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局通栏广告

爱盲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657|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推荐阅读—书单(3)

[复制链接]

5

主题

21

帖子

8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8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20 15:47: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全盲书友说:
本帖最后由 全盲书友 于 2020-1-20 16:16 编辑

全盲书友数据库书库向视障中医爱好者推荐以下优秀读物:
书名:《痧证文献整理与刮痧现代研究》
出版: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主编:王莹莹、杨金生
 刮痧的魅力之处有三:一是这门从远古石器时代传承至今的中华文明标志何以长荣不衰;二是在刮痧技艺流变中发现了经络及穴位,这些在何时与刮痧分离,又是在何时重回刮痧体系中的;三是刮痧对于认识、研究生命本质有何启迪。近日读中国中医科学院杨金生、王莹莹编著的《痧证文献整理与刮痧现代研究》获益匪浅。

砭术为医术之源
  刮痧在远古石器时代称砭(碥)石治病。《山海经》记载“医源于砭”,砭石出于东方高氏之山,《素问·异法方宜论》也说“砭石从东方来”。砭石分两种,针状的石针与扁平状的石砭。石针和石砭在1962年以后多有发现,这是人类最古的医疗器械。石针后来发展为金属的九针。在刮痧过程中发现穴位和经络以后,九针之用有了提升,从砭石中独立出来,并以其强势领导医学潮流。此时完整意义上的砭石(包括针和砭)辅于石砭,仍概称砭石。出土文物中有为人做手术的石镰、石砭、石刀,主要用于切割放血等。器械的形质有石制、玉制、牛角制、贝壳制等。砭石的临床应用也很广泛,除外科应用外,疼痛性疾病、全身感染、感冒以及一些消化系统疾病、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等病多用。

  至南北朝时期,医家就不太熟悉砭石之用了。如《南史·王僧孺传》记载了侍郎全元起为注《素问》关于砭石的问题,向名医王僧孺求解的典故。宋代以后砭石术已在医学教育中失传,但砭石术之神奇在艺文中引申为规鉴。例如唐代韩愈诗曰:“又如心中疾,针石非所砭。”

  明清以来,以《痧胀玉衡》为代表的刮痧专著问世,其后有关痧、痧证与刮痧的著作较多。该书作者查阅279种综合古医籍中散在的关于刮痧的记载,考证了古代痧证专著的学术传承关系,校勘61部古代刮痧专著,厘清每一部文献的成书过程、书名由来、体例结构、内容梗概、版本流传,理清相关著作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广泛调查,考证源流,梳理文献,横向比较的基础上,作者将《痧胀玉衡》《痧症全书》《痧证指微》《急救异痧奇方》《痧症要诀》《急救痧症全集》《治痧全编》等22部代表性痧书精选入《痧证文献整理与刮痧现代研究》一书。该书传承脉络清晰,理论联系实践,是刮痧古籍数字化整理研究的佳作。

回归经络穴位之本源

  砭石术虽然在官传医术中“失传”,但仍流于民间之用,瘟疫流行的明清时期是痧证理论快速发展的阶段。江南的经济发展、气候环境、瘟疫流行等原因,促成了痧证理论的创新,一度出现了“无人不痧”“无症不痧”的现象。南方一带称有痧、疹类热性病为痧,用砭石之类的工具在背部刮痧可治愈,传而久之又扩大了适应证,如外感寒热、吐泻、周身疼痛等,并把刮痧治疗范围的病,命名为某某痧。刮痧著作中有“七十二痧”的说法,令人惊异的是,在北方民间也应用此方法,把治疗的疾患称作某某翻,连严重的克山病也叫“攻心翻”。民间也有“七十二翻”的说法,也都用刮板“挑翻”治疗。

  《痧证文献整理与刮痧现代研究》比较全面地开展刮痧理论研究,创新性提出“循经刮痧”学术观点,使民间经验的传统刮痧发展为中医针灸经络理论指导,循经走穴,内症外治的辨证刮痧,有助于规范临床应用,并提高治疗效果。

创新是刮痧活力之源

  中国中医科学院刮痧研究团队20多年来在刮痧文献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刮痧机制的研究以及标准规范的制订。如探究了大鼠、家兔、人体刮痧后的皮肤形态、血流灌注量、活性物质的表达变化,初步揭示了“痧”的内涵和刮痧的作用原理;围绕“刮什么地方、刮到什么程度、多长时间刮一次”等问题进行临床验证,制订并颁布了刮痧技术操作规范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保健刮痧师、中医刮痧师国家职业标准,以及刮痧器具的国际标准,形成了多层次的刮痧技术标准体系。这些研究工作促进了刮痧技术的医疗应用和产业化发展,将刮痧技术转化成国家职业技能,使刮痧在非医疗单位广泛应用,扩大了创业、就业,创造了中医健康服务新业态。

  杨金生、王莹莹编著的《痧证文献整理与刮痧现代研究》,首先是学习吸收为用,肯定了刮痧的疗效和适应证,又把刮痧和针灸经络理论结合而使疗效倍增。其实在先始的砭石时代已有穴位和经络的概念,但他们是全面的发扬,不仅创造理论体系,而且改造了刮痧工具,全面总结了刮痧的临床应用。更可贵的是,本书作者用大量时间、精力把刮痧相关文献进行全面整理。我认为这部《痧证文献整理与刮痧现代研究》以此成就其耐读性而令人敬佩。

书名:《江南圣医喻嘉言》
出版社: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该书由中国民间中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喻嘉言学术研究分会顾问杨建葆、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喻嘉言学术研究分会会长邱慈桂主编,系“江西历代医学名家研究书系”开篇之著,全面、系统地研究喻嘉言的生平事迹、医学贡献、人文思想。该书分《生平传略》《医学成就》《各家研究》《文献考证》《艺文集萃》五章,囊括明清以来50余位专家、学者关于喻嘉言的研究与论述,在研究喻嘉言医学、历史、文学和社会学方面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为继续挖掘、传承、弘扬喻嘉言的医学思想,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将于2020年1月10日在北京主办《江南圣医喻嘉言》品鉴会。


书名:《针灸穴名寻寻根—细说500个针灸穴名
作者:张载义

出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针灸穴位犹如漫天繁星,分布于人体的各个部位,其源难测,其名神秘,往往令人茫然不知。张载义编著的《针灸穴名寻根:细说500个针灸穴名》,对人体全身穴位予以详细叙述,问世之后深受欢迎。本书有着鲜明的特点,即坚守学术,引经据典,其中不乏灼见,通过“细说”,达到“寻根”之目的。

  张载义精通中医经典文献,国学修养深厚,才思敏捷,对穴名有着深入研究。本书分为三章。第一章为“概说”,首先阐述了孔穴从无名、代名,到固定名称的发展过程,以及一穴数名和同名异穴现象产生缘由,再从阴阳五行、体表标志和解剖部位、脏腑器官、经络学说、比拟、疾病症状和名称、穴位功能等8个方面对“腧穴的命名”予以简介,让读者对腧穴的命名有大致了解。第二章“细说经穴名称”中,将印堂穴作为督脉的经穴,使十四经之经穴数目从361穴增为362穴。第三章“细说奇穴、阿是穴”贴近临床,结合最新研究成果,收入了肩内陵、安眠、颈夹脊、提托等穴位。

  穴名细说部分内容非常丰富,作者不但根据穴名的字、词探寻其原始意义及与穴位的相应关系,而且详尽地对作为穴名之前就已存在的字、词、名进行阐述,并将其自身含义,与借用、引申融合在一起,以解释穴名的意义。如“云门”,本是周代六乐舞之一,而云门穴之“云”指天地合气,“门”则指出入之通道。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水谷之气上归于肺,与口鼻吸入之天气相合,从而天地合气,再通过肺之清肃散布全身,犹如“云门大舞”。此外,云门又指急流之出口,水气状如云雾,故称云门。再如阴市穴,别名阴鼎,有人认为其为足阳明经之穴,不应称“阴”。作者遵循“根据穴位的功能主治命名”和“根据疾病的症状命名”的原则,仍称其为“阴市”。对于别名阴鼎,作者根据古代记载该穴取穴法,“拜而取之”或“正跪坐取之”,认为“该穴近临膝部,卧床屈膝时,膝关节处骨骼形态发生了改变,髌骨在上,股骨、胫骨和腓骨在下,犹如三条腿的鼎器,且膝关节部的疾患,多阴冷、疼痛、肿胀,甚至带有积液。”这样形象的解释,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总之作者对穴名的解释,既不人云亦云,也不信口解释,而是依据文献,有着独特见解。

  腧穴与穴名最早出于何处即寻根,也是本书的内容之一。作者长于考证,仔细严谨,逐穴查核。如印堂,虽然穴位早见于《内经》,却没有名称,唐代有了名称,却不叫印堂,而印堂这个穴名出自《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金津玉液,虽然《内经》与《千金方》有记载,但穴名则出自《针灸大全》等。

  最后,作者认为有必要“适当地增加一些历史人文方面的知识”,匠心独运地附上“针灸穴名谜语”316条,这对进一步理解穴名及其来源,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

以上图书由《中国中医药报》撰写书评,全盲书友数据库书库对这些图书限时免费实名为视障盲人读者购书数字盲用化转制。
扩展阅览
美国儿科学会母乳喂养指南—全盲书友数据库书库优质阅读推荐
送给探寻真理的你——书目(2)
送给探寻真理的你—书目(1)
全盲书友QQ群:256380869。数据库工作邮箱:ab126cv@126.com。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1

帖子

8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87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 18:28:51 |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全盲书友说:
书名:《眼科活血利水法的研究
主编:彭清华
出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最近我阅读了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眼科学博士生导师彭清华教授主编的《眼科活血利水法的研究》一书,该书由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并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书中整理了彭清华教授及其团队近20年来开展眼科活血利水法研究的科研成果,这些研究曾受到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40余项各级科研基金资助,该书可谓是积淀深厚、匠心之作。

  中医的水,指水液、津液;血,指血液。中医认为乙癸同源,津血互生,两者密切相关。即便如此,相信拿到这部书的读者还是会心存疑惑,眼科活血利水法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治法,临床效果如何?一个简单的中医治法为何能单独成书?那么,这部书从眼科活血利水法的形成与理论基础、常用方药、基础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四个章节向我们解答了上述种种疑惑。

  通读全书可以发现,活血利水法在眼科应用广泛、疗效显著。我希望能够借此书评,为中医眼科发展推荐一部好书,这对学科发展很重要,尤其是对年轻的眼科同仁来说,阅读一本好的专业书籍,能够帮助提高自身的专业修养、学术水平。我通过读此书,认为该书有以下亮点。

  内容原创,题材新颖 《眼科活血利水法的研究》是国内第一部系统论述眼科活血利水法的专著,具备原创性;在历往各代眼科医籍及综合性医籍中的眼科部分所载5800余首眼科方剂中,未见一方能够体现活血利水的治法。

  内容翔实,可读性强 全书既有古代中医理论、方药,又有现代基础实验,还有临床观察的结论,内容、资料丰富。拿书中第二章举例,第二章囊括了眼科活血利水法的常用中药、方剂,内容全面细致。常用中药部分被划分为三类,分别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活血利水药。每味中药都总结了其性味归经、用法用量、炮制方法。此外,书中还载有该药物的眼科应用、文献选录和现代研究。常用方剂部分被划分为活血化瘀剂、利水渗湿剂两类。方剂的来源、组成、功能、主治、方解、按语被标注得十分清晰。书中图文并茂,除了文字外还有大量的图表,可读性很强。

  特色鲜明,理论夯实 中医人自当有文化自信、理论自信。书中所论皆引经据典,内容与中医药学科特点及理论框架相契合。活血利水法自《黄帝内经》时便有所论述,后世的《金匮要略》《温病条辨》《血证论》等著作不断地充实了其内涵。活血利水法的理论基础可归纳为三点。第一,生理上水血同源;第二,病理上水血互累;第三,治疗上水血同治。从这三方面,确立了活血利水的眼科治法。

  汇通古今,中西合璧 眼科活血利水法除了有中医经典古籍的支撑外,亦有现代基础研究的证据支持。代表眼科活血利水法的中成药制剂,如青光安、散血明目片、复明片等,运用于眼科临床20多年,以其良好的临床疗效深受患者喜爱。它们由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研制,自古方加减化裁而来。该书中纳入了这些制剂的基础研究证据,探索了其疗效及发挥作用的机制。探讨了益气活血利水法(青光安)保护高眼压状态下眼组织的作用,活血利水法(散血明目片)对玻璃体积血、视网膜静脉阻塞等的作用,益气养阴、活血利水法(复明片)对视网膜脱离的干预作用。这些内容对中医眼科的科研有一定帮助。

  内容严谨,学术必备 书中参考文献齐全,所引内容均有出处;这增加了该书内容的真实度、可信度。从另一角度看,这种类似于论文的写作模式,也十分适合中医研究生、年轻医生的阅读及学习。

  临床效优,值得借鉴 科研最终需要回归临床,服务于患者。活血利水法对多种眼科疾病疗效卓越,如眼外伤、玻璃体积血、青光眼、视网膜静脉阻塞、视网膜动脉阻塞、视网膜脱离术后、单纯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浆及黄斑相关疾病等,书中都有针对性的详尽介绍。

  除此之外,该书博采众家之所长,除自身团队的研究成果外,还选录了他人应用活血利水法治疗眼科疾病的经验,以及活血利水法在其他学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等。该书亮点颇多,不再一 一赘述,寥寥数语不足以完全介绍出此著作的全部优点。总而言之,该书原创、翔实、严谨地记录了活血利水法在眼科的研究及应用情况,能够满足广大眼科同道、后学的学术需求,是中医眼科不可多得的佳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3

主题

834

帖子

291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2910
板凳
发表于 2020-1-22 19:13:1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板凳 放假说:
我被你们骗了,我点进来还以为是要分享网文书单呢,原来都是这一些

来自掌上乐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爱盲论坛  

GMT+8, 2024-11-27 18:11 , Processed in 0.29531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