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局通栏广告

爱盲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66|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交钱就能改性别!老大爷找到bug,直接改成老大妈,提前退休了!

[复制链接]

444

主题

3404

帖子

914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914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2-5 00:21: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醒着,做梦说:
英国那些事儿,02/04。话说,为了支性少数群体的权益,许多国家都陆续推行了一些新的政策。
比如瑞士为了方便性少数群体能更加便捷地调整自己的性别,在2022年1月1日正式施行一项新的法律:
任何“坚信”其不属于其在公民身份登记簿中登记的性别、且年满16岁的瑞士居民,只需花费75瑞士法郎(约人民币520元),就可以更改身份登记簿中的性别(未满16岁的需经过法定监护人同意)。
图片
与此同时,为了避免过于强烈地侵犯个人隐私,负责修改的官员们无需想办法证明这个人说的是不是实话。
只要这人不是特意表明自己“是在开玩笑”、“钻空子骗人”或者提供了虚假信息的话,那么根据诚信原则,政府人员就应该相信这人是真心要改变性别。
所以如今在瑞士,一个人只需要一次谈话,就可以正式改变性别,无需在生理上提供任何(服药或手术)方面的证明……
图片
看起来这项法案极大方便了跨性别人士,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
因为这项新法规仅仅才实行了4天,就已经开始有人利用它钻空子了……
这都是完全出于经济原因,并不是他实际上真的认为自己是女性。
在老人吹嘘自己的话传到网上之后,人们才发现,这个法案的bug远不止如此。
还有人表示,即将服兵役的男性可以先改成女性,以女性身份全职工作到30岁,再把性别改回男性。
(瑞士服兵役要求每个男性18-30岁期间在军队服役或在替代文职服务)
这样就既不耽误赚钱,也没耽误自己的人生,虽然花了150瑞士法郎,但这十几年间赚的钱比这要多得多……
图片
不少网友对这样的操作感到震惊,
但也有不少人表示,问题不一定都出在这些人的身上,更重要的其实是法律的不健全。
与其修改法律,重新给性少数群体带来麻烦,倒不如好好想办法,创造一个没有区别化对待的世界……


进步万岁。别恨这些钻空子的人,该恨的是游戏规则。
图片
这似乎是一个改变法律的好时机。首先就是为什么要给女性和男性不同的退休年龄呢?这也太随意了。
图片
好吧……
平权,还是任重道远啊……
本帖来自安卓秘书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4

主题

3404

帖子

914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9142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2-2-5 00:22:10 | 只看该作者
沙发 醒着,做梦说:
说起来,能登上维基百科词条的人,多多少少都对人类历史产生影响的,有的可能对世界作出了重大贡献,也有的可能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可还有一些原本普通的小人物,一个犹如蝴蝶扇动翅膀般不经意的举动,对大自然和人类文明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Eugene Schieffelin便是这样一个人,最近,Reddit论坛上的网民挖了他的故事:
他原本是一位普通的“鸟类爱好者”,就因为自己的爱好,不经意间对北美大陆的生态和经济造成了巨大损害,
影响直到今天还在不断延续…
图片
这一切,还得从19世纪说起。
1827年,Eugene Schieffelin出生在美国纽约,他所在的家族来自德国,是曼哈顿地区最古老的家族之一,祖父曾参加过独立战争,说起来算是美国第一代移民。
Schieffelin没有什么不良嗜好,就喜欢闲暇时搜集珍贵鸟类,
他本人是“美国环境适应组织”的一员,这个组织是民间性质的,致力于从国外引进“有用和有益”的动植物。
图片
那年头尚没有科学的生态观念,引入外来物种也没什么阻力。
Schieffelin不但喜欢鸟类,还是个莎士比亚文学的狂热爱好者。
1870年,他突发奇想,决定把莎士比亚的戏剧和诗歌里所有提到过的鸟类全部引进到美国…
(莎士比亚作品里提到的有山鸦,鹪鹩,猫头鹰,夜莺,云雀等。)
图片
这位伟大剧作家经常把喜爱的鸟用在作品里,在《罗密欧与朱丽叶》里,夜莺代表深沉浪漫的爱情。
在《李尔王》里,猫头鹰的尖叫代表人物内心的紧张。
图片
可以说,这些鸟的出现,为莎士比亚的作品增添了更多浪漫色彩。
Schieffelin渴望将这样的“浪漫”移植到北美大陆,他渴望在夜晚看到猫头鹰,在花园听到夜莺的歌唱,在清晨听到云雀鸣叫…
于是乎,在他的一手策划下,这些原本只存在于欧亚大陆的“莎士比亚同款小鸟”,被Schieffelin一批又一批运到了美国,在纽约中央公园放生。
图片
从1870年开始之后的二十年里,Schieffelin锲而不舍地将各种“莎士比亚鸟”搬运到美国,直到1890年年中才完成最后一批鸟的引入。
这个漫长的工程完成以后,Schieffelin本人无比欣慰,毕竟在他的构想中,一个莎剧般浪漫的纽约城,一个充斥着各种诗意小鸟的美国就要诞生了…
然而,这些在美国落地的“莎士比亚鸟”里,其中有60只外表可爱,叫声悦耳的小鸟——紫翅椋鸟,
尽管它只在莎士比亚的《亨利四世》里被提到了一次:
“我要养一只椋鸟,仅仅教会它说‘摩提默’三个字,然后把这鸟儿送给他(国王),让它一天到晚激发他的怒火。”
这种看起来存在感并不高的小鸟,最终却意外成了这片大陆最可怕的入侵物种之一…
图片
紫翅椋鸟又称欧洲八哥,属于椋鸟科,它们是中小型雀类,会辨别人的不同声音。
被Schieffelin带到纽约中央公园放生以后,紫翅椋鸟很快就以这里为起点,开启了疯狂的繁衍和“殖民”之路。
几十年过去,它们的数量很快突破上亿。
椋鸟是杂食鸟类,喜欢在树上打洞筑巢,繁殖力强大,喜欢成群结队活动,
最重要的,比起本地鸟来,这些来自欧洲的“鸟类移民”有很强的竞争意识,很快以疯狂的速度挤压了当地鸟类的生存空间,甚至开始直接威胁人类的安全和经济体系。
图片
椋鸟对人类安全最大的威胁便是在机场,椋鸟群经常成群结队地快速飞行,飞行时的密度远高于其他鸟类,
有数据显示,椋鸟群的密度比海鸥高出27%。
图片
这样密集又快速飞行的鸟群,成了北美机场的头号杀手,椋鸟也被美国机场人员冠以“长羽毛的子弹”的称号。
这些“莎士比亚鸟”的后代,在20世纪以后,制造了多起重大的鸟袭空难,最著名的要属1960年的波士顿鸟袭空难。
当年10月4日,东部航空一架洛克希德L-188涡桨飞机从洛根机场起飞后不久,就遭遇了一个两万只椋鸟的鸟群袭击,上百只椋鸟被卷进引擎里,飞机的四个引擎三个报废,一个起火,直接失速,从1000米的高空几乎垂直跌落到附近的港口坠毁,造成62人死亡,仅10人生还的惨烈事故…
图片
除了成为潜在的“机场杀手”,紫翅椋鸟还对北美的农业造成直接的破坏。
它们数量众多,从庄稼到水果无所不吃,每年毁掉的农作物就高达10亿美元。
除此以外,它们还热衷于偷吃奶牛的食物,造成奶牛场大量减产。
一位农业专家吐槽到:
“椋鸟偷吃谷物饲料时,还特别喜欢挑最好的,剩下的差饲料奶牛都吃不下去,最终造成产奶量大幅度减少。有时候奶农都不知道自家奶牛为什么莫名其妙就不产奶了,很多时候根源就在椋鸟身上。”
图片
在紫翅椋鸟站稳脚跟以后,北美本地鸟类,如红头啄木鸟,紫崖燕,红襟鸟的数量开始大幅度下降。
一百多年前的Schieffelin肯定想不到,他眼中美丽而富有诗意的“莎士比亚鸟”,如今成了令美国人最为头疼的入侵物种之一。
面对数量庞大,破坏力惊人的紫翅椋鸟,美国政府不是没想到办法,法律明确规定它们不在保护范畴,农业部也鼓励民众猎杀椋鸟,
然而,每年150万只的猎杀数量,对紫翅椋鸟种群几乎没有任何实质性影响。
如今,美国农业部的官员也拿不出像样的办法解决紫翅椋鸟的问题。
而这一切灾难的根源,只是百年前那位狂热的莎士比亚的粉丝Schieffelin的一个另类的“浪漫”举动。
如今的美国人对紫翅椋鸟的看法,正如一位农业官员所描述的那样:
“它们很酷很有魅力,莫扎特甚至为他的宠爱的椋鸟死亡伤心欲绝……可是,它们不该属于这里。”
本帖来自安卓秘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4

主题

3404

帖子

914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9142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2-2-5 00:22:42 | 只看该作者
板凳 醒着,做梦说:
最近,一位名叫Page的女士分享了一段短视频,讲述了她遭遇的离奇病症,
Page说,不久前去妇科医生那里做完超声波扫描后,发现子宫里竟然长出了牙齿和毛发。
更让她惊掉下巴的是,这些牙齿和毛发来自于两年前出生的儿子,他的胎儿组织的一部分“不小心”脱落留在了母亲的子宫里,如今发育出了一部分身体组织。
换句话说,她生了娃,又没生完全,还留了一部分在体内…
图片
一切得从不久前说起。
一天,Page突然开始腹痛不止,下体还开始流血,这让她很是诧异。
因为多年以来,她的月经一直很稳定,只是两年前生儿子的时候有过中断,
如今下体开始异常出血,Page于是想当然地以为:自己可能又怀孕了…
图片
她去找妇科医生检查,还主动要求做超声波,想看看是不是真的有娃了。
当超声波仪器挪到Page的腹部时,显示屏上果然出现了一个圆圆的东西,Page当时就兴奋不已,医生却一脸严肃地打破她的幻想:
“不,这不是胎儿…”
“实际上比胎儿糟多了。这是两个皮样囊肿(dermoid cysts),一个直径大约7厘米,跟鸡蛋差不多大,另一个有豌豆那么大。”
之后医生在进一步检查后告诉Page,这两个皮样囊肿已经发育了起来,长出了头发和牙齿…
图片
皮样囊肿又称成熟囊性畸胎瘤,是胎儿在发育期间,胎儿组织的分离出来的一小部分留在子宫内形成的。
这样的组织可能包含骨骼,体液,神经,毛发,牙齿的细胞,也可以在身体任何部位发育,最常见的是在脸上头骨内部,或者卵巢里。
Page子宫里这部分原本属于儿子的身体碎片,就恰好发育成了牙齿和毛发。
图片
总结起来就是,2020年7月,Page生下一个儿子,但儿子身体的一部分碎片留在母亲子宫里,两年后还发育出了牙齿头发,最终给母亲埋下了病痛的根…
这段视频在网上传开后,引起了无数网友的好奇。
不久之后,Page又更新了一段视频,讲述了最新的决定。
她说自己在医生的建议下,决定做手术将皮样囊肿移除,因为疼痛实在是止不住:
“一种针扎的痛,会一直延伸到后背。而且,如果它越长越大,可能会严重影响子宫和卵巢,更进一步影响我的生育能力。还是切了比较好,至少可以留下来当个有趣的纪念品。”
图片
Page在视频的最后总结到,虽说如今社媒很发达,盲目在社媒上分享病情,让各路网友来帮忙“云诊断”是不靠谱的,有病就应该去找医生看,因为说不定就会像她一样,遭遇罕见的皮样囊肿………
本帖来自安卓秘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4

主题

3404

帖子

914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9142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2-2-5 00:23:25 | 只看该作者
地板 醒着,做梦说:
过去数百年,大部分哲学家、科学家都认为动物无法理解“死亡”。

笛卡尔把动物比作“机械装置”,认为它们和复杂的布谷鸟闹钟没有太大区别,只能在设定好的程序下做出简单的行为,没有思想和灵魂,理解不了死亡的含义。

卢梭也写过,“动物永远不知道死亡是什么,而人类对死亡抱有恐惧,是我们脱离蒙昧状态的一大成果。”
图片
这样的想法影响了20世纪的动物学界,到现在也有大量的拥护者。
这是因为,“死亡”需要抽象的理解能力。
它意味着生命的停止,死者无法活动,无法复生,同时失去肉体、情感和思想。
它还有必然性,终将发生在每一个生物身上。

这样抽象的概念,人类在很小的时候就能理解,但动物不一定做到。
也许同伴只是睡着了?
或者,它的身体飘到另一个地方,只是不在此处?
图片
为了研究动物是否理解“死亡”,人类形成了一门学科,叫“比较死亡学”(comparative thanatology),也就是观察不同动物对死者的反应。
毕竟,动物无法口头表达,没法拿着话筒采访它们的感受。

过去20年,不少科学家观测到,一些动物能出现类似人类的哀悼行为。
可是,背后的含义又很不同。

比如,当乌鸦、渡鸦等鸦科动物看到死去的同类时,它们会开始叫唤,让其他同伴过来。
不一会儿,尸体周围会聚集大量的鸦科动物,好像在举办葬礼。
图片
但科学家检测了乌鸦的大脑后发现,它们的杏仁核(和情绪有关的脑区)没有活跃,这意味着乌鸦不是在为同类伤心。

它们之所以聚集在死亡现场,更可能是为了收集潜在的危险信号,
因为来过“葬礼”的乌鸦之后会明显避开这片土地,这里会被它们标记为“危险区域”。
图片
蜜蜂、蚂蚁和白蚁等群居昆虫,也有定期从巢穴中清理死去同类的行为。

它们会把同类尸体拖走,丢到垃圾堆里或者特殊的房间里,有时,蚂蚁和白蚁还会用土壤和碎叶片掩埋尸体。

这些动物都有自己的“墓地”,蜜蜂中甚至还有专职的“殡仪员”,每日高效有序地清理尸体,把它们拖到蜂巢外。
图片
看上去,这些昆虫很清楚“死亡”是什么,但科学家研究后发现,它们只是在对一种叫“油酸”的化学物质起反应。

油酸出现在分解后的昆虫尸体上,蚂蚁和蜜蜂通过它了解哪些同类死了,哪些活着。

这个判断极其粗糙,研究表明,如果把油酸涂在巢内的任何物体上,蚂蚁和蜜蜂都会把它们搬走。
哪怕是涂在活蹦乱跳的同类身上,这些同类也会被当作尸体强行抬走。
图片
动物当真都这般木讷吗?
也不是,非人灵长类、鲸类和大象都在亲友逝世后表现过哀伤,情真意切不在人类之下。

在非人灵长类动物中,最常见的哀悼行为是抱尸体,特别是母亲抱死婴。
黑猩猩、大猩猩、日本猕猴和狮尾狒都被观察到,它们会抱着死去的宝宝数小时甚至数天,群落里其他成员也会过来表示关心。
图片
有时,它们会把宝宝尸体放在身边,就像守夜一样守着它。在尸体渐渐腐烂后,它会被遗弃,但母亲常会返回去看它,就像访问墓地。
图片
在非洲的塔伊国家公园,人们还看到过黑猩猩用树叶掩盖尸体。
2015年,一只母黑猩猩死后,与它交往三年半的公黑猩猩多次出现照顾尸体的行为,不让其他人接近。
图片
鲸类也有类似的行为,它们会尽力让同类尸体浮在海面上,或者把尸体背到背上或嘴巴上。

2011年,有白鲸母亲背着死去的宝宝整整一周。
在产下死婴后,宽吻海豚也这么做过。
图片
大象也一样,它们经常聚集在死去的成员周围,用象鼻触碰尸体,似乎想把它唤醒。

有研究员曾拍到肯尼亚桑布鲁国家保护区,一头55岁母象的死亡视频。
这头名叫“维多利亚”的母象是保护区最老的象群族长之一,在2013年因自然原因去世。

在它死后,附近三个象群看到了,这些“邻居们”把维多利亚围成一圈,检查它的尸骨。
还有年轻大象踩了踩它干掉的耳朵,好像想确认它真的死了。
图片
大象们在尸体旁徘徊了很久,连觅食时间也耽搁了,安静的气氛像是在哀悼。

科学家发现,不管大象的尸体腐烂到何种程度,其他大象都会过来看,有时不止一次。

有的大象还会在死者面前流出顳液,也就是耳朵和眼睛之间的汗腺流出的液体。
这种液体是大象情绪充沛时的产物,兴奋或压力特别大就会流,像泪水一样。
图片
上面这些例子表现了动物面对死亡的痛苦,似乎可以证明它们理解“死亡”本身。

但很多动物学家认为,这反而证明了动物不理解死亡。

把尸体留在身边,照顾它,试图唤醒它,是因为动物分不清它是否还活着,会不会再醒来。
就像灵长类动物学家索利·祖克曼(Solly Zuckerman)说的,“猴子和猿类对死去同伴的反应就好像后者还活着,只是动不了了……所以它们不知道死亡的存在。”
图片
至于大象流下的“眼泪”,它不一定在悲痛时出现,面对事态严重的情况也会出现。
也就是说,大象理解到的只是“出现了可怕的事”,而不是,“啊,它死了”。

对这种说法,马德里国立大学的哲学教授苏珊娜·蒙索(Susana Monso)完全不认同。
她是研究动物死亡反应的专家,认为“动物不理解死亡”的说法实在太“人类中心主义”。
图片
对人类来说,死亡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包裹着无数文化规范和情绪反应。

但这样的“死亡”仅仅是人类理解的“死亡”,动物不能,也不需要理解。
动物是否有死亡概念,不应该看是否举办葬礼或拍着棺材痛哭,它们只要有基本概念,即死亡意味着“它再也不会动了”,就足够了。

苏珊娜经常举的例子是2018年,一只白化黑猩猩宝宝被杀。
在乌干达的布东戈森林保护区,第一次出现了野生的白化黑猩猩。其他黑猩猩看到这个全身白色的小宝宝后,发出“哇哇”的惊叫声,这种声音通常表示遇到潜在的危险动物。
图片
几天后,成年的黑猩猩杀了它,一瞬间,黑猩猩们惊恐的尖叫停止了。
它们好奇地走进它,观察小宝宝的身体,抚摸它的背部。

“它们第一次看到白化宝宝时,觉得会发生可怕的事。”苏珊娜说,“然后,在它死去的那一刻,·它们一点都不害怕了。这说明,它们的想法发生了改变。”?
而这种改变,就是理解“死亡“的证明。
图片
人类说其他动物不理解死亡,其实是指动物没按照人类的方式做出相应反应。
没有表达出明显的悲伤是一个理由。

但威廉玛丽学院的教授、《动物如何悲伤》的作者芭芭拉·金(Barbara King)说,动物的悲伤本身就不是那么显眼,不是必须哭泣才算悲伤。

“不想社交、进食变少、睡眠不足,还有改变身体姿势,这些都是动物悲伤的表现。”
图片
京都大学心理学教授詹姆斯·安德森(James Anderson)观察到,当一只叫Pansy的黑猩猩快死时,其他黑猩猩轮流为它梳理毛发,测试它的生命迹象。

在Pansy死后,它的女儿守了它一整夜,清理干净尸体。所有黑猩猩睡觉时改变睡姿的次数明显变多,说明它们睡不着。
图片
在Pansy的尸体被运走后,黑猩猩们都不愿意来到它死时的窝,但这并不是乌鸦那样躲避危险区域,而是睹物思人。因为一段时间后,它们又在那里住了。

安德森认为,虽然黑猩猩们没有明显流露出情绪,但它们连续几周吃得少,不愿回窝住,都是悲伤的表现。
图片
2019年,一篇论文描述了冠毛猕猴妈妈在宝宝死后,定期前往宝宝的埋葬地点。
研究人员没有解读为“冠毛猕猴妈妈不懂宝宝已经死了”,而是认为,这是它表达悲伤和思念的方式。

其他动物久久地抱着死去的宝宝,照顾死去的亲友,虽然人类不会这么做,但为什么不能理解为,这也是动物哀悼的方式呢?

“比较死亡学家认为死亡的概念很难得到,是一种罕见的认知。这一假设基于两种形式的人类中心主义。”苏珊娜在论文《死亡很常见,理解它也很常见》中说。
图片
“一种,是智力上的人类中心主义,给死亡的概念赋予过多的智力要求,另一种是情绪上的人类中心主义,即过度关注悲伤流露,认为它是对死亡的正确反应。”

“前者相当于说,理解死亡的唯一方式是人类的方式;后者认为,对死亡表达情感的唯一方式,是人类的方式。这两种形式的人类中心主义都导致人们对动物的死亡认知产生扭曲。”

虽然比较死亡学界对此还争论不休,但苏珊娜等人的说法近年来越来越流行,认为动物是理解死亡的。
图片
她和哲学家本·布拉德利(Ben Bradley)认为,多年来学界不承认动物理解死亡,背后还隐藏着人类道德问题,即只要不承认,那么杀死动物就是无关紧要的,因为它们不知道死亡意味着什么。

“如果动物理解死亡,它会打消我们人类的优越性,让我们无节制地利用自然的行为变得不再合理。”苏珊娜说。
图片
如果动物真的明白死亡,那么屠宰场、农场和动物实验室也会做出相应改变,比如尽力不让动物看到其他同伴被杀。

比较死亡学家的研究还在继续中。2020年,人类学家阿丽西·卡特(Alecia Carter)创建了数据库ThanatoBase,研究人员可以在里面添加非人灵长类动物对死亡的反应。

也许数年后,专家们能得出最后的结论,
我们人类对动物的态度,也将发生改变……
本帖来自安卓秘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4

主题

3404

帖子

914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9142
5#
 楼主| 发表于 2022-2-5 00:24:08 | 只看该作者
5楼 醒着,做梦说:
这两天,荷兰鹿特丹的不少居民们非常生气:
因为,城里那座百年历史的标志性建筑,科宁斯文大桥将要被拆除,而拆除的原因让他们更加火大——
为了让富豪贝索斯最新的豪华游艇未来得以从下面通过,市政府竟然爽快地答应拆桥了…
图片
事情得从他几年前向荷兰预订制造的超级游艇Y721说起,这艘帆船式游艇造价近5亿美元,长127米,预计将在今年完工,
届时它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帆船游艇。
图片
目前呢,它还在荷兰西部的阿尔布拉瑟丹Oceanco造船厂的船坞里躺着建造,到了今年夏天就要完工交货。
贝索斯本人对这艘新游艇非常满意,没等完工,他就开始着手考虑Y721入海的问题了。
没装桅杆的Y721
图片
Y721从内河进入公海要经过鹿特丹的科宁斯文大桥,由于Y721有三层甲板,三根桅杆,总高度超过40米,
科宁斯文大桥虽然是一座升降桥,平日里有船通过时桥会分成两部分,中间升起后供较高的船从中间通过。
图片
然而Y721实在是太高了,超过了科宁斯文大桥顶部30米的高度,
要让Y721顺利通过,似乎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拆掉大桥中间的部分…
贝索斯对拆桥的事并没有太多困扰,他在了解情况以后第一时间给鹿特丹市政府发去了信函,要求对方在今年夏天拆除科宁斯文大桥,好让他的Y721大游艇通过,拆桥和之后复建的费用他会出。
图片
鹿特丹市政府似乎也没有因此太为难,很快就拍板答应了贝索斯的要求。
这两天,事情被媒体曝光了出来,鹿特丹不少民众彻底怒了。
平心而论,鹿特丹民众生气是有理由的,科宁斯文大桥承载了这座城市太多的历史记忆,怎么能说拆就拆呢?更何况是为了一个外国富豪的游艇?
科宁斯文大桥始建于1927年,坐落于新马斯河上,建好之后很快成为鹿特丹的标志。
此后的岁月里,它记录下了鹿特丹许多重要的历史时刻。
图片
1933年,荷兰人Lou Vlasblom从科宁斯文大桥顶上向河里跳水,创造了当时的记录。
两周以后,另一个人试图打破记录,结果跳水身亡,成为名噪一时的历史事件。
1940年,科宁斯文大桥又见证了二战纳粹德国入侵荷兰的岁月,当时整个鹿特丹遭到纳粹的大轰炸,损坏严重,科宁斯文大桥也遭到毁灭性重创,但当地人坚持将它修复,誓要保全这座承载了珍贵历史的标志性建筑。
图片
之后的几十年里,虽历经沧桑,科宁斯文大桥却演变成为鹿特丹人心目中分量最重的地标之一。
1993年,一度有人提议要拆除老旧的科宁斯文大桥,另造新桥,很快就遭到了市民的强烈反对和抵制,市政府最终出面道歉并宣布放弃这一计划。
2017年的时候,市政府在对科宁斯文大桥经过一番修缮之后,再度对市民们许下郑重承诺,这座承载着历史的大桥“永远不会被拆”!
图片
没想到仅仅过了五年,打脸的时刻就到了,在贝索斯和Oceanco造船厂的共同游说下,鹿特丹政府答应拆除这座桥,市政府对外的解释是:
在权衡经济成本及收益之后,我们同意暂时拆除大桥中央部分,供贝索斯先生的游艇在今年夏天通过。
政府发言人进一步强调,贝索斯本人答应支付拆除和复建的费用,何况因为他的这份大额订单,当地人获得了大量就业,理应“做出回报”:
“如果无法获得拆除桥梁的许可,贝索斯可能就去别的地方造游艇了。从经济角度出发,我们非常希望保住就业…”
图片
然而,得知市政府的决定后,当地民众不干了,社媒上充斥着愤怒的声讨。
鹿特丹一位历史学会成员对媒体愤怒吐槽:
“就业是很重要,但也没有重要到你(贝索斯)可以对我们的历史遗产为所欲为的地步!”
网络上,对该不该为了贝索斯过船拆一座历史名桥,网民们也展开了争论。
反对拆桥的人不在少数。
“(游艇)就不能过了桥再安装桅杆吗?”
图片
“这些人还跟我说为了拯救地球就别吃肉了…行吧”
图片
“他有大把的钱,但这不能让他变成伟大的人。”
图片
“钱进来,历史古迹扔出窗外。”
图片
也有不少人支持拆桥的决定。
“对他来说很好,毕竟创造了这么多就业机会。”
图片
“我觉得没问题啊,反正他肯付钱。而且他订购游艇确实为当地技术工人创造了大量工作。”
图片
“夏天的时候,当这艘船过桥驶向大海时,从我家客厅的窗户可以看到这幅完美的画面。迫不及想要见证这一幕了…”
图片
贝索斯的超级豪华游艇还有几个月就要完工下海了,科宁斯文大桥即将被拆除,这座历史性地标最终会有怎样的命运,还是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本帖来自安卓秘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4

主题

3404

帖子

914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9142
6#
 楼主| 发表于 2022-2-5 00:24:43 | 只看该作者
6楼 醒着,做梦说:
今天要说的,是他俩的故事↓
图片
左边这个叫格纳迪(Gennady Vasilenko),曾经是苏联情报机构KGB克格勃的间谍,
右边这个叫杰克(Jack Platt),曾经是美国情报部门CIA的间谍。
冷战时期,两人互相希望招募对方,
结果在招募的过程中,人没招到,他俩却成了相伴一生的好朋友..
图片
在1976年之前,他俩的人生完全没有交集。
杰克出生于美国德州圣安东尼奥市,是一个头脑灵光的前海军陆战队队员,
他热爱枪支,人称“牛仔杰克”,作为一名敬业的特工在业内有着很好的声誉。
格纳迪在西部利亚长大,是纯纯的战斗民族的孩子,家里没电也没煤气,他3岁开始喝酒,每天在结冰的河上滑冰3.2公里去上学,人生中第一只宠物是一只熊崽。
原本格纳迪的梦想是成为一名排球明星,进入国家队参加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
但肩膀受伤后,体育梦想破碎了。
然后,他发现自己被引导进入了KGB的培训班中。
后来,因为表现出色,他最终加入KGB精英第一局,并在1976年被分配到KGB最重要的海外站——华盛顿的“KR线”,即反情报部门。
驻扎华盛顿时期,他至少取得了一项重大成功。
前美国安全局雇员佩尔顿(Ronald Pelton)是莫斯科在美国最重要的间谍之一。
而格纳迪是他的第一个招募官。
1980年,佩尔顿进入苏联驻华盛顿大使馆,自愿要求为KGB工作。
格纳迪为他乔装打扮,然后让他混入一辆挤满苏联大使馆雇员的大巴,绕过FBI的监视,将他偷偷带了出去。
最终,佩尔顿曝光了美国的“常春藤钟行动”,在这个行动中,美国海军和国家安全局在苏联的水下通信线路上安装了窃听器。
格纳迪和杰克也是在类似的行动中相遇。
伪装成苏联外交官,格纳迪在华盛顿最重要的任务是招募CIA和FBI的特工成为苏联间谍。
为了接近这些人,他会利用自己的运动特长接近他们。
当时,他的一个网球搭档就是杰克的同事。
而杰克其实早已通过CIA的情报知道了格纳迪的真实身份。
他打算主动出击。
通过同事,他邀请格纳迪一起去看哈林篮球队的一场球赛,企图诱惑他成为美国间谍。
然而两人看了一会球,竟然互相看出了好感!
“到了中场休息的时候,我就发现,我真的很喜欢这个人。”杰克回忆说。
图片
尽管格纳迪对成为美国间谍没兴趣,但杰克还是不放弃。
“我从没放弃过招募他,但他始终没有越线。”
最大的证据是,他从来没有跟杰克透露过关于佩尔顿的任何一个字。
相反的,格纳迪反过来想要说服杰克为KGB工作,虽然也没有任何效果。
杰克记得自己当时问格纳迪:“你tm能给我啥?”
就在这尴尬的互相招募中,两人渐渐发现他们是灵魂伴侣。
他们从小都是生存能力很强的冒险者,都喜欢间谍游戏,也都对坐在总部办公室那些老爷们嗤之以鼻。
招募行动停滞不前,两人的友谊却迅速升级。
他们经常在华盛顿的咖啡馆里吃饭喝酒。
还一起去西弗吉尼亚的森林里打猎。
后来,杰克甚至帮格纳迪买了辆新车,还去了他家和他妻子和两个孩子一起吃饭。
图片
1981年,格纳迪要被调回莫斯科,杰克知道继续跟他保持联系可能会给他带来生命危险。
于是就跟他说:
“你回去好好享受在莫斯科的生活,等你重新出来了,我会去找你。”
1984年,果然格纳迪又有了出国的机会。
他被分配到了位于南美洲的圭亚那大使馆中的KGB站点。
杰克一直耐心观察着格纳迪重新走出苏联的迹象。
当他发现格纳迪现在在圭亚那时,他立刻向CIA高层请示,要求飞到圭亚那重新开启招募格纳迪的计划。
之所以他那么坚持要招募格纳迪,也是因为他认为这对他是更好的选择。
“我知道苏联系统有多腐败,我知道他不适合。如果他能来美国, 他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排球教练,或者拥有其他非常有前途的工作。”

很快,两人在圭亚那再次见面,很轻松就重续了友谊。
之后,杰克一年飞两次圭亚那,他们还是跟以前一样一起去打枪,一起去酒吧喝酒。
但正事丝毫没有任何推进。格纳迪始终没有被杰克招募。
然而,于此同时,在莫斯科,危险正在悄悄向格纳迪靠近。
当时,一名叫Ames的KGB间谍已经渗透进了CIA内部。
在他的情报下,从1985年-1986年,有10名偷偷为美国CIA工作的KGB间谍遭到处决。
对于这一切,当时的杰克和格纳迪都毫不知情。
1987年秋天,杰克飞到圭亚那,临走前还跟格纳迪约定好,明年再来圭亚那跟他一起过生日。
然而第二年,当他准备启程前,他突然发现格纳迪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一片死寂,就像1985年我们的特工全部被逮捕时听到的那种沉默。我感觉一阵恶心。”
其实,那时候,格纳迪已经被捕1个月了。
1988年1月,格纳迪飞往古巴见一个KGB的朋友。
但到了古巴,见他的不是朋友,而是KGB当地安全官员。
当他一踏进他们准备的房间,他立刻被人抓起扔到地上,头都摔裂了。
“他们问我认不认识杰克。”
之后,他被塞进一艘苏联的货船,被送往KGB最深的黑洞。
“上船之后,我就在想,要不跳船自杀?我知道到了莫斯科没有人能帮我。我知道有些人在那里被处决。但后来我想到了我的家人。”
在KGB卢比卡杨监狱的第一次审讯中,审讯人员告诉格纳迪,古巴的特工发现了他和杰克最后一次会面的有罪录音,杰克不小心把录音留在了酒店房间。
审讯者厉声呵斥:我们知道你是间谍。认罪吧!
截屏2022-02-04 下午8.37.54.jpg
但格纳迪不相信他们的话。
在回监舍的路上,他想起杰克曾经对他保证过,永远不会给他们的对话录音。
在那个绝望的时刻,他选择相信杰克,相信他们的友谊。
“如果杰克说没有录音,那这些审讯者就是骗人的。”
最终,他对杰克的信任救了他一命。
事实上,杰克确实没有录下他们的对话。所谓“酒店发现录音”其实是KGB编造的谎言。
为了的是掩盖他们真正的情报来源——几乎可以确定来自Ames。
Ames从CIA偷出了一大堆资料。
而这其中可能就有杰克报告自己在圭那亚联系了格纳迪的文件。
但还好,杰克从来没有在这些报告中夸大和格纳迪的关系,只是说两人进行了未经授权的会面。
光看这些资料,根本无法得出格纳迪是间谍的判断。
KGB第一招失败后,又继续关了格纳迪6个月,期间找了各种线人来做他狱友套消息。
格纳迪从未承认。
最终,KGB终于相信格纳迪没有叛变。
不过,被释放后,格纳迪还是因为非法进口猎枪的罪名被KGB开除。
他没有KGB养老金,被禁止出国,生活一度陷入艰难。
而在世界的另一端,身处美国的杰克这么多年一直活在自责和愧疚中。
“我担心他的失踪可能跟我的行动有关。
我一直在找他,但了无音讯,我以为他已经死了。”
一直到1991年,杰克才通过一个共同的熟人得知,格纳迪还活着!
他要到了格纳迪莫斯科公寓的电话,鼓起勇气拨打了号码:
“你好,我是Chris(杰克的化名)”
在一阵漫长的沉默后,对方传来一句话:“你好,Chris,我一直在等你的电话。”
“我好想哭”。杰克回忆道。
图片
杰克和格纳迪的友谊在经历了冷战,Ames的背叛之后,依然幸存了下来。
1992年,格纳迪被允许前往美国。
杰克下定决心要用余生来帮助这个为了这段友谊失去生计,差点丧命的朋友。
两人在俄罗斯和美国都各自创立了一家安全咨询公司。
1993年,他们成立一家合资企业,一起工作,一起分享人脉,一起做成一笔笔生意。
2010年,格纳迪搬到美国。他在杰克家隔壁买了一栋房子。
从那之后,他俩几乎是天天见面。两人子女也很亲近。
图片
一直到2017年1月,80岁的杰克因为食道癌去世…
杰克去世后,格纳迪把他的牛仔帽放在车库的架子上保存。
他对子女说,等自己死了,要埋在老友身边。
后来,他俩的故事被写成了一本书。
图片
在杰克死前,为他们写书的Dezenhall曾问他和格纳迪,
“你们那么多战斗最后都没有赢家,间谍活动是不是徒劳的?”
几周后,杰克给出了答案:
“我们赢了!”
“谁是我们?”
“格纳迪和我。我们赢了。有多少人能拥有像格纳迪这样的朋友?”
“他从来没有问过我是不是背叛了他。他只跟我说过一句话:我知道不是你。”
本帖来自安卓秘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4

主题

3404

帖子

914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9142
7#
 楼主| 发表于 2022-2-5 00:25:27 | 只看该作者
7楼 醒着,做梦说:
话说,很多人都会通过健身和调整饮食来维持身材,
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打造一副“完美身材”。
不过,“完美身材”的标准并非是不变的,而是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改变,
就像有的年代喜欢体态丰腴,有时又喜欢高挑纤瘦。
就拿20世纪初到21世纪10年代这110年举例子,几乎每隔几年“女性完美身材”的标准就会有所变化,
每个年代都各有特色......
1910s沙漏型身材——
这一时期“完美身材”的标准被称为吉布森女孩(Gibson Girl)。
图片
名字取自活跃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的艺术家Charles Dana Gibson的插画作品,画中的女孩都有着典型的沙漏型身材。
图片
那个年代,插画家Gibson就相当于现在的时尚摄影师,
他的吉布森女孩形象也经常登上《Harper's》等高级时尚杂志。
图片
那个年代沙漏型身材的代表是丹麦出生的女演员Camille Cliffor,
丰胸、细腰、肥臀,腰围只有18英寸(45.72cm),穿上贴身长裙能看到胸腰臀塑造的鲜明曲线。
图片
再留一头长发,烫卷并盘在头上,
总体给人的感觉就充满女人味。
不过为了塑造沙漏型身材,很多女性都要借助紧身胸衣帮忙,
这种方式既不舒服,又很危险,但为了美很多女性还是会尝试。
图片
1920s平板身材无曲线——
仅仅过了10年,“完美身材”的标准就有了一次非常大的变化,
从之前的极度追求曲线,变成无视曲线。
图片
20年代流行时髦女郎(Flapper Girl)风格,
没有丰满的胸部和臀部,身材扁平,也没什么曲线。
图片
美容领域专家Andre Fournier介绍说,当时的连衣裙腰线非常低,甚至会低到肚脐下几英尺的位置,
这样裙子的臀围会比较小,所以那时候的女性不需要丰臀、翘臀。
图片
如果说10年代的性感体现在胸腰臀的线条上,那20年代的性感就体现在腿上,
当时流行短裙,裙子下摆在膝盖附近,露出小腿,而且活动时能隐约露出吊袜带的扣子闪光。
图片
1921年首届“美国小姐”大赛冠军Margaret Gorman就是20年代“完美身材”的代表,
她身材瘦削,身高154.5cm,体重108磅(约合48.9kg),是那届美国小姐选手中最轻的。
图片
美国女演员Alice Joyce,她的身材同样很符合20年代的审美。
图片
1930s纤细柔和的曲线——
过了10年,曲线又回来了,
但这次不再是10年代的夸张曲线,而是更柔和的曲线,
特点就是腰身纤细,身体线条流畅。
图片
肩膀略宽,自然的腰围,胸部比20年代更饱满,
专家分析可能是当时发明了一种新型文胸罩杯,让女性们不再平胸。
图片
当时,在好莱坞发展的墨西哥女演员Dolores del Rio就是这种身材,备受人们喜爱。
图片
美国女演员Jean Harlow也是,她还是很多人心目中的性感女神。
图片
1940s挺括身形——
那是二战爆发的年代,军装的肩线很流行,
当时的“完美身材”不再追求柔和,
而是希望女性高挑,宽肩,身材相对健康强壮。
图片
这种身材反映到服装上,就是“尖胸”文胸,看上去很有体积感,也给了胸部更多空间,
麦当娜在演唱会上复刻过那时的造型,已经成为经典。
图片
二战时期,一位名叫Naomi Parker的女后勤机械工就是那个年代的代表,
图片
她还被认为是那张著名海报《我们能做到!》的原型。
图片
此外,美国女演员Rita Hayworth也是当时性感女神的代表,有着“爱之女神”的称号。
图片
1950s丰乳肥臀——
说起50年代,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Marilyn Monroe,
这位迷倒无数人的“性感女神”,正好能代表那个年代的审美。
图片
当时“完美身材”的标准又是沙漏型身材,跟10年代不同的是,胸腰臀的对比无需那么夸张,
但丰乳、细腰、肥臀的宗旨没变,也不能太瘦,温和丰满是当时流行的美。
图片
也是在那时,人为对身材进行改造的方式更多了,
比如因为一些女性想要更丰满的胸部,医生开始研究丰胸手术,给胸部植入假体,
还有一些广告会给女性推销增肥药片,帮助塑造丰腴曲线。
“玉婆”Elizabeth Taylor,
图片
女演员Jayne Mansfield,
图片
模特Betty Page都是这种身材。
图片
1960s瘦瘦瘦,没曲线——
50年代还要丰腴,60年代风向突变,变成以瘦为美。
图片
当时的“完美身材”就像模特Twiggy那样,
身材纤细,细胳膊细腿,没啥曲线,娇小玲珑,像个青春期小女孩。
图片
为了拥有这种身材,女性只能拼命锻炼、控制饮食。
图片
除了Twiggy,英国名模Jean Shrimpton也是这种身材。
图片
1970s小腹臀部都平坦——
这时的“完美身材”也要求女性苗条,但不像60年代那样过分。
图片
70年代的标准是总体苗条,小腹平坦没赘肉,臀部平平不需要丰满。
图片
当时还流行长发,把身上的皮肤晒黑,化淡妆,穿运动装,
整体看上去是偏自然的风格。
图片
70年代的性感偶像、美国女演员Farrah Fawcett,
图片
“神奇女侠”Lynda Carter都是当时人们喜欢的身材。
图片
1980s高挑苗条——
80年代的“完美身材”有两种风格。
图片
一是受五大超模影响,
“完美身材”的标准就跟她们一样,需要高挑苗条。
图片
代表人物是澳大利亚名模Elle MacPherson,
在欧美时尚界,她一直以性感健美的身材闻名,拍过不少泳装照。
图片
二是当时赶上健身热潮,有氧运动、跑步、健康饮食开始流行,
健美且略带肌肉感的身材,在当时也很受欢迎,这在时尚历史中恐怕是第一次。
图片
比如女演员Raquel Welch,她身材在当时很受欢迎。

图片
1990s瘦是王道——
又是一个“以瘦为美”的年代,而且比60年代更过分。
图片
当时刮起一股中性风,模糊了身体的性别特征,
再加上名模Kate Moss的横空出世,“完美身材”的标准就是瘦。
图片
吃不饱一样的极瘦身形,露出棱角分明的骨骼,还有苍白的皮肤,
这种稍微带些病态的形象在当时被奉为美,
而且吸脂手术的普及,也给以瘦为美的标准推波助澜。
图片
直到现在,很多时装模特的身材仍然以“瘦”为标准。
图片
2000s模范生般的苗条身材——
跟90年代相比,21世界初不再要求极度消瘦,
“完美身材”的标准再次向“肌肉感”的方向发展。
图片
腹肌马甲线开始流行,身材要苗条,但要健美、不要病恹恹,
想保持这样的身材,除了借助吸脂手术等手段,只能坚持健身,严格控制饮食。
超模Gisele Bundchen,
图片
“小甜甜”Britney Spears,
图片
歌手Christina Aguilera,都是当时受欢迎的身材。
图片
2010s沙漏型身材回归——
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红的身材开始影响主流审美,
比如Kim Kardashian,她的丰臀成为很多人想要追求的目标。
图片
“完美身材”的标准重新回到沙漏型,
平坦的小腹,丰满的胸和臀,还要有流畅的曲线。
图片
媒体、网络都在宣传一种严格而完美的标准,
在苗条的同时,还要有尺寸夸张的胸部和臀部,
除非接受整形手术,否则这种体型就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图片
现在已经是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
根据专家的预测,今后一段时间“完美身材”的标准将会以健康身材为主,崇尚“自然美”。
其实不难理解,最近几年随着女性主义思潮的发展,人们对女性身材标准有了新的认识,
“body shame”被否定批判,多元化的体型被越来越多人接受,
今后,“完美身材”的标准恐怕不再是单一的,而是有各种各样的衡量标准。
或者说,每个人都可以为自己心中的“完美身材”下定义....
本帖来自安卓秘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爱盲论坛  

GMT+8, 2024-11-29 01:30 , Processed in 0.06187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