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楼 铁鞭01说: 2.增强肌肉耐力增强肌肉的耐力,使肌肉能够维持长时间的收缩。
3-为其他相关训练做准备 通过肌力训练使肌力增强,为以后的平衡、协调、步态等功 能训练做准备。
(-)肌力训练方法分类
1•按照训练目的分类可分为增强肌力训练和增强肌肉耐力训练两种。人体肌肉纤 维分为两大类型:I型肌纤维和n型肌纤维。I型肌纤维,又称为慢肌纤维或慢收缩氧化型 纤维肌,含肌原纤维较少,含线粒体和肌红蛋白较多,支配它的运动神经元较小,周围毛细 血管丰富,氧化酶活性较高,糖酵解酶活性较低;主要依靠有氧代谢供能,其收缩较慢、产 生的张力较低,但持续时间长、不易疲劳,是做低强度运动及休息时维持姿势的主要动力。 I[型肌纤维又称为快肌纤维,主要是Hb型纤维(又称快收缩酵解型纤维),含肌原纤维较多, 含线粒体和肌红蛋白较少,支配它的运动神经元较大,周围毛细血管较少,氧化酶活性低, 糖酵解酶活性高;依靠ATP分解及糖无氧酵解供能,其收缩快、产生张力高、易疲劳,是做 高强度运动时的主要动力。
肌肉收缩强度的不同,参与收缩的肌纤维亦不同,肌肉训练的效果亦不同。收缩强度 相当于最大收缩强度的40%时,肌肉的运动单位募集率较低,且主要募集I型肌纤维,对增 强肌肉耐力有效;收缩强度进一步增加时,肌肉募集率增高,Ua、Hb型纤维也依次参与收 缩,此时对增强肌力有效。因此当训练目的为增强肌力时,应加大负荷量以募集更多的肌 纤维收缩,同时加快运动速度及缩短训练时间;而以增强耐力为目的时,则负荷量应相对减 小,重复次数应增加,训练的时间应延长。
2. 按照肌力大小分类 可分为传递神经冲动训练、助力训练、主动训练、抗阻力训练、 渐进抗阻训练等运动方法。0〜1级肌力时,可采用传递神经冲动训练和被动训练;1〜3级 肌力时,可采用助力训练;3级以上肌力,可行主动训练;4~5级肌力时,可行抗阻训练。
3. 按照肌肉收缩的方式分类可分为等长训练、等张训练和等速训练。
第二节肌力训练的基本原则与临床应用
—、基本原则
(-)抗阻训练原则
训练中施加阻力是增强肌力的重要因素。阻力主要来自于肌肉本身的重量、肌肉在移 动过程中所受到的障碍、外加的阻力等。因此,当肌力在3级以上时,应考虑采用抗阻训练 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增强肌力的目的。
(~)超量恢复原则
超量恢复(muscle super-compensation principal)是指肌肉或肌群经过适当的训练后, 产生适度的疲劳。肌肉先经过疲劳恢复阶段,然后达到超量恢复阶段(图6-1)。在疲劳恢 复阶段,训练过程中消耗的能源物质、收缩蛋白、酶蛋白恢复到运动前水平;在超量恢复阶 段,这些物质继续上升并超过运动前水平,然后又逐渐降到运动前水平。所以,当下一次训 练在前一次超量恢复阶段进行,就能以前一次超量恢复阶段的生理生化水平为起点,起到 巩固和叠加超量恢复的作用,逐步实现肌肉形态的发展及功能的增强。
124
肌力训练技术V
第六章E
图6-1題量恢复原则示意图
(三)注意事项
按照肌肉练习的超量恢复原则,在训练时应该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 肌肉训练时要引起一定肌群的适度疲劳因为无明显的肌肉疲劳也就无超量恢复出 现,肌肉训练就难以取得明显的效果。但是,训练中切忌出现过度的疲劳,由于过度疲劳会 对较弱的肌肉造成损伤,因此训练中应严密观察。过度疲劳的表现为:运动速度减慢、运动 幅度下降、肢体出现明显的不协调动作、或主诉疲乏劳累;一旦出现以上情况,应立即停止 训练。另外,在肌力增强训练后,却反而出现了肌力下降的现象,表明前段的训练强度过大, 肌肉出现了过度疲劳,此时应减少运动强度或停止训练一段时间。
2. 肌肉训练要掌握适宜的训练频度尽量使后一次训练在前一次训练后的超量恢复阶 段内进行。训练间隔时间太短,肌肉疲劳尚未完全恢复,继续训练将加重疲劳,会引起肌肉 劳损;间隔时间太长,超量恢复已消退,无法巩固和叠加超量恢复,使肌力得不到增强。因 此,合理的训练频度应为每天1次或隔天1次。
二、肌力训练的基本方法
肌力训练前需进行徒手肌力评定(manual muscle testing, MMT)或采用专业肌力测定器 械进行评定,评定完成后根据情况进行肌力训练,常用的肌力训练方法如下。
(-)传递神经冲动训练
1. 适用范围 适用于肌力0〜1级的患者。常用于中枢和周围神经损伤引起的肌肉瘫 痪,如脑卒中后软瘫期、臂丛神经损伤后上肢肌肉瘫痪。
2. 训练方法 引导患者做主观努力,通过意念的方式,竭力去引发瘫痪肌肉的主动收 缩。此时患者大脑皮质运动区发放的神经冲动,通过脊髓前角细胞向周围传递,使瘫痪肌 肉逐渐恢复功能。这种主观努力可以活跃神经轴突流,增强神经营养作用,促进神经本身 的再生。
(二)助力训练
1. 适用范围 适用于肌力1〜3级的患者。此时,肌力较弱尚不能独自主动完成运动, 开始进行助力训练,可以逐步增强肌力。注意在训练时,应随着肌力的恢复不断地改变辅 助的方法和辅助量。常用于中枢和周围神经损伤后肌力有一定程度恢复的患者,骨折术后 早期需功能训练的患者。
2. 训练方法常用的助力训练方法有以下几种。
125
2第六章
A肌力训练技术
(1) 徒手辅助主动训练:利用治疗师的手法,不需要任何器械的帮助。当肌力为1级或 2级时,治疗师帮助患者进行主动运动。例如:当股四头肌肌力为2级时,让患者侧卧位,训 练侧下肢在下方,膝关节屈曲;治疗师面向患者站立,一只手托起上方下肢,让患者主动伸 展下方下肢的膝关节,同时治疗师的另一只手在下方下肢小腿后方稍加辅助力量;随着肌 力的改善,进行辅助量的精细调节,以增强训练效果。该训练方法的缺点是治疗师与患者 呈一对一的训练模式,比较费时费力。
(2) 滑面上辅助主动训练:在光滑的板面上利用滑石粉或小滑车等方法,减少肢体与滑 板之间的摩擦力,进行滑面上的辅助训练;同时,也可通过垫毛巾或加大滑板的倾斜度等方 法,加大摩擦力在滑板上做滑动训练。此训练是在肢体克服一定阻力下进行的,训练难度 高于徒手辅助主动运动和悬吊式训练法。
(3) 滑车重锤的主动训练:以上两种运动均是在水平面上进行,而滑车重锤训练是在垂 直面上用滑车、重锤来减轻肢体的自身重量。此方法主要适用于靓、肩、膝等大关节的肌 力训练,不适用于手指、腕、肘和踝等关节的训练。
(4) 浮力辅助主动训练:指在水中进行的一种辅助主动运动,可利用水对肢体的浮力或 漂浮物,以减轻肢体重力的影响。
(三) 悬吊训练
1. 适用范围 悬吊训练属于一种助力训练方法,主要适用于肌肉肌力1〜3级的患者。
2. 训练方法 利用绳索、挂钩、滑轮等简单装置,将运动的肢体悬吊起来,以减轻肢体 的自身重量,然后在水平面上进行训练。训练时,可利用变化的体位和不同位置的滑轮、挂 钩等设计出各种各样的训练方法。如训练股四头肌的肌力时,患者侧卧、患侧肢体在上;在 膝关节垂直方向的上方置一挂钩,用吊带在踝关节处固定,用绳索使小腿悬空;让患者完成 膝关节的全范围屈伸运动,动作宜缓慢、充分,避免下肢借助惯性做钟摆样动作。训练时治 疗师要注意固定大腿,以防止摇摆、降低训练效果;并随着肌力的改善,调节挂钩的位置、 改变运动面的倾斜度、用手指稍加阻力或用重锤作阻力,以增加训练难度。
(四) 主动训练
1•适用范围 适用于肌力达3级以上的患者。并且需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调整训练 的速度、次数、间歇。
2.训练方法 训练中应取正确的体位和姿势,将肢体置于抗重力位,防止代偿运动。
(五) 抗阻训练
1. 适用范围 适用于肌力已达到4级或5级,能克服重力和外来阻力完成关节活动范 围的患者。
2. 训练方法 具体做法与辅助主动运动的形式相同,利用徒手、滑车、重锤、弹簧、重 物、摩擦力、流体阻力等作为阻力。常用的训练方法有以下几种:
(1)徒手抗阻力主动训练:固定位置与辅助主动训练形式相同,固定关节近端。阻力的 方向与运动的肢体成直角,根据训练要求,阻力的部位与姿势应适当变换。加阻力时不可 过急,宜缓慢,使运动中的肌肉收缩时间延长,一次动作2〜3秒完成,开始时在轻微阻力下 主动运动10次,然后加大阻力,使肌肉全力收缩活动10次,可做向心性等张收缩,也可做 离心性等张运动及等长运动。对骨折患者,要注意施加阻力的部位,保护骨折固定的部位, 阻力不可过大,以免影响骨折恢复。
126
肌力训练技术V
第六章2
(2) 加重物抗阻力主动训练:直接用手拿重物或把重的东西系在身体某部位进行练习。 如做膝伸展运动时,把沙袋固定在踝部进行练习。
(3) 重锤与滑车抗阻力主动训练:此方法用重锤作阻力,用滑车改变牵引的方向;牵引 方向与肢体成90。直角,使肌肉产生叢大力量;无论是向心性或离心性收缩,运动速度不宜 过快,肌肉收缩到最大后停2〜3秒,每个动作都需缓慢进行。
(4) 弹簧抗阻力主动训练:用弹簧的弹性作阻力进行肌力训练。
(5) 摩擦阻力抗阻主动训练:由于摩擦阻力难以控制、不稳定、不易量化,所以,该训练 不是抗阻运动的常用方法。
(6) 水中抗阻力主动训练:水的浮力可协助运动,对抗水浮力的运动属于抗阻训练,还 可在肢体末端拴上一定重量的物体,向下方运动,以克服水对重物的浮力进行训练。
(六) 等长训练
1. 适用范围 根据肌力的恢复程度,2~5级肌力的患者均可进行等长收缩运动训练。 常用于骨折内固定术后早期、关节置换术后早期、骨折石膏外固定后。
2. 训练方法 研究证明,20次/组、每次肌肉持续6秒的等长训练,其效果明显优于3 次/组、每次持续6秒的训练。
(1) “tens”方法:即每次肌肉收缩10秒后休息10秒,重复10次为一组,每次训练10 组,这种训练方法对肌力恢复更为有效。
(2) 多角度等长训练(multi-angle isometric exercise, MIE):是在整个关节活动范围内, 每隔20。做一组等长训练。此法的优点是可以克服等长训练的角度特异性,扩大等长练习 的作用范围,能在可任意设定关节角度的等速训练器上进行;可在训练时避开“疼痛弧”,选 择在“疼痛弧”的两侧进行多角度等长训练;可通过等长训练的生理溢流作用,促进对“疼痛 弧”处的肌力恢复。多角度等长训练可采用“tens”原则,即每间隔20。〜30。选择一个角度, 每个角度用力收缩10秒,休息10秒;重复用力收缩10次,共训练5〜10个角度(依据不同 的关节)。用力收缩时,开始2秒迅速达到所需力矩值,然后保持该力矩值6秒,最后2秒逐 渐放松。
(3) 训练的形式:①徒手等长运动:受训肢体不承担负荷,而保持肌肉的等长收缩活动; ②肌肉固定训练:适用于固定在石膏中的肢体,要求肌肉收缩时不能引起关节的运任何动, 如股四头肌在伸展位石膏固定的情况下,进行等长收缩练习;③利用器具:可利用墙壁、地 板、肋木和床等各种固定不动的器械和物品,保持肢体肌肉长度不变进行等长训练。
(七) 等张训练
1. 适用范围:根据肌力的恢复程度,3〜5级肌力的患者均可进行等张收缩运动训练。
2. 训练方法
(1) 等张训练的基本方法:该法是直接或通过滑轮举起重物的训练,如举哑铃或沙袋、 拉力器等训练。其特点是所用重物的绝对重量不变;但是,由于运动中肢体杠杆位置的改 变,阻力和肌力作用于关节旋转中心的力臂会有改变,而二者的改变不一致,所以当肌肉收 缩处于相对不利的条件下,可使其抗阻能力减弱,且只能选用较小阻力,因而影响训练效果。
(2) 渐进性抗阻训练法:用等张训练增强肌力的关键在于较大的阻力,做最大收缩或 接近最大收缩的训练,此法遵循大负荷少重复的原则。Delorme渐进抗阻训练法:先测出训 练肌肉连续10次等张收缩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荷,称为10RM (10-repetition maximum)=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