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局通栏广告

爱盲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邱翎速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这是我目前听过双拼盲文与现行盲文最完美的解达,描述的非常详细,转发的

[复制链接]

24

主题

4878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3306
21#
发表于 2021-9-19 05:15:30 | 只看该作者
<
21楼 最浪漫的小雨说:回19楼宇宙之声
你用过盲文扫描吗,不要乱说。我只知道你用过点显器。你可以对比两个盲文图形变化。说话一定要有根据。不要像楼上某位,我都说清楚是扫描盲文卷子了,他还来一句忙文书有汉文搞。那盲人写的盲文卷子也有汉文搞吗。盲人思考是片面性的,以前我还不承认。看来就是这样。
本帖来自安卓秘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主题

4878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3306
22#
发表于 2021-9-19 05:18:52 | 只看该作者
<
22楼 最浪漫的小雨说:回21楼最浪漫的小雨
你可以想象一下,毛笔字识别起来容易还是圆珠笔识别起来容易。
本帖来自安卓秘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主题

428

帖子

256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2566
23#
发表于 2021-9-19 14:08:00 | 只看该作者
23楼 贝多芬说:
回复9楼最浪漫的小雨
我先天失明,从来接触的都是处决文字,也就是盲文。虽说没有接触过汉字,更不知道所谓的扫描,但我对您的这个说法还是不敢苟同。现行、双拼、通用这三种盲文我都熟悉,就字母点位方数而言,双拼盲文是最工整的,保持着自始至终的两方字,假如用上双拼盲文方案中罗列的常用缩写词和轻声零韵符的省写,那么顶多也就是两方字或丹方字这两种情况,且不会杂乱无章;现行盲文呢正如你所言,,词形不固定,单方、两方、三方字都无规律地出现,杂乱无章;再说通用盲文,它因为有了标调规则,并且在隐性标调和直接标调规则的制约下,同样呈现着单方、两方和三方字,只是相对现行盲文而言,通用盲文的这种现象变得有规律性;通用盲文省写生调与轻声,都采用同样的零标记法。不管是哪一种盲文体系,它们各自的点位粗细并没有改变,相反,双拼盲文的词形是最工整的。哪位朋友要是有兴趣,可以做对比扫描,看看究竟是哪种盲文的拼写体系扫描的准确率最高。
本帖来自微秘Android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主题

428

帖子

256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2566
24#
发表于 2021-9-19 14:27:5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24楼 贝多芬说:
回复 23楼 贝多芬

刚才发现我的回帖有两个错别字,重发一下。
  23楼 贝多芬 13分钟前

                  回复9楼最浪漫的小雨
我先天失明,从来接触的都是触觉文字,也就是盲文。虽说没有接触过汉字,更不知道所谓的扫描,但我对您的这个说法还是不敢苟同。现行、双拼、通用这三种盲文我都熟悉,就字母点位方数而言,双拼盲文是最工整的,保持着自始至终的两方字,假如用上双拼盲文方案中罗列的常用缩写词和去声零韵符的省写,那么顶多也就是两方字或丹方字这两种情况,且不会杂乱无章;现行盲文呢正如你所言,,词形不固定,单方、两方、三方字都无规律地出现,杂乱无章;再说通用盲文,它因为有了标调规则,并且在隐性标调和直接标调规则的制约下,同样呈现着单方、两方和三方字,只是相对现行盲文而言,通用盲文的这种现象变得有规律性;通用盲文省写生调与轻声,都采用同样的零标记法。不管是哪一种盲文体系,它们各自的点位粗细并没有改变,相反,双拼盲文的词形是最工整的。哪位朋友要是有兴趣,可以做对比扫描,看看究竟是哪种盲文的拼写体系扫描的准确率最高。
本帖来自微秘Android端

来自:掌上乐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主题

428

帖子

256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2566
25#
发表于 2021-9-19 15:10:43 | 只看该作者
25楼 贝多芬说:
跟着楼主的帖子,我也转发以书为伴不久前的一篇撰文,冷门同样也摘自“视障者学习园地”微信公众号。以下是全文:

  盲文专栏:“文化传承”不应成为阻碍汉语盲文改革的思想障碍——二评〈隐性标调促进信息无障碍〉》
原创
以书为伴
前文,笔者以《从〈国家通用盲文方案〉看隐性标调的得与失——一评〈隐性标调促进信息无障碍〉》为题,就现行盲文引入隐性标调后出现的各种问题阐述了个人观点。“隐性标调”正是现行盲文演化为国家通用盲文重要的理论。2015年第11期《盲人月刊》上刊登的《隐性标调促进信息无障碍》(下称文章)提出:盲文只能“升级”,不能“改革”。下面再从文化传承与盲文改革的关系讨论一下文章相关部分的主要论点。
文章论点一:“汉语盲文应当升级,但是,不能‘改革’。文字是约定俗成的,人为的强行更替文字是行不通的。盲文文字安全是盲人的核心利益,是神圣不可剥夺的,文化剥夺的痛苦比财物、土地的剥夺更大。盲文文字安全也是我国文化安全、国家安全的一部分。汉语盲文的升级必须以保障盲人文化的传承,这是先决条件。追求盲文的信息化、表音准确等目标,不能以产生盲人文化断层为代价。文化断层是非常可怕的,代价是不可承受的,新中国盲人文化60年的积淀不能被浪费。”“现在能够做的、应该做的唯有规范现行盲文标调使用细则,而不是再弄出一套新盲文。升级后的新标准要兼容老标准,文化不断层,使盲人能够‘学新识旧’、‘会旧懂新’。”下面,我们对此论点加以分析。
首先,目前汉族广泛使用的简体字就是建国后文字改革的重大成果。正是适当地简化了汉字的笔画,降低了学汉字和写汉字的难度,对扫除文盲,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养,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人为地进行简化汉字的改革,又怎么会有这样的改革成果呢?其次,我们正在使用的现行盲文不也是五十年代初期盲文改革的成果吗?因此,盲文能不能改革,要不要“弄出一套新盲文”,答案是肯定的。这些年,众多盲文使用者学用汉语双拼盲文的实践充分证明,盲文很有必要改革,而且完全应当改革,广大盲人群众学用汉语双拼盲文的实践充分证明,它是符合盲人需要的,广大盲人群众对盲文改革成果是完全认可并忠心欢迎的。大家在网上的回帖不断呼唤汉语双拼盲文回归,这就是对所谓“人为的强行更替文字是行不通的”这一言论的鲜明否定。让我们在争渡家园网论坛的众多回帖中随机找几个来看看吧:
2楼天空很蓝:我喜欢汉语双拼盲文 来源:冲浪星
2019-09-06 18:43:44
3楼魔尸鬼:回楼主以书为伴
说的非常好,把我心里想说的都说出来了。
本楼来自:智慧人生
6楼不破不立:甩不掉大包袱怎能迎来大发展?
2019-09-06 21:35:56
7楼:双拼盲文本就是黄乃先生认识到现行的不足研究出来改革方案,官老爷们硬要搞一套四不像。
9楼快乐的男孩:哎这个双拼盲文不是不想学啊,是我们那儿的老师根本就不会,所以没办法,直到现在都不会双拼盲文。
2019-09-06 22:03:10
11楼猴哥:我们那会学的是双拼盲文,用的很习惯。 来源:冲浪星
2019-09-06, ?22:38:37
文章把盲文问题上升为盲文的文字安全和文化安全问题,甚而上升为国家安全的重要高度。这里,暂且不论盲文的文字安全是否会影响到国家安全,单说大家对双拼盲文的认可就足以说明,汉语双拼盲文的问世是符合广大盲人群众的文字利益的;仅从通用和双拼两种盲文,一个增加了百分之十二的篇幅,一个却通过实行简写,减少了百分之十五到二十的篇幅,并且国家通用盲文的这百分之十二的数据还只是个平均值,落实到具体文章,增加的篇幅可能还会更多;从这点来说,谁更符合盲文的使用实际便一目了然了。汉语双拼盲文两方之内字字标调,无需猜音猜意,有简写法减少盲文读物篇幅,有利于缓解存储盲文读物的压力,有哑音定字法明确词义,有利于盲人更好地了解古诗词,学习古汉语;一种受到盲人群众中心欢迎,真正符合盲文使用实际,符合盲文使用者需要的汉语双拼盲文岂不是更有利于盲人了解和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增强盲人对中华文化的文化自信,更有利于文化传承,有利于文化安全和国家安全吗!
这里还有两个值得认真分析的说法:一是“新中国盲人文化60年的积淀不能被浪费”,二是“现在能够做的、应该做的唯有规范现行盲文标调使用细则,而不是再弄出一套新盲文。升级后的新标准要兼容老标准,文化不断层,使盲人能够‘学新识旧’、‘会旧懂新’。”结合文章讲的隐性标调的好处不难看出这两段话的含义。文章对隐性标调的好处做了如下描述:
“掌握旧版盲文的人,只需经过很简单的学习和记忆隐性标调的规则和音节,就可以顺利阅读新版盲文。即使不学习隐性标调规定,仍然可以阅读升级版的盲文,并且困难小于阅读旧版盲文。升级版的盲文对他来说只是多了一些声调符号,少了一些猜测。升级版的汉语盲文是在旧版基础上形成的,学习升级版盲文的新生代必定先学习旧版,因此,他们可以与仅学旧版盲文的人一样使用旧版盲文。”
这段话是“新中国盲人文化60年的积淀不能被浪费”以及“现在能够做的、应该做的唯有规范现行盲文标调使用细则,而不是再弄出一套新盲文。升级后的新标准要兼容老标准,文化不断层,使盲人能够‘学新识旧’、‘会旧懂新’”这两段话赖以成立的基础。笔者认为,这两种看似相互论证的说法实际上只是文章作者的一个美好愿望而已。站在使用现行盲文者的角度看,从阅读国家通用盲文读物的实际体验来看,有两种情况。
第一,从使用现行盲文者的角度看,不掌握国家通用盲文隐性标调规则的情况下,尤其是阅读一些与日常生活非常接近的,比如时事政治、少儿读物等现代文文章,似乎感觉不出什么大的不同,尤其是对以前经常读现行盲文,猜测音意经验相对丰富的人来说,的确感觉变化不大,这给一些盲人的错觉是,国家通用盲文似乎不用学也能看书。但不同的是,读者会发现三方字比以前明显增加,并且原来不需要标调的词,例如“国家”、“中国”、“祖国”这类熟稔的词,现在也要反复不断地频繁标注声调;在每次标调都要单独占方的拼写体系下,这样的做法自然是觉得繁琐并且浪费盲文纸。过去现行盲文处理生僻词,只在它第一次出现在文章里的时候标出声调,此后在在文章里出现,一般不再标调;而现在则是反复不断地标注声调,自然是一种繁琐和浪费。
第二,表面看,国家通用盲文跟现行盲文没啥区别,但其实这中间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虽然这还是现行盲文的字母,还是现行盲文的拼写规则,虽然我们猜测经验比较丰富;但这毕竟不是以前那种任意标调或任意不标调的现行盲文,而是有了确定的标调规则的国家通用盲文了。尽管我们现在仍然凭借着过去猜音猜意的经验大致可以看懂一些国家通用盲文的内容,但这只是表面的;事实上,与现行盲文相比,国家通用盲文在现行盲文基础上,对标调规则作了调整,再靠以前的猜测经验显然是不灵了,尤其是阅读比较生疏的文章内容,必须掌握新的标调规则才能比较容易地阅读,否则仅仅凭借着以前的老经验,联系上下文猜音猜意,该读不准的还是读不准,该猜不透的还是猜不透。由于标调规则跟以前不一样了,不懂国家通用盲文标调规则的盲人,要想完全读懂国家通用盲文读物显然是不可能的。
直接学用国家通用盲文的所谓新生代(例如小学生和半路失明的),虽然首先要学习现行盲文,但这应该被理解为只是为了学习国家通用盲文的字母、拼写和标点等;在此之后,即使坚持维持现行盲文体系的人,也不可能让新生代只学会现行盲文的拼写便到此为止,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是让他们在掌握了国家通用盲文的字母、标点和拼写规则后,学习新的标调规则,不可能再让他们停留在那种随意标调的状态了,这才是合乎逻辑的做法;从这点来说,新生代是很难看懂以前用现行盲文出版的旧书的。因为过去的现行盲文读物并不是按照新的标调规则来标调的,而是根据盲文出版者的主观认识,任意决定哪个音节该标调,哪个音节无需标调,即没有确定的标调标准。从逻辑上说,国家通用盲文中,没有声调符号的音节的声调是确定的;而现行盲文中,没有声调符号的音节的声调则是不确定的,可能是一声,可能是二声,也可能是三声、四声;这样,一个声韵相同,没有声调符号的音节在现行盲文和国家通用盲文里表达的可能完全不是同一个异议,老标准在哪里呢?升级后的新标准又如何兼容老标准呢?要知道,猜音猜异也是需要长期经验积累的,而新生代由于长期使用标调相对确定的国家通用盲文,猜音猜意的经验不足甚至没有,所以他们在短时间内是很难看懂过去用现行盲文出版的旧版书的。
从学习和阅读心理的角度分析,学习任何一种文字(包括盲文的字母、符号和拼写规则),是一个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而阅读是一个条件反射发挥作用的心理过程,盲文阅读也不例外。假设读者按照隐性标调的读写规则把国家通用盲文不标调的某个音节认定为默认读某个声调,建立起了牢固的条件反射,一旦在现行盲文中遇到了这个不标调的音节,就会反射性地认定这个音节应该读国家通用盲文的某个调;而在现行盲文中,同样是不标调的这个音节,却未必就读国家通用盲文规定的那个调;因此,假设一个熟练掌握了国家通用盲文的新生代,在现行盲文中读到这个不标调的音节时,就会本能地按照国家通用盲文的隐性标调规则认定这个不标调号的音节应该读第几声,从而并不能顺畅甚至无法阅读现行盲文。例如,以前的盲文书,“经脉”、“静脉”、“骨骼”、“肌肉”等通常都是不标注声调符号的,而按国家通用盲文,这些词却是每次出现都要根据国家通用盲文规则字字标调的。由于现行和通用是两套完全不同的标调方式,类似这种现行盲文和国家通用盲文音节标调不一致的情况在两种盲文读物间比比皆是,有的是人们相对熟悉的词语,有的则是相对生僻的词语。相对熟悉并且标注了声调符号的词语,两种盲文之间可以互认;没有标注声调符号并且生疏的词语,套用国家通用盲文规则去判断现行盲文的音节声调则是不确定的。例如我们在读现行盲文医学书时,经常会看到这样的语句:“舌红,苔黄,脉数为内热炽盛之征。”在同类现行盲文读物中,类似的语句常常是一个声调符号也没标。如果直接学用国家通用盲文的读者在读现行盲文书时,按上下文顺读这句话,既可以理解成“舌红,苔黄,脉树为内热炽盛之症”,又可以理解成“舌红,苔黄,脉数为内热炽盛之征”。因为按《国家通用盲文方案》声调处理规则,三四点的“zh”省写去声符号,直接学用国家通用盲文的人很有可能会把这个没有标注声调符号的“征”理解成“症”。再例如,1994年推出的,中国盲文出版社2008年译印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供中医类专业用)盲文版第四分册108页上有这样一句话:“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这是《伤寒论序》中的一句话,若非我本人熟悉这句话,根本无法认读。)这句话中,一个声调符号也没有,与《国家通用盲文方案》的声调标注规则完全不对应,这让那些直接学用《国家通用盲文方案》的所谓新生代怎么用《国家通用盲文方案》声调省写规则判断现行盲文这句话的声调,又怎么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呢?如果让人们在现行盲文和国家通用盲文之间切换,相对熟悉的内容,即使依靠上下文能大体猜测出文意,但其精准性毕竟就差了许多了;如果是相对生疏的内容,无法用上下文猜的办法顺读,新生代又如何去看懂老书呢?这样看来,所谓新标准是无法兼容老标准的。
文章说:“升级版的汉语盲文是在旧版基础上形成的,学习升级版盲文的新生代必定先学习旧版,因此,他们可以与仅学旧版盲文的人一样使用旧版盲文。”
可以看出,隐性标调的创立者们之所以提出“学新识旧,会旧懂新”,是因为他们认为,现行盲文与国家通用盲文之间,除修改了标调规则外,字母、拼写、标点和调号并无差别,它们之间存在着类似汉字简繁体之间那种写简识繁的情况。然而,这与汉字简繁体之间的所谓写简识繁的情况是完全不同的,繁体字和简体字,尽管有些长得比较像,但毕竟它们还是两个不同的字,读者完全可以将其看作两个写法不同的同音同义字;但即使简繁体之间虽然可以写简识繁,我们却常常看到明眼人只认识简体,不认识繁体;或只认识繁体,不认识简体的情况;况且在现行盲文和国家通用盲文中,声韵完全相同的无调音节,却完全可能在国家通用盲文和现行盲文中,分别读两个不同的调,表达两个完全不同的词义。现实的情况是,要求既懂现行,又懂双拼的读者在两种完全不同的盲文之间(如现行盲文和汉语双拼盲文之间)反复切换,这是完全可行的;而要求一个直接学用国家通用盲文,猜音猜意经验相对不足甚至没有的新生代读者在声母韵母完全相同,拼写体系完全相同,但标调规则却迥然不同的盲文间经常进行这种转换,让他们去实现所谓的“学新识旧”,这是很难,甚至不可能的,尤其遇到古文等生疏内容,这种情况更是突出。对以前从没学过现行盲文的人来说,国家通用盲文和现行盲文之间是两个标调规则迥异,不相兼容的方案,在读现行盲文遇到生疏内容时,同样读不准,猜不透。有的盲人朋友为了验证所谓“学新识旧,会旧懂新”,“新标准要兼容老标准”,用《国家通用盲文方案》的隐性标调规则摸读现行盲文版的十九大报告,如同上面分析的那样,套用《国家通用盲文方案》的隐性标调规则摸读现行盲文版的十九大报告,相当一部分的词语声调与《国家通用盲文方案》的标调规则对不上;因此,“学新识旧,会旧懂新”的说法是不成立的。
笔者做出这一系列分析,并不是凭空想象,毫无根据的推断;而是根据多年使用几种盲文和教授盲文的经验做出的判断。笔者在为有一定文化程度的中途失明的盲人教授现行盲文过程中发现,那些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学员,最初接触现行盲文的时候,对这种需要联系上下文猜测词义的文字非常不适应,其主要表现就是很难通过联系上下文猜测出当前是什么词,需要经过长时间才能凭借着自己的经验积累慢慢适应这种猜测词义的阅读方式。
再者,既然国家通用盲文已经实施了,即使六十年来的部分盲文读物需要再版,还能继续用现行盲文再版吗?即使对已经运用现行盲文多年的盲人,由于现行盲文存在着多种弊端,其手中保存的现行盲文版专业书,很多是弃之可惜,留着又有很多东西无法读懂的,这样,还能继续沿用现行盲文吗?
答案必然是否定的。既然新生代很难看懂过去的旧版忙文书,而旧书再版继续沿用过去的现行盲文的可能性为零,这样看来,文章作者所说的“新中国盲人文化60年的积淀不能被浪费”的说法以及隐性标调的那些好处显然是不存在的,“升级后的新标准要兼容老标准,文化不断层,使盲人能够‘学新识旧’、‘会旧懂新’”的设想也是不成立的。既然新老之间无法兼容,依靠维持现行盲文体系不便来实现盲人文化传承的美好愿望又当如何实现呢?这样看来,用汉语双拼盲文替换现行盲文,用更先进的盲文再版过去的旧版书岂不更有利于文化传承吗!
文章说:“人为的强行更替文字是行不通的。”这句话看起来是挺有道理的,但笔者认为,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首先,我们已经论述了汉字改革促进了消除文盲,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事实。其二,汉字简化虽然促进了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发展,但也有过失败的教训。一九七七年十二月发表了《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由于该方案一味求简,乃至大量采用同音替代字和俗字,影响了文字的稳定性,加重了社会用字混乱的现象。因此,一九八六年初在北京召开的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上,宣布废除《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同时提出“今后,汉字简化应持极其慎重的态度,使文字在一个时期内相对稳定,以利社会应用”(见詹鄞鑫-《二十世纪文字改革争鸣综述》)。其三,就我国百年来的盲文变迁来看,文字更替并非不可行,而是要看是向着先进的方向进步还是向着落后的方向倒退。我们通过以下两点事实来分析。
其一,表面看,虽然现行盲文的字母符号和拼写体系丝毫没变,没有“伤筋动骨”,但是调整了标调规则这一拼音文字的重要内河,导致现行盲文与国家通用盲文之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近段时间人们学习国家通用盲文新的标调规则来看,新的规则加重了人们的记忆负担,使人们对新公布的国家通用盲文产生了畏难和厌倦心理,从学习效果来看,很大程度上等同于“再弄出一套新盲文”。一些热心的网友利用微信群向广大盲人网友介绍国家通用盲文,据参加过网上学习的网友介绍,学习期间,群里每天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是默记国家通用盲文的标调规则,如f标第一声,p标第二声,b标第四声;还有人将其简化为f一,p二,b四等等,我们也通过网上向广大的盲人朋友讲解汉语双拼盲文,从没让大家背记过繁琐的标调规则。由于隐性标调规则是针对现行盲文所有字母的,因而标调规则条目众多,并且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所以人们觉得这套标调规则非常零乱,不好记忆。还有人为国家通用盲文编了一首记忆歌诀,公允地讲,这首歌诀确实全面概括了国家通用盲文的全部内容;但这首歌诀并没得到广泛传播,看来对提高新规则的记忆效果作用有限。自从《国家通用盲文方案》推出后,几乎每年都举办若干次全国性的各类培训班,从普及力度讲,相当于培训新盲文,如果把这样的培训力度和决心用到当年汉语双拼盲文上,我坚信汉语双拼盲文早就在全国普及开了。从学习效果来看,即使是以前会现行盲文的所谓“老人”,在接受新规则过程中普遍觉得男学男记,这在很大程度上等同于“再弄出一套新盲文”。因此,更替文字是否可行,要看这套改良了的文字是解决了人们长期使用现行盲文存在的矛盾还是加剧了现行盲文存在的矛盾,是否受到人们的欢迎。我们要用这样的标准来看待文字更替的合理性,这是群众观点在包括盲文在内的文字改革问题上的体现。
其二,在推广汉语双拼盲文的问题上,我们从来也没希望全体盲人同胞们一夜之间就清一色地用起了汉语双拼盲文,两文并行,平稳过渡一向是我们积极稳妥推进汉语双拼盲文主张的策略。允许现行盲文与双拼盲文并行,给广大盲人由现行盲文过渡到双拼盲文提供充足的时间和思想准备;同时,要特别关注和顾及老年盲人的文字习惯。对于中青年盲人,鼓励他们学双拼盲文;对中途失明或其他原因还不懂盲文的成年盲人,鼓励他们学双拼盲文;对中小学生,用双拼盲文教学。黄乃先生生前的文章对有步骤地推广汉语双拼盲文也有论述。他在《带调双拼盲文方案(草案)设计说明》(即后来的《汉语双拼盲文方案》)中说:“怎样实现这次盲字改革呢?会不会在一天早上,大家一觉醒来之后,发现盲书全改了字了,全都不认的了呢?绝不至于这样。文字改革是属于群众的大事,盲字改革是关系到每个盲人切身利益的事情,盲人群众在思想上没有充分酝酿成熟前,政府是不会采取这样的断然措施的。”(本段引文摘自黄乃先生编著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汉语盲文》)所以,“强行更替文字”也是不存在的。
由此可见,文字只是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并不是文化传承的全部,并且用先进的拼写体系替代落后的拼写体系,只能促进文化传承,绝不会影响文化传承;因此,顺应广大盲人同胞对盲文的新要求,改革盲文,重新塑造盲文的拼写体系,提高盲文的表意能力,增加汉语双拼盲文出版物,绝不存在什么文化断层,影响所谓文化传承的事情,反而更有利于中华文化传承。在现行盲文已经充分暴露其弊端,人们已经找到了带调双拼的盲文解决之道,并且这种解决之道已经为众多的盲人经过实践充分肯定了的情况下,仍然为维护现行盲文的拼写体系提出所谓“汉语盲文应当升级,但是,不能‘改革’”、“新中国盲人文化60年的积淀不能被浪费”以及“现在能够做的、应该做的唯有规范现行盲文标调使用细则,而不是再弄出一套新盲文”等说法,推出所谓国家通用盲文,只能把广大盲人继续束缚在陈旧的盲文拼写体系里永远不得前进,那才是真正损害盲人的文化利益的。
文章论点二:“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汉语盲文只能升级,不能‘换代’。要提升现行盲文品质,使之表音准确,能够承载盲文信息化。汉语盲文升级以现行盲文为基础是不得已的选择,并不是因为它的优点,而是它已经使用了60年这个事实,它负载了盲人文化。因此,现行盲文不能被抛弃。另一方面,现行盲文虽然有严重的缺陷,但不是致命的,其缺陷的程度被人为地夸大和扭曲了。尽管盲生、盲校教师对其满意度不高,但是现行盲文猜谜现象对盲人文化学习没有构成根本性的影响,60年的实践胜于雄辩。”
这里,文章提出了盲人文化的概念和盲人文化传承的问题。笔者认为,自从有残疾人那天起,残疾人个人的进步与成长始终是在全社会乃至全人类共同享有的科学文化成果的滋养下,实现其社会价值的;六十年来出版的各类盲文读物,同样也是全社会乃至全人类共享的科学文化成果的一部分,并非盲人专有。众多使用现行盲文的盲人实践充分表明,虽然读现行盲文几十年,对盲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在这一过程中,却遇到了很多阅读理解上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盲人的文化进步,这是在现行盲文条件下无法解决的。在现行盲文基础上演化来的国家通用盲文,虽然在逻辑上实现了每个音节都有调;但并不是直接标调,而是让读者通过规则还原出没有声调符号的音节是什么声调,这是不符合普通的阅读心理和盲文摸读心理的,也是违背文字应当具有明确性这一属性的要求的。
文章说,“60年的实践胜于雄辩”,这是不错的。以我本人为例,使用现行盲文没有六十年也有四十年了,其它方面不说了,单从现行盲文表意不如汉语双拼盲文这点来说,体会就相当深刻。因为职业的关系,我们会经常读到医学书中引用古人的话,而用现行盲文,不要说弄清楚所读的古文是什么内容了,就连其中单词的正确读音都无法确定,其它的就更无从谈起了;这不仅是我个人的体会,也是所有使用现行盲文的人们的共同体会,这就是“60年胜于雄辩的实践”。从这个意义讲,继续抱着所谓“新中国盲人文化60年的积淀不能被浪费”而保持现行盲文的拼写体系又有什么积集意义呢?
是否有利于理解阅读内容,这是衡量一种文字的核心标准。现行盲文在指引读者理解阅读内容方面是存在严重问题的,而文章却说:“现行盲文虽然有严重的缺陷,但不是致命的,其缺陷的程度被人为地夸大和扭曲了。”既然缺陷是严重的,但却又不是致命的,那么现行盲文的缺陷是被谁人为地夸大和扭曲了呢?又是怎么夸大和扭曲的呢?既然是人为夸大和扭曲,“尽管盲生、盲校教师对其满意度不高,但是现行盲文猜谜现象对盲人文化学习没有构成根本性的影响”,为什么又要重新修订现行盲文,搞隐性标调呢?
事实上,汉语双拼盲文的科学性和优越性,不仅是广大盲人群众通过学用两种盲文的对比深切体会到的,而且也是从事文字研究的学者们无法公然否定的。迄今为止,除了说汉语双拼盲文难学这个根本不存在的理由和强加在汉语双拼盲文身上的一些不实之词外,我们并未看到什么人从学术角度令人信服地指出汉语双拼盲文存在什么严重的或致命的缺陷;相反,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人们对汉语双拼盲文的正面的充分肯定。带调双拼的成功实践,不仅使汉语盲文摆脱了猜音猜意的低级形态,也给整个汉语拼音文字的研究提供了有益借鉴,字字标调已成为研究和使用拼音文字, 人们的共识。这种情况下,坚持现行盲文的人们不得不对现行盲文作出调整,以期通过隐性标调实现现行盲文字字标调;但由于现行盲文的先天不足,这种调整正如有人说的那样:是在旧房子里搞装修。既然是在旧房子里搞装修,现行盲文固有的缺陷就无法客服甚至比原来更为凸显,国家通用盲文遭到人们吐槽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关于《国家通用盲文方案》,笔者通过两篇文章,分别从拼写体系和指导思想两方面分析了《国家通用盲文方案》存在的问题,这些分析绝非凭空杜撰,而是建立在《现行盲文方案》、《汉语双拼盲文方案》、《国家通用盲文方案》的学用实践基础上的分析思考;广大关心盲文问题的读者也同样要对这几种盲文方案多学多用,以实践为基础,对两篇文章提出的观点予以验证,以实践为基础,以理性客观的态度,科学严谨的精神观察和思考中国的盲文问题。《国家通用盲文方案》的课题经历了十多年的研究,作了许多分析论证工作,但为什么推出后却遭到广大盲人的质疑和吐槽呢?根本原因是指导思想和研究方向发生了偏差。指导思想和研究方向发生偏差的具体表现是:否认汉语双拼盲文的先进性,否认广大盲人群众接受汉语双拼盲文的意愿,否认盲人群众充分肯定汉语双拼盲文的事实。实践已经证明了现行盲文是一个落后的汉语盲文拼写体系,它存在种种弊端,但维护现行盲文体系的人们却未就盲文问题在既懂现行盲文,又懂双拼盲文的盲人中进行充分调研便提出所谓“不伤筋动骨”,以现行盲文为基础,吸收两种盲文(现行盲文和汉语双拼盲文)的优点搞字字标调。虽然研究过程中借助了诸如语料数据库等为依据,但由于指导思想和研究方向发生偏差,仍然不能解决人们在学用国家通用盲文过程中提出的各种问题或质疑;不但没能解决现行盲文字字标调与节约篇幅的矛盾,反而加剧了这一矛盾,增加了盲文读物占用的篇幅。
科学哲学理论认为,一种新的理论或方法要替代原有的旧理论或旧方法,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这个新的理论或方法,不但能够解释原有旧理论能够解释的问题,能够完成旧的方法可以完成的任务,而且还必须能够解释旧的理论不能解释的问题,完成旧的方法不能完成的任务。这是我们衡量所有的理论和方法是新还是旧,是先进还是落后的标准,而不是简单地从时间先后或哪种方法知道的人多或用的人多去判断孰新孰旧,孰优孰劣。汉语双拼盲文之所以应运而生并受到广大盲人群众的充分肯定,是因为在现行盲文这个旧的体系下,找不到能克服它存在的种种弊端的方法,必须突破字母国际化、一符一母这些旧思想的束缚,重新寻找新的解决之道;这个解决之道就是借鉴日本盲文以点位表示语音要素的经验,走带调双拼的道路,实行声介合一,韵调合一,声韵同形等新的设计理念,根据汉语语音特点安排汉语盲文的字母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设计出的《汉语双拼盲文方案》不但可以两方内清晰地标注出汉语语音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和轻声,无须联系上下文猜测音节声调,有缩写和简写,大幅度地减少盲文读物的篇幅,而且创造了哑音定字法,可以明确词语中某个音节的汉字,因而取得了成功。而《国家通用盲文方案》则是在所谓“新中国60年盲人文化不能被浪费”、“学新识旧,会旧懂新”以及“现在能够做的、应该做的唯有规范现行盲文标调使用细则,而不是再弄出一套新盲文”等保守思想的束缚之下,以经实践证明存在诸多问题的现行盲文体系为基础,本着对现行盲文进行改良的想法搞出来的;并且在汉语双拼盲文已经成功地实现了两方之内字字标调的情况下,坚持认为字字标调是一种奢侈和矫枉过正(见《国家通用盲文自学辅导手册》),这是它之所以不但无法与《汉语双拼盲文方案》相匹敌,而且加剧了现行盲文拼写体系中的各种矛盾的根本原因。我们认为,把这样一个从理论到方法都存在诸多问题的盲文方案作为全国统一的盲文推行全国,并且终止提供一切汉语双拼盲文读物,损害了盲人的文字权益,人们不知道还要再在这个旧的体系中摸爬滚打多少年才能重新回到带调双拼的正确道路上来,这对中国汉语盲文的发展是一个重大挫折。
“文化传承”说的实质在于淡化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它将引导人们抛弃先进,秉持落后。研究盲文问题多年,观察到一个突出的现象是,汉语双拼盲文推行受阻,根本原因不在于盲人群众这边,而在于一些从事盲人教育和盲人工作者那里。由于认识上的原因,我们常常会听到看到一些否定汉语双拼盲文的言论,而这些言论往往初看起来似乎很有道理,因而有些盲人受其影响,影响了他们的盲文观。要解决如何看待盲文改革,如何认识汉语双拼盲文的先进性,如何认识现行盲文的缺陷,如何认识盲人群众在盲文改革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这才是消除盲文改革阻力的根本性问题。因为认识上的问题,致使汉语双拼盲文推广不利,汉语双拼盲文的普及程度不高,双拼盲文读物较少,真正了解汉语双拼盲文的人比了解现行盲文的人相对较少,而不是盲人不愿意接受汉语双拼盲文;恰恰相反,所有真正学会了汉语双拼盲文的盲人相当拥护汉语双拼盲文。实践充分证明,盲文改革必须触及盲人使用盲文遇到的实际问题,必须面向全体盲人群众;盲人群众在盲文改革的问题上必须有充分的发言权,必须成为盲文改革的实践主体;只有这样,中国的盲文改革才能取得全面彻底的成功。
本文完成于2019年9月,修改于2021年8月。
视障者学习园地
返回
更多信息

本帖来自微秘Android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主题

330

帖子

76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769
26#
 楼主| 发表于 2021-9-19 15:32:23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26楼 邱翎速说:
二十五楼这篇文章转发的很好,以前我上盲校那时候,有的时候书本上某些自没有加声调,就要反复的去猜想,有时候很快就联想到该读几声,还有的时候读出来老师说小王同学你读错了,这些问题当年在学校经常气的抓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2

主题

1246

帖子

536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5368
27#
发表于 2021-9-19 16:05:31 | 只看该作者
<
27楼 爱我中华说:回复10楼最浪漫的小雨
表意盲文好学吗?
本帖来自微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84

帖子

55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558
28#
发表于 2021-9-19 18:08:02 | 只看该作者
<
28楼 冰红茶说:回20楼最浪漫的小雨
别忘了盲文首先是给盲人用的,能不能更方便高效的让盲人读写,才是衡量它价值的第一要素。还有就是不要动不动就给盲人贴各种标签,只不过是观点不同而已,没必要冷嘲热讽的。
本帖来自爱盲客户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84

帖子

55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558
29#
发表于 2021-9-19 19:34:45 | 只看该作者
<
29楼 冰红茶说:回25楼贝多芬
这篇文章写得太好了。应该想办法提交给中残联
本帖来自爱盲客户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84

帖子

55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558
30#
发表于 2021-9-19 19:46:53 | 只看该作者
<
30楼 冰红茶说:回25楼贝多芬
以前我在读书的时候,听我们一个年轻的盲人老师说,他们在参加关于推广双拼盲文改革的研讨会时,最大的阻力,主要是老一辈需要使用盲文的工作人员。
本帖来自爱盲客户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主题

428

帖子

256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2566
31#
发表于 2021-9-19 23:56:5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31楼 贝多芬说:
回复 25楼 贝多芬

各位朋友好,非常对不起大家!25楼的文章因为我是用微蜜客户端登录论坛发的,现在才发现文章内容不全,所以全文重新发一遍。
盲文专栏:“文化传承”不应成为阻碍汉语盲文改革的思想障碍——二评〈隐性标调促进信息无障碍〉》
原创
以书为伴
前文,笔者以《从〈国家通用盲文方案〉看隐性标调的得与失——一评〈隐性标调促进信息无障碍〉》为题,就现行盲文引入隐性标调后出现的各种问题阐述了个人观点。“隐性标调”正是现行盲文演化为国家通用盲文重要的理论。2015年第11期《盲人月刊》上刊登的《隐性标调促进信息无障碍》(下称文章)提出:盲文只能“升级”,不能“改革”。下面再从文化传承与盲文改革的关系讨论一下文章相关部分的主要论点。
文章论点一:“汉语盲文应当升级,但是,不能‘改革’。文字是约定俗成的,人为的强行更替文字是行不通的。盲文文字安全是盲人的核心利益,是神圣不可剥夺的,文化剥夺的痛苦比财物、土地的剥夺更大。盲文文字安全也是我国文化安全、国家安全的一部分。汉语盲文的升级必须以保障盲人文化的传承,这是先决条件。追求盲文的信息化、表音准确等目标,不能以产生盲人文化断层为代价。文化断层是非常可怕的,代价是不可承受的,新中国盲人文化60年的积淀不能被浪费。”“现在能够做的、应该做的唯有规范现行盲文标调使用细则,而不是再弄出一套新盲文。升级后的新标准要兼容老标准,文化不断层,使盲人能够‘学新识旧’、‘会旧懂新’。”下面,我们对此论点加以分析。
首先,目前汉族广泛使用的简体字就是建国后文字改革的重大成果。正是适当地简化了汉字的笔画,降低了学汉字和写汉字的难度,对扫除文盲,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养,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人为地进行简化汉字的改革,又怎么会有这样的改革成果呢?其次,我们正在使用的现行盲文不也是五十年代初期盲文改革的成果吗?因此,盲文能不能改革,要不要“弄出一套新盲文”,答案是肯定的。这些年,众多盲文使用者学用汉语双拼盲文的实践充分证明,盲文很有必要改革,而且完全应当改革,广大盲人群众学用汉语双拼盲文的实践充分证明,它是符合盲人需要的,广大盲人群众对盲文改革成果是完全认可并忠心欢迎的。大家在网上的回帖不断呼唤汉语双拼盲文回归,这就是对所谓“人为的强行更替文字是行不通的”这一言论的鲜明否定。让我们在争渡家园网论坛的众多回帖中随机找几个来看看吧:
2楼天空很蓝:我喜欢汉语双拼盲文 来源:冲浪星
2019-09-06 18:43:44
3楼魔尸鬼:回楼主以书为伴
说的非常好,把我心里想说的都说出来了。
本楼来自:智慧人生
6楼不破不立:甩不掉大包袱怎能迎来大发展?
2019-09-06 21:35:56
7楼:双拼盲文本就是黄乃先生认识到现行的不足研究出来改革方案,官老爷们硬要搞一套四不像。
9楼快乐的男孩:哎这个双拼盲文不是不想学啊,是我们那儿的老师根本就不会,所以没办法,直到现在都不会双拼盲文。
2019-09-06 22:03:10
11楼猴哥:我们那会学的是双拼盲文,用的很习惯。 来源:冲浪星
2019-09-06, 22:38:37
文章把盲文问题上升为盲文的文字安全和文化安全问题,甚而上升为国家安全的重要高度。这里,暂且不论盲文的文字安全是否会影响到国家安全,单说大家对双拼盲文的认可就足以说明,汉语双拼盲文的问世是符合广大盲人群众的文字利益的;仅从通用和双拼两种盲文,一个增加了百分之十二的篇幅,一个却通过实行简写,减少了百分之十五到二十的篇幅,并且国家通用盲文的这百分之十二的数据还只是个平均值,落实到具体文章,增加的篇幅可能还会更多;从这点来说,谁更符合盲文的使用实际便一目了然了。汉语双拼盲文两方之内字字标调,无需猜音猜意,有简写法减少盲文读物篇幅,有利于缓解存储盲文读物的压力,有哑音定字法明确词义,有利于盲人更好地了解古诗词,学习古汉语;一种受到盲人群众中心欢迎,真正符合盲文使用实际,符合盲文使用者需要的汉语双拼盲文岂不是更有利于盲人了解和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增强盲人对中华文化的文化自信,更有利于文化传承,有利于文化安全和国家安全吗!
这里还有两个值得认真分析的说法:一是“新中国盲人文化60年的积淀不能被浪费”,二是“现在能够做的、应该做的唯有规范现行盲文标调使用细则,而不是再弄出一套新盲文。升级后的新标准要兼容老标准,文化不断层,使盲人能够‘学新识旧’、‘会旧懂新’。”结合文章讲的隐性标调的好处不难看出这两段话的含义。文章对隐性标调的好处做了如下描述:
“掌握旧版盲文的人,只需经过很简单的学习和记忆隐性标调的规则和音节,就可以顺利阅读新版盲文。即使不学习隐性标调规定,仍然可以阅读升级版的盲文,并且困难小于阅读旧版盲文。升级版的盲文对他来说只是多了一些声调符号,少了一些猜测。升级版的汉语盲文是在旧版基础上形成的,学习升级版盲文的新生代必定先学习旧版,因此,他们可以与仅学旧版盲文的人一样使用旧版盲文。”
这段话是“新中国盲人文化60年的积淀不能被浪费”以及“现在能够做的、应该做的唯有规范现行盲文标调使用细则,而不是再弄出一套新盲文。升级后的新标准要兼容老标准,文化不断层,使盲人能够‘学新识旧’、‘会旧懂新’”这两段话赖以成立的基础。笔者认为,这两种看似相互论证的说法实际上只是文章作者的一个美好愿望而已。站在使用现行盲文者的角度看,从阅读国家通用盲文读物的实际体验来看,有两种情况。
第一,从使用现行盲文者的角度看,不掌握国家通用盲文隐性标调规则的情况下,尤其是阅读一些与日常生活非常接近的,比如时事政治、少儿读物等现代文文章,似乎感觉不出什么大的不同,尤其是对以前经常读现行盲文,猜测音意经验相对丰富的人来说,的确感觉变化不大,这给一些盲人的错觉是,国家通用盲文似乎不用学也能看书。但不同的是,读者会发现三方字比以前明显增加,并且原来不需要标调的词,例如“国家”、“中国”、“祖国”这类熟稔的词,现在也要反复不断地频繁标注声调;在每次标调都要单独占方的拼写体系下,这样的做法自然是觉得繁琐并且浪费盲文纸。过去现行盲文处理生僻词,只在它第一次出现在文章里的时候标出声调,此后在在文章里出现,一般不再标调;而现在则是反复不断地标注声调,自然是一种繁琐和浪费。
第二,表面看,国家通用盲文跟现行盲文没啥区别,但其实这中间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虽然这还是现行盲文的字母,还是现行盲文的拼写规则,虽然我们猜测经验比较丰富;但这毕竟不是以前那种任意标调或任意不标调的现行盲文,而是有了确定的标调规则的国家通用盲文了。尽管我们现在仍然凭借着过去猜音猜意的经验大致可以看懂一些国家通用盲文的内容,但这只是表面的;事实上,与现行盲文相比,国家通用盲文在现行盲文基础上,对标调规则作了调整,再靠以前的猜测经验显然是不灵了,尤其是阅读比较生疏的文章内容,必须掌握新的标调规则才能比较容易地阅读,否则仅仅凭借着以前的老经验,联系上下文猜音猜意,该读不准的还是读不准,该猜不透的还是猜不透。由于标调规则跟以前不一样了,不懂国家通用盲文标调规则的盲人,要想完全读懂国家通用盲文读物显然是不可能的。
直接学用国家通用盲文的所谓新生代(例如小学生和半路失明的),虽然首先要学习现行盲文,但这应该被理解为只是为了学习国家通用盲文的字母、拼写和标点等;在此之后,即使坚持维持现行盲文体系的人,也不可能让新生代只学会现行盲文的拼写便到此为止,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是让他们在掌握了国家通用盲文的字母、标点和拼写规则后,学习新的标调规则,不可能再让他们停留在那种随意标调的状态了,这才是合乎逻辑的做法;从这点来说,新生代是很难看懂以前用现行盲文出版的旧书的。因为过去的现行盲文读物并不是按照新的标调规则来标调的,而是根据盲文出版者的主观认识,任意决定哪个音节该标调,哪个音节无需标调,即没有确定的标调标准。从逻辑上说,国家通用盲文中,没有声调符号的音节的声调是确定的;而现行盲文中,没有声调符号的音节的声调则是不确定的,可能是一声,可能是二声,也可能是三声、四声;这样,一个声韵相同,没有声调符号的音节在现行盲文和国家通用盲文里表达的可能完全不是同一个异议,老标准在哪里呢?升级后的新标准又如何兼容老标准呢?要知道,猜音猜异也是需要长期经验积累的,而新生代由于长期使用标调相对确定的国家通用盲文,猜音猜意的经验不足甚至没有,所以他们在短时间内是很难看懂过去用现行盲文出版的旧版书的。
从学习和阅读心理的角度分析,学习任何一种文字(包括盲文的字母、符号和拼写规则),是一个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而阅读是一个条件反射发挥作用的心理过程,盲文阅读也不例外。假设读者按照隐性标调的读写规则把国家通用盲文不标调的某个音节认定为默认读某个声调,建立起了牢固的条件反射,一旦在现行盲文中遇到了这个不标调的音节,就会反射性地认定这个音节应该读国家通用盲文的某个调;而在现行盲文中,同样是不标调的这个音节,却未必就读国家通用盲文规定的那个调;因此,假设一个熟练掌握了国家通用盲文的新生代,在现行盲文中读到这个不标调的音节时,就会本能地按照国家通用盲文的隐性标调规则认定这个不标调号的音节应该读第几声,从而并不能顺畅甚至无法阅读现行盲文。例如,以前的盲文书,“经脉”、“静脉”、“骨骼”、“肌肉”等通常都是不标注声调符号的,而按国家通用盲文,这些词却是每次出现都要根据国家通用盲文规则字字标调的。由于现行和通用是两套完全不同的标调方式,类似这种现行盲文和国家通用盲文音节标调不一致的情况在两种盲文读物间比比皆是,有的是人们相对熟悉的词语,有的则是相对生僻的词语。相对熟悉并且标注了声调符号的词语,两种盲文之间可以互认;没有标注声调符号并且生疏的词语,套用国家通用盲文规则去判断现行盲文的音节声调则是不确定的。例如我们在读现行盲文医学书时,经常会看到这样的语句:“舌红,苔黄,脉数为内热炽盛之征。”在同类现行盲文读物中,类似的语句常常是一个声调符号也没标。如果直接学用国家通用盲文的读者在读现行盲文书时,按上下文顺读这句话,既可以理解成“舌红,苔黄,脉树为内热炽盛之症”,又可以理解成“舌红,苔黄,脉数为内热炽盛之征”。因为按《国家通用盲文方案》声调处理规则,三四点的“zh”省写去声符号,直接学用国家通用盲文的人很有可能会把这个没有标注声调符号的“征”理解成“症”。再例如,1994年推出的,中国盲文出版社2008年译印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供中医类专业用)盲文版第四分册108页上有这样一句话:“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这是《伤寒论序》中的一句话,若非我本人熟悉这句话,根本无法认读。)这句话中,一个声调符号也没有,与《国家通用盲文方案》的声调标注规则完全不对应,这让那些直接学用《国家通用盲文方案》的所谓新生代怎么用《国家通用盲文方案》声调省写规则判断现行盲文这句话的声调,又怎么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呢?如果让人们在现行盲文和国家通用盲文之间切换,相对熟悉的内容,即使依靠上下文能大体猜测出文意,但其精准性毕竟就差了许多了;如果是相对生疏的内容,无法用上下文猜的办法顺读,新生代又如何去看懂老书呢?这样看来,所谓新标准是无法兼容老标准的。
文章说:“升级版的汉语盲文是在旧版基础上形成的,学习升级版盲文的新生代必定先学习旧版,因此,他们可以与仅学旧版盲文的人一样使用旧版盲文。”
可以看出,隐性标调的创立者们之所以提出“学新识旧,会旧懂新”,是因为他们认为,现行盲文与国家通用盲文之间,除修改了标调规则外,字母、拼写、标点和调号并无差别,它们之间存在着类似汉字简繁体之间那种写简识繁的情况。然而,这与汉字简繁体之间的所谓写简识繁的情况是完全不同的,繁体字和简体字,尽管有些长得比较像,但毕竟它们还是两个不同的字,读者完全可以将其看作两个写法不同的同音同义字;但即使简繁体之间虽然可以写简识繁,我们却常常看到明眼人只认识简体,不认识繁体;或只认识繁体,不认识简体的情况;况且在现行盲文和国家通用盲文中,声韵完全相同的无调音节,却完全可能在国家通用盲文和现行盲文中,分别读两个不同的调,表达两个完全不同的词义。现实的情况是,要求既懂现行,又懂双拼的读者在两种完全不同的盲文之间(如现行盲文和汉语双拼盲文之间)反复切换,这是完全可行的;而要求一个直接学用国家通用盲文,猜音猜意经验相对不足甚至没有的新生代读者在声母韵母完全相同,拼写体系完全相同,但标调规则却迥然不同的盲文间经常进行这种转换,让他们去实现所谓的“学新识旧”,这是很难,甚至不可能的,尤其遇到古文等生疏内容,这种情况更是突出。对以前从没学过现行盲文的人来说,国家通用盲文和现行盲文之间是两个标调规则迥异,不相兼容的方案,在读现行盲文遇到生疏内容时,同样读不准,猜不透。有的盲人朋友为了验证所谓“学新识旧,会旧懂新”,“新标准要兼容老标准”,用《国家通用盲文方案》的隐性标调规则摸读现行盲文版的十九大报告,如同上面分析的那样,套用《国家通用盲文方案》的隐性标调规则摸读现行盲文版的十九大报告,相当一部分的词语声调与《国家通用盲文方案》的标调规则对不上;因此,“学新识旧,会旧懂新”的说法是不成立的。
笔者做出这一系列分析,并不是凭空想象,毫无根据的推断;而是根据多年使用几种盲文和教授盲文的经验做出的判断。笔者在为有一定文化程度的中途失明的盲人教授现行盲文过程中发现,那些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学员,最初接触现行盲文的时候,对这种需要联系上下文猜测词义的文字非常不适应,其主要表现就是很难通过联系上下文猜测出当前是什么词,需要经过长时间才能凭借着自己的经验积累慢慢适应这种猜测词义的阅读方式。
再者,既然国家通用盲文已经实施了,即使六十年来的部分盲文读物需要再版,还能继续用现行盲文再版吗?即使对已经运用现行盲文多年的盲人,由于现行盲文存在着多种弊端,其手中保存的现行盲文版专业书,很多是弃之可惜,留着又有很多东西无法读懂的,这样,还能继续沿用现行盲文吗?
答案必然是否定的。既然新生代很难看懂过去的旧版忙文书,而旧书再版继续沿用过去的现行盲文的可能性为零,这样看来,文章作者所说的“新中国盲人文化60年的积淀不能被浪费”的说法以及隐性标调的那些好处显然是不存在的,“升级后的新标准要兼容老标准,文化不断层,使盲人能够‘学新识旧’、‘会旧懂新’”的设想也是不成立的。既然新老之间无法兼容,依靠维持现行盲文体系不便来实现盲人文化传承的美好愿望又当如何实现呢?这样看来,用汉语双拼盲文替换现行盲文,用更先进的盲文再版过去的旧版书岂不更有利于文化传承吗!
文章说:“人为的强行更替文字是行不通的。”这句话看起来是挺有道理的,但笔者认为,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首先,我们已经论述了汉字改革促进了消除文盲,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事实。其二,汉字简化虽然促进了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发展,但也有过失败的教训。一九七七年十二月发表了《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由于该方案一味求简,乃至大量采用同音替代字和俗字,影响了文字的稳定性,加重了社会用字混乱的现象。因此,一九八六年初在北京召开的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上,宣布废除《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同时提出“今后,汉字简化应持极其慎重的态度,使文字在一个时期内相对稳定,以利社会应用”(见詹鄞鑫-《二十世纪文字改革争鸣综述》)。其三,就我国百年来的盲文变迁来看,文字更替并非不可行,而是要看是向着先进的方向进步还是向着落后的方向倒退。我们通过以下两点事实来分析。
其一,表面看,虽然现行盲文的字母符号和拼写体系丝毫没变,没有“伤筋动骨”,但是调整了标调规则这一拼音文字的重要内河,导致现行盲文与国家通用盲文之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近段时间人们学习国家通用盲文新的标调规则来看,新的规则加重了人们的记忆负担,使人们对新公布的国家通用盲文产生了畏难和厌倦心理,从学习效果来看,很大程度上等同于“再弄出一套新盲文”。一些热心的网友利用微信群向广大盲人网友介绍国家通用盲文,据参加过网上学习的网友介绍,学习期间,群里每天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是默记国家通用盲文的标调规则,如f标第一声,p标第二声,b标第四声;还有人将其简化为f一,p二,b四等等,我们也通过网上向广大的盲人朋友讲解汉语双拼盲文,从没让大家背记过繁琐的标调规则。由于隐性标调规则是针对现行盲文所有字母的,因而标调规则条目众多,并且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所以人们觉得这套标调规则非常零乱,不好记忆。还有人为国家通用盲文编了一首记忆歌诀,公允地讲,这首歌诀确实全面概括了国家通用盲文的全部内容;但这首歌诀并没得到广泛传播,看来对提高新规则的记忆效果作用有限。自从《国家通用盲文方案》推出后,几乎每年都举办若干次全国性的各类培训班,从普及力度讲,相当于培训新盲文,如果把这样的培训力度和决心用到当年汉语双拼盲文上,我坚信汉语双拼盲文早就在全国普及开了。从学习效果来看,即使是以前会现行盲文的所谓“老人”,在接受新规则过程中普遍觉得男学男记,这在很大程度上等同于“再弄出一套新盲文”。因此,更替文字是否可行,要看这套改良了的文字是解决了人们长期使用现行盲文存在的矛盾还是加剧了现行盲文存在的矛盾,是否受到人们的欢迎。我们要用这样的标准来看待文字更替的合理性,这是群众观点在包括盲文在内的文字改革问题上的体现。
其二,在推广汉语双拼盲文的问题上,我们从来也没希望全体盲人同胞们一夜之间就清一色地用起了汉语双拼盲文,两文并行,平稳过渡一向是我们积极稳妥推进汉语双拼盲文主张的策略。允许现行盲文与双拼盲文并行,给广大盲人由现行盲文过渡到双拼盲文提供充足的时间和思想准备;同时,要特别关注和顾及老年盲人的文字习惯。对于中青年盲人,鼓励他们学双拼盲文;对中途失明或其他原因还不懂盲文的成年盲人,鼓励他们学双拼盲文;对中小学生,用双拼盲文教学。黄乃先生生前的文章对有步骤地推广汉语双拼盲文也有论述。他在《带调双拼盲文方案(草案)设计说明》(即后来的《汉语双拼盲文方案》)中说:“怎样实现这次盲字改革呢?会不会在一天早上,大家一觉醒来之后,发现盲书全改了字了,全都不认的了呢?绝不至于这样。文字改革是属于群众的大事,盲字改革是关系到每个盲人切身利益的事情,盲人群众在思想上没有充分酝酿成熟前,政府是不会采取这样的断然措施的。”(本段引文摘自黄乃先生编著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汉语盲文》)所以,“强行更替文字”也是不存在的。
由此可见,文字只是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并不是文化传承的全部,并且用先进的拼写体系替代落后的拼写体系,只能促进文化传承,绝不会影响文化传承;因此,顺应广大盲人同胞对盲文的新要求,改革盲文,重新塑造盲文的拼写体系,提高盲文的表意能力,增加汉语双拼盲文出版物,绝不存在什么文化断层,影响所谓文化传承的事情,反而更有利于中华文化传承。在现行盲文已经充分暴露其弊端,人们已经找到了带调双拼的盲文解决之道,并且这种解决之道已经为众多的盲人经过实践充分肯定了的情况下,仍然为维护现行盲文的拼写体系提出所谓“汉语盲文应当升级,但是,不能‘改革’”、“新中国盲人文化60年的积淀不能被浪费”以及“现在能够做的、应该做的唯有规范现行盲文标调使用细则,而不是再弄出一套新盲文”等说法,推出所谓国家通用盲文,只能把广大盲人继续束缚在陈旧的盲文拼写体系里永远不得前进,那才是真正损害盲人的文化利益的。
文章论点二:“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汉语盲文只能升级,不能‘换代’。要提升现行盲文品质,使之表音准确,能够承载盲文信息化。汉语盲文升级以现行盲文为基础是不得已的选择,并不是因为它的优点,而是它已经使用了60年这个事实,它负载了盲人文化。因此,现行盲文不能被抛弃。另一方面,现行盲文虽然有严重的缺陷,但不是致命的,其缺陷的程度被人为地夸大和扭曲了。尽管盲生、盲校教师对其满意度不高,但是现行盲文猜谜现象对盲人文化学习没有构成根本性的影响,60年的实践胜于雄辩。”
这里,文章提出了盲人文化的概念和盲人文化传承的问题。笔者认为,自从有残疾人那天起,残疾人个人的进步与成长始终是在全社会乃至全人类共同享有的科学文化成果的滋养下,实现其社会价值的;六十年来出版的各类盲文读物,同样也是全社会乃至全人类共享的科学文化成果的一部分,并非盲人专有。众多使用现行盲文的盲人实践充分表明,虽然读现行盲文几十年,对盲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在这一过程中,却遇到了很多阅读理解上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盲人的文化进步,这是在现行盲文条件下无法解决的。在现行盲文基础上演化来的国家通用盲文,虽然在逻辑上实现了每个音节都有调;但并不是直接标调,而是让读者通过规则还原出没有声调符号的音节是什么声调,这是不符合普通的阅读心理和盲文摸读心理的,也是违背文字应当具有明确性这一属性的要求的。
文章说,“60年的实践胜于雄辩”,这是不错的。以我本人为例,使用现行盲文没有六十年也有四十年了,其它方面不说了,单从现行盲文表意不如汉语双拼盲文这点来说,体会就相当深刻。因为职业的关系,我们会经常读到医学书中引用古人的话,而用现行盲文,不要说弄清楚所读的古文是什么内容了,就连其中单词的正确读音都无法确定,其它的就更无从谈起了;这不仅是我个人的体会,也是所有使用现行盲文的人们的共同体会,这就是“60年胜于雄辩的实践”。从这个意义讲,继续抱着所谓“新中国盲人文化60年的积淀不能被浪费”而保持现行盲文的拼写体系又有什么积集意义呢?
是否有利于理解阅读内容,这是衡量一种文字的核心标准。现行盲文在指引读者理解阅读内容方面是存在严重问题的,而文章却说:“现行盲文虽然有严重的缺陷,但不是致命的,其缺陷的程度被人为地夸大和扭曲了。”既然缺陷是严重的,但却又不是致命的,那么现行盲文的缺陷是被谁人为地夸大和扭曲了呢?又是怎么夸大和扭曲的呢?既然是人为夸大和扭曲,“尽管盲生、盲校教师对其满意度不高,但是现行盲文猜谜现象对盲人文化学习没有构成根本性的影响”,为什么又要重新修订现行盲文,搞隐性标调呢?
事实上,汉语双拼盲文的科学性和优越性,不仅是广大盲人群众通过学用两种盲文的对比深切体会到的,而且也是从事文字研究的学者们无法公然否定的。迄今为止,除了说汉语双拼盲文难学这个根本不存在的理由和强加在汉语双拼盲文身上的一些不实之词外,我们并未看到什么人从学术角度令人信服地指出汉语双拼盲文存在什么严重的或致命的缺陷;相反,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人们对汉语双拼盲文的正面的充分肯定。带调双拼的成功实践,不仅使汉语盲文摆脱了猜音猜意的低级形态,也给整个汉语拼音文字的研究提供了有益借鉴,字字标调已成为研究和使用拼音文字, 人们的共识。这种情况下,坚持现行盲文的人们不得不对现行盲文作出调整,以期通过隐性标调实现现行盲文字字标调;但由于现行盲文的先天不足,这种调整正如有人说的那样:是在旧房子里搞装修。既然是在旧房子里搞装修,现行盲文固有的缺陷就无法客服甚至比原来更为凸显,国家通用盲文遭到人们吐槽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关于《国家通用盲文方案》,笔者通过两篇文章,分别从拼写体系和指导思想两方面分析了《国家通用盲文方案》存在的问题,这些分析绝非凭空杜撰,而是建立在《现行盲文方案》、《汉语双拼盲文方案》、《国家通用盲文方案》的学用实践基础上的分析思考;广大关心盲文问题的读者也同样要对这几种盲文方案多学多用,以实践为基础,对两篇文章提出的观点予以验证,以实践为基础,以理性客观的态度,科学严谨的精神观察和思考中国的盲文问题。《国家通用盲文方案》的课题经历了十多年的研究,作了许多分析论证工作,但为什么推出后却遭到广大盲人的质疑和吐槽呢?根本原因是指导思想和研究方向发生了偏差。指导思想和研究方向发生偏差的具体表现是:否认汉语双拼盲文的先进性,否认广大盲人群众接受汉语双拼盲文的意愿,否认盲人群众充分肯定汉语双拼盲文的事实。实践已经证明了现行盲文是一个落后的汉语盲文拼写体系,它存在种种弊端,但维护现行盲文体系的人们却未就盲文问题在既懂现行盲文,又懂双拼盲文的盲人中进行充分调研便提出所谓“不伤筋动骨”,以现行盲文为基础,吸收两种盲文(现行盲文和汉语双拼盲文)的优点搞字字标调。虽然研究过程中借助了诸如语料数据库等为依据,但由于指导思想和研究方向发生偏差,仍然不能解决人们在学用国家通用盲文过程中提出的各种问题或质疑;不但没能解决现行盲文字字标调与节约篇幅的矛盾,反而加剧了这一矛盾,增加了盲文读物占用的篇幅。
科学哲学理论认为,一种新的理论或方法要替代原有的旧理论或旧方法,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这个新的理论或方法,不但能够解释原有旧理论能够解释的问题,能够完成旧的方法可以完成的任务,而且还必须能够解释旧的理论不能解释的问题,完成旧的方法不能完成的任务。这是我们衡量所有的理论和方法是新还是旧,是先进还是落后的标准,而不是简单地从时间先后或哪种方法知道的人多或用的人多去判断孰新孰旧,孰优孰劣。汉语双拼盲文之所以应运而生并受到广大盲人群众的充分肯定,是因为在现行盲文这个旧的体系下,找不到能克服它存在的种种弊端的方法,必须突破字母国际化、一符一母这些旧思想的束缚,重新寻找新的解决之道;这个解决之道就是借鉴日本盲文以点位表示语音要素的经验,走带调双拼的道路,实行声介合一,韵调合一,声韵同形等新的设计理念,根据汉语语音特点安排汉语盲文的字母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设计出的《汉语双拼盲文方案》不但可以两方内清晰地标注出汉语语音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和轻声,无须联系上下文猜测音节声调,有缩写和简写,大幅度地减少盲文读物的篇幅,而且创造了哑音定字法,可以明确词语中某个音节的汉字,因而取得了成功。而《国家通用盲文方案》则是在所谓“新中国60年盲人文化不能被浪费”、“学新识旧,会旧懂新”以及“现在能够做的、应该做的唯有规范现行盲文标调使用细则,而不是再弄出一套新盲文”等保守思想的束缚之下,以经实践证明存在诸多问题的现行盲文体系为基础,本着对现行盲文进行改良的想法搞出来的;并且在汉语双拼盲文已经成功地实现了两方之内字字标调的情况下,坚持认为字字标调是一种奢侈和矫枉过正(见《国家通用盲文自学辅导手册》),这是它之所以不但无法与《汉语双拼盲文方案》相匹敌,而且加剧了现行盲文拼写体系中的各种矛盾的根本原因。我们认为,把这样一个从理论到方法都存在诸多问题的盲文方案作为全国统一的盲文推行全国,并且终止提供一切汉语双拼盲文读物,损害了盲人的文字权益,人们不知道还要再在这个旧的体系中摸爬滚打多少年才能重新回到带调双拼的正确道路上来,这对中国汉语盲文的发展是一个重大挫折。
“文化传承”说的实质在于淡化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它将引导人们抛弃先进,秉持落后。研究盲文问题多年,观察到一个突出的现象是,汉语双拼盲文推行受阻,根本原因不在于盲人群众这边,而在于一些从事盲人教育和盲人工作者那里。由于认识上的原因,我们常常会听到看到一些否定汉语双拼盲文的言论,而这些言论往往初看起来似乎很有道理,因而有些盲人受其影响,影响了他们的盲文观。要解决如何看待盲文改革,如何认识汉语双拼盲文的先进性,如何认识现行盲文的缺陷,如何认识盲人群众在盲文改革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这才是消除盲文改革阻力的根本性问题。因为认识上的问题,致使汉语双拼盲文推广不利,汉语双拼盲文的普及程度不高,双拼盲文读物较少,真正了解汉语双拼盲文的人比了解现行盲文的人相对较少,而不是盲人不愿意接受汉语双拼盲文;恰恰相反,所有真正学会了汉语双拼盲文的盲人相当拥护汉语双拼盲文。实践充分证明,盲文改革必须触及盲人使用盲文遇到的实际问题,必须面向全体盲人群众;盲人群众在盲文改革的问题上必须有充分的发言权,必须成为盲文改革的实践主体;只有这样,中国的盲文改革才能取得全面彻底的成功。
本文完成于2019年9月,修改于2021年8月。

来自:掌上乐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84

帖子

55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558
32#
发表于 2021-9-20 12:29:32 | 只看该作者
<
32楼 冰红茶说:回25楼贝多芬
不思进取,不尊重科学,思想僵化,还能找出这么冠冕堂皇的理由,说白了这就是,既要做表子又要立牌坊的典型表现。
本帖来自爱盲客户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4305

帖子

9719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9719
33#
发表于 2021-9-20 15:52:04 | 只看该作者
<
33楼 Satan说:回9楼最浪漫的小雨
我不知道有没有所谓的盲文扫描,单从现有科技的识别精度来看,不管哪种盲文都没有难度,别说绝对难度,就连相对难度都不存在。同样,你可以对比标准印刷体的汉字的体积和复杂程度,那吊打盲文不知道多少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爱盲论坛  

GMT+8, 2024-11-25 12:36 , Processed in 0.067302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