七止血化
瘀作用较弱,而力偏滋补,多用于身体虚弱,气血不足的患者。
【使用注意】孕妇慎用。
8、茜草
【药性】苦,寒。归肝经
【功效】 凉血化瘀止血,通经。
275
【应用】主治血热夹瘀出血证;血瘀经闭,跌打损伤,风湿痹痛。
【用法用量】10 —15 go大量服用可30go入丸散。茜草生品以活血祛瘀,清热凉血为 主,亦能止血。炒炭后寒性减弱,性收涩,以止血为主。
9、        蒲黄 【药性】甘、平。归心包、肝经。
【功效】止血,化瘀,利尿。
【应用】主治出血证;瘀血疼痛;血淋尿血。
【用法用量】3 —10g,包煎。研末外敷。
10、        白芨 【药性】苦、甘、涩,寒。归肺、胃、肝经。
【功效】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应用】主治内外出血证;痈肿,烫伤及手足皲裂。
【用法用量】3 —10 go大量可用至30go 【使用注意】反乌头。
11、        仙鹤草
【药性】苦、涩,平。归心、肝经。
【功效】收敛止血,止痢,截虐,补虚。
【应用】主治内外出血证;腹泻、痢疾;疟疾寒热;脱力劳伤。
【用法用量】煎服3 —10go大量可用至30-60go外用适量。
12、        棕榈炭 【药性】苦、涩,平。归肺、大肠、肝经。
【功效】收敛止血,止泻止带。
【应用】主治内外出血证。
【用法用量】3 —10g,研末1-1.5go 【使用注意】出血兼有瘀滞,湿热下痢初起者慎用。
13、        藕节 【药性】甘、涩,平。归肺、胃、肝经。
【功效】收敛止血。
【应用】主治内外出血证。
【用法用量】10 — 15 go大量可用至30go鲜品30-60g,捣汁服用,可入丸散。
14、        艾叶
【药性】苦、辛,温。有小毒。归肝、脾、肾经。
【功效】温经止血,散寒调经,安胎。 【应用】出血证;下焦虚寒所制月经不调,痛经;胎动不安,宫冷不孕,胎漏下血。
【用法用量】3 —10go生品芳香,可以入血,辛热可以解寒,擅长理气血,散风寒湿 邪。醋艾叶温而不燥,并能增强逐寒止痛作用。艾叶炭辛散之性大减,温经止血力强。
15、        炮姜 【药性】苦、涩,温。归脾、肝经。
【功效】温经止血,温中止痛。
【应用】出血证;腹痛,腹泻。
【用法用量】3 — 6 g o
16、        灶心土
【药性】苦,温。归脾、胃经。
【功效】温中止血,止呕止泻。
276
【应用】出血证;胃寒呕吐;脾虚久泻。
【用法用量】15—30 g,布包先煎。或60-120g,煎汤代水。可入丸散,外用适量。 十七、活血化瘀药
含义:以通利血脉,促进血行,消散瘀血为主 ,活血药、破血药。
性能功用: 多辛、苦,温,归肝、心经。活血化瘀、止痛调经、消癥消肿。主治各种 血瘀症。分为:活血止痛、活血调经、活血疗伤、破血消癥药。
配伍应用:常与行气药配伍,以增强活血化瘀作用。
使用注意:
1        本类药物易耗血动血,故妇女月经过多及其他出血证无瘀血者忌用。
2        孕妇慎用或忌用。
1、川芎
【药性】辛,温。归肝、胆、心包经 。
【功效】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
【应用】主治血瘀气滞诸证,头痛,风湿痹痛
【用法用量】3〜9g;研末吞服,一次1〜1.5g。经酒制后,能引药上行,增加活血、行 气、止痛作用。
【使用注意】阴虚火旺、月经过多者慎用。
2、延胡索
【药性】辛、苦,温。归肝、脾、心经。
【功效】活血,行气,止痛。
【应用】 主治气血瘀滞诸痛证。
【用法用量】3〜9g;研末吞服,一次1.5〜3g。
3、        郁金
【药性】辛、苦,寒。归肝、心、胆经。
【功效】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清心凉血,利胆退黄。
【应用】主治气滞血瘀,胸胁疼痛;热病神昏,癫痫痰闭;肝胆湿热黄疸、胆石症;吐 血衄血等气血上逆出血证
【用法用量】5〜12g。经醋制后,味微辛、酸,性微寒。能引药入血分,增强疏肝止痛 的作用。
【使用注意】传统认为不宜与丁香同用。
4、        姜黄
【药性】辛、苦,温。归肝、脾经。
【功效】活血行气,痛经止痛。
【应用】主治气滞血瘀痛;风湿痹痛;外用治疗臃肿疼痛瘙痒。
【用法用量】3〜10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血虚无气滞血瘀者慎用,孕妇忌用。
5、        乳香
【药性】辛、苦,温。归肝、心、脾经。
【功效】活血止痛,行气,消肿生肌。
【应用】主治跌打损伤,疮疡臃肿;气滞血瘀痛证。
【用法用量】3〜10g。宜炒去油用。外用适量,研末外敷。
【使用注意】胃弱者慎用,孕妇及无瘀滞者忌用。
6、        没药
【药性】辛、苦,平。归肝、心、脾经。
277
【功效】活血止痛,消肿生肌。 【应用】主治跌打损伤,疮疡臃肿;气滞血瘀痛证。
【用法用量】3〜10g。宜炒去油用。外用适量,研末外敷。 【使用注意】胃弱者慎用,孕妇及无瘀滞者忌用。
7、五灵脂 【药性】辛、咸、甘,温。归肝经。
【功效】活血止痛,化瘀止血。 【应用】瘀血阻滞痛证;瘀血阻滞出血者证。
【用法用量】3〜10g。宜包煎。 【使用注意】血虚、孕妇及无瘀滞者忌用。不宜与人参同用。
8、丹参 【药性】苦,微寒。归心、心包、肝经。 【功效】活血调经,祛瘀止痛,凉血消痈,除烦安神。
【应用】主治妇女月经不调,痛经,产后瘀滞腹痛;血瘀心腹疼痛,癥瘕积聚,跌打损 伤,风湿痹痛;疮疡痈肿;热病烦躁昏迷,杂病心悸失眠。
【用法用量】5-15go生品祛瘀止痛、清心除烦力强,并能通行血脉。酒制后,缓和寒 凉之性,增强活血祛瘀、调经之功,并能通行血脉。
【使用注意】不宜与藜芦同用,孕妇慎用。
9、红花
【药性】辛,温。归心、肝经 【功效】活血通经,祛瘀止痛。 【应用】主治血瘀经闭,痛经,产后腹痛等;癥瘕积聚;胸痹心痛,血瘀腹痛,胁痛; 跌打损伤,瘀滞肿痛;斑疹色暗,热郁血瘀。
【用法用量】3〜9go 【使用注意】孕妇忌用。出血倾向者不宜。
附:番红花: 活血化瘀通经,凉血解毒。
10、桃仁 【药性】苦、甘,平。有小毒。归心、肝、大肠经。 【功效】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
【应用】瘀血阻滞证;肠燥便秘;肠痈肺痈;咳嗽气喘。
【用法用量】5〜10g,捣碎用。生品以活血祛瘀力强,火单后易去皮,除去非药用部分, 有效物质易煎出,功用与生品基本—致。炒桃仁偏于润燥和血。
【使用注意】孕妇忌服,过量可见头晕、头痛、呕吐、心悸等。
11、        益母草
【药性】苦、辛,微寒。归肝、肾、膀胱经。 【功效】活血调经,利水消肿,清热解毒。
【应用】主治血瘀经闭,痛经,产后瘀滞腹痛,恶露不尽;跌打损伤,疮痈肿毒;水肿 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10〜30go可熬膏,入丸剂。 【使用注意】无瘀滞或阴虚血少者忌用。
12、        牛膝 【药性】苦、甘、酸,平。归肝、肾经 【功效】活血通经,补益肝肾,强壮筋骨,利水通淋,引血(火)下行。
【应用】主治血瘀经闭,痛经,产后瘀滞腹痛,跌打损伤;肾虚腰痛,腰膝酸软久痹;
278
淋证,水肿,小便不利;火热上炎,阴虚火旺之头痛眩晕、吐血衄血。
【用法用量】6〜15g。酒炙后,增强活血祛瘀,通经止痛的作用。盐炙后,能引药入肾, 增强补肝肾,强筋骨,利尿通淋的作用。
【使用注意】孕妇及月经过多者忌用。脾虚下陷,下元不固者慎用
13、        王不留行
【药性】苦,平。归肝、胃经 【功效】活血通经,下乳消痈,利尿通淋。 【应用】主治血瘀经闭,痛经,难产;产后乳汁不下,乳痈肿痛;淋证,热淋,血淋, 石淋。
【用法用量】5〜10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孕妇慎用。
14、        土鳖虫 【药性】咸,寒。有小毒。归肝经。 【功效】破血逐瘀,续筋接骨。
【应用】主治跌打损伤,筋伤骨折;血瘀经闭,产后瘀滞腹痛。土鳖虫生用有腥臭味, 不利于服用,外用可治跌打损伤等。
【用法用量】煎服,3-10g;研末服,1-1.5g,黄酒送服。外用适量。炒制后,消除其不 良气味,质变酥脆,便于粉碎服用。
【使用注意】孕妇忌用。
15、        骨碎补 【药性】苦,温。归肝、肾经。 【功效】活血续伤,补肾强骨。
【应用】主治跌打损伤,筋伤骨折,瘀滞肿痛;肾虚腰痛脚弱,耳鸣耳聋,久泻。 【用法用量】煎服,10-15g;研末服,或鲜品捣敷。
【使用注意】阴虚火旺、血虚风燥者慎用。
16、        血竭 【药性】甘、咸,平。归肝经。 【功效】活血定痛,化瘀止血,敛疮生肌。 【应用】主治跌打损伤,瘀滞心腹疼痛;外伤出血;疮疡不敛。 【用法用量】1-2g;研末服,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孕妇及月经期忌用。
17、        莪术 【药性】辛、苦,温。归肝、脾经。
【功效】破血行气,消积止痛。 【应用】主治气滞血瘀所至癥瘕积聚,心腹瘀痛等;食积脘腹胀痛;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3〜15g。生莪术行气消积力强,多用于食积胃痛,瘀滞腹痛。醋莪术重在 入肝经血分,增强破血消癥作用,多用于瘀滞经闭,胁下癥块。
【使用注意】孕妇及月经过多者忌用。
18、三棱 【药性】辛、苦,平。归肝、脾经。 【功效】破血行气,消积止痛。 【应用】主治气滞血瘀所至癥瘕积聚,心腹瘀痛等;食积脘腹胀痛;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6〜9g。生用破血力强,醋制后加强祛瘀止痛的作用。
【使用注意】孕妇及月经过多者忌用。
279
19、        水蛭
【药性】咸、苦,平;有小毒。归肝经。 【功效】破血通经,逐瘀消癥。
【应用】癥瘕积聚,血瘀经闭;跌打损伤,心腹疼痛。
【用法用量】1.5〜3g;研末服,0.3〜0.5g。以入丸散或研末服为宜。水蛭生品有毒, 多入煎剂,以破血逐瘀为主。滑石粉炒后能降低毒性,质地酥脆,多入丸散剂。
【使用注意】孕妇忌用。
20、        穿山甲
【药性】咸,微寒;归肝、胃经。 【功效】活血消癥,通经下乳,消肿排脓。 【应用】癥瘕积聚,血瘀经闭;风湿痹痛,中风瘫痪;产后乳汁不下;疮痈肿毒,瘰疬。 【用法用量】3〜10g;研末服,1〜1.5g。
【使用注意】孕妇忌,臃肿已溃者忌用。
十八、化痰止咳平喘药
含义:祛痰或消痰,减轻或制止咳嗽和喘息。
性能功用:温肺化痰和清热化痰药 ;止咳平喘作用也有宣肺、清肺、润肺、降肺、敛 肺。
分类主治 : 分为化痰药和止咳平喘药
配伍应用:常与健脾、行气药配伍
使用注意:
1        咳嗽兼咯血者,不用温燥性强有刺激性的化痰药,以免促进出血。
2        对于麻疹初期的咳嗽,一般以清宣肺气为主,不用温性或收敛的止咳药,以免助热或 影响麻疹透发。
3        个别麻醉镇咳定喘药,因易成瘾或敛邪,用之宜慎。
1、半夏
【药性】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 【功效】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消肿止痛 【应用】主治湿痰,寒痰证;胃气上逆呕吐;心下痞,结胸,梅核气等;瘿瘤痰核,毒 蛇咬伤等。
【用法用量】3〜10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姜半夏长于降逆止呕,法半夏长于燥湿且 温性较弱。
【使用注意】反乌头。性温燥,阴虚燥咳、血证、热痰等慎用。
2、天南星
【药性】辛、苦,温;有毒。归脾、胃、肺经 【功效】燥湿化痰,祛风解痉,散结消肿。
【应用】主治湿痰,寒痰证;风痰眩晕,中风,破伤风;痈疽肿痛,蛇虫咬伤。
【用法用量】3〜10g。多制用,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阴虚燥咳者及孕妇忌用。
3、旋覆花
【药性】辛、苦、咸,微温;归胃、肺经。 【功效】降气化痰,降逆止呕。
【应用】咳嗽痰多,痰饮痞满证;噫气,呕吐。
【用法用量】3〜10g。宜包煎。
【使用注意】阴虚燥咳者忌用。
280
4、白前
【药性】辛、苦,微温;归肺经。
【功效】降气化痰。 【应用】主治咳嗽痰多,气喘。
【用法用量】3〜10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阴虚燥咳者及孕妇忌用。
5、        川贝
【药性】苦、甘,微寒。归肺、心经。
【功效】清热化痰,润肺止咳,散结消肿。
【应用】主治虚劳咳嗽,肺热燥咳;瘰疬疮肿,乳痈,肺痈。
【用法用量】3〜10g。研粉冲服,一次1〜2go 【使用注意】不宜与乌头类药物同用。
6、        浙贝
【药性】苦,寒。归肺、心经。
【功效】清热化痰,开郁散结。
【应用】主治燥热、痰热咳嗽;瘰疬,瘿瘤,肺痈等。
【用法用量】3〜10g。
【使用注意】反乌头。
7、瓜蒌
【药性】甘、微苦,寒。归肺、胃、大肠经。
【功效】清热化痰,宽胸散结,润肠通便。 【应用】主治痰热咳嗽;胸痹、结胸;肺痈,肠痈,乳痈;肠燥便秘。
【用法用量】全瓜蒌10〜20g;瓜蒌皮6〜12g;瓜蒌仁10〜15g。生瓜萎清热涤痰,宽 胸散结作用较强.亦能滑肠通便。蜜瓜萎能增强润肺止咳作用。
【使用注意】脾虚便溏者忌用。反乌头。
8、竹茹
【药性】甘,微寒。归肺、胃经。
【功效】清化热痰,除烦止呕。
【应用】肺热咳嗽,痰热心烦不寐;胃热呕吐,妊娠恶阻,凉血止血。
【用法用量】6〜10g。生用清痰热,姜汁炙可止呕。
9、        前胡
【药性】苦、辛,微寒。归肺经。
【功效】降气化痰,疏散风热。
【应用】痰热咳喘;风热咳嗽。
【用法用量】6〜10g。或入丸散。
10、        桔梗
【药性】苦、辛,平。归肺经。 【功效】宣肺,化痰,利咽,排脓。
【应用】主治肺气不宣,咳嗽痰多,胸闷不畅;咽喉肿痛,失音;肺痈咳吐脓痰;开宣 肺气利二便。
【用法用量】3〜9g。本品性升散,蜜炙可增强润肺止咳作用。 【使用注意】凡气机上逆之呕吐、呛咳、眩晕;阴虚火旺咳血等不宜用。用量过大易致 恶心呕吐,又因桔梗皂苷有溶血作用,不宜作注射给药。
11、海藻
281
【药性】咸,寒。归肝、肾经。
【功效】消痰软坚,利水消肿。
【应用】主治瘿瘤瘰疬,睾丸肿痛;痰饮水肿。
【用法用量】10〜15g。
【使用注意】传统认为反甘草。
12、昆布
【药性】咸,寒。归肝、肾经。
【功效】消痰软坚,利水消肿。
【应用】主治瘿瘤瘰疬,睾丸肿痛;痰饮水肿。
【用法用量】6〜12go
13、        苦杏仁
【药性】苦,微温;有小毒。归肺、大肠经。
【功效】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应用】主治咳嗽气喘;肠燥便秘。
【用法用量】3〜10g,生品入煎剂宜后下。生品性微温而质润,长于润肺止咳,润肠通 便。去皮利于有效物质溶出,提高疗效。其作用与生品同。炒苦杏仁性温,长于温散肺寒, 可去小毒。苦杏仁霜润燥作用减弱,不滑肠,宣降肺气之力较强。
【使用注意】有小毒,勿过量;婴儿慎用。
14、        紫苏子
【药性】辛,温。归肺、大肠经。
【功效】降气化痰,止咳平端,润肠通便。
【应用】主治咳喘痰多;肠燥便秘。
【用法用量】5〜10g。生品润燥滑肠力专,炒后辛散之性缓和,温肺降气作用较强,并 能提高煎出效果。蜜苏子长于润肺止咳、降气平喘。苏子霜有降气平喘之功,但无滑肠之忧。
15、        紫菀
【药性】苦、辛、甘,微温。归肺经。
【功效】润肺化痰止咳。
【应用】主治咳喘有痰。
【用法用量】5〜10g。外感暴咳生用,肺虚久咳蜜炙用。
16、        款冬花
【药性】苦、微苦,温。归肺经。
【功效】润肺下气,化痰止咳。
【应用】主治咳嗽气喘。
【用法用量】5〜10g。外感暴咳生用,内伤久咳炙用。
17、枇杷叶
【药性】辛,微寒。归肺、胃经。
【功效】清肺止咳,降逆止呕。
【应用】主治肺热咳嗽,气逆喘急;胃热呕吐,哕逆。
【用法用量】5〜10g。止咳炙用,止呕生用。
18、桑白皮
【药性】甘,寒。归肺经。
【功效】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应用】主治肺热咳嗽;水肿。
【用法用量】6〜12g。泻肺利水、清火平肝宜生用,肺虚咳嗽宜蜜炙用。
282
19、        葶苈子
【药性】苦、辛,大寒。归肺、膀胱经。 【功效】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应用】主治痰涎壅盛,喘息不得平卧;水肿,悬饮,胸腹积水,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5〜10g。也可研末。
20、        白果 【药性】甘、苦、涩,平。有毒归肺经。
【功效】敛肺化痰定喘,止带缩尿。 【应用】哮喘痰嗽;带下,白浊,尿频,遗尿。
【用法用量】5〜10g。捣碎用。 【使用注意】不可多用,小儿尤其注意。
十九、安神药 含义:安定神志为主,用治心神不宁病证 性能功用:主要归于心经,肝藏魂,心气虚、心血虚、心火盛 等其它心神不宁证。 分类主治:重镇安神药和养心安神药 配伍应用:安神药的运用须根据不同病因病机选择适宜药物
使用注意:
1矿石类药物,如作丸散服,易伤胃耗气,不宜长期服,配伍养胃健脾之品;
2        入煎剂应打碎先煎;
3        部分药物有毒,更须慎用;
4        宜在睡前服。
1、朱砂 【药性】甘,微寒;有毒。归心经。
【功效】镇心安神,清热解毒。 【应用】主治心神不宁,心悸失眠;惊风,癫痫;疮痈肿毒,咽喉肿痛,口舌生疮。
【用法用量】0.1〜0.5g,多入丸散,不宜入煎剂。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本品有毒,肝肾功能不全者禁服;忌火煅,火煅析出水银,有剧毒。
2、        磁石
【药性】咸,寒;归心、肝、肾经。 【功效】镇惊安神,平肝潜阳,聪耳明目,纳气平喘。
【应用】主治心神不宁,惊悸失眠;惊风,癫痫;头晕目眩;疮痈肿毒,咽喉肿痛,口 舌生疮;肾虚气喘。
【用法用量】9〜30g,宜打碎先煎。入丸散不超过3go 【使用注意】脾胃虚弱者慎用。
3、        龙骨
【药性】甘、涩,平。归心、肝、肾经。 【功效】镇静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
【应用】主治心神不宁,心悸失眠,惊痫癫狂;肝阳眩晕;滑脱诸证;湿疮湿疹,疮疡 久溃不敛。
【用法用量】15〜30g,宜先煎。外用适量。煅龙骨长于收敛固涩,生肌敛疮。
4、        酸枣仁 【药性】甘、酸,平。归肝、胆、心经。 【功效】养心益肝,安神,敛汗,生津。
283
【应用】主治心悸失眠;自汗,盗汗。
【用法用量】9〜15g。研末吞服,每次1.5〜2g。生品性平,宜入清剂中,有养心安神, 滋补肝肾的作用。炒枣仁性偏温补,宜入温剂,长于养心敛汗。酸枣仁炒后质酥脆,有利于 煎出有效成分,提高疗效。
5、        柏子仁 【药性】甘,平。归肾、大肠、心经。
【功效】养心安神,润肠通便。
【应用】主治心悸失眠;肠燥便秘,滋补阴液。
【用法用量】3〜9go 【使用注意】便溏及痰多者慎用。
6、        合欢皮
【药性】甘,平。归肾、肝、心经。
【功效】解郁安神,活血消肿。 【应用】主治心神不宁,烦躁失眠;跌打骨折,血瘀肿痛;肺痈,疮痈肿毒。
【用法用量】6〜12go 【使用注意】孕妇慎用。
7、远志 【药性】苦、辛,温。归肾、肺、心经。 【功效】安神益智,祛痰开窍,消散臃肿。
【应用】主治失眠多梦,心悸怔忡,健忘;癫痫惊狂;咳嗽痰多;乳房肿痛。
【用法用量】3〜9g。外用适量,化痰止咳炙用。 【使用注意】实热或痰火内盛者慎用。
二十、平肝熄风药 含义:平肝潜阳或息风止痉为主要作用 性能功用:入肝经,可镇惊安神、清肝明目、降逆凉血、祛风通络。
主治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之病证 分类主治:平肝潜阳和息风止痉药 配伍应用:应根据引起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的病因、病机及兼证的不同,进行相应配伍。 使用注意:
1本类药物有性偏寒凉或性偏温燥之不同,若脾虚慢惊者,不宜用寒凉之品;
2 阴虚血亏者,当忌用温燥之品。
1、石决明
【药性】咸,寒。归肝经 【功效】平肝潜阳,清肝明目。
【应用】主治肝阳上亢,头晕目眩;目赤,翳障,视物昏花。
【用法用量】3〜15g;应打碎先煎。平肝、清肝宜生用,外用点眼宜煅用、水飞。煅石 决明降低了咸寒之性,缓和平肝潜阳的功效,增强固涩收敛,明目的作用。
【使用注意】本品咸寒易伤脾胃,故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慎用。
2、珍珠母
【药性】咸,寒。归肝、心经。 【功效】平肝潜阳,清肝明目,镇惊安神。
【应用】主治肝阳上亢,头晕目眩;目赤,翳障,视物昏花;惊悸失眠,心神不宁。
【用法用量】10〜25g;应打碎先煎。或入丸散。外用适量。
284
【使用注意】本品咸寒易伤脾胃,故脾胃虚寒,孕妇慎用。
3、        牡蛎
【药性】咸,微寒。归肝、胆、肾经。 【功效】平肝潜阳,重镇安神,软坚散结,收敛固涩。 【应用】主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肝阳上亢,头晕目眩;痰核,瘰疬,瘿瘤,癥瘕积 聚;滑脱诸证。
【用法用量】9〜30g;宜打碎先煎。外用适量。收敛固涩宜煅用,煅后质地酥脆,便于 粉碎和煎出药效,增强收敛固涩的作用。
4、        代赭石
【药性】苦,寒。归肝、心经。
【功效】平肝潜阳,重镇降逆,凉血止血。 【应用】主治肝阳上亢,头晕目眩;呕吐呃逆;气逆喘息;血热,崩漏。
【用法用量】10〜30g;宜打碎先煎。外用适量。止血宜煅用,平肝宜生用。
5、        刺蒺藜
【药性】辛、苦,微温。有小毒。归肝经。 【功效】平肝疏肝,祛风明目。
【应用】肝阳上亢,头晕目眩;胸胁胀痛;风热上攻,目赤翳障;风疹瘙痒,白癜风。 【用法用量】6〜9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孕妇慎用。
6、        羚羊角
【药性】咸,寒。归肝、心经。 【功效】平肝息风,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应用】主治肝风内动,惊痫抽搐;肝阳上亢,头晕目眩;肝火上炎,目赤头痛;温热 病壮热神昏,热毒发斑。
【用法用量】1〜3g;宜单煎2小时以上。磨汁或研粉服,每次0.3〜0.6g。羚羊角炮制 后,便于调剂和服用。
7、牛黄
【药性】甘,凉。归心、肝经。
【功效】化痰开窍,凉肝息风,清热解毒。 【应用】主治热病神昏;小儿惊风,癫痫;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牙痛,痈疽疔毒。
【用法用量】入丸、散剂,每次0.15〜0.35g。外用适量,研末敷患处。 【使用注意】非实热证不宜用,孕妇慎用。
8、钩藤
【药性】甘,凉。归肝、心包经。
【功效】清热平肝,息风定惊。
【应用】主治头痛眩晕;肝风内动,惊痫抽搐。
【用法用量】3〜12g;入煎剂宜后下。
9、天麻
【药性】甘,平。归肝经。
【功效】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
【应用】主治肝风内动,惊痫抽搐;眩晕头痛;肢体麻木,手足不遂,风湿痹痛。
【用法用量】3〜9g。研末冲服,每次1〜1.5g。天麻蒸制,主要是为了便于软化切片,
同时可破坏酶,保存有效成分。
二十一、开窍药
285
含义:具辛香走窜之性,以开窍醒神为主要作用,治疗闭证神昏
性能功用:味辛、气味芳香,入心经。具通关开窍,回苏醒神等功效。主要治温病热陷 心包、痰浊蒙蔽清窍,神昏谵语等卒然昏厥、痉挛抽搐等症。
配伍应用:神志昏迷有虚实之别,虚证即脱证,实证即闭证。
脱证治当补虚固脱;闭证治当通关开窍,醒神回苏,宜用本类药物治疗。闭证又有 寒闭、热闭的不同。
使用注意:
本类药辛香走窜,为救急、治标之品,且能耗伤正气,故只宜暂服,不可久用;其有效 成分易于挥发,内服多入丸剂、散剂,不入煎剂。
1、麝香
【药性】辛,温。归心、脾经。
【功效】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消肿止痛。
【应用】主治闭证神昏;疮疡肿毒,咽喉肿痛;血瘀经闭,心腹暴痛,跌打损伤;难产, 死胎,胞衣不下。
【用法用量】入丸散,每次0.03〜0.1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孕妇禁用。
2、苏合香
【药性】辛,温。归心、脾经。
【功效】开窍醒神,辟秽,止痛。
【应用】主治寒闭神昏;胸腹冷痛满闷。
【用法用量】入丸散,每次0.3〜1g。外用治冻疮适量。
二十二、补虚药
含义:补充亏损,增强机能活动,治虚证为主。
性能功用:甘味,能扶助正气,补益精微,具有补虚功效,主治正气虚弱、精微物质亏 耗。
分类主治:分补气、补阳、补血、补阴药。
配伍应用:使用补虚药,应考虑到气血阴阳之间,在生理上的相互联系依存,以及病理 上的相互影响。
使用注意:
1        邪实而正不虚者不补, 应避免当补而补之不当。
2        用于扶正祛邪,使祛邪而不伤正,补虚而不留邪。 应注意补而兼行,使补而不滞。
3        补虚药汤剂,久煎,使药味尽出。
1、人参
【药性】甘、微苦,微温。归肺、脾、心经。
【功效】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益智。
【应用】主治元气虚脱证;肺脾心肾气虚证;热病气虚津伤口渴及消渴证。
【用法用量】3〜9g;挽救虚脱可用15〜30g。宜文火另煎分次兑服。野山参研末吞服,
每次2g,日服2次。人参入药用时须除去芦头,传统认为人参芦头有催吐作用,去芦免吐。
【使用注意】不宜与藜芦同用。
2、党参
【药性】甘,平。归脾、肺经。
【功效】补脾肺气,补血,生津。
【应用】主治脾肺气虚证;气血两虚证;气津两伤证。
286
【用法用量】9〜30g。生党参擅长益气生律。米党参以补气键脾作用力强。蜜党参增强 了补中益气润燥养阴的作用。
【使用注意】不宜与藜芦同用。
3、        西洋参 【药性】甘,微苦,凉。归心、肾、脾、肺经。
【功效】补气养阴,清热生津。
【应用】主治气阴两伤证;肺气虚及肺阴虚证;热病气虚津伤口渴及消渴证。
【用法用量】3〜6g。另煎兑服。 【使用注意】不宜与藜芦同用。
4、        黄芪
【药性】甘,微温。归脾、肺经。 【功效】补气健脾,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消肿,托毒生肌。
【应用】主治脾气虚证;肺气虚证;气虚自汗;气血亏虚,疮疡难溃难腐,或溃久难敛。 【用法用量】9〜30g。蜜炙可增强其补中益气作用。生黄芪擅于固表止汗,利水消肿, 托毒排脓。蜜黄芪益气补中。
【使用注意】不宜与藜芦同用。
5、        白术
【药性】甘、苦,温。归脾、胃经。 【功效】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应用】主治脾气虚证;气虚自汗;脾虚胎动不安。
【用法用量】6〜12g。白术生用,以健脾燥湿,利水消肿为主。土炒白术,借土气助脾, 补脾止泻力胜。麸炒白术能缓和燥性,借麸入中,增强健脾作用。
【使用注意】本品性偏温燥,热病伤津及阴虚燥渴者不宜。
6、        山药
【药性】甘,平。归脾、肺、肾经。
【功效】益气养阴,补脾肺肾,固精止带。 【应用】主治脾气虚证;肺虚证;肾虚证;消渴气阴两虚。
【用法用量】15〜30g。麸炒增强健脾止泻作用。
7、        甘草
【药性】甘,平。归心、肺、脾、胃经。 【功效】补脾益气,祛痰止咳,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应用】主治心气不足,脉结代、心动悸;脾气虚证;咳喘;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热 毒疮疡,咽喉肿痛,药食中毒;调和药性。
【用法用量】1.5〜9g。生用性微寒,可清热解毒;蜜炙药性微温,并可增强补益心脾 之气和润肺止咳作用。生甘草,味甘偏凉,长于清热解毒,祛痰止咳。
【使用注意】不宜与藜芦同用。
8、鹿茸
【药性】甘、咸,温。归肾、肝经。
【功效】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
【应用】主治肾阳虚衰,精血不足证;肾虚骨弱,腰膝无力或小儿五迟;妇女冲任虚寒,
崩漏带下;疮疡久溃不敛,阴疽疮肿内陷不起。
【用法用量】1〜2g,研末吞服,或入丸散。鹿茸炮制后,除去非药用部位,便于调剂
服用。洒制后增强有效成分的溶出,提高疗效。
【使用注意】服用本品宜从小量开始,缓缓增加,不可骤用用大量,以免阳升风动,头
287
晕目赤,或伤阴动血。凡发热者均当忌服。
9、        紫河车
【药性】甘、咸,温。归肺、肾、肝经。
【功效】补肾益精,养血益气。
【应用】阳痿遗精,腰酸,头晕耳鸣;气血不足主证;肺肾虚喘。
【用法用量】1〜3g,研末吞服,或入胶囊、丸散,如用鲜品,半个至一个。
【使用注意】凡阴虚发热者均当慎服。
10、        淫羊藿
【药性】辛、甘,温。归肾、肝经。
【功效】补肾阳,祛风湿。
【应用】主治肾阳虚衰,阳痿尿频,腰膝无力;风寒湿痹、肢体麻木。
【用法用量】3〜15g。生淫羊藿具有祛风湿的作用。羊脂油甘热,能温散寒邪,益肾补 阳;经羊脂制后,可增强温肾助阳的作用。
【使用注意】阴虚火旺者不宜服。
11、        杜仲
【药性】甘,温。归肝、肾经。
【功效】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应用】主治肾虚腰痛及各种腰痛;胎动不安,习惯性堕胎。
【用法用量】10〜15 g。为补肾安胎要药。盐炙后可直走下焦,增强补肝肾的作用,并 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炒用破坏其胶质有利于有效成分煎出,故比生用效果好。
【使用注意】本品为温补之品,阴虚火旺者慎用。
12、续断
【药性】苦、辛,微温。归肝、肾经。
【功效】补肝肾,强筋骨,续折伤,止崩漏。
【应用】主治阳痿不举,遗精遗尿;腰膝酸痛,寒湿痹痛;崩漏下血,胎动不安;跌打 损伤,筋伤骨折。
【用法用量】9〜15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敷。崩漏下血宜炒用。生续断补肝肾, 通血脉,强筋骨。酒续断能增强通血脉强筋骨作用。盐续断经盐制后可引药下行,增强补肝 肾作用。
【使用注意】风湿热痹者忌服。
13、        肉苁蓉
【药性】甘、咸,温。归肾、大肠经。
【功效】补肾助阳,润肠通便。
【应用】主治肾阳虚衰,精血不足,宫冷不孕证;肠燥津枯便秘。
【用法用量】10〜15g。
【使用注意】阴虚火旺及大便泄泻者不宜服。胃肠实热、大便秘结者也不宜用。
14、        菟丝子
【药性】甘,温。归肝、肾、脾经。
【功效】补肾益精,养肝明目,止泻安胎。
【应用】主治肾虚腰痛,阳痿遗精,尿频,宫冷不孕;肝肾不足,目暗不明;脾肾阳虚,
便溏泄泻;肾虚胎动不安。
【用法用量】10〜20g。生品养肝明目。菟丝子性温,盐制后平补肝肾,增强补肾固涩
作用。酒菟丝饼可增强温补脾肾的作用,能提高煎出效果。炒菟丝子可提高煎出效果。
【使用注意】本品为平补之药,但偏补阳,故阴虚火旺,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者不宜服。
288
15、        当归
【药性】甘、辛,温。归肝、心、脾经。
【功效】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
【应用】主治血虚诸证;血虚血瘀,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虚寒性腹痛,跌打损伤,痈 疽疮疡,风寒痹痛;血虚肠燥便秘。
【用法用量】5〜15g。止血用当归头,补血用当归身,破血用当归尾,补血活血用全当 归。生品质润,长于补血,调经,润肠通便。酒炙后,增强活血补血调经的作用。土炒后, 既能补血,又不致滑肠。炒炭后,以止血和血为主。
【使用注意】湿盛中满、大便泄泻者忌服。
16、        熟地黄
【药性】甘,微温。归肝、肾经。
【功效】补血养阴,填精益髓。
【应用】主治血虚诸证,肝肾阴虚诸证。
【用法用量】10〜30g。
【使用注意】本品性质粘腻,较生地黄更甚,有碍消化,凡气滞痰多、脘腹胀痛、食少 便溏者忌服。重用久服宜与陈皮、炒仁等同用,防止粘腻碍胃。
17、        白芍
【药性】苦、酸,微寒。归肝、脾经。
【功效】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
【应用】主治肝血亏虚,月经不调,肝脾不和,胸胁脘腹疼痛,四肢挛急疼痛,肝阳上 亢,头痛眩晕。
【用法用量】5〜15g。大剂量15〜30g。赤芍是选取芍药的细小根部干燥而得。白芍为 选取芍药的粗大根部,经煮烫、刮皮、干燥而得。
【使用注意】不宜与藜芦同用。
18、        阿胶
【药性】甘,平。归肺、肝、肾经。
【功效】补血,滋阴,润肺,止血。
【应用】主治血虚诸证;出血证;肺阴虚燥咳;热病伤阴,心烦失眠,阴虚风动,手足 瘛瘲。
【用法用量】5〜15g。入汤剂烊化。
【使用注意】黏腻,脾胃虚弱者慎用。
19、        何首乌
【药性】苦、甘、涩,微温。归肝、肾经。 【功效】生用解毒截虐,润肠通便;制用补益精血。 【应用】主治精血亏虚,头晕眼花,须发早白;久疟,痈疽,瘰疬,肠燥便秘。
【用法用量】10〜30g。
【使用注意】大便溏泻及湿痰较重者慎用。
20、        龙眼肉
【药性】甘,温。归心、脾经。
【功效】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应用】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惊悸怔忡,失眠健忘。
【用法用量】10〜25g。大剂量30〜60g。
【使用注意】湿盛中满或有停饮、痰、火者忌服。
21、北沙参
289
【药性】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
【功效】养阴清肺,益胃生津。
【应用】主治肺阴虚证;胃阴虚证。
【用法用量】4.5〜9g。
【使用注意】反藜芦。 附:南沙参:甘、微寒。归肺、胃经。
养阴清肺,清胃生津。 主治肺阴虚证;胃阴虚证。
22、百合
【药性】甘,微寒。归肺、心、胃经。
【功效】养阴润肺,清心安神。
【应用】阴虚燥咳证;阴虚有热之失眠心悸或百合病心肺阴虚内热。
【用法用量】6〜12g。蜜炙润肺作用好。
23、        麦门冬
【药性】苦,寒。归肺、肾经。
【功效】养阴生津,润肺清心。
【应用】主治肺阴虚证;胃阴虚证;心阴虚证。
【用法用量】6〜12go
24、        玉竹
【药性】甘,微寒。归肺、胃经。
【功效】养阴润燥,生津止渴。
【应用】肺阴虚证;胃阴虚有热证。
【用法用量】6〜12go
25、        黄精
【药性】甘,平。归脾、肺、肾经。
【功效】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
【应用】阴虚燥咳,肺肾阴虚证;脾胃虚弱;肾精亏虚,内热消渴。
【用法用量】9〜15g。
26、        龟甲
【药性】甘,微寒。归肝、肾、心经。
【功效】滋阴潜阳,益肾强骨,养血补心。
【应用】主治阴虚阳亢,阴虚内热,虚风内动;肾虚骨痿,囟门不合;阴血亏虚,惊悸, 失眠,健忘。
【用法用量】9〜24g。宜先煎。本品经砂炒醋淬后,有效成分更容易煎出;并除去腥气, 便于制剂。
27、鳖甲
【药性】咸、甘,寒。归肝、肾经。
【功效】滋阴潜阳,退热除蒸,软坚散结。
【应用】主治肝肾阴虚证,癥瘕积聚。
【用法用量】9〜24g。宜先煎。本品经砂炒醋淬后,有效成分更容易煎出;其可去其腥
气,易于粉碎,方便制剂。
二十三、收涩药
含义:收敛固涩为主,用于滑脱病证的药物 。
性能功用:味酸涩,性温或平,入肺、脾、肾、大肠经。能敛耗散,固滑脱。主要功效
290
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精缩尿、收敛止血、止带等。 分类:固表止汗、敛肺涩肠、固精缩尿止带。
配伍应用:滑脱病证的根本原因是正气虚弱,故应用收涩药治疗乃属于治病之标,因此 临床应用时,须与相应的补益药配伍同用,以标本兼顾。
使用注意:性涩易敛邪,表邪未解,内有湿滞,及郁热未清者,均不宜用。
1、麻黄根
【药性】甘、微涩,平。归肺经。
【功效】固表止汗。
【应用】主治自汗盗汗。
【用法用量】3〜9g;与牡蛎共研末后,外用治疗虚汗证。
【使用注意】凡表邪未解,均不宜用。
2、浮小麦
【药性】甘,凉。归心经。
【功效】固表止汗,益气,除热。
【应用】主治自汗盗汗;骨蒸劳热。
【用法用量】15〜30g;可研末服。
【使用注意】凡表邪汗出者均不宜用。
3、        五味子
【药性】酸、甘,温。归肺、心、肾经。
【功效】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
【应用】主治久咳虚喘;自盗汗;遗精,滑精;久泻不止;津伤口渴,消渴;心悸失眠, 多梦。
【用法用量】3〜6g;研末服,1〜3g。醋制增强酸涩收敛作用,用于遗精滑精,久泻不 止,久咳肺气耗散者。酒制温补,用于心肾虚损,梦遗滑精,心悸失眠。蜜制补益肺肾,用 于久咳虚喘。
【使用注意】凡表邪未解,内有实热,咳嗽初起,麻疹初期,均不宜用。
4、        乌梅
【药性】酸、涩,平。归肝、脾、肺、大肠经。
【功效】敛肺涩肠,生津安蛔。
【应用】主治肺虚久咳;久泻,久痢;蛔厥腹痛,呕吐;虚热消渴。
【用法用量】3〜10g,大剂量可用至30go外用适量,捣烂或炒炭研末外敷。止泻止血 宜炒炭。乌梅肉作用更强。醋乌梅肉收敛,适用肺气耗散久咳不止和蛔厥。
【使用注意】外有表邪、实热积滞不宜服。
5、        五倍子
【药性】酸、涩,寒。归肺、大肠、肾经。 【功效】敛肺降火,止咳止汗,涩肠止泻,固精止遗,收敛止血,收湿敛疮。 【应用】主治咳嗽咯血;自盗汗;遗精,滑精;久泻不止;崩漏便血痔疮;湿疮肿毒。 【用法用量】3〜9g;研末服,1〜2g,或者煎汤外洗。
【使用注意】湿热泻痢者慎用。
6、        诃子
【药性】苦、酸、涩,平。归肺、大肠经。
【功效】涩肠止泻,敛肺止咳,利咽开音。
【应用】主治久泻久痢;久咳失音。
【用法用量】3〜10g;涩肠止泻煨用,敛肺清热、利咽开音宜生用。
291
【使用注意】凡表邪未解,内有湿热积滞者,均不宜用。
7、肉豆蔻
【药性】辛,温。归脾、胃、大肠经。
【功效】涩肠止泻,温中行气。
【应用】主治虚泻,冷痢;胃寒胀痛,食少呕吐。
【用法用量】3〜9g;入丸散每次,1g以内。内服需煨用。 【使用注意】湿热泻痢者不宜用。
8、山茱萸
【药性】酸、涩,微温。归肝、肾经。 【功效】补益肝肾,涩精固脱。
【应用】主治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阳痿;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漏,月经过多;大 汗不止,体虚欲脱。
【用法用量】5〜10g,急救固脱20〜30g蒸制,补肝肾作用增强,酒蒸品滋补作用更强。 【使用注意】素有湿热而致小便淋涩者,不宜应用。
9、        桑螵蛸
【药性】甘、咸,平。归肝、肾经。
【功效】补肾助阳,固精缩尿。
【应用】主治腰膝酸软,遗尿尿频;肾虚阳痿。
【用法用量】6〜10g,
【使用注意】阴虚多火、膀胱有热而素有小便频数者,不宜应用。
10、        海螵蛸
【药性】咸、涩,微温。归肝、肾经。 【功效】固精止带,收敛止血,制酸止痛,收湿敛疮。
【应用】主治遗精滑精,带下;崩漏,吐血,便血,月经过多;胃痛吐酸;湿疮湿疹, 溃疡不敛。
【用法用量】6〜12g,外用适量。
11、芡实
【药性】甘、涩,平。归脾、肾经。
【功效】益肾固精,健脾止泻,除湿止带。
【应用】主治遗精滑精;脾虚久泻;带下。
【用法用量】10〜15g。
12、刺猬皮
【药性】苦、涩,平。归胃、大肠、肾经。
【功效】收敛止血,固精缩尿,化瘀止痛。
【应用】主治遗精滑精,遗尿尿频;便血痔疮;胃痛呕吐。
【用法用量】3〜10g
【使用注意】素有湿热而致小便淋涩者,不宜应用。 二十四、涌吐药 含义:促使呕吐,治疗毒物、宿食、痰涎等停滞在胃脘或胸膈以上所致病证为主。 性能功用:酸苦辛,归胃经,涌吐毒物、宿食、痰涎。适用于误食毒物;或宿食停滞不 化;或痰涎壅盛;痰浊上涌等证。涌吐药物的运用,属于“八法”中的吐法,
使用注意:
1        作用强烈,多具毒性,伤胃损正,适用于形证俱实者。
2        采用“小量渐增”的使用方法,注意“中病即止”。
292
3        药后不吐可饮热开水或用翎毛探喉以助涌吐。
4        若呕吐不止,立即停药,并积极采取措施抢救。
5        吐后应适当休息,不宜马上进食。
6        凡年老体弱、妇儿等特殊人群忌用。
6 作用峻猛,反应强烈而痛苦不堪,故现代临床已少用。
1、常山 【药性】苦、辛,寒。有毒。归肺、心、肝经。 【功效】涌吐痰涎,截疟。
2、        瓜蒂
【药性】苦,寒。有毒。归胃经。
【功效】涌吐痰食,祛湿退黄。
3、        胆矾 【药性】酸、涩、辛,寒。有毒。归肝、胆经。
【功效】涌吐痰涎,解毒收湿,祛腐蚀疮。
二十五、外用药 含义:局部外用为主,起治疗作用的药物,称为外用药。 性能功用:以外用为主,兼可内服。
主要具有攻毒疗疮,拔毒化腐,敛疮生肌,杀虫止痒等作用。
使用注意:
1        本类药物内服时,宜作丸散剂应用,使缓慢吸收;
2        多具毒性,内服宜慎,要严格掌握剂量;无论外用或内服,都不可过量或持续使用, 以防发生毒性反应。
3        严格炮制,掌握用法,确保用药安全。
1、        炉甘石
解毒明目退翳,收湿止痒敛疮
2、        硫黄
外用解毒杀虫疗疮;内服补火助阳通便。
3、        雄 黄
攻毒,杀虫,祛痰截疟
4、        蛇床子
杀虫止痒,燥湿祛风,温肾壮阳。
5、        蜂房
攻毒杀虫,祛风止痛。
6、        硼 砂
外用清热解毒,内服清肺化痰。
7、        铅丹 外用拔毒生肌,杀虫止痒。
8、香油
293
香油,又称芝麻油,是从芝麻中提炼出来的,具有特别香味,故称为香油。有补血、润 肠、生津、通乳、养发等功效。适用于身体虚弱、头发早白、贫血萎黄、津液不足、大便燥 结、头晕耳鸣等症状。熬膏药用。
9、面粉
面粉是一种由小麦磨成的粉末。膏剂中外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3

主题

9479

帖子

2万

积分

核心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2266
31#
 楼主| 发表于 2020-6-15 19:25:16 | 只看该作者
31楼 铁鞭01说:
十、化湿药
含义:气味芬芳,性偏温燥,以化湿运脾为主。 性能功用:辛香温燥,主入脾胃经,能宣化湿浊,以舒畅气机,促脾胃运化,适用于脾 为湿困,湿着中阻等证。
配伍应用:常与行气药配伍。
使用注意:
1气味芳香,多含挥发油,入汤剂不宜久煎。
2辛香温燥之品,易耗气伤阴,阴虚血燥及气虚者慎用。
1、藿香
【药性】辛,微温。归脾、胃、肺经。
【功效】化湿,解暑,止呕。
【应用】主治湿滞中焦证;暑湿证及湿温初起;呕吐。
267
【用法用量13—9go鲜品加倍。藿香叶偏于解表,藿香梗偏于和中,鲜藿香长于解暑。 【使用注意】阴虚血燥者忌用。
2、苍术
【药性】辛、苦,温。归脾、胃经。
【功效】燥湿健脾,祛风湿。
【应用】主治湿滞中焦;风湿痹证;外感风寒夹湿之表证;用于治夜盲症。
【用法用量】3—9go苍术生品温燥而辛烈,燥湿,祛风,散寒力强。制苍术功同生品, 但经米泔水浸泡后能缓和燥性,降低辛烈温燥的副作用,有和胃的作用。麸炒后辛性减弱, 缓和燥性,气变芳香,增强了健脾和胃的作用。焦苍术辛燥之性大减。以固肠止泻为主。
【使用注意】阴虚内热、气虚多汗者忌用。
3、厚朴
【药性】苦、辛,温。归脾、胃、肺、大肠经。
【功效】行气平喘,燥湿消积。
【应用】主治湿滞中焦、气机不利所致脘腹胀痛,呕吐等;肠胃积滞,腹胀便秘;痰热 喘咳。
【用法用量】3—9g。生用较峻烈,味辛辣,对咽喉有刺激性。姜制后消除刺激性,增 强宽中和胃的功效。
【使用注意】阴虚内热、气虚多汗者忌用。
附药:厚朴花 辛,温。
[功效主治]芳香化湿,行气宽胸。主治湿阻气滞之脘腹胀痛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3

主题

9479

帖子

2万

积分

核心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2266
30#
 楼主| 发表于 2020-6-15 19:24:51 | 只看该作者
30楼 铁鞭01说:
九、祛风湿药 含义:祛风除湿,治疗风湿痹证为主 性能功用:味多辛苦,能祛风湿、经络、筋骨之邪,祛风湿痹证。筋脉拘挛、麻木重着。 分类主治:祛风湿寒、祛风湿热、祛风湿强筋骨
配伍应用:常与祛风药配伍,配以活血之品。
使用注意:
1为服用方便,剂型多样,酒剂、丸散剂、也可外用。
2辛温性燥的祛风湿药,易伤阴耗血。
1、        独活
【药性】辛、苦,微温。归肾、膀胱经。
【功效】祛风寒,止痹痛,解表。
【应用】主治风寒湿痹痛;外感风寒挟湿表证;头痛。
【用法用量】3—9go外用治皮肤瘙痒,适量。
2、        木瓜
【药性】酸,温。归肝、脾经。
【功效】舒筋活络,除湿和胃。
【应用】主治风湿痹痛,筋脉拘挛;脚气肿痛;吐泻转筋。
【用法用量】6—9 go
【使用注意】内有郁热,小便短赤者忌用。
3、        秦艽
【药性】苦、辛,微寒。归胃、肝、胆经。
【功效】祛风湿,止痹痛,退虚热,清湿热。
【应用】主治风湿痹痛,筋脉拘挛及手足不遂;骨蒸潮热;湿热黄疸。
266
【用法用量】3—9go炒制后苦味减弱,便于服用,功同生品,且无致呕的副作用。酒 制后,性平,苦味寒性减弱,增强祛风湿,舒筋络的作用。
4、防己
【药性】苦、辛,寒。归膀胱、肾、肺经。
【功效】祛风湿,止痛,利水消肿。
【应用】主治痹证;水肿脚气、痰饮。
【用法用量】4—9go
【使用注意】本品大苦大寒易伤胃气,胃纳不佳、阴虚体弱者慎服。
注:本品习称汉防己,偏于利水消肿
马兜铃科植物:广防己(木防己)偏于祛风止痛。但马兜铃酸易导致肾衰。
5、        丝瓜络
【药性】甘、平。归肺、胃、肝经。
【功效】祛风,通络,活血。
【应用】风湿痹证;胸胁胀痛;乳汁不通,乳痈;跌打损伤;胸痹。
【用法用量】4.5—9 go
6、        桑寄生
【药性】苦、甘,平。归肝、肾经。
【功效】祛风湿,益肝肾,强筋骨,安胎。
【应用】主治风湿痹痛,腰膝酸痛;胎漏下血,胎动不安。
【用法用量】9 — 15 g o
7、        狗脊
【药性】苦、甘,温。归肝、肾经。
【功效】祛风湿,补肝肾,强腰膝。
【应用】风湿痹证;腰膝酸软,下肢无力;遗尿,白带过多。
【用法用量】6 —12go外敷用于止血。
8、威灵仙
【药性】辛咸,温,有毒。归膀胱经。
【功效】祛风湿,通络止痛,消骨鲠。
【应用】风湿痹痛,肢体麻木,筋脉拘挛,屈伸不利;骨鲠咽喉。
【用法用量】6—9go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本品辛散走串,气血虚弱者慎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3

主题

9479

帖子

2万

积分

核心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2266
29#
 楼主| 发表于 2020-6-15 19:24:27 | 只看该作者
29楼 铁鞭01说:
八、泻下药 含义:引起腹泻、滑利大肠、促进排便为主 性能功用:沉降,入胃、大肠经。里实证。 分类主治:攻下药、润下药、峻下逐水药。 配伍应用:常与行气药配伍,加强泻下导滞作用。
使用注意:
1作用峻猛的药物易伤脾胃,脾胃气虚,年老体虚者慎用,孕妇、经期、哺乳期忌用。 2奏效即止,不可过量。
3药性峻猛毒大者,注意炮制、配伍、用法等。
1、大黄
【药性】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功效】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
【应用】积滞便秘;血热吐衄,目赤咽肿;热毒疮疡,烧烫伤;瘀血,跌打损伤;湿热 黄疸、痢疾
265
【用法用量】5 —15go酒炙后,借酒升提之性,引药上行,以清上焦实热为主。熟大 黄,经酒蒸后,增强活血祛瘀的作用。大黄炭,有止血作用。醋大黄以消积化瘀为主。
【使用注意】脾胃虚弱者慎用。妇女妊娠、月经哺乳期忌用。
2、芒硝
【药性】咸、苦,寒。归胃、大肠经。
【功效】泻下攻积,润燥软坚,清热消肿。
【应用】积滞便秘;咽痛,口疮,目赤及痈疮肿痛。
【用法用量】10 —15go加入药汁内或开水溶化。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妇女妊娠、哺乳期忌用。
3、        火麻仁
【药性】甘,平。归脾、胃、大肠经。
【功效】润肠通便。
【应用】肠燥便秘。
【用法用量】10 —15go打碎入煎剂。
【使用注意】量大可引起中毒。
4、        甘遂
【药性】苦,寒,有毒。归肺、肾、大肠经。
【功效】泻水逐饮,消肿散结。
【应用】水肿、鼓胀,胸胁饮停;风痰癫痫;疮痈肿毒。
【用法用量】0.5 — 1 go入丸散。
【使用注意】虚弱者与孕妇忌用,不与甘草同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3

主题

9479

帖子

2万

积分

核心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2266
28#
 楼主| 发表于 2020-6-15 19:24:04 | 只看该作者
28楼 铁鞭01说:
七、清热药
含义:清泄里热
性能功用:寒凉,清热解毒凉血、退虚热 分类主治:清热泻火、燥湿、凉血、解毒、退虚热 配伍应用:辨清气分、血分;实热、虚热
使用注意:
1寒凉,易伤脾胃,脾胃气虚,食少便溏者慎
2易化燥伤阴
3禁用于阴盛格阳、真寒假热之证。
1、石膏
【药性】 辛、甘,大寒。归肺、胃经。 【功效】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敛疮生肌,收湿止血。 【应用】温热病气分实热证;肺热咳喘;胃火牙痛头痛,实热消渴;溃疡不敛,湿疹瘙 痒,水火烫伤,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15 —60g,先煎。煅石膏研末外用。 【使用注意】脾虚便溏和阴虚内热者忌用。
2、知母
【药性】 苦、甘,寒。归肺、胃、肾经。
【功效】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应用】热病烦渴;肺热燥咳;内热消渴;肠燥便秘。
【用法用量】6 —12g。盐炙引药下行,专于入肾,增强滋阴降火作用并善清虚热。 【使用注意】脾虚便溏者忌用。
3、芦根
【药性】甘,寒。归肺、胃经。
【功效】泻火除烦,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 【应用】热病烦渴;胃热呕哕;热淋涩痛;肺热咳嗽,肺痈吐脓。
【用法用量】15—30g,鲜品加倍。
261
【使用注意】脾虚虚寒者忌服。
4、        天花粉
【药性】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
【功效】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 【应用】热病烦渴;内热消渴;疮疡肿毒;肺热燥咳。
【用法用量】10 — 15 go
【使用注意】不宜与乌头类同服。
5、        竹叶
【药性】甘,辛,淡,寒。归心、胃、小肠经。
【功效】清热泻火,除烦生津,利尿。
【应用】热病烦渴;口疮尿赤。
【用法用量】煎服,6—15g,鲜品加倍。
【使用注意】阴虚火旺,骨蒸潮热者忌服。
6、        栀子
【药性】苦,寒。归心、肺、三焦经。
【功效】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应用】热病烦渴;湿热黄疸;血淋涩痛;血热吐衄;目赤疮疡肿痛。
【用法用量】5 —10 go
【使用注意】脾虚便溏者慎用。
7、        夏枯草
【药性】辛,苦,寒。归肝、胆经。
【功效】清热泻火,明目,散结消肿。
【应用】目赤肿痛,头痛眩晕,目珠夜痛;瘰疬,瘿瘤;乳痈肿痛。
【用法用量】9 —15go或煎膏服。
【使用注意】脾虚虚弱者慎用。
8、        决明子
【药性】甘,苦,咸,微寒。归肝、大肠经。
【功效】清热明目,润肠通便。
【应用】目赤疮疡肿痛,目暗不明;头痛眩晕;肠燥便秘。
【用法用量】煎服10—15g,润肠通便,不宜久煎。
【使用注意】气虚便溏者慎用。
9、        黄芩
【药性】苦,寒。归肺、胆、脾胃、大小肠经。
【功效】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o 【应用】主治湿温暑热,黄疸泻痢;肺热咳嗽,壮热烦渴;疮痈肿毒;血热吐衄,便血 崩漏;胎热不安。
【用法用量】3 —10go酒黄芩借酒性升散,引药入血分,并可向上升腾和外行,同时, 因酒性大热,可缓黄芩苦寒之性,以免损伤脾阳,导致腹痛。黄芩炭,具清热止血功能。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及阴虚内热者忌用。
10、        黄连
【药性】苦,寒。归心、脾、胃、胆、大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应用】主治湿热痞满,泄吐吞酸;湿热泻痢;高热神昏,心烦不寐,血热;痈肿疮毒; 消渴;湿疹湿疮。
262
【用法用量】煎服,2—5g。酒黄连能借酒力引药上行,缓其寒性。善清头目之火。姜 黄连能缓和苦寒之性,并增强其止呕作用。萸黄连能抑制其苦寒之性,使黄连寒而不滞,以 清气分湿热,散肝胆郁火。
【使用注意】大苦大寒、久服易伤脾胃。
11、        黄柏
【药性】 苦,寒。归肾、膀胱、大肠经
【功效】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除骨蒸。
【应用】主治湿热带下,热淋涩痛;湿热泻痢,黄疸;湿热脚气,痿证;阴虚盗汗;疮 疡肿毒,湿疹瘙痒。
【用法用量】3 —12g。盐制后可缓和苦燥之性,不伤脾胃,长于滋阴降火。酒制后可 缓和寒性,增强清湿热利关节作用,并能借酒升腾之力,引药上行,清上焦之热。黄柏炭善 于止血。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及阴虚内热者忌用。
12、        龙胆
【药性】 苦,寒。归肝、胆经。
【功效】 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应用】湿热黄疸,阴肿阴痒,带下;肝火头痛,目赤耳聋,胁痛口苦;惊风抽搐。 【用法用量】3 — 6 g。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及阴虚津伤者忌用。
13、        苦参
【药性】 苦,寒。归心、肝、胃、膀胱、大肠经
【功效】 清热燥湿,利尿,杀虫。 【应用】湿热泻痢,便血,黄疸;湿热带下,阴肿阴痒,皮肤瘙痒;湿热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5 —10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慎用,反藜芦。
14、        白鲜皮
【药性】 苦,寒。归脾、胃、膀胱经。
【功效】 清热燥湿,祛风解毒。 【应用】湿热疮毒,湿疹,疥癣;湿热黄疸,风湿热痹。
【用法用量】5 —10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慎用。
15、        金银花
【药性】甘,寒。归肺、心、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应用】痈肿疔疮;外感风热,温病初起;热毒血痢。
【用法用量】6 —15g。炒炭后寒性减弱,并具涩性,有止血作用。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及疮疡脓清者忌用。
16、        连翘
【药性】苦,微寒。归肺、心、小肠经。
【功效】 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疏散风热。 【应用】痈肿疮毒,瘰疬痰核;外感风热,温病初起;热淋涩痛。
【用法用量】6 — 15 g。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及疮疡脓清者忌用。
17、        大青叶
263
【药性】苦,寒。归心、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应用】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喉痹口疮,痄腮丹毒。
【用法用量】9 — 15 g o鲜品30 — 60 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忌用。
18、板蓝根
【药性】苦,寒。归心、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应用】外感发热,温病初起,咽喉肿痛;温毒发斑,痄腮,丹毒,痈肿疮毒。 【用法用量】9 —15go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体虚无实火热毒者忌服,脾胃虚寒者慎服。
19、        蒲公英
【药性】苦、甘,寒。归肝、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利湿通淋。
【应用】痈肿疔毒,乳痈内痈;热淋涩痛,湿热黄疸;清肝明目。
【用法用量】9 —15go外用鲜品适量 【使用注意】用量过大,可致缓泻。
20、        漏芦
【药性】苦,寒。归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消痈散结,通经下乳,舒筋通脉。
【应用】乳痈肿痛,瘰疬疮毒;乳汁不下;湿痹拘挛。
【用法用量】5 —9go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气虚、疮疡平塌及孕妇忌服。
21、        鱼腥草
【药性】辛、微寒。归肺经
【功效】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
【应用】肺痈吐脓,肺热咳嗽;痈肿疮毒;湿热淋证;清热止痢。
【用法用量】1 5—25 go鲜品加倍。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含挥发油,不宜久煎。
22、白花蛇舌草
【药性】微苦、甘、寒。归胃、大小肠经
【功效】清热解毒,利湿通淋。
【应用】疮痈肿毒,疮痈肿毒,毒蛇咬伤;热淋涩痛;清热利湿。
【用法用量】15—60 go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阴虚及脾胃虚寒者忌用。
23、        生地黄
【药性】甘、苦,寒。归心、肝、肺经。
【功效】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应用】 主治温热病热入营血,壮热神昏,口干舌绛;血热妄行,斑疹吐衄;津伤口 渴,内热消渴,肠燥便秘。
【用法用量】9 —15go生地炒炭或煅炭后.主入血分,以凉血止血为主。
【使用注意】鲜品加倍,或捣汁入药。
24、        玄参
【药性】苦、甘、咸,微寒。归肺、胃、肾经
264
【功效】清热凉血,滋阴解毒。
【应用】主治温病热入营分,内陷心包,温毒发斑,津伤便秘;咽喉肿痛,瘰疬痰核, 痈肿疮毒。
【用法用量】10 — 15 go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慎用。
25、        牡丹皮
【药性】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
【功效】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应用】温毒发斑,斑疹吐衄;温邪伤阴,阴虚发热;血滞癥瘕,痛经经闭,跌打损伤; 痈肿疮毒,肠痈腹痛。。
【用法用量】6 —12go酒炙者活血散瘀
【使用注意】血虚有寒、月经过多及孕妇慎用。
26、        赤芍
【药性】苦、微寒。归肝经
【功效】清热凉血,散瘀止痛。
【应用】主治热入营血,斑疹吐衄;跌打损伤,经闭癥瘕;痈肿疮毒;目赤翳障。
【用法用量】6 — 12 g o
【使用注意】血寒经闭者慎用。
27、青蒿
【药性】苦、辛,寒。归肝、胆经。
【功效】清透虚热,凉血除蒸,解暑截疟。
【应用】温邪伤阴,夜热早凉;阴虚发热,劳热骨蒸;暑热外感,发热口渴;疟疾寒热。
【用法用量】6 —12go如汤剂后下,或鲜用绞汁
【使用注意】脾胃虚弱、肠滑泄泻者忌用。
28、地骨皮
【药性】甘、寒。归肺、肝、肾经。
【功效】凉血除蒸,清肺降火。
【应用】阴虚发热,盗汗骨蒸;肺热咳嗽;血热出血证;生津止渴。
【用法用量】9 — 15 g o
【使用注意】外感风寒发热及脾虚便溏者慎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3

主题

9479

帖子

2万

积分

核心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2266
27#
 楼主| 发表于 2020-6-15 19:23:41 | 只看该作者
27楼 铁鞭01说:
六、解表药 含义:发散表邪、解除表证 性能功用:辛散、行肌表、表邪由汗而解 分类主治:辛温解表和辛凉解表
配伍应用:
使用注意:
1发汗力较强时,量宜小
2虚证日久,虽有表证,也应慎用
3因时因地制宜
4入汤剂不宜久煎
1、麻黄
【药性】 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应用】风寒感冒;咳嗽气喘;风水水肿;风寒痹证、阴疽、痰核。
258
【用法用量】2 — 9g,发汗解表生用,止咳平喘炙用。
【使用注意】发汗宣肺力强,虚证慎用。
2、桂枝
【药性】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降冲逆。 【应用】风寒表证;风寒湿痹,肩背疼痛;经闭经痛;痰饮、蓄水证;心悸、奔豚。
【用法用量】3 — 9g,蜜炙可缓和辛温发散之性,长于温中补虚,散寒止痛。
【使用注意】辛温助热,易伤阴动血。
3、紫苏
【药性】 辛、温。归肺、脾经。
【功效】 解表散寒,行气宽中,(叶)解鱼蟹毒。
【应用】风寒感冒;脾胃气滞,胸闷呕吐,妊娠呕吐;鱼蟹中毒。
【用法用量】5 — 9g,不宜久煎。
【使用注意】发汗宣肺力强,虚证慎用。
紫苏梗: 宽胸利膈,顺气安胎。主治胸腹气 滞,痞满作胀,胎动不安,胸胁 胀痛。用量 5—9g
4、香薷
【药性】辛、微温。归肺、脾、胃经。
【功效】 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应用】风寒感冒;水肿脚气。
【用法用量】3— 9 g,发汗不宜量大,不宜久煎。消肿量要大,浓煎。
【使用注意】表虚有汉及暑热证忌用。
5、荆芥
【药性】辛,微温。归肺、肝经。
【功效】 解表散风,透疹消疮,收涩止血。
【应用】外感表证;麻疹不透,风疹瘙痒;疮疡初起兼有表证;吐衄下血。
【用法用量】4. 5 — 9g,炒炭后辛散作用极弱,具有止血的功效。
【使用注意】不宜久煎。荆芥穗长于祛风。
6、防风
【药性】辛、甘,温。归膀胱、肝、脾经。
【功效】 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应用】外感表证,风寒、风热、风湿;风寒湿痹;风疹瘙痒;破伤风。
【用法用量】4. 5 — 9g,炒防风辛散力减弱,有良好的止泻作用(大剂量)。防风炒 炭后,辛散之力甚微,长于止血。
【使用注意】阴血亏虚、热病动风者慎用。
7、白芷
【药性】辛,温。归肺、胃经。
【功效】解表散寒,祛风止痛,宣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应用】风寒表证;头痛牙痛,风湿痹痛;鼻渊;疮疡肿痛;寒湿带下;皮肤风湿瘙痒 症。
【用法用量】3 — 9g,
【使用注意】阴虚血热者忌用。
8、细辛
259
【药性】辛,温,有小毒。归肺、肾、心经。
【功效】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 【应用】风寒表证;头痛牙痛,风湿痹痛;鼻渊;肺寒咳喘。
【用法用量】1—3g,散剂0.5—1g。
【使用注意】不与藜芦同用。
9、薄荷
【药性】辛,凉。归肺、肝经。
【功效】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
【应用】风热外感,温病初起;头痛目赤眩晕;咽喉肿痛;麻疹不透,风疹瘙痒;肝郁 气滞,胸胁闷痛;夏令感受暑湿,吐泻。
【用法用量】3 — 6g,入汤剂宜后下,薄荷叶长于发汗解表,薄荷梗偏于行气和中。 【使用注意】体虚多汗者慎用。
10、        牛蒡子
【药性】辛、苦、寒。归肺、胃经。
【功效】 疏散风热、宣肺祛痰、透疹利咽、解毒散肿。
【应用】风热外感,温病初起;咽喉肿痛;麻疹不透;痈肿疮毒,痄腮喉痹;
【用法用量】6 — 12g,牛蒡子炒后能缓和寒滑之性,以免伤中,并且气香,宣散作 用更佳,长于解毒透疹,利咽散结,化痰止咳。
【使用注意】气虚便溏者慎用。
11、        蝉蜕
【药性】 甘、寒。归肺、肝经。
【功效】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褪翳,息风止痉。
【应用】风热感冒,温病初起;麻疹不透,风疹瘙痒;目赤翳胀;急慢惊风,破伤风。 【用法用量】5 — 9g。
12、        桑叶
【药性】 苦、甘、寒。归肺、肝经。
【功效】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潜阳、清肝明目。 【应用】风热外感,温病初起;肺热燥咳;肝阳上亢眩晕,目赤昏花。
【用法用量】5 — 9g,蜜炙后清肺润燥功能加强。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眼。
13、        菊花
【药性】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
【功效】 疏散风热,平肝潜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应用】风热外感,温病初起;肝阳上亢;目赤昏花;疔疮肿毒。
【用法用量】5 — 9g,炒炭后疏散风热作用极弱,有止血功效。外感风热多用黄菊花, 清热明目和平肝多用白菊花。
【使用注意】阴血亏虚、热病动风者慎用。
14、        柴胡
【药性】苦、辛、微寒。归肝、胆经。
【功效】和解表里、疏肝解郁、升阳举陷。
【应用】外感表证发热,少阳证;肝郁气滞,月经不调,胸胁疼痛;气虚下陷,脏器脱
垂;退热截疟。
【用法用量】3 — 9g,醋炙制能缓和升散之性,增强疏肝止痛作用。鳖血制能填阴滋
血,抑制浮阳、增强清肝退热的功效。 升阳可生用或酒炙。
【使用注意】因能升发,真阴亏损,肝阳上升证忌用。
260
15、升麻
【药性】辛、微甘、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 【功效】解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应用】外感表证;麻疹不透;齿痛口疮,咽喉肿痛,温毒发斑;气虚下陷,脏器脱垂, 崩漏下血。
【用法用量】3 — 9g,生用发表透疹,清热解毒;炙用升阳举陷。 【使用注意】麻疹已透,阴虚火旺,或阴虚阳亢者忌用。
16、葛根
【药性】甘、辛,凉。归脾、胃经。 【功效】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应用】表证发热,项背强痛;麻疹不透;热病口渴,阴虚消渴;热泄热痢,脾虚泄泻。 【用法用量】9—15g,生用解肌退热、透疹、升阳;煨用升阳止泻。
17、木贼
【药性】甘、苦,平。归肺、肝经。
【功效】疏散风热,明目退翳。
【应用】风热目赤,迎风流泪,目生翳障;出血证。
【用法用量】3—9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3

主题

9479

帖子

2万

积分

核心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2266
26#
 楼主| 发表于 2020-6-15 19:23:10 | 只看该作者
26楼 铁鞭01说:
五、中药服法
1)        服药时间:
一般来说,宜在食前服; 对胃肠有刺激的药宜在食后服。
安神药、缓泻剂宜在睡前服;
急病不拘时间; 慢性病服丸、散、膏、酒者应有定时。
2)        温服与冷服:一般温服,解表药宜热服且覆被取汗;热证用寒药,宜冷服;寒证用 热药宜热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3

主题

9479

帖子

2万

积分

核心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2266
25#
 楼主| 发表于 2020-6-15 19:22:40 | 只看该作者
25楼 铁鞭01说:
四、中药的用法
一、剂量
1、        概念:主要指为达到一定的治疗目的,所应用的单味药的剂量,又称用量。 除特别注明者外,都是指干燥饮片在汤剂中,成人一天内服的常用有效量。 每一味药的成人一日量或方剂中药与药之间的比较分量。
2、        古代计量单位:
一两=31.25g        —钱=3.125g        —分=0.3125g        —厘=0.03125g
估算
一两=30g        —钱=3g        —分=0.3g        —厘=0.03g
按上述近似值计量,累计16两只有480g,比市制1斤少20g。由于中药处方中,单味 药的用量多用钱或两,很少用斤,所以影响不大。
中药煎煮法
1、煎药方法:
煎药容器:以砂锅、搪瓷器皿为好
257
煎药用水:洁净澄清的水即可
浸泡:一般需浸泡半个小时再煎煮
火候:文火、武火
煎煮时间 不同方剂时间不同。
煎煮次数 一剂煎药二次或三次。
2、多数药物可同煎,另有些药有特殊煎法: 先煎——介壳、矿石类,因其质重,难煎出味。(鳖甲、代赭石、石决明、牡蛎、龙骨、 龙齿、龟板、生石膏、寒水石、磁石、虎骨、海蛤壳、水牛角)。附子、乌头等有毒药物, 先煎半小时可降低毒性。
后下——气味芳香之药物, 借其挥发油取效(薄荷、木香、砂仁、白蔻、沉香、青蒿、 香薷、钩藤、大黄、番泻叶)。
包煎——为防止煎后药液混浊及减少对消化道、咽喉的不良刺激。(赤石脂、旋复花、 灶心土、辛夷、枇杷叶、蒲黄等)
另炖或另煎——某些贵重药,为保存其有效成分,如(人参、西洋参、鹿茸。贵重而又 难于煎出的药,如:羚羊角)。
溶化(烊化)——胶质、粘性大而且易溶的药物(阿胶、饴糖、龟胶、鹿胶、虎骨胶)。 泡服——含挥发油,易出味,用量又小的药(西红花、肉桂、番泻叶、胖大海)。 冲服——散剂、丹剂、丸剂(琥珀末、珍珠末、牛黄末、芒硝、玄明粉、田三七末、紫 雪丹、六神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3

主题

9479

帖子

2万

积分

核心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2266
24#
 楼主| 发表于 2020-6-15 19:22:14 | 只看该作者
24楼 铁鞭01说:
三、用药禁忌 配伍禁忌
1十八反
本草明言十八反
半蒌贝蔹及攻乌
藻戟遂芫俱战草
诸参辛芍叛藜芦
十八反最早见于张子和《儒门事亲》列述了三组相反药,分别:甘草反甘遂、京大戟、 海藻、芫花;乌头(川乌、附子、草乌)反半夏、瓜蒌(全瓜蒌、瓜蒌皮、瓜蒌仁、天花粉)、 贝母(川贝、浙贝)、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沙参(南、北)、丹参、玄参、 芍药(赤芍、白芍)。
2十九畏 :
硫磺原是火中精 水银莫与砒霜见 巴豆性烈最为上 丁香莫与郁金见
川乌草乌不顺犀 官桂善能调冷气
证候禁忌
辨别热证忌热药, 妊娠用药禁忌
根据药物对于孕妇胎元损害程度的不同,可分为两类:
禁用药-“毒性强,药性猛烈”的:如(巴豆、牵牛、大戟、斑蝥、芫 花、
三棱、莪术、水蛭、虻虫、水银、砒霜、雄黄、轻粉、马钱子、蟾酥、川乌、 胆矾、瓜蒂、甘遂、干漆),当禁用。
慎用药-“通经祛瘀、行气破滞、大辛大热、滑利”的:如(桃仁、红花、
附子、肉桂、冬葵子、牛膝、川芎、姜黄、牡丹皮、番泻叶、芦荟、芒硝),当慎用。
朴硝一见便相争 狼毒最怕密陀僧 偏与牵牛不顺情 牙硝难合荆三棱 人参最怕五灵脂 若逢石脂便相欺
寒证忌寒药;明确虚证实证宜忌补泻。
商陆、麝香、 草乌、藜芦、
大黄、枳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3

主题

9479

帖子

2万

积分

核心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2266
23#
 楼主| 发表于 2020-6-15 19:21:23 | 只看该作者
23楼 铁鞭01说:
二、中药的配伍
1配伍的概念: 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的特点,有选择的将两味以上药物配合同用。 目的:使临床用药更加有效,更加安全。
2配伍的内容:七情 单行:药物的单独应用 相须:两种相似的药物配合使用,可增强原有药物疗效 相使:一药为主,一药为辅,辅药可提高主药疗效。 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        或消除
相杀: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相恶: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的功效 相反:两药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或副作用。
256
苦参、细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3

主题

9479

帖子

2万

积分

核心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2266
22#
 楼主| 发表于 2020-6-15 19:20:54 | 只看该作者
22楼 铁鞭01说:
九、医学基础药物
一、中药的性能
性质和效能:包括性味、升降沉浮、归经、毒性等。
254
四气
1        含义:寒、热、温、凉。平性是相对的概念
2        产生: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反应和得到的疗效
3        作用及适应症: 寒凉药:清热、泻火、解毒、养阴、平肝。适用于热证、阳证。 温热药:温中、散寒、助阳。 适用于寒证、阴证。
五味
1        含义:酸、苦、甘、辛、咸。还有淡、涩味。
2        产生:口尝得来的,真实味道。再从实践中观察到的不同反应和不同疗效,是药物 作用的高度概括 。
3        作用及适应症: 酸:收敛、固摄。用于虚汗、久泻、遗精等 苦:泄和燥的作用。泻火、泻下、燥湿等。 甘:补益、和中、缓急。用于虚证、拘急疼痛 辛:发散、行气、活血。用于表证、气滞、窍闭 咸:软坚散结、泻下。用于瘰疬 、痞块、便秘 淡味可渗湿、利尿;涩味可收敛固涩。
升降浮沉
1        含义: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趋势,与病势相对而言的。分升浮和沉降。
2        作用及适应症: 升浮药:升阳、解表、祛风、散寒、催吐、开窍,适用于腹泻、脱肛、表证、痰涎壅盛、 宿食、窍闭。
沉降药:清热泻火、泻下通便、降逆止呕、潜阳熄风,适用于里热证、实热便秘、呕吐 呃逆、喘咳、肝阳上亢等
3        临床指导意义: 顺病位:上下表里之分 逆病势:病势上逆,亦降不宜升;病势下陷,反之。
4        影响“升降浮沉”作用趋势的因素: 性味与质地:升浮,辛甘味和温热性;沉降,酸苦咸涩味和寒凉性。 炮制和配伍:酒制则升,姜制则散,酷炒则敛,盐制则下。
归经
1含义:中药作用归向于人体的经络脏腑。
2产生及意义:以经络、脏腑理论为基础,以所治病证为依据。长期观察的药效所在。 手太阴肺经:桔梗、升麻、葱白、辛夷
手阳明大肠经:白芷、石膏 足阳明胃经:白芷、石膏、葛根 足太阴脾经:升麻、苍术 手少阴心经:细辛、黄连 手太阳小肠经:木通、竹叶 足太阳膀胱经:羌活 足少阴肾经:肉桂、细辛 手厥阴心包经:柴胡、丹皮
255
手少阳三焦经:柴胡、连翘 足少阳胆经:柴胡、青皮 足厥阴肝经:柴胡、川芎、青皮、吴茱萸
3与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的关系:
四气、五味说明药物的性能。 升降浮沉说明药物作用的趋势。 归经说明药物作用的部位。 只有全部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好指导临床用药。
毒性
1 “毒”的含义:
广义:药物的总称,药物的偏性和药物作用的大小。 狭义:药物的毒副作用,与现代医学相同。
2中药中毒的原因: 贮存、加工炮制、配伍、剂型、给药途径、用量、使用时间长短及病人的体质、年龄、 症候性质都有密切关系。
具有毒性的中药 植物类:牵牛子、甘遂、芫花,大戟、巴豆、商陆、仙茅、龙葵、透骨草、附子、乌头、 半夏、南星、皂角、杏仁、白果、苦楝根皮、雷丸、鹤虱、毛茛、马前子等。
动物类:蟋蟀、蝼蛄、白花蛇、全蝎、蜈蚣、壁虎、水蛭、虻虫、土鳖虫、蟾酥、斑蝥 等。
矿物类:朱砂、雄黄、砒石、轻粉、硫黄、铅丹。
采集: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植物中化学成分的积累是不相同的。 全草入药者——在植株充分成长或刚开花的时候采集,此时有效成分含量较高。(薄荷、 紫苏、车前草、蒲公英、忍冬藤)
叶类——在花蕾将放或正盛开时(大青叶、荷叶、艾叶、枇杷叶)桑叶——须经霜后采 收——霜桑叶。
花——在花正开时(菊花、旋覆花)、花蕾期采收(金银花、槐花、辛夷) 红花:花冠由黄色变橙色时采收。
蒲黄:花粉入药故需待花盛开时采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主题

385

帖子

242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2429
21#
发表于 2020-6-11 20:26:44 | 只看该作者
21楼 洋溢之星说:
感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

主题

919

帖子

374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748
20#
发表于 2020-6-10 23:10:48 | 只看该作者
20楼 大自在说:
顶,非常感谢楼主分享
本帖来自安卓秘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3

主题

9479

帖子

2万

积分

核心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2266
19#
 楼主| 发表于 2020-6-10 19:47:56 | 只看该作者
19楼 铁鞭01说:
七、局部解剖认识
局部解剖认识 脊柱部、项背部、颈胸腹部、肩部臂部、肘前臂手部、下肢部,细 分了临床应用的特点来论述部位解剖。
第一讲 脊柱应用解剖
一、脊柱的组成 脊柱有骨26块、椎间盘23块、韧带和关节组成。
(一)椎骨 幼年: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椎5块,尾椎4-5块,总数为33-34块。 成年:5块骶椎、4-5块尾椎分别融合而成1块骶骨和1块尾骨,故成年后椎骨总数 为26块。
椎骨的一般形态: 椎骨由椎体、椎弓和突起三部分构成。 椎体:位于前份的短圆柱体,是持重的主要部分。
椎弓:位于后份,呈半环状,分为椎弓根和椎弓板两部分。 突起:成对的有横突,上、下关节突;单个的有棘突。 椎孔:由椎体和椎弓共同围成。
椎管:由全部椎孔相连而成,其中容纳脊髓等。 椎间孔:由相邻两块椎骨的椎骨上、下切迹共同围成。
221
1.颈椎 特点:有横突孔
(1)        一般颈椎:第3〜6颈椎
(2)特殊颈椎:
第一颈椎:寰椎
第二颈椎:枢椎
第七颈椎:隆椎
2.胸椎 特点:有肋凹,棘突伸向后下方。
3.腰椎 特点:椎体大,棘突呈板状,平伸向后。
4.骶骨 呈三角形,尖向下。要识别骶骨岬、骶前孔、骶后孔、骶管、骶管裂孔、骶角。
5.尾骨 呈三角形,底朝上,借软骨和韧带与骶骨尖相连。
(二)椎间盘 组成:由纤维环和髓核构成,共23个。
(三)韧带
1.前纵韧带:位于各椎体的前面。
2.后纵韧带:位于各椎体的后面。
3.黄韧带:又称弓间韧带,是连接邻位椎弓板的韧带。
4.棘上韧带:是连接胸、腰、骶椎各棘突尖的纵行韧带。 5.棘间韧带:位于相邻两棘突之间。
6.项韧带:在项中线呈矢状位的板状韧带。
7.横突间韧带:位于相邻的横突之间。
(四)关节
1.关节突关节:又名椎间关节,由相邻上、下关节突组成。
2.腰骶关节:由第5腰椎的下关节突与骶骨上关节突构成。
3.        钩椎关节:(Luschka关节)共5对,在下6个颈椎体之间。由下位椎体两侧的钩状 突与上位椎体两侧的凹陷构成。
4.        寰枕关节:有枕骨的枕髁与寰椎上关节凹构成。
222
5.寰枢关节:
(1)        寰枢外侧关节:由寰椎下关节面与枢椎上关节面构成。
(2)        寰枢正中关节:由枢椎的齿突、寰椎前弓后面的齿突凹和寰椎横韧带构成。
二、脊柱的整体观
(一)前面观
1.        椎体
2.        横突
3.骶前孔
(二)后面观
1.棘突
2.骶管裂孔
3.骶后孔
(三)侧面观
1.脊柱的弯曲 颈曲、胸曲、腰曲和骶曲。
2,椎间孔
三、脊髓 位置:位于椎管内,上端在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连;下端成人平第一腰椎下缘,幼儿 在第三腰椎。
脊髓有31个节段:颈髓8个节段、胸髓12个节段、腰髓5个节段、 骶髓5个节段、 尾髓1个节段。
脊髓下端结构:
脊髓圆锥、终丝、马尾。
四、脊神经 共31对。颈神经8对、胸神经12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5对、尾神经1对 每对脊神经,均分为:1.前支:较粗大 2.后支:较细小
五、脊柱的运动
一)前屈、后伸
二)        侧屈、
三)        旋转
四)环转
五)弹拨运动
223
第二讲 项背部肌肉应用解剖
一、项背部肌肉应用解剖
(一)第一层肌
1.斜方肌
位于项背部浅层,一侧呈三角形肌,两侧合起来呈斜方形。
起自上项线、枕外隆凸、项韧带全长,第7颈椎棘突、全部胸椎棘突及其棘上韧带。止 于锁骨外1/3、肩峰和肩胛冈。肌的上部收缩可上提肩胛骨,下部收缩则下降肩胛骨,上下 两部同时收缩时,可使肩胛骨向脊柱靠拢。斜方肌受副神经支配。
2.背阔肌
位于腰背部和胸部后外侧,为全身最大的阔肌,呈近似直角三角形。 起自下6个胸椎棘突、腰椎棘突、骶正中嵴、髂嵴外侧唇后1/3部。止于肱骨小结节嵴。 该肌收缩时使肩关节后伸、内旋及内收。当上肢上举被固定时,则引躯体向上。背阔肌受 胸背神经支配。
(二)第二层:
1.        肩胛提肌 位于项部两侧,肌的上部位于胸锁乳突肌的深侧,下部位于斜方肌的深部,为一带状长
肌。
起自上位4个颈椎横突后结节,肌纤维斜向后外下方止于肩胛骨的内角和肩胛骨脊柱缘 的上部。此肌收缩时,上提肩胛骨,同时使肩胛骨下角转向内;肩胛骨被固定时,使颈项 同时侧屈曲及后仰。肩胛提肌受肩胛背神经支配。
2.        菱形肌
位于斜方肌的深部,为一对菱形扁肌,起自下位两个颈椎和上位4个胸椎棘突,肌纤维 斜向外下方,平行经过,止于肩胛骨脊柱缘的下半部。该肌上部肌束(即起自下位两个颈 椎棘突的部分),又称小菱形肌;其下部肌束(即起自上位4个胸椎棘突的部分)称大菱形 肌。
3.        上后锯肌 位于菱形肌的深面,以腱膜起自项韧带下部和下两个颈椎棘突以及上两个胸椎棘突。肌
纤维斜向下外,止于第 2~5 肋角的外面。此肌收缩时,上提上部肋骨。上后锯肌受肋间神 经支配。
4.        下后锯肌 位于背阔肌中部深面,借腱膜起自下位两个胸椎棘突和上两位腰椎棘突。肌纤维向外上
止于下位4个肋骨的肋角外面。此肌收缩时,可拉肋骨向下后。下后锯肌受肋间神经支配。
5.        夹肌
224
位于项部,该肌分别被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和胸锁乳突肌掩盖。依其部位不同, 可分为两部分:
(1) 头夹肌        为该肌上方大部分的肌束,起自项韧带的下部以及第1〜3胸椎棘突, 肌纤维向外上,止于上项线的外侧部分,并于胸锁乳突肌深面,部分肌束止于乳突后缘。
(2) 颈夹肌        为头夹肌下方的少数肌束,起自第3~6胸椎棘突,肌纤维斜向外上,
在肩胛提肌深面,止于第 2~3 颈椎横突的后结节。
夹肌单侧收缩时,使头转向同侧,两侧同时收缩,使头后仰。夹肌主要受颈神经后支的 外侧支配。
(三)        第三层肌:
1.竖脊肌
是一对强大的纵肌,位于脊柱棘突、纵嵴的两侧,下端起自骶骨背面、髂嵴后部、骶结 节韧带,下部胸椎及全部腰椎的棘突、胸腰筋膜等,向上延伸分为三组,即内侧的棘肌; 外侧的髂肋肌;中间的一组叫最长肌。竖脊肌向上分别止于肋骨、椎骨的横突和棘突以及 颞骨的乳突等。两侧竖脊肌收缩,使脊柱后伸与维持人体直立姿势有重要关系。一侧收缩, 可使脊柱侧屈。竖脊肌由脊神经后支支配。此肌患纤维质炎、扭伤或劳损时,可有疼痛发 生。
(四)        第四层肌:
1.枕下肌
( 1)头后大直肌
起自第二颈椎棘突,止于下项线。该肌使头旋转、后伸。受第 1、2 颈神经后支支配。
( 2)头后小直肌
起自寰椎后结节,止于下项线。该肌使头旋转、后伸。受第 1、2 颈神经后支支配。
( 3)头上斜肌
起自寰椎横突,止于下项线。该肌使头旋转、后伸。受第 1、2 颈神经后支支配。
( 4)头下斜肌
起自第二颈椎棘突,止于寰椎横突。该肌使头旋转、后伸。受第 1、2 颈神经后支支配。
2.横突棘肌
( 1)半棘肌
起自第2〜7颈椎和第1〜10胸椎横突,止于枕骨上、下项线之间的骨面,第2〜7颈椎
和第1〜4胸椎棘突。单侧收缩脊柱转向对侧。颈1〜胸10脊神经后支支配。
( 2)多裂肌
起自骶骨背面,第 4〜7 颈椎关节突,胸、腰椎横突,止于全部椎骨棘突。双侧收缩伸 脊柱。颈3〜骶5脊神经后支。
( 3)回旋肌
225
起自下位椎骨的横突,止于上1〜2位椎骨棘突。该肌使脊柱旋转。受胸1〜11脊神经 后支支配。
3.棘间肌 起自下位椎骨棘突,止于上位椎骨棘突。该肌有伸脊柱的功能。脊神经后支支配。
4.横突间肌 起自下位椎骨横突,止于上位椎骨横突。该肌使脊柱侧曲。脊神经后支支配。
第三讲 颈部、胸部、腹部应用解剖
一、颈部 颈部介于头与胸、上肢之间。 颈部可分为项部和固有颈部(一般所指的颈部)。以下论述的颈部,即固有颈部。
(一)观察颈部分区和颈部三角
1.        颈部分区
(1)颈前区
1)        舌骨上区
2)        舌骨下区
(2)        胸锁乳突肌区
(3)        颈外侧区
2.        颈部三角
(1)        下颌下三角:二腹肌前、后腹与下颌骨下缘之间
(2)        颏下三角:二腹肌前、后腹与舌骨体之间
(3)        颈动脉三角:胸锁乳突肌、二腹肌后腹与肩胛舌骨肌上腹之间
(4)        肌三角:颈前正中线、胸锁乳突肌与肩胛舌骨肌上腹之间
(5)        枕三角:胸锁乳突肌、斜方肌与肩胛舌骨肌下腹之间
(6)        锁骨上三角:锁骨、胸锁乳突肌与肩胛舌骨肌下腹之间
(7)        锁骨上小窝: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锁骨头和锁骨之间。
(二)肌肉
1.颈阔肌 起点:胸大肌筋膜和三角肌筋膜 止点:下颌骨下缘、腮腺咬肌筋膜 作用:紧张颈部皮肤 神经支配:面神经颈支
2.胸锁乳突肌
起点:胸骨柄前面、锁骨内1/3上缘
226
止点:颞骨乳突外面、上项线外1/3 作用:一侧收缩头屈向同侧,面部转向对侧;二侧同时收缩仰头。 神经支配:副神经、第2〜3颈神经前支。
3.        舌骨下肌群
(1)        肩胛舌骨肌 起点:肩胛骨上缘、肩胛横韧带。 止点:舌骨体外侧半。
作用:下拉舌骨。
神经支配:颈攀(C1〜3)。
(2)        胸骨舌骨肌 起点:胸骨柄及锁骨内侧端后面。 止点:舌骨体内侧半。
作用:下拉舌骨。
神经支配:颈攀(C1〜3)。
(3)        胸骨甲状肌 起点:胸骨柄、第1肋后面。 止点:甲状软骨板斜线。
作用:下拉甲状软骨
神经支配:颈攀(C1〜3)。
(4)        甲状舌骨肌 起点:甲状软骨板斜线。 止点:舌骨体与大角交界处。 作用:下拉舌骨。
神经支配:舌下神经。
4.        舌骨上肌群
(1)二腹肌 起点:乳突切迹。
止点:下颌骨二腹肌窝。 作用:降下颌骨上提舌骨。
227
神经支配:前腹:三叉神经;后腹:面神经。
(2)茎突舌骨肌 起点:茎突根部。 止点:舌骨大角基部。 作用:拉舌骨向后上方。 神经支配:面神经。
(3)下颌舌骨肌 起点:下颌骨内面,颌舌线。 止点:下颌舌骨肌缝,舌骨体。 作用:拉舌骨向前上方。 神经支配:下颌舌骨肌神经(三叉神经)
(4)颏舌骨肌 起点:下颌骨颏棘。 止点:舌骨体。
作用:上提舌骨。 神经支配:舌下神经。
5.颈深肌内侧群
(1)颈长肌
起点:第3〜6颈椎横突,第5〜7颈椎体。第1〜3胸椎体。 止点:寰椎前结节,第2〜4颈椎体等。
作用:屈颈、侧屈。 神经支配:第 3〜8 颈神经前支。
(2)头长肌
起点:第3〜6颈椎横突 止点:枕骨底下面 作用:低头、侧屈。
神经支配:第1〜6颈神经前支
6.颈深肌外侧群
228
(1)        前斜角肌
起点:第2〜6颈椎横突前结节。 止点:第1肋斜角肌结节。
作用:一侧收缩,使颈侧屈,旋转。两侧收缩,使颈前屈,上提第1肋。
神经支配:第5、6颈神经前支。
(2)        中斜角肌
起点:第3〜7颈椎横突后结节。
止点:第1肋上面中份。
作用:一侧收缩,使颈侧屈,旋转。两侧收缩,使颈前屈,上提第1肋。 神经支配:第5、6颈神经前支。
(3)后斜角肌
起点:第5、 6颈椎横突后结节。
止点:第二肋。
作用:一侧收缩,使颈侧屈,旋转。两侧收缩,使颈前屈,上提第2肋。 神经支配:第5、6颈神经前支。
(三)血管
1.动脉
(1)        颈总动脉
1)        颈外动脉
①甲状腺上动脉
②舌动脉
③面动脉
④枕动脉
⑤耳后动脉
2)        颈内动脉
(2)        锁骨下动脉
1)椎动脉
2)甲状颈干
①甲状腺下动脉
②肩胛上动脉
③颈横动脉:浅支、深支(肩胛背动脉)
229
④颈升动脉
3)        胸廓内动脉
4)        肋颈干
①        颈深动脉
②        最上肋间动脉
2.静脉
(1)        颈外静脉
(2)        颈内静脉
(3)        锁骨下静脉
(四)神经
1.        颈丛
(1)        位置:位于胸锁乳突肌上部深面。
(2)        组成:由颈1〜4脊神经前支构成。
(3)        分支
1)        皮支:枕小神经、耳大神经、颈横神经、锁骨上神经
2)        肌支:膈神经
2.        臂丛 (1)位置:位于锁骨后面,锁骨下动脉后上方。
(2)        组成:由颈1〜4脊神经前支构成。
(3)        分支: 根、干、股、束。
1)        五根:C5、C6、C7、C8、T1 (大部分)
2)        三干:C5、C6合成上干;C7构成中干:C8、T1的大部分构成下干。
3)        六股:上、中、下干各分前后股。
4)        三束:全部后股合成后束:上、中干的前股合成外侧束;下干的前股构成内侧束。
3.部分脑神经
4.颈交感干
(五)        颈部淋巴
(六)        甲状腺
(七)喉、气管和食管
230
二、胸部
(一)乳房
淋巴
(二)肌肉
1.胸大肌
2.胸小肌
3.肋间外肌
4.肋间内肌
三、腹部
腹壁上界由剑突、肋弓、第11肋前端和12肋下缘至第12胸椎连线。下界由耻骨联合 上缘、耻骨嵴、耻骨结节、腹股沟韧带、髂嵴至第五腰椎棘突连线。腹腔界限较腹壁大。 上界为膈;下界为小骨盆上口。
(一)肌肉
1、腹直肌
2、腹外斜肌
3、腹内斜肌
4、腹直肌
(二)脏器
1、胃
2、胰腺
3、脾脏
4、肝胆
5、肾、膀胱
6、子宫
第四讲 肩部和臂部应用解剖
肩部为上肢与躯干相连处,肩关节及其周围的区域。臂部为肩关节与肘关节之间的部 位。臂部,又称上臂。
■E
一、骨
(一)肱骨 肱骨,位于臂部。肱骨上端与肩胛骨关节盂构成肩关节。
肱骨上端的结构有:肱骨头、大结节、小结节、解剖颈和外科颈等。 肱骨体的结构有:三角肌粗隆、桡神经沟。
肱骨下端的结构有:肱骨小头、肱骨滑车、内上髁、外上髁、尺神经沟、鹰嘴窝、冠
231
突窝。
(二)肩胛骨
肩胛骨,位于背部外上方,介于第2〜7肋之间,呈三角形。 外侧角的关节盂,参与肩关节的构成。
肩胛骨后面有一横向的隆起,称肩胛冈。肩胛冈向前外伸展并高耸,形成肩峰。 冈上窝、冈下窝、内侧角、下角、肩胛上切迹、肩胛下窝。
(三)锁骨
位于胸廓前上部的两侧。全长位居皮下,可摸到。呈横置的“〜”形。锁骨内侧 2/3 凸向前,外侧1/3凸向后。锁骨的结构有胸骨端、肩峰端。
二、关节
(一)        肩关节
1.组成 由肱骨头与肩胛骨的关节盂构成。
2.特点 肱骨头大,关节盂浅而小,仅能容纳肱骨头1/4〜1/3。关节盂周缘有纤维软 骨构成的盂唇加深。关节囊薄而松弛。关节囊上部、后部和前部有腱袖加强。关节囊内有 肱二头肌长头腱通过。关节囊上方有喙肩韧带。
3.运动 肩关节为全身活动范围最大的关节。它可作屈、伸,外展、内收、旋外、旋 内及环转运动。
(二)        胸锁关节
1.组成:有锁骨的胸骨端与胸骨的锁切迹及第一肋的上面构成。
2.特点:关节囊坚韧,周围有韧带加强。关节腔内有关节盘,将关节腔分隔为内下和 外上两部份。
3.运动:垂直轴的前后运动;矢状轴的上下运动;冠状轴的环转运动。
(三)肩锁关节
1.组成:肩胛骨肩峰的关节面与锁骨肩峰端关节面构成。
2.运动:为微动关节。
三、肌肉
(一)肩部主要肌肉
1.三角肌
位置:位于肩部。
232
起点:锁骨外侧段、肩峰和肩胛冈。 止点:肱骨的三角肌粗隆。 作用:使肩关节外展。
神经支配:腋神经(C5〜6)
2.冈上肌 位置:位于斜方肌深面。 起点:冈上窝 止点:肱骨大结节上部 作用:使肩关节外展。
神经支配:肩胛上神经( C5〜6)
3.冈下肌 位置:位于冈下窝,小圆肌上方。 起点:冈下窝的骨面 止点:肱骨大结节中部 作用:使肩关节旋外。
神经支配:肩胛上神经( C5〜6)
4.小圆肌 位置:位于冈下窝,冈下肌的下方。 起点:肩胛骨外侧缘后面 止点:肱骨大结节下部 作用:使肩关节旋外。
神经支配:腋神经( C5〜6)
5.大圆肌 位置:位于小圆肌的下方。 起点:肩胛骨的外侧缘和下角。 止点:肱骨小结节嵴。
作用:使肩关节后伸、内收和旋内。
神经支配:肩胛下神经( C5〜6) 6.肩胛下肌 位置:位于肩胛骨的前面。
起点:肩胛下窝。 止点:肱骨小结节。 作用:使肩关节内收和旋内。
神经支配:肩胛下神经( C5〜6)
233
(二)臂部主要肌肉
1.肱二头肌 位置:位于臂的前面浅层。
起点:长头肩胛骨盂上粗隆;短头肩胛骨喙突。
止点:桡骨粗隆。
作用:屈肘关节,长头协助屈肩关节,使前臂旋后。
神经支配:肌皮神经(C5〜7)
2.喙肱肌 位置:位于肱二头肌短头的后内侧。
起点:肩胛骨喙突。
止点:肱骨中部的内侧。
作用:屈和内收肩关节。
神经支配:肌皮神经(C5〜7)
3.肱肌
位置:位于肱二头肌的深面,肱骨体下半部的前面。 起点:肱骨前面下半。
止点:尺骨粗隆。
作用:屈肘关节。
神经支配:肌皮神经(C5〜7)
4.肱三头肌
位置:位于臂的后面。
起点:长头肩胛骨盂下粗隆;外侧头起自肱骨桡神经沟的外上方;内侧头起自肱骨桡 神经沟的内下方。
止点:尺骨鹰嘴。 作用:伸肘关节,伸肩关节。
神经支配:桡神经(C5〜8)
5.肘肌
位置:肘后面。
起点:肱骨外上髁
止点:尺骨鹰嘴、尺骨后面上1/4部。
234
作用:伸肘关节。
神经支配:桡神经(C5〜8)
四、血管、淋巴和神经
(一)血管 1.腋动脉:以胸小肌为界,将腋动脉分为三段。
(1)第一段:胸上动脉
胸肩峰动脉 胸肩峰动脉有三角肌支、肩峰支、胸肌支和锁骨支。
(2)第二段:胸外侧动脉
(3)第三段:肩胛下动脉:胸背动脉和旋肩胛动脉
旋肱前动脉
旋肱后动脉
2.肱动脉
(1)肱深动脉
(2)尺侧上副动脉
(3)尺侧下副动脉
3.腋静脉和肱静脉
(二)        腋淋巴结
腋淋巴结群(10〜20个)。 1.外侧淋巴结(外侧群):沿腋静脉排列,收纳上肢的淋巴,注入中央、尖淋巴结。
2.胸肌淋巴结(前群):沿胸外侧动、静脉排列,收纳胸前外侧、乳房外侧的淋巴,注 入中央、尖淋巴结。
3.肩胛下淋巴结(后群):沿肩胛下动脉、静脉排列,收纳背部、肩胛区、胸后壁的淋 巴,注入中央、尖淋巴结。
4.中央淋巴结(中央群):腋窝底部,收纳上述三群,注入尖淋巴结。
5.尖淋巴结(内侧群):腋窝尖部,收纳上述四群,合成锁骨下干。
(三)        神经
臂丛三个神经束:外侧束、内侧束和后束。
1.肌皮神经:起外侧束,穿喙肱肌,延伸为前臂外侧皮神经。 2.正中神经:由内、外侧束合成。
235
3.尺神经:内侧束分出。
4.臂内侧皮神经:内侧束分出。
5.前臂内侧皮神经:内侧束分出。
6.桡神经:后束分出。
7.腋神经:后束分出,穿四边孔。
8.胸背神经:后束分出,沿肩胛骨外缘至背阔肌外缘。
9.胸内、外侧神经:内侧束、外侧束分出,与胸肩峰动脉伴行,穿锁胸筋膜,支配胸 大、小肌。
10.肋间臂神经:第2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和臂丛内侧束合成,较粗大,经腋窝,分布 腋窝、臂内侧皮肤。
五、腋腔的构成
1. 顶(尖):锁骨中1/3、第1肋外缘及肩胛骨上缘围成三角区域。
2.底:腋窝的皮肤、浅筋膜、腋筋膜。
3.四壁:
(1)        前壁:胸大、小肌、锁胸筋膜
(2)        外侧壁:肱骨近侧段(结节间沟)、肱二头肌短头、喙肱肌腱
(3)        内侧壁:前锯肌、上4个肋及肋间隙
(4)        后壁:肩胛下肌、背阔肌、大圆肌、肩胛骨
因肱三头肌长头穿经后壁,形成三、四边孔:
三边孔:
上界:小圆肌、肩胛下肌
下界:大圆肌、背阔肌
外侧界:肱三头肌长头 内容:旋肩胛动脉、静脉穿出 四边孔:
上界:小圆肌、肩胛下肌
下界:大圆肌、背阔肌
内侧界:肱三头肌长头
外侧界:肱骨外科颈 内容:旋肱后动脉、静脉及腋神经穿出
六、主要滑膜囊和腱鞘
1.肩峰下囊和三角肌下囊
236
2.结节间滑膜鞘
3.胸大肌囊、背阔肌腱下囊和大圆肌腱下囊
4.喙突下囊
第五讲 肘部、前臂和手部应用解剖
■E
一、骨
(一)        桡骨 1.桡骨上端的主要结构有:桡骨头、关节凹、环状关节面、桡骨颈、桡骨粗隆。
2.桡骨下端的主要结构有:桡骨茎突、尺切迹、腕关节面。
(二)        尺骨 1.尺骨上端的主要结构有:鹰嘴、冠突、滑车切迹、桡切迹、尺骨粗隆。 2.尺骨下端的主要结构有:尺骨头、尺骨茎突。
(三)手骨
1.腕骨: 8块。
2.掌骨: 5块。
3.指骨: 14块。
二、关节
(一)肘关节
1.组成 由肱骨下端、桡骨上端与尺骨的上端构成。 肘关节有三个关节组成,即肱桡关节、肱尺关节和桡尺近侧关节。
2.特点
(1)三个关节有一个关节囊包裹。
(2)关节囊的前、后壁薄弱而松弛。
(3)        关节两侧则有韧带加强,即桡侧有桡侧副韧带,尺侧有尺侧副韧带加强。
(4)        桡骨头处有桡骨环状韧带。
3.运动
(1)肘关节可作屈、伸运动。
(2)桡、尺骨间还可作前臂旋前和旋后运动。
(二)桡腕关节
1.组成 关节窝:桡骨的腕关节面和尺骨下方的关节盘。
关节头:手舟骨、月骨、三角骨通过腕骨间韧带构成关节头。
2.特点 关节囊松弛,但周围有韧带加强。
(1)腕桡侧副韧带
237
(2)腕尺侧副韧带
(3)        桡腕背侧韧带
(4)        桡腕掌侧韧带
3.运动 桡腕关节屈伸,内收、外展和环转。
(三)        桡尺远侧关节
1.组成 由桡骨下端的尺切迹与尺骨头环状关节面及尺骨下的关节盘构成。 2.运动:前臂旋前、旋后运动。
(四)        手关节
1.腕骨间关节
2.腕掌关节
3.掌骨间关节
4.掌指关节
5.指骨间关节
三、肌肉和腱鞘
(一)前臂主要肌肉
1.前群肌肉:共9块。分为浅层肌和深层肌。浅层肌6块,深层肌3块。
(1)浅层肌
1)        肱桡肌
起点:肱骨外上髁上方。
止点:桡骨茎突。 作用:屈肘、前臂旋前。
神经支配:桡神经(C5、6)
2)        旋前圆肌
起点:肱骨内上髁 止点:桡骨中部外、后面 作用:屈肘、前臂旋前。
神经支配:正中神经(C6、7)
3)桡侧腕屈肌
起点:肱骨内上髁 止点:第二掌骨底前面
238
作用:屈肘、屈腕、手外展。
神经支配:正中神经(C6、7)
4)掌长肌
起点:肱骨内上髁
止点:掌腱膜
作用:屈腕、紧张掌腱膜。
神经支配:正中神经(C6、7)
5)指浅屈肌
起点:肱骨内上髁
止点:第2〜5指中节指骨底
作用:屈腕、屈掌指关节、屈近侧指间关节。
神经支配:正中神经(C6、7)
6)尺侧腕屈肌
起点:肱骨内上髁
止点:豌豆骨
作用:屈腕,手内收。
神经支配:尺神经(C8〜T1)
(2)深层肌
1)        指深屈肌
起点:尺骨前面和前臂骨间膜。
止点:末节指骨底。
作用:屈腕、屈第2〜5掌指关节和屈第2〜5手指近、远侧指间关节。 神经支配:桡侧半受正中神经支配,尺侧半受尺神经支配(C6〜T1)。
2)        拇长屈肌
起点:桡骨前面和前臂骨间膜。
止点:拇指末节指骨底。
作用:屈拇指末节指骨及整个拇指。
神经支配:正中神经(C6〜T1)
239
3)旋前方肌 起点:尺骨远侧1/4前面。 止点:桡骨远侧1/4前面。 作用:使前臂旋前。
神经支配:正中神经(C6〜T1)
2.后群肌肉:共10块。分为浅层肌和深层肌。浅层肌5块,深层肌5块。
(1)浅层肌
1)桡侧腕长伸肌 起点:肱骨外上髁 止点:第2掌骨底背面 作用:伸、外展桡腕关节 神经支配:桡神经(C6〜8)
2)        桡侧腕短伸肌 起点:肱骨外上髁 止点:第3掌骨底背面 作用:伸桡腕关节
神经支配:桡神经(C6〜8)
3)        指伸肌
起点:肱骨外上髁 止点:第2〜5指中节和远节指骨底 作用:伸指、伸腕
神经支配:桡神经(C6〜8)
4)小指伸肌 起点:肱骨外上髁 止点:小指指背腱膜 作用:伸小指、伸腕
神经支配:桡神经(C6〜8)
5)尺侧腕伸肌
起点:肱骨外上髁
止点:第5掌骨底 作用:伸、内收桡腕关节 神经支配:桡神经(C6〜8)
240
(1)深层肌
1)旋后肌 起点:肱骨外上髁和尺骨上端
止点:桡骨前面上1/3
作用:前臂旋后
神经支配:桡神经(C6〜8)
2)拇长展肌
起点:桡骨和尺骨背面。 止点:第1掌骨底。
作用:外展拇指及桡腕关节。
神经支配:桡神经(C6〜8)
3)拇短伸肌
起点:桡骨和尺骨背面。 止点:拇指近节指骨底。
作用:伸拇指的掌指关节。
神经支配:桡神经(C6〜8)
4)拇长伸肌
起点:桡骨和尺骨背面。 止点:拇指远节指骨底。
作用:伸拇指。
神经支配:桡神经(C6〜8)
5)示指伸肌 起点:肱骨外上髁和尺骨上端 止点:示指的中节指骨底。
作用:伸示指。
神经支配:桡神经(C6〜8)
(二)手肌
手肌可分为外侧群、中间群和内侧群三部分。
241
1.外侧群
位于手掌拇指侧,外观丰隆,称为鱼际,共有4块肌,分浅、深两层。
(1)        拇短展肌:正中神经支配。
(2)        拇短屈肌:正中神经支配。
(3)        拇对掌肌:正中神经支配。
(4)        拇收肌:尺神经深支支配。
2.内侧群 位于手掌小指侧,亦较丰隆,称小鱼际,共有3块肌,分浅、深两层。
(1)        小指短屈肌:尺神经深支支配。
(2)        小指展肌:尺神经深支支配。
(3)        小指对掌肌:尺神经深支支配。
3.中间群
位于掌中间部分,共有11块肌。
(1)        蚓状肌:4块。第1、2蚓状肌正中神经支配。第3、4蚓状肌尺神经支配。
(2)        骨间掌侧肌: 3块。尺神经深支支配。
(3)        骨间背侧肌:4块。尺神经深支支配。
(三)腱鞘
1.拇长屈肌腱鞘
2.屈肌总腱鞘
3.拇长展肌、拇短伸肌腱鞘
4.桡侧腕长伸肌、桡侧腕短伸肌腱鞘
5.拇长伸肌腱鞘
6.指伸肌、示指伸肌腱鞘
7.小指伸肌腱鞘
8.尺侧腕伸肌腱鞘
四、血管和神经
1.血管
(1)动脉:
1)        桡动脉
分支:桡侧返动脉和掌浅动脉
2)        尺动脉
1)        尺侧返动脉
2)        骨间总动脉
3)掌深支
242
(2)静脉: 桡静脉和尺静脉
2.神经
(1)        桡神经
(2)        正中神经
(3)        肌皮神经
(4)        尺神经
五、皮肤神经支配和神经节段性支配
(一)        皮肤神经支配
1.臂外侧上皮神经(腋神经)
2.臂外侧下皮神经(桡神经)
3.臂后皮神经(桡神经)
4.臂内侧皮神经(内侧束)
5.前臂后皮神经(桡神经)
6.前臂外侧皮神经(肌皮神经)
7.前臂内侧皮神经
8.桡神经浅支
9.尺神经手背支
10.肋间臂神经(内侧束和第二肋间神经)
(二)        神经节段性支配
第六讲 下肢应用解剖
■E
一、骨
(一)髋骨 由髂、坐、耻骨合成。在三骨会合处外侧面有髋臼;耻、坐骨围成闭孔。
1.髂骨:髂嵴、髂前上棘、髂后上棘、髂前下棘、髂后下棘、坐骨大切迹、髂窝、耳 状面。
2.坐骨:坐骨体、坐骨支、坐骨结节、坐骨棘、坐骨小切迹。 3.耻骨:耻骨体、耻骨上支、耻骨下支、耻骨梳、耻骨结节、耻骨联合面。
(二)股骨
全身最长的长骨。
1.上端:股骨头、股骨颈、大转子、小转子、转子间嵴、转子间线。
243
2.体:粗线、臀肌粗隆。
3.下端:内侧髁、外侧髁、髁间窝。
(三)髌骨 是全身最大的籽骨,似三角形,位于股四头肌腱内。
(四)胫骨 是小腿主要负重的骨,故较粗壮。
1.上端:内侧髁、外侧髁、胫骨粗隆。
2.下端:内踝。
(五)腓骨 细长。
1.上端:腓骨头,腓骨颈。
2.下端:外踝。
(六)足骨
跗骨、跖骨及趾骨。
1.跗骨:共7块,即距骨、跟骨、足舟骨、三块楔骨、骰骨。
2.跖骨:共5块,由内侧向外侧依次为第1〜5跖骨。
3.趾骨:共14块,踇趾为2节,其余各趾均为3节。
二、关节
(一)髋关节
1.        组成 由股骨头和髋臼组成。
2.        特点 髋臼周缘附有髋臼唇,以增加髋臼的深度,可容纳股骨头的2/3;股骨颈前 面全部在囊内,但股骨颈后面的外1/3在囊外,故股骨颈骨折有囊内、囊外之分;囊前有坚 固的髂股韧带,囊的后下部较薄弱,所以股骨头易向后下方脱位;囊内有股骨头韧带,韧 带中含有滋养股骨头的血管。
3.        运动 运动范围较肩关节小,可作屈、伸、收、展、旋内和旋外运动,还可作环转 运动。
(二)膝关节
1.        组成 由股骨内、外侧髁和胫骨内、外侧髁以及髌骨共同构成。
2.        特点 关节面宽大、关节囊广阔而松弛;囊外韧带有髌韧带、胫侧副韧带、腓侧副 韧带等;囊内韧带有前、后交叉韧带;囊内有内、外侧半月板。
3.        运动 绕额状轴作屈、伸运动;当半屈时,可作轻度的旋转动作。
(三)        小腿骨间的连结
1.        上端为胫腓关节。
2.        下端靠韧带联合。
3.两骨干之间借骨间膜连结。故两骨间运动很微弱。
(四)        足关节
244
包括距小腿(踝)关节、跗骨间关节、跗跖关节、跖骨间关节、跖趾关节和趾骨间关节。 最重要的为距小腿关节。
1.距小腿关节 又称踝关节。
(1)组成 由胫、腓骨下端的踝关节面与距骨滑车构成。
(2)特点 关节囊前、后壁较薄,两侧有韧带增强;关节囊内侧有强大的内侧韧带(即 三角韧带),在外侧有三个独立的韧带。
(3)运动 主要可作背屈(伸)和跖屈(屈)运动。当跖屈时,可作轻微的侧方(展、收) 运动。
(五)足弓
跗骨和跖骨借韧带和肌的牵拉而形成,分足纵弓和足横弓。
足底以跟骨结节和第1、第5跖骨头三点着地。足弓具有弹性,还有保护足底血管、神 经免受压迫的作用。
三、肌肉
(一)髋肌
1.前群:
(1)髂腰肌(腰大肌和髂肌)
起点:腰大肌起自腰椎体侧面和横突,髂肌起自髂窝。
止点:股骨小转子。
作用:髋关节前屈和旋外。
神经支配:腰丛分支支配。
(2)阔筋膜张肌
起点:髂前上棘
止点:向下渐变薄移行于髂胫束
作用:紧张阔筋膜并屈髋。
神经支配:臀上神经。
2.后群
(1)臀大肌
起点:自髂骨翼外面、骶、尾骨背面。
止点:大部分移行于髂胫束深面,小部分止于臀肌粗隆。 作用:为伸髋关节,使大腿外旋。
神经支配:臀下神经
245
(2)臀中肌
起点:髂骨背面。
止点:股骨大转子尖及外侧面。 作用:外展髋关节,其前部纤维可使髋关节内旋,后部纤维可使髋关节外旋。 神经支配:臀上神经。
(3)臀小肌
起点:髂骨背面。
止点:股骨大转子尖及外侧面。 作用:外展髋关节,其前部纤维可使髋关节内旋,后部纤维可使髋关节外旋。 神经支配:臀上神经。
(3)梨状肌
起点:盆腔后壁,第2〜4骶椎骶前孔外侧。 止点:股骨大转子尖。
作用:外展、外旋髋关节。 神经支配:骶丛所发出的短小肌支支配。
(二)大腿肌
1.前群
(1)缝匠肌 起点:髂前上棘前面及其下方的骨面。 止点:胫骨粗隆的内缘及胫骨前缘上端的内侧。
作用:屈髋、屈膝。
神经支配:股神经。
(2)股四头肌 全身最大的肌,有四个头,即股直肌、股内侧肌、股外侧肌、股中间肌。 起点:股直肌起自髂前下棘:股内侧肌起自股骨转子间线下部及股骨粗线内侧唇;股 外侧肌起自股骨大转子根部及股骨粗线的外侧唇;股中间肌起于股骨前面及外侧面上 2/3。
止点:胫骨粗隆。 作用:伸小腿,其中股直肌还能屈大腿。
神经支配:股神经的分支。
246
2.内侧群
(1)耻骨肌 起点:耻骨梳及耻骨上支。 止点:股骨体上部 作用:内收、外旋,微屈髋关节。 神经支配:股神经和闭孔神经分支支配。
(2)长收肌
起点:耻骨结节下方 止点:股骨粗线内侧唇中1/3部。 作用:内收、外旋,微屈髋关节。 神经支配:闭孔神经分支支配。
(3)短收肌 起点:耻骨体及耻骨支。 止点:股骨粗线内侧唇上1/3部。 作用:内收、微屈髋关节。 神经支配:闭孔神经分支支配。
(4)大收肌 起点:闭孔前下缘,坐骨结节 止点:股骨粗线内侧唇上2/3部,收肌结节。 作用:内收、外旋髋关节。
神经支配:闭孔神经和坐骨神经分支支配。
(5)股薄肌 起点:耻骨体、耻骨支 止点:胫骨上端的内侧面。 作用:内收髋关节、内旋膝关节。 神经支配:闭孔神经分支支配。
3.后群
(1)股二头肌
247
起点:长头起自坐骨结节;短头起自股骨粗线。
止点:腓骨头。
作用:屈小腿,其长头可伸髋关节。 神经支配:坐骨神经分支。
(2)半腱肌
起点:坐骨结节。
止点:胫骨上端的内侧上份。
作用:伸大腿和屈小腿。 神经支配:坐骨神经分支支配。
(3)半膜肌
起点:坐骨结节。
止点:胫骨内侧髁的后面。
作用:伸大腿和屈小腿。 神经支配:坐骨神经分支支配。
三)小腿肌
1.前群
(1)胫骨前肌
起点:胫骨上半外侧面。
止点:内侧楔骨内侧面和第1跖骨底。
作用:使踝关节背屈及使足内翻。 神经支配:腓深神经支配。
(2)踇长伸肌
起点:腓骨内侧面下2/3及邻近骨间膜。
止点:踇趾末节趾骨底的背面。
作用:伸踇趾及使足背屈。
神经支配:腓深神经支配。
(3)趾长伸肌 起点:腓骨前面上2/3和邻近骨间膜。
止点:第2〜5趾的趾背腱膜。
248
作用:伸第2〜5趾、背屈踝关节。
神经支配:腓深神经支配。
2.外侧群
(1)腓骨长肌 起点:腓骨头和腓骨外侧面上2/3及小腿深筋膜。 止点:第1跖骨底的外侧及内侧楔骨。
作用:使足外翻和跖屈‘ 神经支配:腓浅神经支配。
(2)腓骨短肌 起点:腓骨外侧面下2/3部。
止点:第5跖骨粗隆。 作用:使足外翻和跖屈。
神经支配:腓浅神经支配。
3.后群
(1)浅层 小腿三头肌(腓肠肌和比目鱼肌) 起点:腓肠肌有两个起头,内侧头起自股骨内侧髁,外侧头起自股骨外侧髁。
比目鱼肌内侧头起自胫骨的比目鱼肌线和内侧缘的上部,外侧头起于腓骨头和 腓骨体的上1/3部。
止点:跟骨结节。
作用:屈踝、膝关节。
神经支配:胫神经。
(2)深层
1)        趾长屈肌 起点:胫骨后面中3/5及小腿深筋膜。
止点:第2〜5趾末节趾骨底。 作用:屈外侧4个趾,踝关节跖屈。
神经支配:胫神经支配。
2)        胫骨后肌
249
起点:胫、腓骨及小腿骨间膜的后面。
止点:舟骨粗隆和3块楔骨的跖面。 作用:足跖屈和内翻。
神经支配:胫神经支配。
3)踇长屈肌 起点:腓骨后面下2/3及邻近的小腿骨间膜。
止点:踇趾末节趾骨底。 作用:屈踇趾并使足跖屈、内翻。
神经支配:胫神经支配。
(四)足肌 可分足背肌、足底肌(内侧、中间、外侧群)。
四、血管和神经
(一)血管
1.动脉
(1)股动脉
(2)腘动脉
(3)胫前动脉
(4)胫后动脉
2.静脉
(1)股静脉
(2)腘静脉
(3)胫前静脉
(4)胫后静脉
(二)神经
1.腰丛
(1)        组成:第12胸神经前支一部分,第1〜3腰神经前支和第4腰神经前支一部分。
(2)        位置:腰大肌上部的深面
(3)        分支:
1)        髂腹下神经 腹内斜肌与腹横肌之间f浅环上方穿出f附近皮肤
2)        髂腹股沟神经 与髂腹下神经并行f入腹股沟管f出浅环f附近皮肤
3)        股外侧皮神经 髂前上棘内侧f腹股沟韧带深面f大腿外侧皮肤
250
4)股神经(最大分支)
行程:腰大肌与髂肌之间f腹股沟韧带深面f股三角 分支:大腿前群肌(股四头肌、缝匝肌)、大腿前面皮肤 最长的皮支(隐神经):与大隐V伴行,小腿内侧及足内侧缘皮肤 损伤:股四头肌瘫痪,不能伸小腿,膝跳反射消失。
5)闭孔神经
行程:腰大肌内侧缘f伴闭孔A向前下行f穿闭孔f大腿内侧 支配:内收肌群、大腿内侧面皮肤
2.骶丛 (1)组成:由第4腰神经前支一部分,第5腰神经前支和全部骶、尾神经前支。
(2)        位置:骨盆腔内,梨状肌的前面。
(3)        分支:
1)        臀上神经:伴臀上A、Vf梨状肌上孔f臀中、小肌
2)        臀下神经:伴臀下A、Vf梨状肌下孔f臀大肌。
3)        股后皮神经:梨状肌下孔f大腿后面的皮肤
4)        阴部神经
行程:梨状肌下孔f绕坐骨棘f经坐骨小孔f入坐骨直肠窝f会阴部、外生殖器皮肤 及肌肉。
分支:阴茎背神经(阴蒂背神经)、肛神经、会阴神经。
5)        坐骨神经(全身最粗大神经)
行程:梨状肌下孔f臀大肌深面f坐骨结节与大转子之间f大腿后群肌深面f支配大 腿后群肌f腘窝上角分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
①        胫神经 沿腘窝中线f小腿后浅深层肌之间(伴胫后A)f内踝后方f足底内、外侧神 经f小腿后群肌、足底肌和皮肤
②        腓总神经 沿腘窝外侧缘f绕腓骨颈f小腿前面 腓浅神经:支配小腿腓骨长、短肌、小腿前外侧面下部及足背皮肤。 腓深神经:支配小腿前群肌及第1、 2趾相邻背面皮肤。
胫神经损伤:不能跖屈,内翻力减弱—足背屈、外翻位—勾状足 腓总神经损伤:不能背屈,不能外翻—足跖屈、内翻位—足下垂、马蹄足
五、下肢皮神经和皮肤节段性支配
(一)下肢皮神经
1.股外侧皮神经
2.生殖股神经
3.股神经前皮支
251
4.闭孔神经皮支
5.腓肠外侧神经
6.隐神经髌下支
7.隐神经的小腿内侧皮神经
8.足背内侧皮神经
9.足背中间皮神经
10.足背外侧皮神经
11.髂腹下神经外侧皮支
12.臀上皮神经
13.臀内侧(中)皮神经
14.臀下皮神经
15.股后皮神经
16.腓肠神经
(二)皮肤节段性支配
六、股三角
(一)境界
上界:腹股沟韧带 外侧界:缝匠肌内侧缘
内侧缘:长收肌的内侧缘或外侧缘 前壁:大腿阔筋膜 后壁:髂腰肌和耻骨肌及其筋膜或髂腰肌、耻骨肌和长收肌及其筋膜 (二)内容
1.股静脉
2.股动脉
(1)阴部外动脉
(2)        旋髂浅动脉
(3)        腹壁浅动脉
(4)        股深动脉
1)        旋股外侧动脉
2)        旋股内侧动脉
3)        穿动脉:3〜4支
3.股神经:有一分支向下延伸为隐神经
252
4.股鞘、股管、淋巴管、淋巴结、脂肪组织
八、局部腧穴认识
1、人体局部腧穴名称人体总括分布
人体腧穴介绍方式目前流行三种:一、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奇经八脉 的顺序安排腧穴;二、营气流注顺序安排顺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 阴蹻脉、阳蹻脉;三、按照临床应用部位来安排腧穴:头颈部腧穴、上肢部腧穴、下肢部 腧穴、胸腹部腧穴、腰背部腧穴、臀部腧穴展开。由于前两种体例多见,故本篇就选择按 照临床应用部位来安排腧穴,这样方便临床应用部位选穴操作。
头颈部腧穴
精选了89个腧穴。
天鼎、扶突、口禾髎、迎香、承泣、四白、巨髎、地仓、大迎、颊车、下关、头维、 人迎、水突、气舍、天窗、天容、颧髎、听宫、睛明、攒竹、眉冲、曲差、五处、承光、 通天、络却、玉枕、天柱、天牖、翳风、瘈脉、颅息、角孙、耳门、耳和髎、丝竹空、瞳 子髎、听会、上关、颔厌、悬颅、悬厘、曲鬓、率谷、天冲、浮白、头窍阴、完骨、本神、 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天突、廉泉、承浆、哑门、风府、脑户、 强间、后顶、百会、前顶、囱会、上星、神庭、素髎、水沟、兑端、龈交、四神聪、太阳、 印堂、鱼腰、太阳、耳尖、球后、上迎香、内迎香、聚泉、海泉、金津、玉液、翳明、颈 百劳。
上肢部腧穴
精选了75个腧穴。
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商阳、二间、三间、合 谷、阳溪、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巨骨、 极泉、青灵、少海、灵道 、通里、阴郗、神门、少府、少冲、少泽、前谷、后溪、腕骨、 阳谷、养老、支正、小海、天泉、曲泽、郗门、间使、内关、大陵、劳宫、中冲、关冲、 液门、中渚 、阳池、外关、支沟、会宗、三阳络、四渎、天井、清冷渊、消泺、臑会、肩 髎、肘尖、二白、中泉、中魁、大骨空、小骨空、腰痛点、外劳宫、八邪、四缝、十宣。
下肢部腧穴
精选了92个腧穴。
253
髀关、伏兔、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下巨虚、丰隆、解溪、冲 阳、陷谷、内庭、厉兑、隐白、大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 血海、箕门、承扶、殷门、浮郗、委阳、委中、合阳、承筋、承山、飞扬、跗阳、昆仑、 仆参、申脉、金门、京骨、束骨、足通骨、至阴、涌泉、然谷、太溪、大钟、水泉、照海、 复溜、交信、筑宾、阴谷、风市、中渎、膝阳关、阳陵泉、阳交、外丘、光明、阳辅、悬 钟、丘墟、足临泣、地五会、侠溪、足窍阴、大敦、行间、太冲、中封、蠡沟、中都、膝 关、曲泉、阴包、足五里、阴廉、急脉、髋骨、鹤顶、百虫窝、内膝眼、膝眼、胆囊、阑 尾、内踝尖、外踝尖、八风、独阴、气端。
胸腹部腧穴
精选了80个腧穴。
中府、云门、缺盆、气户、库房、屋翳、鹰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满、梁门、关 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冲门、府舍、腹结、大横、 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橫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肓俞、商曲、 石关、阴都、腹通谷、幽门、步廊、神封、灵墟、神藏、彧中、俞府、天池、渊腋、辄筋、 日月、京门、带脉、五枢、维道、居髎、章门、期门、曲骨、中极、关元、石门、气海、 阴交、神阙、水分、下脘、建里、中脘、上脘、巨阙、鸠尾、中庭、膻中、玉堂、紫宫、 华盖、璇玑、子宫。
腰背部腧穴
精选了56个腧穴。
肩贞、臑俞、天宗、秉风、曲垣、肩外俞、肩中俞、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 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附 分、魄户、膏肓、神堂、譩譆、膈关、魂门、阳钢、意舍、胃仓、盲门、志室、天髎、肩 井、腰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 定喘、夹脊、胃脘下俞、痞根、下极俞、腰眼、十七椎。
臀部腧穴
精选了16个腧穴。
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上髎、次髎、中髎、下髎 、会阳、胞俞、秩边、 环跳、会阴、长强、腰俞、腰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3

主题

9479

帖子

2万

积分

核心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2266
18#
 楼主| 发表于 2020-6-10 19:45:59 | 只看该作者
18楼 铁鞭01说:
六、人体结构和功能
我们要想做好疾病防治工作,必须认识人体,从认识正常人体开始,进而认识疾病变 化,知道有关的种种规律。例如要想判断是否有心脏病,必须先了解心脏结构和功能,以 及与心脏有关的其他方面情况,才能知道临床上应如何检查,正常情况是如何?异常情况 又是如何?
关于人体结构和功能的知识,在祖国医学中有脏腑和经络等,在现代医学中有解剖、 组织、生理和生化等。然而,人体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人体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部分,都 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我们必须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指导我们对人体结构和功能的 认识。
A、        人体的基本组织
人体有许多器官。功能和结构相关的器官联合起来形成系统,如心脏和动、静脉构成 循环系统,口、咽、食管、胃、肠等构成消化系统。任何器官都是由细胞和细胞间质构成 的。形态和功能相类似的细胞和细胞间质结合起来,形成组织。细胞和组织用显微镜才能 观察清楚。
(一)细胞
人体细胞有圆形、扁平形、立方形、柱状、梭形和不规则形等多种形状。
但各种细胞在构造上都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三部分。
细胞的功能: (1)新陈代谢,就是细胞内物质不断吐故纳新。只有在正常新陈代谢的基 础上,才能进行各种生理活动。(2)应激性,就是细胞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例如:受到一 定的刺激时,肌细胞发生收缩,腺细胞产生分泌,神经细胞出现兴奋传导。(3)生长繁殖,
201
就是细胞分裂而形成新的细胞。细胞不分裂阶段叫做间期。细胞总是交替地处于分裂和间 期两个阶段。在分裂过程中,细胞的形态和功能可以发生从一般到特殊的变化,叫做细胞 分化。例如,幼稚的网状细胞可分化为各种血细胞。
细胞间质由纤维和基质组成,起支持、连接和营养细胞的作用。间质中所含的水分叫 做组织液,能流动。血液中的氧和营养物质等,通过组织液进入细胞内,细胞的代谢产物 也要通过组织液,然后进入血液内。
(二)组织
人体组织种类很多,基本上有四大类。
1.上皮组织
由许多密集的上皮细胞组成,覆盖于人体表面和内脏管腔的内面,如皮肤表皮,消化 管呼吸道粘膜和各种腺体都是由上皮组织构成的。
上皮细胞的形态和层次,依它们存在的部位和功能而不同。皮肤表皮和口腔粘膜的上 皮均为复层扁平上皮,有保护作用;胃肠道粘膜上皮为单层柱状,有消化吸收作用;心血 管和淋巴管内衬有一层扁平上皮,叫做内皮,使管壁十分光滑,各种腺体的上皮称腺上皮, 多为单层,围成腺腔,有分泌作用。
2.结缔组织
结缔组织分布于全身各处,种类很多,其特点是细胞成分较少而分散,间质较多。一 般所说的结缔组织常指纤维结缔组织而言,有连接、支持和保护作用。纤维结缔组织内有 多种细胞,常见的有:(1)成纤维细胞,有制造纤维的能力,并发展成为纤维细胞。(2)未分 化结缔组织细胞:主要分布在血管的周围,具有演变成其他多种结缔组织细胞的潜力。(3) 网状细胞:主要分布于骨髓,淋巴结、肝、脾等器官,能演变成各种血细胞和巨噬细胞。 肌体内除网状细胞外,肝、脾、骨髓及淋巴结中的内皮细胞亦具有吞噬能力,加上巨噬细 胞,共同组成人体的一个重要的防御功能结构,叫做网状内皮系统。
纤维结缔组织中间质较多,其中主要成分为纤维。纤维有三种:(1)胶元纤维;性坚韧, 不易拉断,真皮,肌腱和韧带主要由这类纤维组成。(2)弹力纤维:有弹性,在动脉和肺脏 中较多。(3)网状纤维,其分布和网状细胞同。
血液按其起源和结构也属于结缔组织。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细胞分红细胞和 白细胞两类。
202
(1)        红细胞:正常人每立方毫米血中含红细胞400〜550万。红细胞呈圆形,无核, 细胞内充满红色的血红蛋白,易于和氧及二氧化碳结合,故红细胞有运送氧和二氧化碳的 能力。血红蛋白量为12〜15克%。
(2)        白细胞:正常人每立方毫米血含白细胞5, 000〜10, 000。活的白细胞无色,涂在玻 片上用染料染色后,可分以下几种:
嗜中性白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 65〜70%。细胞质中有嗜中性颗粒,核呈分叶状。有 吞噬杀灭细菌的能力,在许多急性炎症时常增多。
嗜酸性白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2〜4%。细胞质中有嗜酸性颗粒(即受酸性染料染色), 核呈分叶状。在过敏性疾病或寄生虫疾病时增多。
嗜硷性白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1%以下。细胞质中有嗜硷性颗粒(即被硷性染料染色), 核可呈分叶状。
淋巴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 20〜25%。核球形,染色深,细胞质甚少。在慢性炎症时 增多。
单核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 3〜6%。核卵圆或肾形,染色较浅,细胞质多。有吞噬细 菌及异物的能力,穿出血管进入组织后,即为巨噬细胞。
除上述细胞成分外,在血液中尚有不具细胞形态的小体,称血小板,参与血液凝固的 过程。血小板正常量为10〜30万/立方毫米。
骨和软骨按其起源和结构也属于结缔组织,但另有特点。
3.肌组织
有以下三种 (1)骨胳肌:主要附着在骨胳上,肌纤维有明暗交替的横纹,故又称横纹 肌,可随意运动,收缩迅速有力,但不持久。
(2)        平滑肌:肌纤维呈梭形,无横纹,主要分布于血管、胃肠等处,不能随意收缩, 收缩运动缓慢而持久。
(3)        心肌:仅见于心脏,运动不随意。
4、神经组织
神经组织由神经元和神经胶质所组成。神经元即神经细胞,存在于脑和脊髓等处,是 神经组织的功能单位,具有感受刺激和传导神经冲动的特性。由神经元的细胞体发出许多 突起,即神经纤维。许多神经纤维集合成束,外包有结缔组织鞘,就成了神经。神经纤维 的末梢端,称为神经末梢,分感觉神经末梢和运动神经末梢两种,分布于全身各处。神经 胶质由神经胶质细胞构成,有支持、营养和保护神经组织的功能。
203
B、人体的化学组成
人体的新陈代谢过程包含着各种化学变化。要认识代谢过程的化学变化,必须首先了 解人体的化学组成。
人体内有几十种元素,比较重要的有下列十多种:氧(0)、碳(C)、氢(H)、氮(N)、 钙(Ca))磷(P)、钾(K))硫(S))钠(Na))氯(Cl))镁(Mg))铁(Fe))锌(Zn)) 铜(Cu)、碘(I)、钻(Co)等。
人体内元素种类虽不算太多,但各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却有很多很多种。通常,把化 合物分为两大类。一类叫做有机化合物(有机物),是指许多含碳的化合物,由于在各种生物 (有机界)体内大量存在而命名。另一类叫做无机化合物,是指自然界、包括非生物(无机界) 广泛存在的物质。
(一)有机化合物
组成人体的有机物,除了含有碳,还常含有氢、氧、氮、磷、硫等,种类极多。含量 大的,成为主要成分的有机物是糖类、脂类和蛋白质。
1.糖类: 包含单糖、双糖和多糖。(1)单糖:最重要的是葡萄糖。因为它是被胃肠吸 收、血液输送和细胞利用的主要糖类。果糖和半乳糖也属于单糖,在体内可以转变为葡萄 糖而被利用。(2)双糖:由两个单糖分子组成,如蔗糖是由一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果糖组成 的。乳糖和麦芽糖也属于双糖。双糖到体内分解为单糖而被利用。(3)多糖;由多个单糖分 子组成,如粮食中的淀粉。淀粉要到胃肠道消化分解为麦芽糖,再变成葡萄糖,才能吸收 利用。体内的多糖主要是糖原。糖原由葡萄糖合成,贮存在肝和肌组织内,需要时又可分 解为葡萄糖。
葡萄糖被组织细胞利用可产生能量(热量),因此它是人体进行劳动和其它活动所需要的 物质。
2.脂类: 包括脂肪、磷脂和胆固醇。脂肪存在于体内疏松结缔组织内,通常以皮下、 肠系膜、腹膜前后等部位较丰富,肥胖人体内脂肪多。食油(如豆油,猪油等)的主要成分为 脂肪。脂肪不溶于水,要经过消化才能吸收。胆汁中的胆盐可使脂肪变成很小的脂肪滴, 混悬在水液中,叫做乳化,乳化的脂肪比较容易分解,成为甘油和脂肪酸,比较容易吸收。 所以胆汁对脂肪消化很重要。体内的脂肪也是能量的来源,特别是在糖类和蛋白质摄入不 足时。人体(主要是肝脏)可利用甘油和脂肪酸产生能量。病人不能饮食时会消瘦,就是这个 道理。磷脂和胆固醇在人体内也很重要,几乎所有细胞都含有这两种成分。它们也不溶于 水,常称为类脂。脂类虽然对人体是重要的,但过多时会引起某些疾病。
204
3.蛋白质: 除了水分,蛋白质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化合物。蛋白质由各种氨基酸组成, 氨基酸是含氮的有机化合物。人体内重要的氨基酸有20多种,它们按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 分子数量,组成许许多多功能不同的蛋白质。例如:血红蛋白是一种与含铁的血红素相结 合的蛋白质,它在红细胞里有运输氧的作用。纤维蛋白元也是一种蛋白质,它可以变成纤 维蛋白(纤维素),参与凝血、组织修复、感染限局化等过程。酶也是蛋白质,它们能促进各 种化学反应和代谢过程,如淀粉酶促进淀粉分解,脂肪酶促进脂肪分解等等。总之,蛋白 质是人体各种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体内蛋白质的来源,是饮食物中的蛋白质,豆类、肌肉、蛋类等含量较丰富。食物蛋白 质在胃肠道里消化分解为氨基酸,吸收到血液中,再运到身体各部加以利用,组成各种人 体蛋白质。肝脏在蛋白质的改造利用方面起重要作用。体内蛋白质也可分解为氨基酸,后 者可转化为葡萄糖和提供能量。代谢的结果成为非蛋白质的含氮物质,通称非蛋白氮,主 要从肾排出。
(二)无机化合物
水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无机物。但是体内的水分都不是纯水,总是溶解了其他无机物 和有机物的液体,称为体液。体液平均占体重的 60%左右。显然,水分对人体各方面都很 重要,体内水分过少或过多都会引起疾病。
体内其它无机化合物(通常又称无机盐),只有小部分呈固体状态,如磷酸钙存在于骨骼 中。大部分是溶解在体液中,而且基本上是解离成带电的离子存在于体液中。例如;氯化 钠(食盐)在血液和组织液中,几乎全部解离,NaCl=Na+Cl—,成为带正电的钠离子和带 负电的氯离子。象氯化钠那样可以解离为阳离子(带正电)和阴离子(带负电)的物质,称为电 解质。人体内的无机化合物都是电解质,体液中比较重要的阳离子有:K+、Na+、Ca+、 Mg+等,阴离子有Cl—、HC03—(碳酸氢根)、HP04— (磷酸根)、SO4— (硫 酸根)等。(有些有机物如蛋白质、有机酸,也可以呈离子状态,属于电解质。)
无机物在人体内都有一定的作用,例如:钙和磷是骨骼中的重要成分。钾、钠、钙、 镁对神经和肌肉的功能都有影响。无机物还与水的代谢和体液酸硷度有密切关系。
体内无机物的来源也是饮食物,经胃肠道吸收,由血液输布到全身各部去。当病人不 能进饮食物时,体内水分和盐类就会不足,所以需要从静脉输入生理盐水(0.85%氯化钠) 之类。为了补充能量,通常还输入5〜10%葡萄糖液等。
C、人体各系统及检查法
205
一、运动系统
运动系统是指骨、关节和肌肉。这三部分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进行着各种运动,如劳动、 走路、吃饭、说话、呼吸等。运动器官,必须经常活动才能保持正常。体力劳动能促使肌 肉发达、骨骼坚强、如果长期不劳动,肌肉就会瘦弱,关节就会僵硬,甚至骨也会变得松 脆。所以,从事体力劳动和参加适当的体育运动,能增强体质,用进废退。
(一)骨骼
骨骼是由206块形状不同的骨连接构成的。每块骨包括骨膜、骨质、骨髓三部分。
骨起着支持保护人体的作用。骨有病往往影响劳动力,或使身体某部分失去正常形 状(畸形),有时容易折断(骨折)。 全身骨骼可分为颅骨、躯干骨、四肢骨三大部分。
1.颅骨 颅骨分为脑颅和面颅,脑颅形成颅腔,容纳和保护脑;面颅参与构成眼眶、 口腔、鼻腔等。新生儿的颅盖各骨,
骨缝未闭,形成囟门,前囟较宽大,生后一岁左右闭合。营养不良的小儿,骨质形成 障碍(如佝偻病),囟门闭合较晚。
2.躯干骨 包括脊柱和胸廓。
脊柱是人体的支柱,由26块椎骨和椎间盘借韧带连接而成。椎间盘是椎骨之间的软骨 盘,中间凹陷内又髓核,富有弹性。椎骨包括颈椎(7个)、胸椎(12个)、腰椎(5个)、骶骨 和尾骨(各1块)。脊柱后方伸出各个椎骨的棘突,在背部正中线上容易摸清。脊柱中央的 管叫椎管,内有脊髓,脊柱受损伤时,可能损伤脊髓。脊柱可做屈、伸,侧弯、旋转运动。 运动最大的地方是颈下部和胸腰交界部,也是脊柱易受损伤和发生病变的部位。
胸廓是由胸骨(分胸骨柄、体、剑突三部)、肋骨(12对)、肋软骨和胸椎所组成。在胸廓 内有心,肺。气管、食管和大血管等器官。腹腔内有胃、大肠、小肠、肝、胆、脾、胰、 肾、输尿管.骨盆 由左右髋骨,骶骨和尾骨组成。骨盆腔内有膀胱、直肠、内生殖器等器 官。女性的骨盆下口是分娩时胎儿经过的产道。
3.四肢骨 上肢骨包括肩胛骨、锁骨、肱骨,尺骨(前臂内侧),桡骨(前臂外侧),手骨 【腕骨(舟、月、三角,腕豆、大多角、小多角、头状、钩骨8个)掌骨(5个),指骨(14 个)。下肢骨包括髋骨(耻骨、坐骨、髂骨组成)、股骨、膑骨,胫骨(小腿内侧)、腓骨(小腿 外侧),足骨跗骨(距骨、跟骨、骰骨、足舟骨、内侧楔骨、中侧楔骨、外侧楔骨7 个)、跖 骨(5个)、趾骨(14)。
206
(二)关节
人体各骨间相互连接,分为直接连接和间接连接,其中能够活动的称为关节。身体各 处的关节形状不同,活动性也不同,但基本上都是由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构成。两骨 相接触的面叫关节面,表面覆有一层关节软骨,十分光滑。连接处外围包有坚实的关节囊。 关节囊里面的腔隙叫关节腔,内有少量液体,起润滑作用。关节囊的外面有韧带。关节的 构造适应它的活动。但活动超过了它的范围,就会破坏关节的正常构造,发生脱位,扭伤 等。人体重要关节有:
下颌关节:是下颌骨和颅骨之间的关节。胸锁关节:胸骨和锁骨间的连接。 胸锁关节:由锁骨的胸骨端与胸骨的锁切迹及第一肋的上面构成。特点:关节囊坚韧, 周围有韧带加强。关节腔内有关节盘,将关节腔分隔为内下和外上两部份。
肩关节:由肩胛骨和肱骨组成。特点是关节头大,关节窝浅,关节囊松弛而薄,灵活 性大,和上肢的机能相适应,但易脱臼。
肘关节:由肱骨远端和桡、尺骨近端组成。
腕关节:由桡骨远端和腕骨组成。
髋关节:由髋骨和股骨组成。特点是关节窝深,关节囊厚而紧张,稳固性大,和下肢 的机能相适应。
膝关节:由股骨下端,膝盖骨和胫骨所构成。是人体最大的关节。关节腔内有软骨板。 踝关节:由胫,腓骨远端和距骨组成。
此外:还有指关节(手)和趾关节(足)等。
(三)肌肉
肌肉可分为横纹肌(骨胳肌)、平滑肌(分布于胃、肠、支气管、膀胱、子宫等内脏和血 管)和心肌三种。横纹肌受意志支配,又叫随意肌。平滑肌和心肌不受意志支配,又叫不随 意肌。人体的一切动作都是肌肉运动的结果。肌肉所以能产生运动,在于它能够收缩。肌 肉收缩的同时,还放出大量热,是供应人体热量和保持体温的主要来源之一。肌肉既能收 缩,又能舒张。一部分肌肉收缩,有关的另一部分肌肉就要舒张,从而保持动作的协调。 肌肉过度强烈的收缩,会引起疼痛,叫痉挛,甚至可能引起肌肉本身的损伤。反之,肌肉 长期不收缩,不运动,就会变瘦弱,叫肌萎缩。
骨骼肌两端多附着在不同的骨头上,两端中间膨大的部分叫肌腹。大多数肌肉的一端 或两端是圆的肌腱。肌肉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分布。肌肉运动靠神经支配,神经系统如有 病或受损,肌肉就失去常态。例如:管理面部表情肌的神经(面神经)麻痹,引起口面歪斜; 发高烧使大脑功能失调,可引起抽风。
全身骨胳肌按部位可分为头部肌、躯干肌和四肢肌。
1、头部肌主要有面部表情肌和咀嚼肌。
207
2、        躯干肌 颈部有胸锁乳突肌,在颈部可看到它的轮廓。胸部有胸大肌;肋间肌位于 每两条肋骨之间,是呼吸肌。腹壁前面中线两侧有一对腹直肌,它的外侧有三层肌肉,腹 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腹壁肌肉收缩时,可使腹内压增高,协助排便、排尿、呕吐、 呼气等动作。膈肌位于胸、腹腔之间,也是呼吸肌。
3.        四肢肌 三角肌,覆盖在肩关节外上方,可在此进行肌肉注射。肱二头肌,是上臂前 面的一块肌肉,收缩时可屈肘。肢三头肌,是上臂后面的肌肉,可伸肘。臀大肌,是臀部 最大的肌肉,常在它外上方作肌肉注射。肌四头肌是大腿前面强大的肌肉。腓肠肌位于小 腿后面,表面隆起,俗称“小腿肚”,它下端形成跟腱,终止于跟骨。
(四)骨骼标志 骨骼的某些突出部分可从体表摸到,对确定解剖部位、针刺穴位及进行临床诊断很有 帮助。常用的骨骼标志如下。
(1)        第七颈椎棘突:即从脖子后面正中往下,摸到的第一高骨突起。再往下即第一胸椎 棘突(两者之间即大椎穴),常用来作为判断确定上半部椎骨数目。
(2)        胸骨角:即胸骨柄和胸骨体之间的隆凸,它的两侧接第二肋软骨,用来确定胸廓前 面的肋骨数目。
(3)        肩胛骨下角:两臂下垂正坐,肩胛骨下角相当第七肋骨平面,用来确定胸廓后面的 肋骨数目;肩胛骨下角平齐处为第七胸椎棘突,用来确定脊柱中部的椎骨数目。
(4)        髂嵴:即髂骨的上缘,两侧髂嵴最高点在腰部的连线,约与第3〜4腰椎之间平齐, 是确定下半部椎骨数和临床常用的腰椎穿刺标志。
(5)        髂前上棘:是髂嵴的前端突出处。
(6)        坐骨结节:位于髋骨后下方。
(7)        耻骨联合:是左右髋骨在前方联合的地方。
二、循环系统
人体各组织所需的氧和营养供应,二氧化碳和其它代谢产物的排出,以及内分泌激素 的输送,都要靠循环系统,主要是血液循环。
血液循环就是血液在心脏和血管构成的封闭管道系统中周转不息。心脏是血液循环中 心,是动力器官它象水泵那样把血液送入动脉,输到全身各部分;全身的血液又从静脉回 流心脏。
(一)心脏
心脏位于胸腔内,两肺之间,膈肌之上,略偏左方。心脏的大小约相当于本人的拳头。 心脏的形状象倒置的莲花形,底朝右后上,尖朝左前下。心尖相当于左锁骨中线内第五肋 间,用手可摸到心尖搏动。
208
心脏壁有三层:内层是光滑的心内膜;中层是较厚的心肌;外层是心外膜。心脏外面 包有心包。心包由两层膜构成,内层就是心外膜;两层膜之间的空隙叫心包腔,腔内有少 量液体,起润滑作用。营养心脏的血管叫冠状血管,很重要,如果发生痉挛或堵塞,就会 引起严重的心脏病变。
心脏内腔被横、竖两个隔分成四分,横隔以上是心房,以下是心室(图1-11)。心房中间 的竖隔称为房中隔;心室中间的称为室中隔。左右心房和心室之间的横隔各有一个开口, 称为左房室口和右房室口。左右房室口各有瓣膜,左心房和左心室之间是两片瓣膜,叫二 尖瓣;右心房和右心室之间是三片瓣膜,叫三尖瓣。在右心室和肺动脉交界处有肺动脉瓣; 在左心室和主动脉交界处有主动脉瓣。正常的瓣膜都很薄,坚韧而光滑。这样就保证了瓣 膜的开、闭既灵活,又可耐受较高的压力。每组瓣膜只能向一个方向开,使血液向一个方 向流动,防止倒流。
(二)血管
血管分为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
动脉是由心室发出的厚而有弹性的血管。动脉由心脏发出后逐渐分枝变细,最后在人 体各部组织和毛细血管相接。
毛细血管的壁很薄,在这里血液和组织进行物质交换:血中的氧和营养物质可透过毛 细血管壁到毛细血管外的组织液中;细胞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和代谢产物可透过毛细血管壁 进入血液中。
静脉就是引导毛细血管血液回心房的血管,壁较薄。小静脉逐步汇合成大静脉,最后 和心房相接。静脉除皮下浅静脉外,一般都和同名动脉伴行。
全身主要的动脉和静脉列举如下(图1-12): 头颈部的主要动脉:主干是颈总动脉,在喉和气管两侧可摸到搏动。头颅大出血时可在此 压迫止血。它到面部的分枝有浅动脉,在耳前方可摸到它的搏动。
上肢的主要动脉:主干是锁骨下动脉,在锁骨上窝处能摸到搏动,如上肢大出血,可 在此处压迫止血。锁骨下动脉走向腋窝,叫腋动脉。腋动脉到臂部叫肱动脉。肱动脉在肘 前部(通常在此测量血压)分为两支,走在桡侧的叫桡动脉,走在尺侧的叫尺动脉。桡动 脉在腕部最浅,极易摸到,在此处切脉。
下肢的主要动脉:主干是股动脉,在大腿根部能摸到搏动,如下肢大出血,可在此压 迫止血。
四肢的皮下静脉:一般走在皮下,不与动脉相并行。四肢皮下静脉内有静脉瓣,可阻 止血液的倒流。
上肢的皮下静脉主要有头静脉(在桡侧)、贵要静脉(在尺侧)及肘部的肘正中静脉, 常在此处静脉注射。
209
下肢的皮下静脉有大隐静脉和小隐静脉(在小腿后方)。大隐静脉是全身最长的一条静 脉。它起自足背,经内踝前方(常在此处进行输液)、小腿前内侧及大腿内侧向上行,最后 在大腿根部,
注入股静脉。这条静脉有许多静脉瓣,如瓣膜关闭不好,就容易发生下肢静脉曲张。
(三)心搏过程
心脏不停地有节律地收缩和舒张。每一次收缩和舒张,称为一个心动周期。心动周期 可以分为收缩期和舒张期。由于心室的活动起决定作用,习惯上说的收缩期就是指心室收 缩期,舒张期就是指心室舒张期。
心脏收缩时,心室腔变小,内压升高,舒张时,心室腔扩大,内压降低。由于心室内 压力的变化,就推动心瓣膜开放或使它关闭。当心室收缩时,两心室内压力升高,二尖瓣、 三尖瓣关闭,使心室和心房的通道关闭,室内压力继续升高,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被心室 内血液冲开,两心室内的血液就分别流入主动脉和肺动脉。心室舒张时,心室内压下降, 主动脉瓣、肺动脉瓣即关闭,接着二尖瓣、三尖瓣开放,两心房内的血液就流入两心室内。 当心瓣膜有病变时,原来薄而光滑的心瓣膜变得厚而粗糙,互相粘连,以至于该关闭时闭 不严实(关闭不全),该开放时开不彻底(狭窄),那么血液流经此处,就会发生逆流或流通不 畅,最后引起心脏机能上的变化,形成心脏(瓣膜)病。
心动周期中,心瓣膜的关闭和血流冲击可以产生声音,称为心音,可用听诊器在胸廓 的适当位置上听到。心脏收缩时,二尖瓣、三尖瓣关闭,形成第一心音。心脏舒张时,主 动脉瓣、肺动脉瓣关闭,形成第二心音。
(四)体循环和肺循环
左心室收缩,将血液压入主动脉,经过各级动脉管,分布到全身毛细血管,血液又经 各静脉汇集到上、下腔静脉流回右心房,这个循环叫体循环(大循环)。
右心室收缩,将血液压入肺动脉,流经肺脏,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由肺静脉流 回左心房,这个循环叫肺循环(小循环)。肺静脉血含氧高,肺动脉血含二氧化碳多,这与体 循环内情况相反。体循环和肺循环同时进行,连续不断。
(五)血压和脉搏 心脏收缩,推动血液向前流动,对血管壁产生的压力,叫做血压,通常指动脉压。心 脏收缩时的血压叫收缩压,正常值为90〜130毫米汞柱;心脏舒张时的血压叫舒张压,正 常值为。60〜80毫米汞柱;成人血压持续超过140/90毫米汞桂,就是病态,叫做高血压。
在身体的一些部位,如腕部,颞部,足背部可摸到动脉搏动,叫脉搏,可反映心跳快 慢、强弱。祖国医学在切脉上有更为深入细致的研究,不仅从切脉判断心脏、血管的情况, 而且还反映出其他器官、系统的情况。
心脏和血管受着神经系统的支配;交感神经可使心跳慢而强,小动脉管壁收缩,血压 升高;副交感神经可使心跳促而弱,小动脉管壁舒张,血压降低。这样,人在不同的情况
210
下,通过调节,心脏和血管的活动可以适应人体的需要。
(六)血液
血液有血细胞和血浆。血细胞种类及其功能,已在“人体的基本结构”中介绍。血浆内 含蛋白质和其它各种需要输送交换的物质。血浆除去了其中的纤维蛋白就叫做血清。
成人的总血量约为体重的 8%,约有 5,000 毫升。血量是维持正常血压的重要条件, 失血过多,血压就会降低。短时间内一次失血量超过全血量的30%(约1, 500毫升左右), 如不能及时补充,可有生命危险。但正常成人一次失血不超过 10%(500毫升),并不会有明 显障碍,故必要时可以献血300〜400毫升作为医疗和备战用。
(七)淋巴系统
淋巴系统包括淋巴管和淋巴结。绝大多数器官的组织内部都有淋巴管,它有收集组织 内液体的作用。组织液进到淋巴管内就叫淋巴液,最后通过大的淋巴管流入静脉内。淋巴 液和血浆、组织液的成分很近似。在淋巴管经过的一定部位上有淋巴结。它可以制造淋巴 细胞,消灭侵入人体内的细菌及异物,是人体的重要防御结构。某处淋巴结有肿大,常说 明其所属区域内有病变,临床上常用来帮助诊断某些疾病。
体检常注意的淋巴结有: (1)颈淋巴结,位于胸锁乳突肌的深面或浅面,颌下淋巴结, 位于下颌下方。面、口、扁桃体及鼻部有病变时,常可肿大。 (2)腋淋巴结,位于腋窝, 上肢或乳房有病变时可能肿大。(3)腹股沟淋巴结,位于大腿根部,下肢或外阴部有病变时 常肿大。(4)锁骨上淋巴结,位于锁骨上窝,肿瘤转移(如胃癌)时常有肿大。
(八)脾
脾位于左膈下,季肋部内,构造与淋巴结有些相似,但体积大得多,功能也较多。脾 有造血、破血和储血的功能,产生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脾内有大量巨噬细胞,能吞噬、 破坏衰老的血细胞、血小板,脾内有血窦能储存血液。脾还有产生抗体的功能,加有巨噬 细胞能吞噬各种异物,故有防御功能。
(九)循环系统检查法
1.血压测量法 被检查者取坐位或卧位,前臂应与心脏同高。将血压带缚于上臂,在肘 窝肱动脉搏动处放置听诊器。徐徐打气使血压计的水银柱上升到一定高度。徐徐放气,当 听到第一次音响时水银柱的读数,就是收缩压;继续放气至音响突然减弱时水银柱的读数, 就是舒张压。记录为:收缩压/舒张压毫米汞柱。
2.问诊 心脏病的常见病状:(1)、心悸:病人自觉心跳加快、心慌,活动时明显。(2)、 气短或呼吸困难:多于剧烈活动后出现。严重心脏病时,不能乎卧,被迫采取坐位,叫端 坐呼吸。 (3)、咳嗽或咯血:心力衰竭时,因肺循环郁血,可引起咳嗽和咯血。 (4)、浮肿 及尿少:心力衰竭时出现,浮肿先从下肢开始,逐渐向上蔓延,甚至全身浮肿。 (5)、心前
211
区疼痛。
3.望诊 (1)心尖搏动:正常位于左第五肋间锁骨中线内。如超过锁骨中线外,表示心脏 扩大或受压向左移位。(2)发绀:即口唇,面色,指甲呈青紫色,表示血氧不足。(3)皮肤、 粘膜苍白,表示贫血或缺血。 (4)颈静脉怒张:体循环郁血,静脉血回流障碍时出现。
4.触诊 (1)用手掌触心尖搏动,注意其位置、范围、强弱;有震颤(旧名“猫喘”),表示 有心脏病。(2)肝肿大:心力衰竭可使肝脏郁血而肿大。
5.叩诊 按先上后下、先左后右、从外往里的顺序,沿肋间叩心脏相对浊音界。正常左 界在锁骨中线内;右界不超过胸骨右缘。浊音界异常,常表示心脏扩大或移位。
6.听诊 听诊区:二尖瓣听诊区在心尖搏动处偏内上,三尖瓣在胸骨下端偏右处,主 动脉瓣在胸骨右缘第二肋间,肺动脉瓣在胸骨左缘第二肋间。
(1)        正常心音 第一心音:长而低,是心室肌收缩和房室瓣关闭产生的声音,在心尖部最 清楚,与心尖搏动和颈动脉搏动同时出现。第二心音:短而高,是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关 闭产生的声音,在心底部最清楚。从第一心音开始到第二心音出现之前,相当于心脏的收 缩期。从第二心音出现到下一次第一心音开始之前相当于心脏舒张期。
(2)        杂音:心脏杂音就是指正常心音以外的声音。一般认为,杂音是由于心瓣膜病变, 使血流发生旋涡,冲击心壁产生的,也可由于贫血、高热等,血流通过心脏太快时产生。 在第二心音出现以前,心脏收缩过程中出现的杂音,叫做收缩期杂音,如吹风声。在第一 心音出现以前,心脏舒张过程中出现的杂音,叫做舒张期杂音,呈隆隆声。单纯出现比较 轻的收缩期杂音,没有其他循环系统症状,往往是贫血、发热引起的,不表示心脏病。因 此,杂音虽然是心脏病的主要体征,但诊断心脏病必须经过全面的检查。
(3)        心率:正常成人每分钟60〜80次,3岁以下儿童为100〜120次。发烧、贫血、 情绪激动时,心率加快;心脏病时,心率可加快或减慢。
(4)        心律:即心搏的节律,正常人的心律整齐。出现间歇、提前或不规则的跳动等, 称为心律不齐。
三、呼吸系统
呼吸系统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
(一)肺
肺是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进行气体交换的地方。其余器官是气体出入肺的通路,叫呼 吸道。气管以上的部分叫上呼吸道。气管入胸腔后,分左右两条支气管进入左右肺。入肺 的支气管不断分支,直到毛细支气管,与肺泡相连。气管和支气管中都含有平滑肌。平滑 肌收缩,可使管腔变小。支气管平滑肌持续收缩(痉挛),可引起呼吸困难。
212
右肺分上、中、下三大叶,左肺分上下两大叶,每个大叶又分许多小叶,小叶由许多 肺泡组成。肺泡壁很薄,有弹性,周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由肺动脉来的血液中含大量 二氧化碳,血液流经肺泡壁时,二氧化碳可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肺泡,同时肺泡内的氧气 进入血液。饱含氧气的血液经肺静脉流入左心房。
如果肺泡弹性减弱而过分膨胀,称为肺气肿,可减低肺泡的换气机能;同时压迫肺泡壁 周围的毛细血管网,使肺动脉血流受阻,压力增高,结果增加右心的负担,最后可引起心 脏病(肺原性心脏病)。
(二)胸膜
胸膜分两层:内层紧贴肺表面,外层紧贴胸壁内面,两层之间的腔叫胸膜腔。胸膜腔 左右各一,是密闭腔。腔内为负压(低于大气压),只有少量液体,起润滑作用。胸壁创伤 或肺组织破裂,空气能迅速进入胸膜腔内,引起气胸。气胸可使肺压缩,虽然呼吸运动照 常,但气体交换不能正常进行,人体便要缺氧而发生呼吸困难。同理,胸膜腔内有液体(胸 腔积液),也可引起呼吸困难。
(三)呼吸运行
吸气时,膈肌收缩下降,肋间肌收缩,肋骨上举,胸腔扩大,两肺随着膨胀,空气经 呼吸道进入肺;呼气时,膈肌上升,肋骨复位,胸腔缩小,两肺随着缩小,空气被排出。 人工呼吸就是根据这个原理进行的。呼吸管道不通畅,或者腹部有病使膈肌活动受限,均 可造成呼吸困难。
(四)呼吸系统检查法
1.问诊 呼吸系统疾病的常见病状:(1)咳嗽:是气管粘膜受刺激的防御性反射动作, 常是因气管发炎或有痰引起。(2)咯痰:痰分粘液痰、泡沫痰和脓痰等。(3)胸痛:多是 胸膜受刺激引起。(4)气喘(呼吸费劲)、气急(呼吸短促)、哮喘(呼吸困难,并发出特 殊声音)等。
2.望诊 (1)胸廓:正常胸廓扁圆形,两侧对称。病态胸廓有:桶状胸,即胸廓前后 径显著增大,多为肺气肿;胸廓不对称,见于一侧胸腔病变,多为结核病。(2)呼吸运动: 正常人呼吸快慢深浅均匀,成人每分钟呼吸16〜20次,婴儿呼吸较快。
3.触诊 胸壁有无压痛,气管是否居中。对比两侧语音震颤(让病人低调说“一”,在 两侧对称部位手触其语音震颤,比较其强弱)。
4.叩诊 叩诊顺序从上而下,左右比较,先叩前胸,后叩后背。肺区叩出浊音或鼓着 都表示有病。
5.听诊听诊顺序同叩诊(1)正常呼吸音;①肺泡呼吸音:是空气出
入肺泡产生的类似“夫”的音响,吸气时长而强,呼气时短而弱。②支气管呼吸音:是 空气通过气管、支气管产生的类似抬起舌头发“哈”的音响。在正常人喉部、胸骨上窝、胸
213
骨上段两侧和肩胛间区能听到。如在其他肺区听到,就是病态。(2)异常呼吸音:①干罗 音:是空气通过狭窄的支气管腔产生的音响,表示支气管粘膜肿胀、粘稠分泌物附着、支 气管痉挛。②湿罗音(水泡音):是空气通过有稀薄分泌物的支气管和肺泡产生的水泡破裂 样音响。胸膜摩擦音:是胸膜炎时表面粗糙的胸膜在呼吸时摩擦产生的音响,腋下易听到。 ③语音传导:让病人低调说“一”,在两侧对称部位听取语音传导,比较其强弱。减弱或增 强都表示异常。
四、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包括消化管(道)和消化腺。消化管是食物和残渣所经过的器官,从口、咽、 食管到胃,再经过小肠和大肠,最后到肛门(管)。消化腺除了胃肠粘膜含有的腺组织,还 有唾液腺、肝和胆道和胰腺。
(一)        口、咽和食管 口腔内有舌、牙和唾液腺开口。舌是由横纹肌和粘膜构成,表面有许多乳头,细胞经
常脱落、更新,形成舌苔。舌动作灵活,且能辨味。中医对舌的变化很重视,通过舌质和 舌苔了解病情,称为舌诊。
牙为重要咀嚼器官。人生后6 月左右出乳牙,两岁左右出齐,为 20 个。6 岁左右开始 脱乳牙,出恒牙,到25岁左右换齐。恒牙出齐者共有32个,上下颌、右左两侧各8个, 其中切牙(俗称门牙) 2,单尖牙1,双尖牙2,磨牙3 个。
在口腔周围有三对唾液腺。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他它们能分泌唾液,内含淀粉 酶。唾液经过排泄管流到口腔,可以消化淀粉。
咽位于口、鼻的后面,为食物通道。口腔与咽腔之间有软腭,中央为悬雍垂。后者两 旁各有一凹陷,内有扁桃体。扁桃体较易发炎。
食管通过颈、胸,穿过膈肌与胃贲门相连。长约40 公分,有三个狭窄是肿瘤好发部位。
(二)        胃 胃位于左上腹部,膈肌下面。胃连食管相接处称为贲门,胃的下续十二指肠处称为幽
门。幽门周围有肥厚的环形括约肌,称幽门括约肌,管理幽门的开闭。胃中层是平滑肌, 较发达,蠕动功能强。胃的内层(胃粘膜)有许多腺体,可分泌胃液,含有胃酸和胃蛋白 酶,可帮助消化食物和杀菌。
(三)小肠 上接胃,下连大肠,是消化管中最长的部分5-7米,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三段。 在小肠粘膜里有许多肠腺,能分泌肠液,帮助消化食物。在十二指肠中部有胆总管和胰腺 管的开口,胆汁和胰液经此流入十二指肠内。
(四)大肠
214
比小肠短而粗。分为盲肠、结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三部 分。盲肠是大肠的起始部,位于右侧下腹部,它的末端有一条蚯蚓样的突起,称为阑尾。 阑尾如果发炎,称为阑尾炎。直肠末端称为肛管,肛管出口称为肛门。肛管周围有括约肌, 管理肛门的开闭。
(五)肝和胆道
肝脏位于右上腹部,紧贴在膈肌下面,分为左右两叶。右叶下附有胆囊。肝下界基本 与肋弓一致,成人肝脏一般摸不到(小儿在 2〜3 岁以前,可在肋下触到)。肝是最大的消 化腺,分泌胆汁消化脂肪。此外,它对于人体的代谢,营养物质的储存,有害毒物的分解 处理等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肝细胞分泌的胆汁,在肝内汇合集中,最后都流向肝管。肝管出肝后,与胆囊管合成 胆总管。肝管、胆囊和胆总管合称胆道。胆总管下行和胰腺管汇合,叫胆胰管,开口于十 二指肠。开口处有环行的括约肌,叫胆胰管括约肌(旧名奥狄氏括约肌),它可控制胆汁、 胰液向肠内排放。平时,肝细胞所分泌的胆汁可由肝管通过胆囊管流入胆囊内,贮存和被 浓缩。消化时,胆囊收缩,浓缩的胆汁经胆总管排入十二指肠。肝脏或胆道有病变时,胆 汁不能正常代谢,胆汁中的胆色素(黄色)在血内过多,皮肤、眼球巩膜等就会发黄,称 为黄疸。
(六)胰腺
在胃的后方,分泌液胰液,经胆胰管流入十二指肠内。胰液有淀粉酶、脂肪酶和胰蛋 白酶,故起多种消化作用。胰腺还包含内分泌腺(胰岛),产生胰岛素,参与糖的代谢过程。
(七)消化吸收过程
消化系统的功能,就是对各种饮食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精华(中医称为水谷之 精)是指
营养物质,包括醣类、蛋白质、脂肪、盐类(钠、氯、钾、钙、磷、铁等)、维生素、、、 膳食纤维和水。
食物在口腔中被咀嚼,由唾液的淀粉酶初步消化后,经吞咽,通过食管入胃。食物在 胃内进一步被磨碎,并经胃液的胃蛋白酶、胃酸消化后,通过幽门进入十二指肠。幽门括 约肌的定期开闭,使胃内食物一部分一部分地进入十二指肠,以便于小肠对食糜充分地消 化。胃只能吸收酒精和少量水分。大部分的营养物质和水是在小肠内消化吸收的。结肠吸 收水和部分营养物质,并将食物残渣推向直肠,形成粪便,经肛门排出。
总之,消化过程是靠着消化管的运动和消化液的消化作用共同完成的。消化管的蠕动, 能够磨碎食物,推进食物到消化管的下一部分,同时又起到搅拌的作用,把消化液和磨碎 的食物混合,以充分发挥消化液的作用。每日各种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总量可达8,000毫 升左右。若有病引起剧烈呕吐或腹泻,大量消化液排出体外,人体的体液损失过多,就会 引起严重的病状。
215
(八)腹膜
腹膜是衬在腹壁内面和内脏表面的薄膜。腹壁内面和脏器表面腹膜之间的空隙叫腹膜 腔,内有少量液体以减少摩擦。腹膜具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管,吸收能力和渗透能力都很 强。腹膜壁层有丰富的神经分布,在受到刺激时,除疼痛感觉外,还可引起腹壁紧张。
(九)消化系统检查法
1.        问诊 消化系统常见的病状:(1)腹痛:多见于消化器官平滑肌痉挛或腹壁受刺激。
(2)反酸、嗳气、恶心、呕吐:多为胃部症状。(3)腹泻、便秘:腹泻是肠吸收障碍和蠕 动加快的表现,多见于肠炎、消化不良等。(4)呕血、便血、黑便:表示消化管某部有急 性或慢性出血。
2.        望诊 (1)黄疸:巩膜(眼白)和皮肤发黄,多见于肝、胆疾病。(2)腹部膨隆, 腹壁静脉曲张,出现胃肠蠕动波等,均匀病态。
3.        触诊 主要是检查腹部。病人仰卧,屈腿并放松腹壁,检查者站在右侧。触诊步聚 应先浅表后深部,先上腹后下腹,先触无痛部位,后触疼痛部位。腹部的分区。
(1)        腹壁:正常腹部软,无抵抗感。注意有无压痛、反跳痛及腹壁紧张等腹膜刺激症 状。
(2)        肝、脾:正常成人肝脾触不到,触到时应注意其大小、硬度、压痛情况。
(3)        肿物:应注意其部位、大小、硬度、移动性等。
4.        叩诊 ( 1 )肝浊音:上界正常在右锁骨中线上第6 肋间,明显上升或下降或浊音消 失都表示病态。腹部叩诊多为鼓音。(2)移动性浊音:病人侧卧,叩诊上部为鼓音,下部 为浊音,反侧卧后,又叩出下部浊音,表示腹腔内有液体(腹水)。
5.        听诊 用听诊器放在腹壁上可以听到几里咕噜的声音,叫肠鸣音。肠管活动减弱时, 肠鸣音低。当肠管强烈收缩、痉挛(如肠梗阻等)时,肠鸣音增强。
五、泌尿系统
泌尿系统包括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
(一)肾和尿的生成
肾左右各一个,位于腹后壁,脊柱两侧第十一胸椎至第三腰椎之间。肾为实质器官, 表层是皮质,里层是髓质。髓质接肾盂,肾盂又连输尿管。
肾的主要功能是分泌尿液。产生尿的基本结构叫肾单位。每个肾单位包括肾小球(肾 小体)和肾小管两部分。肾小球在肾皮质内,由毛细血管和肾小囊构成。血液经过肾小球 毛细血管时,向肾小囊滤出原尿。原尿含有各种有用的(如葡萄糖)和无用的(如代谢后 的废料)成分,但正常时没有蛋白质。原尿从肾小囊进入肾小管,后者对原尿加以很多改 造。原尿经过肾小管,其中有用的物质和绝大部分(99%)水分重新吸收回血液,剩余的
216
就是要排出的尿,流向肾盂、输尿管去。正常成人每日尿量为1, 000-1, 500毫升。任何 影响肾小球和肾小管的因素,都可能引起尿量和成分的改变。
(二)膀胱
膀胱位于下腹盆腔内。肾分泌的尿,不断从输尿管流入膀胱,暂时储存其中。膀胱存 尿到一定量时,通过神经系统作用,就产生了尿意,并且膀胱可收缩,将尿从尿道排出。 如果膀胱受到病变刺激,即使存尿很少,也会有尿意,于是可出现尿急和尿频的症状。
男性尿道较长而弯曲;女性尿道短而直,较易发生尿路感染。
(三)泌尿系统检查法
1.问诊 泌尿系统疾病的常见病状有:(1)腰痛,小腹痛。(2)尿频、尿急、尿痛、 血尿、脓尿及排尿困难等。(3)少尿和无尿表示肾生成尿少或不生成尿。
2.检查 (1)水肿:肾病水肿特点是开始于眼睑、颜面,逐渐波及全身。(2)测血压: 肾炎时可引起血压增高。(3)肾区有无膨隆、压痛、叩痛。正常肾脏通常触不到。(4)膀 胱胀满、尿潴留时在耻骨联合上触到球形胀大的膀胱,叩诊浊音。(5)尿的观察及化验有 无蛋白尿和血尿等。
六、        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包括中枢和周围两部分,中枢神经就是脑和脊髓,周围神经有脑神经、脊神 经和交感、副交感神经(又叫植物神经)。
人体和周围环境,体内各个部分之间,都存在着广泛联系,互相依赖和互相矛盾。生 命活动包含着无数对立统一的过程,神经系统在其中占了主导地位,起着统一调节人体各 方面功能活动的作用。
神经系统起调节作用,是通过它的基本活动方式——反射。例如:瞳孔在日光下会缩 小,在黑夜里又会散大,这种瞳孔对光反应就是属于反射活动。
人类有高度进化的大脑,能进行思维活动,能把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人不但能 认识世界,而且能改造世界,这就是人类特有的高级神经活动。当然,在阶级社会中,每 个人的思想认识都无不有一定阶级的烙印。
(一)脑
脑位于颅腔内,分大脑、小脑和脑干。
1.大脑 分左右两半球。外层称为大脑皮层,人的思维和种种生理活动,都受它统一 指挥和管理。大脑皮层有许多分工不同的中枢,如运动中枢、感觉中枢、语言中枢、视中 枢、听中枢等。一侧大脑半球支配对侧身体的感觉和运动。所以一侧大脑疾病时,可引起 对侧身体的运动或感觉障碍,称为偏瘫。大脑内部有空腔,叫脑室,是产生和容纳脑脊髓 液的地方。
217
2.小脑 位于脑半球后下方,有维持身体平衡和协调动作的作用。
3.脑干(中脑、桥脑、延髓) 也在大脑半球下面,其下端称延髓。延髓内有调节心 跳、呼吸、血压等重要作用的中枢。如延髓受伤,心跳、呼吸可以停止,引起人的死亡。
(二)脊髓
位于脊柱的椎管里,上面和延髓相连下止第1-2腰椎。分颈丛、臂丛、胸神经、腰丛、 骶丛。它是各器官和大脑联系的重要通道。脊髓还是四肢、躯干的感觉、运动、排尿、排 便的低级中枢。如椎骨骨折或脊髓受到压迫时,在损伤以下部位可出现感觉、运动的障碍 (截瘫和排尿、排便障碍等)。
(三)脑神经
是由脑发出的神经,有12对,各有不同的作用。如嗅神经管理嗅觉,视神经管理视觉, 听神经管理听觉和平衡,面神经管理面部表情肌运动,三叉神经管理面部感觉,迷走神经 管理内脏活动,等等。
(四)脊神经
是由脊髓两侧发出的神经,共31对,分颈丛、臂丛、胸神经、腰丛、骶丛。管理躯干 和四肢的感觉和运动。如分布到胸壁的肋间神经,分布到上肢的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 经,分布到下肢的股神经和坐骨神经,等等。
(五)植物神经 是管理内脏器官(如心、肺、胃、肠等)和血管的神经。植物神经可分为交感神经和 副交感神经两种。这两种神经常分布到同一个器官,两者的作用往往是互相对抗的。例如: 交感神经使心跳加快,而副交感神经则使心跳变慢。但在中枢神经的调节下,两种神经能 够达到对立的统一,使器官保持正常的活动。
(六)        脑脊髓膜和脑脊髓液 脑和脊髓的表面包着三层膜,叫脑脊髓膜。脑脊髓膜如果发炎,就叫脑脊髓膜炎。 脑脊髓膜的中层和内层之间的空隙,循环着由脑室分泌的脑脊髓液。它的成分和淋巴
液相似,最后回流入静脉。脑脊髓液供应脑,脊髓营养物质,运走代谢产物,并能保护脑 和脊髓免受外力震荡的影响。
(七)        神经系统检查法
1.问诊 (1)了解智力、言语、意识。意识障碍时,轻者臆胧,嗜睡,重者昏迷,表现 人事不省,尿便失禁,生理反射消失。 (2)有无头痛,呕吐,视力障碍、耳鸣,耳聋,面部 感觉或运动障碍等脑神经或脑疾病症状。 (3)身体各部感觉及肢体力量有无减退或消失。偏 瘫见于脑疾病,截瘫见于脊髓疾病,某一肢体瘫多为周围神经疾病。
2.检查 (1)瞳孔对光反射:正常的反射是突然睁眼或用手电照眼,瞳孔立即缩小。两 侧瞳孔等大。瞳孔反应不正常,多表示严重情况,如脑外伤,脑病及中毒等。 (2)膝腱反射: 下肢放松,小腿弯曲成直角,叩击膝腱时小腿伸展为正常,反射消失,亢进或不对称均为
218
异常。 (3)划足底反射(旧名“巴宾斯基氏征”):以尖物在足底沿外侧自足跟向前划,正常时 各趾向足底方向屈曲,为阴性。如拇趾背屈,另四趾展开,为阳性,见于脑或脊髓上段疾 病。(4)脑膜刺激征,主要是指:①颈强直,②屈髋直腿试验(旧名“克尼格氏征”),病人仰卧, 将其一侧髋、膝屈曲成直角,再向上伸直小腿,如小腿肚疼痛并有抵抗,为阳性。脑膜刺 激症状常见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疾病。
七、        内分泌系统
人体内有一类腺体,它们分泌的物质都进入血液,被运送到全身各处。这类腺体叫做 内分泌腺,所分泌的物质叫做激素。激素在血中的量很小,但对人体的代谢、生长发育、 生殖及许多重要生理活动都有很大的调节作用。内分泌腺是在神经系统调节下进行活动的。 人体内主要的内分泌腺有:脑下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胰岛,睾丸、卵巢等。
(一)甲状腺
位于喉和气管的前方,它以碘为原料,制造、分泌甲状腺素,有提高全身新陈代谢的 作用。患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病人,甲状腺素分泌过多,可出现代谢增高、必跳加快、情绪 急躁、体重减轻等一系列病状。
(二)        肾上腺 位于肾上方,分泌多种激素,其中的肾上腺素能使心跳加快、加强,血管收缩,血压
升高。
(三)        胰岛 位于胰腺内,分泌胰岛素,与人体利用糖类有密切关系。临床上有一种叫糖尿病的疾
病,就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
八、        生殖系统
生殖系统的主要机能是产生生殖细胞(精子、卵细胞),繁殖新个体和分泌男、女性激 素。
(一)        男性生殖器官 包括睾丸、附睾、输精管、精囊腺、前裂腺和阴茎。
1.        睾丸和附睾 睾丸呈卵圆形,左右各一,位于阴囊内,有产生精子和分泌男性激素的作用。附睾位
于睾丸后上方,与输精管相通,有输送和贮藏精子的作用。
2.        输精管
左右各一条,为由附睾通向尿道的长管。输精管在阴囊上方的一段紧贴皮下,可摸到,
219
绝育手术就在此进行。
3.        精囊腺和前列腺 精囊腺位于膀胱后方。前列腺在膀胱的下方,直肠前面,大小如倒置的栗子,尿道从
其中通过。精囊腺和前列腺能分泌粘液,和睾丸产生的精子构成精液。
4.        阴茎和尿道
尿道是排尿和排精液的管道,长约20厘米,(有三处辖窄是结石好坎顿的部位),起于 膀胱,穿过前列腺和阴茎。阴茎的皮肤较松,在阴茎头处反折过来,称为包皮。包皮过长 不能翻转时,形成包茎,需手术切除。
(二)女性生殖器官 女性生殖器官包括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和外阴部。
1.卵巢 呈卵圆形,拇指头大,左右各一个,在子宫的两侧,输卵管的下方。卵巢可产生卵 细胞和分泌女性激素。
2.        输卵管 左右各一条,从子宫上端向两外侧伸延,末端呈漏斗状,在卵巢附近开口于腹腔。
输卵管是输送卵巢排出的卵细胞入子宫腔的管道。如输卵管腔堵塞,就会影响受孕。女 性的绝育手术,就是把输卵管结扎,以阻断精子与卵细胞相遇。
3.        子宫
位于骨盆腔内,壁很厚,主要由平滑肌构成,有很大的伸缩性,是胎儿生长发育的 地方。子宫外形象一个倒放的梨,圆而大的上端叫子宫底,两侧角有输卵管开口,中间 部,叫子宫体,它的内腔衬有粘膜,称为子宫内膜,下部呈圆柱状,为子宫颈,内有子 宫颈管,开口于阴道。
在正常情况下,子宫位于盆腔内膀胱和直肠之间,子宫体稍向前倾。这种正常位置 主要是受到骨盆底部的肌肉、筋膜和附着在子宫前,后、左、右的一些韧带所维持。如 果它们发生损伤或松弛,就会引起子宫变位(如子宫脱垂)。
4.        阴道 是由平滑肌构成的伸展性很大的管道,下端开口于外阴部。在阴道口和肛门之间的
部分,叫会阴。分娩时保护不好,常发生撕裂伤。
5.        外阴部
包括大阴唇,小阴唇、阴蒂,尿道开口和阴道开口。
6.乳房 乳房是哺乳的器官,不是生殖器官,但与生殖功能密切相关。女子到了青春期,乳 房开始发育。乳房主要由乳腺组成。它由分泌乳汁的乳腺叶和输送乳汁的输乳管构成。
九、感觉器官
220
视觉器官:眼包括,眼球和眼副器组成。 听觉器官:前庭蜗器又称为耳。包括,外耳、中耳、内耳组成。 十、免疫系统 免疫系统,不是一个独立的系统,是一个出现频率比较高现代提法。
人体内有一个免疫系统,它是人体抵御病原菌侵犯最重要的保卫系统。这个系统由免 疫器官(骨髓、胸腺、脾脏、淋巴结、扁桃体、小肠集合淋巴结、阑尾、胸腺等)、免疫细 胞(淋巴细胞、单核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碱粒细胞、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血小 板(因为血小板里有IGG)等),以及免疫分子(抗体、免疫球蛋白、干扰素、白细胞介素、 肿瘤坏死因子等细胞因子等)组成。免疫系统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免疫,其中适应免疫又 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爱盲论坛  

GMT+8, 2024-11-24 02:15 , Processed in 0.38534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