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局通栏广告

爱盲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54|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30年前闺蜜神秘失踪,她横跨大洋寻人,

[复制链接]

444

主题

3404

帖子

882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882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6-11 22:03:4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醒着,做梦说:
英国报姐05/27,童年时的友谊既宝贵又易碎,但一样可以破镜重圆。
杰西卡·斯图尔特是一名加拿大独立音乐人,但她的很多作品却蕴含了日本元素。这得益于杰西卡小时候曾在日本生活过一年。
这短短的一年影响了她很长的人生,影响了她的创作方式,但最重要的是,日本有个她牵挂十几年的人,也成就了一段感人的寻人故事。十几年里,杰西卡常常会问自己一个问题,甚至会把这个问题写进歌里:——,福江她在哪儿?她还好吗?,杰西卡9岁时,她的父母被邀请去日本做一年的英语老师,她和姐姐被一起带到了遥远又陌生的国度。
他们要去的不是东京或大阪,而是长野县佐久市的乡下。90年代初,那里完全是农村,当地人都不怎么接触外地人,更不用说杰西卡一家金发碧眼的外国人。
由于调到日本工作的决定匆忙,杰西卡到那里时,一句日语也不会讲也一句都听不懂。但她还是被送进了佐久的乡村小学,和日本小朋友们一起生活。她知道自己是个异类,这让开学后的生活非常难熬。
她记得,由于自己的长相和其他孩子不一样,又长了一头金发,经常被同学们指指点点,还有的小孩会上手揪她的头发。
她听不懂他们的评论,但能感觉到,一些孩子似乎对她并不抱有善意。
在同学的恶作剧和对陌生环境的恐惧中,杰西卡预感,这一点一定会很痛苦。但她错了。
那天晚些时候,,一个小女孩走向被晾在一个角落里的杰西卡。女孩主动和杰西卡攀谈,,当然他们互相听不懂对方讲得是什么。靠着比划,拟声词甚至画画,杰西卡知道了女孩叫福江。
福江的出现让杰西卡倍感温暖,福江不会像其他同学一样排斥长相不同的杰西卡,,她觉得杰西卡很有趣,好奇关于加拿大,关于杰西卡的各种问题。而对于杰西卡而言,福江则成为她认识日本的钥匙。
两人每天都凑在一起聊天,杰西卡现在想起来,聊天内容常常是驴唇不对马嘴,但她们就是喜欢待在一起。
这让本来没有对日本之行没有什么期待的杰西卡,开始爱上了这个小乡村。
两个女孩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在一起玩耍。每天下课,福江就跑去杰西卡的教室找她,有时杰西卡会邀请福江去家里吃点心,一起看动画片,福江会用蹩脚的英文给杰西卡翻译电视里的内容。
杰西卡全家人都知道,福江是小女儿最好的朋友。杰西卡的生日,福江是最重要的客人。
有时,福江会带着杰西卡探索稻田,她在加拿大城市里没见过的稻田,教她在田野里抓青蛙和昆虫,在路边的小神社里捉迷藏。
"我们会进行小小的冒险,只是去探索我们想去的地方。",在每天在乡间的闲逛中,福江教杰西卡日文,杰西卡教福江英文,两个人都学的很快,沟通也越来越通畅。
但杰西卡也有些担心福江。在学校,她很早就注意到福江会被其他学生欺负。他们比对待自己还要过分地欺负福江,有时候丢她的书包,有时候会故意绊倒她,更多时候是把她当作透明人对待。
杰西卡当然不能忍受好朋友被霸凌,她自然承担了保护福江的工作,只要有人欺负福江,她就会上前和他们对峙。霸凌的人看福江有了帮手,也就收敛了很多。
两个人就用一种奇妙的方式守护着彼此。杰西卡说,福江就像她在日本的家人,她说杰西卡是上帝美丽的礼物。
就像很多电影里的情节一样,美好的情愫总会带着遗憾。一年时间到了,父母工作结束,杰西卡一家要回加拿大了。走之前,杰西卡和福江哭了好久,两个人约定,就算分开了,以后也要定期给对方写信,讲讲最近的生活。
两个最好的朋友,变成了热络的笔友,杰西卡以为生活就会这样持续下去。
但回国不到一年,福江就神秘地消失,没有任何征兆,也没有任何解释。
无论杰西卡再写多少封信过去询问福江的情况,都石沉大海,没有回信。是她的家人不允许给自己写信了,还是她有了新的朋友不想再和自己交流了?这些问题在杰西卡的脑子里盘旋,久久不能释怀。
没有人能轻松接受童年最好的朋友消失的事实,就算是时间,也只能帮助收起这份不解和痛苦,而不是彻底将它遗忘。
杰西卡试着遗忘,随着一天天长大,重新融入加拿大年轻人的社会。杰西卡忙于学习,有了新的朋友,甚至成为了音乐家,一年的日本生活在漫长的生命里是那么短暂,短暂到后来都鲜有人提起。
但与福江有关的回忆,已经造就了杰西卡的现在。作为音乐人,她写的很多歌都关于那短暂的一年,第一张单曲《消失的朋友》就是献给福江的歌。
已近不惑之年的杰西卡,偶尔还会想起她们在田间奔跑的场景。在越来越汹涌的四年里,她试着再次与福江联系,想知道她身上发生了什么。
但她找不到福江的社交账号,网上没有关于她名字的任何东西,没有任何她的痕迹。这让杰西卡更加恐惧。这几年,她加拿大的好友意外丧生,3个关系亲密的人也不辞而别,她越来越担心福江的下落。
30年前,福江走到杰西卡身边,30年后,换杰西卡奔向福江。
时隔三十年后,杰西卡首次踏上回日本的飞机。目的只有一个,找到福江,哪怕只是找到一些她曾经生活过的蛛丝马迹。
“我只想告诉她我没说出口的话,告诉她对我有多重要,她影响了我的人生,教会了我关于人性的美好。”,但寻人之路远比想象中的困难。佐久市的变化翻天覆地,村庄变成了现代化的城市,人口也膨胀到10万人。
杰西卡的第一个目的地就是两人的小学,她找到校长,期望能从对方口中得到一些线索。
校长遗憾不能帮上太多忙,但他找到了30年前杰西卡那一届的结业手册。
当看到“难忘的事”一栏里,两人不约而同地描写了一起度过的万圣节派对,杰西卡惊喜又感动,以前默契的时光仿佛一下子回来了。
由于校长不能提供更多信息,杰西卡陷入回忆,试图回想起福江的家在哪儿。童年,杰西卡发现福江虽然和自己无话不谈,但从不会邀请自己去她的家里做客,更没有见过她的家人。
后来由于杰西卡的坚持,福江很不情愿地告诉了杰西卡她家的地址。杰西卡找到后,明白了很多事情。那是小镇边缘一间废弃的棚屋。
那间屋子根本不能算“房子”,只是个简易棚。她才意识到,福江被霸凌是因为家里很穷。那些小孩说她肮脏,把她围到死角里嘲弄她,都是因为她住在这样的房子里。
当时,杰西卡感到震惊和不安,也,不想让福江因为家庭而感到难堪,她在被人发现前跑回了家里。心里只想着:“她并不脏。”,重新回到佐久的杰西卡承认,在她离开时,她最害怕的就是自己走后福江会再次被欺负。
她觉得自己就像抛弃了福江一样,没能和她一起长大。
这也是此行的寻人如此急迫的原因之一。
她在报纸上登了寻人启事,雇了私人侦探,但在当地都没什么收获。而且杰西卡的日语仍然只是小学生水平,为了更快找到线索,她去求助了和她学吉他的日裔学生。
在帮助下,她终于靠毕业手册上登记的福江父亲的名字,找到了一条2000年时注册过的家庭地址。
到达那里后,杰西卡的希望再次破灭。街道上的房子是崭新的,也就是说21年前的老房子早就没了,福江一家也搬走了。
幸运的是,在那条路上她碰到了以前村子里的居民,她们还记得杰西卡一家来教英语的往事。其中一位阿姨,帮杰西卡打电话到市政厅寻求帮助,一些电视台也前来报道寻人启事,一场全民找人行动开始。
在媒体的帮助下,市政厅先找到了福江的姐姐,对方愿意把联系方式给杰西卡(在对方不同意的情况下,政府部门是不能泄露隐私的),尽管拿到的只是福江姐姐的电话,但杰西卡已经激动得坐立难安,他的梦想就要实现了。电话接通,杰西卡的声音都在颤抖,她小心翼翼地问着:福江还在这里住吗?,半秒钟后,电话中传来了“是的”的声音,杰西卡的眼睛亮了,她忍着要尖叫出来的冲动要到了福江的手机号码。
但狂喜后,杰西卡又陷入了恐惧和愧疚。福江会不会过得不好,因为她回国的事怨恨她?,或者,会不会福江有了家庭,用她的智慧和坚强得到了精彩的人生,早就忘了她们短暂的快乐时光?,杰西卡说,不管是哪种结局,她都愿意承受。她只要能说出一直没有对福江说出的话就足够了。电话拨通了,杰西卡大喘着气,30年来从未如此紧张。电话通了:,“你好,是福江吗?我是杰西卡”,“你好,好久不见!”,“好久不见!”,几句寒暄后,电话挂断。杰西卡开始泪流不止,童年的情景在眼前交叠。30年后,她们又约在小学旁边的咖啡店见面。虽然电话里两人都很礼貌和克制,但听到福江的声音,杰西卡第一次有了夙愿实现的实感。
第二天的咖啡店里,杰西卡一眼认出了福江,两人相遇时只是拥抱。
福江说:“谢谢你还记得我”,杰西卡说:“我也是,我一直记得你”,福江并不知道杰西卡这么努力在寻找她,或者说,她并不相信会有人如此深的惦记着她。福江向杰西卡道出了断开联系的真相。
“你来学校之前,他们总在霸凌我,我为了躲避经常不去学校。”,“当你在我身边时,我可以放心地上学。”,就像杰西卡担心的那样,她们分别后不久,福江又开始被同学严重霸凌。因为实在受不了被欺负的痛苦。在那之后不久,福江就退学了。
而因为被歧视,霸凌,福江的自卑和消沉越来越严重。她开始抑郁,变得不想与任何人交流。那些杰西卡寄来的信,她既没有力气回复,也怕说出真相杰西卡会像那些同学一样看不起她。
福江没有忘记那段美好的岁月,她只是不敢相信,美好的事情也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杰西卡以为福江是神的造物,而福江心里,杰西卡是不可得的天使。
而当两人都得知这份友谊被好好珍藏时,仿佛30年的隔阂在几分钟之内消失。
福江和杰西卡的性格还是那么合得来,她们聊着以前剪得傻傻的发型,回忆一起去过的派对。
福江说,每年的万圣节她都会想念杰西卡。但一直因为自己私自断绝了联系,没有勇气再去联络她。
杰西卡已经不在意这些了,她听说福江现在很幸福,有个稳定的工作,有一个爱她的丈夫和两个可爱的孩子。
杰西卡日本之旅的最后,她们像高中生一样,去好看的甜点店打卡,在抓娃娃机上浪费钱,吃回转寿司,拍夸张的大头贴。
仿佛要补齐那些没有一起经历的时光。
当然,杰西卡知道,她们不可能再回到9岁,也不会像9岁时那样亲密无间,30年里她们有了完全不同的生活,有些事注定沧海桑田。
但最重要的是,,在人生浩瀚的长河中,她们都偷偷珍视着那段微小的时光,在彼此的记忆中占有一席之地。
杰西卡说:,只要我们还记得彼此,就是最好的事。
离开时杰西卡说出了她一直想对福江说的话:“你对我很重要,你影响了我的人生”。两人像30年前分开一样拥抱了很久。
像孩子时一样,福江和杰西卡再次成为笔友。但这次,她们的友谊没有就此停摆。直到现在,她们仍然经常联系。
就算无法回到闪闪发光的童年,至少未来还有彼此存在。

来自:掌上爱购商城APP点此下载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4

主题

3404

帖子

882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8822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1-6-11 22:04:1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沙发 醒着,做梦说:
英国报姐05/29,很少有人愿意谈论自己过世后,遗体将如何处置的问题,但这是一件无法回避的事情。
你有没有想过,如果有朝一日 你自己也离开这个世界,你准备为自己选择怎样的长眠之地?,埋入墓园,或是洒向江河湖海,抑或是在自己墓前种下一棵树木?最近,科罗拉多州立法允许人们选择一种更新型环保的方式,处理自己的“身后事”。
将人们的遗体不经过火化,直接通过特殊堆肥方式变成泥土肥料,真正的“土葬”。
尸体将会成为肥沃的土壤,化作春泥更护花。
第二年,新生的树木将破土而出,继续承载着无形的思念,承载着悲伤或者快乐的情绪,成为死者与生者之间持续的纽带。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对于喜爱这种丧葬方式的人来说,这与过往的千万年一样,是人与自然真正的融为一体。
生于斯,长于斯,归于斯。
来自尘土、化作尘土、归于尘土。
先说说科罗拉多这次通过的法案。
在开放这种丧葬方式之后,他们仍然考虑了伦 理问题之后,出于尊重作出保留、进行了一些限制:,在这片土壤上不允许种植可食用植物,所有种植出来的产品禁止销售,也禁止未经允许就合并多个人类遗体化为的土壤。
不过,对于选择这种丧葬方式的人来说,这些限制显然都不成问题。
这种“土葬”,和普通的土葬当然有很大的区别。
普通的土葬,是将遗体放入棺材(甚至可能会填入防腐液等化学物质)、埋入土地之中。
有了棺材的隔绝,尸体很难重新进入大自然的循环。
而这种新型的“土葬”,则是在特殊的“殡仪馆”,将尸体变为土壤之后,再做下葬。
目前,美国已经有了一家专门进行新型土葬的组织。
当逝者举行完葬礼,并且选择了这种归于自然的丧葬方式时,他的遗体将不会送往火葬场,而是被送入这个特殊的殡仪馆。
他身体内的非自然物质将会被移除,假牙、钢钉、心脏起搏器,而后,遗体将被放置在‘摇篮’里。
这是一个适宜微生物和细菌更好发挥作用的环境。
他们将调整温度到55度,提高含氧量,加入混合木屑和营养材料,让其更快速被分解。
整个过程大约需要一个月的时间,而最后,遗体将会分解变为大约0.8立方米的泥土。
(组织管理者Walt Patrick躺在‘摇篮’之中,示意其大小),与传统土葬、火葬相比,这样的新型土葬,将更为绿色环保。
这种方式只使用火化八分之一的能源,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也要少得多,更不会像传统土葬一样污染土壤、耗费土地资源。
因为千百年来,大自然一直是这样处理它所孕育的生灵的,殡仪馆所做的,只是将这个过程加速、并且进行消毒杀菌,确保土壤可以安全使用。
这样的方式,也只是“回归自然”而已。
在一个月过后,殡仪馆将会通知逝者家属,领取泥土(而不是骨灰)。
这样的土壤十分适宜植物的种植。
如果逝者家属选择将所有土壤带走、用于种植,大多数情况下都不需要太过费心。
种植鲜花,种植树木,种植任何逝者生前喜欢的植物。
逝者将化作春泥,一直为这些植物提供营养和肥料。
BBC曾经采访过新型土葬的支持者。
一位生活在西雅图的55岁艺术家格蕾丝·赛德尔说:,“火葬对于我来说太暴力了,即使已经死去,我依然不希望在燃炉中被烧掉。土葬则需要在体内填充各种化学物质,然后放入箱子埋在地下,我一直很确定我不想这样被安葬。”,当她第一次听到这种化为肥料、归于自然的新型土葬时,她立刻意识到,这种温和天然的方式,就是她一直以来想要的长眠。
她立刻联系这个项目的设计师,卡特丽娜·斯佩德。
而斯佩德,也同样是新型土葬的拥护者:,“我不想阻碍人们获得土葬和火葬,只要他们希望如此,那当然也很好。但我想要提供另一种选择—— 一种既环保又饱含深意的方式。”,“其他方式或难达到同样的效果:你死后新的生命得以萌发。这就是生命的轮回。”,在她看来,比起进入棺材,这是真正的入土为安。
“我喜欢做园艺,我喜欢在户外,我热爱尘土。在我看来,这是如此的温柔,是平静温和地长眠。”,“在温暖的土里渐渐回归自然,难道不是一种令人愉快的方式吗?”,“这就是我对这种的丧葬方式的理解,就好像是逝者的一个温泉体验。”,在大多数文化之中,死亡往往是一个禁忌的话题,不愿提起。
死亡意味着长久的分离,意味着感情的割裂和遗弃,意味着痛苦与哀伤。
但对于大自然来说,死亡,不过是生生不息之中的一环而已。
死亡与新生相互依存,是一种无声的浪漫。
生灵从自然之中汲取养分,又在走到长路尽头的时候,用死亡滋养更多的生命,化为另一片勃勃生机。
死生循环,轮回不止。
如果选择这样的方式回归自然长眠,在那些泥土之中再诞生的树木绿意,依然能够成为亲人和朋友寄托感情的持续纽带。
“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长成永恒。
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或许,这也是这种长眠最长久的浪漫。
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就像生命的延续,就像是无声的陪伴。
在年复一年、与日俱增的生机之中,死亡,也没有那么冰冷。
这份希望与喜悦,或许也是人类能够带给大自然最后的礼物。

来自:掌上爱购商城APP点此下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4

主题

3404

帖子

882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8822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1-6-12 09:03:50 | 只看该作者
板凳 醒着,做梦说:
英国报姐04/23,本周,加拿大魁北克的非洲友好联盟,,将‘罗莎·帕克斯奖’授予,去年9月28日病故的阿提卡米克族裔(魁北克原住民)女性,Joyce Echaquan乔伊斯·埃莎官,(右乔伊斯的丈夫替她领奖),罗莎·帕克斯,曾因拒绝为白人乘客让座被捕,庭上反抗败诉,后来与马丁·路德·金合作组织活动,被称为,“美国现代民权运动之母”,。
为什么一位加拿大魁北克的原住民女性,会在去世后得到与罗莎·帕克斯相关的奖项?,这个故事,与加拿大百年间种族灭绝北美洲原住民,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有关。
“只会性交的女人”,时间回到2020年的9月26日,因为腹痛,乔伊斯被蒙特利尔的拉诺迪耶尔地区中心医院收治入院。2014年开始,这位7个孩子的母亲,因为心脏问题多次就医。
(乔伊斯的丈夫和孩子们),因为法语水平不够好(魁北克省是加拿大法语区),乔伊斯和懂法语的家人想出用脸书手机app视频连线沟通的方法。不过,视频实际上是同步直播。乔伊斯和家人连线时,直播了自己就医的过程。
然而,她和家人怎么都不会想到,9月28日,直播连线的七分钟里,乔伊斯录到了至少,两名讲法语的医护人员,,反复骚扰辱骂,置她生命于不顾的可怕操作,。
视频中,乔伊斯痛苦万分地在床上呻吟,画面外的一位医护人员用法语骂道:“别犯傻了”,另一位指责她:“你的错误(健康)选择把自己害惨了,你的孩子们看到你这幅鬼样子会怎么想?”,更过分的还在后头,一位医护人员继续用法语骂道:,“你是个只会性交的女人,现在让我们来为你买单,蠢透了。”,言语辱骂之外,尽管多次担忧自己,对吗啡过敏有不良反应,几位护士为了“堵住乔伊斯的痛苦呻吟”,还是给她注射了吗啡。
直播录下视频后的当天,37岁的乔伊斯在医院去世。
这段乔伊斯被辱骂的视频曝光后,至少三名医务人员被开除,并在加拿大引发轩然大波和游行抗议。整个事件可以说是和去年六月,美国黑人被警察跪颈窒息而亡引发的抗议活动对标的加拿大版本。
事发后,总理特鲁多发表声明谴责:,“这是种族歧视里最严重的形式。”,而魁北克省长弗朗索瓦,虽然强烈谴责医护人员的歧视行为,却表示,:“她的死和系统性的种族歧视无关,是护士个人行为。”,无关?许多加拿大的原住民群体表示:“如果这都不算系统性的歧视,那什么是?”,原住民的血与泪,十七世纪,欧洲人开始在北美洲永久定居,带去了流感、麻疹和天花,对北美洲两百万左右的原住民人口是毁灭性的影响,比如抹去了掌握皮毛贸易的加拿大休伦族一半的人口,最后仅剩1万人左右。
这些人口被迫变少的加拿大境内原住民,被后来的学者统称为“第一民族First Nations”,,和因纽特人Inuit、梅蒂人Métis人构成了如今加拿大3759万总人口的3.8%。
18世纪人口开始骤减后,加拿大原住民的权力和土地进一步流失。中期开始,许多人沦落成奴隶,饱受虐待和饥饿摧残。原住民的长矛,终是无法对抗欧洲人的枪炮,,更为深重和摧毁性的苦难还在后面。1876年,加拿大国会推行《印第安法案》,对全境六百多个原住民群体从政府管理、土地使用、医保教育和保留地做了详细的约束,,国家层面上将他们打上了‘下等人’标签,。
18年后,修正案出台,规定原住民孩子们,必须入读由政府和教堂出资的保留地原住民寄宿学校。
表面上是“受教育融入加拿大社会”,实际上,长达102年的的寄宿学校系统,行的全是“抢孩子”的操作,酿成了无数惨剧。
15万原住民被抢的儿童,,强制关进寄宿学校,剪头发换制服,除了英语,自己部族的语言与文化一律被禁止,只能学习基督教老师教授的内容。
一位学生在1972年的出版回忆录里写道:“12岁那年,我被捆起来带走。学校的人说‘我们要让他成为文明人,所以应该给他一个文明的名字’,…最后我得到了这个白人(丹尼尔·肯尼迪)的名字。”,原住民女性受到的待遇也令人发指。2019年,加拿大政府公开《重拾权利和地位:原住民女性儿童失踪和被谋杀的最终报告》,揭露了百年间的残暴行径,比如,牧师教师性侵虐待女童,教会学校为了盈利强迫劳动为工厂输出劳力等等。
一位名叫Sue Caribou的50岁原住民女性回忆:“7岁时我被寄宿学校强制带走,每晚都被迫洗冷水澡,然后被强奸。学校里的传教士性侵了我7年,还叫我‘母狗’,只给我吃腐烂的蔬菜。”,提到腐烂的蔬菜,还要说一下加拿大政府在孩子们身上做的营养实验。
上世界40年代,主导制定加拿大营养标准政策的生化学家和营养学家Lionel Pett,对全加六所原住民寄宿学校的1000名学生,做了维生素片剂使用量试验。
他和团队明知儿童营养不良,却不做任何干预,反而将孩子们分为食用和未食用的组别,提取实验数据。
为了合理化这样非人道的实验,政府认为印第安人营养不良是因为种族问题,并非食物虐待:原住民天生比白人身体弱,吃了营养剂身体跟上了。
被性侵和吃腐烂蔬菜长大的Sue,只是十几万原住民“被抢”儿童人生的缩影。据加拿大真相与和解委员会估计,百年间有超过6000名原住民儿童,因为营养不良、肺结核、身体虐待等各种原因死亡。
这还只是记录在案的数字,真实的数字,远比这庞大。因为20世纪初的数据,原住民儿童入校后的死亡率高达30%-60%。无名的坟墓、失踪的孩童,在历史里被彻底掩盖。
被嫌弃的原住民的一生,到了上世纪60年代,“抢孩子“之风愈演愈烈,形成了被后来学者称为“Sixties Scoop 60年代挖人”的时期。
为了节约边远地区寄宿学校运营开支,,政府决定在孩子父母和部落并未同意且无法再探视的情况下,把孩子们直接送入加拿大、美国,最远到新西兰、澳洲等国的“非原住民中产寄养家庭”。
(“孩子等待中”),澳洲也在1905年-1967年间,以“同化政策”为名义,将原住民儿童从家中抢走,送入白人家庭和政府机构。
这些孩子被称为“Stolen Generations被偷走的一代”。
(“为这些孩子们寻找家庭”),加拿大原住民孩子们在学校,住在附近的父母至少还可以找机会探视,孩子们被抢走后,便是两万多个家庭几十年的割裂。这样的操作,持续到了上世纪80年代,整整三十年。
90年代初,随着这一批孩子们长大成熟,各种被性侵虐待,遭遇疾病的问题浮出水面。他们提告加拿大各省政府,“抢孩子”才逐渐结束。
1996年,萨斯喀彻温省关闭了全加最后一所原住民寄宿学校。
但一代又一代的原住民儿童,他们经历的苦难,远远没有终结。
因为百年间肉体与文化屠杀,原住民群体大多处在加拿大社会的底层。边远的保留地聚居区,没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40%的原住民人口生活于贫困线之下,连安全水源和健康食物都得不到保证。
21世纪的今天,发达国家加拿大竟然还会发生水源肮脏引发疾病的问题。
(原住民人口患上二型糖尿病的机率,是普通加拿大民众的两到五倍。),和贫困、疾病并行的,还有一代又一代间持续的精神疾病。除了高离婚率,加拿大媒体多次报道过,保留地居民的集体自杀危机。
2008年,时任总理哈伯道歉。2019年,随着《重拾权利和地位:原住民女性儿童失踪和被谋杀的最终报告》曝光,,总理特鲁多道歉,并在国家层面上承认“文化屠杀cultural genocide”。
“文化屠杀”的定义,让很多原住民不满,因为除了文化被抢被消灭,世代遭遇的身心创伤更加触目惊心。与此同时,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处理好原住民政策的问题,也让加拿大政府颇为头疼。
各个省内推行教育、提高就业率的政策时,总会有人出来扣“文化屠杀”的帽子。有的政客会说,原住民已经被抢走太多,失去太多了,再贯彻现代西式教育,会更加抹杀他们的身份。
不管教育,那么管管妇女儿童健康,又因为上世纪七十年代到2018年间发生的“胁迫绝育、降低出生率”事件,让相关政策里外皆不能服众。
胁迫绝育,是屠杀。推广避孕知识,也是屠杀。
最终苦的,还是夹在不同政治阵营撕x推拉,变成炮灰和选票资源的原住民。
那么,一百多年间被打上‘下等人’标签的原住民,最终从边远地区迈入加拿大社会时,会经历些什么?结局很可能就是最前面提到的,被说着法语的白人护士骂“只会性交的女人”,最终惨死的7个孩子的母亲乔伊斯。
了解完加拿大,以及文中提到的澳洲这些国家近一百年对待少数族裔的恶行,也就不难明白,为什么他们会对别国的政策指指点点。
(2008年,时任澳洲总理陆克文向原住民道歉),请问,公开道歉了,承认了,就可以挥手告别历史和遗留下的惨剧,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觉得自己是正义了吗?,究竟谁是文明,谁是野蛮,谁的背后是傲慢与心虚,昭然若揭。
本帖来自安卓秘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9

主题

5490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4043
地板
发表于 2021-6-12 10:28:44 | 只看该作者
<
地板 永燃之火说:回板凳醒着,做梦
我对加拿大的印象非常不好,甚至比对美国的印象还坏,虽然说加拿大和美国都是考验的国家,但是相比于美国,我内心更讨厌加拿大。
本帖来自安卓秘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9

主题

5490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4043
5#
发表于 2021-6-12 15:55:53 | 只看该作者
5楼 永燃之火说:
为啥知乎上对加拿大的评价这么好,我就这么讨厌她。
本帖来自安卓秘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爱盲论坛  

GMT+8, 2024-6-26 06:56 , Processed in 0.74218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