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局通栏广告

爱盲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811|回复: 2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心说水浒

[复制链接]

44

主题

213

帖子

76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76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3-18 17:41: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杜马说:
《水浒》是一部流传甚广、气质生猛的古典文学小说,它以高超的艺术手法描写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古代农民起义画卷,刻画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该书问世几百年,一直享有盛誉,尤其在民间广为流传,已达到了妇孺老幼皆知的程度。林冲、武松、李逵……一提起这些耳熟能详的人物,小孩子也好、文盲也好、年过花甲的老人也好,估计没有不知道的。这就是名著的魅力,这就是名著对于我们平凡人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对于凝聚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增进民族修养,都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金圣叹“批本”问世,更是将《水浒》推到了一个新高度,被誉为“第五才子书”。
关于《水浒》中所揭露的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以及“官逼民反”、“逼上梁山”的大众性话题,本书涉及不多。这些东西以前很多文学家、史学家、评论家、社会研究学家们已经提过若干次了,再说的话就有些老生常谈了。
本书所讲的,是《水浒》主要人物梁山一百单八将生平事迹背后的层层内幕。一百单八将是众所周知的英雄,但他们首先是人,是有血有肉的人。是人就会有优缺点,因而我们看到梁山好汉里许多人优点和缺点同样突出。比如李逵,嫉恶如仇却有滥杀无辜之嫌;比如宋江,仗义疏财、义气深重,却过于迂腐,葬送了一大帮情同手足的兄弟;比如吴用,有小聪明却缺乏大智慧……梁山一百零八条好汉,一百零八种结局,是性格决定结局,还是冥冥中自有定数?
一百单八将谈不上个个形象鲜明(大部分还属于跑龙套角色),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拿手绝活儿,三百六十行每个行当在梁山都能找到相应人才,梁山集团更像是一个小型的社会。这么多行业标兵聚在一起,管理起来无疑很伤脑筋,对于宋江这么一个各种专业技能都不突出的领导来说尤其如此。宋老大是如何将这些业务尖子紧紧团结起来,并合理分配使之成为一台持续有效运转的机器的呢?这就涉及到领导艺术、领导才能问题了,这也是本书探讨的内容之一。
以现代的眼光看,梁山实际上就是一个大型的集团公司,梁山集团的发展壮大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竞争、不断大鱼吃小鱼的过程。梁山集团先后经历了三任领导,第一任领导王伦、第二任领导晁盖都失败了,王伦的失败在于他根本不是做老总的料,在激烈的黑道竞争中被淘汰完全在情理之中;晁盖的失败原因比较复杂,既有内因也有外因,内因在于他虽然适合当老大,但不具备把集团做大、做强的能力,外因在于他身边有宋江这么一个虎视眈眈的兄弟。梁山三度易主及晁宋之争也是本书探讨的内容之一。
说《水浒》,招安是一个无论如何也绕不过的话题,关于宋江选择招安是对是错的话题,人们争论了几百年,公说公理、婆说婆理,可谓见仁、见智,总也理不出个头绪。本书从梁山集团内部及宋朝政治社会背景两方面入手做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对招安是出路还是自取灭亡的争论做了一个“了断”。
本帖来自微秘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

主题

213

帖子

76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766
25#
 楼主| 发表于 2020-3-18 21:53:25 | 只看该作者
25楼 杜马说:
失败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吴用这条计策反侦察能力太弱,漏洞太多。笔者归纳了一下,其漏洞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作案地点选择有误;二是作案人员使用不当;三是作案时留了活口;四是作案后警觉性差。
一、作案地点选择有误。把作案地点选在黄泥岗是第一个错误,我们且看黄泥岗的地理位置。黄泥岗与晁盖的东溪村同属济州府管辖,两地相距仅百余里。距离白胜的安乐村则更近,只有十来里。作案地点距离巢穴如此之近,很容易成为官府重点排查的对象。有句话叫“兔子不吃窝边草”,动物都晓得隐藏自己,不在家门口吃草。晁盖等这些活人,这些所谓英雄却偏要在家门口作案,错误犯得实在低级。从北京到东京可选择的作案地点太多了,连杨志都知道有紫金山、二龙山、伞盖山、黄泥岗、白沙坞、野云渡和赤松林等。晁盖等偏偏选择离自家最近的黄泥岗,实在是天大的昏招。
二、作案人员使用不当。晁盖是百里之内的名人,纵横黑白两道,当地认识他的人绝不在少数。用这样的熟面孔在本地区作案,那不是找死吗?尤其是白胜,他家离黄泥岗只有区区十里。挑着一担酒招摇过市,众目睽睽之下作案工具早被当地群众一目了然。并且白胜这人属于农村闲散人员,享乐可以,吃苦未必行。被捕后挨不住一顿棒打,把晁盖供了出去。
三、作案时留了活口。强盗就是强盗,作案留下活口也改变不了强盗的本质。像抢劫生辰纲这样的大案,留活口与不留活口都是死罪。也不知道晁盖等人怎么想的,药倒了押运人员后,竟没有杀人灭口。这样可好,使押运人员有了机会报官,并向官府介绍案发经过及作案人员的体貌特征,给案件侦破留下了重大线索。晁盖一帮人为什么没有杀人灭口呢?是他们心善?那纯粹是鬼话。真实原因可能是一对自己的计划信心十足,认为没有必要再杀人灭口;二是见到那么多金银财宝乐疯了,一下子忘了杀人灭口这件事。
四、作案后警觉性差。晁盖等作案后没有隐藏赃物,也没有隐藏自己,而是就地分赃,就地散伙,思想上存在严重侥幸心理。结果白胜在安乐村被官府抓了个人赃俱获且铁证如山,想抵赖都不行。作案后晁盖没有派人外出打探消息,打探风声,以至于白胜被捕多时他竟毫不知情,错过了营救白胜的最好时机。宋江给晁盖通风报信时,晁盖等人正坐在葡萄树下吃酒,警觉性之差可见一斑。
智取生辰纲是吴用的处女作,不过这吴大军师的处女作的确谈不上精彩。不仅缺乏反侦察措施,连起码的作案常识也不懂,结果败得一塌糊涂。不过话说回来,这是吴用第一次策划刑事案件,出现些遗漏和偏差也很正常。从民办教师一下子过渡到劫匪身份,总得有个过程。多少年来,读者谈起吴用智取生辰纲一段,无不拍手称快,津津乐道。可叹吴用,一场黄泥岗闹剧竟忽悠了读者几百年。
生辰纲一案牵扯出很多郓城本地人,这些人后来悉数上了梁山。其中就包括梁山两任老大,晁盖与宋江,还有军师吴用,以及都头朱仝和雷横等。郓城这批人后来全部列为天罡之数,组成了梁山派系中实力最强的郓城派。郓城县这些好汉们,除了晁盖(黑白两道)和吴用(民办教师)外,宋、朱和雷则都是地方公务员,这些出身迥异的人们是如何走到一起并齐聚梁山的呢?请看下一章。

本帖来自微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

主题

213

帖子

76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766
24#
 楼主| 发表于 2020-3-18 21:51:10 | 只看该作者
24楼 杜马说:
“智取生辰纲”一案中刘唐和公孙胜是发起者,晁盖是组织者,吴用是策划者,三阮和白胜是参与者。这几个人在黄泥岗兵不血刃劫下生辰纲,成为《水浒》中的一段佳话。
在一般人眼里,晁盖和吴用等八人兵不血刃、不用一枪一弹,以两桶酒和一包蒙汗药的代价劫下生辰纲,计策可谓空前成功。《水浒》从问世到现在几百年,多少年来认为“智取生辰纲”是条妙计的读者占到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众人观点出奇的一致。但笔者认为“智取生辰纲”这条计策并不算成功,甚至可以说是失败,退一步讲也只勉强算成功了一半。
不可否认,智取生辰纲的作案过程很精彩。白胜卖酒表演得很到位,其他人买酒表演得也很到位。这几个人在黄泥岗成功表演了一场买卖白酒的小品剧,着实把江湖老手杨志给忽悠住了。杨志千小心万小心,还是把生辰纲给丢了。这不能怪杨志,要怪只能怪晁盖等人表演的实在太逼真,太精彩。黄泥岗一出戏过程精彩,目的达到,计策可算成功了一半。
不过判断一个案件是不是成功,不仅要看过程,最重要的还要看结果。生辰纲案发不到一个月,便被济州官方成功侦破。白胜被捕入狱,晁盖等逃亡梁山,案件真相大白于天下。若不是宋江及时通风报信,生辰纲案犯很可能全部被捕,这种结果能算晁盖等人成功吗?
还有一点我们需要注意,宋代官府还没有指纹比对和DNA鉴定等技术,当时的刑侦手段非常原始落后。宋朝尽管出过宋慈这样的侦破专家,不过面对江湖上频发的抢劫案件,他老人家恐怕也会一筹莫展。毕竟案子太多,一桩未破,三桩又起,而宋慈只有一个。在这种背景下,济州官方在一个月内侦破生辰纲大案,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不过生辰纲案的告破,不能说明专案组何涛方面多么厉害,只能说明吴用这条计策漏洞太多,给案件侦破留下的线索太多。其实何涛的侦破手段极其有限,无非就是拉网式排查、群众举报和查看客店住宿登记等。吴用等精心策划的计策竟架不住何涛的三板斧,实在可笑。
总之吴用这条计策很失败,作案过程精彩没有用,关键是结果。从白胜锒铛入狱和晁盖等逃亡梁山的结果看,这条计策失败得一塌糊涂,笔者丝毫看不到智取生辰纲的“智”字体现在何处。
像劫生辰纲这样的案件,结果远重于过程,结果的失败就是整个计划的失败。说本条计策成功了一半,也只是照顾一下吴大军师的自尊罢了。
笔者突然想起来在吴用“智取生辰纲”的前一年也发生过一起生辰纲被劫案件,那起案件的作案人员不详,不过直到水浒这本书结束大宋朝也没能破获这起案件。两相比较,前者官府永远没能破获;后者官府不到一月便成功告破,一年前那伙无名氏的作案手段和反侦察能力远比晁盖这伙人高明得多!
吴用一手策划且一手导演的“智取生辰纲”案件定性为失败无可非议,那么吴用的处女作为什么会失败?这条看似精彩绝伦的计策有哪些漏洞?
请看下一节。
本帖来自微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

主题

213

帖子

76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766
23#
 楼主| 发表于 2020-3-18 21:21:35 | 只看该作者
23楼 杜马说:
梁中书提拔重用杨志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押送生辰纲做准备。说什么梁中书看杨志是个人才,那纯粹是扯淡。索超怎么样,武艺一流又没有前科。鞍前马后跟随梁中书许多年,也只是个排长罢了;卢俊义怎么样,一百零八条好汉中武功第一。在北京生活了三十多年,也没见梁中书起用他。倒是宋江真正爱惜卢俊义的才能,千方百计弄上梁山,还让他做了二把手。从这一点看,宋江比梁中书强多了。换言之,梁山黑帮比大宋朝廷强多了。
所谓“生辰纲”就是梁中书为老丈人蔡京准备的生日贺礼,生辰纲价值不菲。金珠宝贝十万贯,十万贯是个什么概念?
古代形容某人非常有钱,常常用“万贯家财”和“腰缠万贯”来形容。而生辰纲的价值就不止万贯了,是十万贯。我们前面已经讲过,宋朝时一两银子可兑换一贯钱,当时一贯钱相当于现在三四百元人民币。十万贯折合成人民币,大概有三四千万元之多。梁中书哪来这么多钱?仅凭那点工资绝对不可能,无疑是搜刮老百姓的民脂民膏。羊毛出在羊身上,为这个生辰纲,不知有多少百姓遭殃。这梁中书称得上一个“好女婿”,却无论如何不是一个好父母官。
三四千万元人民币,天文一样的数字,这样的生日贺礼够贵重!难怪晁盖等人会打生辰纲的主意,我们且看晁盖等是如何看待生辰纲的。
刘唐对晁盖介绍生辰纲时,说“送一套富贵给他。”
吴用给三阮介绍生辰纲时,说“取此一套富贵不义之财,大家图个一世快活。”
公孙胜与晁盖介绍生辰纲时,说“此一套富贵,不可错过。当取不取,过后莫悔。”
我们再看晁盖等是如何处置生辰纲的。
书中写得明白,智取生辰纲后三阮分到钱财回了石碣村;白胜分到钱财回了安乐村,无疑晁盖、刘唐和吴用等也各自分了一份。后来白胜那份赃物被官府搜查了出来,白日鼠为此吃了官司。晁盖等则把赃物转移到了梁山,这便是十万贯生辰纲的最终归宿。
如此看来,晁盖等人夺取生辰纲的目的不是为了劫富济贫和扶贫济困,而是为了自己富贵及快活。
梁中书官再大,工资也不可能挣到三四千万。搜刮民脂民膏是肯定的,这笔钱财可说是笔黑财。晁盖等夺取生辰纲只是为了自己富贵快活,动机也谈不上多么高尚,也没有什么江湖道义可言。“智取生辰纲”一案没有正邪之分,只不过是一起江湖上的黑吃黑案件罢了。
在“智取生辰纲”一案中由于作案人手不够,所以吴用拉拢了阮氏三兄弟阮小二、阮小五和阮小七入伙。三阮本是普通,并且不怎么务正业的渔夫,在吴用的怂恿下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成为夺取生辰纲的要犯之一。上梁山后三阮成了梁山水寨主要的水军头领之一,在数次梁山保卫战中战功卓著。那么吴用是如何怂恿三阮走上犯罪道路的呢?请看下一节。
生活对杨志来说就像转了一个圈,当王伦一心想给他在梁山留把椅子时他选择了离开。经过一系列变故,他又站在了梁山大门前,这次邀请杨志坐把交椅的是宋江。宋江说,杨制使上山吧。等朝廷招安了,你还可以做官。杨志心道,我当初要是坐把椅子,资格比你老。
与晁老大相见,难免又会提及生辰纲一事。此时大家都是一个战壕的同志了,生辰纲那段往事也就成了酒桌上的笑料,书上说是“众皆大笑”。有谁知道,大笑背后藏着杨志多少无奈呢。
杨志的武艺在梁山好汉中应属于一流行列,四十余合平林冲,五十回合平索超,四十回合平呼延灼。与这些一流高手对决,杨志虽没有讨得便宜,却也没有吃亏。由此推断他的功夫应在梁山前十之列,有好的功夫并不代表一定有好的表现。上梁山后杨志立功的战例并不多,完全不像他先辈那样一刀一枪地打出了威望和功勋。也许在杨志眼里,梁山只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黑帮。功劳越大,只能使自己越“黑”,那才是辱没祖宗。东昌府一战,杨志单挑没羽箭张清。结果被飞石英雄打得“胆丧心寒、伏鞍归阵”,全没有一点杨家将的气概。
梁山好汉排座次,杨志排名天罡星第十七位,八骑先锋第三位。地位可谓不低,这种排名或多或少沾了杨家将老祖宗的光。
杨志做过制使,做过提辖,然而运气实在太差。一次天灾一次人祸使他“封妻荫子”的梦想成了泡影,而且理想的破灭竟源于两次不成功的押运。杨志加入黑帮完全是不得已而为之,是被逼出来的。如杨志这号人,对宋江的招安路线无疑是非常支持的。杨志的人生目标很简单,也很现实。无非是想凭借自己的本事一刀一枪搏个“封妻荫子”,继而延续杨家将的辉煌。“等朝廷招安了,你还可以做官”,宋江这句话使迷茫的杨志看到了一丝曙光。他不再犹豫,大胆地投入到梁山的怀抱。
事情就是这样,期望越大往往失望越大。梁山集团招安是招安了,但朝廷没有马上封这些好汉们官职。大家只是摆脱了黑社会的外衣,并没有带上乌纱。此情此景,杨志内心的失望沮丧可想而知,书上没有明说杨志如何如何失落。但从杨志的作战表现来看,他心里应该是有情绪的。梁山好汉们北讨南征,青面兽战绩寥寥无几。
征方腊战争结束,杨志的生命也随之结束。死人原本很正常,三分之二的好汉在征方腊战争中都死了,也不差杨志一个。关键是杨志的死法太不正常,他是病死的。征讨方腊战争刚刚打响杨志便病倒丹徒县,之后再也没起来。可以说在梁山好汉作战最惨烈的那段时间,杨志都是在病床上度过的。好不容易战争胜利,大家都等着回京受封。这时噩耗传来,杨志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某年某日某时辰不幸逝世。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杨志这种死法多少令喜爱杨家将的读者心生怜悯,黯然失望。
朝廷对梁山烈士们还算够意思,正偏将都有封赏,正将均封为忠武郎。有子孙的可以接班,没子孙的可以立庙供奉。从书中描写看,杨志应该没留下后代。那么他只有立庙受祭祀的份了,不知在供奉杨家将神位的庙里泥胎塑像里有没有一个叫青面兽杨志的。
智取生辰纲是杨志二次入官场后的代表作,尽管很失败,但其知名度却超过了杨志卖刀,生辰纲一案成了杨志人生的一大转折。智取生辰纲是《水浒》前半段的一大高潮,生辰纲一案也成了很多好汉的人生转折。关于智取生辰纲的内幕,请看下一章
本帖来自微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

主题

213

帖子

76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766
22#
 楼主| 发表于 2020-3-18 21:17:33 | 只看该作者
22楼 杜马说:
生辰纲被劫,作为押运负责人的杨志应负主要责任,这一点无可争议。那么通过生辰纲失陷这件事,是不是可以说明杨志很饭桶且很弱智呢?
从《水浒》中描写杨志的章节看,杨志应是一个武艺高强且心思细密的人。杨志在官场上混过,在江湖上也混过,对于官场上和江湖上的勾当可谓了如指掌。这种“两栖生活”经历正是梁中书看中的地方,于是委以生辰纲大任。刚一接受任务杨志就多次推托,他知道押运生辰纲太凶险了,无异于刀口上舔血。
为了坚定杨志的信心,鼓励杨志干好工作,梁中书特意在生辰纲内附了一封书信,表示要让杨志受道敕命回来。敕命对于杨志来说太重要了,现在杨志的真实身份还是个囚犯。他那提辖使的官也只有大名府地方上承认,中央并没有备案。有了敕命则不同,杨志就是清白之身了。朝廷吏部一备案,杨志的提辖使当起来就堂堂正正了。
有敕书的诱惑并碍于梁中书的情面,杨志最终接受了任务。在押运生辰纲的一些细节上杨志颇费了一番心思,一方面将生辰纲一事低调处理,避免引人注意。押运人员扮做客商,悄悄赶路;另一方面杨志深知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的道理,他给自己争取了绝对的押运指挥权,目的就是防止押运团队多重领导被贼人钻空子;第三方面杨志因地制宜不断变换休息时间,平安路段早出晚归,趁凉赶路。不安全地段晚出早歇,热时赶路,打的就是一个时间差。后来到了黄泥岗,杨志非常反对在那里休息,而且屡次阻止大伙吃酒。如此看来,杨志计划不可谓不周密,行事不可谓不谨慎,杨志这人还是有两下子的。
既然杨志计划如此周密,行事如此小心,为什么还是失败了?笔者认为原因有三:第一,以杨志为首的押运集团在综合素质上远低于晁盖为首的抢劫集团。论武杨志一方只有他老哥一个能打,论智更不行,吴用和公孙胜都是后来梁山集团的智囊;第二,也是最重要的,杨志对下级过于粗暴蛮横。不知体恤,非打即骂,丝毫不懂得做下级的思想工作。对待同级的管家和两个虞侯,杨志也没有想办法团结拉拢,而是将三人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这样一来杨志完全孤立了自己,在押运团队中失去了威信和绝对领导权,严重影响了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后来矛盾激化,内部反水,失败不可避免;第三,黄泥岗上吴用和白胜等人的表演实在精彩,那桶清凉白酒由不得你不买,由不得你不喝。
以上这些利害关系杨志真不晓得?未必。作为杨家将的后代,杨家的优良血统杨志多少也继承了一些(后来他在二龙山的领导工作不是做得挺好吗)。真正原因可能是杨志当时太想立功了,只要押运生辰纲成功,杨志的仕途便会大有起色。但他同时也知道北京到东京途中强盗多如牛毛,押运工作充满变数。这种复杂心态使杨志近乎疯狂地投入到押运工作中,此时的他已完全被压力包围,已不再理智。急功近利又畏首畏尾使其心态严重失衡,以至于犯了众怒,把自己完全孤立。
金圣叹在批《水浒》中对第十六回中描述的“吴用智取生辰纲”的情节做了解释,认为梁中书之所以派管家和两个虞侯一同随杨志押运,是为了防止杨志见财起意,监视杨志而已。笔者认为这种解释也有不通之处,管家与两个虞侯加起来未必敌得过杨志一根手指头。杨志若有见财起意之心,这三个饭桶阻止得了吗?
杨志的失败告诉我们踩着大伙往上爬,能爬上去便好,爬不上去时大伙会把他摔得很疼。再有对于下级,可以打,可以骂,但不能不尊重;对于同级,可以不尊重,但绝 不能打骂,否则的话,一旦你有把柄,人家会把你弄得很惨。
杨志失陷生辰纲后没有投案自首,而是像上次失了花石纲那样一走了之。杨志从此再也没有机会出人头地,“指望把一身本事,边庭上一枪一刀,搏个封妻荫子,也与祖宗争口气”的理想完完全全被粉碎。他想到了自杀,但终究没狠下心来。“爹娘生下洒家,堂堂一表……终不成只这般休了”,杨志叹口气,下岗子去了。杨志因什么叹气?叹自己太倒霉,叹对手玩得太阴,叹自己的前程?可能都有,也可能都没有。
杨志失陷花石纲,一走了之。失陷生辰纲,还是一走了之。怒杀牛二,却选择了投案自首。何也?在杨志眼里,一条人命远比不上几块石头和几担金珠重要,这就是杨志对生命的态度。不要怪杨志,一百单八将里比杨志还要藐视生命的大有人在,比如武松和李逵。闲言少谈,还说杨志。
杨志跌跌撞撞离开黄泥岗继续往南走,本来他的目的地也是向南。现在生辰纲丢了,他仍要向南走,看来生辰纲的阴影已经把他全部笼罩。此时的杨志很像火烧草料场后的林冲,林冲当时心灰意冷,路上曾强抢村夫的酒喝。杨志此时失魂落魄,也开始在酒馆吃霸王餐,英雄失意后的行为竟如此一致。还好他吃霸王餐的那家酒店是林冲的徒弟,操刀鬼曹正开的。
杨志通过林冲与曹正搭上了关系,鲁智深通过林冲也与曹正搭上了关系,这样杨志与鲁智深就间接搭上了关系。杨志是关西人,鲁智深也是关西人。杨志做过提辖,鲁智深也做过提辖。杨志挨过高俅整治,鲁智深也受过高俅迫害,两位好汉一相识便有很多共同语言。
同样无家可归,同样受官府通缉,同样痛恨高俅,两个遭遇相同的关西好汉走到了一起。沦落江湖总不是办法,生活辛苦不说,危险系数也高。两人一拍即合,开始打二龙山的主意。
二龙山坐落在青州地面,地势险要且易守难攻,适合做根据地。周围有白虎山、桃花山、清风山等几个黑帮组织,官府奈何不了。现有黑老大金眼虎邓龙,功夫一般,不堪一击。该山的基础设施经邓龙多年营造,相当完善,可以现拿现用。这便是二龙山的基本情况,拿下二龙山做落脚地,对于鲁智深和杨志来说是个相当不错的选择。
鲁智深、杨志和曹正略施小计,轻而易举打死邓龙,收服了二龙山。这样鲁智深做了大当家的,杨志做了二当家的。这两条龙盘踞在二龙山,二龙山从此成了名副其实的二龙山。后来武松入伙做了三当家的,曹正、张青、孙二娘和施恩又相继入伙,二龙山的势力一下子壮大起来。在山东一带,二龙山成了仅次于梁山的第二大黑帮团伙。
鲁智深和杨志一手创建了二龙山,二人对于二龙山的感情远超过后来的梁山。君不见鲁智深和杨志入梁山之前是何等威风,何等豪情万丈且叱咤风云,入了梁山之后杨志和鲁智深的出镜率一下子少了。杨志哪还有一丁点杨家将的风范;鲁智深动不动就玩失踪,前方打仗,他老人家一边偷着乐去了。
三山聚义打青州之时,若不是宋江横加干预,二龙山可能早已成功兼并桃花山和白虎山两处黑帮了。二龙山并入梁山杨志和鲁智深心里未必乐意,尤其是杨志,恐怕永远也忘不了生辰纲那档子事。宋江恐怕也知道这一点,于是在第一次见面时宋江就亲切地称鲁智深为吾师;称杨志为制使,讨好之意露于言表。杨志第一次见宋江,说的第一句话便是“今日幸得义士壮观山寨,此天下第一好事”。其中深意,颇耐人寻味。
从地理位置上看,二龙山周围有白虎山、清风山和桃花山等几个黑帮组织。这几个山寨彼此呼应,势必给官府围剿带来极大困难,这种优势是梁山不具备的;从发展时间上看,鲁智深和杨志掌控二龙山时梁山还是既不中看,也不中用的王伦掌权,二龙山的起步比梁山要早;从人员构成上看,二龙山的杨志和鲁智深都属于一流高手。而当时梁山能打的只有林冲一个,梁山当时的战斗力不及二龙山。二龙山与梁山相比,发展优势明显。
既然二龙山比之梁山有诸多优势,为什么二龙山最终会被梁山兼并呢?笔者认为原因如下。
其一,梁山集团及时改制。林冲主导下的梁山集团第一次改制是梁山发展的转折点,王伦不适合做一把手,晁盖可以,于是有远见的林冲坚决地把王伦给废了。晁盖主持梁山工作以后,带来了一批能打和能用智谋的人才,这批新鲜血液使梁山焕发了生机。梁山从此初具规模,实力上已超越二龙山。
其二,梁山集团有宋江这样的高级营销人才。宋江的策划能力、宣传能力、组织能力和号召能力在《水浒》中是独一无二的,很多好汉上梁山都是冲着宋江的面子。宋江这样的超级人才入主梁山,使梁山进入了超速发展的快车道。反观二龙山,除了能打的,还是能打的,缺乏智谋型人才。
其三,梁山集团的数次兼并活动很成功。梁山从起步到招安,大小兼并案进行了十几次。兼并二龙山之前,梁山已成功运作了清风山、祝家庄和江州黑社会等几次兼并收购活动,并在数次反围剿过程中收编了大批人才。通过几次成功运作,梁山实力已大大超过二龙山。
其四,梁山集团兼并二龙山的时机把握得很好。在第五十八回“三山聚义打青州 众说同心归水泊”中,若不是梁山方面出面干预,结果很可能是二龙山成功兼并白虎山和桃花山两处黑帮。从而实力空前提升,这样的结果只能是二龙山和梁山南北并立。鉴于少华山史进方面与鲁智深和李忠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少华山一帮人另投二龙山也说不定。这当然不是宋江所愿看到的,所以当青州黑白两道交火时宋江以最快的速度干预进来。
其五,梁山的管理体制比二龙山科学。梁山集团实行的是晁、宋、吴和公孙四方体制(后来是宋、卢、吴和公孙体制),这种管理机制很科学。晁盖能武、吴用有谋,而宋江会拉拢人,领导班子的组成科学合理。二龙山的管理体制一开始是鲁、杨体制,后来是鲁、杨和武体制,曹正、张青、孙二娘和施恩参政议政。鲁智深、杨志和武松这三个人优点相同,缺点也相同,优势重叠却不互补。二龙山缺少的不是能打的,而是宋江这样的营销人才和吴用这样的智囊型人才。
以上几点综合起来就一句话,即梁山出了个宋江,而二龙山没有。一个好领导,好当家人对于一个团队是多么重要!商场如战场,战场如商场,商场上的并购和收购无时无刻不在进行。江湖上也一样,弱肉强食,大鱼吃小鱼,优胜劣汰永远是千古不变的真理。
本帖来自微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

主题

213

帖子

76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766
21#
 楼主| 发表于 2020-3-18 21:15:36 | 只看该作者
21楼 杜马说:
在风云激荡,蓬勃发展的梁山泊,林冲就是一面旗帜。梁山第一次改制一举奠定了林冲梁山主心骨的地位,他本有希望有能力顶替王伦做梁山老大,可是他没有。在林教头眼里永远没有个人利益,他心里装的是整个梁山,是整个梁山的前途。当他认为晁盖比自己更适应梁山发展大局时,立刻义无反顾地将尊位让给了晁盖。
两军对垒,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林教头大喝一声将敌将刺下马去的情景。关键时刻,林冲常常能在两军阵前发挥稳定军心的作用。不到十回合活捉扈三娘,使宋江二打祝家庄不至于抱着鸭蛋收场。而扈三娘又生擒过王英、彭玘和郝思文,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林教头武艺之高不消多言。单挑杨志,单挑呼延灼,这两位将门虎子、名门之后在林教头面前竟讨不得半分便宜。三打祝家庄、攻打高唐州、智取华州、两打大名府、首战曾头市、攻占东平府、降关胜、破连环马……哪一次少得了林教头!二赢童贯,三败高俅,林教头哪一次不身先士卒!长长的功劳簿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林教头取得的一个个辉煌战果。如四十余回合险些胜杨志,五十回合平呼延灼,不数回合杀马万里,三十余回合杀宝密圣,两回合杀贺拆,杀伍肃、倪麟、顾恺、张寿、柳元、敬臣、冷慕、王寅……看看长长的斩将名单,我们不得不感叹林教头战果之辉煌。梁山集团除了豹子头林冲,谁又能创造如此战绩!
当晁盖遗言暗示将寨主传给林冲时,林教头又一次选择了退让,发扬了集体主义风格。尽管林冲对招安十分反感,尽管他也清楚宋江一直在走招安路线,他还是站到了支持宋江做大的行列。施耐庵在描写众人支持宋江做大时,第一个要交代的事项就是“林冲为首”。好一个“林冲为首”,四个字里蕴涵的仗义与豪情又岂常人可知。在个人利益与梁山大局之间,他再一次选择了后者。也许在林教头眼里兄弟的和睦和梁山的团结高于一切,他已将整个身体融入了梁山泊那片浩渺的烟波之中。
不敢想象,如果没有林冲参与,梁山两次改制会如此圆满,梁山两次权力交接会如此顺利。比起吴用的见风使舵,比起公孙胜的一走了之,比起宋江的工于心计,林冲活得是不是更真实、更纯粹并更大气一些?林冲在最落魄时曾墙壁题诗:仗义是林冲,为人最朴忠。江湖驰誉望,京国显英雄……林教头没有自吹,从他的高风亮节和为人处世上看,豹子头无愧于仗义、朴忠、誉望和英雄八字!
尽管林冲对高俅有不共戴天之仇,可当宋江对高俅唯唯诺诺放其还朝之时林教头忍了,竟没有喊出一句怨言。祸从天降、家破人亡和贤妻惨死,林冲的遭遇比其他好汉都要惨。高俅被擒,眼见大仇得报,孰料宋老大竟一放了之。口虽未出怨言,林冲内心之痛又岂常人可知。“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作为苏东坡的同代人,林冲对其妻的感情绝不亚于苏学士。孤灯夜下,他又如何面对昔日爱妻之灵呢,“千古艰难唯一死,伤心岂独苏学士”。
心存幽怨,我们看到林教头在战场上依然生龙活虎,所向披靡。其实林冲越是这样,越让读者心里不是滋味。林教头在战场上越来越狠,再也没有活捉敌将的记录。往往暴雷似的大叫一声,将敌人一击必杀,这也许是林教头在发泄吧。
林冲主导了梁山两次改制,改来改去竟把自己改出了梁山常委之外。以林冲的威望、资历和武艺,不在梁山常委之列是无论如何说不过去的。事实上宋老大就是这么安排的,美其名曰“石碣受天文”。“天意”如此,林教头也只能认了。
更令人感到不可思议和愤愤不平的是关胜竟然也后来居上排在了林冲前面,关胜上梁山那会儿林冲已经主持完成了两次梁山改制。论资历,降将关胜远远不及元老林冲;论威望,新人关胜也没法与林冲比;论武艺,关胜那把大刀与林冲这杆铁枪也就是半斤对八两。难道关胜占先仅仅是因为他有一个死了数百年的英雄祖宗关云长?关胜的DNA与关羽有多少相似之处姑且不论,人家林冲也不是没有名人亲戚,人家叔伯妹妹还是林黛玉呢。
接受招安,林冲如何面对昔日老上级和仇人高俅?如宋江一般倒身便拜?那不是林教头的性格。征方腊成功,林冲不得不面对这个难题。施耐庵没有让林教头过分为难,在胜利曙光已经到来之时安排林冲悄无声息的病死了,六和寺成了林冲和鲁智深这对故交的同一归宿。
林冲上梁山落草,加入黑帮后他第一个抢劫的对象便是青面兽杨志。杨志也是后来的一百单八将之一,名门之后,杨家将的后代,五侯杨令公的孙子。这么一个有背景的人为何会加入梁山黑帮呢?杨志出场后遇上了哪些倒霉事,他加入梁山的背后又有哪些无奈?请看下一章。
杨志出身显赫,乃杨家将的后代,杨令公的孙子。若论出身,梁山一百零八条好汉除了柴进和关胜就要数杨志了。俗话说“将不过三代”,杨家将到了杨志这一辈已经远没有先前声名显赫,已走向没落。
杨家将在北宋中期可说是战功赫赫且声名鹊起,然而新兴贵族高太尉对杨家将好像并不感冒。尽管杨志钱也花了、礼也送了,可高俅并不买他的账。大笔一挥批了个“不”字,杨志跑官要官的理想彻底破灭。
钱都花在了送礼上,杨志最后连吃饭的钱也没了。被逼无奈,杨志决定卖了祖传的那把宝刀。杨志这把宝刀“宝”在何处?用杨志的话说是“第一件,砍铜剁铁,刀口不卷;第二件,吹毛得过;第三件,杀人刀上没血”。如此神奇的一把刀肯定价格不菲吧,杨志要价是三千贯。宋时的货币计量单位很多人都不熟悉,三千贯到底相当于现在的人民币多少呢?
在宋时一千文铜钱为一贯,一贯钱可兑换一两银子,当时的一两银子大约相当于现在三百~四百元人民币。比如,牛二对杨志说“什么鸟刀,要卖许多钱!我三十文买一把,也切得肉,切得豆腐”。一文钱相当于人民币三角~四角,三十文相当于现在九元~十二元。按现在来说,九元~十二元买一把刀很合情合理。再比如,下回书吴用请阮氏三兄弟喝酒,一两银子买了一瓮酒、二十斤熟牛肉和一对大鸡。还有剩余,阮小二又捎带还了以前的酒钱。一两银子合三百元~四百元人民币,按现在来说,三百多元买那些东西也很合理。于是我们有了以下推算:一千文钱=一贯钱=一两银子=三百~四百元人民币。
杨志那把刀要价三千贯,三千贯相当于现在人民币多少呢?计算结果是九十万~一百二十万元。一把刀值人民币一百多万,比林冲那把三十多万的刀贵了整整三倍,难怪泼皮牛二千方百计想赖了杨志这把刀。
作为杨家将的后代,杨志骨子里的血性还是有的。当泼皮牛二百般抵赖要夺刀时,杨志骨子里的斗志被激发了出来。高俅欺负我也还罢了,你牛二也敢欺负我?杨志对准牛二连砍三刀,为害一方的泼皮“血流满地,死在地上”。书上没有交代那把宝刀上是不是沾了血,不过出于对杨志这条好汉的信任,他应该不会说谎。我们可以想象成那把刀依然锃亮,滴血未沾。
还有一件事令人想不通,杨志杀死牛二后没有像上次陷了“花石纲”那样一走了之,这次他选择了自首。同样是死罪,为什么差别这么大呢?
也许在杨志眼里,“花石纲”是皇差。把皇上交代的事办砸了,如何对得起列祖列宗?杨家将以前可都是冲锋陷阵的,到了杨志这里连几块石头都摆弄不好。回去自首的话,不是丢祖宗的脸吗?所以杨志当了回鸵鸟。杀牛二则不同,牛二只不过是个无赖和地痞。好汉杀歹人,天经地义。即使报官偿命,也没辱没了祖宗。
杨志虽然选择了自首,但他并不傻。他也不想“找死”,他对周围的人道:“泼皮既已死了,你们都来同洒家去官府里自首。”也就是请人做个旁证。证什么?证他是过失杀人,而非故意杀人。这杨志关键时刻头脑冷静且临危不乱,还能想着依靠群众的力量,这一点倒像他的祖宗。
杨志应过武举,也曾做过殿司制使这样的小官,他一开始也想如他祖宗那样“把一身本事,边庭上一枪一刀,搏个封妻荫子,也与祖宗争口气”。然而杨志很不幸,遇上了高俅和牛二这两个奸徒。前者是大奸,后者是小奸,前者废了杨志的前程;后者毁了杨志的清白。官没捞到,宝刀却充了公,人财两空。可叹杨志,一个好出身,一身好武艺,竟连最起码的理想都实现不了。可叹杨志,根红苗正,武艺绝伦,堂堂大宋朝廷竟没有一个识货的。
杨志杀死牛二,吃了人命官司,开封府一审判决发配北京大名府。北京留守司梁中书十分爱惜杨志的武艺,杨志没有像其他犯人那样坐牢和卖苦力,而是被安排在梁中书府里当差。世上的事就是这样有趣,杨志托关系找路子花了很多银子没有得到一官半职,却因一场人命官司得到了高干梁中书的重用。真应了那句话,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梁中书有心给杨志“提干”,又顾及到下面人不服气,于是特意安排了一场军事演习。杨志果不负梁中书厚望,几十回合把副牌军周谨打成了“筛子眼”。梁中书的目的达到了,他下令杨志顶替周谨的职务,这时兵马都监李成发话了“周谨枪法生疏,弓马娴熟。不争把他来逐了职事,恐怕慢了军心”。这明显是偏袒周谨,排斥杨志。后来周谨的师父索超与杨志单挑,李成又将自己的战马和盔甲借给索超使用,这明摆着还是在排斥杨志。在李成和索超等看来杨志是外来人,一斧子劈死才解气呢,可见大名府军界内的排外情绪多么严重。
特别交代一下,梁中书有意让杨志顶替周谨。周谨当时的职务是“副牌军”,那么副牌军的级别有多大呢?我们且看本次军事演习的出场顺序,指挥使、团练使、正制使、统领使、牙将、校尉、正牌军和副牌军,很明显是按级别从高到低排列的。现在也是这样,政府机关召开大型会议时,领导们的出场顺序也是由大到小,古代现代完全一致。我们把梁中书比做军分区司令员,指挥使比做师长,团练使比做旅长,正制使比做团长……依次类推,正牌军也就相当于现在的正排长,副牌军相当于副排长。杨志冒着生命危险拼来的职务也就是个副排长而已,功夫一流的索超也只不过是个正排长级的干部。
梁中书兴师动众,费如此大的心思给杨志安排职务,竟只是个副排长。看起来不可思议,然而事实就是这样。还有一种说法,说副牌军也就是个副班长,那杨志就更惨了。后来杨志与索超单挑五十回合不分胜负,表演实在精彩。梁中书一高兴,提拔二人做了管军提辖使。提辖使就是原来鲁智深做过的官,其级别大致相当于现在的连级干部。杨家将的后代做个连长,够憋屈的!
可叹杨志和索超拼着身家性命打了半天架,得到的不过是个连长而已,这梁中书真够抠门的。好在宋朝时没有军队干部转业的规定,要是有,像杨志和索超这样的小干部转业到地方,恐怕连安置就业的可能性都很小。
我们不禁要问想提拔杨志就直接提拔好了,干吗非要他顶替周谨的职务,这不是在杨志和其他干部之间制造矛盾吗?杨志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本来合群就困难,再加上这一层矛盾,不受老势力排挤才怪。梁中书这样做难道是大名府的干部编制很紧张而没有空缺?不是,他后来不是一下提拔了两个连长吗?难道是梁中书一时糊涂?梁中书堪称一方诸侯,国家高层干部。他能混到这一步智商绝对不低,不然太师蔡京能选他做自家女婿吗?梁中书如此摆布杨志自有他的目的,这个目的很私人且很隐蔽,一般看客不易觉察。
梁中书给杨志与其他干部制造矛盾,一方面可激励杨志做事更卖力;另一方面可使杨志更加感激自己,对自己死心塌地。梁中书如此行事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为押运“生辰纲”做准备。
对于第十三回中描述的“青面兽北京斗武”的情节,金圣叹在批《水浒》中写到梁中书爱杨志,只是为生辰纲伏线。以后要用杨志办大事(押送生辰纲),现在就得提拔重用他,于是组织了一场专门针对杨志的军事演习。
我们说梁中书这个善使权谋的干部,他真正爱惜的不是杨志这个人,而是他的一身好武艺。杨志是杨家将的后代,出身显赫,但梁中书并未在演武时对属下们提起这一点。在梁中书眼里这根本不值一提,可见他对杨志的爱惜只是停留在表面。
“北京斗武”一场戏的导演是梁中书,幕后策划师是梁中书,直接受益人也是梁中书。杨志拼命忙活了半天,只不过是一颗棋子而已。
本帖来自微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339

帖子

89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897
20#
发表于 2020-3-18 21:14:08 | 只看该作者
<
20楼 魂天说:回19楼杜马
休憩,还不如直接送给高衙内换取共鸣呢。死爱面子,结果搞到当强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

主题

213

帖子

76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766
19#
 楼主| 发表于 2020-3-18 21:04:41 | 只看该作者
19楼 杜马说:
林冲稀里糊涂地从国家干部变成了罪犯,面对飞来横祸,他选择了忍让。
给妻子写休书,任从改嫁。算是对妻子有了个交代,自己保护不了她,干脆让人家另寻婆家。林冲休妻意味着自己家庭的彻底破败,可见林冲对刺配沧州的前景不怎么乐观。此一去,很可能再也回不来,这一切他认了。
董超与薛霸两个公差用开水给林冲洗脚,烫得脚面红肿且燎浆起泡。林冲忍了,只说句“不消生受”。脚面被烫得满是燎泡,走路磨得鲜血淋漓。还要被两个公差打骂,林冲也忍了。用他的话说,“小人是好汉,官司既已吃了,一世也不走。”
然而厄运并没有因林冲的忍让而停止,野猪林,董超与薛霸对林冲起了杀机,幕后指使竟是昔日好友陆谦。面对对方斩草除根的手段,林冲泪如雨下,不过他还是忍了。鲁智深要杀两个差人,林冲反倒替他们求情。这和前面如出一辙,当时鲁智深要杀高衙内出气,也是林冲百般劝解。受害人替作恶者求情,这林冲可谓一忍再忍,忍到家了。
柴进庄上,与洪教头过招之时,林冲原原本本表现出一副唯命是从、低三下四且看人脸色的嘴脸。说嘴脸有些难看,可林冲当时的表现只配这两个字。
洪教头一出场,林冲以为他是柴大官人的师父,“急急躬身唱喏道,林冲谨参”。洪教头全然不睬,林冲竟唯唯诺诺“不敢抬头”。这还不算,柴进介绍过洪教头后,林冲竟不假思索“看看洪教头便拜”……此时的林冲全没有八十万禁军教头的风采,整个一副低三下四的神态。
柴进让林冲和洪教头比武,林冲首先想的不是输赢,不是为自己出口气,而是“这洪教头必是柴大官人师父,不争我一棒打翻了他,须不好看”。等柴进把话说开了,林冲“方才放心”。打狗还得看主人的想法不错,不过一味看人脸色,唯命是从,就不是一条真正的好汉所为了。这一点上,林冲比后来投奔柴进的武松差远了。
纵观林冲一生,最令人不齿的就是“棒打洪教头”一节。虽然赢了,但并不光彩,丝毫没有让人感觉到他的好汉风度。这与另一个禁军教头王进在史家村打史进时的那种干脆劲相比,完全天壤之别。王进以武论武,说打就打。没有因史太公的情面而使武艺打折扣,这才是真正的好汉。反观林冲,瞻前顾后并看人脸色。这哪里是在比武,哪里又像条好汉。
林冲与王进同是禁军教头,在同一个单位上班。王进受高俅迫害时林冲肯定知情,但他并没有站出来替王进求情,或说句公道话,委曲求全和事不关己的心态一目了然。
林冲这种心态的形成跟他的工作环境有关系,禁军教头只是个副团级,在殿帅府那样的中央直属单位里林冲这等级别的小干部比比皆是。整天跟上级打交道,日久天长形成卑躬屈膝和看人脸色的“小人”心态也很自然。鉴于林冲所处的工作环境,在柴进庄上的表现只是一种工作心态的自然流露而已,是无意识的。所以对林冲的过于“谨慎”我们也不要刻意指责,大环境如此,林冲又怎能免俗。
施耐庵安排第六回中的“林冲棒打洪教头”的情节不是要显示林冲的武艺有多么高强,而是要找个理由把柴进安排进情节里,因为林冲后面还有用到柴进的地方。梁山泊是柴进出钱建设的,林冲也是借柴进的门路走上梁山的。现在不交代柴进,林冲上不了梁山。
关于柴进这个人,我们以后还要详谈,这里姑且带过。
林冲从忍让到反抗,不是一下转变的。而是一个希望——失望——绝望的过程,是被事情一步步逼的。林冲的转变经历了哪些曲折和惊心动魄?请看下一节。
林冲不愧为久经官场的老手,他十分懂得“衙门口冲南开,有事没事拿钱来”的道理。一进沧州牢城营,林冲先用五两银子摆平了差拨,又拿十两银子摆平了管营。这样做的好处是不必再受一百杀威棒之苦,不必从早到晚卖苦力,也不必在土牢里求生不生和求死不死。林冲用十五两银子给自己赢得了一个较好的监狱生存环境,这钱花得很值。
林冲在沧州牢营表现得很积极,很本分,他心里已有了如此过一辈子的打算。遇到大赦天下,自己说不定还能回京城。所以林冲一直小心翼翼地忍着,小心翼翼地活着。然而他的老上级高俅和老朋友陆谦并没有想就此放过他,斩草除根对于恶人来说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当林冲从天王堂调到城东十五里军草场时,一个更大的阴谋开始了。
阴错阳差,草料场一场大火没有烧死林冲,用施耐庵的话叫“天理昭然、佑护善人义士”,或是“天罡星不合身死”。
山神庙中陆谦、富安和差拨三人的一段对话使林冲彻底绝望,他的一忍再忍换不来哪怕是最低贱的囚犯生活,人家非把他整死不可。终于林冲积蓄已久的力量火山般爆发了。他挺着花枪大喝一声“泼贼哪里去?”,一场杀人表演就此开场——后心只一枪,搠倒富安。把刀尖向陆谦心窝里只一剜,将心肝提在手里,又一刀下去早把差拨的头割下来。三个恶人,一个刺中心脏,一个掏出心肝,一个割下头来。林冲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够凶也够狠!这种狠实际是一种爆发,一种发泄,兔子急了还咬人呢。何况是一个武艺绝伦且骨子里有些好汉基因的八十万禁军教头。
在第十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陆虞侯火烧草料场”中,林冲的性格得到了全面升华。他终于明白忍让和退步是没有活路的,想活命只有拿起刀来反抗。他面前只有一条生路,就是反抗。跟以前的生活彻底决裂,跟统治阶级彻底决裂。
从忍让到反抗,林冲的改变并不是一笔完成的。而是由缓至急,步步失望。如果不是高俅赶尽杀绝,他是不会反抗的。林冲的性格是在残酷的斗争中一步步发展起来的,一开始对统治阶级还抱有幻想。后来幻想破灭,在不是你死就是我死的抉择面前,林冲最终选择了抗争。
“火烧草料场”的幕后策划无疑是高俅,为了搞死林冲,高俅颇费了一番心思。放火烧草料场这一手很绝,即便烧不死林冲,也可给他定个看管不严的死罪,真可谓万无一失。读到这里,我们不禁要弱弱地问一下,堂堂国家重要领导干部为对付一个囚犯,竟不惜放火烧毁国家军用物资储备基地,这代价是不是太大了?杀人的成本是不是太高了?值吗?然而高俅不会在意这些,在他眼里个人利益永远高于一切。只要个人利益得到满足,国家利益损失一些又何妨。这便是所谓奸臣,奸臣永远只为自己考虑。他们眼里没有值不值,个人有实惠,就值。高俅这种人无论古代,还是现代中国,还是外国,无处不在,以权谋私是他们的强项。好事未必能干好,坏事绝对在行。

林冲在山神庙上演了一出血腥的杀人大戏,陆谦、富安和差拨三人剖腹的剖腹、割头的割头,死得很惨。林冲没有去投案自首,也不再说“官司既已吃了,一世也不走”的话,而是以最快的速度连夜出逃。此时的林冲很狼狈,已完全没有往日国家公务员的风度。在几间草屋里他少有地行起了霸道,公然抢一伙村夫的酒喝,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落魄的林冲再次得到柴进周全,柴进给他指了条活路——上梁山。经过一系列突变和打击,林冲不再瞻前顾后,爽快答道:“若得如此顾盼最好!”于是林冲揣着柴进的介绍信上了梁山。
林冲是在漫天风雪中走上梁山的,茫茫风雪象征着茫茫前途。梁山是自己后半生的归宿吗?他自己也不知道。恶劣的社会环境改变了林冲的命运,恶劣的气象环境却救了林冲的性命。都说“天灾无情人有情”,这里却反了。施耐庵安排林冲“雪夜”上梁山,更给林冲的悲剧平添了一笔凄凉与孤独,朱贵酒店里题的那八句诗透出一个英雄多少辛酸和无奈。
上梁山是林冲人生的一大转折,但上梁山并不是林冲的初衷,他是被事情一步步赶上去的。从严格意义上讲,林冲是第一个被逼上梁山的好汉。林冲上梁山标志着梁山泊黑帮正式在江湖上成名,也拉开了各路好汉齐上梁山的序幕。后来还是在林冲的主导下,梁山集团进行了第一次和第二次机构改革。
林冲上梁山经历了一个由忍让到反抗的过程,这个过程惊心动魄且刻骨铭心,这使得林冲对统治阶级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梁山好汉中林冲最具反抗精神,是铁杆反招安派分子。林冲太了解高俅了,他不相信高俅会礼贤下士。也不相信当今朝廷会真心招安,更不相信招安是众兄弟们的出路。因为意见与宋江相左,梁山集团资格最老的林冲始终被排除在核心领导圈子之外。
林冲上梁山使我们看清了当时“乱自上作”的历史事实,像林冲这样有一定身份和地位的人都落如此下场,何况一般百姓,况且林冲原本也属于统治阶级的一员。当时社会混乱如此,出现宋江团伙和方腊团伙等社会不安定因素也就很自然了。
林冲上梁山对于尚处在黑帮启蒙阶段的梁山来说意义重大,作为梁山元老,林冲先后主导了两次梁山改制。可以说没有林冲,也便没有后来的梁山集团。然而梁山集团给予林冲的待遇并不高,充其量也就是梁山领导班子六把手。位列宋、卢、吴和公孙之后,被排除在了四大常委之外。关于林冲上梁山后的事迹,请看下一节。
本帖来自微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

主题

213

帖子

76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766
18#
 楼主| 发表于 2020-3-18 20:57:46 | 只看该作者
18楼 杜马说:

林冲是《水浒》里第八个出场的梁山好汉,他身上似乎有不少三国人物的影子,燕颔虎须如张飞、长枪无敌似赵云、委曲求全像刘备,以及郁郁而终同马超。
林冲前半生的生活无疑是幸福的,一位美貌贤惠的妻子,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一个和谐美满的小康家庭。
八十万禁军教头级别大致相当于副团级或正营级,级别不算大,也不算小。京城的干部工资待遇各方面应该都很不错,林冲曾花一千贯钱买过一把宝刀。按购买力推算,当时一贯钱大约相当于现在人民币三百多元,一千贯就相当于现在的三十多万。林冲舍得花三十多万买一把刀,可见其家境之富裕,应当属于当时社会的中产阶层。在首都有份体面的工作,还有房子、有车(马)、有老婆,还有保姆,这样的生活可能是现在很多人所向往的。很多人奋斗一辈子的所得也不过如此,而林冲三十多岁就拥有了。
自从岳庙还愿之后,林冲的倒霉事接踵而至。先是妻子被高俅的干儿子高衙内调戏,接着又被自己最好的朋友陆谦出卖,花三十多万买的一把宝刀却成了上级定罪的理由。先受气,后破财,再遭灾,这林冲可真够倒霉的。
庙宇本是普度众生、因果循环和清幽雅静的地方,在林冲看来却成了噩梦的开始;庙宇本是质朴纯洁和劝人向善的地方,高衙内却当成了发泄淫欲的场所,一切是不是太有讽刺意味了。施耐庵把林冲的倒霉和高衙内的淫乱安排在庙里,用意何在?是在讽刺寺庙?恐怕不那么简单。是在讽刺社会,还是在讽刺朝廷?或是二者兼有?
拿着凶器闯进国家最高军事机关,看城门的大头兵也知道那是死罪,何况林冲这个京官、副团级干部。林冲是禁军教头,大宋的法律想必也懂一些,那为什么还要私闯白虎堂呢?这事不好解释,最可靠的理由就是林冲倒霉催的。
总之,在一系列偶然和必然的事件中,林冲稀里糊涂地从一个禁军教头变成了试图谋害国家要员的“恐怖分子”。
作为一个安分守己的国家公务员,一个京城小有名气的武学世家,林冲幸福美满的小康生活本应该继续下去。直到退休,直到死。千不该万不该,林冲不该娶一个年轻美貌的老婆。娶了年轻美貌的老婆也还罢了,真不该让老婆去岳庙里还愿。去庙里还愿也还罢了,真不该与高衙内同一时间去。这些都罢了,真不该交陆谦这样的朋友。交了陆谦这样的小人朋友,多倒霉的事情遇不上?明知道跟高衙内有过节,还要跟人家的干爸爸去比刀,这林冲不是找倒霉吗?
不过细思考一下,这一切的一切能全怪林冲吗?
本帖来自微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

主题

213

帖子

76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766
17#
 楼主| 发表于 2020-3-18 20:48:26 | 只看该作者
17楼 杜马说:
本帖最后由 杜马 于 2020-3-18 20:55 编辑

李忠和周通出现在“大闹桃花村”中,也是后来的梁山好汉之一。施耐庵对此二人着墨不多,人们在品评水浒人物时也常常把这二位遗忘在角落。其实李忠和周通二位在梁山一百零八条好汉当中还是蛮有个性的,这里有必要将二人的生平介绍一下。
打虎将李忠是第六个出场的梁山好汉,早年做过武术教师。曾收九纹龙史进为徒,是史进拳脚功夫的启蒙老师。宋朝是以文治兴邦的国家,朝野上下向来重文轻武。这种背景下李忠的功夫很没有市场,再加上他那点三脚猫的功夫实在不咋样,可以预见其武术教师的职业很难做得长久。若非碰上史进这样有钱且爱好武术的少年郎,李忠恐怕连肚子也填不饱。然而宋朝如史进一般有钱且一般爱武的少年毕竟有限,所以李忠为了生计,不得不改行。
李忠选择的第二种职业是打把势卖艺和卖野药,这种生意不需要投入多大本钱。几条棍棒和几贴膏药即可,非常适合李忠这种徘徊在贫困线上而又有些拳脚功夫的人经营。不过这种生意也有局限性,人少不热闹的地方没有生意,天气不好也没有生意,有句行话叫“刮风减半,下雨全完”说的就是这个。可以想到,李忠过的很可能是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鲁达向李忠借钱,李忠从身边摸出二两来银子。鲁达嫌少,还嘲笑人家“不爽利”。这绝对是冤枉李忠了,一个打把势卖艺的人,能指望从他身上拿出多少银子?二两银子(折合人民币七百元左右)已经相当难能可贵了。不过李忠也确实有“不爽利”的地方,当他在潘家酒楼得知金翠莲妇女的悲惨遭遇后,竟没有丝毫的同情心和除暴安良的英雄气概。吃完饭一抹嘴走人,将镇关西这个烂摊子丢给了鲁达一个人,没有一点梁山好汉应有的仗义豪情。
打把势卖艺和卖野药也混不下去的时候,李忠踏进了黑社会的门槛,做了桃花山黑帮老大。鲁智深做客桃花山,也是李忠招待的。鲁智深趁李忠和周通下山办事之机,将山寨里的金银酒器全都装进了自己包裹,逃之夭夭。事后为安慰周通,李忠很“仗义”地把自己应得的那份赃物分给了周通。
梁山一百零八条好汉中以“虎”字为绰号的有十一人,李忠竟号称“打虎将”,这显然有犯众怒之嫌。梁山好汉真正打死过老虎的只有武松、李逵、解珍和解宝四人,凭李忠这点功夫,如果他有幸遇到只吊睛大虫并与大虫单挑的话,生还的可能性估计为零。
周通是梁山好汉中少有的“色狼”之一,当然好色功夫比起矮脚虎王英还要逊一筹。周通只在桃花村一案中显露了一回色狼本色,而王英则无时无刻、随时随地流露着色狼的本性。不管是已婚,还是未婚的,不管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两军阵前,王矮虎的色相无处不在。周通的好色与王英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关于王矮虎,我们后面还要详谈,这里只说周通。
周通是桃花山黑帮创始人,桃花山原来的老大。后因李忠功夫比自己高,才拉拢李忠入伙并让出了老大位置,周通自己甘居二当家(以此推断,周通的武艺也高不到哪去)。周通和李忠主导下的桃花山,是梁山兼并的黑帮组织中最弱小的一个。由于实力单薄且武艺平常,上梁山之后二人的位置也比较靠后。周通总排名八十六位,李忠总排名八十七位,周通反倒高出李忠一位。
梁山好汉多以好色及贪财为耻,故绝大多数梁山好汉不近女色且不贪财物。周通则不管这一套,既好色,也爱财。对十八九岁的少女他可以淫心大动,对鲁智深偷盗财物他也可以大动肝火。在周通眼里,生活似乎就是由金钱和女人两部分构成的。
翻开历史,敢以“霸王”为绰号的只有楚汉时期的项羽和三国时期的孙策。周通竟也大言不惭自称“小霸王”,与项羽和孙策相比,他简直该钻进耗子洞了。周通的绰号与李忠的绰号都犯同一个毛病——吹,并且吹得厉害。这一点两人倒是有共同之处,难怪这二位会一起共事。
当鲁智深将周通的金银酒器全部私自偷走后,周通着实恼怒了一番,大骂鲁智深“秃驴”和“不是好人”。李忠为安慰周通,道:“是我不合引他上山,折了你许多东西,我这一份都与了你。”周通道:“我和你同死同生,休地计较。”两个吝啬小气的家伙到相互客套,每读到此,不禁令人嫣然一笑。周通与李忠的关系实际上是相互利用,周通利用的是李忠的武艺,目的是便于更多并更方便地打家劫舍及拦路抢劫。遇到功夫高一点的,周通就需要李忠出场摆平了;李忠利用的是周通的实力,靠着周通的桃花山,他才有了相对安稳的生活。再也用不着打把势卖艺了,甚至还做了桃花山的老大。李忠名义上是桃花山大当家的,但他对周通还是有些底气不足。毕竟人家才是桃花山的创始人,所以当鲁智深行窃后李忠才会说出那样的话——是我不合引他上山,折了“你”许多东西。一个“你”字,暗含着桃花山还是人家周通的,也足见二人关系之微妙。
征方腊“独松关”一战,周通被厉天润一刀砍死,小霸王甚至没来得及还手就一命呜呼。也难怪,连没羽箭张清这样的厉害角色都死在厉天润之手,何况是周通了。周通死得很正常,不正常的是李忠。见周通被杀,自己首先想的不是报仇,而是逃跑,他跑得比谁都快。看看兄弟俩分金银时的客套,看看兄弟俩同死同生的誓言,到了关键时刻,李忠跑得比兔子还快。禁不住令读者感叹一声,兄弟相交如纸薄也!
提起鲁智深的英雄气概,人们最先想到的不是拳打镇关西,不是大闹桃花村,也不是火烧瓦罐寺,而是“倒拔垂杨柳”。倒拔垂杨柳已成了鲁智深的代表作,家喻户晓,尽人皆知。
《水浒》第七回的题目是“花和尚倒拔垂杨柳 豹子头误入白虎堂”,在一般人的印象里鲁智深拔的自然是垂柳。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我们且看书中原文:那种地道人笑道:“墙角边‘绿杨树’上新添了一个老鸦巢,每日只聒到晚。”

《水浒》第七回的题目是“花和尚倒拔垂杨柳 豹子头误入白虎堂”,在一般人的印象里鲁智深拔的自然是垂柳。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我们且看书中原文:那种地道人笑道:“墙角边‘绿杨树’上新添了一个老鸦巢,每日只聒到晚。”
鲁智深也乘着酒兴,都到外面看时,果然“绿杨树”上一个老鸦巢。
鲁智深相了一相,走到树前……把腰只一趁,将那株“绿杨树”带根拔起。
原文原话写得明白,是“绿杨树”,而不是柳树,也不是垂杨柳或杨柳树等。不过此时我们还不能充分证明鲁智深拔的不是柳树,而是杨树。因为在古代存在杨柳同义和杨柳不分的情况,比如观音菩萨的杨枝玉净瓶里面明明插的是柳枝。再比如楚国神箭手养由基百步射柳叶,却说成百步穿杨。又比如刘禹锡的杨柳枝词,被说成柳枝词……可见古代确实是杨柳不分。只凭书中一两句原话就颠覆人们的普遍认同,证据显然单薄,我们还要从书中另找突破口。
我们可以推测一下,鲁智深拔的那棵树直径应在二十厘米左右,碗口粗细。再粗了,拔起来恐怕难度就大了;除非他真的是罗汉身体。鲁智深拔树前为什么要“相了一相”,估计也是在揣摩树的粗度与自身的实力,看是不是匹配。一株直径二十厘米的垂杨柳,高度绝不会超过五米,因为它的树枝是向下垂的。老鸦在这么低的树上筑巢,保险吗?它不怕人们掏鸟蛋?这老鸦可够弱智的。一只不弱智的老鸦最合适的筑巢高度应该在八米开外,垂柳长到八米开外,估计直径怎么也得四十厘米往上。如此粗的大树,鲁智深能拔得动吗?除非他真的是罗汉。
垂杨柳的高度、粗度和老鸦理想的筑巢高度及鲁智深的承受能力之间明显存在矛盾,树太粗了,鲁智深拔不动;树太细了,其高度又会降低,老鸦不肯去筑巢。一切看似都很矛盾,这种矛盾可以调和吗?可以,如果把这棵树假设成杨树,一切就解释通了。一株直径二十厘米的杨树,高度基本能达到九米以上。鲁智深能拔得动,老鸦也肯去筑巢。一切问题迎刃而解,一切问题又都合乎逻辑。
还有一点,杨树的根系分布比较浅。一般在土层零厘米~四十厘米深度,鲁智深拔起来比较容易。相比之下,柳树的根系则要深。鲁智深也是人,能拔得动吗?
见证鲁智深拔树的只有那二三十个泼皮,其中一个泼皮曾笑道:“墙角边‘绿杨树’上新添了一个老鸦巢,每日只聒到晚。”泼皮不似文人墨客,绝不会与文人墨客一般杨柳不分。在他们眼里杨树就是杨树,柳树就是柳树。
我们再看《水浒》另几段关于柳树的原话。
第二回,王进投宿史家村:却是一座大庄院,一周遭都是土墙,墙外有两三百棵“大柳树”。
第九回,林冲投柴进庄上:过得桥来,一条平坦大路,早望见“绿柳”荫中显出那座庄院。
第七十九回,刘梦龙杀入梁山泊:一带荫荫的都是“细柳”,柳树上拴着两头牛。
第八十二回,戴宗救乐和:燕青问有树吗?乐和道旁边一道都是“大柳树”。
施耐庵对于这些树的叙述柳树就是柳树,并没有说成杨树,也未见杨柳不分。为什么到了“倒拔垂杨柳”中,我们却要将明明白白的“绿杨树”理解成柳树呢?
有人会说第七回书的题目中有“花和尚倒拔垂杨柳”,正文却写成杨树,难道正文与题目会不符?那岂不是说施耐庵他老人家出错了?施耐庵也是人,未必不会出错。举个例子,鲁智深从山西五台山去东京,要经过桃花山和赤松林。而杨志从北京(大名府)去东京,也经过桃花山和赤松林。五台山与北京千里之遥,去东京会是同一条路?从北京到河南开封,一路都是华北平原,哪来那么多山?施耐庵也是人,写作出些问题也不是不可能,我们没必要大惊小怪。
另外我们还要搞清一个问题,鲁智深为什么要拔树?
是在向那二三十个泼皮显示武力吗?不是。他已经在菜园粪坑前把这些泼皮们打服了,没有必要再拔树显威,最可能的原因是他在借拔树撒气。
鲁智深怀揣智真长老的介绍信来到大相国寺,抱的希望挺大,一心想在都寺和监寺的领导岗位上坐坐。事与愿违,智清长老只让他做了个末等职事僧,看管菜园子而已。就像孙悟空做弼马温一样,鲁智深如何不憋气,用他自己的话说“真长老着小僧投大刹,讨个职事僧做。却不教俺做个都寺、监寺,如何教洒家去管菜园?”
不管鲁智深愿不愿意,智清长老终究把他分进了菜园子,鲁智深这气憋大了。孙悟空得知弼马温官很小后,来了个大闹天宫。鲁智深没有孙悟空的本事,不会大闹东京,但小动作总会有的。所以当众泼皮向鲁智深说“老鸦叫,怕有口舌”的话时,鲁智深终于爆发了。“怕有口舌”如何理解?无非就是有人打小报告,说鲁智深与泼皮来往密切,受智清长老训斥而已。鲁智深这火一上来,必然要找东西发泄,于是选择了拔树。为了表示心中不满,他还演武给众泼皮看。不是有口舌吗?洒家不在乎!
这便是“倒拔垂杨柳”的始末。
就在“倒拔垂杨柳”的这个院子里,鲁智深结识了一生中最要好的朋友,即豹子头林冲。林冲是八十万禁军教头(副团级),在京城也算是个中层军官。有房、有车(马),也有地位,小日子过得挺舒服。那么他是如何从一个国家干部沦落到梁山的呢?林冲上梁山又有哪些曲折离奇的经历?作为梁山元老,林冲为梁山做了哪些旁人不可替代的贡献?请看下一章
本帖来自微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

主题

213

帖子

76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766
16#
 楼主| 发表于 2020-3-18 20:29:37 | 只看该作者
16楼 杜马说:
因为一个女人,鲁达从提辖官变成了杀人犯。还是因为这个女人,又从杀人犯变成了和尚。对于身份的变化,鲁达没有惋惜。一副知足常乐的架势,这才是好汉的胸怀。
赵员外是五台山文殊寺的施主檀越,又与智真长老是兄弟,所以鲁达在文殊寺也算有背景的人。出于赵员外的情面,智真长老对鲁达还是很不错,很宽容的,这种宽容却为文殊寺埋下了祸根。
鲁达刚一进文殊寺,寺里的僧人们就看出鲁达不是出家的料,于是禀告长老智真:“却才这个要出家的人,形容丑恶。不可剃度他,恐久后累及山门。”智真却以“他是赵员外檀越的兄弟,如何撇得他的面皮?”为由不听劝告。为堵众人的嘴,又为剃度鲁达找了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此人上应天星,心地刚直……久后却得清净,正果非凡,汝等皆不如他。”更有趣的是,智真长老赐给鲁达的法名叫“智深”。智真与智深同属“智”字辈,却是师徒关系,很让人费解。
有上级领导护着,再缺乏同事的监督,鲁智深这和尚做得很不像和尚,不念经、不坐禅、随地大小便……同事们忍无可忍,又去长老那里举报:“智深好生无礼,全没个出家人体面……”面对下级举报,智真长老不但不约束和不提醒鲁智深,反倒呵斥举报者:“胡说!且看檀越之面,后来必改。”瞧瞧,有这么当领导的吗?鲁智深不被惯出毛病才怪。
鲁智深第一次破酒戒是在四五个月后,在山下喝得酩酊大醉。寺里又有人举报鲁智深,智真长老依旧不加约束,反倒替鲁智深开脱道:“虽是眼下有些啰唣,日后却成正果。且看赵员外檀越之面,容恕他这一番。”按照寺规,和尚破戒吃酒应打四十竹篦,赶出寺去。那么智真长老是如何处罚鲁智深的呢?四十竹篦没有打,赶出寺更不可能。连关禁闭和写检查这样的处罚也没有,只是象征性地找鲁智深谈了一次话。无关痛痒不说,还留鲁智深在方丈里吃早饭,又送衣服又送鞋。这是在处罚,还是在奖励?有了这一次喝酒破戒的经历,鲁智深的胆子越来越大。反正领导不过问,闹吧,于是为大闹五台山埋下了祸根。
鲁智深第二次破戒是在本次事件的三四个月后,这次不光破了酒戒,还破了荤戒。鲁智深这次事闹大了,打塌了半山的亭子,打坏了山门外金刚。并逼迫两个禅和子吃狗肉,打伤禅客几十个……动静之大,恐怕五台山有寺庙以来绝无仅有,这就是《水浒》中继“拳打镇关西”之后的又一个高潮——大闹五台山。在宋朝,狗肉不是随便就可以吃的,就如同今天不能吃大熊猫肉一样。吃狗肉在宋朝是要被判刑的,情节严重的甚至是死刑。鲁智深触犯大宋律法(聚众吃狗肉)、损坏公共建筑(半山的亭子)、毁坏五台山形象(搬倒金刚)……情节之恶劣超出一般。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鲁智深“大闹五台山”这么严重的后果?一是鲁智深鲁莽豪放和不受约束的性格使然;二是智真长老的一再纵容并袒护。从一定程度上讲,智真长老的一再袒护成了鲁智深闯祸的最直接原因。
鲁智深一入寺,下面人就反映鲁智深不是当和尚的料,智真长老不听;鲁智深不念经、不坐禅并随地大小便,下面人又举报,智真长老又不管;鲁智深破戒,众僧打算赶他走,智真长老还不管。这哪像当领导的,对下级的纵容和包庇也太过了吧?从不务正业到破酒戒,再到大闹寺院,鲁智深的胆子越来越大,这都是智真这个当领导的一点一点纵容出来的。
对于鲁智深的一再犯错,智真长老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且看赵员外檀越的面,容恕他这一番”,赵员外成了一再纵容鲁智深的理由。在我们智真长老眼里,赵员外是寺院的赞助商,是寺里的衣食父母,得罪不得。“坏了金刚,请他的施主赵员外自来塑新的;倒了亭子也要他修”,这便是智真长老的心理。你鲁智深破坏东西不要紧,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反正有赵员外掏钱。至于袒护鲁智深的另一个理由“上应天星,终成正果”,那纯粹是扯淡,堵下面僧人的口而已。
智真长老这人,最适合的工作不是做什么寺院长老,而应该去做生意。从文殊寺控股的山下大批酒店和大批酒馆就可看出,智真长老是做生意的好手。
智真长老一再袒护并纵容鲁智深是不是说明他治寺不严呢?未必,从文殊寺下属各个酒店坚决不卖给鲁智深酒吃就可看出,智真长老在治寺方面未必不严。之所以对鲁智深特殊照顾,完全是因为鲁智深有赵员外撑腰的缘故,因为赵员外有强大的经济实力赞助文殊寺。得罪鲁智深也就等于得罪了赵员外,得罪了赵员外就少了一个赞助商,这种“傻事”智真长老自然不会做。在寺规与赞助面前,智真长老选择了后者。
作为一个单位的主要领导,一把手,智真长老在对待下属的态度上很有问题。有关系、有路子和有人撑腰的另眼相待,像鲁智深这样不具备出家资格的,只因有赵员外撑腰,便可顺利剃度并能坐到“智”字辈的位置上。而没有后台的禅客和门子们挨了鲁智深的打,这位智真长老却也能做到不闻不问。文殊寺在“干部”任用制度上的确问题多多,其根源自然出在一把手智真长老身上。
作为单位的一把手和当家人,智真长老的主要精力并未放在基本业务上(钻研佛法和开坛讲经),而是一门心思搞第三产业,搞创收。文殊寺在当时应该算一个事业单位,作为业务一把手,智真长老不专心钻研佛法、不专心普度众生,而把精力放在经济上。实在不是一个业务上的好干部,这样的人早该开除出出家人队伍。
文殊寺在五台山下闹市区入股酒店和酒馆,早已不是秘密。鲁智深两次喝酒破戒,那酒全都出自文殊寺下属的酒店里。喝文殊寺的酒并砸文殊寺的庙,真是有意思。智真长老的事情告诉我们,在单位搞“一支笔”和“一言堂”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当然我们也不必过多埋怨智真长老,五台山地区大大小小的寺庙有几十座,那么多僧人要吃饭,不搞创收也不行。在香客有限的情况下,寺庙间的竞争自然十分激烈。不拉赞助,生存恐怕都是问题。从文殊寺的规模看,怎么也有几百号僧众。这么多人吃喝拉撒睡都需要银子,钱从哪来?指望着有限的香客也不长远,所以得自己搞产业,拉赞助。当时的社会风气如此,纵使智真长老是得道高僧半仙之体,在现实的生存问题面前又岂能免俗。
鲁智深在文殊寺闹得动静太大,智真长老再不拿出些处罚措施,恐怕下面人不会服气。迫于下面压力,智真长老下了一纸调令,将鲁智深调到了东京大相国寺智清禅师那里。鲁智深踏上了前往东京的路程。
鲁智深在文殊寺闹得动静再大,也只算一个不守规矩的和尚而已,与“好汉”沾不上边。他真正恢复好汉本色,还是在去东京的途中,那么鲁智深在半路上又做了哪些路见不平之事?请看下一节。
鲁智深从五台山到东京的途中,发生了“大闹桃花村”和“火烧瓦罐寺”两个插曲。作者施耐庵为什么要安排这两个插曲呢?评论家金圣叹的解释很到位,即鲁智深取了智真长老书信,若说“于路不则一日,早来到东京大相国寺”则是两回书都发生在和尚寺里,何处显其龙跳虎跃之才。于是中间得有插曲隔开,况且这两个插曲并不是凭空加上的,是情节发展的需要。
桃花村刘太公家的一起“强迫婚姻案”,使鲁智深又有了伸张正义的机会。鲁智深总算没白在五台山混了十来个月,跟刘太公讲话竟也恭恭敬敬自称“小僧”,还自称会“说因缘”。把刘太公唬得不轻,以为遇到了救星,看来鲁智深在和尚职业上还是迈出了一小步。
鲁智深救了刘太公的女儿,还意外遇到了故友李忠。这李忠不再打把势卖艺,他加入了桃花山黑帮。桃花山黑帮是《水浒》中出现的第二个黑帮组织,不过势力比后来的二龙山和梁山要弱很多。“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李忠和周通本事平平,他们的“桃花山集团”估计也不会有什么发展前景,后来被梁山集团吞并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鲁智深对李忠的印象并不怎么样,总认为人家“不爽利”。原因就出于上次鲁智深借钱,李忠只摸出了二两银子。鲁智深嫌少,丢还了李忠。其实从一个“摸”字上看,李忠当时已是倾其所有了,不过鲁智深却不这么认为。
李忠和周通好心好意下山为鲁智深抢劫路费,鲁智深却趁人家不在竟把山寨的金银酒器全都踏扁拴在包裹里不辞而别,还说什么“拿官路当人情,只苦别人”!其实这山寨上的东西哪样不是抢来的,今天抢的是“拿官路当人情”,以前抢的就不是?鲁智深嫌人家小气,自己倒是够“大方”,值钱的东西一扫而光。话说回来,人无完人,这样的好汉才显得真实并可爱。
桃花村这一篇掀过去,鲁智深在瓦罐寺又遇到了不平事,这是鲁智深出道以来第三次仗义出手。有趣的是三次打抱不平竟都是为了女人,第一次是救金翠莲;第二次是救刘太公女儿;第三次就是救这瓦罐寺里的妇女。《水浒》至此共出现了四个女人,第一个是王进的母亲;后面三个便是鲁智深搭救的三个。在施耐庵笔下,女人作为无辜受害者出现的例子屡见不鲜,这是不是表示出作者对女人的一种态度呢?
在鲁智深与瓦罐寺一僧一道的交手中,九纹龙史进再次出场。并与鲁智深联手摆平了这一僧一道,可惜这次未能救得那妇女性命,作者安排瓦罐寺妇女死亡,大概是为了与金翠莲、刘太公女儿有所区别;否则鲁智深接连三次英雄救美成功,故事就俗了。
鲁智深不近女色,却要接连搭救三个女人;鲁智深为人慷慨,却偏两次遇上吝啬的李忠;鲁智深好喝酒,却偏去当了和尚。性格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使得这几回书写得跌宕起伏且妙趣横生。
施耐庵为什么在“瓦罐寺”一节安排史进重新出场呢?
金圣叹在批语中写得明白,史进忽然飞来赤松林,忽然又飞去少华山。如果理解成鲁智深在瓦罐寺真的摆不平那一僧一道,而必须安排史进来帮忙,那就太肤浅了。作者真正的目的是前面在渭州酒楼鲁智深与史进和李忠分手,直至现在二人都没有下落。上一回李忠已有下落,人家在桃花山当了老大,只剩下一个史进还沦落天涯。天下这么大,史进到底怎么样了呢?过了瓦罐寺这段书鲁智深就到了东京,那里的主角便是林冲了。施耐庵将全部笔力放在林冲身上后,就没有机会闲下笔来交代史进的下落。不得已,只能从瓦罐寺这一情节中穿插交代史进的下落和归宿。
本帖来自微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

主题

213

帖子

76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766
15#
 楼主| 发表于 2020-3-18 20:24:00 | 只看该作者
15楼 杜马说:

防范归防范,怀疑归怀疑,大面上的礼节还得过得去。于是乎赵员外对鲁达拜也拜了,酒也喝了,又陪着说了半夜闲话。在鲁达的住宿问题上赵员外又动起了心思。他无论如何也不会让鲁达与金家父女住在一起,第一,孤男寡女住在一起自己不放心;第二,他甚至怀疑鲁达与金家父女之间有什么阴谋,从他反复动问打镇关西一事便可看出,老赵在暗里与金家父女对口供。出于稳妥,赵员外把鲁达安排在了七宝村自己的老家。雁门县城金翠莲的住所,只不过是赵员外包养二奶的一个小巢,真正的家在七宝村。
鲁达在七宝村大约住了一个礼拜,其间赵员外天天置酒相待陪着鲁达。不要以为赵员外这样做是出于对鲁达的感激,他实际是在提防鲁达,不给鲁达与金家父女单独会面的机会。读到此有人会问了,既然老赵如此不信任金翠莲,为什么还要包养她呢?原因可能是他太喜欢这个金翠莲了,喜欢的东西就要呵护,呵护到变态就是防范。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大家都看过吧,赵员外的心理就有点像电视里的男主角,只不过还没严重到那种程度而已。
当金老报信说官府通缉鲁达的风声很紧时,赵员外终于有了撵走鲁达的借口和理由。也不排除另一种可能,就是金家父女已看出了赵员外对自己的防范和对鲁达的不信任,所以金老故意编造了风声太紧的借口支走鲁达,以此消除赵员外的疑虑。要真是这样的话,这金老可太不仗义了。不过在一个人人自危且弱肉强食的年代,金老所为也透出一种无奈。
不管外面是不是真的风声很紧,总之赵员外是铁了心要送鲁达去五台山当和尚了,这种做法相当高明。
首先,鲁达当了和尚之后便是个“六根清净”之人了。日后如果他再去找金家父女便会有很多顾忌,一个大和尚老往人家“二奶”家跑什么。即使他自己无顾忌,总还有寺规约束。运气好的话,鲁达真的皈依佛门,不再问世俗之事,也不再主动找金家父女了。如此一来赵员外就可打消顾虑,安安稳稳过自己的日子了。
其次,把鲁达安排进五台山文殊寺当和尚,鲁达就是文殊寺的人了。万一官府缉拿到鲁达,窝藏要犯的罪只能算在文殊寺的头上,而不会找他赵员外的麻烦。再说宋朝是尊佛重道的社会,一般不会对寺庙下手。
再次,金翠莲以前被“镇关西”包养过。赵员外包养的只不过是个“二手”,这个底细在雁门县一带只有鲁达一个人知道。赵员外在当地也算有头有脸的人,自然不希望别人对此事说三道四并四处张扬。金老和金翠莲不会自己说,可能走漏风声的就只剩下一个鲁达了。所以要把鲁达“摆平”,有谁会相信一个吃肉喝酒的花和尚的话?
赵员外在安排鲁达当和尚的问题上可谓煞费苦心,试想如果不让鲁达当和尚,而是给他些银子远走高飞,那么鲁达银子花完了或是遇到什么棘手事,说不定还会来找赵员外;如果把鲁达送进某个黑帮山寨,那无异于在赵员外身边按下一颗定时炸弹。一旦赵员外对金翠莲有异心,鲁达说不定还会仗义出手。昨天可以拳打镇关西,明天保不准就会拳打赵员外;如果花钱买通官府给鲁达杀人案定个“正当防卫”费钱费力不说,日后如何安置鲁达还是个问题。赵员外可能还有一种想法,就是杀人灭口。这可能是老赵的第一个思路,不过他马上否定了。因为在赵员外与鲁达说闲话较量枪棒过程中,老赵已经知道鲁达是个绝顶高手,杀人灭口危险系数太大。当然,鲁达并不是赵员外想的那种人。
在赵员外看来,送鲁达上五台山当和尚是最省时、省钱和省力的办法,一劳永逸地解决了鲁达这颗炸弹。
赵员外如此作为实在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不过出于鲁达、金翠莲和赵员外三方考虑,也未尝不是三全其美的办法。既照顾了金翠莲的情面,又保全了鲁达,也消除了赵员外的疑虑。
最可怜的要数鲁达,被赵员外来回摆布兀自不知,还真心实意地谢人家,着实令人愤愤不平。鲁达就是这么一个人,打抱不平行,除强扶弱行,喝酒吃肉行,论起人情世故来不行。

本帖来自微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

主题

213

帖子

76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766
14#
 楼主| 发表于 2020-3-18 20:05:28 | 只看该作者
14楼 杜马说:
后来金家父女的出现,使鲁达的形象陡然高大起来。
潘家酒楼,当金家父女将自家“强媒硬保”和“虚钱实契”的悲惨遭遇诉说后鲁达的牛脾气来了。酒也不喝了,对李忠和史进道“你两个且在这里,等洒家去打死了那厮便来”。这一句话十足地显示出鲁达的霸气,可见他平日做事也不计什么后果。杀人这么大的事,怎么也得计划计划吧。不过这时鲁达的暴躁形象里打抱不平和除暴安良的成分多了,他的形象开始高大起来。
为在经济上资助金家父女,鲁达自拿了五两银子,又从史进那里借了十两。管李忠借钱时,李忠只从身边摸出了二两来银子。二两银子其实已经不少了,按购买力算,大约相当于现在的六七百块钱。可鲁达嫌少,将银子一把丢还李忠,还数落人家是个“不爽利的人”。骂人还不揭短呢,就算人家李忠不爽利,也不能明说啊,这鲁达说话可够直的。李忠真是一个不爽利的人吗?也未必,他一个打把势卖艺的能有多少钱?拿得出二两银子已经很不错了。可我们的鲁大官人不这么认为,一门心思认定了李忠“不爽利”。后来鲁达在桃花山再遇李忠,还是看着人家不顺眼和不爽利。结果把人家山寨里的金银器皿都卷跑了,不辞而别,这鲁达倒是很“爽利”。
鲁达、史进和李忠三人喝完酒,离开酒楼就地分手。史进和李忠各自投客店去了,之后再无下文。史进和李忠对金家父女采取了置之不理的态度,这实在算不上什么好汉所为。李忠怕事情闹大了惹官司上身也还罢了,史进怕什么?他已经是个犯法的人了,再犯一次又何妨?收拾“镇关西”其实最好不用鲁达出面,史进出手最合适。因为他是外地人,生面孔,办完事之后可以一走了之。事实上史进并没有卷入金家父女这档子事,而是采取了回避态度,出面摆平这事的只有鲁达一人。与大闹史家村时相比,史进的英雄气概荡然无存,对待金家父女的态度丝毫不像好汉所为。与鲁达的慷慨激昂相比,史进只能算是小英雄,李忠则排不上英雄层面上来。施耐庵把史进和李忠安排得默不作声,把鲁达安排得慷慨激昂,也是在衬托鲁达的英雄形象。
第二天一大早,鲁达来到客店保护金家父女上路,离开伤心地渭州。鲁达是个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并爱睡懒觉的人,让他起这么个大早也够难为他的。此时史进和李忠估计还睡在被窝里做梦呢,英雄不英雄,多么强烈的对比,此时鲁达的英雄形象在史进和李忠两个“狗熊”的衬托下进一步高大起来。金老请鲁达里面坐会儿,鲁达道“坐甚么?你去便去,等什么?”言语虽直爽了些,却显示出一副热心肠。这语气与在潘家酒楼的语气一样,不过让人听起来舒服多了。
在鲁达一双拳头的帮助下金家父女顺利离开是非之地渭州,彻底解放了,当然鲁达在中间免不了把拦路的店小二揍一顿。救人救到底,为防止店小二通风报信,他又在店门前足足坐了四个小时。等金家妇女去得远了,这才离开。救人救到底,送佛送到西。鲁达办事够彻底,粗鲁中透着细心,可谓粗中有细。至此鲁达的形象开始无比高大起来,人格魅力开始显现,前面给人留下的痞子形象完全被推翻。直到这时我们才明白,施耐庵不愧是才子。前面贬鲁达,正是为了后面更好地褒他。欲扬先抑,可谓做到了极致。
事情到这里,金家父女已完全脱离苦海,摆脱了“镇关西”郑屠的控制。如果事情就此结束,也未必不圆满。鲁达还可以安安稳稳地做他的提辖官,郑屠估计也不敢找鲁达的后账,两全其美。那么事情结束了吗?鲁达收手了吗?没有,鲁达不把郑屠修理一顿不会善罢甘休,要不怎么叫疾恶如仇和惩恶扬善呢。在鲁达眼里,镇关西这号人不修理是不行的。不过修理人也有很多方法,文的、武的、明的、暗的……鲁达是如何修理郑屠的呢?请看下一节。
“镇关西”郑屠的肉铺开在状元桥边,东边还是西边书中没有交代,总之离状元桥不远。两间门面,两副肉案,悬挂着三五片猪肉。大掌柜郑屠在柜台边坐着,十来个刀手在案前卖肉。
鲁达应该早就认识郑屠,不然他怎么知道郑屠开的肉铺是托小经略相公的门路。而且他怎么会径直来到状元桥边,说不定鲁达还曾经赊过郑屠的猪肉呢。
鲁达来到郑屠的肉铺,见到郑屠没有提金老的事,也没有硬来,而是以顾客的身份买肉。先要十斤精肉,细细切做臊子。又要十斤肥肉,也细细切做臊子。臊子就是吃面条的时候在面条上浇的卤儿,山西人一般都说臊子,而不说卤儿。用猪肉做臊子,想必肉应该切得比一般的肉馅还细。二十斤肉,老大一块呢,全部切成臊子谈何容易。并且鲁达不许别人帮忙,全要郑屠一个人切。郑屠又不是绞肉机,其劳动强度可想而知。
公正地说,郑屠的服务还是很热情并很周到的。他用了近两个小时将十斤精肉和十斤肥肉全部切成了臊子,并且是细细的。用荷叶包好,还要派人送过去,服务质量可谓一流。郑屠服务态度这般好,也可能是源于小经略相公的面子和鲁达的威猛。总之郑屠的服务态度很好是没有疑义的,和气生财。郑屠是生意人,这点道理还是懂的。不过当鲁达要十斤寸金软骨切做臊子时,郑屠终于忍无可忍“却不是特地来消遣我!”鲁达顺坡下驴,“二十斤臊子劈面打将去,却似下了一阵肉雨”。郑屠“那一把无名业火焰腾腾的按捺不住,从肉案上抢了一把剔骨尖刀,托地跳将下来……”,拳打镇关西的正戏就这么开演了。
一向鲁莽急躁且直来直去的鲁达怎么玩起了切肉剁肉的游戏,并且前后耗时一个时辰?他为什么不直接出手摆平郑屠,而非要绕这么一个大弯子呢?这里面大有玄机。
第一,如果直接来武的,跟郑屠单挑,鲁达恐怕要吃亏。因为鲁达起了个大早,又在板凳上干坐了四个小时。腰酸、背痛且腿抽筋不说,精神消耗也非常大。郑屠则不同,以逸待劳,身边还有十来个刀手。纵然鲁达功夫了得,也未必占得了便宜。
第二,教郑屠切二十斤肉臊子,可以最大限度地消耗他的体能。鲁达自己则可借机休息一番,这样双方的力量对比就发生了颠倒性转变。事实证明鲁达这条计策行之有效,两人单挑时鲁达只一脚便把体能消耗极大的郑屠踢翻在地。
第三,先以顾客的身份叫郑屠切肉,而后发生矛盾,再动手单挑。在旁人眼里这不过是一场买卖纠纷而已,并且是郑屠先拿刀动手。郑屠手下的那十来个刀手也没有理由因买卖纠纷而上去打群架,这为鲁达速战速决且全身而退提供了有利环境。
第四,从鲁达买肉到与郑屠产生矛盾,再到打死郑屠,从事面上分析属于“过失杀人”。鉴于郑屠先拿刀动手这一因素,给鲁达定个“正当防卫”也是有可能的;相反,如果鲁达不管三七二十一,上去就将郑屠打死,那么在量刑上就是“故意杀人罪”,情节比“过失杀人罪”和“正当防卫”严重得多。鲁达是提辖官出身,懂法律,他当然不会蠢到那种地步。
鲁达粗鲁、直爽、鲁莽、急躁,却并不糊涂,在对待大是大非和一些具体事务时甚至细心过于常人。比如修理郑屠的手段很多,鲁达独选择了“切肉”这一出。明知郑屠已被打死,却说人家装死。又为自己逃跑赢得了宝贵时间,着实令人拍手叫绝。
施耐庵是文人,在文人眼里什么都离不开艺术,这鲁达杀死镇关西也便成了艺术。为增加艺术效果,作者又从嗅觉、视觉和听觉三个方面做了细致描写,风趣幽默匠心独到。鲁达杀了人,郑屠死得也很惨。但读者非但没有感到血腥味,相反从心里有一种畅快淋漓之感。这就是作者文字功夫的高深之处,我们通常把这种高深叫做“艺术”。
鲁达杀死镇关西后并没有像杨志杀牛二那样好汉做事好汉当,投案自首。他选择了畏罪潜逃,逃跑的理由不是怕偿命,而是怕吃了官司没人送饭,实在可笑又可爱。逃跑途中鲁达阴错阳差上了五台山做了和尚,完成了从鲁达到鲁智深的蜕变。
鲁达上五台山当和尚完全是赵员外一手安排的,赵员外本身与鲁达并无瓜葛。但他养的二奶金翠莲却与鲁达颇有关系,鲁达是金翠莲的救命恩人。没有鲁达“拳打镇关西”,金翠莲也不会得到自由之身,赵员外也不会搞到这么年轻漂亮的二奶。所以出于金翠莲的情面,赵员外对鲁达还算不错,至少表面是这样。
这赵员外很会来事,第一次见到鲁达“扑翻身便拜”。接着置酒相待,然后又接鲁达到七宝村自己家里款待。后来由于官府通缉得紧,又将鲁达安排到五台山做了和尚。
在给鲁达安排后路的问题上,赵员外可选择的余地很大,如给鲁达些银子让他远走高飞,再如把他送进某个黑帮山寨,又如花些银子打点官府,给鲁达杀人案定个“正当防卫”……为什么赵员外单单安排鲁达上五台山当和尚呢?这里面大有文章。在揭开此谜底之前,我们先要搞清楚赵员外与金家父女、赵员外与鲁达间的微妙关系。
鲁达在雁门县与金老相遇后,出于报恩,金老和金翠莲父女在自家盛情款待鲁达。这事不巧被赵员外知道了,这赵员外心里当然很不爽。有谁能够容忍自己的二奶跟别的男人在一起喝酒,并且还在自家屋里。所以赵员外在得知情况后,马上带领二三十个打手前来“捉奸”。赵员外也是男人,这般反应倒也于情于理。在金老说明原委后赵员外心中疑团这才散去大半,但不一定完全消散。
鲁达与金家父女相遇完全出于偶然,偶然的相遇使金老及金翠莲产生了强烈的报恩心理,置酒相待很自然。可赵员外未必这样看,他会认为鲁达是有意来投奔金家父女的。天下这么大,偶然相遇也太巧合了吧?赵员外包养金翠莲的时间并不长,他对金家父女的底细还不十分清楚,应该说还有很强的戒备心理
本帖来自微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

主题

213

帖子

76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766
13#
 楼主| 发表于 2020-3-18 20:02:21 | 只看该作者
13楼 杜马说:
朱武是少华山黑帮老大,“大闹史家村”的另一个主角,在一百单八将里朱武也许算不上响当当的角色。但他却是一个极具个性、耐人寻味并富有悲情色彩的人物,在这里我们有必要介绍一下朱武这个人。
朱武是《水浒》里第二个出场的梁山好汉,他领导下的少华山黑帮是《水浒》里出现的第一个黑帮组织。朱武等人计划攻打华阴县时,王伦领导的梁山黑帮才敢抢劫单独过往的客商而已。当时的桃花山、二龙山和白虎山等黑帮还没有形成规模,根本不能与少华山同日而语。
朱武的黑社会经历与资格比梁山多数好汉都要多,都要老。后来少华山并入梁山集团,朱武心里未必乐意,只是碍于史进的情面和宋江救史进的恩义没有明说罢了。朱武也晓得大鱼吃小鱼是千古不变的江湖规矩,除了顺从并购潮流,别无选择。这样朱武成了第八十一个入伙梁山的好汉,与他一同入伙的还有史进、陈达和杨春。
朱武上梁山之后,并没有受到宋江的重视和重用;相反还一味受到吴用的打压和排挤。同样是吃军师这碗饭,吴用当然不想别人来分享自己手中的权力。有一个副军师公孙胜搅局,吴用已经很不爽了。又冒出个神机军师朱武,这是吴用无论如何不能容忍的。
上梁山之后至受招安之前,这段时间朱武不显山不露水,很少发言,很少参与大事的决策。梁山集团一百单八将排座次,朱武被安排在地煞星第一的位置。地位看似很高,却在什么穆弘和解家兄弟的后面。安排职务时,朱武的头衔是“同参赞军务头领”。也就是说吴用是正军师,公孙胜是第一副军师,朱武是第二副军师。像朱武这样的职务,基本属于有名无实了。
招安之前,朱武唯一的闪光点体现在招安大计上。宋江打算通过皇家二奶李师师直接与徽宗皇帝谈判,朱武则建议走太尉宿元景的后门,毕竟华州“金铃吊挂案”对朱武的影响太深了。事实证明,李师师和宿元景这两条路线的合并终于促成了梁山集团的招安大计。神机军师真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朱武的才能真正得到施展是在宋江和卢俊义分兵作战以后,在征大辽和征方腊的战争中他一直是卢俊义方面军的军师和副总指挥。
辽国军队与田虎、王庆和方腊等农民起义军不同,是国家的正规军。在古代,正规一点的军队都讲究阵法,如辽国军队就非常讲究排兵布阵和阵法变换。农民义军则不同,他们大多没有经过正规训练,作战基本采用群殴或单挑方式。在对辽作战中辽国曾布下“五虎靠山阵”和“鲲化为鹏阵”等阵法,号称多才多艺的卢俊义一下子就蒙住了。幸好朱武在场,一语点出了其中奥妙,才不致使卢俊义在辽军面前太丢面子。完颜延寿布下的“太乙三才阵”、“循环八卦阵”和“藏头八阵图”等,吴用看了半天一个也不认识,而朱武一眼就能识破。尤其是在宋辽决战时辽国摆出了一个阵势,我们的吴大军师连见都没见过,而朱武一语道破是“太乙混天象阵”并能道出其中的变化和奥妙。后来证明,朱武所说与九天玄女所言完全相同,在九天玄女帮助下宋江破阵成功。单论阵法,朱武不知要比吴用高出多少。
朱武可以说是阵法方面的天才,但这种一技之长并不能保证朱武在梁山集团的地位。他不属于宋江嫡系,故而只能跑到卢俊义那边去立功了。
为梁山集团北征南讨立下汗马功劳的朱武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地煞星排名第一,看似很高,其实总排名只是第三十七位。
有人说“宁做鸡头,不做凤尾”,地煞星第一终归比天罡星第三十六强些。其实不然,三十六天罡属于正将,七十二地煞属于偏将,正将和偏将在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上是截然不同的。我们看梁山集团领导班子的组成,宋、卢、吴和公孙四大董事处在最高层,其他天罡星也属于董事会成员,而地煞第一的朱武却没有资格列为董事会成员。
再看朝廷对天罡和地煞的赏赐规格,三十六天罡赏的是金牌和红锦;七十二地煞赏的是银牌和绿锦。朱武比燕青只低一位,燕青可以拿金牌和红锦,而朱武只能拿银牌和绿锦。金牌和银牌之差很明显,而红锦和绿锦也是有差别的。在古代红锦是除黄锦之外最尊贵的一种,绿锦就差多了。比如,三国时曹操手下的大将们有血缘关系的都穿红,无血缘关系的具挂绿,等级之差可谓明显。有一次一群武将为争夺一领红锦袍竟大打出手,乱作一团。
在征方腊的战争中朝廷给梁山好汉的赏赐也是按天罡和地煞区分的,天罡星赏的是御酒和锦衣。而地煞星赏的就差多了,只是一般的缎匹,连酒都没有。征方腊成功以后,朱武是幸存者之一。但朝廷并未因为他是卢俊义这一路兵马的军师和副总指挥而特别封赏,依然以正将及偏将划分。正将封忠武郎,偏将封仪节郎,差了一个档次。想必梁山集团内部定工资的时候,也会有天罡和地煞之分,差一级工资应该没问题。
朱武的功劳比起天罡星中的李应和穆宏等很多人,只高不低,所得待遇却远远不及。
在宋和吴实际主管下的梁山集团,朱武的处境很尴尬。专业技能与吴用重叠,绰号比吴用叫得还响,不受吴用挤压才怪。朱武上梁山是借史进的关系,而史进是托的鲁智深的门路,鲁智深入伙又是托的孔明和孔亮的关系。这样关系托关系及路子找路子办成的事,总有种“强扭的瓜不甜”的味道。再加上朱武上梁山之前与宋江从无往来,上梁山的时间又比较晚,没什么资历,不受宋江重视也就不足为奇了。更倒霉的是朱武上梁山不久晁盖便牺牲了,他连另投其主的机会都没有了。
地煞星第一的排位同参军务头领的职务,一切看起来风光。其实有名无实,鸡肋而已。朱武的悲剧告诉我们,领导干部的排位很重要,有时哪怕只差一位,所得的待遇也会天壤之别。还有有能力要提早施展,不要等职位定下来之后再发挥,那就晚了。
朱武这个人物先说到这,现在翻回头还说史进。史进自“大闹史家村”之后,随朱武等三人到少华山避难。朱武想拉史进入伙,史进不肯,道:“我是个清白好汉,如何肯把父母遗体来玷污?劝我落草,再也休提。”此时史进对生活还是有幻想,他的想法是“寻得师父,也要那里讨个出身,求半世快乐。”金圣叹在批《水浒》中说得明白,此时史进的初衷也正是一百单八将的初衷(实惟一百八人之初心也),没有人一生下来就愿意入黑社会做贼。史进打点行装离开了少华山,然而并没有与少华山完全断绝关系。手下的庄客全部留在山寨,自己的绝大部分财产也寄存在了那里。史进这样做估计也是在为自己留条后路,他对“寻师父、讨出身”的计划其实也没底。这种当断不断且藕断丝连的做法,也为史进后来重返少华山埋下了伏笔。
史进离开少华山,往延安府寻找师傅王进,路过渭州遇到了一个英雄人物——提辖官鲁达。这个鲁达一出场,便掀起了《水浒》中第一个大的高潮——拳打镇关西。
“拳打镇关西”这段情节充分表现出鲁达的为人和鲜明的个性,用金圣叹的话说“写鲁达为人处,一片热血直喷出来。令人读之深愧虚生世上,不曾为人出力”。那么鲁达的鲜明个性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拳打镇关西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玄机?鲁智深当和尚是不是人为操控?当和尚之后又做了哪些惊天动地的大事?请看下一章。
“拳打镇关西”是《水浒》的第一个大高潮,在这一回中逃亡的史进与鲁达相遇,又与李忠相遇。好汉相逢,酒自然不能少,在一块吃顿饭也很正常。渭州是鲁达工作的地方,吃饭喝酒自然是他做东。这鲁达也就是后来的鲁智深,没出家以前俗名叫“鲁达”。
这鲁达一出场,给人的第一印象似乎就是鲁莽急躁且不讲情理。丝毫没有好汉风度,反倒像一个十足的地痞恶霸。
鲁达一出场最先做了三件事,第一件砸打虎将李忠的场子;第二件骂酒店的服务人员;第三件吃霸王餐。这三件事说不上大,也谈不上惊天动地,但件件不怎么光彩,地痞和恶霸的形象表露无遗。
我们且看这三件事的缘由。
第一件砸李忠的场子,鲁达邀请史进的开手师父李忠一同吃酒。李忠一时脱不开身,回复说“待小子卖膏药,讨了回钱,一同和提辖去”。人家李忠是打把势卖艺和卖膏药为生的,在街头耍了半天枪棒,费了半天力气,还没向观众讨赏钱呢。李忠说讨了回钱再去,很正常,很合乎情理。可鲁达等不及,叫你去你就去。说什么废话,三下五除二就把看热闹的人群骂散了。可怜李忠,费了半天力气连一贴膏药也没卖出去,一文赏钱也没捞到。面对凶猛的鲁达,他也只能赔笑道“好急性的人”。
第二件骂酒店的服务人员,鲁达、史进和李忠三位来到潘家酒楼。服务生拿着菜谱请鲁达点菜,性急的鲁达又发话了“问甚么,但有,只顾卖来。一发算钱还你,这厮只顾来聒噪”。人家服务生让吃饭的顾客点菜,有什么不对?没有不对,并且很合乎常理。顾客不点菜,人家饭店也没法做啊。这样合乎常理的事情鲁达竟然看不惯,还骂人家酒保“这厮”,痞子形象表露无遗。
第三件吃霸王餐,鲁达、史进和李忠三人喝酒过程中突然听见隔壁雅间有人啼哭。这位鲁提辖又受不了了,脾气上来竟然翻了桌子,“把碟儿、盏儿,都丢在楼板上”。掀翻桌子的理由竟是人家打扰了他吃饭,看,这位鲁大官人的谱可够大的。摔盘子摔碗也就罢了,吃完饭还不算账。“主人家,酒钱洒家明日送来还你”,这就是鲁达的原话。鲁达叫店老板“主人家”,看来他连人家店主的姓名都不晓得。跟人家店主又不熟悉,赊哪门子账啊!面对地痞般的鲁达,店主也没办法。钱要不回来不算,还得赔笑脸“提辖只顾自去,但吃不妨,只怕提辖不来赊”。注意,店主人说这话的时候是“连声应道”,可见渭州人民对鲁达是多么惧怕。鲁达第二天还了潘家酒楼的酒钱了吗?没有,第二天他“拳打镇关西”去了。之后便逃离渭州,这笔酒账也就成了死账。鲁达在潘家酒楼吃的这顿饭也成了他在渭州吃的最后一顿霸王餐,纪念意义重大,观众不可不知。后来鲁达还在五台山喝过霸王酒,在瓦罐寺吃过霸王粟米饭,看来这老毛病始终没改。
这鲁达出场头三件事件件不怎么光彩,这哪里像条好汉,分明是混在官府里的黑社会老大嘛。施耐庵如此描写鲁达,用意何在?请看下一节。
本帖来自微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

主题

213

帖子

76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766
12#
 楼主| 发表于 2020-3-18 19:48:37 | 只看该作者
12楼 杜马说:
从北宋的审美观点来看,史进确实是一个帅哥,“银盘也似一个面皮,刺着一身青龙”。在一个以文身为美的时代,银娃娃般的史进绝对是帅呆了。倘若放在现在,任谁身上刺着一身青龙,从一般人眼里看不是混混,就是地痞,无论如何也不会和英雄联系起来。时代不同,审美观念不一样罢了。
梁山好汉里边身上有刺青的不少,除了史进,还有燕青、鲁智深和杨雄等。宋江为得到朝廷的招安,从徽宗皇帝的二奶李师师那里找突破口,派燕青作为特使。李师师美女爱英雄,看上了燕青那一身花绣,当然燕青不可能为了肉体欲望而犯原则性错误。给当今皇帝戴顶绿帽子,梁山集团还如何被招安。不过这事换了史进,这错误没准就犯了。君不见史进家住陕西,却能勾搭上山东东平府的娱乐界小姐李瑞兰,而且来往甚密。陕西到山东千里之遥,史进的泡妞本事的确不一般。“作战”距离如此之长,恐怕梁山第一色狼王英也自叹不如。
同样有一身好看的花绣,燕青能行的事史进未必行。宋江也看出了这一点,宁可派自己极不信任的燕青去跟李师师谈,也不派同样有一身花绣并且还算中规中矩的史进去。宋江在看人和用人上的确有一套,鲁智深和杨雄同样有一身花绣,派这二位去如何?更不合适。大家想啊,一个文身的胖和尚频繁出入皇家二奶李师师家,岂不是很容易引起官方的注意吗?杨雄有文身不假,不过他这人太木讷。面皮淡黄,有一种病态,这种形象很难讨女人喜欢(潘巧云便是例子)。
话题扯远了,我们还说刚一出场的史进。
史进自从跟禁军教头王进学武之后功夫发生了质的变化,从好看变成了实用,从花架子变成了真本事。并且十八般兵器样样精熟,在当地越来越有名气。
史进的名声引起了附近少华山黑帮组织的注意,其中的三个头目朱武、陈达和杨春在对待史进的问题上出现了分歧。陈达主张硬来,朱武和杨春主张回避,结果少华山与史家村结下了梁子。幸好朱武及时上演了一出苦肉计,阻止了事态恶化。此后少华山黑帮与史进不打不相识,竟成了往来密切的哥们儿。
少华山黑帮组织是《水浒》中出现的第一个黑帮组织,黑老大就是七十二地煞排名第一的神机军师朱武。当朱武领导的少华山黑帮敢打华阴县城的主意时,王伦领导的梁山泊黑帮也只是打劫一些单独过往的客商而已。朱武叱咤风云威震华州的时候,吴用还只是一个乡村民办教师而已。
史进与少华山黑帮不打不相识,成了朋友。双方多次礼尚往来,先是史进请朱武等上史家村吃酒,朱武等送金子酬谢。史进又回赠朱武等人上等衣服,还明目张胆地邀请朱武等中秋节来史家村搞聚会。两边一来一往,越来越密切。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事引起了华阴县地方政府的警觉。线人李吉告密,华阴县政府军在中秋节夜里包围了史家村。政府军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将少华山黑帮头目及史进一网打尽,永绝后患。
在史进看来,投降是死,“革命”也是死。同样是死,还不如“革命”一把。于是一场激烈战斗不可避免地打响了。战斗的结果是政府军方面损失惨重,线人李吉被杀,两个正科级的都头战死。史进虽成功突围,却从此失去了家园,成为朝廷通缉的要犯。唯一没有损失的是少华山黑帮,黑帮还是那个黑帮,朱武还是那个朱武,反政府的性质还是那个性质,却多了史进这个帮手。
“大闹史家村”是整部书的第一个小高潮,它直接导致了史进走上“革命”道路,也拉开了其他一百零七条好汉陆续走上这条大道的序幕。
在《水浒》第二回中陈达和杨春应算是配角,其实二人在《水浒》中从来都是配角。对于这二位的生平,我们简单介绍一下。
陈达和杨春分别是少华山黑帮的二当家和三当家,史进加入少华山后二人位置顺延,分别位居三当家和四当家。
与其他多数梁山好汉不同,陈达和杨春上梁山并非主动投怀送抱,而是被拉拢上去的。少华山四大头领上梁山完全是因为史进,史进与梁山高层领导鲁智深有交情,与梁山一般干部李忠也有师徒情分。当史进华州遇难之时宋江很仗义地出手相救,大闹华州救下史进,史进因此带领朱武、陈达和杨春加入梁山黑帮。至此梁山集团成功兼并少华山集团,陈达、杨春与二哥朱武及大哥史进一起成了第八十一批次上梁山的好汉。
作为《水浒》第三个和第四个出场的梁山好汉,陈达和杨春在一百单八将中的排名并不高。陈达排名地煞星第三十六位;杨春排名地煞星第三十七位,在七十二地煞里面位置正好居中。不过从总排名看,陈达总排名七十二位;杨春总排名七十三位,属于中下位置。梁山集团领导分工时,陈达和杨春分到马军小彪将职务。“小彪将”也是将军,但在马军将领中等级最低。梁山马军大将共分三等,第一等是马军五虎将;第二等是马军八骑先锋使;第三等才是马军小彪将。陈达和杨春做的就是马军第三等职务,即便是在第三等职务中也只排在倒数第四和倒数第三的位置。可见二人在梁山领导职务中分量较轻。
陈达和杨春在梁山排名低且职务轻,也不能说宋江在用人上有问题。宋江在人事安排上有时的确存在问题,但陈达和杨春不在其中。二人排名偏低主要还是因为能力实在有限,武艺稀松平常。智谋更谈不上,跟他们大哥史进(能打)及二哥朱武(有谋)不在一个档次。翻开《水浒》,很难找到陈达和杨春立过战功的记载,这对于在全书中第三个和第四个出场的热场型人物来说是件很尴尬的事情。即使不是主角,施耐庵老人家对这二位的安排也不能如此潦草。作为全书的热场型人物,怎么也得给一点戏份吧。后人大约也意识到了这种尴尬,于是在《水浒》后补二十回中加了杨春立功的记录——用大杆刀砍死偏将武能。杨春这种能力的人,基本上也只能对付武能这样的偏将。施耐庵在第二回书重点提到杨春的这把“大杆刀”,后补情节加上大杆刀杀敌斩将之事,也算对前面的描述有个交代。陈达在第二回书一出场已与史进交过手,二人“斗了多时”,史进才把陈达降住。如果说史进的功夫很了得,那么陈达能与之“相斗多时”,足见其功夫也不是差得一无是处,这也算对陈达的黑道生存能力有了一个交代吧。
陈达和杨春这对搭档一开始在少华山就形影不离,上梁山后也不离不弃,基本上以史进副将的身份相伴左右。二人也曾客串过花荣和林冲的副将,不管做谁的副手,兄弟俩始终没有分开过。在征方腊“昱岭关”一战中陈达和杨春同大哥史进一起被乱箭射死,兄弟三个连同石秀等人成了第三十八批次牺牲的梁山好汉。陈达和杨春这对兄弟从生至死没有分开,这在兄弟义气满天飞的梁山好汉中,在“不求同生,但求同死”的誓言下除了这哥俩,又有谁能真正做得到?

本帖来自微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

主题

213

帖子

76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766
11#
 楼主| 发表于 2020-3-18 19:46:10 | 只看该作者
11楼 杜马说:
如果有人认为高俅仅仅是靠踢得一脚好球而得到皇帝宠的爱,那未免太小看这小子了。高俅不是寻常之辈,在玩弄权术上还是有一套的。
宋徽宗这人做艺术家还可以,做皇帝却是外行,他将某些艺术家拥有的极度自信不遗余力地用在了皇权上。高俅恰恰迎合了徽宗好大喜功和自以为是的心理,他在管理好训练军队上玩了不少花架子。花架子顾名思义就是中看不中用,身上流淌着艺术家血液的徽宗显然被这些花架子迷住了,于是高俅在军事要职上一坐就是十数年。
另外,高俅自身也确实有一套,歌舞、诗词、武术、相扑、乐器、足球……当时的流行文化他样样精通。对于一个艺术家出身的皇帝来说,高俅身上这些长处无疑是他非常欣赏的。而高俅本人,也将这些长处发挥得淋漓尽致。在一定程度上,高俅担当的就是徽宗皇帝艺术知音的角色。高俅身上这些艺术细胞大约是梁山好汉中宋江(能诗词)、乐和(能唱)、焦挺(会相扑)和燕青(能歌舞)等几个的总和,高俅的本事不是吹出来的。
高俅还有一个长处,那就是知恩图报。他曾经给苏轼当过跟班。官居要位之后对于苏轼一家也是各方面多加照顾。如每有苏家子弟入京,高俅无一例外多番体恤,高俅如此行事使他在社会上也赢得了一些口碑。《水浒》中交代高俅曾给小苏学士当跟班,按三苏排位。“小苏”应指苏轼的弟弟苏辙,不过更广泛的观点则认为是苏轼。这里我们也少数服从多数,采取后一种观点。金圣叹批《水浒》对“小苏学士”另有见解,读者可以参阅。
高俅并未被列入“宣和六贼”之中(蔡京和童贯则高票当选),他之所以会受到人们的百般唾弃,很大程度上还是由于《水浒》这部书。林冲、王进和杨志则不必说,前途直接毁在了高俅手里。宋江和卢俊义更不必说,性命都是被高俅暗算的。高俅对梁山好汉百般刁难并多方暗算,终于使他“赢得”了一个与蔡京和童贯并驾齐驱的千古骂名。
金兵南渡黄河,宋徽宗匆忙将皇位传给太子(宋钦宗),而后仓皇南逃。南逃途中高俅与童贯为争宠而产生矛盾,高俅斗不过童贯,无奈称病返回开封。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后来童贯和蔡京相继被钦宗皇帝处死,高俅因没有参与徽宗集团与钦宗集团的斗争而幸免。这里要说明一点,对于老皇帝集团与小皇帝集团之间的斗争,高俅不是不想参与,而是被童贯排挤得没有机会而已,这反倒使他免受了斩首之灾。高俅虽侥幸逃脱了斩首之灾,人终归还是死了,是病死的。比之童贯和蔡攸之流的罪有应得,高俅的下场要幸运许多。恶人未得恶报,不要说宋江、卢俊义和林冲他们不痛快,读者心里也别扭,历史就这样留给了我们一个大大的遗憾。
对于高俅来说,虽然没有童贯和蔡京等那般败坏国家之甚,但他败坏起军政来却也不含糊。没能阻止金兵南下,高俅是首当其冲的第一责任人。同样是奸臣,“奸”的程度不同而已。身居军委要职,高俅没有把主要精力用在训练军队和严明军纪上。而是一门心思讨好皇帝,摆花架子。养兵千日,最终不能用兵一时。金兵南下,高俅手下几十万中央军成了摆设。
最适合做艺术家的人做了皇帝,最适合做球星的人做了高级军官,这或许就是那个时代留给后人的一段历史悲剧吧。
《水浒》中的高俅迫害的第一个对象就是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王教头走投无路被迫私走延安府。王进的离家出走,直接引出了《水浒》中第一个出场的梁山好汉——史进,史进如一根导火索燃起了一百单八将上梁山的序幕。
《水浒》中那么多好汉,比史进更厉害并更出名的大有人在,为什么单单要安排他第一个出场呢?史进的出场对梁山意味着什么?史进的哥们儿朱武又是怎样一个角色?请看下一章。
梁山一百零八条好汉,比史进功夫好并且名气大的大有人在,为什么施耐庵单单安排他第一个出场呢?
这个问题以前有人做过解释,认为“史进”二字的意思是历史的进步或历史因此而进步,总之就是这么一层意思。史进第一个出场表明历史在发展,从而引申出另一层意思。即梁山好汉的出现代表了时代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上顺天意,下合民心”。
当然以上的解释只是一种猜测,一家之言而已。笔者认为单从《水浒》这部书本身的情节需要来讲,安排史进第一个出场是大有深意的。
史进是梁山一百单八将里最年轻的一个,出场时只有十八九岁,能与史进比年轻的大约只有扈三娘一个。史进在梁山集团中应该算最有朝气和胆识,并且最年轻有为的青年好汉的代表。安排史进这样的青年好汉第一个出场,说明梁山集团是一个朝气蓬勃且蒸蒸日上的团队。作者施耐庵大概是在透露这么一个信息,即连最最年轻的史进都如此英雄,其他年龄大一些的梁山好汉岂不是更了得了?
另外也是最重要的,十八九岁的史进一出场便遇到了一系列突发事件。先是遇上王进重新学艺,后父亲身亡,又与少华山黑帮不打不相识。接着武力反抗朝廷缉捕,最终走上了“革命”道路。从一个富家子弟到“革命分子”的转变史进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他所走的道路实际上也是梁山其他好汉们所要走的道路。作为一个热场型人物,史进的形象十分鲜明,有朝气,重义气,爱好武艺,仗义疏财,好结交朋友。最后被逼造反,这是一个典型的梁山好汉形象。
经过一系列突发事件,史进的思想日趋成熟,再不是刚出场时的毛头小子。“革命觉悟”越来越高,逐步具备了上梁山的政治条件。试想一个十八九岁的孩子都已具备了如此高的“革命觉悟”,那么另外一百零七条比他年龄还大的好汉,“革命觉悟”也应该很高了。史进的出场和成熟实际是一种暗示,即从现在开始一百零八条好汉“思想”已日趋成熟,聚义梁山已经只是时间问题了,这也是施耐庵安排史进第一个出场的原因之一。
九纹龙史进排名天罡星第二十三位,号称“天微星”,与“天微星”相对的“地微星”便是矮脚虎王英。把史进与王英放在一起很有意思,一个英俊,一个猥琐;一个风流,一个下流。王英是条大色狼众所周知,而史进对女人也很感兴趣的内幕却鲜有人知。王英再怎么好色,也只是寻找眼前的,而史进找女人却可找到千里之外(家在陕西,却能跟山东小姐厮混熟)。
施耐庵把史进和王英列为“天微星”及“地微星”对比,不知是巧合还是刻意安排;另外巧合的还有史进排名天罡星二十三位,扈三娘正好排名地煞星二十三位。无论从年龄、相貌还是武艺等方面讲,扈三娘与史进都堪称绝配。梁山第一美女嫁给史进远比嫁给王英合适得多,可惜扈三娘出嫁时史进还没有上梁山。真不知道黑老大宋江在日后面对史进和扈三娘这对俊男俏女、金童玉女的时候,心里作何感想。
本帖来自微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

主题

213

帖子

76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766
10#
 楼主| 发表于 2020-3-18 19:36:42 | 只看该作者
10楼 杜马说:
一部《水浒》共有女性人物七十八位,约占人物总数的百分之十,可以说女性人物在《水浒》人物中所占的比例是很低的(水浒人物总数为七百八十七个)。然而女性在《水浒》中的死亡率并不低,七十八位人物中明确描写死亡的有三十四位,约占女性总数的百分之四十三。女性人物在《水浒》中创下的一高一低(死亡率高,性别比例低)也可说是该书的一大特色,这种特色放在世界名著中也是极其罕见的。女人若是生在《水浒》这部书中,一多半要成悲剧角色。
《水浒》中仅有的几位出场较多的女性人物,要么不守妇道(如潘金莲、潘巧云、阎婆惜、娇秀、白秀英、狄太公女儿和贾氏),要么是长舌婆(如王干娘、李大娘、刘高老婆和阎婆),要么是被男性化的女人(如扈三娘、顾大嫂、琼英、孙二娘和段三娘),要么就是纯粹的受害者(如金翠莲、刘太公女儿、林冲夫人、王义之女和瓦罐寺妇人)。除此之外,就是一些连跑龙套也够不上的小人物了。可以说凡是在《水浒》中出场较多的女性,几乎没有一个既符合古代“好女人”的标准,又落得圆满结局的女人。
《水浒》位居四大名著之列,其艺术成就世所公认。明清奇人金圣叹批的《水浒》一出世,更是画龙点睛。将这部名著推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被誉为第五才子书。然而施耐庵在书中有意无意流露出来的蔑视妇女的封建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该书的思想价值。
梁山一百零八条好汉中女人只有三个,占总数的百分之二点八,比例实在可怜。前面我们已经提到,女性人物在整部书中只占人物总数的百分之十。七十八个女性中最后落死亡结局的有三十四人,且死因大部分与不正当男女关系有关。死亡率之高,死亡原因之不正常,再加上作者一再流露出的对女性的蔑视,不得不使人怀疑作者施耐庵是不是对女性怀有偏见。这已不单单是封建意识问题,在封建思想统治下,“好女人”的尺度应该是诸如“三从四德”、“贤妻良母”、“无才便是德”、“贞洁操守”及“相夫教子”这样的标准。而在《水浒》里,符合这样标准的女人几乎为零。整部书里称得上“深明大义”的女人只有一个,就是一个叫“秦玉兰”的女人。但是这个秦玉兰在《水浒》中是个不入流的角色,跑龙套都得往后站。
梁山一百零五条男性好汉,李逵怀疑宋江搞女人,立马翻脸,甚至不惜跟自己最最崇拜的宋哥哥动刀子。在这些梁山好汉眼里,谁娶老婆,谁近女色,谁就算不得真正的好汉,这不是对女人的轻视是什么(或是变态)?梁山好汉对女人的轻视实际就代表作者施耐庵对女人的轻视,毕竟书是他老人家写的,基调是他老人家定的。
纵观全书,作者对女性的蔑视和诋毁随处可见,作者运用其高超的写作手法常常在书中不经意间流露出对女性的蔑视,甚至诋毁。这个问题我们以后还要详谈,这里姑且带过。有人就怀疑过作者在写这部书之前,是不是在情感方面受过女人的什么强烈刺激。这种推断不无道理,至少可算一家之言。
《水浒》中提到的几个庄园主人,如宋家庄的宋太公、桃花村的刘太公、白虎山的孔太公和揭阳镇的穆太公等都只有“太公”出场,没有“太婆”什么事,难道这些太公们的老伴都死了?笔者不禁要感叹一下,女人在《水浒》里真的不长寿啊。
《水浒》作为一部名著,看点颇多。建议几个看点读者不要错过,一是一百单八将上梁山的复杂原因(被逼、被赚及自愿);二是宋江与晁盖的关系及晁、宋派系之争;三是梁山集团领导层一百零八人对待招安的复杂心理;四是一百单八将的排位问题;五是宋江、卢俊义及吴用间的三角关系;六是施耐庵对待女性的问题。
以上六大方面排位不分先后,我们以后还要逐一讲解,有兴趣的读者不妨多加关注。
《水浒》中常提到的一些官职,如提辖、禁军教头、押司及都头等到底相当于现在的什么职务(级别)呢?为了方便阅读,加深了解全书,我们不妨做一次古今官职对照。
施耐庵先生生于元末明初,此时离北宋已过去了几百年。我们看到施老先生在安排《水浒》人物中的官职时也不是很准确,或者说与北宋真实情况有较大出入。所以我们在讨论梁山好汉的官职时,既要考虑北宋官职的真实品级分化,又要考虑书中的情节背景,同时还要揣摩施老先生的写作本意。
宋朝的干部从正一品到从九品,分为十八个级别。宋朝的公职人员分两种,一种称为“官”;一种称为“吏”,所谓官吏其实是公职人员的统称。概括地讲,“官”属于高级公职人员;“吏”则属于低级的公职人员。比如,宋江的押司就属于“吏”,故而宋押司在各种场合一再自称“郓城小吏”。宋朝向来重文轻武,这是从开国皇帝赵匡胤那会儿就留下的传统。老赵是后周武将出身,“陈桥兵变”做的皇帝,所以他对武官有着特别的警惕心。“杯酒释兵权”以后,武将的地位整体上一直低于文官。比如,太尉高俅属于正二品,这已经是武官的最高级别了,同为一品和正一品则没有武官职位。
下面对梁山好汉曾担任过的官职做一次“古今对照”。
禁军教头(王进和林冲担任过的职务):位列禁军都教头之后,相当于现在的正营级或副团级。
提辖(鲁智深和孙立担任过的职务):一个州(路)提辖官的编制大约在三十人上下,相当于现在的排长或连长。
押司(宋江担任过的职务):属于“吏员”,一个县治最多可设六个押司,职能基本相当于现在的县政府办秘书。搞案件的则相当于县级法院的审判庭庭长,为副科级。
都头(武松、李云、朱仝和雷横担任过的职务):一个县治一般有两个都头,职位略高于押司。大约相当于现在的刑侦科长,正科级。
节级(戴宗担任过的职务):略相当于副监狱长,连级或副营级。
知寨(花荣担任过的职务):相当于现在的镇长。
保正(晁盖担任过的职务):村长。
孔目(裴宣担任过的职务):法院审判庭庭长,副科级。
押狱(蔡福和蔡庆担任过的职务):一般监狱干部。
制使(杨志担任过的职务):朝廷派出的办理公务的官员,大约相当于正营级。
统制(秦明担任过的职务):一个州(路)的兵马总管,大约相当于正师级。
都监(黄信和董平担任过的职务):级别低于统制,大约相当于正团级。
都统制(呼延灼担任过的职务):略高于兵马统制,大约相当于副军级。
正牌军(索超担任过的职务):大约相当于班长或排长。
管营(施恩老爸担任过的职务):劳改大队大队长,大约相当于正科级或副处级。
通判(黄文炳担任过的职务):知府的副手,相当于副市长或市长秘书。
团练使(韩滔、彭玘、单廷珪和魏定国担任过的职务):分为都团练使和州团练使,从《水浒》中描写看,所掌握的部队规模大约在两千~三千人,大约相当于正团级。
经略使(种谔担任过的职务):掌管边防各州军马,大约相当于军区司令员。
宋朝公务员分十八级,我们现在的公务员分为二十二级,所以官职不可能一一对应。以上对照只是笔者根据《水浒》情节描写及一些参考文献资料揣摩而来,如有疑义,可以讨论。
高俅这人身上的长处还是不少的,书上说他“吹拉弹唱,刺枪使棒,相扑玩耍,诗词歌赋无所不通”。可以说高俅这厮在音乐、武术、文化和体育等方面都有“造诣”。除此以外,最拿手的绝活还是踢得一脚好球。黄金右脚也好,黄金左脚也罢,总之高俅的球技在京城是相当出名的。知名度大概不会比现在的中国“国字号”球员低,“高毬”的外号便由此得来。
踢球这项运动在两个时代最流行,一是北宋;二是现代。高俅这种人如果生在其他朝代,可能永远只是一个小混混。然而高俅很幸运,生在了一个踢球盛行的年代。
像高俅这样文化方面懂一点,音乐方面通一点,足球踢得好一点,道德方面“前卫”一点的社会青年若是生在现代,那肯定是娱乐圈或体育圈里的焦点。偶尔弄出点球场暴力和花边新闻,再偶尔踢进一两个“世界波”,高俅的知名度估计不是如今男足国脚们所能比的。运气好的话,说不定还能带领中国队踢出亚洲,在世界杯上夺个名次什么的。并且当选世界足球先生,成为中国的马拉多纳也说不定。可他偏偏生活在宋代,并且阴差阳错地转会到了皇家足球俱乐部——齐云社,高俅的人生开始朝着另一个轨迹发展。
高俅加入皇家足球俱乐部齐云社事出偶然,当时他正像一个足球一样被踢来踢去。柳世权把他踢给董将士,董将士不敢接,把他踢给小苏学士。小苏学士不愿接,一倒脚又把他踢给了当朝驸马王晋卿。王晋卿偏偏是个球迷,他见高俅是个“人才”,于是不再倒脚留在了自己府里,很快高俅成了驸马府的一个主力球员。
时间不长,时为大宋朝端王爷兼足协主席的赵佶看中了高俅,高俅那一记“凌空抽射”给端王爷留下了太深的印象。赵佶一句话,把高俅的组织关系从驸马府转到了端王府。从此高俅成了齐云社的一号主力球员,与端王成了黄金搭档,形影不离。
后来赵佶从端王爷兼足协主席的位置上退下来,摇身一变当了皇帝,即宋徽宗。作为齐云社的一号主力球员,高俅很快成为徽宗皇帝重点培养和重点提拔的对象。
对于高俅这样非科班出身的体育明星,要挤进宋朝文官圈子很不现实。因为在宋朝,县长以上的文官都要具有进士学历。高俅连秀才都够不上,徽宗皇帝想提拔也没有理由和借口。于是提拔高俅只有从武将方面入手了,宋徽宗为了提拔高俅做武官,也颇费了一番心思。他先把高俅下放到基层边关,镀一镀金。然后再调回中央,为升迁打下基础。
在徽宗皇帝的精心栽培下,高俅从一个足球队员一跃成了殿帅府太尉,真应了那句话“朝里有人好做官”。何况高俅朝里的“人”不是别人,是说一不二的皇帝。从平头百姓到国家高级干部的转变,高俅只用了半年时间。
时代造就人才,像高俅这号人若是一门心思踢球,他不做球星谁做球星;若是一门心思做官,他不做奸臣谁做奸臣。
本帖来自微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7

主题

6625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6361
QQ
9#
发表于 2020-3-18 18:44:16 | 只看该作者
9楼 zmy说:
好了楼主来给我一个下咋爱地址啊
本帖来自微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7

主题

6625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6361
QQ
8#
发表于 2020-3-18 18:43:38 | 只看该作者
8楼 zmy说:
四大名助最没有读过 的就是红楼梦
本帖来自微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4

主题

4578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2027
7#
发表于 2020-3-18 18:27:54 | 只看该作者
7楼 阿龙20说:
宋江虚伪,李逵就是流氓
本帖来自安卓秘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爱盲论坛  

GMT+8, 2024-11-15 07:27 , Processed in 0.330685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