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局通栏广告

爱盲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98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复制链接]

2110

主题

6610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847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8-5 00:28: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天涯过客说:
杨业之死后,一直到今天,随着杨家将系列小说、戏剧、影视的广泛流传,知道大宋开国名将潘美的人越来越少,而知道大奸臣潘仁美的人却越来越多。


历史讲究盖棺定论,可是当人们将历史演义中的原型潘美附会为潘仁美的时候,讽刺的事情发生了:他的名字虽然多了个“仁”字,但关于他的评价却走向了“不仁不义不忠不孝”的极端。


我们的历史传统向来同情和推崇悲情英雄,而在悲情英雄的对立面,一定要有一个衬托英雄形象的反面典型。这样的历史,黑白分明,爱憎分明,是非分明。没有人性的纠结,没有对错的两难,没有灰色的中间地带,尤其适合直来直去的人的口味。


杨业是史上罕见的悲情英雄,那么,对他的战死负有责任的潘美,就一定是同样罕见的大奸臣。这就是典型的“英雄陪衬定律”。


▲潘美画像。







真实的潘美(925—991),是北宋开国的大功臣,也是宣布宋朝成立的第一人。


公元960年,正月,北汉和辽朝趁着后周世宗柴荣病逝、后周主少国忧之机,联合出兵南下。殿前都检点赵匡胤奉命出征御敌。可是,军队出征后,在离开封不到20公里的陈桥驿就发生了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自己做了皇帝。


但穿上黄袍后,赵匡胤需要回兵开封,要得到后周朝中文武百官,尤其是小皇帝柴宗训和太后的承认才行。他想要兵不血刃,平稳得位,于是派出一个得力的助手先行回朝,去传达他的命令。


这个人就是潘美。


潘美与赵匡胤私交甚好,平时也以仁义出名,是“和平使者”的最佳人选。但对潘美而言,这个事情却颇有风险,万一朝中有人被赵匡胤“篡位”的做法激怒,大家一怂恿,第一个被开刀的人就是他潘美呀。


从最后的结果来看,潘美确实是个人才。他没有辜负使命,稳定了朝局,协助赵匡胤在一片祥和的氛围中完成了改朝换代。


宋朝建立后,潘美成为宋朝两任皇帝打江山、统一天下的左膀右臂,是宋初数一数二的功勋名将。


众所周知,赵匡胤得位后,为了防止黄袍加身的事情在自己的朝代重演,搞了一出“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首领的军权。后来,又罢去掌握重兵的节度使之权,加强中央对军队的直接控制。但史书说,“诸节度皆解兵柄,独潘美不解”。


为什么唯独潘美没被解除兵权?一方面是他当时尚未掌握重兵,另一方面则是赵匡胤对他的充分信任。每次领兵打仗,潘美都把妻儿留在京城,以示忠心。这样,潘美的军权越来越大,在统一天下的数场硬仗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根据史书记载,潘美在宋初主要建立了以下功业:


不带一兵一马,只身劝服了意欲起兵反宋的节度使袁彦,使袁彦归顺宋朝。赵匡胤为此十分高兴,曾说潘美“不杀袁彦,能令来觐,成我志矣”;


作为副帅随赵匡胤征后周太祖郭威的外甥、淮南节度使李重进,并在平定淮南后,镇守扬州,用3年时间把淮南治理得井井有条;


又在湖南治理了8年,为后来平定南汉政权做好了准备;


作为主帅,平定南汉,并在统一两广后兼任广州知州、两广转运使,干了3年,稳定了当地的社会和生产秩序,“岭表遂安”;


作为副帅,平定南唐,整个南方至此基本纳入大宋版图;


随宋太宗赵光义平定北汉,兵伐太原,完成中原统一大业;


和手下副将杨业一起,两次击溃辽军南下的军队,取得雁门关大捷;


……


在986年雍熙北伐之前,潘美为大宋南征北战20多年。不论是平定南方各政权,还是抵抗辽军,他几乎没有败绩,被赵匡胤和赵光义两任皇帝称为“柱国太师”。他的职位,也随着一场场的胜仗而飙升,从最初的行营兵马都监(出征军队的副帅),一直做到雍熙北伐前的忠武军节度使,进封韩国公。


难能可贵的是,潘美不仅打仗在行,治国也拿手。基本上宋朝每拿下一个地方,潘美都是当仁不让的地方一把手,充当了促进该地区秩序和生产恢复的重要官员。“上马治军,下马安民”,他是宋初难得一见的全能型人才。


虽然战功赫赫,但潘美在正史中几乎没有劣迹,没有飞扬跋扈、滥杀无辜或者奸诈凶狠等记载。


相反,他是一个颇有仁义之心的战将。史载,赵匡胤代周自立后,一些人主张把后周世宗柴荣的一个小儿子杀掉,只有潘美把那个可怜的孩子带回家,收为养子。在平定各地政权后,他也不曾妄杀一人,甚至拿出自己的薪俸,买了酒肉给溃散的敌人吃,对他们进行安抚。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仁人战将,后来却被彻底黑化了。


▲影视剧中的潘仁美形象(原型潘美)。







公元986年的雍熙北伐,更具体来说,是那一年的杨业之死,使得潘美背负了生命与名声难以承受之重。


那一年,辽国政局不稳,宋太宗赵光义想趁机收复燕云十六州,命三路大军北伐,分别由曹彬领东路军,田重进领中路军,潘美领西路军。北汉降将、人送外号“杨无敌”的杨业,则做潘美的副将。


这次北伐是两宋300年最有希望收复燕云十六州的一次机会。三路大军一开始旗开得胜,潘美、杨业的西路军出雁门关,很快就收复了四个州。然而,由于曹彬率领的主力突遭辽军重创,战局随即逆转,赵光义只得命令各路大军撤退。


潘美、杨业接到命令后,率军掩护云、寰、应、朔四个州的百姓撤退。打仗如何安全撤退本身就是难事,还要带着百姓一起撤退,就更是难上加难。杨业于是建议用调虎离山计,派兵佯攻,吸引辽军主力,然后在撤退路上预先埋伏精兵,掩护军民撤离。


杨业刚说完,就遭到监军王侁的激烈反对:“领数万精兵而畏懦如此?但趋雁门北川中,鼓行而往。”


王侁主张,宋军不但要直面辽军主力,还要“鼓行而往”,制造声势,唯恐不能与辽军决战。但在当时攻防形势转移、辽军兵力超过宋军三倍多的情况下,这一作战方案简直是飞蛾扑火。所以杨业说:“不可,此必败之势也。”


王侁则幽幽地说:“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


众所周知,杨业是北汉降将,最怕别人怀疑他有二心。王侁故意激将他,说他有“他志”,暗指杨业可能又要投降辽国。这就逼得杨业只得表态说:“业非避死,盖时有未利,徒令杀伤士卒而功不立。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


诡异的是,在这场关乎全军战术的重要争论中,史书没有记下主帅潘美的表态。从结果来看,潘美并未阻止王侁逼迫杨业出兵,这是潘美犯下的一大错误。


当然,潘美有他的苦衷。宋朝在军队中设监军,代表皇帝的意志,并赋予极大的权限和尊贵的地位,使其可以钳制军中主帅。监军的最终目的是防止军中主帅裹挟兵力作乱,这是宋朝立国不正所以处处担忧的后遗症。酿成的结果就是,当监军和主帅的意见不一致时,主帅往往为了自保,或免除不必要的麻烦,而选择沉默或附和监军的意见。


62岁的潘美,一生征战抵达的权位,让他在监军王侁的面前患得患失,最终只能看着合作多年的副将杨业冒险出兵。


杨业出兵前,含泪交代潘美,一定要在陈家谷布置步兵接应,否则将全军覆没。


当日,潘美和王侁的确如约在陈家谷布阵,等待接应杨业。然而刚等到中午,王侁便等不及了。他派人登高眺望。不知道望者看到了什么,王侁就以为杨业已经打败了辽军。


为了争功,王侁带着将士们纷纷离开陈家谷。身为一军主帅的潘美,“不能制”。史书中潘美“不能制”几个字,道出了宋朝武将的无奈,在皇帝的代表——监军面前,主帅的话语权和控制力大打折扣。


在王侁带兵离开陈家谷后,传来了杨业战败的消息,此时,潘美又犯了一个致命错误——他也跟从王侁的步调,撤离了陈家谷。


当天傍晚,杨业战至陈家谷,原定的接应处却空荡荡没有人。一代名将“拊膺大恸”,身受重创,仍坚持战斗,直至“士卒殆尽”,本人被辽军所擒。杨业没有投降辽朝,绝食三日而死。


▲影视剧中的杨业。


事后,赵光义追究酿成杨业之死的责任人,认定潘美的过错是“不能申明斥候,谨设堤防,陷此生民,失吾骁将”,监军王侁、刘文裕二人的责任是“堕挠军谋,窘辱将领,无公忠之节,有狠戾之愆”。最终潘美被降职三级,监军王侁罢官,流放金州(今甘肃榆中),其他责任人也都受到了相应的处置。


从朝廷的处置来看,北宋官方认定,王侁在杨业之死上负有主要责任,而潘美则负有领导责任。应该说,皇帝也知道,监军钳制主帅的制度设计,才是造成潘美眼睁睁看着杨业去送死的主要原因,所以在处置潘美时特别从宽处理。


尽管后来潘美官复原职,但他生命的最后几年,或许是受杨业之死的影响,已经无所作为,直至老死。
▲潘美和杨业曾一同镇守雁门关多年,图源/图虫创意。







雍熙三年的杨业之死,成了后世整体污名化潘美的起点。


在这起事件中,潘美的确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他不敢站出来反对监军王侁,不敢站出来支持自己的副将杨业。在杨业兵败于陈家谷时,他也未能如约应援,而是追随王侁撤兵。这样一个南征北战的开国名将,在监军的面前,变得如此谨小慎微,亦步亦趋,实在难以想象。


我相信他是为了保全晚节,留恋权位,而变得懦弱的。


人不是不可以给自己留后路,但光想着给自己留后路,迟早会遭到历史的报应。


潘美在后世被诋毁成宋朝的大奸臣,谗害忠良,里通辽国,虽然很冤,但或许正是这句话的最佳注脚: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不过,在这个朴素的对等原则之外,我们还可以想深一点。


两宋时期,由于离这段历史还不远,官方和民间对潘美的实际形象和评价,基本上是公允的。991年,他死后,获谥号“武惠”。8年后,配飨太宗庙庭,这是很高的荣誉。宋真宗时,他又被追封为郑王。


到了元代以后,时间久远,真相淡忘,潘美在虚构的历史创作中便成了一心害死杨业,“誓要杀尽杨家父子”的大奸臣。明代中后期,随着《杨家将演义》的成型,潘美被进一步丑化成勾结辽国的卖国贼。这对于一生坚定抗辽的真实的潘美而言,无疑是最大的讽刺。


可是由于小说、戏曲,乃至当代的影视剧,受众要远远比史书多得多,真实的潘美,那个为大宋南征北战、建功立业的开国名将,知道的人越来越少了,而被黑化的潘美,那个心胸狭隘、残忍狡诈、里通外国的奸佞之臣,却日渐深入人心。


明清两代,小说反过来影响正史。一些著名文人在写史书时,提到潘美,竟然会写作“潘仁美”,这很明显是受到了小说和戏曲的影响。清初,有御史上奏,提出罢免潘美从祀帝王庙的资格,获准执行,可见潘美的官方形象已经严重走低。


这对潘美而言,当然是大冤案。作为历史的书写者,当然也有义务为潘美翻案。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什么功绩,有什么过错,都应该厘清。而不是不分青红皂白,凭着简单的情绪冲动,就给人家扣帽子,抹杀他的功绩,放大他的过错。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都曾被人冤枉过,都知道被冤枉的滋味不好受。更何况是以历史的名义,用时间之笔去冤枉一个忠臣为奸臣,这绝对是比窦娥还冤的冤案。


只是,当我们意识到冤案会被不断制造出来,并持续得到传播的时候,或许才知道“客观公正,实事求是”这几个字,真的很难写好。


▲杨家一门忠烈的背面,是潘美的被黑。


置身历史的长时段之中,我们会发现潘美被黑化,其实有其必然性。


我们的历史文化传统,向来同情和推崇悲情英雄。想想看,每一个受到人们最广泛祭拜、获得最高知名度的英雄,是不是都是悲剧性人物?关羽死后成了神,岳飞死后有了庙,文天祥、陆秀夫、于谦、张煌言……每一个有纪念祠的人物,都有一个悲剧的人生结局。杨业之死,同样是一个悲情英雄的结局,他在后世的演义、戏曲中得到同情和推崇,也就在情理之中。


正如我在文章开头所说,悲情英雄的塑造需要对立面的陪衬,有忠就有奸,有奸才有忠。所以,在杨业之死上负有责任、本人却得到善终的潘美,不管一生有多大的功业,注定不会获得同情,还会因此被无限丑化。


我们的历史文化传统,还极其膜拜道德完美主义者。这原本是好事,树立和塑造完美人物,彰显了我们对完美人格的追求;但也有负面影响,就是导致我们对道德瑕疵的容忍度很低。尤其是在历史人物的评判上,容易用道德去代替其他一切价值尺度。


典型的例子有很多。比如,曹操是东汉末年相当有作为的一个人物,对尽快结束战乱、恢复统一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但由于其本人的一些道德瑕疵,导致在历史上长时间被诋毁和丑化。武则天也是如此。


潘美在杨业之死一事上,正好暴露了他为了自保而未出手相救的道德缺陷,而这一点足以招致将他淹死的口水。至于他为宋朝一统天下作出的贡献,在道德面前已变得毫无分量。


古人追求的理想是“三不朽”,即立德、立言、立功。实际上,立德永远是第一位的,一旦被认为个人的道德立不起来,立言、立功就失去了支撑,人们可以因人废言,也可以因人废功。


这也导致了自古以来,我们的一切争论,都容易陷入道德争议的泥淖。我们要阻止一个人担任什么职务,很少说这个人能力不行,而是说这个人人品不行。反过来,我们要推崇一个人,也不会说这个人能力很强,而是说这个人品格高尚。


一个社会不能没有道德,但道德如果凌驾于一切之上,社会就会陷入空谈的境地。


潘美被后世无限苛责,正是道德完美主义盛行的结果。


所以,针对潘美的黑化,我的结论是:希望道德的还给道德,功业的还给功业,历史的还给历史,人性的还给人性。
本帖来自安卓秘书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爱盲论坛  

GMT+8, 2024-11-24 05:30 , Processed in 0.419858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