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fan7857410说:
能进入大学一直以来都是无数人的梦想,在不是很久远的过去,能进入大学就被誉为天之骄子。然而这些对于大多数残疾人来说更是奢望,我遇到过一名儿麻残疾人大学生,他告诉我,自己之所以能进入大学,完全要感谢张海迪大姐。在许多年前,他的分数超过了高考分数线很多,就是没有学校录取他,万般无奈之下,只能向张海迪大姐求助,有幸进入某大学。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2010年,中国残疾人总数在8500万。2008年到2012年间,有3.5万名残疾人考取普通高校,成为一名大学生。2012年到2019年,有7.5万名残疾人进入普通高校就读。扣除掉重复的2012年,预计考取普通高校的有10万名残疾人大学生左右。根据测算,600名残疾人里只有11名残疾人能进入普通高校就读,能读上大学的真可以算得上是百里挑一了。
知识改变命运,学历则是敲门砖,这些残疾人大学生和他们的前辈以及其他同辈命运完全不同。加上赶上了互联网大发展的好时代,发展的机会也会多得多。有一位东北的残疾人,读大学的时候车祸致残,坚持完成学业的她不能很好的就业,于是在互联网谋求发展。经过几年的网络给人打工后,毅然决定自己创业,依托一些自媒体做一些业务,现在已经发展成近20人的公司,源于自己的残疾,她的员工中有近10位就是残疾人。 残疾人大学生在自己网络创业方面和其他残疾人比有一定优势,也使自己进入公务员的队伍成为了可能。在1999年,我清楚地记得,上海第一次举行残疾人考公务员的专门考试,全上海在就业年龄段的残疾人大学生屈指可数,参加考试的大学本科和专科的人数只有一两百人。我还差一年才能拿到大专文凭,因此错失了这个大好事,命运随之改写。也正是因为这个开端,时至今日,上海已经有几十位残疾人大学生进入到各级公务员的队伍中。 2005年左右,我认识的一位大学本科毕业的女性轮椅残疾人,成为某地残联的一名公务员。因为她的工作出色,不断晋升,现在已经成为一名处级干部了。她不仅在自己的岗位上大放异彩,同时还为她所属的残疾群体贡献自己的力量,为这个群体的活跃也做出了一定的努力。以前听过一个说法,某些残联不录用残疾人,是因为残疾人工作能力有限,随着越来越多的残疾人接受了高等教育,相信这个说法会不攻自破。 随着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相关教育政策的改变,各高校不再以残疾人身体为由拒绝残疾人进入校门。以前我们总能听到某残疾人超过高考分数线几十分的,会被高校无情的拒绝,现在这样的信息以及几乎听不见了,残疾人不需要写求助信也能上大学了。而且国家鼓励残疾人上大学,各地还分别出台了有利于残疾人读书的各种优惠政策。 我在1997年通过成人高考考取了黄浦区业余大学,就已经可以通过残联报销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学费。全国各地都有关于残疾人免除学费的相关政策,例如浙江省宁波市,只要考取大学的考生,都可以免除掉大学的学费以及住宿费等。上海对于大专、大本和大本以上学历的教育都有相应的资金的补贴,成人学历教育也一样有大比例的补助。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里有相关残疾人合理便利的相应条款,也得到了一定的应用。2014年,盲人可以通过盲文考试,今年的高考,有5位盲人就是用盲文试卷参加考试,其他考生用笔刷题,盲人则用手摸着盲文进行考试。和明眼人可以一目十行相比,盲人阅读盲文需要耗时更久,为此给予盲人考试的时间和别的考生相比会增加一半。时间延长了,考试的分数和难度可没有降低,这些盲人考生依然要付出比明眼人更多的心血才能顺利通过考试。 现在残健融合的提法比较多,残疾人既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同时也不应该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不仅在孩提时代就要开始融合,在幼儿园、小学、中学、高中、大学都要融合。各方应该也发现残疾人读书阶段的融合尤其重要,因为读好书之后又面临的是真正的社会融合以及就业融合。所以前几天教育部出台融合教育有关的政策,让普通学校承担起残疾人随班就读的主要责任,这是对残疾人教育的大利好。 如果社会对于残疾人始终抱有偏见,那么许许多多的残疾人大学生走出校门之时,就是失业回家的开始,只是多了一点文化而已,依然不能改变在家幽闭的命运。从小学开始,残疾孩子就和健全孩子在一起生活和学习,这是多么美好的场景。天天见面,习以为常的和残疾人在一起,不再觉得残疾人稀有,看到残疾人也一定会见怪不怪,同时也能知道残疾同学的需求,可以从小做志愿者,做有爱的人。 结语:尽管现在还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不可否认,我们的脚步在不断前进,我们的国家在不断进步。从残疾人不能考大学,到残疾人能进入大学,到不同的残疾人都能通过自己合理便利的方式考试,到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有可能和健全孩子一起读书。一点点的进步,我们都看得见,只要我们残疾人永远不要放弃对未来美好的向往,始终坚持,就一定会离我们期待的目标越来越近。(来源:微信公众号“盲人新世界”)保存下图的二维码,然后微信扫一扫识别关注公众号“盲人新世界”
上图为“盲人新世界”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