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局通栏广告

爱盲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1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历史永远耐不住深究..

[复制链接]

2110

主题

661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848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0-28 05:12: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天涯过客说:
01
庆历八年(1048年),大宋发生了惊天大案。
闰正月十八日晚,崇政殿亲从官颜秀、郭逵、王胜、孙利4个人,突然暴乱。
杀了军校,抢了兵器,直入皇帝寝宫内院。
快到大门时,才遇到了阻拦。
阻拦的人,还不是侍卫,而是宫女和太监…
4人立即拔刀就砍,请注意,是砍,不是杀。
只是把人给砍伤了。
受伤的宫女太监尖锐的声音划破夜空...
惊醒了卧床休息的宋仁宗和曹皇后。
宋仁宗想出去看看怎么回事,曹皇后紧紧抱住他,您可不能去呀。
伺候着的宫女和宦官已然慌乱的一逼,哎呀哎呀...这可咋整呀...
曹皇后却很冷静,命人将门锁好,同时派人去召兵护驾。
宋仁宗一时云里雾里的。
宦官何承用,宽慰他说,是在责罚犯错的小宫女,打得狠了些。
曹皇后一听就火了,贼人都冲到前殿杀人了,你特么还在蒙骗官家?
宋仁宗这才知道,有人正拿着凶器到处找自己。
曹皇后又猜测刺驾凶手可能会放火,于是叫人准备了水...
然后有条不紊的指挥平乱,甚至剪下自己的头发,作为请功凭据。
然后在曹皇后的指挥下,这次刺杀有惊无险的被平定了。
这时,张贵妃惊慌失措跑来给官家问安。

【这是个诡异的细节,后面再说。】
刺杀的四个凶手,颜秀、郭逵、孙利三人当场被杀。
王胜逃了,藏了一天后,被搜了出来,当场就被砍成一块又一块。
《续资治通鉴长编》是这样记载滴:“是夕,崇政殿亲从官颜秀、郭逵、王胜、孙利等四人谋为变,杀军校,劫兵仗,登延和殿屋,入至禁中,焚宫帘,斫伤内人臂。其三人为宿卫兵所诛,王胜走匿宫城北楼,经日乃得,而捕者即支分之,卒不知其始所谋。”
整个刺驾案,就是这样。
宋仁宗不经意间成为宋朝唯一一个在皇宫内部被刺杀的皇帝。
当然,你要是把宋太祖也算上,那宋太宗可就不困了。

宋仁宗

02
看到这里,各位是不是觉得这次刺驾,过于草率?
有很多蹊跷的地方?
大哥,有这么玩刺杀的吗?
四人竟然杀到了皇帝寝宫门前,侍卫呢?为什么来得这么慢?
为什么不砍脖子,而是手臂?
等等。
其中最大的疑惑是,那个逃出去的王胜,唯一的活口,居然被追兵直接给砍死了。
还想不想调查主谋?
还想不想知道他们为什么要刺杀?
怎么看怎么像杀人灭口。
好吧,先不管这个,按例来说,调查还是要继续。

03
可,查还是不查?还是个问题。
这样的惊天大案,难道还能不追究个彻底吗?
答案是,能。
枢密使夏竦站了出来:
“不可滋蔓,使反侧者不安!”
夏大人的意思是,别把事搞大了,让那些心怀鬼胎的人觉得不安。
嗯嗯,夏竦这话前面说的倒是有点道理,这种事情确实不应该大张旗鼓的调查,以免引起人心骚动。

夏竦

但诡异的是,史书记载,夏大人只是一味的强调这么一句。
其他什么解释也没有,也不说他要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这样的话,让同僚可以联想的可就多了:
怎么着?你夏大人在怕他们?
你这无厘头的主张息事宁人,怕查出什么?
是不是为真正的主谋打掩护?
...
如此匪夷所思,不合常理之举,把参知政事丁度都给整乐了,当场说大喝道:
“宿卫有变,事关社稷,此而可忍,孰不可忍”。
丁度请求立即彻查,将此事查个水落石出。
这才是正常人的反应。
最基本的原则,就是保证皇帝陛下的生命安全嘛!
不把主谋揪出来,谁能保证这是最后一次刺杀?
于是两人吵了起来。
从清晨一直吵到中午...
最后是宋仁宗拍板:赞同丁度,案子必须查,同时又考虑了夏竦的意见,只能在宫中小范围内查。
(仁宗的反应也是异常)
宋仁宗选派侍御史宋禧入宫侦察此案。
被抓包的宋禧感觉日了狗,唯一的活口已经被灭口了,我特么怎么查?
宋禧查了半天,讯问了值班卫士、宦官、宫女,重温了一遍刺杀经过。
然后追究一些人的失职责任,起草结案报告。
宋仁宗命宋禧直接递交给自己,不得泄露出去。
事后调查就此结束。
这...是不是草率了?
别急。

04
接下来进入事后处理。

根据宋禧起草结案报告,确定了事故责任人。
责任很清晰。

大宋皇宫守卫工作由皇城司,入内都知司两个机构双重领导。
就是负责皇宫守卫的侍卫和太监的锅。
责任人有几个,主要的大鱼两条:
一个是侍卫代表杨景宗。
一个是太监代表杨怀敏。
失职导致皇帝被刺杀,不说砍掉脑袋,怎么着也得一撸到底吧。
很好处理的嘛。
但宋仁宗是个好人呐。
而杨景宗又是仁宗养母杨太妃的堂兄弟,宋仁宗对他十分信任,宠渥有加。
念及旧情,饶他一命。
处理结果:降为徐州观察使、知济州。
杨怀敏
而杨怀敏呢,也是大有来头。
他是宫里的老太监,仁宗朝几个大太监之一。
当年刘太后活着的时候,是刘太后心腹。
负责照料仁宗的生活起居,算是陪着仁宗一起长大的。
深得宋仁宗信任。
刘太后死后,转而成为仁宗的心腹,掌管皇宫守卫工作。
地位依然很高。
仁宗让他服侍最宠爱的张美人。
案发当晚,杨怀敏就在张美人的宫里值班。
诡异的是,除了官家寝宫里的人,杨怀敏是第一个发现刺杀案的人,并且第一时间报警,然后带着张美人来救驾。
处理结果是:降为文思使、贺州刺史。
然后罚酒三杯,降官不降职,杨公公继续担任入内副都知。
这算哪门子事?
又草率了不是。
对此,史书给的解释是,是夏竦保的杨公公。
问题来了,夏竦一个枢密使,有能力保一个失职的守卫皇宫的太监吗?
到底是谁在保杨怀敏?


05
处理结果一出来,御史台就先炸了。
御史台老大鱼周询带着手下张昪、何郯等人上奏,表示反对。
这些责任人不能就这么轻易放过。
甚至奏折里直接说,二杨为了掩盖其失职,对那个活口王胜进行灭口。
为了保杨公公,宋仁宗亲自上场对阵。
对阵最凶的是何郯。
何郯
何郯是这些御史中最有毅力的一个,三番四次上疏,不断向宋仁宗说要罢免了杨怀敏。
最后宋仁宗诏他入宫,君臣俩展开一段对话。
何郯上来就老一套,引经据典,口若悬河,上古贤王如何如何,本朝太祖太宗如何如何,大道理讲得是头头是道。
也不知道宋仁宗有没有在听,他只回了一句,很有意思:
古代谏官有人敢玩死谏,你敢吗?
“古之谏臣,尝有碎首者,卿能行此否?”
仁宗这就有点可爱,有点坏了。
换个二楞子,能立马死人跟前,你信不?
但何郯不是二愣子,他回答得很有意思:
古代确实有死谏的谏臣,那是因为有昏君不听劝谏,现在官家你无谏不从,哪用得着这样?
现在如果我死了,那我就会有直言劝谏美名,而你就会有逼死忠臣的过错。

“古者君不从谏,故臣有碎首,今陛下无谏不从,何用如此!若必碎首,则美归臣下,而过在君上。”
谈话就此结束。
最终,杨怀敏被贬到滑州,其余人都和杨景宗一样,外迁降职了事。

06
有挨罚的,就有受赏的。
那些救驾有功的宫女太监就不说了,有曹皇后的头发作证,少不了好处。
说说此次最大的功臣。
根据官方记载的刺杀过程资料,得出结论,最大的功臣是曹皇后。

曹皇后
可宋仁宗不这么看,他认为最大的功臣是张美人。
大家有点蒙圈,救驾跟她有一毛钱关系?
她比路人甲唯一强的地方就是她在最后关头给官家请安了。
可官家不管,他在这时、以及后来,都不断在正规场合反复强调:
“只有一个人功劳最大,这个人就是我最爱的张妹妹,尽管她当时并不在现场,但她却主动来救我了!比心。”
(曹皇后是一脸懵逼,我是谁,我在哪,我干了什么?)
宋仁宗还亲自跑到东西两府,跟陈执中,夏竦等宰执,说张美人平叛有功。
“上语辅臣以宫廷之变,美人张氏有扈跸功。”
说着说着,眼泪都掉下来了。
宰执们一看,官家都哭了,我们也哭吧。
官家和两府长官都哭,你好意思不哭吗?你还有良心吗?
见者有份,大家一起哭吧!

宋仁宗什么都没说,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不就是想犒赏张贵妃吗?
怎么犒赏?
给钱给物,你都给完了。
不就是想让她当皇后?

但宰执们都是人精,知道归知道,就是没人说出来。
只要开口,要么得罪曹皇后,要么得罪张美人。
于是一个个装聋作哑,只陪泪干嚎。

07
就在这时,急君之所以急的大忠臣,我们敬爱的夏竦夏大人又站了出来。
夏大人很有文化,说话特别高深,大声提议道:
“讲求所以尊异之礼”。
意思就是,格外重视一个人就需要给他特别的礼仪。
又是前言不搭后语的。
夏竦在说什么?
在场大臣们一片沉默。

知道的不说,不知道的瞎琢磨。
首相陈执中是真不懂,但身为宰相他得懂。
不懂就问,临时咨询了翰林学士张方平。
张方平这个人聪明绝顶,博览群书,记忆力超强,过目不忘。
夏竦一撅屁股,张方平就知道他想放什么屁。 他提醒陈执中:
“夏竦说的,以前有先例。
当年汉元帝带着后宫妃子们去打猎,突然一头熊冲出来,一位姓冯的婕妤(即冯媛,汉朝名将冯奉世的女儿,汉平帝的祖母)挺身挡在了汉元帝面前,才救了汉元帝一命。
现如今,且不说张美人有没有功劳,就算有,她也比不上冯婕妤的救主之功。
冯婕妤都没有马上获得特殊礼仪,凭什么张美人可以有?
如果你答应夏竦,就是放着曹皇后不尊,去尊张美人。
就等着被言官们骂得狗血淋头吧。
他夏竦名声臭不可闻,不怕骂,你陈大宰相也不要名声了?”
陈执中一听,心里对夏竦破口大骂,你好好说话会死?有这么坑人的?不要脸。
陈执中想了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夏竦说的,我本来也不懂,权当没听懂。
于是当天的事就这样结束了,陈执中并没有表态。
但陈执中身为宰相,这种事是躲不过去的。


08
说白了,宋仁宗就是想借此案,废了曹皇后,扶张美人上位。
但曹皇后并无大过,无过废后,天下不服。
宋仁宗此时无比想念吕夷简。
当年,就是有吕宰相的力挺,他才废了郭皇后。
本来他想陈执中充当吕夷简的角色,但老陈不上道啊。
宰相干嘛的?
要么干正事,要么给皇帝背黑锅。
你陈执中干啥啥不灵,锅也不想背,官家要你何用?
你就洗洗睡吧。
第二年,陈执中就被撸了。
这是后话。

09
陈宰相不配合,宋仁宗只能想别的辙儿。
不久,起居舍人、直史馆、同知谏院王贽上了一道奏章。
奏章很吓人。
他说,这次刺杀肯定有人指使,而指使他们的不是别人,正是曹皇后。
王贽觉得,曹皇后在刺杀案中表现太完美、太镇定了。
一介女流怎么有这么完美的表现呢?
很有可能是曹皇后之前就知道这件事情,甚至她本人就是这件事情的幕后主使,一切都是她在自导自演!
奏章一上,曹皇后都蒙圈了,她这才发现对面这叫图穷匕见,就是冲她的皇后之位来的。
宋仁宗却赐金巨万犒赏王贽。

张美人兴奋地对别人说:
“贽,我家谏官也!”
面对王贽的恶毒指控,曹皇后干脆不予理,睬没有辩解,也没有回应。
这时,何郯又出马了,他马上上奏力证曹皇后清白。
谏院和御史台开始掐了起来。
一掐就没完没了,波及到了两府宰执。
四月三日,力主一查到底的参知政事丁度,因为跟夏竦不和,被罢相。
五月二十四日,夏竦被以何郯为首的御史扳倒,被贬出京。
理由主要两个;

第一,夏竦包庇杨怀敏等人;
第二,大宋京城上的天空好多天有太阳没云彩、而且一连地震了五次。
夏竦要为此负责!谁让夏大人您是当世公认的最坏的小人呢。
其实,这些都是虚的。
夏竦被贬的原因只有一个,刺杀案中,他参与得太深了,他可能是少数几个知道内幕,并积极为宋仁宗打掩护的人。
闹到这会儿,宋仁宗算是明白了,正宫娘娘不好废,张美人想一步登天太难操作了。
此事只能从长计议。
十月十八日,宋仁宗晋封张美人为贵妃,折腾了大半年的刺驾案才算结束。

10 到底谁是这个刺驾案的主谋呢?
说法挺多。
第一种:有人说背后主谋是王则(1047年起义首领)信徒。
此时王则还没死。
这个说法一般不被人采纳。
首先,王则信徒没有闯皇宫行刺犹如无人之境的能力。
其次,如果是王则信徒搞事,宋仁宗不至于这么处理。
第二种:有人认为王贽的指控属实,就是曹皇后自导自演。
为的就是借救驾之功,保住自己的皇后之位。
但这说法也比较搞。
曹皇后不傻,很难做这种浑事。
对于她来说,只要她没把柄,宋仁宗也拿她没办法,不动如山比什么都强。
第三种:宋仁宗才是主谋。
他这是为了废曹立张,给张美人弄个救主之功。
但这事被曹皇后知道了,她将计就计,一手打乱了官家的剧本,将功劳抢到手。
至于真相是什么,由于缺乏资料,谁也说服不了谁。
但这场惊天刺杀案的余波,掀起了一场精彩的撕逼大战...
本帖来自安卓秘书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爱盲论坛  

GMT+8, 2024-11-26 13:40 , Processed in 0.53193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