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盲论坛
标题:
继续来谈特别话题的历史文化
[打印本页]
作者:
小飞客
时间:
2022-3-7 06:32
标题:
继续来谈特别话题的历史文化
前几天我和大家一起讨论过关于做法事道士唱湖南夜歌子的特别话题。后来有人在私下和我聊天的时候,问我长沙的弹四郎这个词到底是怎么来的?其实说真的,我也不知道这个词是怎么由来的。因为我不是老长沙人。长沙是我的第二故乡。如今在长沙生活了将近20年。其实我对这个历史文化也挺感兴趣的。于是昨天没事的时候,我就在一个微信群里和几个老长沙人在聊天,就谈到了这个话题。他们当中有两个以前也干过这个事情。所以他们大致给我描述了长沙关于弹四郎的历史由来。后来我也在网上找到了这个资料。就把这个历史资料整理出来了。以下就是关于长沙弹四郎的历史由来。:清明节已过,节日的文化探究并未散去。城市化快速进程中,许多有着中国传统底蕴的节日庆祝方式濒临消失。在过去的这个清明节里,湖南电视台《钟山说事》栏目,以纪录片形式,通过采访当地老居民、民俗专家、表演者本人等,配本地方言还原长沙独特丧葬文化——“弹四郎”。,“弹四郎”,老长沙人一听这词,都知道就是白喜事。街上哪个屋里老人过世了,于是乎邻居亲戚蜂拥而至,鞭炮声叫“响众”。接着开始搭棚,送柴火、打灶,又叫“人死饭甑开,不请自己来”。来帮忙的热情热闹是空前的。就算是平时有点小矛盾的邻舍,也会不记前嫌前往吊唁。小巷里烟雾弥漫,孝子贤孙们跪了满地。这幅场景,就是长沙人所谓的“弹四郎”。,长沙人天生爱热闹,弹四郎的时间也比较长,少则三五天,多则半个月。老爷子离世,自然得办事,挑一块大的地坪,用盖在汽车货物上的篷布作顶,四周用数根树木支撑,一张四方桌上摆满供果和明晃晃的香烛,中间有一个大大的白纸书写的“奠”字,“奠”字前方就是棺木的地盘了。,哭丧后,随即的节目又是管乐、国乐、礼宾、孝子磕头,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热闹,一直持续到晚上11点才结束。自从丧葬改革后,城市里一律禁止丧事大操大办,“弹四郎”也只能在城乡结合处看到些许踪影了。,为什么长沙人管白喜事叫弹四郎呢?这个称呼市井而接地气,很有一股子本地人有趣、奔放加豪迈的味道,它到底从何而来呢?据说,曾经长沙北门正街上有间四海春茶馆,北门正街呢,地处省城繁华的水陆码头,南来北往坐贾行商的客人也比较多,所以茶馆生意好得很。除了谈生意、会朋友的茶客外,还有一种坐在茶馆里接红白喜事业务的,他们是专门跑场子帮人料理丧事的经纪人,据说,古时候家里若有长辈老人去世,丧家便于门首张贴“当大事”三个字,表明家里出了大事,丧家的孝子就称为“当事郎”,至于当事郎转变成“弹四郎”一说产生于哪个年代又因何而起?,民俗专家任大猛认为,晚清时期,儒释道融入长沙丧葬文化中,然而,那时的丧葬习俗分为两种形式,富庶之家请高大上一点的儒释道办丧失,而贫贱之家只能请民间艺人表演才艺,但两者有一个共同点,皆以热闹为主。,“弹四郎”的消失,是旧习俗的摒弃,也是历史的变迁,然而,“弹四郎”包含的那些民间艺术,却也随之在流逝。,长沙出生的世界级音乐家谭盾曾说过,他出生在长沙郊外的丝茅冲,那里隔三差五有弹四郎表演,谭盾就经常打着赤脚看这些民间艺人吹拉弹唱。他的英语里永远都带长沙口音,正如他的音乐永远都有“弹四郎”的余韵,长沙人听了,往往就发出会心的微笑。,若干年后,随着丧葬礼仪现代化的改革,长沙城周边也许再也找不到弹四郎的影子了,这是历史的必然。
本帖来自安卓秘书
欢迎光临 爱盲论坛 (https://aimang.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