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局通栏广告

爱盲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876|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刃针

[复制链接]

313

主题

9434

帖子

2万

积分

核心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215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3-27 13:24: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铁鞭01说:
北京特色东方医药研究院 北京特色医药 明医网 | 刃针系列文章之一:刃针的历史渊源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培训信息
培训班 交通路线 网上报名 视频中心 刃针理论临床 下载中心 道德讲堂
传统文化 产品信息
刃针器械 教材图书 光盘音像 汇款方式 商品详细 软件服务
软件介绍 会员信息
用户中心 病例讨论 临床基地 关于我们
企业文化 企业简介 新闻中心 刃针专栏 交通路线 汇款方式 网上报名 培训信息培训班 交通路线 网上报名 视频中心 刃针理论临床 下载中心 新闻中心更多 2013年全国第26期免费岐轩脉法、螺旋针法、刃针培训班顺利结束2013全国第70期刃针治疗颈臂腰腿痛临床进修班顺利结束岐轩医学体系新闻发布会隆重召开中华刃针学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交流会议在北京昌平如期举行刃针系列文章之一:刃针的历史渊源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培训信息 > 刃针理论临床 刃针系列文章之一:刃针的历史渊源
* 来源 : * 作者 : 董昌武 * 发表时间 : 2013-05-26 * 浏览 : 16
刃针系列文章之一
- 刃针疗法的历史渊源

   针灸学是祖国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早在公元前二三世纪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已对针灸的理论和临床有了较系统的记载。
    伴随着科技进步的步伐,传统针灸治疗学也不断发展,至今已形成两大分支学科:一支是以毫针治疗为主,另一支是以“带刃针具”治疗为主。
    “刃针”是近年研制出的一种新型“带刃针具”,“刃针疗法”则是以刃针进行软组织微创术的治疗方法,已故骨伤科泰斗 尚天裕 教授给予刃针以“寻根问道传统,触类旁通中西”的高度评价。刃针疗法源于现代诊疗理念为指导,在设计上侧重针的形状,强调产生信息调节、解除过大应力及热效应三种功效,是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一种特色疗法。由于其疗效确实、安全微创、容易掌握等优点,使越来越多的患者乐于接受,越来越多的各级医生竞相学习实用。
    针具的发展演进过程大致可分为砭石、九针、毫针几个阶段,在各个不同阶段,带刃针具均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当代,带刃针具的发展势头更加迅猛。
1 砭石时期
    约在 14000 年前旧石器时代后期,就已经出现了以石为针和以石为刀进行治病的砭石疗法。《说文解字》称“砭,以石治病也”,《灵枢》称“故其已成脓血者,其唯砭石铍锋之所取也”从 1955 年出土的剑形砭石、 1965 年出土的锛形砭石及 1966 年出土的刀形砭石来看,可以说砭石是最初的带刃针具。
2 九针时期
    约从公元前十几世纪起,随着冶炼术的发明,开始出现了金属针,并逐渐发展成青铜器、铁制等多种针具,泛称“九针”。从 1978 年出土的西汉青铜针(长 4.6cm ,一端为圆锥形锐锋,另一端为宽 0.3cm扁平弧刃),明、清等朝代医术中所绘的镵针、锋针、铍针,以及河南南阳医圣祠内陈列的历代针具中,又可看到不断发展的带刃针具(见图 1 )。   

  3 毫针
   “九针”在演变过程中,镵针被梅花针取代,锋针被三棱针取代,而铍针则被手术刀所取代,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带刃针具的作用逐渐淡化,几乎统一由毫针替代。
4 现代针
   随着针灸学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不断丰富和提高,待人针具也得以发展和创新,并从传统九针中分离出来,形成现代针灸器具(皮肤针、芒针、巨针、火针、皮内针、磁圆梅针等)和现代带刃针具 ( 小宽针、小针刀、针灸刀、新九针、带刃针、松针、微针刀、铍针、刃针等 ) 。据初步统计的资料,师怀堂的新九针 (1950 年 ) 、高谦的新针砭 (1958 年 ) 、黄荣发的小宽针 (1968 年 ) 、任志远的针灸刀 (1970 年 ) 、朱汉章的小针刀 (1976 年 ) 、肖万坤的松针 (1994 年 ) 、黄枢的微型外科手术带刃针具 (1996 年 ) 、田纪钧的刃针 (2001 年,见图 2) 、董福慧的铍针 (2002 年 ) 等有较大的影响。近年又派生出水针刀、注射针刀、激光针刀、刀中刀等,它们各有所长。
  5 刃针,是笔者创制的医疗器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已于 2003 年 9 月 24 日 正式颁发了“实用新型专利证书”,专利号分别为: ZL02281999 . 1 和 ZL02282000.0 。根据疾病的不同部位和治疗的目的,将刃针分为 4 个类型 6 种型号,使临床操作更加得心应手。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7

主题

6975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7757
14#
发表于 2020-3-27 13:35:30 | 只看该作者
<
14楼 白开水。说:回13楼铁鞭01
我来支持一下。
本帖来自安卓秘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3

主题

9434

帖子

2万

积分

核心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2150
13#
 楼主| 发表于 2020-3-27 13:29:33 | 只看该作者
13楼 铁鞭01说:

【摘要】目的:寻找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等关节病的有效方法。方法:采用刃针切刺膝宁穴治疗80例膝关节病。结论:刃针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等关节病有良好效果,其创伤小、进针快、疼痛感较轻、较安全、病人易接受,在临床上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刃针切刺  新穴膝宁穴  膝关节病
    从2000年以来,笔者经过反复实践,对风湿性膝关节炎等病找到一个针感特殊,疗效显著的新穴位,暂定名为“膝宁穴”。对80例较严重的膝关节病试治,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1 治疗方法
1.1位置  
    膝宁穴分为内膝宁穴和外膝宁穴。外膝宁穴在股骨外髁直上4-5横指,即在梁丘穴上半寸后1寸处,向股骨上缘方向进针;内膝宁穴在股骨内髁直上4-5横指,即在血海穴上半寸内1寸处,向股骨上缘方向进针。
1.2针法
    要通过多次认真实践,准确定穴,才能熟练掌握本穴的针剌技术。患者采取仰卧位,找准穴位后,常规皮肤消毒,选用Ⅰ型(0.9mm×7 5mm)刃针,向股骨快速刺入,针尖触到股骨后稍向外提,再紧沿股骨上缘用力迅速刺入0.5寸左右,(针尖一定要紧贴股骨上缘,切过骨膜)。操作中自进针到起针,均用提插松解等手法。针准穴位的标志有两点:
(1)术者手中感到进针阻力很大(不同于一般进针感,说明已到位,否则没有刺到穴位,疗效不佳;
(2)患者关节腔内有较强烈的酸胀沉重感/抽动感,持续1分钟后逐渐减轻。达到针感后,并有松动感立即起针,创可贴敷针孔。
1.3 针刺及显效时间
    1 0日针刺一次,轻者一次即见效,甚至一次即愈,重者2-3次即有明显效果,若针3次无效果者,以后的疗效可能不佳。
2  治疗效果
2.1疗效标准
    症状消失1年以上,随访无复发属治愈;平时症状基本消失,天气变化或劳累后尚有轻微疼痛属基本治愈;症状减轻属有效;症状无变化属无效。
2.2 治疗结果
    8 0例膝关节病中,包括风湿性膝关节炎,膝关节腔积液、类风湿性关节炎、单纯性膝关节痛、外伤性膝关节痛。治愈28例(占35%),基本治愈29例(占36%),有效17例(占21%),无效6例(占8%)。总有效率达92%。
3 典型病例
病例1
    王某某,女,56岁,患者双膝关节疼痛,活动受限16年,遇冷时明显加重。诊断为风湿性关节炎,长期对症治疗,经服中药、西药、贴膏药治疗无效,于2000年8月7日刃针切刺膝宁穴。一次即痊愈,
随访5年无反复。
病例2
    秦某某,女,51岁,垣曲县制药厂职工。左膝关节外伤后肿痛,积液3年余。多次抽出积液,x线片见有骨质增生。经四处就医,多方治疗无效。活动受限,上下楼时靠孩子们背上背下。于 2001年3月7日用刃针切刺膝宁穴,疼痛减半,针刺3次,肿痛基本消失,活动如常。随访4年均良好。
病例3
    张某某,女,44岁,河南省济源市乡卫生院医师。从1989年起先感双膝关节痛,后逐渐发展到四肢关节痛。近1个月来双膝关节肿痛明显加重,特别怕冷,活动受限。检查:浮膑实验阳性,类风湿胶乳实验阳性,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于2001年1 0月3日开始切刺膝宁穴,当针刺到穴位时,患者自述:膝关节腔内有强烈的抓动、震痛、发热感,伴有似红外线照射的烘热感,整个大腿十分沉重无
自动能力。起针后即感到疼痛比前减轻约八成,下蹲和起立动作能力基本自如。以后每隔十天针一次。连针3次,肿痛消失,活动如常,亦无怕凉感,1个月后上班。现已5年均感良好,复查类风湿胶乳实验正常,至今5年没有反复。
病例4
    刘某某,女,4 3岁,工人。双膝关节肿痛,不能活动10年,后3年关节肿胀积液,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长期注射青、链霉素无效。1979年住院半年,每周从膝关节内抽积液,最多达100毫升,后积液越抽越多,医院动员锯掉双腿,患者拒绝而出院。2003年8月6日,开始用“膝宁穴”针刺治疗,针一次,关节消肿,能下床行走,5次治愈,上班工作,3年来情况良好。
4 体会
    本穴为治疗严重膝关节病的新特效穴位,与常用穴位针刺比较有6点特殊:①部位特殊:有效点在骨膜中;②针具特殊,必须用Ⅰ型(0.9mm×7 5mm)刃针,用细针达不到有效点上;③只用提插切刺松解针法,不用捻转针法,不留针;④针感特殊;⑤适应症特殊:整个膝关节内疼痛而找不到痛点,遇冷加重,反复发作,时间长久,并伴有积液者,疗效最佳;膝关节滑囊炎、类风湿关节炎以双膝关节为主者亦效佳,否则较差;结核性膝关节炎亦有效;良性膝关节痛较差,急性期无效,病史短者较差;⑥操作简便,取效快,且疗效持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3

主题

9434

帖子

2万

积分

核心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2150
12#
 楼主| 发表于 2020-3-27 13:29:06 | 只看该作者
12楼 铁鞭01说:



  刃针疗法治疗内脏性牵涉痛和皮科疾患,总的原则同前期所述。多选用 0.5mm 刃针,行小幅度提插、纵行摆动、横行摆动、纵行切割或横行切割。
1 内脏性牵涉痛
1.1 定义
疼痛从其它组织损害区迁移而来的疼痛,称牵涉痛。如果内脏损害则称内脏性牵涉痛。反之,如果是躯体其它部位损害所致,则称躯体性牵涉痛。
1.2 机理
组织损伤区的传入纤维
被牵涉区的传入纤维
在同一水平进入脊髓——脊髓产生错误知觉——误认为疼痛来源于牵涉区
损伤内脏传入冲动 躯体传入冲动
汇聚脊髓第五层—误认是躯体传入—躯体部疼痛
1.3 临床表现特点
?(1)定位模糊:深、呈压榨性和痉挛性疼痛。(2)常伴自主N系统兴奋的表现(如恶心、呕吐、发汗及有皮肤相关牵涉区痛)。(3)病变内脏与牵涉痛区域的关系,一般规律见表 1 。
表1 病变脏腑与牵涉痛区域的关系
病变 牵涉痛区
心脏疾患 左肩及下颌, T 3 棘突旁与肩胛骨脊椎缘之间。
胰腺疾患 背部, T 11 棘突旁。
胆囊疾患 右肩, T 10 棘突旁。
胃肠疾患 T 11 —T 12 棘突旁。
泌尿疾患 L 3 棘突旁。

1.4 刃针治疗 ?
刃针疗法对内脏性牵涉痛,主要是应急止痛疼痛缓解后还应针对内脏疾患治疗,不能延误。应急止痛的同时,对内脏疾患本身是否有治疗作用尚不明了,还有待观察和探讨。具体治疗方法如下:
(1)心:T3 棘突旁与肩胛骨脊柱缘之间的压痛及软组织异常改变处;针刃与后正中线一致达肌肉层(切勿过深),行纵行切割,横行切割,必要时十字切割。
心俞穴、阙阴俞穴。刃针与局部体表呈 45 针刃向脊椎柱方向,深 1.5 寸,纵行切割。
(2) 胆:胆囊炎(阴陵泉穴下方一横指处) ;刃针与局部体表垂直刺入深约 2.5 寸,纵行切割留针 10 分钟。
T10 棘突旁与肩胛骨脊柱缘延长线之间的压痛及软组织异常改变处;同 T3 棘突旁。
(3) 胰: T11 棘突旁与肩胛骨脊柱缘延长线之间的压痛及软组织异常改变处。同 T3 棘突旁。
(4) 肾:外踝最高点上方三寸;承山穴。刃针与局部体表呈 30° 针刃指向膝关节,深 1.5 寸,纵行切割,留针20分钟。刃针,刺入肌层,纵行切割、横行切割。
(5) 胃肠: T11-12 棘突旁与肩胛骨脊柱缘延长线之间的压痛及软组织异常改变处。同 T3 棘突旁。
外膝眼,刃针与局部体表垂直入针穿过脂肪垫有落空感即可,纵行切割、十字切割,留针30分钟。
公孙穴,刃针深 1.5 寸,纵行切割,留针 15分钟。
(6)泌尿系:L3 棘突旁与骶棘肌外缘之间的压痛及软组织异常改变处。同 T3 棘突旁。
脾俞、小肠俞。同心俞、阙阴俞。
(7) 胆道蛔虫:百虫窝(血海穴上一寸处),刃针直刺入肌层 ( 约 2 寸深 ) 纵行切割,留针 10 分钟。
至阳穴,刃针向上斜刺 1 寸,斜行切割。
阳陵泉穴、阴陵泉穴,刃针与局部体表垂直刺入 1-1.5 寸,纵行切割,横行切割。
2 部分皮肤疾患
2 .1 痤 疮 ?
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多发于颜面部,重者可累及上胸及肩背部。常形成黑头粉刺,丘疹、脓疱、囊肿或结节等损害。祖国医学称 “ 肺风 ” 、 “ 粉刺 ” ,认为与肺经风热,胃肠湿热,脾失健运及冲任不调有关。 (1)病因病机:肺经风热薰蒸而致;嗜食辛辣油腻之物,生热化湿,致肠胃湿热郁阻肌肤而致;脾失健运,水湿内生,生痰化热外犯肌肤而致;冲任不调,肌肤疏泄功能失畅而致。临床表现见表2
表2各 型痤疮临床表现
辨证分型 舌 脉 症 状
肺经风热 尖红、苔薄黄 浮数 颜面潮红、皮疹红热、疼痛或有脓疱
胃肠湿热 苔黄腻 濡数 皮肤油腻不适,丘疱疹或脓疱、结节、尿黄、大便秘结。
脾失健运 苔白 沉细 皮疹以结节、囊肿为主、食欲不振、便溏、神疲乏力。
冲任不调 舌质暗红苔薄黄 弦细数 病程长,呈周期性变化,女性与经期关系密切,伴月经不调或痛经。

各型均在背部肺俞、膈俞、脾俞、胃俞或大肠俞穴附近,有略高出的颜色较深的异常点,即临床上所称的 “ 痣点 ” 。 (2)刃针治疗:主要治疗点为耳尖,术者以指捏紧患耳尖部,刃针快速刺入 2 -3mm 深,迅速拔出,挤出血。背部痣点:术者捏提起局部皮肤,刃针与皮肤呈 30° ,左右斜刺 0.5cm 左右深,迅速拔出,拔罐出血。辅助治疗针法均与背部痣点同。肺经风热型取肺俞;胃肠湿热型:胃俞 ; 脾失健运型:脾俞 ; 冲任不调型:膈俞。
? (4)预防:是配合治疗的重要内容。经常用温水,硼酸肥皂洗涤患处;严禁用手挤压皮疹、粉刺。少食油腻、辛辣和甜食,多吃新鲜蔬菜及水果。 ?
2.2 黄褐斑 ??
黄褐斑,是发生在面部的黄褐色色素沉着斑,以不规则的蝶状、多呈对称性分布及无自觉症状为特点,俗称“ 蝴蝶 ”斑。 ?
(1)病因病机: ?
原因尚不完全明了,女性多发常与妊娠,妇科疾病,精神抑郁,脾胃虚弱及体弱有关。临床上分为肝郁气滞、脾虚血瘀、肾阳虚衰3个类型。临床表现见表3。
表3 黄褐斑临床表现
辨证分型 舌 脉 症 状
肝郁气滞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 弦 烦躁易怒,口苦目赤,胁肋胀满,月经中有紫黑血块。
脾虚血瘀 舌质淡、舌体胖大、边有齿痕 沉细 面色萎黄少华,神疲少气,心慌乏力,脘腹胀满,月经量少或多。
肾阳虚衰 舌质淡、苔白 细弱 面色黧黑、形寒怕冷、四末欠温、腰膝酸软。

1.肝郁气滞:因长期精神抑郁、情志不畅,致肝气郁结、脉络气血运行不畅,瘀滞于面部而成。 ?
2.脾虚血瘀:脾胃虚弱不能生化气血精微,以致气血两亏,瘀血内生,不能达于肌肤而致。 ?
3.肾阳虚衰:多因禀赋不足,肾水不能荣化于面、日久火郁而为斑。
各型均在背部肝俞、脾俞或肾俞穴附近出现“ 痣点 ”。 ?
(2)刃针治疗:主要治疗部位:背部痣点 (方法见痤疮的刃针治疗) ,如无“痣点”,各型分别在肝、脾和肾俞穴处治疗
2.3 毛囊炎 ??
毛囊炎,是与毛囊口一致的圆锥形隆起,表面发红,发热,有压痛及脓头的葡萄球菌感染后引起毛囊的化脓性炎症。而发生在身体各个部位,以颈后发际间,臂部及胡须处多见。(1)病因病机:多由于夏秋季感受暑湿之邪,蕴于肌肤,化为热毒而成;或因正气虚弱,皮毛不固,感受外邪,气血凝滞,蕴阻肌肤而致。初起为与毛囊口一致的圆锥形隆起,表面发红,发热,压痛;之后,隆起周围的皮肤也发红;再后,中央软化、可见脓头,破溃或拔去毛发后可排出少量脓液, 5-7 天后吸收,不留疤痕。 ? 通常无全身症状,但有的患者反复发作,此起彼愈,日久不愈。 ?
(2)刃针治疗:术者捏提起大椎穴处肌肤,用刃针连续刺 2 -3mm 深 2-3 下,拔火罐出血。隔日一次,3 次为一疗程。 ?
(3)注意:现代医学认为,此病与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某些物理、化学刺激以及糖尿病有关,临床上应注意鉴别,刃针治疗的同时,应针对上述原因治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3

主题

9434

帖子

2万

积分

核心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2150
11#
 楼主| 发表于 2020-3-27 13:28:48 | 只看该作者
11楼 铁鞭01说:

刃针系列文章之十一:刃针疗法治疗部分内科疾患

   刃针疗法治疗内、外科疾患,原理与针刺相同,总的原则是:阳症多实热,宜刺后拔罐出血或挤出血;阴症多虚寒、宜热针;表症多病在皮内筋肉之间,宜浅刺疾出;里症多病在脏腑经络,宜深刺久留。治疗点的选择,多按辨证分型选穴,俞募穴及主客原络及十五络穴选取等方法。对有必要的病例,术后可辅以药物治疗。
   多选用 0.5mm 刃针,行小幅度提插、纵行摆动、横行摆动、纵行切割或横行切割。
1 常见内、外科疾患辨证分型刃针治疗
1.1 头痛
   外感头痛(包括风寒、风热、风湿),主穴:太阳(浅刺、出血数滴),风寒加风池(浅刺)?
风热加大推(浅刺、拔罐出血),风湿加丰隆(肌层、拔罐出血 ) 。
   内伤头痛( 包括肝阳上亢,痰湿中阻、肾精虚损) ,主穴:四神聪 ( 浅刺、挤出血 ) ,肝阳上亢加合谷(浅刺、挤出血) ,太冲 (浅刺、挤出血) ,痰湿中阻加中脘(浅刺、拔罐 ) ,肾精虚损加肾俞(肌层、拔罐)。
1.2 咳嗽
   外感咳嗽(包括风寒、风热),主穴:肺俞(肌层、拔罐出血),风寒加列缺(浅刺、挤出血,合谷 ( 浅刺、挤出血),风热加大椎(浅刺、拔罐出血。
   内伤咳嗽(包括痰湿壅肺、肝火犯肺肺阴亏虚 ) ,主穴:肺俞(肌层、拔罐出血),痰湿加脾俞(肌层、拔罐),丰隆(肌层、拔罐),肝火加阳陵泉(肌层、拔罐),太冲(浅刺、挤出血),阴虚加太溪(浅刺、热针),三阴交(肌层、拔罐) 。
1.3 面瘫
   冈邪外袭,主穴:太阳、下关、阳白、地仓、迎香、颊车(浅刺、挤出血) ,配穴:风池,列缺。气血双亏,主穴:同风邪外袭主穴:配穴:足三里合谷(肌层、热针) 。
1.4 四肢麻木
   风寒入络,主穴:十二井穴或十宣穴(浅刺、挤出血) 配穴: 阿是穴(浅刺、拔罐或热针 )。气血失荣,主穴:同风寒入络,配穴:曲池足三里,三阴交。气滞血瘀,主穴:同风寒入络,配穴 — 曲池、三阴交、血海(浅刺)。
1.5 中风
中经络:曲泽、委中(斜刺、出血自停)十宣。中脏腑:四神聪、十宣。中风先兆:四神聪。
1.6 上吐下泻
署湿,主穴:曲泽、委中,配穴 — 曲池、丰隆、足三里。食滞,主穴:同暑湿型,配穴:合谷,足三里,内庭(浅刺、挤出血) 。
1.7 痹症
行痹:风池、血海。痛痹:关元(斜刺、肌层、热针)肾俞(肌层、热针)。着痹:中脘(斜刺、肌层、热针) 、丰隆,足三里 (肌层、拔罐)。热痹:大椎(肌层、拔罐出血) 、曲池、合谷 ( 浅刺、挤出血 ) 。顽痹:气海 (斜刺、肌层、热针) 、太溪。
1.8 三叉神经痛
风寒外袭,主穴:太阳 ( 浅刺、挤出血 ) 、颊车、地仓 ( 肌层、热针 ) 、配穴:列缺、合谷。风热,主穴:同风寒外袭,配穴:大椎 ( 肌层、拔罐出血 ) 。脾胃实火,主穴:同风寒外袭,配穴:内庭 ( 肌层、挤出血 ) 。阴虚阳亢,主穴:同风寒外袭,配穴:列缺、照海 ( 肌层、挤出血 ) 。
1.9 胁痛
肝气郁结:支沟(肌层、拔罐),委中(浅刺、拔罐出血)。瘀血停着:支沟(肌层、拔罐出血)、委中(浅刺、拔罐出血)。肝阴不足:丘墟、照海(肌层、热针)。肝胆湿热:丘墟、照海(肌层、挤出血)、委中(浅刺、拔罐出血) 。
消渴病多因思虑过度、情绪不安、过食豪梁厚味、饮酒过度、恣情纵欲致心火偏亢,胃中积热,肾亏耗,封藏失职。临床上可又分上消、和下消。
  上消主要表现为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多、食少。治则:清心肺,少府、心俞、太渊、肺俞、胰俞。口干舌燥,重:加廉泉、承浆。纵行切割,横行切割。廉泉:向舌根斜刺 0.5-0.8 寸。承浆:斜刺 0.3-0.5 寸。
中消主要表现为消谷善饥、形体反瘦、烦热自汗、饮多尿多。治则:补肾平肝,太溪、太冲、肝俞、肾俞、胰俞。嘈杂善饥:加中脘、内关。纵行切割,横行切割。
下消主要表现为小便频数,量多略稠、口干舌燥、头晕、目糊、颧红、虚烦。治则:补肾平肝,太溪、太冲、肝俞、肾俞、胰俞。视物模糊加光明。头晕:加上星。阳虚加灸命门。纵行切割,横行切割。
3 哮喘病刃针治疗表
3.1 冷哮 痰饮内阻,外受风寒,肺气不宣,遇冷则发。临床多表面呼吸急促,喉中有声,痰清稀白 ( 呈粘沫状 ) ,形寒肢冷,口不渴,舌苔白腻。治则:理肺温解。肺俞、风门、大椎、合谷、膻中、尺泽、列缺均泻法,背部穴可加灸或拔火罐。均用Ⅲ型刃针达肌层横行切割。
3.2 热哮
痰火内结,风寒外束,痰阻气道,肺气不得宣降。其主要表现为气喘身热,喉中有声,胸膈满闷,痰黄稠而黏,口渴思饮,舌苔黄。治则:宣清内热,宣肺解表。合谷、大椎、丰隆、膻中、中府、孔最,均横行切割。
3.3 虚 喘
肾虚不能纳气,表现为身动即喘,足冷面赤,气从脐下直冲而上,痰喘不绝、上盛下虚、脉洪无力。治则:补肾纳气。定喘、太溪、复溜、肾俞、云门、俞府、均纵行切割法或灸。
肺脾气虚,表现为气喘痰多,中气不足,四肢无力,纳呆,脉虚弱。治则:补脾理肺。气海、肺俞、脾俞、中脘、均纵行切割法加灸。
3.4 实喘
外感风寒,表现为身痛寒热,形寒无汗,脉浮或紧,舌苔白滑。治则:散寒宣肺平喘。列缺、尺泽、风门、肺俞、均横行切割法。鼻寒流涕,加巨厥。头痛肩背酸:加温溜。寒热:加支正。痰热气滞,面红气粗,痰多黄稠,胸闷气促,咳痰不爽、口渴便干烦燥,舌苔黄腻,脉洪滑数而有力。治则:化痰清热,肃肺平喘,合谷,大椎,丰隆,膻中、天突、中府、孔最、均用横行切割法。喘甚:加肺俞、云门、拔火罐。
4 高血压病刃针辨证治疗表
临床中的常穴:风池、足三里、太冲;备用穴:行间、太阳、翳风、神门、安眠 ( 翳风与风池连线中点 ) 三阴交、太溪、阳陵泉、阴陵泉、丰隆、内关、关元、气海、风池透少海。在治疗中又根据临床表现不同,适当加穴。
4.1 肝火炽盛
表现为头痛、烦燥、易怒、颈项时作牵扯感,面红目赤、口干、便秘、舌苔黄,脉弦劲有力或弦数。加行间、阳陵泉、太阳、翳风,刃针到达肌层,横行切割,拔罐放血。
4.2 阴虚阳亢
表现为眩晕、视物模糊、耳鸣心中虚烦,失眠、多梦、肢麻、舌质红、脉弦细或带数。加太溪、三阴交、神门、安眠、太冲、行间。刃针到达肌层横行切割及纵行切割。
4.3 痰湿壅盛
表现为胸脘痞闷、心悸、眩晕、恶心呕吐、肢体麻重、动作不灵、舌苔厚腻、脉弦滑。加内关、丰隆、阴陵泉。针法同肝火炽盛。
4.4 肝风内动
表现为剧烈头痛、头目眩晕、昏迷失语,甚则抽搐惊厥。针法同阴虚阳亢坑。
4.5 阴阳两虚
表现为头弦、气促、耳鸣、神色萎疲、精神呆滞、手足发麻、腿软无力、尿频或夜间多尿或有阳痿。加气海、关元。达肌层、热针。
5 胆囊炎、胆石症刃针治疗表 ??
常用穴:胆囊穴 ( 腓骨小头前下方陷中〈阳陵泉〉下 2 寸 ) 内关、肝俞、胆俞。疼痛发作时强刺激,持续小幅度提插数秒至数分钟至疼痛缓解。留针 20 分钟。备用穴阳陵泉、足三里、日月( 右 ) 、 T8 、 9 夹脊、足临泣、太冲、期门。气滞胁胀:加行间、中脘。壅遏发热、口苦:加合谷、内庭。恶心呕吐:加内关、公孙。疼痛明显:胆俞、肝俞 T9—12 夹脊。
常用穴效果不佳时加备用穴,四肢穴位:每次选2~3穴,深刺、留针60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3

主题

9434

帖子

2万

积分

核心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2150
10#
 楼主| 发表于 2020-3-27 13:28:25 | 只看该作者
10楼 铁鞭01说:

刃针系列文章之十 刃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近年来发病率最高的疾患之一,手术治疗的比例越来越大。以刃针治疗为主、配合药物等疗法的非手术治疗,适应相当多的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例,而且有理想的疗效,患者乐于接受。
1 释义
    在腰椎间盘退变的基础上,受到不平衡的承重压力,使纤维环在薄弱处破裂,髓核从破裂处突出,压迫刺激神经根、马尾神经或脊髓,引起坐骨神经痛或肌神经痛,称腰椎间盘突出症 ( 也称腰椎间盘脱出症、腰椎间盘膨出症、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等 ) 。
    作为病名的统称,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脱出症、腰椎间盘膨出症等可视为相同,可以通用;而作为病理分型,则各有病理改变,绝不能等同,因为治疗方法有异。腰椎间盘膨出症,是纤维环少部分破裂, CT 显示突出程度小、范围大、突出边缘光滑,治疗可试图使突出部分还纳或变小;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纤维环多部分破裂, CT 显示突出程度大、范围小、突出边缘尚光滑,治疗可试图使突出部分变小,还纳则不大可能,或可使神经根移动避开突出物的应力最高点(即所谓“ 逃逸 ” 法);腰椎间盘脱出症,是纤维环全部破裂,髓核从破裂处突出, CT 显示突出程度大、范围小、突出边缘不光滑,治疗可试图使神经根移动避开突出物的应力最高点,但是已经不可能变小或还纳。这在选择治疗方法上至关重要,临床上治疗效果不理想、甚至发生意外的病例,都有可能与此有关。
2 诊断要点
2.1 诊断依据
    腿痛重于腰痛,腿痛呈典型的坐骨神经分布区域的疼痛;按神经分布区域的皮肤感觉麻木;直腿抬高较正常减少 50%( 或兼有健侧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 ,弓弦试验 ( 即腘窝区域手指压拨胫神经,引起肢体的远、近两端的放射痛。 ) 阳性;出现四种神经体征 ( 感觉减退、运动无力、肌肉萎缩、和反射减弱 ) 中的两种以上征象;与临床检查水平一致的影像学检查发现,包括椎管造影、 CT 或 MRI 等。当与以上四项检查结果一致时,有肯定诊断意义;不一致时则只有参考价值。
2.2 定位诊断
(1)不同部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
    腰 3 、 4 之间椎间盘突出,表现的是腰 4 神经根受累。疼痛在骶髂部、髋部、大腿前外侧、小腿前内侧,小腿前内侧麻木,伸膝无力,膝反射减弱或消失。腰 4 、 5 之间椎间盘突出,表现腰 5 神经根受累。疼痛在骶髂部、髋部、大腿和小腿后外侧,小腿外侧或足背 ( 包括拇趾 ) 麻木,拇趾背伸无力,无反射改变。腰 5 骶 1 之间椎间盘突出,表现骶 1 神经根受累。疼痛在骶髂部、髋部、大腿、小腿部及足跟外侧,小腿及足外侧 ( 包括外侧三足趾 ) 麻木,偶有足跖屈及屈拇趾无力,踝反射减弱或消失。
(2)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
一般突出部位在腰 4—5 或腰 5— 骶 1 之间,表现马尾神经受累。腰背部,双侧大、小腿后侧疼痛,双侧大、小腿及足跟后侧以及肛门会阴部麻木,膀胱或肛门括约肌无力,踝反射消失或肛门反射消失。
(3)不同病理机制的诊断:
    坐骨神经径路及支配区疼痛,其病理机制为化学性神经根炎和 / 或神经缺血性病理效应 ( 水肿 ) 。坐骨神经径路及支配区麻木,其病理机制为压迫性机制和 / 或牵拉性机制。坐骨神经径路及支配区疼痛和麻木,其病理 机制为化学性神经根炎和 / 或神经缺血性病理效应 ( 水肿 ) 压迫性机制和 / 或牵拉性机制。腰、背痛,其病理机制为窦椎神经受刺激。 ?
  3 刃针疗法治疗
3.1 刃针疗法的治疗原则
     化学性神经根炎,治疗宜选择中西药物口服,各种注射疗法,刃针疗法等消除无菌性炎症。神经缺血性病理效应,治疗宜选择中西药物口服及输液脱水,刃针疗法。压迫性机制,治疗宜选择牵引,后仰位按压手法 ( 膨出、突出 ) 或前屈位旋转手法,刃针疗法。减小椎间盘内涨应力,或使神经根避开突出物涨应力最高点 (“ 逃逸 ”) 。牵拉性机制,治疗宜选择牵引、后仰位按压手法 ( 膨出、突出 ) 或前屈位旋转手法,刃针疗法。减小椎间盘内涨应力,或使神经根避开突出物涨应力最高点 (“ 逃逸 ”) 。窦椎神经受刺激机制,治疗宜选择牵引,刃针疗法,减小椎间盘内涨应力。
3.2 刃针疗法治疗部位
(1)常用治疗部位
    刃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只是对有关病变软组织进行治疗,并非直接作用于椎间盘突出部分,可以说是非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一部分。
    腰部两侧横突与棘突之间部分的肌肉 ( 无压痛及软组织异常改变),每侧选3-4个点,针刃与后正中线方向一致,达到肌肉层,纵行切割,留针15分钟。
    膀胱经内侧线 ( 棘突旁 3-- 4cm 左右 ) 范围周边的压痛及软组织异常改变处,针刃与后正中线方向一致,达到肌肉层病灶处,纵行切割、横行切割、十字切割,针下局部松解感为度。
    腰椎后关节囊或乳突 ( 多伴有深压痛及下肢隐痛和不适感 ) 处,棘突旁深压痛处入针,达关节囊,纵行切割、十字切割;再提针外斜,从上关节突上外方边缘行边缘切割。
    横突(以腰3为多,常伴有压痛及硬结)处,切割重点在横突尖部背侧及外缘。
2. 按症状与损害软组织规律的治疗部位
    腰椎、骶椎痛,是第 4 腰椎至第 1 骶椎间部位的深层肌及其附着点,外伤后遗或劳损致无菌性炎症。在第 4 腰椎至骶 1 棘旁骶棘肌或腰背筋膜浅层的压痛及软异改变处;腰 2 ~ 5 横突尖上下缘及棘突端部侧缘的压痛及软组织异常改变 ( 多裂、回旋肌附着点 ) ;髂后上棘处压痛及软软组织异常改变处 ( 多裂肌附着点 ) 。
    腹压增加腰痛及下肢放射痛加剧,为腰痛致腹直肌代偿性紧张,时久致痉挛,腹压增高时突然强力收缩、牵拉刺激腰肌紧张,神经根被牵拉移动而加剧。常在腹直肌腱划、腹部肌肉、腰部牵拉痛处治疗。
    腰肌僵硬与腰椎、骶椎活动不利或受限,为腰骶部软组织损害后的保护性肌痉挛。治疗部位为腰 3 横突部、髂腰韧带起点(第5腰椎横突)、骶椎背面(骶棘肌起)、臀中肌及第1~5腰椎棘突(棘上韧带) 。
    脊柱腰段凸向患侧,是第 4 腰椎至第 1 骶椎的多裂肌、回旋肌损害或单侧臀部软组织损害。常在横、棘突部、臀大、臀中、梨状、臀小肌、阔筋膜张肌起止点或肌腹压痛和软组织异常改变处治疗。脊柱腰段凸向健侧,为单侧骶棘肌损害,治疗点选择在第 3 ~ 5 腰椎横突、髂嵴后内 1/3 部外唇及中间线。交替性脊柱侧凸,为双侧腰部深层肌及骶棘肌损害交替发作。治疗部位选择在发作侧肌肉,点同凸向患侧和健侧。
    腰前凸加大,表现为腰背筋膜浅层与骶棘肌严重损伤变性 ( 无菌性炎症、粘连、增厚 ) 。治疗点选择在横突、棘突之间肌肉压痛及软组织异常改变处和前屈时,脊柱腰部肌肉疼痛处。腰前凸变小,则是横突棘肌与腰背筋膜中层严重损伤变性 ( 无菌性炎症,粘连,增厚 ) ,常在腰骶部压痛及软组织异常改变处和腰 3—4 横突尖外缘治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3

主题

9434

帖子

2万

积分

核心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2150
9#
 楼主| 发表于 2020-3-27 13:28:05 | 只看该作者
9楼 铁鞭01说:

刃针系列文章之九:刃针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近年来发病率逐渐增多,越来越受到关注的一种疾患。以刃针治疗为主、配合药物等疗法的非手术治疗,有理想的疗效。
1 释义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指骨有活力的成分(骨细胞、骨髓、造血细胞及脂肪细胞等)死亡。坏死不仅限于股骨头且由于股骨头负重在其负重面上会发生节段性关节面塌陷,最后导致髋关节退行性关节炎。 ?
   其病理改变尚不完全明了,主要有以下论说∶骨髓内脂肪坏死说,股骨上端骨内压升高说,细胞累积应力论,多种因素说,骨髓腔内压增高说,髋关节内压力增高说,关节应力失常说以及中医肝肾不足、气血不通说等。
2 诊断要点
   (1)疼痛∶早期不出现,随病情发展疼痛出现在关节前、侧、后方及腰骶部;并沿大腿前内侧向膝关节内侧放射;负重、外展和伸直髋关节疼痛加重,寒冷湿潮时更加不适;经休息,热敷疼痛可减轻。 (2) 压痛:髋关节前方及股骨大结节与坐骨结节之间部位。 (3) 畸型姿势:疼痛发作时出现,初期以股内收肌群痉挛为主,后期由关节囊挛缩引起。所致畸型姿势为:髋关节屈曲,内收与外旋,骨盆倾斜,腰前凸加大及侧倾,患肢短;( 4 ) Thomas 试验 (+) , “ 4” 字试验 (+) 。( 5 ) 影像学捡查∶ X 线、 CT 、 MR1 、闪烁摄影、骨内静脉造影和骨髓内造影等。( 6 )骨内压力测定:初期患者即比正常人骨内压力增加 3-4 倍,中、后期则更高。
3 刃针治疗
3.1 治疗思路
? 髋关节周围的主要肌肉如图 1 所示,刃针疗法主要通过松解关节周围损伤伤变性软组织,减轻或解除对供血血管的压迫;切割关节囊,使关节腔内压力减低,继而使股骨头松质骨内压力减低,增加股骨头的供血。 ?
图1 髋关节周围的主要肌肉
?
   3.2 治疗方法
? (1)Ⅱ型刃针治疗点及切割法
? 前外侧点: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下、外方各2-2.5cm(即股骨颈前、下方关节囊、骨面 ) 处。用手指按住搏动的腹股沟部股动脉,并以此为准,保护并避开腹股沟处的神经和血管。针刃方向与下肢纵轴一致,针体与局部体表垂直,入皮后针稍向外下倾斜,触到骨面向关节间隙移动,移至关节囊外纵行切割。
?  ?外侧点:股骨大转子尖端上缘 2cm 处 ( 股骨颈上方关节囊、骨面 ) 处。针刃方向与下肢纵轴一致,针体与局部体表垂直,入皮后针柄向下稍倾斜约 30° ,针斜向内上方深入,达骨面移向关节间隙至关节囊外,行纵行切割、十字切割。穿过关节囊有 “ 落空感 ” 即可,切勿过度深入。 外上方点: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髂结节连线中、下 1/3 交点 ( 穿过肌肉,深层为髋关节外上方关节囊和关节间隙 ) 处。针刃方向与下肢纵轴一致,垂直局部体表深入,达髋臼外上方骨面,稍提起向下移动,纵行切割、十字切割关节囊。穿过关节囊有 “ 落空感 ” 即可,勿过度深入。
? 后外侧点: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髂后上棘连线中外 1/3 交点 ( 股骨颈外侧关节囊、骨面 ) 处,注意避开臀上神经和血管及坐骨神经等。针刃方向与下肢纵轴一致,针体与局部体表垂直,入皮后稍向后下方倾斜,深入达股骨颈后外侧骨面,再稍提起移至关节囊纵行切割。
? 股骨大转子最高点周围:股骨大转子周围压痛及软组织异常改变处,针刃方向与股骨纵轴一致,针体与局部体表垂直,触到骨面后提起在肌肉层病灶范围内纵行切割,横行切割,十字切割。可以触到骨面,但不是在骨面上操作,应稍提起在病变软组织层操作。
? (2 Ш 型刃针穴位切刺法:直刺,只作纵行切割和横行切割,特别强调切勿损伤神经和血管。
前面穴位∶髀关,深度25—40mm ;迈步( 髀关穴下2.5寸),深度25—50mm;伏兔,深度25—50mm ;阴市,深度 13—25mm ;梁丘,深度 20—50mm ;髋骨(梁丘穴两旁各1.5寸,一侧下肢 2穴,左右共4穴),深度13mm;鹤顶,深度13—20mm 。
? 外侧穴位∶环中 ( 环跳穴与腰俞穴之中间处 ) ,深度 25— 50mm ;居髎:深度25—50mm;环跳深度40—65mm ;风市,深度25—50mm ;中渎,深度25—50mm ;膝阳关,深度25—50mm。
? 内侧穴位∶阴廉,深度25—50mm;足五里,深度13—40mm;箕门,深度25—40mm;阴包,深度 25—50mm;血海,深度13—40mm 。
? 后面穴位∶承扶、殷门均直刺50—75mm;浮郄直刺13-25mm;委上(委中穴上2寸),直刺25—50mm 。
? (3)其他治疗:牵引治疗、双轴牵引 ( 即沿股骨干纵轴和股骨颈纵轴方面 ) ,每次 0.5-1 小时。手法治疗,主要是肌肉起止点及异常改变处按揉及髋关节被动活动。中药治疗,急性期以理气止痛为主旨,恢复期以和营扶正、强筋壮骨为原则。声、光、电、磁,及中药离子导入等理疗治疗。主动练习,在不负重情况下,进行髋关节各方向的分解活动练习。
4 疗效标准
目前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研究已相当深入,诊断与非手术治疗也较为成熟,但疗效标准尚不统一,过分强调影像学改变的倾向受到质疑,有些学者提出的疗效标准可供参考。(1)综合素质提高(包括身体和精神两个方面);(2)髋关节功能改善 (同时参考形态学变化,如骨激活、骨爬行、头重塑、臼重建等);(3)康复要素提高(包括肌力、稳定、灵活、协调、平衡、耐久、无痛等

刃针系列文章之九:刃针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近年来发病率逐渐增多,越来越受到关注的一种疾患。以刃针治疗为主、配合药物等疗法的非手术治疗,有理想的疗效。
1 释义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指骨有活力的成分(骨细胞、骨髓、造血细胞及脂肪细胞等)死亡。坏死不仅限于股骨头且由于股骨头负重在其负重面上会发生节段性关节面塌陷,最后导致髋关节退行性关节炎。 ?
   其病理改变尚不完全明了,主要有以下论说∶骨髓内脂肪坏死说,股骨上端骨内压升高说,细胞累积应力论,多种因素说,骨髓腔内压增高说,髋关节内压力增高说,关节应力失常说以及中医肝肾不足、气血不通说等。
2 诊断要点
   (1)疼痛∶早期不出现,随病情发展疼痛出现在关节前、侧、后方及腰骶部;并沿大腿前内侧向膝关节内侧放射;负重、外展和伸直髋关节疼痛加重,寒冷湿潮时更加不适;经休息,热敷疼痛可减轻。 (2) 压痛:髋关节前方及股骨大结节与坐骨结节之间部位。 (3) 畸型姿势:疼痛发作时出现,初期以股内收肌群痉挛为主,后期由关节囊挛缩引起。所致畸型姿势为:髋关节屈曲,内收与外旋,骨盆倾斜,腰前凸加大及侧倾,患肢短;( 4 ) Thomas 试验 (+) , “ 4” 字试验 (+) 。( 5 ) 影像学捡查∶ X 线、 CT 、 MR1 、闪烁摄影、骨内静脉造影和骨髓内造影等。( 6 )骨内压力测定:初期患者即比正常人骨内压力增加 3-4 倍,中、后期则更高。
3 刃针治疗
3.1 治疗思路
? 髋关节周围的主要肌肉如图 1 所示,刃针疗法主要通过松解关节周围损伤伤变性软组织,减轻或解除对供血血管的压迫;切割关节囊,使关节腔内压力减低,继而使股骨头松质骨内压力减低,增加股骨头的供血。 ?
图1 髋关节周围的主要肌肉
?
   3.2 治疗方法
? (1)Ⅱ型刃针治疗点及切割法
? 前外侧点: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下、外方各2-2.5cm(即股骨颈前、下方关节囊、骨面 ) 处。用手指按住搏动的腹股沟部股动脉,并以此为准,保护并避开腹股沟处的神经和血管。针刃方向与下肢纵轴一致,针体与局部体表垂直,入皮后针稍向外下倾斜,触到骨面向关节间隙移动,移至关节囊外纵行切割。
?  ?外侧点:股骨大转子尖端上缘 2cm 处 ( 股骨颈上方关节囊、骨面 ) 处。针刃方向与下肢纵轴一致,针体与局部体表垂直,入皮后针柄向下稍倾斜约 30° ,针斜向内上方深入,达骨面移向关节间隙至关节囊外,行纵行切割、十字切割。穿过关节囊有 “ 落空感 ” 即可,切勿过度深入。 外上方点: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髂结节连线中、下 1/3 交点 ( 穿过肌肉,深层为髋关节外上方关节囊和关节间隙 ) 处。针刃方向与下肢纵轴一致,垂直局部体表深入,达髋臼外上方骨面,稍提起向下移动,纵行切割、十字切割关节囊。穿过关节囊有 “ 落空感 ” 即可,勿过度深入。
? 后外侧点: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髂后上棘连线中外 1/3 交点 ( 股骨颈外侧关节囊、骨面 ) 处,注意避开臀上神经和血管及坐骨神经等。针刃方向与下肢纵轴一致,针体与局部体表垂直,入皮后稍向后下方倾斜,深入达股骨颈后外侧骨面,再稍提起移至关节囊纵行切割。
? 股骨大转子最高点周围:股骨大转子周围压痛及软组织异常改变处,针刃方向与股骨纵轴一致,针体与局部体表垂直,触到骨面后提起在肌肉层病灶范围内纵行切割,横行切割,十字切割。可以触到骨面,但不是在骨面上操作,应稍提起在病变软组织层操作。
? (2 Ш 型刃针穴位切刺法:直刺,只作纵行切割和横行切割,特别强调切勿损伤神经和血管。
前面穴位∶髀关,深度25—40mm ;迈步( 髀关穴下2.5寸),深度25—50mm;伏兔,深度25—50mm ;阴市,深度 13—25mm ;梁丘,深度 20—50mm ;髋骨(梁丘穴两旁各1.5寸,一侧下肢 2穴,左右共4穴),深度13mm;鹤顶,深度13—20mm 。
? 外侧穴位∶环中 ( 环跳穴与腰俞穴之中间处 ) ,深度 25— 50mm ;居髎:深度25—50mm;环跳深度40—65mm ;风市,深度25—50mm ;中渎,深度25—50mm ;膝阳关,深度25—50mm。
? 内侧穴位∶阴廉,深度25—50mm;足五里,深度13—40mm;箕门,深度25—40mm;阴包,深度 25—50mm;血海,深度13—40mm 。
? 后面穴位∶承扶、殷门均直刺50—75mm;浮郄直刺13-25mm;委上(委中穴上2寸),直刺25—50mm 。
? (3)其他治疗:牵引治疗、双轴牵引 ( 即沿股骨干纵轴和股骨颈纵轴方面 ) ,每次 0.5-1 小时。手法治疗,主要是肌肉起止点及异常改变处按揉及髋关节被动活动。中药治疗,急性期以理气止痛为主旨,恢复期以和营扶正、强筋壮骨为原则。声、光、电、磁,及中药离子导入等理疗治疗。主动练习,在不负重情况下,进行髋关节各方向的分解活动练习。
4 疗效标准
目前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研究已相当深入,诊断与非手术治疗也较为成熟,但疗效标准尚不统一,过分强调影像学改变的倾向受到质疑,有些学者提出的疗效标准可供参考。(1)综合素质提高(包括身体和精神两个方面);(2)髋关节功能改善 (同时参考形态学变化,如骨激活、骨爬行、头重塑、臼重建等);(3)康复要素提高(包括肌力、稳定、灵活、协调、平衡、耐久、无痛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3

主题

9434

帖子

2万

积分

核心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2150
8#
 楼主| 发表于 2020-3-27 13:27:33 | 只看该作者
8楼 铁鞭01说:

刃针系列文章之八
刃针治疗脊柱相关疾病

   脊柱相关疾病,是现代医学领域中从脊柱生物力学角度出发,研究脊柱与疾病关系的一门新学科。与椎周软组织源性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相比,脊柱相关疾病更注重脊椎关节的微小移位和脊柱节段性的排列紊乱。由于二者均可以影响植物神经功能导致相关脏器的功能紊乱,而且软组织损伤与关节微小移位又互为因果,互相影响,所以可以说它们是研究脊柱与疾病关系侧重不同的两个方面在相当多的情况下,影像学所显示的颈椎间盘退变及继发改变,腰椎间盘退变及继变改变,颈椎腰椎的椎间盘突出以及脊椎的先天性畸型(如钩环、颈肋、腰椎骶化、骶椎隐性裂等),一般均不出现临床症状,当合并脊椎微小移位时,就会出现临床症状减轻或消失后,复查的影像学结果仍显示与原先的相比仍无改变。这给临床上治疗这些疾患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1 病变与临床症状的规律
按交感神经节段、所处脊椎节段及所支配脏器的规律,对有内脏、器官功能性症状的,进行脊椎节段定位诊断。一般的规律如下表
功能紊乱脏器 相应受累脊髓节段 治疗部位
心 C7—T3 T1—T5
支气管、肺 C7—T3 T1—T5
胃、胆、肝、胰 T4—T7 T6—T9
小肠 T8—T9 T10—T12
结肠 T8—T11 T10—L3
肾 T4—T7 T6—T9
输尿管 T8—T11 T10—L3
直肠、膀胱、子宫 T10—T11 ; L1 L1-3 ; S2

按椎周肌肉、韧带、筋膜附着点或本身病变与临床症状的规律,进行定性及定位诊断,其一般规律如下
斜方肌起点,头夹肌止点,头半棘肌止点,头最长肌止点,胸锁乳突肌止点损伤,主要出现头面、五官出现脑血管及神经症状。如∶头痛、头昏、眩晕、耳鸣、声哑、视听障碍等。
斜方肌起点,小菱形肌起点,上后锯肌起点,头夹肌止点,项半棘肌起点,棘间肌损伤,主要出现颈、肩、背、肘、手或上肢,疼痛、麻木及功能障碍。
肩胛提肌起点,前、中、后斜角肌起点,项筋膜,项伸肌群,多裂肌止点,旋椎肌起点损伤,主要出现颈部及肩、臂、手部症状。
肩胛提肌止点,大、小菱形肌止点,斜方肌止点,上后锯肌止点,头、项夹肌起点,多裂肌起点,旋椎肌损伤,出现心血管与呼吸系统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如∶肋间 N 痛,枕后及太阳穴痛等。
背部筋膜,背伸肌群损伤,主要出现背及前胸症状。
腰背筋膜后叶起始部,臀大肌与阔筋膜连接部,臀大肌和骶棘肌腱膜的起始部损伤,出现盆腔脏器功能紊乱。如:二便失常,月经不调,会阴部不适,性功能障碍等。
2 刃针治疗
2.1 胸椎旁刃针疗法
患者坐位或俯卧位(胸部垫枕,使胸椎后凸 ) ,上肢自然放在体侧。在第 1 至第 12 胸椎脊突旁,刃针与局部体表垂直刺入。逐层深入,达竖棘肌层。纵行切割、纵行摆动、必要时调转针刃 90 度切割 1 下,术后立即进行手法矫正。治疗过程中逐层入针,仔细体会,遇病灶层
即可治疗;最大深度达竖棘肌层即止,切勿盲目深入寻找骨面,以免误入肋骨间发生意外 ! 临床经验丰富者可达胸椎横突或肋骨骨面。
2.2 胸椎棘突端部刃针疗法
患者坐位或俯卧位 ( 胸部垫枕,使胸椎后凸 ) ,上肢自然放在体侧。针刃与后正中线一致,针体与局部体表垂直在有压痛及异常改变的胸椎棘突端部刺入,穿过皮肤 — 皮下组织 — 棘上韧带 — 胸椎棘突端部骨面。在端部骨面行纵行切割、纵行摆动,必要时调转针刃 90 度切割 1 下;端部上、下角及左、右边缘行边缘切割。术后立即进行手法矫正。在此部位治疗,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棘突端部上、下角是棘上韧带与棘间韧带的移行部;棘突端部左、右边缘是筋膜、肌肉的附着部,二者均是应力集中点,也是最易损害处,治疗时切勿忽略。
2.3 背部膀胱经俞穴刃针治疗
按照经络学原理,背部膀胱经腧穴都有相应的主治范围,根据不同的症状选择对应的腧穴作为刃针治疗点:
第 1 胸椎到第 7 胸椎分别大 杼、风 门、肺 俞、厥阴俞、心 俞、督 俞、隔 俞;第 9 胸椎到第 12 胸椎分别肝 俞、胆 俞、脾 俞、脾 俞;第 1 腰椎至第 5 腰椎分别为三焦俞、肾 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第 1 骶椎到第 4 骶椎分别为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根据临床症状和以上穴位之主治,在相应的棘突下旁开 1.5 同身寸。用 Ⅲ 型刃针穿过筋膜层,入肌层少许,行纵行切割,纵行斜切,横行切割及横行斜切,术后视情拔罐或热针。
2.4 以特定脊椎节段的棘突上缘作为刃针治疗点
神经系统症状 ( 如神经性头痛、神衰、神经官能症、高血压等 ) ,在 T6 , T5,T8 棘突端部上缘进行治疗;咽部症状 ( 如咽痛,梅核气等 ) ,在 T6 , T5 , T7 棘突端部上缘进行刃针治疗;吸吸系统症状 ( 如咳
  嗽,哮喘,支气管炎等 ) ,在 T6 , T3 , T5 棘突端部上缘进行治疗;消化系统症状 ( 如胃痛,肝区痛,胰腺炎等 ) ,在 T6 , T12 , T8 棘突端部上缘进行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症状 ( 如遗尿,遗精,闭经等 ) ,在 T6 , T1 , T4 棘突端部上缘进行治疗。
均用 Ⅲ 型刃针,刺到棘上韧带与棘间韧带移行部,行横行切割、横行斜切,术后视情拔罐或热针。
3 跗舟骨骨骺炎 (Kohler 病 ) ∶
? 跗舟骨骨骺炎,好发于 4—6 岁儿童,男孩多见,常一侧受累。真正的病因尚不清楚,病理改变与其它骨骺炎基本相似。一般两年后骨结构恢复正常,但遗留跗舟骨变形。虽然此病发生在足发育阶段,很强的适应能力在跗舟骨变形的情况下不出现明显症状,但成年后有出现因足部力线改变而致的疼痛,以及继发发骨性关节炎的可能,为此对早期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的治疗以及尽量减少跗舟骨变形的程度的措施,仍然是非常必要的。刃针疗法治疗对前者有效,而限制剧烈活动以及必要时旨在保护跗舟骨及足弓的矫形靴等措施,对后者也有相当可靠的作用。 ? 临床表现及刃针疗法治疗的具体方法如下:
? 平时跗舟骨处轻压痛、微肿、负重及行走过多时局部有痛感。有轻微外伤或劳累为诱因时,症状则比较明显。 X 光片显示:跗舟骨骨小梁紊乱且比周围骨质密度增高,骨化中心变扁体积比健侧小。但很少出现碎块,而且周围骨的骨质及关节间隙均正常。
? 患者坐于床上,屈膝屈髋患肢外旋位,使跗舟骨朝上。刃针方向与第一跖骨纵轴一致。
? 在跗舟骨上及上、下方的压痛及软组织异常改变处进针。对周围病变软组织和骨面,进行纵行切割、纵行斜切、横行斜切,十字切割。治疗过程中不要离开骨面刺入跗舟骨跖侧的软组织中,以免损伤神经与血管。整个跗舟骨骨骺的位置,常有微小移位,多向内、跖侧突出,故刃针疗法治疗后,还要运用错骨缝复位手法予以矫正。骨与关节解剖位置的紊乱,除会造成软组织损伤外,还会影响局部正常的血液循环。所以,恢复骨与关节正常的解剖关系,在治疗骨骺炎中不能忽视。
4 跟骨骨骺炎 (Sever 病 )
? 跟骨骨骺炎,好发在 8—13 岁儿童,男孩常见,病因似与跟腱在跟骨附着部承受过度、反复损伤或应力有关。
4.1 临床表现
? 足跟后下方及后方疼痛,跑跳及上下楼时明显。足跟后下方、后方及后方的外侧面压痛,软组织钝厚,有时有弥散性肿胀。平时症状轻微,当有轻微外伤或劳累诱因时,症状明显,并伴跛行。 X 光片显示:跟腱附着部软组织肿胀 ( 急性期 ) ,跟骨骨骺骨化中心的大小、形态、密度以及内部结构不规则,有时可见碎块。
4.2 刃针治疗
? 患者俯卧于治疗床上,足超出床沿,足跟后部朝上。针刃方向与跟纵轴一致,在足跟后下部、后部、以及后部外侧的压痛及软组织异常改变处进针。达病变软组织层和骨面时,行纵行切割、纵行斜切、横行斜切,十字切割。在诊疗过程中本病常与跟腱滑囊炎、跟骨下滑囊炎以及腱腱围炎等合并发生,治疗时应一起考虑。
? 除胫骨结节骨骺炎、跖骨头骨骺炎、跟骨骺炎、跗舟骨骺炎外,尚有肱骨小头骨骺炎、桡骨远端骨骺炎、髂嵴与坐骨结节骨骺炎等。由于刃针疗法治疗方法相同,在此不再赘述。2.5 以引发症状的病变软组织作为刃针治疗点:
头面,五官及脑血管,神经症状 ( 如头痛,头昏,眩晕,耳鸣,声哑等 ) ,主要是斜方肌起点、胸锁乳突肌止点、头夹肌止点、头半棘肌止点、头最长肌止点损伤,治疗的部位在枕外隆凸、枕骨上项线和上、下项线之间的骨面、及颞骨乳突。
颈、肩、背、肘、手或上肢疼痛、麻木及功能障碍,主要是斜方肌起点、小菱形肌起点、上后锯肌起点、头夹肌止点、项半棘肌起点、棘间肌损伤,治疗的部位在颈椎棘突、棘突端部的上、下角和两侧缘、项韧带两侧。
颈部及肩、臂、手部症状,主要是肩胛提肌起点、前、中、后斜角肌起点、项筋膜、项伸肌群、多裂肌止点、旋椎肌止点损伤,治疗部位在颈椎横突后结节、颈椎两侧横突与棘突之间部分的软组织病变处、颈椎小关节突。
心血管系统与呼吸系统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肋间神经痛;枕后及太阳穴痛等,主要是肩胛提肌止点、小菱形肌止点、大菱形肌止点、斜方肌止点、上后锯肌止点、头夹肌起点、项夹肌起点、多裂肌起点、旋椎肌损伤,治疗部位在肩胛上角及肩胛骨脊柱缘、胸椎棘突端部的上下角和两个侧缘、胸椎小关节突。
背及前胸症状,主要是背筋膜、背伸肌群损伤,治疗部位在脊柱胸段两侧横突与棘突之间的软组织病变处。
盆腔脏器功能紊乱 ( 如:二便失常,月经不调,会阴部不适,性功能障碍等 ) ,主要是腰背筋膜后叶的起始部、臀大肌与阔筋膜连接部、臀大肌和骶棘肌腱膜的起始部损伤,治疗的部位在髂嵴后 1/3 的背面、臀大肌外上缘到股骨中、上 1/3 交界处的后外方连线上及髂后上棘到尾骨尖连线上的软组织病变处。
均用 Ⅲ 型刃针,穿过筋膜层深入肌层少许,行纵行切割、纵行斜切、横行切割,横行斜切,术后视情拔罐或热针。 ?
2.6 按与有关的传统病名治疗
前胸痛、心前区痛、胸闷、心悸、心慌、呼吸不畅,在胸椎棘突旁软组织、肩胛骨脊柱缘附着的软组织及胸锁乳突肌起点处软组织无菌性炎症处治疗,伴有 C 、 T 微小移位的要及时矫正。
更年其综合征,主要治疗头、颈、背、肩、臀、腰、腿部软组织无菌性炎症以及绝经期前后的内分泌紊乱,激惹无菌性炎症处的化学性刺激,加剧症状。
痛经,主要治疗股内收肌群,尤其是其耻骨附着部无菌性炎症以及经期内分泌紊乱激惹无菌性炎症处的化学性刺激,加剧症状。
美尼尔氏综合症,主要治疗头、颈、肩、背部软组织无菌性炎症以及病毒感染激惹,加剧症状,如伴有 C1 、 2 、 3 微小移位需同时矫正。
颅脑外伤,脑外伤后神经反应,主要治疗头、颈、肩、背部软组织无菌性炎症及矫正颈椎的微小移位。
神经官能症、癔病,主要治疗头、颈、背、肩部软组织无菌性炎症。
均用Ⅲ型刃针,穿过筋膜层深入肌层少许,行纵行切割、纵行斜切、横行切割,横行斜切,术后视情拔罐或热针。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3

主题

9434

帖子

2万

积分

核心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2150
7#
 楼主| 发表于 2020-3-27 13:27:11 | 只看该作者
7楼 铁鞭01说:
刃针系列文章之七 :刃针治疗骨骺炎


   骨骺炎,又称骨软骨病或骨软骨炎,是指骨化中心正常生长发育进程受到干扰而产生的一种病变,几乎所有骨骺均可发生。大多数发生在儿童和青年期,男孩及爱运动的较多见。病因目前仍不甚明了,但有以下推论:损伤或受累骨的骨骺生长迅速,带来骨骺或某些小骨血液供应障碍;与轻度感染有关;与末端病的原因相同,只是被牵拉处是骨骺,而不是末端结构。
? 骨骺炎发展缓慢,一般分以下几期。初期骨骺周围软组织轻度受累,如得到有效的治疗和良好的休息,很有可能阻止疾病的发展。中期:骺区退变,并逐渐修复。后期:畸形残存,有逐渐发展成骨性关节炎的可能。 ?骨骺炎的症状轻微,平时一般无明显不适,往往在轻度外伤或劳累后出现局部疼痛、运动受限或跛行,有时有肌肉痉挛。经对症治疗及休息,症状可消失。晚期病例,受累局部骨突出畸形,以及有骨性关节炎的表现?
   诊断主要依靠 X 线检查的结果。初期:骨骺无异常改变,但周围软组织有肥厚或密度增高等改变。中期:骨质疏松,小区域骨密度减低,随后坏死,最后修复,骨骺出现裂缝、碎块、增宽和周界模糊,骨骺受压时,则被压成扁平形状。后期:骨质疏松逐渐消失,骺内致密骨吸收,伴随再骨化,缓慢地被新骨替代。
   治疗以制动、止痛、理疗及弹力绷带或胶布粘贴局部为主。刃针疗法适用于各期的,但红、肿、热痛的炎症期除外,其治疗作用主要在于改善局部血循环,松解钙化软组织,释放软组织内高压。
1 胫骨结节骨骺炎(OSgood-Schaltter 病 )
   胫骨结节骨骺炎,常见于青少年运动员和体育爱好者。胫骨结节的骨骺,称舌状骨骺,通常是胫骨上端的骺的下部向前突出而成。但是,也有由两个化骨中心组成的,一个从骨骺向下,另一个从骨干向上结合而成。由于剧烈运动时,股四头肌强力收缩,使舌状骨骺不断受到过度牵拉,破坏了骺板的正常发育,引起骨骺变性、碎裂、移位。
? 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到髌腱中有纤维软骨形成,这些软骨以后又钙化或骨化。因此有学者认为,胫骨结节部的骨性隆起,是髌腱的钙化或骨化所致。
1.1 临床表现
? 多发于青少年,特别是 13—16 岁,喜爱运动的少年男孩; . 在胫骨结节的骨骺部,比正常更显隆起。触诊时感觉,虽有骨性隆起但皮肤滑动自如,皮下组织很薄 , 无浸润性肿胀;平时无明显症状,一般在用力伸直膝关节,以及屈膝碰触胫骨结节时,局部有疼痛。当有轻微外伤或剧烈运动史后,局部压痛,疼痛以及胫骨结节处软组织弥散性肿胀,均较明显; X 光片显示为典型的胫骨上端骨骺类似象鼻样卷起,而且鼻尖处有碎裂或游离骨片现象。实际上,此时病程已发展到晚期的骨性阶段。 X 光片所显示的病变发展阶段,大致有 (1) 软骨阶段:胫骨结节髌腱附着处软组织肿胀,髌腱增厚。 (2) 骨隆起阶段:软组织肿胀,化骨中心密度不匀,呈碎裂状。 (3) 骨性阶段:胫骨结节有一个或多个形态不同的碎骨片,向上移位,髌腱出现钙化。
1.2 刃针治疗
? 患者仰卧于治疗床上,屈膝屈髋,患足平放床面。或在前足底垫一小枕,以保持稳定,不致使足向前滑动。针刃方向与胫骨纵轴一致,在胫骨结节骨性隆起处,上面及两侧的压痛及钝厚处进针。穿过皮肤-皮下组织-深筋膜-腱围 ( 位于深筋膜与髌腱之间的 4—5 层结缔组织 ) -髌腱-骨骺,施行纵行切割、横行切割 ( 病灶较宽时 ) 、 纵行斜切、横行斜切或十字切割。治疗范围,不要超出压痛及钝厚软组织的面积。在治疗结束后,立即用两条宽胶布,由大腿内、外侧向下,在胫骨结节处交叉粘贴,外面再用弹力绷带加固,一般固定三周左右。
2 跖骨头骨骺炎 (Freiberg 病 )
? 多发生在 15—16 岁青少年,女性更常见。成年患者由于青少年时患有此症,继发产生骨性关节炎出现疼痛者,也不少见。  1.1 病因病机 ? 本病病因尚不明了,推断与外伤、劳损、先天性或遗传因素,以及低毒性感染有关,主要是外伤与劳损。
? 主要的病理改变是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初期病变导致跖骨头下骨质轻度疏松,随后,疏松区逐渐扩大,关节面塌陷,最终塌陷区脱离,在关节内形成游离体,跖骨头保持扁平。晚期,由于受累跖趾关节变形,而产生骨性关节病。 ?
2.1 临床表现 ?
? 受累部位绝大多数在第二跖骨头,第三跖骨头有时可见,其它跖骨头极少; . 受累跖骨头部压痛,外观粗大,较健侧跖骨短;行走过多后受累跖趾关节处软组织肿胀及疼痛,休息后肿消痛减,但骨端仍粗大;行走时,为避开局部受压迫出现疼痛,将负重面移向足外缘,以致出现异常步态,并可继发足底外侧及小腿、髋、腰部疼痛不适; X 光片显示:跖骨头增宽、变扁、外形不规则,关节面呈杯口形、边缘硬化。跖趾关节增宽,跖骨干增厚。
2.2 刃针治疗
?让患者坐位,足平放在床面上。针刃方向与跖骨纵轴一致,在病变跖骨头上和周围的压痛或软组织异常改变处,从伸肌腱旁入针,到达骨面后,纵行切割 ( 病变软组织或骨膜浅层 ) 、纵行斜切 ( 病变软组织或骨膜浅层 ) 、横行切割 ( 骨膜浅层 ) 、十字切割。治疗过程中不要离开骨面深入到跖骨间隙内,以免损伤神经与血管。其次,由于跖骨头变形,导致步态异常,常继发第三或四跖骨的屈趾肌腱鞘炎、踝关节内或外侧韧带劳损以及小腿外侧腓骨长或短肌劳损等疾患,应在刃针治疗局部病变后,用其它方法同时治疗,以保证疗效。
3 跗舟骨骨骺炎 (Kohler 病 ) ∶
? 跗舟骨骨骺炎,好发于 4—6 岁儿童,男孩多见,常一侧受累。真正的病因尚不清楚,病理改变与其它骨骺炎基本相似。一般两年后骨结构恢复正常,但遗留跗舟骨变形。虽然此病发生在足发育阶段,很强的适应能力在跗舟骨变形的情况下不出现明显症状,但成年后有出现因足部力线改变而致的疼痛,以及继发发骨性关节炎的可能,为此对早期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的治疗以及尽量减少跗舟骨变形的程度的措施,仍然是非常必要的。刃针疗法治疗对前者有效,而限制剧烈活动以及必要时旨在保护跗舟骨及足弓的矫形靴等措施,对后者也有相当可靠的作用。 ? 临床表现及刃针疗法治疗的具体方法如下:
? 平时跗舟骨处轻压痛、微肿、负重及行走过多时局部有痛感。有轻微外伤或劳累为诱因时,症状则比较明显。 X 光片显示:跗舟骨骨小梁紊乱且比周围骨质密度增高,骨化中心变扁体积比健侧小。但很少出现碎块,而且周围骨的骨质及关节间隙均正常。
? 患者坐于床上,屈膝屈髋患肢外旋位,使跗舟骨朝上。刃针方向与第一跖骨纵轴一致。
? 在跗舟骨上及上、下方的压痛及软组织异常改变处进针。对周围病变软组织和骨面,进行纵行切割、纵行斜切、横行斜切,十字切割。治疗过程中不要离开骨面刺入跗舟骨跖侧的软组织中,以免损伤神经与血管。整个跗舟骨骨骺的位置,常有微小移位,多向内、跖侧突出,故刃针疗法治疗后,还要运用错骨缝复位手法予以矫正。骨与关节解剖位置的紊乱,除会造成软组织损伤外,还会影响局部正常的血液循环。所以,恢复骨与关节正常的解剖关系,在治疗骨骺炎中不能忽视。
4 跟骨骨骺炎 (Sever 病 )
? 跟骨骨骺炎,好发在 8—13 岁儿童,男孩常见,病因似与跟腱在跟骨附着部承受过度、反复损伤或应力有关。
4.1 临床表现
? 足跟后下方及后方疼痛,跑跳及上下楼时明显。足跟后下方、后方及后方的外侧面压痛,软组织钝厚,有时有弥散性肿胀。平时症状轻微,当有轻微外伤或劳累诱因时,症状明显,并伴跛行。 X 光片显示:跟腱附着部软组织肿胀 ( 急性期 ) ,跟骨骨骺骨化中心的大小、形态、密度以及内部结构不规则,有时可见碎块。
4.2 刃针治疗
? 患者俯卧于治疗床上,足超出床沿,足跟后部朝上。针刃方向与跟纵轴一致,在足跟后下部、后部、以及后部外侧的压痛及软组织异常改变处进针。达病变软组织层和骨面时,行纵行切割、纵行斜切、横行斜切,十字切割。在诊疗过程中本病常与跟腱滑囊炎、跟骨下滑囊炎以及腱腱围炎等合并发生,治疗时应一起考虑。
? 除胫骨结节骨骺炎、跖骨头骨骺炎、跟骨骺炎、跗舟骨骺炎外,尚有肱骨小头骨骺炎、桡骨远端骨骺炎、髂嵴与坐骨结节骨骺炎等。由于刃针疗法治疗方法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3

主题

9434

帖子

2万

积分

核心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2150
6#
 楼主| 发表于 2020-3-27 13:26:35 | 只看该作者
6楼 铁鞭01说:
刃针系列文章之六:刃针治疗颈部软组织损害性上肢神经功能障碍

  颈部软组织损害性上肢神经功能障碍,属神经根型颈椎病范畴。凡是以颈部软组织损害引发神经根型颈椎病症状与体征的病理改变,在刃针疗法中均以 “ 颈部软组织损害性上肢神经功能障碍 ”命名。
1 本病的定义及诊断要点
1.1 释义
   颈部不同的软组织损害,压迫和 / 或刺激有关神经,出现上肢疼痛、麻木、感觉减退等症状,和/或肌力下降、腱反射改变等体征的一种临床综合征。也可以认为,它是造成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软组织损害病理改变,属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范畴。
   损害软组织、压迫和/ 或刺激的神经、可导致上肢疼痛的性质,见表 1 。
1.2 诊断要点:
(1)压痛及异常改变:放射性根性痛在颈椎椎旁;放射性丛性痛在上臂丛:锁骨上窝;下臂丛:锁骨下窝。反射性痛在颈椎棘突旁躯体牵涉性痛在肩胛骨上。
(2)上肢疼痛特点:放射性根性痛颈部活动加剧;锐痛;放射痛路线,符合颈神经病变定位诊断规律。放射性丛性痛上臂丛:多为灼痛;下臂丛:肩活动加剧。反射性痛发病缓;颈部活动加剧;钝痛;放射痛路线,不符合颈神经病变定位诊断规律;深在、模糊、中断。躯体牵涉性痛发病缓;肩胛骨活动加剧;钝痛;放射痛路线,符合肌肉损害牵涉痛定位诊断规律;深在、模糊、中断。
(3)感觉障碍:放射性根性痛 C5 神经:上臂外,前臂桡; C6 神经:前臂桡背,拇食指; C7 神经:食、中指; C8 神经:无名、小指。放射性丛性痛上臂丛:肩及上臂外侧;下臂丛:前臂及手尺侧。反射性痛一般无;偶有轻微,不符合颈神经病变定位诊断规律。躯体牵涉性痛一般无;偶有轻微,不符合颈神经病变定位诊断规律。
(4)反射改变:放射性根性痛 C5 神经:肱二头肌、桡骨膜; C6 神经:肱二头肌; C7 神经:肱三头肌、桡骨膜; C8 神经:无或肱三头肌。放射性丛性痛上臂丛:肱二头肌;下臂丛:肱三头肌。反射性痛、躯体牵涉性痛无。
(5)肌肉萎缩:放射性根性痛符合颈神经病变定位诊断规律,轻度或无。放射性丛性痛上臂丛:肩胛带;下臂丛:前臂屈肌及手。反射性痛一般无;有轻微,不符合颈神经病变定位诊断规律。躯体牵涉性痛一般无;偶有轻微,不符合颈神经病变定位诊断规律。
(6)运动障碍:放射性根性痛轻度或无。放射性丛性痛上臂丛:上、前臂;下臂丛:手反射性痛躯体牵涉性痛。
(7)肌肉痉挛:放射性根性痛颈肌可有。放射性丛性痛上臂丛:上臂;下臂丛:一般无反射性痛颈、项肌可有。躯体牵涉性痛肩胛骨上附着的肌肉可有。(8)血管营养障碍:放射性根性痛一般无。放射性丛性痛上臂丛:轻度;下臂丛:明显。反射性痛一般无。躯体牵涉性痛一般无。
2 刃针治疗
2.1 第 5 、 6 颈椎横突的刃针疗法治疗
主要是切割松解由前、中斜角肌等交织而成的网状腱性组织的粘连、挛缩和 / 或无菌性炎症。  (1)患者体位:患侧在上侧卧位,头自然靠在床面上。颈浅静脉与胸锁乳突肌后缘交界处向后 0.5cm 左右 ( 平 C4 横突 ) ,向下 1.5— 1.8cm 深层触到的骨凸即为 C5 横突,此处有明显压痛和硬结。
(2)层次:皮肤 — 皮下组织 — 颈阔肌 — 中斜角肌 — 横突尖部骨面。针刃与脊柱纵轴一致,针体垂直局部体表刺入。深度达 C5 横突尖部骨面。
(3)操作方法:在横突尖部的前、后方紧贴骨面,深度不超过 0.5cm 铲切 2—3 下,觉松动即可。
(4)注意:快速刺入皮肤后,频频讯问患者感觉,缓慢探索深入达 C5 横突尖部。不可在横突尖部的上、下方铲切,以免误伤脊神经或过深伤及椎动脉。术毕,立即检查上肢及手的功能情况,并按压 3 分钟。
2.2. 颈椎两侧的刃针疗法治疗
主要治疗肌肉、筋膜、及后关节囊损害。
(1)患者体位:倒骑靠背椅。棘突旁斜方肌外缘以内部分,软组织的压痛和硬结。
(2)层次:皮肤 — 皮下组织 — 深筋膜 — 肌肉 — 后关节囊 — 后关节突骨面。针刃与脊柱纵轴一致,针体垂直局部体表刺入。
(3)操作:肌肉处施行操作,可纵行切割、纵行摆动、横行切割、横行摆动。如在筋膜治疗可纵行切割、十字切割。如在后关节囊处操作,可横行切割、横行摆动、十字切割。牵旋及被动活动手法治疗。
(4)注意:切勿将针刃指向相邻棘突之间深入,以免误伤棘间韧带、黄韧带甚至误入椎管。在治疗后关节囊时,先达后关节突骨面,再稍提起 1— 2mm 在后关节囊上操作。手法要轻巧、准确、中病即止,以免引起患者不适。
2.3 喙突部的治疗
主要治疗胸小肌附着点的病变。临床可见喙突部有疼痛、压痛和软组织异常改变;抗阻力患肌主动主要治疗胸小肌附着点的病变。临床可见喙突部有疼痛、压痛和软组织异常改变;抗阻力患肌主动收缩试验 (+) 。
(1) 患者体位:仰卧位,肩关节外展 45 。,上肢外旋尽量显现喙突。喙突上的压痛、软组织异常改变及检查(+)疼痛处。针体朝喙突骨面方向入针;针刃与病变软组织纵轴一致。
(2)层次:皮肤、皮下脂肪组织及浅筋膜、深筋膜、腱膜、骨膜、骨皮质。
(3)操作:纵或横行切割,横行摆动,十字切割,边缘铲切。
(4)注意:操作时,自始至终都用另手拇指按在喙突上,起定位、导向作用;可在喙突骨面上移动操作,但不能离开骨而深入,尤其是内侧。
2.4 附着在肩甲骨上肌肉的治疗
斜方肌,颈、胸段棘突与肩胛冈上缘外端之分;脯胛提肌,第 l ~第 4 颁椎横突后结节与肩角之间部分 } 菱形肌,第 6 颈椎~第 4 胸椎林自肩胛骨脊柱缘之间的部分;阿 L 肌,肩胛骨冈上自脓骨大结节之间的部分闪 F 肌.肩胛骨冈下窝骨犬结节之间的部分小圆肌,胛骨腋缘上部与肱骨大结节之间的音分。以 t 肌肉起止点治领针刃方向与肌纤维走行·致。做纵行切割,时横行切断部分过于紧张的腱纤维。注意,可以在骨面上移动,但不可离开骨面操作。
肌腹部治疗要领.针刃向与肌纤维走行一做纵行切割及横行切割。注意:①穿避病灶层即②勿椿刺误人胸腔;③避开肩胛上切迹,以免损自胛上神经。
另外,还可配合手法治疗,如神经干按压,肌止点按揉及头颈压向对侧的侧压,也可配合注目法和针刺疗法。
( 收稿日期: 2005-03-08 ,成平发稿 )
表1 损害组织压迫和/或刺激神经及上肢疼痛性质
损害软组织 压迫和 / 或刺激的神经 上肢疼痛的性质
硬膜外脂肪组织,神经根鞘膜外脂肪组织,椎间孔外口脂肪纤维组织等。 第5—8 颈神经前支。 上肢放射性根性疼痛 ( 临床上属神经根型颈椎病范畴 ) 。
前、中斜角肌等在第 5 、 6 颈椎横突处的网状腱性组织,前、中斜角肌止点及胸小肌止点等。 臂丛神经的根、干、股、束上肢放射性丛性疼痛 ( 临床上属胸腔出口综合征范畴 ) 。
颈椎两侧肌肉、筋膜等软组织。 颈神经后支及分支。 上肢反射性疼痛 ( 临床上属颈肌劳损范畴 ) 。
附着在肩胛骨上的数块肌肉。 与支配上肢肌肉有关的神经 躯体性上肢牵涉性疼痛 ( 临床上属肩胛部肌劳损范畴 )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3

主题

9434

帖子

2万

积分

核心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2150
5#
 楼主| 发表于 2020-3-27 13:26:19 | 只看该作者
5楼 铁鞭01说:

刃针系列文章之五:刃针治疗颈枕部软组织损害性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颈枕部软组织损害性椎 ——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属椎动脉型颈椎病范畴。凡是以颈部软组织损害引发椎动脉型颈椎病症状与体征的病理改变,在刃针疗法中均统以 “ 颈枕部软组织损害性椎 —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 命名。
   在诊断与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实践中,我们体会到,的确存在专家所指出的一系列误区,有必要在传统理念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形成更符合现代的诊疗思路,跳出误区、取得更理想的疗效。强调颈枕部软组织损害导致椎 —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发临床症状和体征,并通过治疗软组织损害取得疗效,是这一诊疗思路的核心理念,也是跳出误区的较好途径,而刃针疗法则是取得理想疗效的主要疗法。
1 释义
   由于颈枕部软组织损害,直接和 / 或间接压迫椎动脉,导致椎 ——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眩晕、头痛等椎动脉型颈椎病症状的一种病理改变。也可以认为是,颈椎间盘退变继发的软组织改变,影响了椎动脉引发症状,属于椎动脉型颈椎病范畴。
   主要损害的软组织是:头后大、小直肌,头上、下斜肌,头半棘肌和斜方肌。
? ?主要病理改变是:头后大直肌,头上、下斜肌痉挛,它们组成的枕下三角变小,直接压迫椎动脉;和 / 或头后小直肌及头半棘肌斜方肌等枕后肌群痉挛,减小了环枕间隙,间接地压迫了从中通过的椎动脉。枕下三角见下图1 。
2 诊断要点
(1) 有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 ( 如眩晕、头痛,并可因头、颈部体位改变而加重,甚至猝倒等 ) ,以及影象学显示颈椎间盘退变及继发改变。
(2) 直接压迫和间接压迫椎动脉的临床表现要点如下:病理改变是直接压迫的,其压痛和软组织异常改变部位主要集中第一颈椎横突、第二颈椎棘突端部侧面以及下项线外部。主、被动头颈前屈症状加重,抗阻力下主动头后仰,症状加重。 病理改变是间接压迫的,其压痛和软组织异常改变部位主要在上、下项线之间、肩胛冈上缘外端及胸椎与肩胛骨脊柱缘间。主、被动头颈后仰症状加重。侧位 X 光片显示,环枕间隙小于 6mm 。
(3) 排除其它病理改变引起的椎动脉型颈椎病症状。
3 治疗
3.1 枕下三角直接压迫椎动脉的刃针疗法:
(1)俯卧、侧卧或倒骑靠背椅姿。
(2)施术部位定们:第 1 颈椎横突:胸锁乳突肌后缘线与颞骨乳突下一横指水平线交点,深层触到的骨凸。第 2 颈椎棘突:后正中线上,枕骨下方软组织凹陷中,触到的骨凸为第 2 颈椎棘突端部;下项线,下项线上靠颞骨乳突部分。
(3)解剖层次:第1颈椎横突:皮肤—皮下组织—深筋膜—头夹肌—头最长肌—骨面。第2颈椎棘突:皮肤—皮下组织—深筋膜—项韧带—棘突端部。下项线,皮肤—皮下组织—腱膜—腱膜下疏松组织—枕骨骨面。
(4)操作方法:刃针均指向骨面,达骨面后,稍提起 1— 2mm 在附着的肌肉腱膜上操作。横突、棘突沿骨凸边缘在骨面上十字切割;下项线纵行切割、横行摆动,横行切割、横行摆动,必要时调转针刃 90 度纵行切割。术后立即手法治疗 ( 顶下颌 — 头颈前屈 — 镇定 — 顿挫 ) 。
(5)注意:第1颈椎横突较小,位置较深,周边多有神经、动脉、静脉,操作时应非常细致小心。第2颈突端部分叉、又被项韧带覆盖,切勿穿透过于深入,以免发生意外。刃针可以在骨面上移动操作,也可紧贴骨缘、在不超过 5mm 深度范围内切割,但绝不可离开骨面、不紧贴骨缘、超过 5mm 深度范围内操作,以免发生意外。
  3.2. 枕后肌群痉挛间接压迫椎动脉的刃针疗法
(1)患者体位:上、下项线之间:倒骑靠背椅姿;肩胛冈上缘外端;坐位,患手自然放腿上 ; 胸椎与肩胛骨脊柱缘间:坐位,患侧手摸对侧肩。
(2). 解剖层次:上、下项线之间:皮肤 — 皮下组织 — 腱膜 — 腱膜下疏松组织 — 枕骨骨面。肩胛冈上缘外端:皮肤 — 皮下组织 — 斜方肌腱膜 — 肩胛冈背面骨面。 . 胸椎与肩胛骨脊柱缘间:皮肤 — 皮下组织 — 斜方肌 — 菱形肌 — 上后锯肌腱膜 — 竖棘肌 — 横突棘肌等背深部小肌肉。
(3)操作方法:上、下项线之间、肩胛冈上缘外端:指向骨面。 2. 胸椎与肩胛骨脊柱缘间:与局部体表垂直刺入。上、下项线之间:达骨面后,稍提起 1— 2mm 在附着的肌肉腱膜上操作。肩胛冈上缘外端:达背面骨面后,移动至上缘。胸椎与肩胛骨脊柱缘间:达竖棘肌层。上、下项线之间:纵行切割、横行摆动;横行切割、横行摆动;必要时调转针刃 90 度纵行切割 ( 视情选择 ) 。肩胛冈上缘外端:沿骨缘切割。胸椎与肩胛骨脊柱缘间:纵行切割、纵行摆动、必要时调转针刃 90 度切割 1 下。上、下项线之间:术后立即进行,顶下颌 — 头颈前屈 — 镇定 — 顿挫手法。肩胛冈上缘外端、胸椎与肩胛骨脊柱缘间:术后立即进行,不顶下颌 — 头颈前屈 — 镇定 — 顿挫手法。
(4)注意:上、下项线之间:频频讯问患者,如有不允许的感觉,严禁操作 ! 以免损伤神经、血管。肩胛冈上缘外端:紧贴骨缘、在不超过 5mm 深度范围内切割。胸椎与肩胛骨脊柱缘间:达肌肉层病灶即可,切勿盲目深入寻找骨面,以免误入肋骨间发生意外 ! 临床经验丰富者可达胸椎横突或肋骨骨面。
4 讨论
刃针疗法主要适合于各类因软组织无菌性炎症所致颈椎病的临床表现,通过减压、改善局部微循环障碍、加强局部营养及氧的供给和排泄带走积聚的代谢产物等功效,治疗无菌性炎症,从而消除临床症状。
刃针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细化鉴别(定性)、治疗部位(定位)及治疗方法 (定法) 如下:
(1)钩椎关节横向增生:钩椎关节增生使邻近软组织水肿炎症和 / 或较远软组织劳损。治疗部位多在增生部较远软组织劳损压痛和 / 或异常改变处。治疗方法的选择,若是邻近软组织水肿炎症,采用药物消炎、脱水;如为较远软组织劳损宜选用刃针疗法和手法治疗。
(2)软组织损害直接压迫椎动脉:表现椎枕肌痉挛使枕下三角变小从而直接压迫椎动脉。治疗的部位选择在第 2 颈椎棘突侧面、第 1 颈椎横突和下项线,即“两点一面”。选用刃针疗法和手法治疗 ( 托住下颏,前屈,镇定,顿挫 ) 。
(3)软组织损害间接压迫椎动脉:枕后肌群痉挛使环枕间隙变窄从而间接压迫椎动脉。治疗部位多在肩胛冈上缘、肩胛缝和上、下项线之间,即“两线一面”。选用刃针疗法和手法治疗 ( 不托住下颏,前屈,镇定,顿挫 ) 。
(4)关节微小移位:脊柱后关节三维立体微小移位,以水平面微小移位为主。治疗部位常为棘突、横突、关节突上损伤变性的软组织以及棘突与横突间损伤变性的软组织。选用刃针疗法、手法按压横突和复位手法矫正微小移位。
(5)内源性:内科病合并以上4项,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形成脑缺血产生眩晕。治疗部位在内因基础上合并的椎周软组织无菌性炎症处或在内因基础上合并后关微小移位处。治疗方法首先针对内因药物治疗,再针对软组织无菌性炎症选用药物治疗,而对软组织损害、后关节微小移位,行刃针疗法和/或手法矫正。
(6)先天性畸形(钩环症等):一般情况下无症状,只有在合并软组织无菌性炎症或关节微小移位,或二者均有时,才有症状。治疗部位在椎枕肌痉挛和 / 或枕后肌群痉挛处、关节微小移位节段。诊断合并的损伤后,同前(2)、(3)、(4)法针对性治疗。
( 收稿日期: 2005 0l 04 ,成平发稿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3

主题

9434

帖子

2万

积分

核心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2150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0-3-27 13:26:01 | 只看该作者
地板 铁鞭01说:

刃针系列文章之四:刃针疗法治疗颈枕性头痛
颈枕性头痛是临床上常见、多发的病症,以往的研究多是以颈椎解剖位置紊乱和周围神经受到压迫和 / 或刺激为重点。近年来,我们另辟蹊径,从软组织损伤的角度进行探讨,强调软组织损伤在病理改变中的重要作用,运用刃针疗法或配合其它疗法治疗,在临床实践中取得理想疗效。现介绍如下。
1 概述
   颈枕性头痛是 由颈枕部软组织损伤,压迫和 / 或刺激有关支配区在头部的周围神经,引发头痛的总称 。 主要受损的软组织是,斜方肌、头半棘肌、头最长肌、胸锁乳突肌、头夹肌、椎枕肌、斜方肌筋膜及枕后腱弓、帽状筋膜 ( 也称枕部浅筋膜 ) 及项筋膜。主要受累的周围神经是,枕大神经、枕小神经、耳大神经、耳后神经、枕下神经和第三枕神经以及相互的交通支。此外,在环枕关节平面,硬脊膜与头后小直肌之间有一结缔组织桥,如头后小直肌紧张度增加,可增加结缔组织桥的张力,牵拉硬脊膜出现头痛。
2 诊断要点
   (1)压痛和/或软组织异常改变,在斜方肌、头半棘肌、头最长肌、胸锁乳突肌、头夹肌、椎枕肌、斜方肌的起、止点和肌腹部,及其与头半棘肌之间筋膜(弓状腱) 枕大神经出口处。 (2) 疼痛部位与受损软组织及受累神经的一般规律见表 1 。 (3) 排除颅内占位性病变,颅压增高,眼、耳、鼻等器质性病变及其它疾病引起的头痛。
3 刃针疗法治疗
   3.1 肌肉附着点刃针疗法治疗:
主要是胸锁乳突肌、头夹肌、斜方肌在枕骨上项线的附着点,椎枕肌在下项线的附着点,头半棘肌在上、下项线之间骨面上的附着点。
   (1) 诊断 : 有压痛及软组织异常改变; . 抗阻力主动收缩肌肉试验 (+) 。
   (2)患者体位:倒骑靠背椅,双手扶椅背、头颈前屈、前额枕在手背上(剃除局部头发)。
   (3)定位:枕外隆凸与颞骨乳突之间,略向上的弧形骨嵴,为上项线; 上项线下方约一横指,与上项线近似的弧形骨嵴,为下项线。
   (4)层次:皮肤、皮下组织、腱膜、腱膜下疏松组织、枕骨骨面。
   (5)方向:针体朝枕骨骨面方向进入; 2. 针刃与人体后正中线一致,或略斜向外上方。
   (6)深度:达枕骨骨面后,退至腱膜浅层。
   (7)操作:纵行切割、横行摆动;横行切割、横行摆动;必要时调转针刃90度纵行切割。术后立即手法治疗(顶下颌—头颈前屈—镇定 —顿挫) 。
   (8)注意:严格掌握进针方向和针刃方向,以保证安全,触到骨面后应将针稍提起 1— 2mm 在腱膜 ( 而非骨膜 ) 上操作;频频询问患者,如出现严重不适,应停止操作。
3.2 枕大神经径路上、下项线之间及枕大神经筋膜出口刃针疗法治疗
  (1)诊断:枕大神经径路周边和 / 或枕大神经筋膜出口处,软组织有压痛和异常改变;斜方肌抗阻力主动收缩试验 (+) ; Tinel 征检查,神经径路和支配区感觉异常敏锐。
  (2)患者体位:倒骑靠背椅,双手扶椅背、头颈前屈、前额枕在手背上 ( 剃除局部头发 )
表1疼痛部位与受损软组织、受累神经关系   (3)定位:枕大神经径路为,斜方肌外缘延长线通过上、下项线之间的部分,稍向外上走行。筋膜出口处为,斜方肌外缘线与颞骨乳突连线交点,稍外方软组织凹陷中。枕大神经穿出皮下组织处为,枕外隆凸与颞骨乳突连线的内 1/3 处。
  (4)层次:枕大神经径路上、下项线之间: 皮肤、皮下组织、腱膜、腱膜下疏松组织、枕骨骨面。筋膜出口: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头夹肌内侧、头半棘肌。
  (5) 方向 : 针体朝枕骨骨面方向入针;针刃与人体后正中线一致。
  (6) 深度:枕大神经径路周边,达枕骨骨面后退至肌层病灶; 2. 枕大神经筋膜出口,达头半棘肌浅层筋膜。
  (7)操作:术者指压进针点,针从指甲旁刺入,纵行切割、横行摆动。术后立即手法治疗 ( 顶下颌 — 头颈前屈 — 镇定 — 顿挫 ) ;抗阻力主动头后仰 5—8 次。
(8)注意:枕大神经径路上、下项线之间,达枕骨骨面后退至肌层病灶层操作;筋膜出口处,达头半棘肌浅层筋膜层操作;频频讯问患者,如为不允许的感觉,严禁操作。
3.3 枕小神经径路上、下项线之间的刃针疗法治疗
   枕小神经径路定位为,颞骨乳突处胸锁乳突肌腱后缘、与后正中线平行线通过上、下项线之间部分;治疗方法与枕大神经径路上、下项线之间刃针疗法治疗相同。
3.4 枕后腱弓枕刃针疗法治疗
    枕后上项线向下约 2.5cm 区域的深筋膜非常致密而坚韧,其纤维多横行走向,内复于斜方肌腱膜、外连胸锁乳突肌肌腱,称枕后腱弓;枕后腱弓与枕骨骨面形成骨 — 纤维管,其间有枕大、小神经以及枕动脉通过,在神经与腱弓之间,有 2 — 3 个黄豆大小的淋巴结。临床上,习惯以枕外隆凸与外耳孔最下缘点连线,做为枕后腱弓的轴线;而以此轴线中点处、与后正中线的平行线通过上、下项线之间的部分,为松解枕后腱弓的安全部位。治疗方法与枕大神经路线上、下项线之间刃针疗法治疗相同。
4 讨论
   颈枕性头痛,属 “ 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 ” 范畴 , 是指由于软组织、骨或关节损伤变性,使周围神经被卡压或在间隔室内受压,出现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种临床综合征。若通过由骨和软组织组成的管道时被卡压或受压,临床上则称为 “ 骨——纤维管卡压综合征 ” 。
   颅枕部软组织较薄但结构复杂,由浅入深可分为皮肤、浅筋膜、帽状腱膜、枕额肌、腱膜下结缔组织和颅骨外膜等 5 层。其中,皮肤、浅筋膜、帽状腱膜三层连接紧密,被视为一层称“头皮”浅筋膜由致密的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构成,并有许多结缔组织小梁使皮肤与帽状腱膜紧密相接,同时将脂肪组织分隔成无数个小格,内有神经、动脉、静脉,是软组织病变卡压致头痛的重要原因。
   颞区软组织更薄,由浅入深可分为皮肤、浅筋膜、颞筋膜浅层、颞筋膜深层、颞肌和颅骨外膜等 6 层。它们的损害均可压迫神经、动脉、静脉致头痛。
   与颈部有关的肌肉多附着在枕上、下项线之间,如斜方肌、头半棘肌、头夹肌、头后大直肌、头后小直肌、头上斜肌等,它们的损害均可压迫和 / 或牵拉神经、动脉、静脉致头痛。刃针疗法治疗,除有将卡压神经的慢性无菌性炎症软组织松解、减压而解除卡压的作用,还有通过切割所致孔道的减压效果,而解除间隔室高内压的作用,也有通过切割组成骨 —— 纤维管的变性软组织,而起到解除卡压和减小间隔室内压的双重治疗作用。当然,对于神经粘连而附着固定于确定部位的卡压、异物生成及卡压日久神经本身发生病变的情况,刃针疗法的治疗作用就相当有限,还须配合药物注射、中药外敷以及推拿等治疗方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3

主题

9434

帖子

2万

积分

核心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2150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0-3-27 13:25:40 | 只看该作者
板凳 铁鞭01说:

刃针系列文章之三:刃针疗法的适应症、禁忌症及操作要领
刃针作为一种疗法,有其严格的适应证和禁忌症,在此基础上,掌握刃针的操作方法,才能够发挥刃针疗法的效应。现将这些问题分述如下。
l 刃针疗法的适应证
    刃针疗法临床上适用于慢性软组织损伤、陈旧性软组织损伤急性发作以及部分急性软组织损伤;还适用于外伤性滑囊炎、腱鞘炎、肌肉筋膜炎、末端病、增生性关节炎、周围神经卡压征、骨 - 纤维管卡压综合征、颈椎综合征、腰椎综合征、骨骺炎、疲劳性骨膜炎、软组织损伤性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及脊柱相关疾病等以及部分内科、骨外科、妇科、皮科、肛肠科及整形美容外科疾患。
2 刃针疗法的禁忌症
    以下疾病不适用于刃针疗法:(1)全身发热或感染,严重内脏疾患的发作期; (2)施术部位有红肿热或深部脓肿坏死者;(3) 血友病、血小板减少症及其他凝血机能不全者;(4) 施术部位有重要神经、动脉、静脉或主要脏器而又无法避开有可能造成损伤者;(5) 急性局部软组织损伤有出血可能者;(6) 脑源性疾患所致的运动系统症状者;(7) 神经源性疾患者;(8) 诊断不清或病变部位暂不能确定者;(9) 精神病患者或精神过度紧张无法配合者; (10) 严重的高血压病、冠心病、心肌梗死、溃疡病、肝肾功能不全及传染病患者; (11) 结核病患者及疑有结核病史者;(12) 恶性贫血、恶性肿瘤患者; (13) 严重糖尿病,血糖未控制在正常范围者; (14) 年龄在 80 岁以上,或体质状况极差者、空腹者; (15) 严重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膝关节畸形,要求超过预期效果者; (16) 椎管内骨性狭窄、椎体 2 度以上滑脱、脊髓出现软化灶及大小便明显障碍者; (17) 严重全身骨质疏松,出现广泛疼痛或多处压缩性骨折者; (18) 婴幼儿无法配合治疗者。
3 刃针疗法的操作要领
    临床使用刃针疗法时,必须先通过物理学诊断、神经学诊断、影像学诊断等,综合作出明确诊断,并确定是适应证。操作时要以体表标志、体表投影为依据,确定治疗点,并准确标记出进针点和针刃方向。手术室环境需无菌,治疗点局部常规消毒。运用“撑开皮肤点刺法…“指压法”等,快速刺进皮肤进入皮下组织层,将刺人的疼痛感降低至最轻。
3 . 1 正常感觉
    在刃针治疗过程中,为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常需医生和患者的相互配合,笔者称之为“两结合”,即医生感觉针下较正常的软组织硬、厚,难以穿过,而患者有较强的酸、麻、沉、胀、重感,微痛,或向周围及沿神经路线放散感 ( 不是强烈放射和电击感 ) 。逐层深人,“落空感”即穿过一层软组织的阻力突然减小感,临床中需细心体会针下异常和正常感觉,频频询问患者,才能准确判断异常和正常感觉,使操作得心应手。根据术前检查和术中针下触诊所得,选择如下 10 种操作术式中的一种或数种,进行规范操作。
    (1) 纵向切割:与针刃方向一致,在皮下软组织间断切割开数个口,达到锐性松解痉挛或减压的目的,适于长形病灶。在操作过程中,穿过病变软组织层即可,切勿过深以免伤及深层组织,一般 3 ~ 5 个口为宜,勿过多。
    (2) 横向切割:与针刃垂直方向,锐性松解痉挛或减压,在皮下软组织间断切开数个口,适于较宽病灶。在操作过程中,穿过病变软组织层即可,切勿过深以免伤及深层组织,一般3~5 个口为宜。
     (3) 纵向摆动:以针体与皮肤接触处为支点,与针刃一致方向摆动,锐性地在一层面软组织中切开一个弧形口,锐性解除痉挛、粘连或减压。操作过程中,针体 l/2 以上位于体表外方可摆动,以免断针,选择安全部位,注意避开神经、动脉、静脉等。 (4) 横向摆动:以针体与皮肤接触处为支点,与针刃垂直方向摆动。钝性地将软组织粘连分开,或将附在骨面上的变性软组织分离。针体1/2 以上位于体表方向可摆动,以免断针。操作不是在骨面,而是在附着在骨面的软组织层操作。
  (5) 纵向斜推,针体与针刃一致方向倾斜并推动。锐性地将在一个层面软组织中切开一切口。锐性解除痉挛,粘连或减压。选择安全部位,注意避开神经、动脉、静脉等。切口勿超过 1 cm 。
    (6) 横向斜推;针体与针刃垂直方向倾斜并推动。锐性地将附在骨面的变性软组织掀起。操作中需选择安全部位,注意避开神经、动脉、静脉等,推距勿超过 1 cm 。
    (7) 边缘切割:针体紧贴骨边缘切割.锐性地将附在骨边缘上的变性软组织分离,治疗时针体紧贴骨边缘移动操作,不得离开,切割深度勿超过0.5cm 。
    (8) 扇形铲切:以一点为中心,向 3 ~ 5 个方向呈扇形做横行斜推.锐性地将软组织层面间的粘连分开,或将附在骨面的变性软组织掀起。治疗时需选择安全部位,注意避开神经、动脉、静脉等。铲切勿超过 3 ~ 5 个方向,在附着于骨面的软组织层操作。
    (9) 一点多向切割:以一点为中心,改变方向切割成类似“ 十” “井”或“米”字形.锐性地将软组织硬结、硬块切开,改善循环促使吸收。一般切过病变软组织层即可,如果需要,可在硬块区域选 3 ~ 5 个点做一点多向切割。
    (10) 特形针具操作:圆头针具撬拨,锥形针具勾拉等,目的是凿开骨痂、顶撬复位、横援分离、勾拉切开等。运用此种操作方法,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严格按规程操作,且需注意避开神经、动脉、静脉等。
3.2 异常感觉
    临床中如果遇到患者感觉敏锐疼痛,那是碰到了血管外壁,应立即停止操作,将刃针稍提起略改变方向再深人,无异常感再操作。
    如在治疗时,患者突然感觉沿神经路线强烈放射、疼痛、麻木或电击感,甚至上或下肢不自主抬动,那是碰到了神经外膜,应立即停止操作,将刃针稍提起略改变方向再深入,无异常感再操作。
    如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突然感觉胸闷、气短、呛咳或牵涉内脏不适感,主要是因为碰到内脏外膜 ( 主要是胸膜 ) ,应立即将刃针退至浅层,观察片刻,异感消失再继续操作.如仍有异感,常规处置。
    在刃针的冶疗过程中,很多时候患者主述没有酸、沉,胀、痛感.说明刃针触到的是无感觉种经末梢的正常软组织,应将针退到浅层且略改变针刃方向,逐层深入,找寻正常感觉再操作。
    操作的力度、方向、范围、深度等,均以针下病变软组织松解为准,切勿操作过度。为方便记忆和临床中灵活应用,笔者将刃针的操作要领归纳为如下几句话:
    明确诊断适应证,体表定点标记准;常规消毒需无菌,快速进针疼痛轻;细心体会针下感,逐层深入询问频;视情操作 “ 十法 ” 选, “ 松解为度 ” 勿多施。
4 刃针疗法的辅助治疗
    辅助治疗起巩固和加强刃针疗法的治疗作用,是刃针疗法的有机组成部分,常用的疗法有; (1) 中、西药物治疗:口服、外用、注射等; (2) 现代手法治疗:现代手法是在传统手法的基础上,汲取现代医学的理念及方法,完善、提高使之更符合现代科技水平的升华了的传统手法。主要包括按压手法、牵拉手法、被动活动手法及矫正软组织和/或关节解剖位置紊
乱的复正手法。其中,压力型手法的机理一“局部压反射原理”值得特别重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3

主题

9434

帖子

2万

积分

核心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2150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0-3-27 13:25:24 | 只看该作者
沙发 铁鞭01说:

刃针系列文章之二:刃针疗法的理论基础及作用机理
中西医结合的刃针疗法.以中医学理论为主并以现代医学中的解剖学、生物力学、脊椎病因治疗学、软组织外科学、信息医疗学、周围神经受卡压以及肌肉所固有的外周机制理论等共同作为理论基础,现分述如下。
1 刃针疗法的理论基础
1.1 解剖学基础
   解剖学是各临床学科的基础,在刃针疗法中体表解剖 ( 体丧标志、体表投影等 ) ,软组织层次解剖(肌肉层次解剖、穴位层次解剖等 ) ,神经、动脉、静脉走行路径,肌肉起止及走行,筋膜起止及走行等是重点内容。
1.2 生物力学基础
   生物力学是近二三十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将力学与生物学、医学及生物医学工程学等学科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一门边缘学科。生物力学已广泛应用在医学基础研究及各科临床中。同时,也是刃针疗法重要的理论基础,尤其是骨骼系统的生物力学、关节运动的生物力学、软组织的生物力学等,起到了解决一些 “ 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 问题及改进和创新治疗方法的重要作用。
1.3 脊椎病因治疗学
   脊椎病因治疗学是研究脊椎受损害后,造成脊髓、周围神经、血管及内脏神经损害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症,采用治脊疗法治疗的一门新学科。脊椎后关节解剖位置紊乱,引起内脏器官出现功能性症状是脊椎病因治疗学主要的理论基础。脊椎病因治疗学认为,一些疾患在合并脊椎后关节解剖位置紊乱时会出现和加重症状,对刃针疗法治疗治疗脊柱相关疾病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4 软组织外科学
软组织外科学是以椎管外骨骼肌、筋膜、韧带、关节囊、滑膜、椎管外脂肪或椎管内脂肪等人体运动系统的软组织损害 ( 原称软组织劳损 ) ,引起疼痛和相关征象的疾病为研究对象,以推管外或椎管内软组织松解等外科手术或椎管外密集型压痛点银质针针刺、或椎管外压痛点强刺激推拿等非手术疗法为治痛手段 ( 完全有别于镇痛手段 ) 的一门新的临床分支学科。其认为椎管内、外软组织损害性疼痛的病理学基础是软组织因急性损伤后、或慢性劳损形成而导致的无菌性炎症 (aseptic inflammation); 软组织松解手术的原理主要是通过椎管外松解骨骼肌、筋膜等,或椎管内松解硬膜外和神经根鞘膜外脂肪等无菌性炎症病变的软组织,完全阻断了它们的化学性刺激对神经末梢的传导,以达到无痛.以及头、颈、背、肩、臂、腰、骶、臀、腿等处的损害性软组织除主要引起疼痛、活动受限等征象外,还会并发头痛、眩晕等 50 多种涉及一些与内科等疾病完全相似的征象等。
l.5 周围神经受卡压的理论
周围神经卡压是躯干、四肢、关节等部位疼痛、不适等症状的主要原因之一。其认为骨骼肌为了在主应力方向承担更大的载荷.便在骨的质量和结构两个方面得到加强,结果形成骨质增生,以及软组织在承受应力集中或超限的载荷时,肌肉和筋膜产生代偿性增生、肥大或肥厚,除使组织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外,还是造 成皮神经卡压综台征的潜在因素或直接因素的“应力集中说”;各种因素 ( 如炎性渗出、肌肉痉挛,筋膜挛缩等 ) 引起筋膜间室内压力增高,这种压力在引起肌肉发生缺血性挛缩之前,就对各种神经末梢产生了病理性刺激,筋膜表面张力的增高和筋膜间室内压的增高均可对分布于其表面或穿过其间的皮神经产生牵拉或压迫的“筋膜间室内高压说”是刃针疗法的理论基础。
1.6 信息医疗学
   信息医疗学是利用生物信息的调控机制,达到防治疾病的一门前瞻性的新学科。其认为针刺是一种“信号刺激调节”,将物理刺激转换成能量,产生信息,通过经络信息网的传输,激发或唤醒失去信息联系的细胞和组织器官起到信息刺激调控治疗的作用;以及操作者全神贯注产生的“意念”和生物信息,也通过针传递给患者,加强信息的干扰和调控作用,是刃针疗法起信息调节作用的基础。
   对于经络系统的实质,信息医疗学认为是多孔介质空间结构通道 ( 间隙 ) ,和其中通过的神经、动脉、静脉、淋巴、体液、生物电子流、细胞纳米微管等通过的所有信息传递系统联网的信息网络 ( 或是各种信息传递系统功能的有机组合 ) ,是轼组织微创手术刺激经络腧穴的理论基础。
1.7 肌肉所固有的外周机制原理
   针刺促进肌肉的功能和结构恢复,除通过神经和经络的调节外,主要是通过肌肉所固有的外周机制实现的,这为中医学“以痛为腧”和斜刺提供了现代科学实验的依据,也是刃针疗法刺激组织异常改变部位起到治疗作用的理论基础。
2 刃针疗法的作用机理
2 . 1 解除过大应力作用
   (1) 牵拉应力:通过切断少量过于紧张的肌腱纤维或切开过于紧张的肌膜或腱膜,松解肌腱与骨组织之间或肌纤维之间的异常附着分离病变腱纤维对局部血管和/或神经束的卡压,解除过大的牵拉应力,恢复正常的力平衡状态。
   (2) 挤压应力:通过切割松解关节周围损伤痉挛的肌肉等软组织,切割损伤肌肉的纤维性结节,切割松解紧张筋膜的神经出口,切割松解组成骨纤维管的过于紧张的纤维,解除过大的挤压应力,恢复正常的力平衡状态。
   (3) 内应力:通过切割慢性无菌性炎症软组织,切割高压筋膜间室的筋膜,切割高压关节腔的关节囊或高压滑液囊,减压消除过大的内应力,恢复正常的力平衡状态和改善局部微循环。
   (4)张力:张力压迫神经有牵拉力和挤压力两种形式,通过切刺限制张力释放的深筋膜、纤维结缔组织等释放过高的张力;或通过局部流体静压的调整等作用,缓解对神经的压迫,恢复动态平衡,疼痛随之而解。
2 . 2 信息调节作用
   (1)筋膜是一种 “ 多孔介质空间结构通道 ” ,通过对其切割,消除过高内应力,从而影响其中通过的各种信息传递系统及其联网效应 ( 即经络系统 ) ,使此生命信息通道的信息传递功能恢复正常,物质和能量得以输送和利用,使病变软组织重构和调整。
   (2) 刺激 “ 隐性循经感传线 ”(LPSC) ,激发经络传感,增强信息传递.发挥调控功能。
   (3) 刺激腧穴或经络,使: ① 周围神经末梢感受器产生电脉冲,通过神经纤维信息通道产生信息;②穴位内外的细胞产生电解质生化变化,通过血管、淋巴管或其他体液传输信息;③经络和穴位的经气得以激发,产生较强的信息震荡 ( 即 “ 得气 ”) ,通过经脉信息通道传输气血 ( 生物电磁场 ) 。同时,通过经络系统产生生理内环境平衡,以及触发液晶体重新排序运动和产生激素等活性物质,直接参与机体的生理活动,并调节患处的生理环境。
此外尚有热效应、调节平衡作用.闭合性手术作用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爱盲论坛  

GMT+8, 2024-11-11 06:56 , Processed in 0.07359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