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局通栏广告

爱盲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651|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史记 袁隆平传

[复制链接]

2137

主题

6702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877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5-24 15:51: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天涯过客说:
袁隆平,江西人,国士也。庚午岁(1930年)生于北平,故名中曰“平”。接生者,林巧稚也。兄弟姊妹六。
幼时随父母游平津、九江、赣州、汉口。
居汉口时,一日游田庄,绿树村边合,桑麻瓜果多,时有电影曰“摩登时代”,尽见农庄之美,牛乳随意饮,葡萄窗外结,袁公目此,大为慨叹,曰:“吾之平生,当在田园稼穑间也”。
遂以农为志。
抗战起,遂举家自湖南迁重庆。十九岁,入相辉学院,修农学。
数月,天下更始,学堂易名曰西南农学堂。
袁公虽书生,然有武勇,能于波上称雄,尝为湖南游泳勇将。数年,高丽战事起,乃欲从军,鏖战长空,无何,国家以大学骄子甚稀,不可轻征沙场,遂止。

袁隆平读大学期间拟招为空军飞行员,同学欢送时合影
二十三岁,置于安江农校。
夫中华之大,无逾于食也,食中之大,水稻逾半焉。上古时,有神农授五谷,故民始安于稼穑。至于大宋,仁宗称圣,乃引占城稻入中土,故天下粗安。
嗟乎,中华之安,以粮为大业。
彼时袁公,从三五学子,顶星辰日月,行于田里,见稻苗清秀,闻稻花清香,赤足入泥,手秉稻叶,眼观稻穗,心思粮仓,口言天机,默然有得。
一日,忽于垄亩中得一野稻,其种为甲,然其子为乙,所授之粉,乃他种之粉也。袁公大喜,曰:“噫,天地间亦有此天成杂交乎”,奉之若灵,栽于田间,去其雄花,授以他粉,小成。
遂为文曰:“若得稻粮大增,当以杂交为法,斯为新术,他日大行于天下,可饱苍生之腹”。
虽当时不过区区数株,然于袁公而言,已有大盛之势。
然其理如此,其术则渺茫,天涯茫茫,海角渺渺,佳种何在?
乃往天涯海角。
三十六岁,居海南,伏首于斯,以为终生之事功。同力者,李必湖,尹华奇,皆袁公弟子。
四十岁,乃于琼岛获异种,曰“野败”,此前寻此种千百回不得,乃于天涯海角得之。
野败既得,乃杂育其种,广植天下,曰重庆,曰云南,曰广西,曰广东,袁公亲裹粮米,自携干肉,乘南北之车,泛东西之舟,肤黧黑,肢胼胝,早岁京师少年,今俨然一农夫。
袁公之文既闻,有识者曰:“此大功德也”,郡县遂上报,国家亦知其乃千秋之业,遂以特制护之。
民间纷纷,皆曰:“有异人者,不知何许人也,能改良稻种,使天下人饱饭,今天试栽于某地,大兵护之,不得擅近”。
袁公身许苍生大业,过而立而不得娶,尝中意某女,同事也,然有缘无分。同事惜之,乃荐女子邓则,袁公女弟子也。结连理。
当时夫人在赛,袁公径入球场,牵夫人衣袂曰:“我欲娶卿,可乎?”夫人腼腆,曰:“今正球赛,可许他日”,袁公曰:“与卿有缘,何必他日,今即行”,乃引夫人出,急趋官府,领婚契。
新婚,又牵夫人袖,曰:“吾与卿为侣,当击水中游”,乃畅游。亦奇事也。
其豪迈如此。
四十三岁,杂交三系始见于天下。
袁公之为人,无伟岸之躯,且奔波田里,炎蒸霜雪,无冠盖之气,公卿之度,拙仆一田家翁也。某夕,太夫人与袁公语,皆用英语,记者大惊,曰:“令堂亦识外语乎”,袁公曰:“吾父吾母,皆为读书人,区区英文,不足相惊”。
历十二载,杂交初成,乃大盛于天下,至于丁卯(1987),植种十一亿亩,稻增两千亿斤。
至此,我中华自去饥远矣。



八十岁,又育抗虫稻,可免药虫之苦,众疑之,袁公乃曰:“吾可先食”。
八十九岁,授大国士,当时袁公凛凛,目炯炯,身虽中等,然自有松柏之节,虎姿龙像,世人仰望,曰:“袁公在,吾食无忧矣”。
或问:“袁公年几何?”
袁公笑曰:“吾九零后也”。
中华地大,然可为田者不多,除却流沙雪山,岩山瘠岭,田亩今曰十八亿亩,而美利坚为三十六亿亩,天竺国为二十二亿亩,故中华大事者,粮第一。四十年来,民不愁食,袁公之力多焉。
辛丑岁(2021年)夏,小满后一日,袁公升遐于长沙,年九十一。天下同悲,识与不识,皆痛惋之。
是日,吴孟超院士亦逝。
太史刘曰:
袁公者,所谓天赐中华也,盖神农氏之苗裔乎?可曰“神农公”也。
人不可一日无粮,国不可一岁无农,盛世繁华,佳人豪杰,若无此区区颗粒,则一切空谈,无非烟云。
中华幸有袁公,袁公幸得其时,故能岁岁大地谷满,南北稻花香溢,能长星远探,能沧海行舰,能贸易得富,能山河增色,亦袁公手中一稻所助也。
袁公往矣,然论天下英雄,侠之大者,无过袁公,若无袁公,英雄富贾巨星不过饿殍,若不知袁公之恩,则枉为生人也。
本帖来自安卓秘书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7

帖子

2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6
沙发
发表于 2021-5-24 15:56:4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沙发 三峰大药说:


1930年的袁隆平和母亲、哥哥


家庭是孩子最好的学校,而父母则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面,女性扮演的更多的角色就是相夫教子,因此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袁隆平的母亲华静是伟大的,因为她培养了一位为全人类作出了卓越贡献的无双国士。那么,袁隆平和母亲之间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先生家世

青年袁隆平


袁隆平祖籍江西德安,县城南郊坡上的青竹畈,袁隆平先祖从明朝开始世代在此躬耕陇亩,繁衍生息。


后来在太平军起义的战乱中,因偶然的机会,曾祖父袁繁义和其他三位弟兄们得到了一笔意外之财——那是押运饷银的清兵遭遇太平军的追杀而舍弃的银钱。几兄弟从此弃农经商,家道也由此兴旺起来。到清光绪己丑年间(1889),四兄弟离开了青竹畈,去到德安县城发展。由于经营有方,家道日盛,到了袁隆平的曾祖父袁繁义时,特别重视后代的教育培养,子孙们也不负众望,个个成才成器。


祖父叫做袁盛鉴,是清代一位举人,后毕业于江西地方自治研究所。他在民国时期曾任德安县知事存记(县政府秘书长)、被当选为江西省第一届议会议员,历任德安县高等小学校长、农会会长,广东琼崖行政长官秘书长、文昌县(今海南省文昌市)县长等职。


父亲袁兴烈出生于1905年,任过县高等小学校长、督学。后就读于南京东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在北平铁路局当高级职员,是一位具有爱国心的正直的知识分子。抗战爆发后,袁兴烈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一次和商人朋友共同捐献了五百多把大刀给冯玉祥的部队,他还帮助抗日部队运送军械、给养。后来,因平汉铁路被日寇占领,他毅然弃笔从戎,参加了西北军,在抗日烽火中成为孙连仲将军的一名上校秘书。抗战胜利后,父亲在南京政府中任侨务科长。新中国成立前夕,他回到曾生活了八年的重庆,当了一名寓公。



袁隆平(左)和母亲


袁隆平的母亲华静,原名华国林,出生于风景秀丽的江苏镇江的一个富商家庭,从小在在江苏镇江英国教会学校读书,接受西方礼仪和文化艺术教育,贤惠善良,酷爱花卉,并讲得一口娴熟流利的英文。这位贤良的知识女性非常喜欢哲学,喜欢读英文版尼采的哲学著作,喜欢尼采的文字和激情。她说,尼采的所有文字都被激情的火烧得通红,烧得灼灼逼人。在尼采的作品里,绝对找不到语言的泡沫。华静高中毕业后,在安徽芜湖教书期间,认识了袁兴烈并结为伉俪。


1930年9月7日(庚午年农历七月初九),袁隆平在协和医院呱呱落地,接生员是林巧稚大夫。1930年是马年,袁隆平属马。


毕业于东南大学中文系的父亲按照袁氏家族“字辈”的排列,确定自己的儿子们的辈分为“隆”字辈,加上这个儿子出生地为“北平”,便给儿子取名为“袁隆平”。袁隆平兄弟五人,五人按年龄大小排列:隆津、隆平、隆赣、隆德、隆湘,因为袁隆平排行第二,家里就取小名为“二毛”。


调皮孩子

少年时代的袁隆平(左)



在祖父母的眼中,袁隆平这匹“小马驹”不是那么顺眼,有时还显得笨拙。要他拿碗,碗被摔坏;要他取杯子,杯子掉在地上;穿的小长袍不是被扯破就是被火烧了一个窟窿。此外,他还好动,经常制造麻烦,屡次被长辈惩罚。


三岁时,他看见祖母抽水烟,那“咕噜咕噜”冒水泡的声音令他十分好奇。他趁祖母不注意,也拿着水烟壶吸了起来,结果辛辣的烟水灌进嗓子,呛得他咳嗽不已,难受之时,他把水烟筒扔在地上,水烟筒顿时七零八落,被祖母发现后用烟杆敲了脑袋。


一日,他发现家里床底下有一个小坛子,内装有荞麦粉。这时候,他刚好有点饿了,于是想把坛子拿出来挖一几勺吃。结果,坛子被他打翻了,荞麦粉如雪花般腾飞起来,他的小脸、小身段,均变成白色的了,成为一个小雪人,他又被大人打了一顿。


一次,他发现木匠常常把铁钉含在嘴里,觉得很新奇,便也学着在嘴里衔一枚铁钉,在地上学孙悟空翻筋斗,没想到铁钉被他误吞入肚中,为了救治他,家里忙成一团。


小时候,小袁隆平像这样闯祸的事情不胜枚举,经常被大人教训。


母爱深沉
后排为从左到右袁隆平、袁隆津,前排为从左到右袁隆湘、袁隆德


有道是:调皮的孩子聪明。随着三位弟弟的诞生,家里的孩子需要照顾。母亲决定辞掉工作,把平生所学和积累的教育经验,全部施之于孩子们身上。她十分重视孩子的品德教育,因材施教地开发孩子们的智商。她常说:“孩子的智商如同一座宝库,只有品德和情操才是打开这座宝库的钥匙。”这样,袁隆平兄弟在家人的关照下,尤其是在母亲的培育下健康成长。


每天,华静把孩子们聚集在一起,教他们说英语,用童话故事来激发他们对知识的兴趣,启迪他们的心智,寓德育于其中。


有一次,华静给袁隆平讲故事:“从前,有一只胖胖的狐狸,一天,它正在觅食,忽然听见院里一群鸡在唧唧喳喳地叫着,馋得胖狐狸直流口水。于是,它便四处寻找起来。终于,它发现了一个小洞,从洞口望去,一只只母鸡又肥又胖。可是洞口太小了,胖狐狸那肥胖的身躯没有办法进去,为了吃到鸡,胖狐狸便绝食了五天,饿瘦后从那个小洞钻了过去,并贪婪地吃光了小院里所有的鸡,这时,它发现自己那吃得鼓鼓的大肚皮无法钻出那个小洞。无奈之下,它只好又绝食五天,再次瘦回去。结果,回到院墙外的狐狸,依旧是原来的那只狐狸。”当时的袁隆平只是被故事的情节所吸引,当长大成人以后,他才渐渐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善良的母亲是在用这则故事教育她的儿子,要学会节制自己的欲望。


母亲还告诉他,我们吃的粮食是从土地里长出来的,我们穿的衣服是用从土地上收获的棉花织成的布做的,我们住的房子是用土烧成的砖盖起来的……总之,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土地。所以说,土地是生命之源。袁隆平听懂了母亲的话,悟出了其中的道理,所以,他自童年时代起便开始对土地有着一种神圣的敬意。


袁隆平是家中最爱动脑筋提问的一个。他从母亲那里学会了英语,为未来进行科研和走向国际舞台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从母亲那里,他知道了神农氏,让他从小就树立了研究农学的远大理想;从母亲那里,他初步了解了德国哲学家尼采的“行动哲学”,务实成为他科研的行动准则。


袁隆平说:“我家兄弟姊妹六人,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我父亲对我们的教育从未有过丝毫的放松,不管辗转到哪里,都把我们送进学校读书。我母亲是当时少有的知识女性,我从小就受到她良好的熏陶。我的英语是我母亲发蒙的,很小时我就跟着她念:Thisisabook.Howareyou…后来上学,我的英语从来不复习就都是高分,我觉得很容易,因为我有基础。母亲对我的教育影响了我一辈子,尤其在做人方面,她教导我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她总说,你要博爱,要诚实。我们家自曾祖起,就有一个重视教育的好传统。我生长在这个家庭中很幸运,是这一传统的受益者。”


重视英语
1953年,袁隆平读大学期间拟被招为空军飞行员,同学欢送时合影


华静毕业于教会学校,英语很好,她对小袁隆平进行的英语启蒙对他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来在重庆时,华静把少年袁隆平送入重庆博学中学,该中学是英国基督教伦敦会创办的教会学校。这所学校坐落在重庆市郊南岸黄角垭背风铺。校舍十分简陋,除一栋学生宿舍属半砖瓦半土墙结构外,其余房屋都是用竹片敷上黄泥建成的。但这里是一处风景美丽的山林,四季鸟语花香。博中的姊妹学校懿训女中也建在这里,彼此毗邻,袁隆平经常听到随风送来女中唱诗班优雅的歌声,很令人神往。虽是教会学校,学校里的宗教活动并不多,信教与否,完全自觉自愿。


博学中学的校长胡儒珍博士,毕业于香港大学,称得上是一位教育家。他不仅对学生在学习上的要求很严,而且要求品德、学习、文体全面发展。因此,学校经常开展文娱、体育等方面的活动。袁隆平在这些方面的受益也不浅,喜欢各种球类运动,尤其游泳一直是我的强项,晚年的他还非常爱好音乐和游泳活动。


重视英语教学,是教会学校的特点之一。不但英语由外国人教,物理、化学也是外国老师用英文讲课。其他课程不及格可以补考,但英语不及格就得留级,因此,学校学英语的风气特别浓厚,老师也很讲究教学方法。在那种几乎全是英文的环境中学英语,袁隆平当时达到了看英文电影百分之八九十都听得懂的程度。


袁隆平现在之所以能在频繁的国际学术活动中运用英语进行交流,诸如学术讨论会、合作研究、技术指导和宣读论文等等,主要是母亲和母校给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感恩之情

袁隆平大学毕业前留影


英语帮了袁隆平的大忙……


上大学时,袁隆平的成绩并不拔尖。在西南大学校史馆中保留了他大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的各科成绩:国文64分,植物学65分,他良好的成绩则是地质学88分、农业概论88分、气象学84分,达到90分以上的只有英文93分。


1962年当袁隆平在《参考消息》上读到沃森、克里克因为DNA双螺旋模型获得诺贝尔奖的消息,立即前往北京农科院向专家求教,并阅读英文文献,因而水稻育种新的研究思路悄然出现在这个少有束缚的头脑中。袁隆平院士用“拴死在一棵树上”这样朴实、形象的语言生动地说明了“范式陷阱”的存在:“幸亏我猛醒得早,没有拴死在一棵树上。”


1979年4月,在位于菲律宾的拉斯巴诺斯(LosBanos)国际水稻研究所,召开由二十多个国家两百多位科学家参加的国际水稻科研会议,袁老应邀在会上宣读论文。


这是袁隆平第一次出席国际性会议,他早就用英文写好题目为《中国杂交水稻》的论文。按照会议安排,每组有两名专家发言,一人宣读论文,一人即席答辩。


袁隆平的论文由国际水稻所理事林世成研究员宣读,他自己即席答辩。袁隆平以准确流利的英语回答专家们提出的问题,对答如流,震动全场。大家在公认中国的杂交水稻研究和推广应用已居世界领先地位的同时,称赞袁隆平的英语也是一流水平!


在“2012年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与种业发展高峰论坛”上,袁隆平也用英文发表了演讲,向来宾介绍了我国超级杂交水稻研究的进展及成果。那次,他在专业上的观点和精湛的英语水准同样征服了中外来宾。


袁隆平忆母亲:没有母亲的教育,无法想像……


2015年,袁隆平写给母亲的《妈妈,稻子熟了》一封信中写道:妈妈,每当我的研究取得成果,每当我在国际讲坛上谈笑风生,每当我接过一座又一座奖杯,我总是对人说,这辈子对我影响最深的人就是妈妈您啊!无法想象,没有您的英语启蒙,在一片闭塞中,我怎么能够用英语阅读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文献,用超越那个时代的视野,去寻访遗传学大师孟德尔和摩尔根?无法想象,在那个颠沛流离的岁月中,从北平到汉口,从桃源到重庆,没有您的执着和鼓励,我怎么能够获得系统的现代教育,获得在大江大河中自由遨游的胆识?无法想象,没有您跟我讲尼采,讲这位昂扬着生命力、意志力的伟大哲人,我怎么能够在千百次的失败中坚信,必然有一粒种子可以使万千民众告别饥饿。他们说,我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我知道,这粒种子,是妈妈您在我幼年时种下的!

来自:论坛助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7

帖子

2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6
板凳
发表于 2021-5-24 15:58:4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板凳 三峰大药说:
正如那句话:“有些人,伟大到我们以为,他们没有生老病死……”5月22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爷爷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如果要用一句话评价袁隆平爷爷的贡献,可以说:他来的时候,共和国大部分人都还吃不饱饭;他走的时候,共和国的储备粮足够14亿中国人吃一年!



粮食有多重要?民以食为天!
人每天都要吃饭,不吃饭就会饿,而如果出现粮荒,那么整个社会都将会出现动荡,粮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根本。在中国古代就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意思是,吃饭就是天大的事情,历史上因为粮食的问题而导致国破家亡的事件可以说不胜枚举。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粮食就已经被当作武器,用于征服战争。



历史记载,齐桓公刚刚即位成为齐王的时候,齐国还仅仅是位于山东半岛北部的一个小诸侯国,史书形容“方圆百里”,可见当时的齐国并不大。齐国要参与争霸战争就需要对外扩张,充实国力。对此管仲给齐桓公提议,让齐桓公经常穿绨(音ti),因为当时齐国的邻国:鲁国和梁国都出产“绨”。绨是一种纺织品,齐桓公开始穿绨料做的衣服后,齐国的大臣百姓纷纷上行下效,也穿起了绨料做的衣服,一时间绨在齐国价格飞涨,齐桓公甚至公开召集鲁国和梁国的商人,告诉他们:贩来千匹的绨,赏三百金。



鲁国和梁国的国君看到贩绨利润丰厚,干脆下令全国人民一起来织绨,至于老百姓的吃饭问题,由于绨可以在齐国卖出极高的价格,利润丰厚,而粮食价格却很低贱,用卖绨的钱再从齐国买粮食回来,不但解决国内的吃饭问题,还能大赚一笔,何乐而不为呢?
于是鲁国和梁国上上下下全都一心织绨,农业生产从此废弃。这样经过一年多时间,齐桓公突然宣布禁止进口绨料,并改为穿着帛料的衣服,同时禁止齐国人穿着绨料衣物,违者治罪。一夜之间绨料价格暴跌,这还不算,由于鲁、梁两国上下全部跑去织绨,导致田地撂荒、农业衰颓。而且粮食种植不是随时都可以,一旦误了农时,就要耽误一年时间,于是鲁、梁两国爆发了严重的饥荒。这时候齐国又禁止向两国出口粮食,最后鲁、梁两国又支撑了不到一年,就相继被齐国吞并。



说起武器,首先让人想起来的,大概是飞机大炮坦克军舰这些装备;说起战略性武器,首先让人想起来的,大概是核弹头——毕竟核武器是目前人类所掌握的,杀伤力最大的武器。其实,很少有人意识到,粮食,才是真正的顶级“战略武器”,就像上文这样,利用粮食战略,兵不血刃搞垮对手的例子,在历史上可以说比比皆是!



离我们最近的冷战,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战,美国也用这一手对付过苏联,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粮食危机正是压垮苏联的那最后一根稻草。苏联虽然国土面积广大,但是由于大多数是西伯利亚冻土地带,不但气候寒冷而且人烟稀少,真正适合耕种的土地并不多,再加上苏联领导人片面推行重工业发展,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配套体系,导致苏联经济发展畸形,所以苏联自建国以来,其粮食自给率一直不高。
早在1975年时美国已经控制了苏联粮食进口量的85.5%的份额,于是美国企图在粮食问题上拿捏苏联。但是由于世界粮食市场是公开的,美国企图拿捏苏联,那么苏联就会转而向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采购粮食,单凭粮食这一种贸易,美国无法真正遏制苏联,因为只要苏联手头有充足的外汇储备,就可以随便在国际市场上买到粮食。



到了1985年时,美国发现苏联的外汇储备有大约51%来自石油出口。实际上很少人知道,苏联和如今的沙特非常相似,都是依靠出口石油,换取外汇,再用外汇去购买各种商品。对此,美国随即联合沙特,让沙特大幅提升石油开采量,这样,全球原油价格很快从30美元/桶下跌到12美元/桶。
沙特的石油埋藏浅,油质好,而且其开采成本仅9美元/桶,所以虽然降价但是还有得赚。而苏联在西伯利亚冻土地带开采石油,最低成本也是15美元/桶,低油价导致苏联的外汇储备快速流失,没有外汇,苏联就无法从国际市场上正常采购粮食。
为此苏联又不得不从西方国家,包括美国借债以购买粮食,到1989年时,苏联的外债总额已经高达4000亿卢布(按当时汇率约合670亿美元),苏联的国家信誉崩溃了,再也没有国家愿意借钱给苏联。所以很快就出现了这样的景象:堂堂超级大国,其国民却每天在商店排队,凭着票证购买少得可怜的一点面包。足以毁灭世界的核弹头,无法保护一个饥饿的苏维埃,所以苏联在1991年12月25日轰然崩塌。



作为杀人不见血的刀,核武器都不能摧毁的国家,被粮食战争摧毁,足以说明,粮食是比核弹头更有威慑力的武器。其实美国对我国也曾经使用“粮食战争”的手段,但是美国人不知道,有一个中国人,他叫袁隆平。而美国的对华粮食战争,正是败在袁老手中。




2005年12月到2008年7月,国际小麦价格从300一路飙升至1330(单位:蒲式耳/美分),足足涨了4倍还多;玉米则从185飙升到758。同期中国国内粮价上涨了多少呢?小麦从1400上涨到2000(单位:元/吨),玉米从1200上涨到1800,仅上涨了0.7倍左右。为什么中国的粮价如此平稳?因为中国有“中央储备粮库”,而为什么“中央储备粮库”有如此多的粮食?因为我们有袁隆平,有他的杂交水稻,所以我们有全世界最高产的水稻,也有全世界最庞大的储备粮库。当国际炒家抬高粮价,中国中央政府就释放储备平抑粮价,从最初的十天半个月释放一次储备,到后来两天释放一次,中国的粮价始终没有被投机者炒作起来,这让大量投机者血本无归,其战役意义堪比1949年上海解放时,著名的“米棉之战”。



中国人种植水稻已经有一万八千年的历史,但是水稻是一种自花传粉的农作物,虽然单产高于小麦,但是却存在用水量大,容易生病虫害等缺陷。而袁隆平爷爷通过多年的潜心研究,最终通过人工方式实现了水稻的杂交培育,培养出产量高、抗病虫害,而且耐受性好的新型杂交水稻,一下子满足了中国人民吃饱饭的愿望。
在杂交水稻出现之前,中国水稻亩产平均在600斤左右,最高也没有超过800斤,而如今的杂交水稻亩产已经轻松超过2000斤,正因为水稻单产不断提升,才让中国可以用全球7%的耕地,养活全球22%的人口,如今中国的粮食自给率高达95%。美国挑起的粮食战争,曾经击垮超级大国苏联,但是却被他一人击败。如今没有任何一个国际资本集团敢于在粮食问题上对中国发难,因为有一个中国人,他叫袁隆平,说他是“当代神农”,这个称呼一点也不夸张。
目前中国国库中的储备粮足够全体14亿国民吃一年!换句话说,即使全中国一年颗粒无收,老百姓依然不会饿肚子!袁隆平爷爷就是这么强!



虽然袁隆平爷爷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是他已经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吃得饱的中国,有了他,共和国不再忍饥挨饿,曾经击垮超级大国的粮食战争,再也不能对我们构成威胁!虽然袁老是一位农业专家,但是他也是一位战士,一位曾经独自击败过超级大国的战士。最后,在心中道一句:袁隆平爷爷,一路走好!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您!

来自:论坛助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1061

帖子

469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4698
地板
发表于 2021-5-24 20:35:02 | 只看该作者
<
地板 随心所欲说:回沙发三峰大药
袁老到底是七月初九还是九月七号出生的啊?这个日期对不上啊!
本帖来自安卓秘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37

主题

6702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8774
5#
 楼主| 发表于 2021-11-15 16:01:22 | 只看该作者
5楼 天涯过客说:
11月15日,在湖南长沙唐人万寿园陵墓,袁隆平院士骨灰安葬仪式举行。同日9点38分,将由湖南省农科院主办袁隆平院士追思礼,展开对老先生的深情怀念,及近期科研成果进展的分享。 (科技日报记者 俞慧友 通讯员 李承夏)
“袁隆平同志是当代科学家的典范,是我国农业科技界的一面旗帜,也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11月10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共同举办的袁隆平精神学习交流会在京举行,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吴孔明院士号召农业科技工作者深入学习袁隆平的科学精神,担负起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
交流会上,包括5位院士在内的我国农业科技界数十名专家学者共聚一堂,追忆缅怀“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袁隆平的学生、湖南省农科院副院长邓华凤深情回顾了袁隆平先生的研究历程。他表示,“我有幸跟随袁隆平老师,从恩师身上学到很多,例如奉献精神、创新精神、务实精神、协作精神、爱党爱国精神等等,使我受益终身。其中,恩师的创新精神对我影响最深,也使我从一位杂交水稻小兵成长为杂交水稻干将,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不断创新,是袁隆平创新精神的有力注脚。”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所长钱前表示,袁隆平创建的超级杂交水稻技术体系,使我国杂交水稻始终居于世界领先水平,“并为作物遗传育种学科发展作出了原创性贡献”。钱前还分享了一则他和袁隆平先生的故事。“记得4年前,袁先生问我最近在干什么,我说很累,干不动。袁先生问我多大年龄,我说我55岁,袁先生说‘人到五十五,犹如出山虎'。我当场就请袁先生把这句话写在了纸上。至今,这张纸条仍放在我的书房里。 ”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胡培松介绍,“两系法”现在已经占了杂交水稻的一半以上,可是当初却是被专家否定掉的。袁隆平能够突破传统理论的束缚,“确实是科学家精神最好的践行者”。
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用几段往事再现了自己和袁隆平相处的记忆,他介绍,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成功之后,并没有把技术封闭起来,而是向全世界推广。“他胸怀整个国家的粮食安全,把国家的重大需求作为科学家的首要任务。”
中国工程院院士戴景瑞认为袁隆平先生为世界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并表示要学习袁隆平先生的无私奉献精神和合作精神,不懈奋斗、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他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躬身实践,以田野为家、以水稻为伴,终生为水稻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本帖来自爱盲客户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0

主题

3530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0486
6#
发表于 2021-11-15 20:07:17 | 只看该作者
6楼 苏北第一帅说:
谢谢楼主和朋友的分享。
本楼来自 掌中世界IOS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爱盲论坛  

GMT+8, 2025-4-5 02:02 , Processed in 0.19466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