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局通栏广告

爱盲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28|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因果律的頓悟! 揭開「現世報」的重大秘密!

[复制链接]

28

主题

70

帖子

338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33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1-13 13:38: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dkdfcd说:
美国新泽西州的一家餐厅有这么一件奇事,有一个人自称偷了这间餐厅的番茄酱,随后遭到了报应。于是呢,他就归还了新的番茄酱,并且写致歉信,希望能够获得原谅。而餐厅的老板觉得小偷很诚实,也就原谅了他。这家餐厅的老板叫迪里欧,他在自己的脸书上分享了这名小偷写给他的道歉纸条以及两瓶新的番茄酱的照片。这个小偷在信中坦诚说,他在几个星期前从餐厅里偷走了一瓶番茄酱,但是随后就遭到了现世报。在他做了这件事的几个小时之后,有人就撞上了他的车,而且在那之后,他的卡尔玛也就是夜里,运气和生活就一团糟,所以他希望能够归还两瓶新的番茄酱,可以让他恢复一些好运,同时不再背负这个罪名,最后他不仅在字条上对老板说,我再次为我对你造成的不便道歉,正如我的生活也因此而不便,更署名自己为糟糕的人。尽管这名小偷可能自。
但是老板迪里欧并没有注意到,一瓶番茄酱不见了,在他开这家餐厅的13年里,他已经习以为常了,并没有当回事。随后,迪里欧在脸书上写道,你获得原谅了,他还希望这个小偷不要再有罪恶感了。但这个故事里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叫现世报,也就是一个人做了什么事之后,在这一生就得到报应了。但是过去老一辈却总是强调人做了什么不好的事,等到下辈子就会有报应。但是近十几年来,现世报的现象好像是越来越多了,一个人做的事情,不用等下一世,很快就会有报应出现,这背后又隐藏了什么秘密呢?
大家好,欢迎回到地球旅馆,我是lster。古语云,人心生一念,天地尽皆知。善恶若无报,乾坤必有私。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关于这样的因果之事,如释、道三教都有经书典籍可以查证。我们知道自古的圣贤都是以不欺为主要的德行,但是也有人以为自己做的是非常隐蔽,干的坏事没有人知道,但是呢,其实都难逃报应。也正是由于古来圣哲这些教会和历史上丰富的记载,所以古代的人对于生死轮回、因果报应毫不怀疑。只不过到了近代,很多人因为相信科学,所以渐渐的开始不相信这些科学暂时无法解释的事情了。他们把因果、报应、轮回这些个概念都认为是宗教里的学说,也把它视为是反科学的,所以他们一谈到宗教,就把宗教跟科学对立起来,宗教和科学的关系,实际上这几百年来是一个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大家看看几。
当科学刚刚兴起的时候,当时在欧洲很多的科学家和天文学家发现宗教里讲的地球是宇宙中心这个理论不对,他们通过科学的观察,提出了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很显然这是反宗教的理论,所以当他们一提出来这个理论的时候,就被当时的宗教徒所迫害。比如说意大利17世纪的天文学家伽利略,他当时因为坚持这个理论,结果被这些宗教徒抓起来终身监禁,还有布鲁诺也是因为坚持日心说这个理论而被活活烧死。所以我们看到啊,在过去人们拿宗教来反科学,现在呢,人们又用科学来反宗教,这是一报还一报,也体现了因果报应的原理。不过到了近代,宗教和科学也从原来的对立矛盾又走到了一起。我们看看这几十年来西方科学家和医学家们,他们用了大量的案例和大量的科研成果,为我们证明了宗教中所说的种种的现象原来都是真的。
近来,美国科学家们通过科学研究发现,宗教中所说的因果报应原来都是真实存在的。在一次的研究中,他们选择了大量的样本,数量有近万人,而且跟踪的时间也长达九年之久。他们通过这样的长期追踪,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在少年时期有犯罪记录或者是经常欺负同学的人,通常啊身体素质都比同龄人要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情况会逐渐改变。到了中年,这些问题少年的身体状况会急剧下降,他们通常会受到疾病的困扰,甚至很多人会出现身体残疾,他们的整体健康状况也远远落后于同龄人。这种情况非常普遍而且具有典型意义。在不同的种族、阶层、健身习惯的人群中都得出了相同的结论,于是科学家们公布了科研结果,那就是行善能够延长人的寿命,而这个结果的原因呢,则与那些人的生活习惯以及心态有着密切的关系。科学家们在。
神经化学领域发现了这种现象,当人们具有善良的想法和积极的思考时,人体内会分泌是细胞健康的神经传导物质,免疫细胞也会变得活跃,因此人就不太容易生病。相反的,心态消极,经常处于负面情绪之中,会导致身体分泌毒素,而这些毒素对于人体健康的危害是很大的。也就是说,当正念持续存在时,人体的免疫系统就会强大。但是,当有恶意和消极的思想时,人体走的就是相反的神经系统,这时人的消极系统会被激活,而正向的系统会被抑制,那么身体机能的良性循环自然就会被破坏。因此呢,善良和诚实的人往往更健康,寿命更长。当然,可能有些无神论者会认为这些只是心理暗示的作用,道德都是人自己制定的,根本就没有什么固定的标准,但实际上,科学家们的最新研究已经发现了,善恶其实是有着不同的能量频率和物质特性的。比如刚出。
经过化的婴儿都有着善良的本性,当人要说谎、欺骗时,面上情绪如何定,但是生理状态都会出现不由自主的变化,而且都能被精密的测谎仪监测到。这表明了人的机体似乎是在遵循着某种客观的特性在运转的,不是以人的思想状态为改变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测谎仪能够准确的检测出一个人是否在说谎的原因。因为不管你的心理素质再好,身体都会因为邪念而产生莫名其妙的变化。我们在之前做的人类意识那集视频里提到过,宇宙万物的本质是能量,一切都是靠能量运转和维持,所有存在的事物都有一定的意识水平和能量层级。大卫霍金斯通过20多年的研究表明,人在不同的体格和精神状态下,身体的震动频率有强弱的起伏,它把人的意识映射到一至1000的范围。任何导致人的震动频率低于200,也就是两。
兹的状态会弱身体,而从200到1000的频率则使身体增强。霍金斯发现,正念和善念会增强一个人的意志力,改变身体中粒子的振动频率,进而改善身心,而邪念呢,则会导致最低的频率。这时我们也正在削弱自己,这是对人有害的。从这些科学研究来看,善恶有报已经超越了有神论所倡导的生命价值取向了,而是整个人类在这基础上的发展和生存的规律。这些科学也从侧面证实了古人对善恶有报的信并不是思想的封闭和愚见,而是那个时代很大的一个群体对待生命的根本看法,并且古人在这之上还进一步的提出了天人感应的说法。
在现代宇宙的起源学中,很多学者都认为宇宙是由一个起点而来,所谓的先天混沌状态,也就是宇宙的初始状态,称之为无极。太极为无极所生,太极生阴阳两仪,两仪生四象。老子所谓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如果宇宙是大爆炸形成的,那么宇宙万物的初始时都是同一种物质的其中的一小部分,它们之间是存在着某种联系的,而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自然就是宇宙的一部分。所谓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哲学中有天人感应的思想,它的理论基础就是天人合一。古人认为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是合一的,如果人为的去破坏自然的环境,势必会造成各种天灾人祸等等。天人感应的思想最早是中国西汉时的董仲舒提出来的,主要是把天人格化,把人比赋于天,天有什么,人就有什么,天和人是相通的。
把人间的一切都说成是上天的旨意,是上天有目的安排的。董仲舒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会感应上天同类相,善行有善报,恶行有恶报。人是宇宙的一部分,我们的先哲创建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对宇宙人生的统一性已有了高度的认识。但是佛家对这种宇宙的现象看得更为透彻。我们知道,世界是物质,宇宙中一切物质都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之中,而物质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这就是宇宙本有的规律。因果报应,确切的说应该称之为因果律,因为它是宇宙本有的物理运动现象,是不会随意改变的。佛家讲因果报应,丝毫不爽,这是对因果报应的合理性和准确性的高度肯。为什么社会越发展,科学越进步,人们却越来越不相信因果了呢?难道很多人都不怕受到报应吗?其实,知者。
不怕报应的人,是因为他们不相信这些,他们认为既然没有因果报应,何必行善,又何妨作恶呢?所以呢,才会有很多人的思想行为没有约束,为所欲为,不计后果。要知道,一个深信因果的人,绝对不会做出凶恶的事情,因为他会害怕别人的评论和指责,也畏惧将来的报应和自食恶果。可是,不信因果的人就没有这份敬畏和惭愧心,他既然不相信后世和因果,所以做起坏事来就肆无忌惮,只要没人发现就行,他只顾眼前的利益,而不考虑将来。所以这样看来,只要不信因果的人越多,社会上的问题也就越严重。
因果律的循环法则,简单的说就是运行的方向与终点总要回归到起点,换句话说,就是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举一个非龋尺的例子来更好的说明这一点。非龋尺是古代澳洲人打猎时用的一种工具,它是用木棒制成的,造型近似中国汉字的人字。打猎的时候将飞抛出,不管是哪个方向,也不管使用多大的力量,飞驱总能准确的飞到猎人的手中。这种飞驱经过现代航空学家的研究,认为这是一种设计十分巧妙的飞行器。原来宇宙的基本法则之一就是循环,走圆形或者是椭圆形,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生生不息。像哈雷彗星每隔70年必回到太阳系来,它绕过地球的上空,然后再飞向太阳系,太阳带着群星绕着银河系中心旋转,要经过几百亿的地球时间才绕完一周,可是最终又回来了。而且银河系。
的中心旋转,以此类推,无穷无尽。话虽如此,但是很多人还是会质疑因果与报应的存在,因为他们看到的现实生活中,很多好人不但没有得到好报,反而被骗受欺负而且不偿命,倒是那些作恶多端的坏人活得逍遥自在。那这又该如何解释呢?
很多人之所以怀疑或者不相信因果报应,是因为他们觉得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好人得不到好报,恶人得不到恶报的势。其实因果律也是复杂多样的,其中的表现形式我们也可以总结出几点,第一,异因多果,同因异果,就是指一种原因同时引起多种结果。第二,异果多因,同果异因,就是指一种结果是由多种同时起作用的原因所引起的。第三,多因多果,复合因果是说多种原因引起了。明白了因果报应的复杂多样性,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看为什么有时好人不得好报,恶人不得恶报,这个问题就比较好理解了。其实这只是一种表面现象而已。
有时好人不得好报,很可能是因为他得好报的时间还没到,而另一方面,虽然他现在在行善,但是很可能他前半生或者是前世做了很多的坏事,正好现在得恶报,或者恶报一直延续到现在还没有完结,这样表面上就呈现出了一种好人不得好报的假象来。
同样有人做了很多的坏事,眼下却活得很逍遥,甚至升官发财,那很可能是因为他得恶报的时间还没到,而虽然他今世还在作恶,但是以前或者是前世可能做过一些好事,正好现在得好报了,或者是善报一直延续到现在还没有完结,所以就呈现出一种得恶的假象来。我很喜欢一段话说,人间就是给所有灵魂布置的一个大考场,所有的灵魂都在用整个的人生,而且人间这场考卷是超高难度的,势必会难倒一大批人,所以只有那些佼佼者才会脱颖而出,拿到高分,最后获得提拔与晋升。而有些人总想让这张考卷变得容易些,说因果都是现世报该有多好啊,每个人都能看得清楚明白,但是大家想一想,如果这个世界上所有人造的恶果都可以马上得到报应,那么这个世界上所有人行的善因也都可以回现实到。
如果人人都明白并且深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的道理,那岂不就变成了开卷考试了吗?那么人间这场对于所有灵魂的考试与选拔岂不是太过容易了?或者不如说这样做就已经失去了对灵魂的淬炼与选拔的意义了。而且且这对于那些真正优秀的灵魂来说也是不公平的。天道中有这样一句话,如果这个世界不是黑白颠倒,那还能叫人间吗?那应该叫天国了。同样,佛也说众生颠倒,所以你要是能够做到不颠倒,那么你就是佛菩萨了,而且必定能够顺利的通过这场考试,获得优异的成绩。那么我们回到视频一开始说到的那个小偷偷番茄酱遭到现世报的故事,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和过往常常听到的来世报不一样,近十几年来,现世报的现象越来越多,只要在网络上一查,这种因果报应的新闻就特别多。我听说过一些修行人的分享。
通常修行有素的人其实都是有功能的,有些人是可以看到一个人的过去和未来的,也就是他的前世或者是来世。但我最近听到了一个情况,也解答了为什么最近现世报的人越来越多的问题,他们说他们发现啊,近几年来看不到下意世的人越来越多了,也就是说没有来生的人越来越多了。打个比方,他们说看到的下意识的画面就像一个电视机里的画面,而很多人的画面是一片空白的,那么如果没有人能在下世还债,当然也就只能现世报了。记得秘勒之巴大师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我们的前世真是有出息啊,他挣来了我们的人身,可是今生的我们千万千万不要再把未来推到悬崖上啊,不勉之,好,今天就分享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

本帖来自微秘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164

帖子

492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492
沙发
发表于 2023-1-13 13:39:28 | 只看该作者
沙发 隔币老王吹喇叭说:
回复 1楼 dkdfcd
现时报不是小乘佛教的东西吗?怎么跑到西方去了?
本楼来自 天坦百宝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主题

881

帖子

264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2644
板凳
发表于 2023-1-13 14:07:29 | 只看该作者
板凳 ME枫叶说:
超级反感这样的认知,残疾人多了,难道都是报应,出生就残疾的也坏事干多了,这一世解释不通就说前世,简直不要脸至极,前世干坏事是我能左右的吗,前世作孽我享受成果了吗,这都是那些教派讨好统治者的畸形教育,不然统治者也不会让他们流传到如今,
来自 畅游助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主题

70

帖子

338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338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3-1-13 14:50:56 | 只看该作者
地板 dkdfcd说:
論佛教因果法則的邏輯解析
楊政河
台大哲學論評(第六期)
民國七十二年一月(1983年1月)

        一、前言
            「因果律」( Causality  或 Causal principle )並
        不是佛家所單獨具有,在西方哲學或科學(包括自然科學與
        社會科學及人文科學)裏面,就常常會提到或討論「因果律
        」的各項理則。因為凡是一個「現象」的產生,必有形成此
        一「現象」的原因在先,然後才會產生此一「現象」的結果
        。「因」與「果」二者的關係,極為密切,由於有前「因」
        才會生出後「果」,後「果」必可追溯前「因」,循環不已
        ,相因而生,相輔而成,互為因果,遞嬗變遷,先後連續,
        關係承接,縱橫交錯,如此便形成宇宙的理網,使得世間的
        萬事萬物都無法超脫它的思想領域。倘若我們對於這些自然
        法則都能具有很深切的了解,那麼在日常生活裏面,不論是
        遇到任何遭遇,都能任運自在,隨緣處之泰然,也就不會有
        大驚小怪之感,所謂「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是也。
            在佛學的領域中,「因果律」可以說是佛法的中心課題
        之一。祇不過佛法裏面的「因果律」特別著重於倫理道德的
        關係上。(1) 佛家鼓勵人要種善「因」,可以得善「果」。
        使人有不怕死的念頭,如果你今生遭受到苦難,或許是你前
        生曾經種下惡「因」所致。換句話說,為了求得來生能獲得
        善「果」,那麼你今生非種善「因」不可。利用這種觀念的
        互相推演,對於促進善良風氣的養成以及社會的安定,至關
        重要。最主要的是因為佛法強調人類思想行為所產生的業力
        ( Karma ),張澄基教授在「佛學今詮」業力論中說:
                業力者,即控制一切自然界和道德界現象之因果律
                也。(2)
        ───────────────────
        1 參閱演培法師著「佛教之緣起觀」,頁 206 ~ 207。
        2 參閱張澄基教授著「佛學今註」(上)頁74。慧炬出版社
          印行。
        84頁
            所謂有此因必有此果,它已經成為佛學思想的基礎,而
        且可以貫通「過去」、「現在」、「未來」,形成所謂「三
        世因果論」,勉勵人改過遷善,努力造善「因」,以期獲得
        善「果」而脫離輪迴的生死苦海。(3) 達到涅槃解脫的境界。
            在大般涅槃經憍陳如品說:
              眾生從業而有果報,如是果報則有三種:一者現報;
              二者生報;三者後報。(4)
            而它的另一段又說:
              我佛法中或有從因知果,或有從果知因,我佛法中有
              過去業有現在業。(5)
            從這二段經文中可以得知,佛教為何要強調善惡之報,
        如影隨形,三世因果, 循環不失的道理。又譬如「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自淨其心,諸佛所教」(6),這也是佛教啟
        示「因果律」的結論,所以在在處處都在勉人為善去惡,消
        除染業,彰顯淨業。所謂「果地覺為因地心」,華嚴經中強
        調因賅果海,果徹因圓;並有所謂因地不真,果招迂曲的說
        法。因此,三世因果的說法,可說是佛教修己度眾的理論根
        據,含有甚深的妙諦, 豈可以迷信( super-stition )視
        之?
            然而究竟何者為「因」?何者為「果」?「因」與「果
        」間到底具有何種關係?這是本文所要探討的主要內容,筆
        者將從分析哲學之觀點著手,俾能從中尋出佛家因果法則的
        理論根據,或許將會有助於某些人對佛教所產生不必要的誤
        解。
        ─────────────────
        3 佛家把生死區分為分段生死與變異生死二種。認為眾生以
        有漏之善、不善為親因,以煩惱障為助緣,所感的三界粗異
        孰果。由於三界眾生各隨其業力因緣,而定其形體、壽命、
        分限、段落等,稱為分段生死,如果以諸無漏有分別為親因
        ,以所知障為助緣,所感的界外淨土殊勝細異熟果,其身為
        變異身。菩薩由於有智慧的揀擇,迷惑漸減,悟證漸增,轉
        變改易鄙劣身命,而為殊勝妙嚴。其身或大或小,其壽或長
        或短,皆無一定的齊限。由於有變易,所以可稱變異生死,
        像因移果易,捨所住位,認為菩薩因地所修,破一分無明明
        一分本智,即變生滅的妄想易為無生的真心。
        4 參閱大藏經第十二冊,頁599下。
        5 參閱大藏經第十二冊,頁602下。
        6 英文譯偈: To cease  from all evil, To do what  is
          good, To cleanse one's mind: This is the aduice of
          all the Buddhas.
        85頁
        二、因果關聯的認識
            何謂「原因」( Cause )? 任何人祇要想探討因果法
        則時,他就必須從此開始。也就是說,當我們遇到某些問題
        時,就必須先由所產生的事件起因去探討,或者是看它的完
        成部分去求取,所謂追因溯果,是也。從這裏面我們可以假
        設, 那些被產生或被完成的事件視之為「結果」( Effect
        簡稱 E ), 而導致 E 發生的因素稱為「原因」(  Cause
        簡稱 C )。 由於有 C,所以才產生 E,那麼 C 與 E 之間
        就存在著因果關聯的關係。但是有關因果關聯的問題必須薀
        含有下列三種條件之一。譬如:
            (1)充足又必要條件(sufficient-necessary
                 condition)。
            (2)充足條件(sufficient condition)。
            (3)必要條件(necessary condition)。
        即當這些條件具足時,C與E之間才會有因果法則可言。
            當 C 發生時,就某種程度而言, E 「必須」發生,這
        即指 C 與 E 之間的「必然關聯」(necessary connection
        )。 提到「必須」( must ),有幾個概念需
        要如下說明的:( 7 )
            ( 1 )語氣問題: 例如「你必須在夜晚十二時以前回
        來,否則.... 」,這是強制性的語氣, 意思是說倘若你不
        依令而行,那麼將會有受處罰的可能。又譬如「既然我向人
        借了錢,我就必須還錢」,或譬如「你今晚必須來參加我的
        宴會」。這兩句話的語氣,就不像第一句那麼強硬,它祇是
        表示「如果我不還錢的話,我將會失去信用或其他」,和「
        如果你不來的話,你將會失掉 X、Y、Z 的任一機會」。 另
        外一種更弱的語氣,如「明天我們要去野餐的天氣,希望必
        須是晴朗的」,意思是表示我們非常渴望明天有個好的天氣
        。
            ( 2 )「推論」問題( inference ),例如:「若 p
        為真,且 p 蘊含 q,則 q 必須為真( If P is true, and
        P implies q, then q must be true )。這個 q 係從前提
        p 演繹出來的, 但是這並不是意味著 q 本身是「真」的,
        只是在當 p 為真時,而且 p 蘊含 q 的情況下,則 q 才會
        是「真」。
        ───────────────────
        7 John Hospers, "Cause, Determinism, and Freedom" in
        the  An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ical   Analysis
        Chapter  5, (Prentiee-Hall,  Inc., Englewood  Cliff,
        N.J 1967) P.P. 281 ~ 282
        86頁
            這裏的「必須」係指具有一種「邏輯的必然」(
        logical necessity ),它存於「前提」和「結論」之間(
        between the premise and the conclusion ) 。  這個「
        結論」就是「所以 q 必須為真」。 此外,「必須」也可應
        用於歸納語句之中,例如:「從犯罪的各種事實來看,他必
        定是凶手」,意思是說,由各種條件的歸納來看,便可以得
        知,所以他必定是凶手。
            ( 3 )指明「必要條件」的問題, 如 A 是 B 產生的
        必要條件,如果缺乏 A,則 B 便不發生, 像空氣是人類生
        命的必要條件,沒有空氣就沒有生命,表示生命的發生,非
        先有空氣不可,空氣就是生命的必要條件。不過空氣並非生
        命的充足條件,沒有空氣,固然沒有生命,可是有空氣不見
        得必有生命,誠如墨子所說:「有之不必然,無之必不然」
        是也。
            了解「必須」的概念之後,我們必須再進一步來探討「
        必須」和「因果律」的關聯問題,不過在要討論「因果律」
        之前, 勢必要先釐清某些容易「混淆」( confusion )的
        觀念。
            ( 1 )「因果律」和「邏輯的必然」之混淆, 所謂「
        邏輯的必然」就是指如果前提是真和論證是有效(   valid
        )時,則結論必然為真。有些陳述語句:如「 A 是 B 」,
        那不是「邏輯的必然」,談不上「因果律」。如果一個句子
        是「若....... 則....... 」的形式時,這是指在某種條件
        之下會產生某種結果,其中存在著「因果律」,是至為顯然
        。又譬如「石頭必會掉下來」和「水必須往低下處流」、「
        有機體必會死亡」等語句,都不能算具有「邏輯的必然」,
        扯不上「因果律」,因為這些現象乃是來自「自然律」中的
        發展法則的必然表現。
            ( 2 )「自然法則」(  laws of nature )和「法規
        」( Presciptive laws )的混淆。在「法規」裏面,無形
        中強迫你非如此做不可,否則你將會遭到不利的結果,如「
        你必須在晚上十一時以前回家, 否則...... 」,你自己被
        迫要去做某件事情,否則你將要受到處罰。又譬如法律規定
        你開車時速不得超過九十公里(在高速公路上),否則你將
        受到處罰。這些語句是具有強烈的情緒意義,意思是說「你
        必須服從法律的規定,否則你將受罰」。但是一般人容易把
        「敘述的法則」(   descriptive   law  )和「法規」(
        prescriptive law )搞亂,例如:「水必須往下流」, 這
        水被「自然秩序」(  natural order )的同一性所驅使而
        往下流,這乃是屬於一種敘述
        87頁
        性的法則,並不是屬於強制性的「法規」所應使然。
            ( 3 )語言為萬物有靈論者( animism ),如人類在
        使用之時所導致的混淆。本來人類有其自己的「意志」,而
        且都是順著自己的意志去做任何事,但是對無生命的石頭和
        水則無「意志」,所以「水必須往下流」並無「被迫」之意
        ,然而一般人相信「萬物有靈論者」,卻把無生命的東西賦
        予「靈」的屬性,例如一般詩人或文人,常把無生命之物給
        擬人化了,他們會說:「岩石之裂痕像打呵欠」,又說:「
        火車不耐煩地離開了」,萬物有靈論者的文字容易令人產生
        誤解。追究其實際原因,就在於有生命的生靈方有被迫做某
        件事的可能,無生命之物所發生的現象只是隨順著自然的法
        則,不應該以「有靈」觀念去形容它,由於它所使用的文字
        容易令人產生迷惑,而且並不具有邏輯的意義。
        (一)休姆的因果哲學( 8 )
            近代英國的哲學家休姆( David Hume 1711-1776 )對
        「原因」所下的定義是:
            「 C 是 E 的原因, 倘若而且唯有( 1 ) C 在 E 之
        前,和( 2 ) C 和 E 同時有規律地發生」。
            因此,休姆便主張「原因」就是「聯合發生」( constant
        conjunction )的現象。 所謂「 C 是 E 的原因」,意思是說:
        「 C 和 E 在聯合狀態下發生」,所以每當 C 出現時,E也會
        很有規律地緊跟著發生( C is   regularly followed by E )
        ,由此可說 C 是 E 的原因,意思是說, 在任何情況下,只要
         C一加入時,E都會出現,這樣才構成因果關係。如果 C 加入
        而 E 只是偶然出現,那就不構成因果關係。因此休姆認為「
        因果關係」可用「 若~則~總是」(If ~ then ~ always」
        來表示。而「原因」只不過表明「聯合發生」的規律性會產生
        什麼結果而已。它本身不是「什麼」?只是表明某種「關係」
        而已。
            對於休姆的「聯合發生」的說法,也不是十分正確,雖
        然有很多「例子」可以被用來證明「聯合發生」可能性,但
        是它們並不是「因果律」的例子,譬如紅綠燈與車輛通行,
        當紅燈亮時,車輛不准通行,綠燈亮時,車輛才
        ───────────────
        8 'Ibidem',pp.287~290。
        88頁
            可通行,雖然紅燈持續聯合發生,但是它並不是「因果
        律」,又譬如有很多「例子」具有「因果律」但是它們並不
        是「聯合發生」,例如擦火柴棒來點火,並不是每一次都能
        點燃,但是在擦火柴棒點燃之間,確實具有「因果律」。最
        主要的是休姆認為宇宙間的一切事物都可用感覺來解釋,即
        使科學所講的「因果律」也不是一種客觀的自然秩序,而是
        一種主觀的「聯合作用」。雖然他肯定了經驗論的前提,可
        是連我們「心」的存在也值得懷疑。在他看來「因果律」也
        不過是一種主觀的見解,而不具有客觀的、必然的、自明的
        原理。我們在經驗的歷程上往往會產生兩種印象(
        impression ),先後發生,有甲就有乙, 每回都如此,所
        以我們自然而然地就養成了一種習慣,以為這兩種印象是有
        聯合性的,下次甲再發生時,就預料乙不久也必然要出現;
        並且還斷定乙的產生完全是甲所致,但真正講起來,這不過
        是我們的想像,並不是我們確實所觀察到的事實,我們真正
        觀察到的只是甲在乙之前,並不能觀察到甲具有一種什麼能
        力使乙出現;而且甲、乙雖然以往是先後發現,未必在現在
        見到有了甲,就一定會再產生乙。因此,所謂「因果聯合關
        係」,也只能說是或然的,而不能說是必然的。甚至可以說
        ,因果關係並非客觀存在的條理,而祇是主觀的聯想作用,
        甲、乙二印象總是先後發生,所以有甲就聯想到有乙。直言
        之,「因果律」不是自然明顯的原理或者超乎經驗以上的法
        則, 而是從習慣或經驗得來的一種觀念( idea )( 9 )
        。
            依據休姆對以上的說法,認為宇宙間並沒有客觀的因果
        關係,可是在實際生活方面,我們不妨承認有我、有物、有
        因果,然而並不等於說用理智去探求事理,所以休姆只好走
        上懷疑論( Sceptism )之途,我們的知識不過僅限於蓋然
        率( Probabilism )的程度而已。
      (二)米勒的因果哲學(10)
            為了彌補休姆學說的不足,英國的另一位哲學家米勒(
        John Stuart Mill 1806-1873  )乃提出了「原因就是指充
        分條件」之說,他認為「原因」並不等於「必要條件」,「
        必要條件」只表示和「因果律」有關,而且成為「原因」的
        「因子」( Causal factor ),並不就等於「原因」。
        ──────────────
        9  Ibidem, P.P 290~295
        10 Ibidem, P.P 295~297
        89頁
            這裏我們首先必須要說明「必要條件」和「充足條件」
        的意義:
        ( 1 )「必要條件」:意思是說,如果沒有 C 就沒有 E;
                 或如果有 E,就會有 C。
        ( 2 )「充分條件」:意思是說,如果沒有 E,就沒有 C。
            米勒所提的「充分條件」的確可以補救休姆在證明「因
        果律」的缺點,他舉出以物質的燃燒為例,物質的燃燒與否
        , 必須具備三個條件,即:( 1 )有可燃燒的物質,( 2
        )具備適當的溫度,( 3 )具足充分的氧氣。 當這三個條
        件具足時,物質才會燃燒,倘若缺乏其中的任一條件,都無
        法引發燃燒的現象。在這個例子中,對於每一個個別的條件
        而言,它們都是「必要條件」,但是當每個條件都聚集在一
        起時,將會形成「充分條件」,這就會成為任何事件發生的
        「原因」。
            我們看到底米勒對「原因」所做的解釋是麼?他說:「
        原因就是所有條件的總合,包括正的、反的條件,通通聚集
        起來」(  The  Cause  is  the  sum  of talal  of the
        Conditions, Positive and Negative taken together  )
        ,換句話說,導致任何事件發生的「原因」,是許多「條件
        」的組合,在因果之間具有錯綜複雜的關係。
            然而,米勒的觀點未必就能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所必須
        用到的法則,這是由於一般人多半喜歡挑一個自認為較為重
        要的原因(所謂重要的原因就是指使事件發生的最後因或近
        因、究極因),例如韓國前總統朴正熙被該國中央情報局長
        金載圭所槍殺,有關此一事件發生的「原因」至為複雜,但
        是一般人只喜歡挑一個自認為較重要的原因來解釋,自然就
        無法了解事件發生的真相。 因此米勒認為所有的( Causal
        factors )都和結果所發生的事件具有密切的關係,他所作
        的這種說法很能合乎科學對「原因」的定義。若就科學的態
        度來說,他們堅信自然界的現象到處都存在著因果律,亦即
        凡事必有其因,在「原因」當中可以預想到結果,兩者之間
        ,必然具有相即不離的關係。一個科學家不只要明確地敘述
        一個事件,更需要尋出其原因,因此因果律可說是世上一切
        學問的根本。米勒在此,即然說明充分條件係由許多條件所
        聚集而成的,但是否每一個條件都是「必要條件」呢?不一
        定如此。假設:①C1+C2+C3→E
                      ②C4+C5+C6→E
        90頁
            那麼對於 E 的發生有兩個「充分條件」, 但是如果有
        某些條件重疊時,例如
        假設①C1+C2+C3→E
            ②C1+C2+C4→E
        如此, C1 和 C2 就成為 E 的「必要條件」,C3 和 C4 則
        否,因為 E 的發生並不直接依賴 C3 和 C4。
            由以上的分析,便可看出在「充分條件」中,有時會包
        含太多的條件,這時只好找出他們相關和不相關的因素出來
        ,自然便可以斷定何者是「原因」?何者不是「原因」?
        (三)因果哲學的經驗觀察
            這裏我們所要問的是到底我們對「原因」所知道的限度
        有多少呢? 有沒有所謂「先驗知識」( priori knowledge
        )呢? 一般人通常都仰賴「經驗的觀察」( empirical of
        servation )可是這到底是怎麼樣來觀察呢?可以從二方面
        來探討:
            ( 1 )如果要想知道 C 是否為 E 的必要條件, 那麼
        我們就必須先要區別分類的各個條件,並且在透過觀察時發
        現,如果沒有 C 時,那麼 E 是否會出現呢?
            ( 2 )如果要想進一步了解, 到底 C 是否為 E 的充
        分條件,那麼在進行實驗時加上的 C 的部分,看看 E 是否
        會發生。
            在我們進行觀察的過程中,就必須要考慮是否有某些現
        象會發生,而且所獲得的結果是否對「過去」、「現在」、
        「未來」都可以得到印證?事實上,我們只能根據過去和現
        在的經驗來推測未來,  由此所得到對某種可能程度而已(
        degree of possibility )。
       (四)其他學派的因果哲學( 11 )
            雖然米勒對「原因」的定義接近科學所下的定義,但是
        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可能還會產生和米勒的定義不相一致
        ,究竟在日常生活當中對「原因」的看法如何呢?現在我們
        再根據 R.G.Callingwood ( 1889-1943 )
        ──────────────
        11 Ibidem, P.P. 297~305.
        91 頁
            的說法,他認為最根本的「原因」是建立在人與人(
        person-to-person)互相依存的活動關係上。人與人間互相
        產生「推動力」( compelling force ),彼此互相以某種
        方式去行動,例如「律師的信促使某人償付債款」,這就是
        「能作因之人」(  Human agent )對另一「被作用人」的
        影響。換言之,我們置某人於某種狀況下,促使某人有去做
        某事的「意向」( intension )。
            高氏( Collingwood ), 又指出另外一種對「原因」
        的感覺, 他說是建立在「人與事」( person-to-thing )
        的關係上。 在這方面,高氏強調「操作技術」(
        manipulatory technique )。換句話說,某一「事件」的
        「原因」是指示給我們所能「操作」或「處理」的狀況,
        例如「事件 Y 的原因是什麼?」在此就表示我們如何用自
        己的意志去產生或防止 Y 事件的發生? 」既然在「人對人
        」的關係上,我們試想要去改變他人的行動,所以我們也能
        改變自然界的事件。因此,一般人認為他們在做某事是為了
        達到某事的發生,這種現象的模式就是:
            條件( Conditions  ) + 操作技術(  Manipulatory
        technique )→結果( Effect )。
            所以,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所認為是「原因」的條件
        ,就是我們所能操作或處理者,但是他們並不是「充分條件
        」,不過,那個能使「結果」得以發生的這些條件仍然是「
        必要條件」。
            另外, 有某些哲學家, 像  H.L.A.Hart (哈氏)和
        A.M.Honore (何氏),卻對「原因」和「條件」提出嚴格
        的區分。
            至於在日常生活中, 我們常說:C 是 E 的原因,雖然
        我們不能確定 E 是否很有規律地跟隨著 C 而發生,並且還
        尚未找出它發生的「通則」( generalization )。其實,
        我們需要「通則」也許是對的,雖然「通則」不容易得知,
        但是從經驗觀察方面,仍有尋求「通則」的必要。例如有人
        說 A 的死亡係受太陽黑點( sunspots )的影響所致, 雖
        然沒有任何經驗顯示死亡和太陽黑點有關,我們仍然需要尋
        求一個「通則」。
            前面我們提到哈氏與何氏二位哲學家認為「原因」乃是
        指脫離常規, 致令「事件」( Event )產生的「因子」(
        Cause foctor )。 換言之,「原因」的一般意義係指當一
        個「原因」在本質上有某事件干預它在正常狀況下,
        92頁
            影響「事件」進行的方向,如此便會產生另外的一個「
        結果」。唯有這樣和正常情況比較下才能顯出差異的,而且
        這才是真正的「原因」。舉個例子來說,在法庭上對人死亡
        「原因」的判定和科學上對人死亡「原因」的判定並不一樣
        ,而一般日常生活所感到興趣的就是接近法庭上的想法。例
        如:「此人因何致死?」科學家說:「此人係因缺乏氧氣致
        死」,法官對此說法並不感興趣,因為法官並不想知道在一
        般情況下導致人死亡的「充分條件」,他只想知道在這時候
        ,令某人死亡的原因是什麼?科學家說:
            「在何種條件下,這類事件總會發生的?」法官(或一
        般人)或許要說:「這事件的原因是什麼?」「為什麼這事
        件在正常情況下不發生呢?」因此,根據哈氏與何氏的說法
        ,所謂「原因」就是指當我們所做的某件事在正常情況下,
        有了偏差( deuiation from the norm ), 當這些偏差發
        生時,這「事」就是所指的「原因」。
            在真實的世界裏面,沒有一樣事物或有機體是固定不變
        的,也沒有一樣東西的性質是恒常不動的。但是研究者本身
        的能力,倘若希望能對社會現象作詳細解釋及預測,那麼他
        就不得不假設「事件」是可以重複的,東西的性質在某段時
        間內是維持不變的;否則他便無法將各個單一「事件」加以
        概括化( generalization ),而建構出一套抽象的理論模
        式,來對現實世界作預測的評估。不過,一個理論愈能普遍
        應用,其抽象程度也就愈大,而且所需要的假設也就愈多了。
            從這一個觀點上來看,便可以發現社會科學的因果律顯
        然無法像佛教那樣能作詳細而嚴格的說明,它對於某些求不
        得的「原因」,便使用假定,以等待被證實。這一種方式,
        固然要受到某些能力所限制;從另一方面來看,由於他們所
        關照的層面較窄,只限於現實社會中可以觀察到的現象,絕
        對不像佛教能貫通三世因果那樣的綜合觀察,自然也就很少
        作歷史性的長期推論,因為它必須要接受時空的某些限制。
        但是無論如何,因果律已成為一個科學研究者,了解真實世
        界的一個好方法,讓他們藉著因果的原則來剔除,或作為不
        斷修正與現有資料所不符合的因果模式,以發展和累積理論
        ,使其研究結果更趨近於真實。( 12 )
        ────────────
        12 參閱慧炬月刊第 223 民國 72 年元月 15 日出版,姚麗
        香著,「佛學與社會科學之因果論比較」頁 23 上。
        93頁
        三、因果律邏輯架構的分析
       (一)因果律的定律
            「因」就是「原因」,「果」即是「結果」。所謂「因
        果」即「如是因生如是果」。在宇宙間,不論大小「事件」
        的發生都有它的「原因」與「結果」;科學上如水遇冷而結
        冰,遇熱而產生蒸氣,冷與熱是「因」:冰和蒸氣是「果」
        。在易經坤卦文言中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
        必有餘殃。」就是指此而言。換句話說,每一個「事件」都
        各有一組「充分條件」,則 E 必然會發生。 在佛教裏面常
        採用植物的因果關係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來說明眾
        生心理活動時所產生的行為, 也就是說: 種了好的因子(
        Causal factors )必得善果,種了壞的因子必得惡果。 或
        許我們可以替「因果律」下個定義:
            「所謂因果律, 就是在宇宙中對每一事件 E 而言,當
        有一組條件 C 中的每一個因素都發生時,則 E 的情況立即
        產生」。
        舉個例子來說:
                可以燃燒的物質+溫度+氧氣→燃燒
                      C1        C2   C3    E
        C1+C2+C3 都發生時即成「充分條件」, 方能產生 E,即表
        示在 C1+C2+C3與E之間具有「因果關係」。
        (二)經驗的解釋( the empirical interprelation )
            有時候當我們所找出的「因果條件」(causal
        conditions )能被經驗所證實, 但是有時候卻找不到經驗
        所能證實的條件, 也就是找不到「經驗的通則」(empirical
        generalization)時,我們能否認「因果律」嗎?不能。蓋因
        找不到「原因」,並不是表示「因果」不存在,只是表示我們
        尚未獲知或人類的無知( ignorance )而已。
        此外, 按照經驗的觀察, 因果的組合有下列四種情形:(
        13 )
        (1)C1→E1       C1→E1
        (2)C1→E1       C2→E2
        ─────────────────────
        13   同註  6  John   Hospers,  An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ical Analysis, P.P.312~314.
        94頁
       (1)C1→E1       C2→E1
       (2)C1→E1       C1→E2
            第一種情形表示同樣的「原因」產生同樣的「結果」,
        完全正確。第二種情形表示不同的「原因」產生不同的「結
        果」,完全正確。第三種情形表示不同的「原因」產生相同
        的「結果」,可能被接受,蓋因在不同的「原因」中,可能
        存有相似的條件,或有某些重疊的「必要條件」,致使「結
        果」相同。
            至於第四種情形表示相同的「原因」產生不同的「結果
        」,最不可能被接受,這到底應該如何來加以解釋呢?既然
        「結果」不同,顯然其「原因」必定也有不同之處,或許是
        另有其隱藏的「原因」也說不定,可是縱令你歷經千百萬年
        可能也無法找到,那是由於我們的「無知」而不是不存在。
        既然如此,那麼第四種情形所具有的兩個 C1 ,實際上並不
        完全一樣,  只能說「接近」(   not   the  same   but
        approximately ),因此應當產生不同的「結果」,這是不
        足為奇的。又譬如「原因」中的條件如果相同,有時候還要
        受到時空因素的限制,自然會產生不同的「結果」,不過像
        這種情形並不多見。
        (三)因果律的先驗論(apriori)(14)
        就因果律的先驗論具有三種不同的假設:
            ( 1 )分析性的( analytic )先驗論, 如果命題是
        每個結果都有一個原因,這是分析性的,在「結果」和「原
        因」之間有相關性的存在,換句話說,任何事件,除非它有
        「原因」,否則是不能稱為「結果」。由於因果律在陳述每
        一個「事件」時,也只不過是個「事件」而已,而且那也是
        某事的「結果」( effect of something ), 換句話說,
        由某事件而導致某種結果,這種說法就是屬於分析性的先驗
        論。
            ( 2 )綜合性的( Synsetic )先驗論, 如果此一命
        題能成立的話,就不是經驗的因果律,因果在一般的命題中
        所顯示出來的每個事件的發生,都有一些「原因」,或尚未
        被發現的「原因」。
            ( 3 )假設性的( assumption )先驗論, 在我們所
        認為的「因果律」中,
        ────────────────
        14 Ibidem, P.315.
        95頁
        是認為它在「過去」、「現在」和「未來」都是「真的」,
        這祇是一種假設性的先驗論。 又譬如說:當 C 不同時,則
        E 也不同,這也僅僅是一種假設。
        (四)科學的解釋(15)
           按照科學家的說法,「因果律」既非「後設」的(
        posteriori ),亦非「先驗」,所謂「後設」是指「經驗
        的陳述」( empirical statement )。 因此,「因果律」
        本身既非「真」亦非「假」( neither true nor false )
        , 它只不過在告訴我們「關於某事」(  about something
        )的規則,   因此,   「因果律」並不是一項「命題」(
        poposrtion ), 它既不「真」也不「假」,就好像在「比
        賽規則」( the rule of game ),例如棒球比賽規則,它
        本身既不真也不假,只不過告訴我們如果能夠按照它的規定
        去做,將能使比賽進行得很順利而已。
            此外,科學家又認為所有的因果關係都依靠彼此間的接
        觸之後的感應而生(  all causation is by contact ),
        蓋因任何一種行動,都需要仰賴一連串的接觸而令「事件」
        發生,在 C 和 E 之間,呈現連續而緊密的過程,其距離是
        相當的接近。
            當今科學昌明,理論科學的日新月異,無論是任何事物
        的形成,都有其因果關係與規則的建立,而且科學方法原本
        是基於因果知識,也就是「因此而生彼」。我們有理由相信
        「事出有因」這句話,縱然有「例外」現象的發生,也並不
        是表示無「因」,只是表示我們的「無知」而已。至於對於
        因果知識的運用,乃由於先行推理,繼之以試驗分析,知道
        事物形成的因果關係。如此再行總合多「因」,以獲得至終
        的「果」。這種法則,無論用之於物理、化學以及其他自然
        科學,與社會科學之中,應該是沒有不通達的。
        四、佛教因果哲學的探討
            佛教所說的因果律是強調每個「事件」都有它形成的「
        原因」,不論這「原因」是心靈的,還是物質的,也不論它
        是有機體的、無機體的、人的或非人的。換句話說,佛教的
        因果律在說明宇宙存在的法則,因為任何一件事
        ──────────────────
        15 Ibidem, P.P.  317  ~ 318.
        96頁
            情的發生,在這事件發生之前的條件和它的因素所形成
        的「必然結果」( necessitate ), 透過邏輯分析之後,
        便會發現佛家所說的「因果律」是必須合於理論根據才算站
        得住,它絕不是「定命論」( fatalism 或稱神意論),所
        謂「定命論」是指人的一切作為和命運皆由神所安排,雖然
        持此論者同意每件事的發生也都有原因,但是這種「原因」
        係由神的力量來作決定,它否定人類具有能力來改變事項的
        能力,可是此項原則必須先預設「神意」的存在才可以,可
        是「定命論」卻經不起分析邏輯的解析,因為它否定人類具
        有「自由意志」,於情於理都不當,不像佛家所說的理論較
        為具體。
            在佛法的「因果律」中常提到「因中有果,果中有因」
        ,在「唯識新裁擷彙」中,唐大圓說:
                凡自類相熏,則因果異時而成,異類相熏,則因果
                同時而成。所以者何?例如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
                子,此三法展轉相熏,則如天秤之稱物,此頭低下
                若干寸,而彼頭上昂亦若干寸,此低昂之度相等,
                以彼種滅時,即現生時,或現滅時即種生時,故名
                「因果同時」。至種生種,現生現,以是同類,則
                必前滅後,才生故曰因果異時。」( 16 )
            這一段話就是在說明因果律。當種子生現行時,種子就
        是「原因」,而現行便是「結果」;當現行熏種子時,那麼
        現行又變為「原因」,而種子又成為「結果」,像這樣展轉
        輪迴互相熏習所生的變化就是「因果律」。如果我們用邏輯
        的語言來解說時,即指「每個階段都是下一個階段的充分條
        件」( Each step is a sufficient  Conditions for the
        next step ),茲就此一事件畫圖說明如下:(註:當 C為
        E 的充分條件時,E 一定會發生。)
                ┌────┐  ┌────┐   ┌────┐
        ┌─┐  │┌─┐  │  │  ┌─┐│   │┌─┐  │
        │C1│→││E1│C2│→│C3│E2││→ ││E3│C4│→.....
        └─┘  │└─┘  │  │  └─┘│   │└─┘  │
                └────┘  └────┘   └────┘
            當 C1 產生時,E1 乃成了產生 E2 的「原因」 C2,如
        此類推下去,可知「因中有果,果中有因」,把「因」和「
        果」用在不同場合,將會得出不同的關係和意義。事實上,
        「因果」乃是在說明「事件」演變的關係,它的實質意義就
        是如「指月」的「指」,它只是告訴我們,每件事情的發展
        ──────────────────
        16 參閱唯識新裁擷彙慈光雜誌社印行, 佛學演講集唐大圓
        居士講,第十一節種現之熏習,頁38。
        97頁
            到了某種情況,其結果將會如何發生,我們在研究「因
        果」,千萬不要被「因果」二字所縛,它不過是「方便」說
        法而已,豈可加以執著呢?
            另外在佛教俱舍宗的哲學中,有詳細羅列十因說法,即
        包含了六個主因,四個次因,又稱「六因四緣」。特分別解
        說如下:( 17 )
            ( 1 )能作因:凡能湊集事物, 使之現起的原因、條
        件皆屬之,即產生結果的主要原因。
            ( 2 )俱有因:對於現起事物在因與果間, 若相互為
        主從關係,即指因果同時現起者屬之,或稱一起作用的兩個
        以上的原因。
            ( 3 )同類因:因與果的性質相同者, 或助成同類的
        其他因子的原因稱為同類因。
            ( 4 )相應因: 即不論在任何時間、任何場所、任何
        行為、任何事實、任何環境,因果相為呼應,如心與心所的
        關係一樣。
            ( 5 )偏行因:通貫於雜染的心意識中, 使人產生種
        種懷疑、錯誤、無知等見解而熾盛煩惱者。
            ( 6 )異熟因:即指因果性質不同, 在不同時間、地
        點產生結果的原因。唐大圓說:「異熟亦有三義:謂阿賴由
        前世造業之因,而今得此果報,其成熟不一時。故謂異時而
        熟。又因時造業,性是善或惡,及其成熟,則共變為無記性
        ,故亦名異類而熟。又自未熟之因,至已熟之果,中間當經
        許多變異,故亦名變異而熟。」( 18 )譬如人死後所得的
        果報,隨因的善惡而生變化。
            就四緣來說,「緣」是指關係條件,因為諸法因緣生,
        宇宙萬象的生起,必須各種條件與關係湊集在一起,才能產
        生,然而綜合各種關係與條件的性質,不外乎有下列四種:
            ( 1 )親因緣:這緣的效力與因相同, 對於湊集事物
        有直接的關係,如水與風為生起波浪的原因。
            ( 2 )等無間緣(次第緣):即依次第而生, 「果」
        是緊隨其「因」而來,可以說它是構成有情意識能前後相續
        不斷的緣。如波浪的相逐。
            ( 3 )所緣緣(對象之緣): 指能現起主觀意識的客
        觀對象,例如有一個對象或外境可以作為發生的「原因」。
        ──────────────────
        17 參閱佛教哲學要義,高橋順次郎著,藍吉富譯, 正文書
        局出版,頁 68 ~ 69。
        18 同註16 ,第十節藏識之三藏及三相。
        98頁
            ( 4 )增上緣:對於湊集事物有其間接的關係, 它能
        促成所有持續發展的緣,以達到事物發展到頂點的最有力的
        「原因」,例如暴風雨為促使船身傾覆的最有力的原因。
        然後再依據前面的六因四緣所產生的事物又可以分為五項如
        下:
        (1)增上果:由能作因所成之果。
        (2)異熟果:由異熟因所成之果。
        (3)等流果:由同類、遍行二因所成之果。
        (4)士用果:由俱有、相應二因所成之果。
        (5)離繫果:若離惑業,修習聖道, 由此斷除一切煩惱的,
                     稱為離繫果。
            由以上所說的六因、四緣、五果,便可得知,佛法中對
        「因」的畫分是比西方哲學來得精細,它不但涵蓋有經驗層
        次的「因」,也具有超越經驗的層次。我們在追求更根本的
        「原因」時,便能把時間的三態給貫穿起來,才能如實把握
        住真正的「原因」和「因果律」,如果我們把這六因、四緣
        、五果,應用米勒的觀念來說明時,那麼,六因、四緣、五
        果,均可作為任何「事件」發生的「充分條件」,而且佛法
        裏面所說的「充分條件」他們所涵蓋的範圍相當周密,比米
        勒的說法有過之而無不及。
            其次,佛法不但強調了「因果律」的複雜性,像前面所
        提到的「因中有果,果中有因」,更提出「三世因果」的說
        法,把「過去」、「現在」、「未來」給貫穿起來,然後對
        人類的行為和命運作一番合理的解釋。不過究極言之,佛教
        這一套「三世因果」的說法,也是屬於方便說,他僅是指出
        眾生輪迴的原則,在假設過去、現在、未來的時間三態中發
        生,不過他特別強調以人為為主體的「因果律」,還特別注
        重倫理道德的觀念,由此才產生「因果報應」的學說,其目
        的在於由於萬法「因果律」的解釋,可以應用到倫理道德的
        「因果律」。像陶希聖先生在「我們急需明確的宗教政策」
        中說:
            在中古,佛教盛行,中國未曾相隨轉化為佛教國家。到
        了近世,基督教進入中國,中國仍未轉化為基督教國家。反
        之,自佛教至基督教,必須融合中國的倫理思想與思範,方
        才能夠在中國立足生根。」( 19 )
            陶先生所言極是,佛教傳入中國,必先由中國固有的社
        會組織的倫理典型相
        ───────────────────
        19  參閱「宗教學術講座專輯」中華民國宗教哲學研究社印
            行,頁 3。
        99頁
        融化是佛教的華化,而其中「因果輪迴」學說,深中於民族
        意識的底層,對於廣泛生活的活動空間,具有至高無上的支
        配力量。而且中國人大多應用儒家的道德觀念和佛家的因果
        觀念互為表裏,來範圍人類的活動空間,解釋人生的現象。
            在古德的頌語說:「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
        遇時,果報還自受。」古詩上也說:「千百年來碗裏羹,怨
        深如海恨難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且聽屠門夜半聲。」佛說
        因果經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後世果,今生
        作者是。」可見透過「因果律」的說明,可以使人更進一步
        了解佛家的「業力哲學」的重要。張澄基教授曾對「業力」
        下了一個定義:
            「業力者,即控制一切自然界和道德界現象之因果律。
        」( 20 )
        張教授又把業力分成六類來說明:
        (1)業力是一種力量(karma as a fore)。
        (2)業力是一種神秘(karma a mystery)。
        (3)業力是一種命運(karma as a fate)。
        (4)業力是一種關係(karma as a relationship)可形成
             ①極共業圈、②大共業圈、③國族共業圈、④各別共業圈、
             ⑤不共業圈、⑥極不共業圈、⑦最極不共業圈。
        (5)業力是道德公共律(karma as a low of justice)。
        (6)業力是形成人格氣質之一種力量(karma as a force
             that molds man's character)。
            無論業力是指什麼?如果我們透過「因果律」的解析,
        我們便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原因和結果的「必然關係」。至於
        在「業力」影響下,人的「自由意志」是否會和「因果之必
        然性」相矛盾呢?不會的。按照「因果律」的分析,無論在
        什麼原因之下發生某些結果,只要這個「原因」和我們有關
        ,那麼對我們的「自由意志」並沒有絕對的約束作用。雖然
        我們可能要受到「其他人」( other people )、「環境條
        件」( environment conditions ), 甚至「個人的條件
        」( conditions in yourself 如遺傳氣質 heredit-
        ────────────────────
        20 同註 2
        100 頁
            ary predisposition、早期的環境 early enacronment
        、習慣型態 habit-patterns )之影響,像這些近乎不可抗
        拒的「驅策力」(  urges )表面上限制了我們的「自由意
        志」, 事實上, 「自由意志」絕不會受「宇宙因果律」(
        universal causality )的約束。因為在這些限制條件的背
        後仍然具有因果關係存在。而人既是行為的「能作因」,在
        本質上,「自由意志」和行為之間乃構成了一種函數關係(
        function ),但因各人背景不同,因此, 「自由意志」的
        程度便會有大小的差別。例如,我們對於「欲望」的控制,
        有些人透過「自我鍛鍊」( self-disciple  )和「意志力
        量」( will power )即可達到,有些人則無法達到,其差
        異乃因各人背景的「因果」不同所致。
            儘管我們在研究某一問題時有些外在因素,不是人力所
        能控制,但是那並不表示我們即無「自由意志」。在程度上
        ,我們仍然能夠自由地關心某些事,但是並不是「全部的事
        」,因為這並不能妨礙「因果律」的理論解析,即使說「自
        由意志」仍然在「因果律」的範圍之內,可是要使「事件」
        發生的「充分條件」並不完全在我們所能控制的範圍之內,
        就某些程度而言,我們仍然相對地具有「希望」和選擇的「
        自由」,這或許就是我們的「自由意志」。
        五、結論
            由以上對「因果律」的解析,使人了解佛家對「因果律
        」的看法最為深入,這是由於佛家所討論的範圍不但含蓋經
        驗的層次,而且能貫穿時間的三態,像十二因緣說:無明、
        行是過去因;識、名色、六入、觸、受等支是現在果,愛、
        取、有是現在因;生、老死是未來果,如此形成顛撲不破的
        「宇宙因果律」,才能對宇宙萬法的原理作個合理的解釋;
        另一方面,它可使眾生對於「三世因果」論中明白「因果報
        應」的「必然結果」,令眾生知所警惕,了解「業力」的果
        報,才不致為非作歹,如此才能維持社會秩序和建立人間淨
        土,更進一步了脫生死,共證涅槃。
            因此,從「因果律」的永恒性,將可令佛教的理論變為
        嚴謹地被建立起來,我們幾乎可以從任何一卷佛經中,均可
        發現「因果律」,而且佛教除了以「因果律」用來闡明萬法
        生滅無常的原理以外,最重要的乃是道德倫理的
        101 頁
            「因果律」。雖然佛經中並沒有直接應用邏輯解析的觀
        點來解釋「因果律」,但是我們卻可以用邏輯解析的方法,
        來幫我們對佛教「因果律」作更進一步的了解。透過解析之
        後,對佛教的思想將會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因為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喜歡在「事件」發生後再
        去探討「原因」,   並且喜歡把「因果因子」(   Causal
        factors )之一當作是全部的原因,並認為如果這個因子是
        在當前,那麼其結果總會發生。其實,事件的發生背後必有
        很多相關的條件(即充分條件),只要因果條件具足,那麼
        「結果」總是跟著發生。所以米勒對因果的看法較為正確,
        也較合乎佛法的「因果律」。明白因果律,就如同穩住方向
        盤,走上人生的光明大道。
32
本帖来自微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164

帖子

492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492
5#
发表于 2023-1-13 14:51:55 | 只看该作者
5楼 隔币老王吹喇叭说:
回复 3楼 ME枫叶
赞同你的说法。这些说法都是那些宗教流氓无耻的嘴脸。
本楼来自 天坦百宝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爱盲论坛  

GMT+8, 2024-9-21 13:26 , Processed in 0.33579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