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局通栏广告

爱盲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044|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针灸意外

[复制链接]

313

主题

9468

帖子

2万

积分

核心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223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3-27 11:02: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铁鞭01说:
一. 针灸意外 -- 神经系统损伤 脊神经损伤
  原因   针刺引起的脊髓神经损伤,大多数由于穴位注射不当造成,少数则是毫针所致。主要原因为下列几种。   
一、穴位原因:   凡是阿是穴位深部有神经干或主要分支经过,均有可能发生损伤,已出现过此类故事的穴位有:环跳、足三里、阳陵泉、曲池、内关、神门、列缺等。   
二、药物原因:   在穴位注射过程中,已引起过损伤的药物为:安乃近、异丙嗪、合霉素、酒精、复方奎宁、氯丙嗪、醋酸可的松、青霉素、酒精普鲁卡因、酒精葡萄糖及10%阿米妥钠等。   造成损伤的原因,可能与下面因素有关:   
(一)药物本身的刺激性大,如复方奎宁等,本身对皮肤、肌肉的局部刺激性很大,对神经的刺激性就更大。另如酒精(乙醇)能使蛋白质凝固,可直接导致神经组织损伤。   
(二)酸碱度过高,如安乃近之pH值为5.4~5.9,氯丙嗪(冬眠灵)的pH值为4.3~4.5,与人体血液pH值(7.35)比较,差距较大。酸碱度过高,也可使蛋白质变性或凝固。   
(三)药物浓度过高或过低。对人体来说,凡是用高于或低于0.3克分子量的药物浓度注射时,均有刺激性。这与人体组织液的等渗点不同有关。如维生素B1,等渗浓度约1ml含100mg,如用1ml含量为50mg的,则低于等渗点,刺激性增大。   
三、操作原因:   在有神经干或主要分支分布的穴位上,毫针运针手法过重,刺激时间过长,或者穴位注射为了获取较好的得气感,反覆提插探寻,注射针头较粗,在小儿患者中,更易发生。
  临床表现   针刺误中外周神经,当即出现了一种向未梢放散之麻电感,一旦造成损伤,在该神经分布区可出现感觉障碍,包括麻木、发热、疼痛、触觉及温痛觉减退等。同时,有程度不同的功能障碍,其具体表现为:桡神经损伤(如曲池穴穴注不当)可出现垂腕;正中神经损伤(如内关穴穴注不当)可影响拇指外展、屈曲和对掌;尺神经损伤(如神门穴针刺不当)可出现小鱼际明显萎缩,小指和无名指运动障碍;坐骨神经损伤,可造成行走时膝关节强直过伸;胫神经损伤(如足三里穴等针刺不当)出现足与足趾不能屈曲,足内收受限,跟腱反射与跖反射消失,行走时以足跟着地,不能以足尖站立。如伤及腓总神经,主要症状为垂足,不能伸足、提足扬趾及伸足外翻,行走时足不能举起,呈跨阈步态。
  预防方法   
一、选择合适的穴位注射药物:   为了减轻药物理化性刺激,在穴区深部和周围有神经干或分支处作注射时,要尽量避免使用前面提到的那些药物。选用浓度适中及刺激性较小的、酸碱度接近中性范围的药物。如必须选择上述药物时,可适当减少剂量,或使药液浓度与组织液渗透压相接近。一般而言,药液浓度过高时,用注射用水稀释;浓度过低时适当用生理盐水增加浓度(但要注意配伍禁忌)。此外尚应注意药物的溶剂,如为醇溶液,就不宜作穴位注射用。
  二、注意操作和针感情况:   选用毫针或注射针头要细,毫针以28号以上为宜;注射针头,浅表用4号,深部用5号齿科针头。
  病人如出现穴区疼痛,发热及上通下达之触电感时,切忌乱捣乱插,而应将针上提,待此类现象消失后,再行手法或注入药物。值得指出的是,必须分清刺中神经干或分支与激发出循经感传现象之间的区别;循经感传是一种特殊的酸、胀、麻、热的感觉,按一定路线(多循古典经线),缓慢地行进(速度在20cm/min左右),和沿神经线路迅速传导的、以刺痛麻热为特征的神经传导有着明显的不同,不可混淆。   处理方法   应在损伤后24小时内即采取措施。穴位注射引起者,可采用湿热敷或直流电离子透入法,以促进药物吸收。根据症状,可采取按摩、理疗、针灸、中草药治疗。同时,应配合维生素类药物,辅酶A及三磷酸腺苷等。宜嘱患者加强功能锻炼,争取早日康复。
脊髓损伤   原因   脊髓受到椎骨、韧带等组织保护,之所以造成针刺损伤,与下列原因有关。   一、穴位原因:   多因取用督脉上的穴位引起。其中,以大椎、陶道等穴最为常见,损伤后症状亦较严重。大椎深部相当胸Ⅰ、Ⅱ节段水平,陶道深部为胸Ⅱ、Ⅲ节段水平,正处于颈膨大部。   

二、操作原因   

(一)毫针刺之过深,伤及脊髓实质,大幅度的提插捻转,则可加重此种损伤。   

(二)穴位注射,注射针头深入椎管,刺伤脊髓,或推药速度过快过猛,剂量过大或药物浓度过浓,刺激性太强,亦可使脊髓损伤。我们于1971年治一例14岁的脑病后遗症(愚钝)患儿,以卤碱注射液2ml,维生素B1和维生素B12各1ml,混合注射入大椎穴。采用5号齿科针头,深刺达针体之4/5,迅速推入药物。拔针后,患儿即出现四肢瘫痪,小便失禁,但神志清楚。后采用大椎穴局部热敷,卧床休息约十三小时,始逐渐恢复。   

(三)电针刺激,电流强度过大,频率过快,通电时间过长,都有可能损伤脊髓。

  临床表现   针刺损伤脊髓,因程度不一而症情有别,常见的类型为:脊髓震荡和脊髓刺伤。          一、脊髓震荡:   是一种轻微的脊髓损伤,其主要病理、生理变化为脊髓功能暂时的或一过性的传导障碍。,病理组织上无器质性变化。表现为部分,或极少出现全部脊髓的暂时性的传导障碍,包括节段性感觉障碍,运动障碍(肢体弛缓性瘫痪、四肢瘫或截肢瘫),有的尚伴有直肠和膀胱括约肌障碍(大小便失禁、尿潴留等),各种反射消失。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无变化。   脊髓震荡,多数由于穴位注射过快,过猛,剂量过所致;电针刺激,也易于造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3

主题

9468

帖子

2万

积分

核心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2230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0-3-27 11:02:55 | 只看该作者
沙发 铁鞭01说:
  二、脊髓刺伤:   在针刺损伤脊髓中,也属常见的一种。其主要病理生理变化是脊髓组织因刺伤后发生不同程度的出血、水肿,重者可进而软化、坏死。症状为脊髓功能障碍,包括损伤节段以下的肌张力降低,明显的运动和感觉障碍,直肠和膀胱括约肌障碍,腱反射和病理反射消失,并可引起某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内脏功紊乱等)。

  脊髓刺伤,多因刺伤过深,伤及脊髓灸质所致。

  预防方法

  一、掌握针刺深度与方向:   大椎等穴针刺时,应严格注意针法。大椎穴取穴,病人宜正坐,头向前略倾,先直刺0.5寸,然后略向上刺1~2寸。进针层次为:刺入皮肤→皮下组织→项部诸肌肉→棘间韧带→黄韧带→硬膜外腔(内有丰富的静脉丛及淋巴管)→坚韧的硬脊膜。一般不能穿透硬脊膜。如穿过硬脊膜,即进入蛛网膜下腔,常有空落感,应迅速将针外提,以免损伤软脊膜和脊髓。

  二、注意操作手法:   毫针刺,不要为了盲目寻求“触电感”而深刺猛刺。这可能与某些针灸书刊不适当的强调有关。穴位注射的药量不宜太大,药液刺激性要弱,必要时加以稀释,推药速度应缓慢。督脉针刺时,尽量避免通电,如确因治疗需要,电流量要适中,不可突然变化,并宜控制通电时间。对不合作的患者,操作时要特别谨慎,留针过程应密切注意(一般不留针),以防不测。

  处理方法   在脊髓休克期,应尽早准确判断是脊髓震荡还是脊髓损伤,以便妥善处理。

  一、脊髓震荡:   无须特殊治疗方法。令病人静卧平板床,严禁任意翻动。在此期间,注意护理,细心观察临床症状和血压、脉搏、呼吸及体温等的变化,以便能早期发现并发症,及时采取措施。如为穴位注射所致,可在局部湿热敷。以促进药物消散吸收。   单纯脊髓震荡,只要处理妥当,经过数分钟、数小时至数日,其功能障碍可完全恢复。

  二、脊髓刺伤:   其一般处理和上述相似。治疗上采用脱水疗法(尿素、甘露醇)以消除脊髓水肿、激素治疗(糖类激素为主)以及采用高压氧和低温疗法等。如出现尿潴留,可留置导尿管。病人瘫痪时间较长,应注意预防肺及泌尿系统感染,给以必要的抗感染治疗;精心护理,按时替病人翻身擦背等,以防止褥疮,并要加强营养。   脊髓刺伤,约在伤后3~6周左右,脊髓的水肿等逐渐消失,功能多可恢复。对于伤后脊髓症状逐渐加重,感觉及运动等障碍的水平不断上升者,必要时转外科手术治疗。

迷走神经损伤   原因

  一、穴位原因:   从临床积累的经验教训看,最易导致迷走神经反应的是扶突和人迎穴。另外也有报道翳风穴亦可因针刺不当损伤迷走神经。人迎穴深层为颈动脉窦,最深层系交感神经干,外侧有舌下神经降支及迷走神经等。扶突的解剖投影相当于颈丛神经,深丛属运动神经并与交感、副交感神经形成网状的复杂吻合,迷走神经干亦于相当部位下行。翳风穴深部亦有迷走神经分布。

  二、操作原因:   多因过度深刺所致,如翳风穴,一般不容易刺中迷走神经,只有超过2寸以上深度时才有刺中可能。另如人迎穴,早在《针灸甲乙经》中即称:“刺入四分,过深不幸杀人”。除此之外,提插捻转的手法过重,或通电量过大,频率过快等,都有可能引起迷走神经反应或颈动脉窦征。   临床表现   迷走神经损伤,主要表现为抑制心脏活动,导致心率下降,心跳减慢,乃至停搏;冠状动脉收缩,心脏供血不足,血压下降,乃至休克;支气管平滑肌痉挛,造成呼吸困难乃至窒息,胃肠蠕动增加导致病人出现心中不适,恶心欲吐,尚有面色苍白,出汗、晕厥等症状。

  预防方法   首先应了解病人是否有颈动脉窦反射过敏。有人主张作预防性检查,其方法为:令病人仰卧,放松颈部皮肤,将头转向检查对侧,用拇指或食指在人迎穴上向脊柱侧施压,先按压一侧再换另一侧,如出现心跳间歇、心率变慢、血压下降或面色苍白等情况时,立即停止按压。如出现此种现象人迎或扶突穴则不能针刺。但此种试验不可随便使用,双侧同时按压更属严禁,因为常可导致心脏停搏、脑栓塞甚至死亡的严重后果。

  处理方法   如出现迷走神经反应或颈动脉窦综合征,一般须立即拔针。如在针刺麻醉时,可退针至浅层并减少刺激频率,降低电流强度,令病人平卧。据症肌肉注射阿托品,适当静脉注射50%葡萄糖。如发生晕厥仅伴血压下降而无心律不齐者,可用肾上腺素肌肉注射。
蛛网膜下腔出血   原因   蛛网膜下腔系指蛛网膜与软膜之间的腔隙,其间充满着不断循环着的脑脊液,并有较大的血管行走,而软膜也富含血管。当毫针刺伤软膜或蛛网膜下腔中的血管时即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而针刺误伤颅内血管,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亦归属于此。

  一、穴位原因:

  易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穴位:哑门、风府、翳明、风池、安眠等。

  哑门穴,有人统计,在200例蛛网膜出血病例中,约有19例是针刺该穴所致。

  安眠等位于枕下的穴位,均在枢椎棘突上缘水平,深部为寰枕和寰枢关节,该处有椎动脉通过,血管丰富,且关节未被韧带封闭,构成较大的间隙。故针刺此类穴位易发生意外。

  二、操作原因:

  据X线摄片测定,后颈部皮肤至椎管后缘距离约为5~5.5cm。当颈部伸直(头向前倾10°~20°角)垂直进针,其方向也随之上斜10°~20°,正指向寰枢关节间隙。故如针风府、风池、安眠等穴以此方向不适当深刺,或针翳明穴内斜20°~45°进针过深时,都可能刺入椎管,误伤血管,引起出血。如再施以幅度较大的提插时,损伤则更重。

  临床表现

  一、症状:   在针刺后颈部穴位时,患者突然感到一种“电击样”的全身触电感。随即出现头昏、头痛,面色苍白,身出冷汗,恶心呕吐,并伴有程度不同的意识障碍。轻者,神清或呈短暂的神志模糊;重者则可陷入昏迷。

  二、体征:   颈项强直,可有布氏征和克氏征阳性。实验室检查;脑脊液外观常呈血性,镜检可见大量血红细胞存在。颅内压常偏高,可超出200毫米水柱。

  因针刺所致,尚有以下临床特点:

  (一)从针刺到头痛,呕吐之最高峰,往往有一逐渐加重的过程。

  (二)意识障碍开始多不明显,逐步严重,可能和出血逐渐增多有关。但亦有在不长时间内陷入昏迷的。

  (三)头痛以枕部痛为主,并可伴颈部疼痛,且常为其最早的症状之一。这在一般蛛网膜下腔出血罕见。

  (四)脑膜刺激征可发生或不发生,常无脑实质或颅神经损害的临床表现。

  预防方法

  一、注意针刺方向和深度:

  风府等穴的深度和方向可参见小脑及延髓损伤部份。翳明、安眠等穴,以不超过5cm为宜,体瘦者与儿童酌减。其角度以垂直稍偏内上较安全,避免直接刺入椎管内,更不可向枕大孔深刺。

  二、注意手法操作:

  针刺得气后,采用轻柔的捻转加小提插手法,严禁重提猛插。深刺过程中,如病人主诉有全身触电感或眼前闪亮感时,应立即拔针,并密切观察是否有其他体征、症状出现。如果枕部疼痛,更须作进一步检查,以免贻误救治时机。

  处理方法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较严重的针灸事故,要及早采取有效措施。

  一般应住院观察,病人绝对卧床休息,至少四周。保持安静,尽量不要多搬动。应用中、西药物止血,控制脑水肿。头痛、烦燥、呕吐者,给予止痛、镇静和止吐药物。如果出现剧烈的头痛,频繁的恶心呕吐,脉率和呼吸变慢,甚至于昏迷,而上述保守法无效时,即应考虑手术治疗。
小脑及延髓损伤

  损伤原因

  一、穴位原因:

  最易导致小脑及延髓损伤的穴位为:风府、哑门、风池。

  风府,古人曾提出“此穴入针,人即晕倒”(《扁鹊心书•中卷》),其深部为小脑、延脑池和延髓。哑门深部为延髓和脊髓的连续部分,风池深部为延髓椎动脉入颅腔与之相邻处。针刺不当,极易伤及。           二、操作原因

  (一)针刺过深:哑门、风府穴,刺得太浅难以得气,刺得太深,易发生危险。经尸检和活体测量证明,此二穴,凡针刺深度在1寸同身寸之内,一般不会损及中枢;可能发生危险的深度是1.5寸同身寸,危险深度约相于2同身寸。

  (二)方向错误:如直刺(针尖稍指向上方刺入)风府穴,可从枕骨大孔边缘进入颅腔;哑门,向后正中线(脊柱)直刺,亦可从第一、二颈椎之间,刺入椎管。采用此种针刺方向,均可能伤及延髓或小脑。如向对侧外眼角方向进针风府穴。亦可能进入枕骨大孔,损伤脑组织。

  (三)手法过重:在上述穴位大幅度提插捻转,会造成或加重损伤。

  临床表现

  小脑损伤:于留针期间,或去针后不久,出现后枕部剧烈疼痛,重度眩晕,构音困难,呕吐,步态不稳,颈项强直,共济失调,并可进入昏迷状态。

  延髓损伤:根据损伤程度不同表现为头痛呼吸浅快、不规律,血压降低,脉搏频数,肢体瘫痪,肌张力增高,肌反射亢进,浅反射消失,或语言不清,吞咽困难等,并可进入深昏迷状态,常因呼吸,心跳先后停止而死亡。腰椎穿刺时压力多不高,脑脊液可为血性。

  预防方法

  一、严格掌握进针深度和方向对风府、风池、哑门三穴的研究证明,风府穴,以针尖指向口最安全(男可达45.43mm,女为44.46mm),其次为指向鼻尖(男可刺至42.22mm,女可刺至40.90mm);哑门穴,以刺向耳垂最安全(男可刺至44.92mm和42.42mm,女分别为43.33mm和40.99mm);风池穴,针向对侧眼球,进针25~50mm,向鼻尖或左右透刺50~75mm,均无进颅的危险。(上述深度均指成年人的平均深度)

  同时,还应注意到个体差异,如风府和哑门穴,男性和女性在直刺的深度上有显著的差别(P<0.05),男性可较女性刺得略深一些。

  二、细心体会手感上述的深度是仅供参考的平均深度,在具体针刺过程中,尚应仔细体会手感。深刺风府和哑门穴,大致有两个阻力感,第一个阻力感是项韧带,紧接着是一空落感。第二个阻力感在硬脑脊膜,至此,不宜再深。否则,穿过硬膜即是进入枕大孔,可损伤中枢组织。风池穴,在安全深度内,只要方向标准,多无明显阻力感,如出现阻力,略加退出,稍变换方向刺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3

主题

9468

帖子

2万

积分

核心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2230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0-3-27 11:04:06 | 只看该作者
板凳 铁鞭01说:
  三、谨慎操作运针手法不宜过重,特别不要大幅度的重提重插;对治疗不合作的病人(如小儿患者或精神病患者),更须注意操作和观察。

  处理方法

  小脑或延髓因针刺损伤后,应马上转科抢救。只要治疗及时,措施准确,一些病例还是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救治处理包括:

        1、人工冬眠低温治疗,以降低脑组织的新陈代谢,提高脑组织的缺氧耐受能力;

  2、保持呼吸道通畅,保证脑组织的氧分供应;

  3、应用脱水剂及激素类,以控制脑水肿;

  4、应用止痉剂以缓解肌力紧张;

  5、采用能量合剂,促进脑功能恢复等。
脑出血

  原因

  一、病理原因:

  一般发生于脑动脉硬化,且血压较高而不稳定者,有中风病史的患者属多见。

  二、心理原因:

  畏惧针刺,害怕疼痛;情绪紧张,易于激动,特别是初次接受针刺者。

  三、操作原因:

  刺激过强,或因手法不熟练,针刺疼痛等。另外,在取穴上,常因选用某些针感较强烈的穴位。而较多地针刺头颈部穴位,如风池、颔厌、悬颅等,亦可能诱发。

  临床表现

  多出现在针刺过程中,或针后不久。表现为较典型的脑出血证候:头痛头晕不适,出冷汗,频繁呕吐,重者呕吐物呈栗壳色,随即意识丧失而转入昏迷,面色潮红或苍白,呼吸深沉而带有鼾音,脉搏缓慢有力,大小便失禁,偶见抽搐,血压升高等,同时出现口鼻歪斜,肢体偏瘫。不及时抢救,能迅速导致死亡。

  预防方法

  一、谨慎选择病人:

  对血压过高而又不稳定的有动脉硬化的病人,特别是有中风史者,建议暂勿针刺,待血压平稳后,再施针灸疗法。

  二、注意操作:

  选择穴位宜少而精,手法不可过重,避免进针疼痛。对初次接受针灸或情绪易于波动,有恐惧心理者,针前尽量多作解释,少针,或缩短留针时间。在针刺过程中,注意严密观察。

  处理方法   在针刺过程中,如出现头痛、头晕或瞬时意识模糊等前驱症状时,须立即去针。根据病情,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抢救措施,包括及时应用适当的降压药物控制血压,限止液体和盐的摄入量,选用脱水剂和激素,以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用冰帽作局部降温,并适当应用止血药、凝血药及抗生素。
其他神经系统损伤

  腹部绞痛  病案举例   袁××,男,43岁。患腹胀胃痛,消化不良六年。予针刺治疗,取穴:天枢、中脘、足三里,均采用强刺手法,针后四小时左右,诉腹部剧痛,患者面色苍白,口唇紫绀,全身寒颤,敲颔叩齿,精神焦躁,哼叫不停,脉象微弱,全腹均有显著压痛。   肌注维他康复后5分钟左右,全身发冷颤抖始止,但腹部疼痛仍剧。注射吗啡,经3小时观察,症状未见好转,腹痛如旧,体温37.9℃。注射青霉素和口服鲁米那。腹部绞痛未止,经会诊,认为系刺破内脏,肠管及血管出血,有腹膜炎等急腹症可能。但化验结果,血色素9g%,红细胞450~500万/mm?3,白细胞7800/mm?3,血压(收缩压)100~130mmHg。进一步会诊,结论为因针刺过深,手法过强而导致的肠系膜神经和腹部神经高度痉挛。予以阿托品2ml肌肉注射二十余分钟后,患者自觉腹部轻松,疼痛减轻,又投以莨菪酊等内服药,共三天,始恢复正常(26)。

  【按】   针刺引起腹部绞痛,多与刺伤腹部脏器有关。本例患者,则被认为是因针刺腹部穴位过深,手法过重,造成肠系膜神经及腹部其他内脏神经的功能紊乱,引起急性腹痛。此类腹痛归属于功能性急性腹痛。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腹痛十分罕见。故在鉴别针刺意外时应特别慎重,只有在充分排除内脏器质性损伤的前提下,才可能考虑本症,以免误诊而导致严重后果。

  痛觉丧失

  病案举例

  吕××,男,32岁。1976年4月18日初诊。初诊印象为神经衰弱、神经性头痛。于右侧头穴带项部(位置不明)有一敏感压痛点(+++),左侧对应区无。在该点毫针刺入6~7cm,深达椎骨壁。患者突觉左腿出现针感,下传至脚部,针感为麻木、抖抽。左侧头颞部一片汗出。行针半小时后,头痛消失。但自左侧第八肋间以下,直达足趾的全部肢体痛觉缺失,触觉存在,运动自如。缺失区边界非常清晰,由前后正中线分界。在该缺失区,虽用三棱针刺出血,也毫无痛感。神经系统检查:患者神清合作,多汗,颅神经(-)。肌张力正常,反射亢进。知觉:上述部位痛觉消失,温觉减退,触觉对称存在,自体感觉存在。

  停止针刺后,知觉渐恢复,痛觉缺失区逐步缩小。经一年另八月,至1978年2月8日复查,患侧痛觉始完全恢复至常态,与健侧相同,唯温觉仍低下(27)。

  【按】   针刺引起痛觉消失,在循经感传研究中亦有人发现此现象。其机理尚不明,推测可能与中枢痛觉感受器受抑制有关。
肾脏损伤   原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3

主题

9468

帖子

2万

积分

核心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2230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0-3-27 11:04:54 | 只看该作者
地板 铁鞭01说:
  针刺损伤的原因大致有下列几种。

  一、穴位原因:   肾在腹膜后,位于脊柱两侧,其上极相当于第11或第12胸椎,下极则在第2或第3腰椎的平面,右肾低于左肾约1~2cm。呼吸时位置发生变动,但不超过一个椎体。肾脏隐蔽于腹膜后,前有腹腔脏器覆盖,针刺一般不可能从腹部刺中它,多于背部取穴治疗时误伤。

  较易导致肾脏损伤的穴位为意舍、胃仓、肓门及志室。   可能损伤肾脏的穴位有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等。

  二、操作原因:   最常见的是不适当的深刺。针刺方向错误也是原因之一,上述可能损伤肾脏的穴位,均位于肾体表投影附近,当朝外、或外上、外下深刺时,较易刺中肾脏。其次,如操作轻柔,即使误中,也不致于造成较大损伤;但手法过重,或病人突然大幅度变更体位、剧咳等,则可加大裂口。           三、药物原因:   穴位注射时,当注入药物浓度过高,刺激性过强,而注射针头又触及肾实质时,可以损伤肾脏,甚至引起坏死。

  临床表现   因损伤的程度不同,症状有轻重之别。

  一、轻症:   系肾实质轻微刺伤,局部小血管破裂。症状多不显,仅有轻度的肾区疼痛和显微镜下见到尿中有红细胞。

  但有的患者,损伤较重,当时可不出现明显症状,但常于2~3周后,突然呈现继发性出血,应予注意。

  二、重症:   肾实质部分破裂或受到多处刺伤。腰部疼痛,且常扩散到肩部,有压痛,有时尚可扪及包块,腰肌强直。出血较多而出现肉眼可见的血尿,伤及肾蒂,出血更明显,失血过多,导致休克。肾破裂后,尿液可外渗,在肾周围形成肿块,血和尿液外渗,因感染而使体温增高。实验室检查,据血尿增减可以判断肾脏出血是进行性的还是停止,出血严重时,血红蛋白量下降而白细胞计数上升。X线检查和同位素扫描,都有助于确诊和判别损伤程度。

  预防方法   

       一、掌握针刺深度和方向:   在肾脏投影区域内的穴位如志室等针刺时,直刺以不超过1.5寸为宜。治疗腰肌软组织损伤,宜成45°角向脊柱方向斜刺,进针2~2.5寸,肾俞等肾投影区附近膀胱经内侧线上的经穴,不可向外斜刺,应直刺或斜刺向脊柱方向。   肾脏损伤多发生于小儿,因小儿的肾位置较低,肾周围筋膜发育不全。针刺时更要注意深度和方向。

  二、细心体会手感:   当毫针穿过腰背肌膜时,突然抵抗感消失,并有空落感,表明针尖已入肾囊。如触及肾表面,手下如有刺在胶布上面的感觉,此时不可再深刺。

  三、慎作穴位注射:   应选择刺激性小的药物,如浓度过高,宜稀释。推药前先回抽一下,如有血,应外退后再注入。

  针刺前述穴位,病人最好取卧位,以防体位变动。针后患者如出现腰痛加剧,腰肌强直等症时,应及时作进一步检查观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3

主题

9468

帖子

2万

积分

核心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2230
5#
 楼主| 发表于 2020-3-27 11:05:19 | 只看该作者
5楼 铁鞭01说:

  处理方法

  一、轻症:   一般可自行愈合。宜绝对卧床休息3~4周。根据情况,给予镇痛和止血药物,亦可配合使用抗生素,以防止感染。在此期间,经常检查尿液,当尿内红细胞完全消失后,尚须继续卧床一周以上。如损伤较重,出血较多者,也可先用保守疗法。在开始阶段、严密观察治疗,定时测血压、脉搏,每日测定红细胞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1~2次,观察血压尿变化直到肉眼血尿停止。

  二、重症:   一般要转外科用手术治疗。其指征为:损伤后伴发休克,经输血、输液无好转;明显的肉眼血尿,24~48小时不见显著改善;肾周围包块继续增大,有感染体征者。手术包括肾缝合修补术、肾切除术等。
肠道穿孔

  原因   肠道和胃一样,由于表面坚韧光滑,且可自动躲避,不易刺中。万一刺伤肠壁,因针孔细小,也往往能自行闭合,不致发生较严重的后果。导致肠道穿孔及并发急性腹膜炎的主要原因如下。        一、病理原因   大多数刺误是在肠道病变的情况下发生的,包括肠扭转、肠梗阻及肠道炎症、肿瘤等。此时,或表现为肠管扩张,表面张力增高,蠕动缓慢;或表现为肠道本身组织充血水肿、变性坏死。此时,深刺腹部穴位,易于损伤肠管,不仅穿孔较大,且易使内容物溢入腹腔,发生急性腹膜炎。          二、操作原因

  (一)与选择针具有关:应用火针具或粗针具,极易损伤肠管,尤其在肠道本身有病变的情况下,更为严重,火针针孔,由于系烧灼所伤,多不易自行闭合。而粗长针针刺,可穿过多段肠管造成数处穿孔。如一例盲肠扭转引起肠梗阻的患者,用3~5寸长针在腹部深刺,结果回肠上段、中段发现四处穿孔。          (二)手法不当:除不适当的深刺外,在腹部穴位,反复使用大幅度提插捻转手法,亦可加重症情,造成肠管多处穿孔。有一例右腹股沟嵌顿疝患者,针刺腹部穴位,于留针期间不断施行手法,导致肠穿孔腹膜炎。手术探查中发现,脓疡部位之肠管,均可见有毫针粗细之穿孔,少则一个,多至数个。   临床表现

  一、轻症:   自觉症状不显,或有腹痛,一般不剧烈且较局限,腹膜刺激症状不明显。但应注意,有时小肠穿孔,尤其是回肠末段穿孔,在伤后早期患者全身情况可能良好,而在数小时之后,会出现显著的腹膜炎症状,患者病情迅速恶化。其次,结肠穿孔,因其内容物较干,含细菌甚多,感染力较小肠为强,但刺激性较小。早期症状往往不显,可是感染的危险性很大。在诊断时,切不可疏忽大意。           二、重症:   穿孔较严重或多处穿孔,特别是伴有肠道其他病变者。症状多迅速出现:剧烈腹痛,恶心呕吐,体温增高,腹部压痛明显,反跳痛,腹壁强直,肠鸣音消失。X线检查:腹腔内有多量游离气体(单纯肠道损伤,腹腔内积气很少)。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增高。如损害严重或出血过多,患者则多表现有休克的现象。

  预防方法

  一、慎重选穴:   在治疗肠道病变所致的急腹症时,如急性肠梗阻、肠扭转、肠套叠等,应慎选腹部穴位,最好多取远道穴,如足三里、上巨虚等,或背部腧穴。其他肠道病症,组方配穴,亦须斟酌。         二、注意操作:   腹部穴位,以2寸左右的28号毫针为宜。火针和芒针不要用于腹部深刺,如用火针,只能用于浅表点刺。某些急腹症必须选用腹部穴位时(如急性肠梗阻用天枢穴、中脘穴等),针刺深度不可超过腹膜壁层。如无把握,可用斜刺、平刺透穴法等。

  倘怀疑有针刺损伤及肠道可能,或出现某些早期症状时,应严密观察,并作必要的检查,见微知著,及早防治。

  处理方法   一、单纯肠道穿孔,一般情况好者,如属轻症,无明显自觉症状者,可令其休息观察,根据情况,给以对症治疗;如穿孔较重,腹部已发生感染,但局限化者,可按腹膜炎非手术疗法,包括禁食、胃肠减压,退热,止痛,抗菌消炎,以及辅以全身疗法,如输液等。

  对以上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注意症情变化,如有异常,即采取相应措施。

       二、严重的肠道穿孔(包括多处穿孔)引起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或合并肠梗阻、肠扭转等症者,须立即转外科手术处理。包括切除坏死或损伤过重的肠段,进行牢固的缝合等。
胆囊穿孔   原因

  一般而言,针刺不易伤及胆囊,这是因为胆囊所在部位较深,体积较小,表面光滑而有一定张力以及前有肝脏等脏器覆盖等。

造成刺伤胆囊的原因约有下列几个:

  一、穴位原因:   正常胆囊,其形如梨,长约7~9cm,宽2.5~3.5cm。其体表投影位置一般在右侧腹直肌外缘和第九肋软骨交叉处。胆囊的腹膜包裹是不完全的,仅腹面和两侧面由肝包膜反折加以遮盖,其囊底暴露于上述交叉处。较易导致胆囊损伤的穴位:右侧期门、日月、不容、承满等。

  二、病理原因:   胆道梗阻或胆囊本身所存在的疾病(如结石、炎症、异物、肿瘤等),可引起胆囊内胆汁充盈,不仅可使其体积增大,而且常能使胆囊表面粗糙,缺乏相应的弹性和张力,容易招致针刺破损囊壁。同时,肿大的胆囊,其囊内压力明显增加,一旦刺破后,即可促使胆汁外流,穿孔处不易闭合,从而加重和促进炎症漫延。

  其次,肝脏肿大可使胆囊位置下移,胆囊本身病变肿大,都会造成体表投影位置变化,使涉及的穴位增多,如有报道针刺梁门穴导致胆囊体部贯穿性穿孔。

  三、操作原因:   针刺过深,特别是对胆囊肿大的病人来说,是引起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手法不熟悉,反复的提插捣动,不仅可以刺伤胆囊,还能导致囊壁多处穿孔。选用毫针过粗过长,也会增加胆囊穿孔机会。

  临床表现   针刺误伤胆囊,以胆囊穿孔多见。其损伤部位,常见于胆囊底部,亦有刺破胆囊体部;可以是贯通损伤,也可只伤一侧囊壁。胆汁外流引起不同程度的腹膜炎症状。根据患者的体质,胆囊是否有病变、穿孔的大小,胆汁外流程度,临床上分胆囊周围炎、局限性腹膜炎及弥漫性腹膜炎数种,程度上有轻重之别。

  一、轻症:   可有右上腹痛,并有压痛,可伴恶心、呕吐等。有的在24~26小时内不出现症状,故要注意观察。

  二、重症:   右上腹剧烈疼痛,压痛明显,反跳痛和肌紧张,全身可呈发热、脉速、呼吸浅快等中毒证状。特别是由于胆汁溢入腹腔,强烈刺激腹膜,渗出大量液体,降低循环血量,而易出现低血量休克。腹腔穿刺,多可抽出淡黄色胆液,有助于诊断:白细胞计数上升至1500/mm3以上,中性粒细胞增高。

  预防方法

  一、慎重选穴:   针前应了解有无胆囊及肝病史,检查右上腹部,如触及肿大的胆囊,最好不在此范围取穴。如为肝脏肿大,更应了解胆囊的具体位置。凡遇此类情况,对经验不足者来说,以远道取穴或左病右取为宜。

  二、注意操作:   局部取穴,即使是在肝胆正常的情况下也应轻刺浅刺,不可刺破腹膜。期门、日月等穴,临床上不易得气。我们的体会是,针尖可稍偏向肋骨缘,斜刺至触及骨面,再提插捻转,往往会出现满意的针感,但切忌大幅度乱捣乱插。如为胆囊肿大者,取用局部穴位时,宜选30号毫针,留针时间不可过长(一般为10~15分钟),并嘱患者保持原来体位,不要随意变动。取针后,可令其在诊室休息半小时,以观察有无不良反应。

  处理方法   根据针刺情况、临床证候、炎症范围及全身状态而采取不同治疗方法。

  一、轻症:   全身状况好,原无胆囊病变者,可采取保守疗法,卧术休息,并应用利气止痛,清热解毒的中药或消炎止痛的西药,必要时,禁食及胃肠减压,以及体液疗法,补充足够的水、糖、电解质及维生素等。

  二、重症:   一般情况差,全身中毒症状较重,或用非手术疗法不见好转者,均应不失时机转外科施行手术。轻者作缝合修补,严重者则须作胆囊切除。
胃部损伤   原因
  一、穴位原因:   鉴于每个人胃的形状和位置不尽相同,在不同的生理或病理状态下,如饱食或胃下垂时,有较大的变化,所以,其体表的投影难以固定。   较易导致损伤的穴位:上脘、中脘、建里、下脘;左侧的承满、梁门、关门等。   如中脘穴,可由于从肌肉深层经腹白线入腹膜腔,正对胃小弯中部。

  二、病理原因:   当胃扩张时,胃和十二指肠体积显著增大,胃壁变薄,内压增高,此时针刺腹部穴位,操作不当就有发生胃穿孔、破裂的危险。在慢性胃炎、溃疡或肿瘤的情况下,由于组织结构发生病理变化,针刺亦易造成损伤。

  三、操作原因:

  (一)针体过粗,刺之过深:临床所见,用芒针(一种特制的长针)治疗肠胃病时,发生刺伤胃的事故较多,往往不仅伤及胃的浆膜层、肌层,且可贯穿整个胃壁。

  (二)手法过重:大幅度的提插捻转,常常使损伤加重,穿孔部增大及多处穿孔。有一例针刺导致的胃穿孔性腹膜炎,术中发现胃部竟有四处针孔。

  临床表现   因针刺损伤程度和原有病变情况的不同,可分轻重二症。

  一、轻症:   一般为针刺损伤轻、穿孔小,而胃本身无器质性病变者。由于胃粘膜较厚且可移动,粘膜能自穿孔处突出,堵住孔口,使胃部内容物不能流入腹腔,即使感染也容易局限化。故在穿孔小,尤其在空腹情况下,腹膜刺激征和全身证状多不明显,仅出现腹部疼痛不适,局部有压痛、恶心、纳差等轻症。

  二、重症:   胃裂口较大,特别在胃扩张或饱食时损伤,胃内容物大量流出,引起强烈的腹膜刺激症状。加之胃部的血运较为丰富,穿孔时往往伴有出血。包括:剧烈的腹痛、呕吐,呕吐物含血液,腹部压痛明显,腹肌强直(尤以上腹部显著),肠蠕动音消失,肝浊音界消失。严重者,易发生休克。X线检查:膈肌下可积气。实验检查:白细胞计数升高(15,000~20,000/mm3)。

  预防方法   一、掌握针刺深度:   在胃部投影区的穴位针刺时,要掌握好针刺的深度,首先须体会不同肌肉层次的手感和反应。以胃区任脉线上穴位为例,局部解剖结构为:皮肤,皮下,腹浅筋膜,腹白线(此层主要在任脉线上,组织比较致密,血管神经分布很少),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层(脐以上此层不甚显著)和腹膜壁层。针刺深度应限制在腹膜壁层以上的各组织之中,此时即使未出现针感或针感不强,也只应在腹壁各层间缓慢提插捻转,或停针候气后,再行操作。根据我们体会,腹部针感特点是:当针尖入肌层后,即有沉重之感,略加操作,便现酸胀,如深刺至腹膜壁层,患者即感疼痛,呈向外放射样刺痛。医者手感,如针尖触及一坚韧之膜,不宜再深刺,可轻轻作小幅度提插,略略将针退出0.1寸左右。           二、选择适当针具:   在应用普通毫针能奏效的疾病,尽量不要选用芒针或粗针,特别是芒针,针身细而长,如果技术不熟悉,或者病人移动体位,不仅易刺伤胃,且容易发生弯针、滞针以至折针。临床上以28号2寸毫针为宜,过细则不易刺入。

  三、保持一定体位:   针刺腹部腧穴,以取仰卧位较好,不仅患者能放松腹肌,保持体位,医者亦便于施针,体会针刺深度和感应,正如《针灸大成》所云:“凡针腹上穴,令患人仰卧,使五脏垂直,以免刺患”。

  四、谨慎选穴操作:   在饮食时或急性胃扩张等情况下,尽量少选或不选腹部穴位,对必须选择的穴位,应严格遵守操作常规。在治疗胃溃疡、胃炎等疾病时,腹部穴的针刺手法不可过猛。

  处理方法   损伤轻,穿孔小,全身情况良好者,可令其卧床休息,注意饮食,必要时针刺足三里、上巨虚等穴,或内服舒肝理气、清热解毒的中药。如因穿孔渗出少量内容物,引起局限性感染者,则根据证候情况,采取禁食、胃肠减压、输液,并据感染程度给予抗菌素。

  穿孔大,内容物渗出多,症状明显及全身情况差者,应及早转外科进行手术治疗。包括探查腹腔,对损伤的血管进行结扎和缝合裂口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

主题

1706

帖子

6186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6186
6#
发表于 2020-3-27 12:09:35 | 只看该作者
<
6楼 盗天说:回5楼铁鞭01
感谢楼主
本帖来自安卓秘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111

帖子

163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1636
7#
发表于 2020-3-27 13:40:37 | 只看该作者
7楼 天天快乐说:
感谢楼主的分享
本帖来自微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

主题

919

帖子

374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744
8#
发表于 2020-5-30 23:04:21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8楼 大自在说:
感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7

主题

6975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7769
9#
发表于 2020-5-31 08:23:12 | 只看该作者
9楼 白开水。说:
支持一下。
本帖来自安卓秘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爱盲论坛  

GMT+8, 2024-11-16 12:22 , Processed in 0.06279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