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全局通栏广告

爱盲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414|回复: 8

[大汉风云之七国之乱]

[复制链接]

2035

主题

6185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7274
发表于 2021-1-17 11:05: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楼主 天涯过客说:
造反的念头如同种子,在刘濞的心头种下,现在虽已休眠,只要机会合适,它仍会发芽。


在长安,有一个人坚信这一点,并一直密切注视着刘濞。


这个人,名叫晁错。


晁错,是学习型干部。他的第一专业本是法学(刑名),却因为文章写得好,被吸纳入政府。
小晁同志从基层起步,在祭祀部门当一名普通干部(太常掌故)。


这是一个十分不起眼,也没什么大前途的岗位。


野百合也有春天,不起眼的年轻干部晁错某天时来运转,得到了一个公派学习的指标。




学习的课程是《尚书》。


所谓《尚书》,就是上古时代的文件汇编,据说是由孔丘老师编辑而成,因此,《尚书》是儒家学派的五经之一(其它四经是《礼记》、《周易》、《诗经》、《春秋》)。


固然是儒家的经典,但大家都只是听过名字,具体内容是啥,谁都语焉不详。


原来,《尚书》经过暴君嬴政的焚书坑儒、粗货项羽的火烧咸阳,经历了几十年的兵荒马乱,在当时已经失传。


皇帝刘恒以拯救文化遗产的高度责任心,在全国寻找通晓《尚书》的专业人才,值得庆幸的是,居然被他找到了,仅此一个。


这人名叫伏生,济南人,原先是秦帝国时代的教育官员(博士),当年秦始皇下令焚书时,他老先生留了一手,把收藏的《尚书》砌在自家墙壁里,存下孤本。


刘恒原先打算请活宝伏生出山,到长安讲学,后来发现,太不现实。


伏生很老了(年九十),老到已经经不起任何折腾,万一在路上挂了,将是不可弥补的巨大损失。


于是,政府选派了一位青年才俊上门向伏生学习。




晁错光荣出场。


大约900多年后,唐朝天才的诗人、书画家王维凭想象画出了当年伏生向晁错传授《尚书》的情景,是为《伏生授经图》。


我看过影印件,图中伏生肋骨分明,瘦骨嶙峋却又精神矍烁,最为怪异的是,伏老汉竟然穿的是时下最流行的吊带女装,颇显时髦。


遗憾的是,这图,现在不在北京故宫博物馆,也不在台北故宫博物馆,却在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呜呼!


晁错不辱使命,通过学习,他掌握了《尚书》的精髓,被伏老师批准毕业。


回到长安,晁错的学习体会文章得到了皇帝刘恒的高度评价,于是重新分配工作:为太子刘启当秘书(太子舍人)。


这是个充满前途的岗位,固然级别不高,但接近帝国未来的最高统制者——太子,晁错知道,自己出人头地,施展抱负的机会就要来到了。


晁错是个善于把握机会的人,他加强和刘启的沟通,用丰富的知识贮备和对政局的敏锐分析为刘启参政当好参谋,他逐步得到了刘启的信任。


在刘启的推荐下,晁错的级别待遇不断提高,最终升任刘启办公厅主任(太子家令),同时,刘启还送给晁错一个很响亮的外号:智囊。
本帖来自安卓秘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35

主题

6185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7274
 楼主| 发表于 2021-1-24 23:35:40 | 显示全部楼层
沙发 天涯过客说:
智囊这个词很有生命力,直到现在还被使用。
打小时起,我一直认为智囊应当是褒意词,被人称为智囊是好事,直到,认真读了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中,魏明帝曹睿身死,年仅七岁的太子曹芳即位,大将军曹爽和司马懿受曹睿的遗命,为辅政大臣。


曹爽身后有一只庞大的参谋团队,其中风头最健、主意最多、排场最大的两位领军人物分别是何晏、邓飏,被大家公认为“智囊”。


何晏、邓飏建议曹爽搞掉司马懿,独揽大权。
想法固然不错,但政治斗争还需要智力商数作支撑。


事实证明,曹爽以及何晏、邓飏等几位智囊的智商有限,加起来都比老奸巨滑的司马懿差一大截。


司马懿先是伪装成老年痴呆,待把对手全部忽悠痴呆后,一举发动政变,曹爽和智囊们的下场很不爽——全部身首异处。


据说,何晏、邓飏两位在风光无限的时候曾经找易学大师、半仙管辂看过相,管辂直言不讳,劝他二位要小心谨慎,多听意见,按牌谱出牌(裒多益寡,非礼勿履)。


结果,二人大不高兴,批评管辂狂妄。管辂回家后,他老舅得知情形,吓得跳脚,说这两个大干部气焰熏天,咱家得罪不起。


管辂哈哈一笑,说这两个家伙,神不守舍、作风轻浮、气血有亏,分别是“鬼躁”和“鬼幽”之相,眼看就要遭杀身之祸,两个死人,有啥可怕。


在政坛中,利害纠结、暗流涌动,大家都不是傻瓜,被公认智囊的,未必有真智慧,觉得自己比别人智商高,实在危险。




被刘启称为智囊的晁错显然没这觉悟,他逐步忘乎所以。


晁错的失误之一是,他不结人缘。


这首先是性格使然,据书上说,晁错的性格特点是:严厉、死板、苛刻、阴沉(峭直刻深),以上四条,没一个好词,任意一条都是处世、交友大忌。


可晁错同志一应俱全,可称天下奇才,因此,在政府上下,晁错变成狗不理,没人待见(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造成他人缘不好的第二条原因是,他自恃才高,仗着太子刘启看重,用他的能力挑战整个官场。


具体方式是给皇帝上疏。


当上了太子办公厅主任(太子家令)的晁错,意气风发,接连向汉文帝提出建议,其中,比较重要的是《言兵事疏》、《守边劝农疏》和《举贤良对策》。


以上文件,班固十分重视,在《汉书》中皆录有原文。


在《言兵事疏》中,晁错详细分析了匈奴兵团和汉军兵团各自的优势劣势,认为,匈奴擅长复杂地形的游击战,灵活机动;汉军擅长平原开阔地区的阵地战,人多且武器护甲精良。


基于以上分析,晁错建议,政府组建由胡、义渠、蛮夷等人组成的“少数民族兵团”,发挥特长,在复杂地形和匈奴打运动战;汉军集团则据守平原地区和匈奴打阵地战,两相互补,无往不胜。


晁错进一步思索维护西北边疆稳定问题,深入调研,再上《守边劝农疏》。


他建议,政府取消现行的边疆驻军换防政策,以免罪、封爵、提供土地住房、免除税收等方式鼓励人民移居边疆。


移民按军事编组,平时种地,战时保边,总而言之,以边疆土地供养边疆军民,以边疆军民保卫边疆安全。


晁错的这建议,被后人升华为“屯垦戍边”理论,此理论的提出,眼光宏远,心思缜密,既解决了军队的补给问题,也解决了边境兵源和部队战斗力的问题。


晁错的这建议,经刘恒采纳,功效显著,为后世千秋经营西北边境、维护国家统一提供了成功、有效的样本。




有趣的是,研究晁错的很多观点,都似乎和贾谊的观点如出一辙。或许,晁错和贾谊之间有着不为人知的联系和交流?


其实,晁错和贾谊还是有区别的。


他们的区别之处是,晁错的思考更深一层,更务实,更激进,更侧重在执行过程中的可操作性。


晁错的多项建议被皇帝刘恒给予热评并采纳,极大地激发了晁错的参政积极性。


接下来,他再次给皇帝上疏,这就是《举贤良对策》。


其中的警句是:今临制天下,至今十有六年,民不益富,盗贼不衰,边境未安,其所以然,意者陛下未之躬亲,而待群臣也。


今执事之臣皆天下之选已,然莫能望陛下清光,臣窃恐神明之遗也。


日损一日,岁亡一岁,日月益暮,盛德不及究于天下,以传万世,愚臣不自度量,窃为陛下惜之。


这段话好比在公共厕所扔下炸弹,激起了众粪(愤)。


白话一下吧:皇帝你掌权已有十六年了,有啥成绩?老百姓没有变富,社会治安不见好转,边境安全问题没有解决。


怎么会这样呢?那是因为你习惯当甩手掌柜,啥事都让下属群臣去干。而你选的这帮大臣,个顶个连你都不如,水平能力有限。


照这样弄下去,祖宗打下的家业,神明的厚爱只会年年损耗,估计没几天好折旧了,我替你可惜!


这话不仅全盘否定了皇帝刘恒,更是把全体官员说得一钱不值。


大家愤怒了,晁错,你算什么东西,莫非,全天下,就你能干?
本帖来自安卓秘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35

主题

6185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7274
 楼主| 发表于 2021-2-17 00:38:55 | 显示全部楼层
板凳 天涯过客说:
气死了申屠嘉的晁错继续升级。他被皇帝刘启任命为御史大夫,这岗位的主要职责是监察百官,和宰相、太尉并称“三公”,是帝国最高行政长官之一。


这充分体现了刘启对晁错才华的欣赏和对他能力的信任。


罗大佑在歌曲《皇后大道东》中唱到:“要靠伟大同志搞搞新意思。”


刘启重用争议干部晁错的意思是,向天下表明,政权已顺利交接完毕,自己真正做庄,体现意志的时刻来到了。


晁错,登上了他政治生涯的顶峰。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杜甫在《望岳》中的名句。写此诗时,杜甫24岁,正当青春有力如虎,成名?成功?


对他都还早得很呢,小杜同志在诗中充分表达了他对上层社会的向往和谋取功业的雄心,精神可嘉。


其实,真正有大阅历、大智慧的人,往往对登顶充满畏惧。


“绝岭高处多风雨,莫到琼楼最上层。”这是袁世凯的二公子袁克文所作《感遇》诗中的两句。


此诗政治意味极浓,意在劝袁世凯要适可而止,顺应潮流,不要称帝复辟,以至亢龙有悔。


可惜,老爹不相信儿子,反而去相信什么不知所谓的“妓女请愿团”,结果一场闹剧,落得惨淡收场。




到达顶峰,如果换个角度来看,无论再向哪个方向前进,都是下坡,甚至,有失足落入万丈深渊的危险。


可惜,晁错没有这个觉悟,他正殚精竭虑地为刘启谋划一件大事,削藩。


晁错认为,各封国的面积过大,综合实力强大,已成为帝国安全的巨大隐患。


这个观点,我们并不陌生,前些日子,贾谊曾向上任皇帝刘恒提起过。


晁错现在把这冷饭重新端出来,并不算抄袭贾谊,因为在处置上,他提出了和贾谊完全不同的方法。


早年间,贾谊提出的建议是“推恩”。


根据现行政策,封国国王死了,由封国太子继承王位。贾谊建议,封国不必再设立太子,国王死后,把土地分摊给他所有儿子,如此,封国自然变小,便失去了和中央对抗的实力。


这招极高明的地方在于,会得到封国王子们的普遍支持,便于推行。


晁错急进的性格决定了他不认同贾谊的做法。
他拿出前些日子在刘启高祖父祭庙开路的魄力,告诉刘启,费那事干嘛,直接找茬处罚封国国王,削减他们的土地,待把大国削成小国,把姚明减成潘长江、把西服减成裤头之时,威胁自然解除。


比较贾谊和晁错的两种解题方式,可以得出结论:贾谊的方法固然费时较长,但相对稳妥;晁错的搞法固然快捷扼要,但更可能激化矛盾,酿成大乱。


另有一点是,找茬是负责监察百官的御史大夫的职责所系,晁错责无旁贷,他把自己摆在了矛盾的风头浪尖上,坚决和所有封国国王为敌。


对此,晁错漫不在乎,他的经验是,只要有皇帝支持,就会佛挡杀佛、鬼挡杀鬼,无往而不胜。


晁错固然不在意,但晁错的老爹却很在意。


得到消息,晁老爹巴巴地从颍川(河南省禹州市)老家跑到长安。


他告诫儿子:你小子才走上高级领导岗位几天,就建议削减人家封国土地,离间他们刘氏之间的关系,现在,所有的仇恨都集中在你身上,你图个啥?(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语多怨,公何为也?)


晁错心底无私天地宽,回答得理直气壮:俺是为了中央政权的稳固,不削藩,皇权不得体现,国家不得平安。(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


晁老爹被儿子的大义凛然顶得半天无语,最后,老汉脾气发作:姓刘的天下是稳固了,我们姓晁的一族眼看就要大难临头。


老头最后一跺脚:晁大人,你好自为之,我走了。(吾去公归矣。)


老头说走就走,走得很彻底,回家就服毒自杀。他留下遗言:我不用等着别人来收拾我。
本帖来自安卓秘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35

主题

6185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7274
 楼主| 发表于 2021-2-21 05:18:52 | 显示全部楼层
地板 天涯过客说:
刘启固然相信晁错,但对待削藩这种大事,他认为还是发扬一下民主,广泛征求一下大家的意见才好。


于是召集高级干部、侯爵、皇室成员一干人等开会讨论。


与会人员都明白,削藩建议是由晁错提出来的,晁错现在炙手可热,是皇帝刘启的大红人,得罪不起。


于是意见基本统一,大家认认真真打马虎,表示赞同。


说是基本统一,是因为还有一个人在会上旗帜鲜明地反对。


此人姓窦名婴。


窦婴现在的身份地位很对不起大家,他是免职干部,无职无级。他是以皇亲的身份参加这次重要的会议。


窦婴是刘启的老娘,窦太后的侄儿,换句话说,也就是刘启的表兄(弟)。


鉴于窦婴将在今后的故事中扮演比较重要的角色,让我们先对他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窦婴,是一个有思想的人,是一个有原则的人,是一个一根筋的人。


看看窦婴早先的光辉事迹。


前些时日,窦婴在姑妈窦太后的关照下,担任太后办公室主任职务(詹事)。


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十月,梁王刘武到长安觐见皇帝。这个刘武,是皇帝刘启同父同母的弟弟,窦太后的小儿子。


公务活动已毕,老哥刘启设宴款待弟弟刘武,老娘出席,一家三口,其乐融融。


而窦婴,既是太后办公室主任(詹事),又是窦太后的侄儿,刘启、刘武哥俩的表亲,于是应邀参加宴会。


宴会的气氛温馨和谐,看着刘启、刘武哥俩好,老娘窦太后心情更佳,大家拉着家常喝着酒,都喝多了。


刘启于是在宴会中表态,我死之后,一定把皇帝之位传给弟弟刘武。


这决不是刘启深思熟虑的想法,他突然说出这种无厘头的话来,我认为有两种可能。


一是酒后胡言。喝高了的人往往不能理性思考,胡乱拍板表态,信口开河。我就常常犯这种低级错误,明明是别人请客,喝多了酒的我却抢着买单,每每醒来后后悔不迭,悲夫。


二是刘启在开空头支票,他想哄老娘高兴。自己青春年少,将来谁比谁活得长还很难说;而且酒后说话,本就是随口一说,谁能较真?


刘武对老哥酒后的表态虽然不敢完全相信,心中却升起希望的肥皂泡,充满惊喜。


老娘看着两个儿子兄弟情深,想着自己居然有可能两个儿子都当皇帝,更是心中大喜。


只有在旁边列席宴会、参与服务的窦婴横空出世,打了个响亮的横炮。


窦婴起立离座,端着杯子告诉刘启,汉朝开山老祖,你爷爷刘邦立下规矩,皇权的交接,老子给儿子可以,老哥给老弟不可以。刘启说错了话,罚酒!


刘启经窦婴一盆凉水,也是自感失言,于是就坡下驴,自罚一杯。


大家继续喝酒言欢,此节看来一笔带过。


其实未必。此事过后,刘武深恨窦婴不说,就是窦太后,也对这个多管闲事的侄儿极不待见。


于是,找个由头免了窦婴的詹事职务,甚至,剥夺了他出入宫庭的资格(太后除婴门籍)。


倒是刘启,认为窦婴坚持原则,见事分明,忠心耿耿,对他另眼相看。


所以,现下无职无级的窦婴被皇帝刘启特别点名,邀请参加讨论。


窦婴的反对票到底不能左右局面,于是晁错的撤藩建议得以顺利通过。


固然通过,但晁错对不同政见者窦婴表示出不加掩饰的憎恶。


他成功地把政见分歧转变成个人恩怨。
本帖来自安卓秘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35

主题

6185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7274
 楼主| 发表于 2021-3-9 00:03:52 | 显示全部楼层
5楼 天涯过客说:
既然大家的意见统一,对削藩的目标和方法也已明确了,那就着手实施。


晁错按照“拣软的捏”的吃柿子原则,先从削减小国入手。


第一个对付的是楚国(首府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晁错弹劾,楚王刘戊在太皇太后守丧期间,夜不归宿、乱搞男女关系(私奸服舍)。他建议,将楚王刘戊斩首。


刘启批示,死罪太夸张了,宽大处理,就削去楚国的东海郡(山东省郯城县)吧。


刘启和晁错一唱一和,对答如流,配合默契,显然曾经彩排,对口相声说的不错。


接下来是赵国。晁错弹劾,赵王刘遂在前年(前156年)曾经犯错(到底是啥错,书上没有记载)。刘启批示,削去赵国的常山郡(今河北省正定县)。


第三是胶西国。晁错弹劾,胶西王刘卬私卖官爵、作奸犯科。刘启批示,削去胶西国六个县。


故事已经展开,情节已无悬念。现在所有的封国都知道中央想干什么,甚至能够推算出刘启、晁错将要对付的下一个目标。


不错,正是长期在家卖老装病的吴王刘濞。




刘濞已经六十二岁了,但精神依旧极好,记忆力也未衰退。


当年,刘濞的叔父刘邦授他为吴王,并拍着他的后背告诫他决不可造反的场景时时会在刘濞眼前浮现。


现在,高祖刘邦已死去四十一年,刘濞当年被刘邦拍过的后背已经微驼。刘濞认为,自己对刘邦作出的不造反的承诺已到了保质期。


前些日子,刘濞在儿子刚被刘启打死那会儿,就动过造反念头,并着手准备,现在,摆明了中央政府将削减他的封地。


他害怕,削地之后,杀他儿子的凶手刘启可能会对他采取更严厉的行动。


刘濞决定争取主动,他重操旧业,再续前缘,紧锣密鼓地筹备造反。




通过对形势的分析,刘濞认为,现在造反的时机比前些年更加成熟。


那时如果造反,他有可能陷入孤军作战的危险境地,而这一次,刘启和他的智囊晁错,向他提供了众多的盟友。


刘濞先派出使节秘密出使胶西国,游说刘卬。刘卬刚被削了六个县,正自郁闷,在吴使的一番鼓动下,同意加入造反联盟。


刘濞和刘卬联手,分头秘密串联,拉人入伙,此项工作进展顺利,已经被中央政府修理的楚国、赵国以及即将被中央政府修理的胶东国、淄川国、济南国、齐国、济北国等封国纷纷表态,愿意响应。


在中央政府,毫无警觉的晁错依旧按步骤推进他的削藩计划。


他弹劾吴王刘濞有罪,刘启下令,收回会稽(江苏省苏州市)、鄣郡(浙江省安吉县)两郡。


准备捏柿子的手这次捏到了榴莲,大变就此爆发。




诏书到达吴国之日,吴王刘濞立即在吴国掀起血雨腥风,他把中央政府任命到吴国的高级干部全部处死(诛汉吏两千石以下)。就此宣布叛乱。


按照约定,胶西、胶东国、淄川国、济南国、楚国、赵国全部发动。


有一个小变故,原先表态要参与造反的齐王刘将闾(前164年,文帝瓜分齐为六国,这个刘将闾,是刘襄的弟弟,被封齐王)突然转变立场,决定效忠中央政府。


而另一个在造反协议上签字的济北王刘志,因为控制不住局面,反被部下劫持软禁,济北国也没能参与造反。


因为共有七个封国联手发动,所以,对此次规模浩大的造反行动,史称“七国之乱”。
本帖来自安卓秘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35

主题

6185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7274
 楼主| 发表于 2021-3-22 16:05:07 | 显示全部楼层
6楼 天涯过客说:
所谓“七国之乱”,听起来反方阵营出场人物众多,场面庞大,其实倒也未必。


好比大家一起合伙投资做生意,固然参与投资的股东众多,但大多数底子薄、本钱小,真正准备充分,本钱充足,能够撑起场面的,还得算是刘濞领导下的吴国。


刘濞发兵造反之初,曾经在国内作了一次极为煽情的战前动员:老汉我已经六十二岁了,现在要亲自带领兄弟们上战场厮杀。


我的小儿子不过十四岁,也将身先士卒、投入战争。我命令,我吴国,从十四岁到六十二岁的男子,全部投入战场,不胜不归。


于是,吴国精壮倾国而出。据统计,刘濞投入造反的总兵力达到二十多万。


吴国叛军从吴国首府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出发,向西北渡过淮河,在淮河西岸,他们和楚王刘戊率领的十万楚国叛军胜利会师。


现在,七国之乱的主力——吴楚联军,共计三十万人集结完毕,浩浩荡荡向西进发,目的地:汉帝国首都长安(陕西省西安市)。




在造反的途中,有一个据点他们绕不过去,梁国。
梁国国王就是前文提到的,刘启的亲弟弟刘武。


刘武是坚定的保皇派。
站在刘武的角度,很好理解他为何没加入叛军阵营。


一来刘启是亲哥哥,削藩绝不会削到自己头上;二来刘武还惦记着前些时日刘启酒后的交班承诺。


自己还有接任皇帝的可能,前途远大,怎会跟着刘濞、刘戊等狗急跳墙的,没前途的家伙们瞎搅和?



固然,从后期的表现来看,刘武也是个比较扯淡的人,但必须承认,在平定“七国之乱”中,他居功至伟,是二号功臣。


吴楚联军一进入梁国境内,刘武就在棘壁(河南省永城县西北)组织截击。但没拦住,准备得很不充分的梁国部队一战即溃,被叛军击斩一万余人。


吴楚联军乘胜前进,在梁国国都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县)外围突破了刘武的第二道防线。


这次刘武败得更惨,他的部队被打乱了编制,无法集结。好在残兵败将们地头很熟,大家一股脑全逃进了睢阳城里。


刘武紧闭睢阳城门,再也不敢出城和叛军对攻。




睢阳守城战役打响。


在911年后(公元756年),还将有一个传奇人物据守睢阳。


他凭借过人的才智、勇气和毅力,以区区数千人的守军,对抗叛军数十万,死守孤城近一年,凡400余战,斩敌将300,敌兵12万。


最终,食尽,无援,城破,这人咬牙切齿、痛呼杀贼,最终英勇就义。
这个人,名叫张巡。


又500余年后,有一个叫文天祥的人写下了一首被誉为千古绝唱的诗篇《正气歌》,其中一句:为张睢阳齿。


睢阳,是一个值得记住的、神奇的城。


刘武现在据守睢阳,感到压力巨大,他向他的老哥,皇帝刘启告急求援。


刘启也正焦头烂额。
削藩,是自己走上皇帝岗位以来实施的重要国策。


这下好,终于削得天下一团糟。


这时,他突然想起当初晁错大力怂恿自己推行削藩政策时说的一句话: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看来,晁智囊对封国造反是有预见的,那么,他一定有对付封国造反的预案。


于是,刘启紧急召来晁老师请教。


面对刘启热切的眼光,晁错出了他这辈子最馊的、也是最终导致自己送命的一个主意。
本帖来自安卓秘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35

主题

6185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7274
 楼主| 发表于 2021-4-14 00:32:27 | 显示全部楼层
7楼 天涯过客说:
对于封国竟然叛乱,晁错也大感意外,他拿不出象样的主意。


然而智囊晁先生是不会交白卷的,面对刘启的咨询,晁错开始胡言乱语,信口开河。


晁错的建议是:请刘启向他英雄的爷爷刘邦学习,御驾亲征,上前线和叛军玩命,请皇帝放心,后方有我。


过了一会儿,晁错又冒出新的想法,建议把徐县(江苏省泗洪县)和僮县(安徽省泗县)等地盘划给吴国。


这等于是向叛军低头,藩是不敢削了,不仅不削,还割让土地,请求吴国罢兵。
晁错忽而要战,忽而要和,出的主意颠三倒四,自相矛盾。


更要命的是,他在第一条建议中,竟把领导刘启置于危险的前线,自己却摆在安全的后方。


对于晁错这种人,生活中其实并不少见,没事时气壮山河,敢于找事,真正惹出了麻烦,对不起,你们先上,我先闪人。


看着晁错的表演,我可以体会刘启心里的感受——拔凉拔凉的。


他对晁错的感情由失望到怨恨。悔不该听从晁错煽动,大刀阔斧地削藩,惹出了大麻烦却只能自己应对。




按说,事情到了这步田地,晁错应该低调,集中精力,冷静分析局势,拿出对策,重新争取刘启信任,和刘启共克时艰。


比较离谱的是,晁错现在象打了鸡血,表现的极其反常。


他突然认为吴国的叛乱或许不是坏事,起码给他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会——铲除异己的机会。


晁错最厌恶的人是袁盎。


固然在司马迁先生的《史记》和班固先生的《汉书》中,都把袁盎和晁错安排住在一起——他们共用一篇传记,但比较黑色幽默的是,这两人却是不折不扣的仇敌,不共戴天。


这对难兄难弟到底为啥事结了梁子,书上没有记载。书上记载得很清楚的是,这两人绝不在一起出现。


只要是袁盎出现的场合,晁错一定回避,反之,晁错只要出现,袁盎也绝不露脸。


世界固然很大,却同时容不下袁盎和晁错。


当晁错深得刘启信任,官运亨通时,袁盎却一直在走背运。


当年,刘恒看穿了袁盎的伪善,就把袁盎调离中央,外放到齐国为相,稍后又调到吴国为相。


在吴国,袁盎倒和吴王刘濞相处甚欢,刘濞喜欢笼络人才,他经常赏赐财物给袁盎。


这下被升任御史大夫的晁错抓住了小辫子。晁错上疏皇帝刘启,袁盎作为中央委派的官员,却和封国国王勾搭,私自收受刘濞赠送的礼金财物,按律应当治罪。


刘启对晁错言听计从,随即严厉处理袁盎,将他的官职一捋到底,贬为平头老百姓(庶人)。


袁盎,辛辛苦苦几十年,一步回到解放前。


晁错大人,袁盎已经被修理得够惨,对这个结果,您还满意吗?




晁错显然并不满意,晁错的目标是——没有袁盎,他要把袁盎从这个世界上彻底抹去。


现在,吴国刘濞造反,很好很好。晁错认为干掉袁盎的机会来了。


他召集辖下的监察官员开会,在会上发表观点:袁盎大肆收受刘濞的财物,蒙蔽皇帝,现在刘濞造反,我断定,袁盎是同谋,必须严肃处理。


不幸的是,会议的内容泄露,传到了袁盎耳中。


袁盎也是背后阴人的高手,他知道,晁错将自己的经济问题转化为政治问题,他即将动用司法程序,堂而皇之地置自己于死地。


必须反击。现在,唯一能够反制晁错,拯救自己的只有皇帝刘启。


遗憾的是,作为庶民的袁盎已经没资格面见皇帝了。


袁盎决定找一个人向皇帝陈述自己的意见。


这个人,必须深得皇帝信任,最重要的是,他得是晁错的对头。


这个人,呼之欲出,不错,正是窦婴。
本帖来自安卓秘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35

主题

6185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7274
 楼主| 发表于 2021-5-13 18:50:04 | 显示全部楼层
8楼 天涯过客说:
窦婴和晁错性格不合、政见不同、曾经翻脸。


袁盎连夜跑到窦婴府上:奸人晁错公报私仇,诬陷我是叛贼同伙,要把我赶尽杀绝,老兄,这次你一定要帮帮我。


在钱钟书先生小说《围城》中,赵辛楣自作聪明地认为自己和方鸿渐爱上了同一个女人,情系一处,于是天才地发明了一个半吊子称谓,他呼方鸿渐为“同情兄”。


现在,窦婴和袁盎共同深恨晁错,倒可相互称为“同仇兄”。


窦婴很愿意帮同仇袁兄这个忙,顺便搅了晁错的局,问题是,怎么帮?


袁盎胸有成竹:你只用告诉皇帝,我可以平息吴国叛乱,只要见得到皇帝,我自有办法对付晁错。


这个不难,窦婴毫不耽误,立马进宫,把话传给皇帝刘启。


刘启正为刘濞等人的造反发愁,听完窦婴的汇报,他连夜召见袁盎。


袁盎入见刘启,进门后,突然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极其尴尬的境地。


在皇帝刘启身边,还有一个人。


这个人,恰恰是他的死对头晁错。据司马迁先生说,刘启此时正在和晁错讨论战时的后勤补给。


仇人见面,分外眼红。


袁盎很清醒,靠红眼睛是不管用的,要保住老命,搞垮晁错,还得靠嘴。


那么来吧!




刘启很迫切,他直奔主题,向袁盎发问:对付吴、楚叛乱,你有什么看法?


事实证明,袁盎对此次叛乱,看法是有的,办法是没有的,他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如何干掉晁错上。


要整死晁错,争取刘启的信任才是当务之急。
袁盎表情轻松:我认为,这事不用担心。


刘启对袁盎的说法大感新奇。晁错已被证明不顶用了,或许,袁盎才是自己最需要的人才?


刘启继续问:刘濞的吴国经济实力雄厚、人才资源充足,为造反,他准备了大半辈子,计划周全,你为啥说不用担心?


袁盎早有准备,腹稿已打好,于是侃侃而谈:对吴国情况,我最了解,刘濞的人才队伍,不过是一群地痞流氓、亡命之徒以及农民工。(吴所诱皆无赖子弟、亡命、铸钱奸人。)靠这些人造反,怎会成功?


此时,在旁边瞪着袁盎,一直心怀戒备的晁错突然插嘴,他竟然附合死对头袁盎:袁盎的看法很有见地!


晁错松了一口气,他突然认为今天的袁盎变得可爱。既然袁盎说叛军容易对付,那么自己削藩捅出来的漏子还不算大,尚能补救。


刘启没搭理晁错,他继续向袁盎发问:对平叛,你有何方案?


袁盎心中欢喜,等的就是这句。一切向着自己计划好的方向发展,刘启已被打动,扳倒晁错的机会来了。


袁盎表情神秘地告诉刘启:我说的是机密大事,请求清场。


服务及保安人员离场,独独袁盎最想赶走的晁错坚守阵地,赖着没走。他想看看袁盎在耍什么宝,另外,晁错也从不把自己当外人。


袁盎继续请求:我的方案,只能对皇帝您一个人说。


刘启看了晁错一眼。晁错知道不能再腆着老脸耗下去了,只得退下。




从晁错后来的反应看,他没有料到袁盎将致他于死地。或者,他认为这不过是政敌袁盎对他的一次羞辱。


晁错向袁盎抛去怨毒的一瞥,走了。


现在,袁盎可以尽情表演了。背后阴人、砸黑砖本来就是袁盎兴趣所在,这事他干过多次,轻车熟路。



袁盎告诉刘启,七国之所以背叛,其实是被晁错逼的,只要诛杀晁错,归还原先削减他们的土地,那么,兵不用血刃,七国自然会退兵。


刘启神情黯然。毕竟,晁错和自己亦师亦友;毕竟,晁错是自己上位以来一手提拔的高级干部;毕竟,晁错忠心国事,日夜操劳。


沉默了良久,刘启作出决断:我不会为了爱一个人而与全天下人对着干。希望处死晁错后,七国叛军能够守信撤军。




于是,刘启任命袁盎为礼仪祭祀部长(奉常,位列九卿),去和吴国秘密交涉。


晁错算是活到头了,最后期限是十余天。


十天之后,丞相陶青、首都警备司令(中尉)嘉(名不详)、司法部长(廷尉)张欧联名弹劾晁错:


晁错损害领导的威德,离间领导和臣民的感情;晁错曾提议把城市划给叛乱的吴国,毫无臣子的立场。


大家最后建议,晁错大逆不道,按法律应当处以腰斩,诛族。


汉景三年(公元前154年),正月二十九日,晁错接到刘启征召,随即被接他的专车直接拉到长安东市。



就在街口,晁错被武士拦腰砍为两截,亡命之际,晁错仍旧穿着正规的朝服。


腰斩,是近年来上座率颇高的词汇,本人于公元2008年投资的股票,至今仍被腰斩,看来解套无望,呜呼!




比投资被腰斩更惨的,是腰斩之刑。据说,受刑之人,往往不能立即死去,受尽苦楚。


清雍正十年(公元1733年),有个叫俞鸿图的河南学政因科场舞弊被处腰斩,受刑之后,他以手醮血,写了七个惨字方才咽气。


据说,性格刚戾的雍正皇帝听说后,也觉此刑太过酷烈,于是,腰斩之刑被废除。


处死晁错显然是出于刘启的授意,但处死晁错的手法竟至如此残酷,我以为,是高级干部们共同努力的结果。


晁错生就人见人厌的性格,之前大家顾虑的,不过是晁错的皇帝后台。现在,处死晁错既泄私愤兼能向领导表明忠贞,何乐而不为?


有的人,用自己的鲜血证明忠贞;有的人,用别人的鲜血证明忠贞。


现在,我对前些时日自杀的晁老爹深表钦佩,他给儿子取名为“错”真有预见性。


晁错,在错误的时机,用错误的手段干了一件并不太错误的事(削藩)。


晁错,是一意做事无意做人的人;可惜,人做不好,事也没办成。


晁错一生,犯下的最要命的错误是,他看错了他的领导。
本帖来自安卓秘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35

主题

6185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7274
 楼主| 发表于 2021-6-10 13:42:52 | 显示全部楼层
9楼 天涯过客说:
晁错已被处死,刘濞等人是否会如约退兵?刘启心里不踏实。


恰好有从梁国睢阳前线归来的武官,刘启立即召见,询问情况。


此人姓邓,先前任皇宫接待办主任(谒者仆射),现任军职校尉。


刘启问,现在我已经把挑起战乱的晁错杀掉,你看吴楚联军何时会退兵?


邓公显然是个很有头脑的人,不但有头脑而且有胆量,他坦承观点,刘启此时杀了晁错,不仅不靠谱,而且不厚道。


邓公告诉刘启,吴国刘濞造反,已经酝酿计划了几十年,削地不过是导火索,所谓要杀晁错云云,不过是他们喊出的口号。


其实,晁错的死活,鬼才会在意。(吴为反数十岁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实不在错也。)


好了,现在皇帝你把晁错杀了,我恐怕天下的人不敢再向你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了。


乱了方寸的刘启表现得很天真,他追问邓公原因。


邓公继续讲道理:晁错提出削藩策略,是担心诸侯过分强大,以至中央政府难以辖制,这是放眼长远的考虑。


而这计划才刚刚推行,你就把总设计师晁错干掉,杀掉晁错造成的恶劣后果是,使忠臣不敢开口,替叛贼报仇出气,我斗胆认为,这事你干得太也差劲。


刘启终于不发问了,他无语。半晌之后,垂头丧气的刘启终于承认:你说的有道理,我现在也很后悔!




袁盎的遭遇也在证明着邓公的正确。



带着刘启诛杀晁错的诚意,带着刘启请求和平的诏书,袁盎跑到睢阳前线去找刘濞谈判。


刘濞哈哈一笑,刘启和你莫不是脑袋进水了?我现在已经占有了东部大半个天下,和刘启已是平起平坐,凭啥要听他的命令撤军?


刘濞认为现在已不需掩饰,他露出底牌:所谓清君侧、杀晁错不过幌子,夺天下,当皇帝才是目的。


既然这样,就没啥好谈的了。


虽说谈崩了,刘濞倒是对曾经在吴国担任宰相的老熟人袁盎十分客气:袁先生既来之,就别走了,你看,我把你的岗位都留好了,只要你同意加入我方阵营,马上任命你为将军。


看来,刘濞很欣赏袁盎的能力。或许,刘濞认为,能够劝说知名度很高的袁盎投降,对政府军的士气将是巨大的打击。


在下小时候,曾反复研看《地雷战》、《地道战》等国产益智大片,从而练就火眼金睛,但凡形容猥琐,貌如偷地雷的老鬼子渡边之流,必是坏人。


稍后,再看诸如《天云山传奇》、《牧马人》、《人到中年》等得奖影片,往往懵懂难解,陷入迷惑。


其中好人、坏人如何界分?于是,只要人物出场,必定向坐在身边的家长发问:好人?坏人?


久而久之,四座侧目,家长不胜其烦,往往一声断喝:哪有那么多好人坏人?


终于霍然开悟,认人和做人都是很复杂的。


袁盎,就是比较复杂的人。固然,他经常阴人,在背后向同事拍黑砖;固然,他偶尔受贿,在私下搞点创收,但是,他有他的底线。他的底线是,不当叛徒。


刘濞也是爽快人,既然不合作,那么就去死吧。


刘濞安排士兵五百人把袁盎看管起来,准备择日处死。


袁盎,已经来日无多,如果跑得快点,在黄泉路上没准还能追上被他害死的晁错。


现在,袁盎对于晁错,不过是五十步笑一百步,笑晁错先跑了几步。




令人拍案的是,这次袁盎居然能死里逃生,这经历充满传奇色彩。


负责带兵看守袁盎的军官恰好是袁盎的熟人;袁盎对这军官恰好有大恩。


话说从头,袁盎当初在吴国当宰相时,身边有个随从竟然和他的婢女勾勾搭搭,俨然做成地下夫妻,时间一久,被袁盎发现。


袁盎处理此事的方式极为暧昧,他装糊涂,没声张。


偏偏袁盎身边有个没事找事的人,告诉这命犯桃花的随从,你动了袁大人的女人,他却装聋作哑,一定是憋着劲要整死你。


随从吓得屁滚尿流。“爱情诚可贵,小命价更高。”于是立即逃亡。袁盎亲自上马展开追捕,居然把他追到了。


面对束手待毙的随从,袁盎不仅原谅宽恕,甚至把婢女送上为妻。


剧情明朗了,现在负责看守袁盎的军官正是当初那个多情的随从。


在他的帮助下,袁盎逃出生天。


袁盎,给别人一个机会,还自己一个惊喜。
辗转逃回长安的袁盎见到刘启:现在,和平无望,惟有战争。


面对死里逃生、灰头土脸的袁盎,刘启也没了脾气:毕竟,处死晁错是出于自己的决断;毕竟,袁盎没选择投降叛军,在大是大非面前经受住了考验。


就这样吧!刘启对袁盎免于处罚。


刘启现在开始反思,掌权以来,自己无论在选才还是做事上都频频失误。


他现在很怀念他的父亲刘恒。


突然,他想起父亲临终之际对自己的交待:如果遭遇巨变,周亚夫才是帅才,可堪大用。


周亚夫将再次光荣登场,自此走上名将之旅。
本帖来自安卓秘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爱盲论坛  

GMT+8, 2024-3-29 22:45 , Processed in 2.56084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