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红火炭说: 华夏风云:从周兴到秦统
第一章:岐山凤鸣
在那古老的西岐之地,岐山巍峨耸立,山间云雾缭绕,仿若仙境。周部落便在这岐山脚下休养生息,逐渐壮大。
季历之子姬昌,自小便展现出非凡的智慧与仁德。他身形修长,面容俊朗,双眸透着坚毅与温和。姬昌常穿梭于部落之中,与百姓交谈,关心他们的生活。他见百姓耕种辛苦,便倡导改进农具,传授新的种植之法。
一日,姬昌正在山中狩猎,忽闻一阵清脆悦耳之声,似凤鸣之音。他顺着声音寻去,只见一只五彩神鸟栖息于枝头,周身光芒闪耀。神鸟注视姬昌片刻,展翅高飞,消失于天际。姬昌心中震撼,他知晓这乃是祥瑞之兆,预示着周部落将有不凡之事发生。
回到部落,姬昌将此事告知父亲季历。季历大喜,认定这是上天对周部落的眷顾。从那之后,姬昌更加勤勉,他礼贤下士,广纳人才。一时间,诸多有识之士纷纷来投,周部落愈发兴盛。然而,此时的商朝,自武丁中兴后,国力已大不如前,纣王帝辛即位后,贪图享乐,听信谗言,致使朝纲不振。商朝对周部落的日益壮大,也逐渐起了警惕之心。
第二章:羑里之困
随着周部落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引起了商纣王的猜忌。纣王在佞臣费仲、尤浑的怂恿下,以祭祀之名,宣姬昌入朝歌。
姬昌深知此行凶险,但为了周部落的安危,他毅然决定前往。到达朝歌后,纣王却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姬昌囚禁于羑里。
羑里之地,阴暗潮湿,四周皆是高墙铁锁。姬昌身处囹圄,却并未气馁。他每日沉思,推演八卦之术,试图从中探寻出解救周部落,乃至拯救天下苍生的方法。
在周部落,姬昌的长子伯邑考听闻父亲被囚,心急如焚。他为了救父亲,带着奇珍异宝与良马,前往朝歌。伯邑考相貌堂堂,精通音律。他向纣王进献宝物,恳请纣王释放父亲。然而,纣王却起了邪念,他垂涎伯邑考的才华,又嫉妒其容貌。在妲己的挑唆下,纣王竟残忍地将伯邑考杀害,并做成肉饼,送给姬昌。
姬昌明知这是儿子的肉,为了不暴露自己的计划,强忍着悲痛吃下。纣王得知姬昌吃下肉饼后,以为他不过是个庸碌之辈,便放松了警惕。而姬昌在羑里的苦难,也让他心中的复仇与拯救天下的信念愈发坚定。
第三章:渭水垂钓
姬昌在羑里被囚禁七年之久,最终在周部落用大量财宝贿赂纣王身边的佞臣后,纣王才下令释放姬昌。
回到西岐,姬昌仿佛脱胎换骨,他的眼神中多了几分沧桑与决然。他深知,要想推翻商朝的统治,必须招揽更多贤才。
一日,姬昌外出狩猎,在渭水之畔,见一老者在垂钓。奇怪的是,老者的鱼钩竟是直的,且离水面有三尺之高。姬昌好奇,上前与老者攀谈。老者自称姜子牙,道号飞熊。姜子牙虽白发苍苍,但目光如炬,谈吐不凡,对天下局势更是了如指掌。
姜子牙向姬昌讲述了兴周灭商的大计,他认为要先发展经济,增强周部落的实力,联合周边诸侯,形成强大的联盟。姬昌大喜,认定姜子牙便是他苦苦寻觅的大贤。他亲自为姜子牙驾车,迎回部落,拜为太师。
从此,在姜子牙的辅佐下,周部落厉兵秣马,发展生产,操练军队。周边诸侯听闻姬昌礼贤下士,又有姜子牙相助,纷纷前来归附。周与商之间的力量对比,悄然发生着变化。
第四章:孟津观兵
周部落经过数年的发展,国力大增。姜子牙认为时机已逐渐成熟,建议姬昌举行一次大规模的军事演习,以试探诸侯们的态度以及商朝的反应。
姬昌采纳了姜子牙的建议,传令各诸侯于孟津会师。一时间,各路诸侯率领着自己的军队,浩浩荡荡地向孟津赶来。孟津之地,军旗招展,战马嘶鸣,诸侯联军阵容强大。
姬昌站在高台之上,望着台下的诸侯联军,心中感慨万千。他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讲,诉说着商朝的暴行,鼓励诸侯们团结一心,为推翻商朝暴政而努力。诸侯们群情激昂,纷纷表示愿意听从姬昌的调遣。
然而,姜子牙却敏锐地察觉到,此时商朝虽已腐朽,但根基尚存,贸然进攻,恐难以取胜。于是,他建议姬昌暂时收兵,等待更好的时机。姬昌听从了姜子牙的建议,诸侯联军各自返回领地。此次孟津观兵,虽未真正与商朝开战,但却向天下宣告了周部落的崛起,以及推翻商朝的决心,同时也让诸侯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了周的周围。
第五章:牧野之战
商朝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内乱与腐朽统治后,已摇摇欲坠。百姓怨声载道,军队士气低落。而此时的周部落,在姬昌之子姬发的带领下,在姜子牙的辅佐下,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终于,在又一次得知商朝内部矛盾激化,纣王众叛亲离之时,姜子牙认为伐商的时机已到。姬发亲率大军,联合各路诸侯,共计五万之众,向商朝都城朝歌进发。
大军行至牧野,与商朝军队对峙。商朝军队虽人数众多,但大多是临时拼凑的奴隶和战俘,毫无斗志。姬发在阵前发表了鼓舞士气的演讲,他高呼:“为了天下苍生,为了正义,我们今日定要推翻这无道的商朝!”周军将士们士气大振,喊杀声震天。
姜子牙身披战甲,手持令旗,指挥若定。他一声令下,周军的战车如猛虎下山般冲向商军,步兵随后掩杀。商军中的奴隶和战俘纷纷倒戈,加入周军。纣王见大势已去,逃回朝歌,登上鹿台,自焚而死。牧野之战,以周军的大获全胜而告终,商朝覆灭,周朝建立。
第六章:分封诸侯
周朝建立后,为了巩固统治,周武王姬发听从姜子牙等人的建议,实行分封制。
姬发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室子弟、功臣以及古代帝王的后裔。他封自己的弟弟周公旦于鲁,姜子牙于齐,召公奭于燕等等。这些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拥有相对独立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权力,但同时也需要向周天子履行进贡、朝觐等义务。
分封诸侯的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周朝的统治秩序。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积极发展经济,传播周文化。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诸侯的势力逐渐壮大,他们开始觊觎周天子的权力,为日后的诸侯纷争埋下了隐患。
周公旦被封于鲁后,并没有立即前往封地,而是留在朝中辅佐周武王处理政务。他制定了一系列的礼仪制度,规范了君臣、父子、兄弟之间的关系,对周朝的文化传承和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七章:周公辅政
周武王姬发在建立周朝后不久,便因病去世。他的儿子姬诵年幼,无法处理朝政。于是,周公旦毅然挑起了辅政的重担。
周公旦尽心尽力地辅佐成王,他每日早起晚睡,处理各种政务。为了接待前来朝见的贤才,他常常“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生怕错过任何一个人才。
然而,周公旦的辅政却引起了一些王室子弟的不满。他的弟弟管叔鲜、蔡叔度等人,散布谣言,说周公旦有篡位之心。武庚见有机可乘,便联合管叔鲜、蔡叔度以及东方的一些部落,发动了叛乱。
周公旦临危不乱,他亲自率军东征。经过三年的苦战,终于平定了叛乱,诛杀了武庚和管叔鲜,流放了蔡叔度。周公旦在平定叛乱后,进一步完善了周朝的礼仪制度,加强了周朝对东方地区的统治。他还营建了东都洛邑,将商朝的遗民迁徙至此,便于管理。周公旦的辅政,为周朝的稳定和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八章:成康之治
在周公旦的辅佐下,周成王姬诵逐渐长大成人,开始亲政。姬诵牢记周公旦的教诲,以礼治国,任用贤能。
成王之后,康王姬钊即位。父子二人在位期间,继承了文王、武王、周公旦的治国理念,继续推行德政,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他们注重农业生产,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在军事上,周朝边境安定,四方诸侯皆来朝贡。
这一时期,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史称“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成康之治成为了周朝历史上的一段盛世,为后世所称颂。然而,在盛世的表象之下,一些潜在的问题也在悄然滋生。随着时间的推移,各诸侯国之间的实力差距逐渐拉大,对土地和人口的争夺也日益激烈。
第九章:昭王南征
周昭王姬瑕即位后,南方的楚国势力逐渐崛起,对周朝的统治产生了一定的威胁。楚国地处南方,地域辽阔,物产丰富,但一直未完全臣服于周朝。
为了彰显周朝的国威,巩固南方的统治,周昭王决定亲率大军南征楚国。昭王率领着浩浩荡荡的军队,一路南下。然而,南方的地形复杂,气候多变,周朝军队并不适应。
在一次渡河时,周昭王乘坐的船只突然解体,昭王落水身亡。周朝军队群龙无首,大败而归。关于船只解体的原因,有一种说法是楚人用胶水粘船,行至河中,胶水遇水融化,导致船只散架。昭王南征的失败,极大地削弱了周朝的威望,各诸侯国对周朝的敬畏之心也逐渐减少。从此,周朝开始由盛转衰。
第十章:穆王西游
周穆王姬满即位后,他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君主。穆王生性喜好巡游,他命人造了八匹骏马,分别名为赤骥、盗骊、白义、逾轮、山子、渠黄、华骝、绿耳,这些马日行千里,神骏非凡。
穆王率领着大队人马,以造父为御者,开始了他的西游之旅。他们一路西行,经过了许多神秘的国度和部落。在西王母之邦,穆王与西王母相见。西王母容貌美丽,气质高雅,她在瑶池设宴款待穆王。穆王与西王母相谈甚欢,互赠礼物,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穆王的西游,虽然增进了周朝与西方各国的交流,但却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同时,由于穆王长期不在朝中,国内的一些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诸侯之间的矛盾开始加剧,周朝的统治面临着新的挑战
本帖来自微秘安卓版 |
盲人行脚罗浮山
今日启程,一往无前,
诸佛菩萨,龙天护法,
普蒙加被,道业必成。
行脚就是了脱生死的一个捷径。
另外还有一种功德,
就是能度无量无边的众生
有情的和无情的都能度;
能见到我们的,与我们能说上话的
所以它的功德是难思难议,难说难尽的:
十方如来都来护持和赞叹
苏东坡写下“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桔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名句。
罗浮山佛道并存,和睦相处,兴盛时有九观十八寺,十八寺中以华首寺为第一禅林。
距离深圳约70公里,国家5A级景区。
亲爱的盲人朋友们:
参加“行脚”
道业必成
累积“罗浮山”难思难议、难说难尽的功德
时间:
11月10日
预备会
报名方式:
莲微信:85264845040
真恒微信:
13714614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