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盲论坛
标题:
炫富的周劼和沉默的“二舅”
[打印本页]
作者:
天涯过客
时间:
2022-7-27 22:56
标题:
炫富的周劼和沉默的“二舅”
B站一则《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的视频,成了现象级传播爆款。故事讲述了一位年少时意外致残的农村老人,如何与命运和解,在平凡的日子里展开他隐忍坚韧的半生。舆论褒贬不一,喜欢的人为之动容,不喜欢的批评这不过是一碗美化苦难的廉价鸡汤,故事背后的真实性也让人质疑。
与二舅同时刷屏的是江西周劼。作为一个受父辈庇护进入体制内的年轻人,他在朋友圈炫耀着一种全然不同的人生:家族长辈在体制圈里彼此照应,他这个后辈也沾光;买房跟买白菜一样轻易,一家人购置了6处房产、两个店铺;低调一点换个比亚迪开着上班吧,装朴素欧米茄也只在出去玩的时候戴戴,“20万一斤”的茶叶是炫耀,他常光临的那家茶叶店,好的茶叶最高6800元/斤……
先不论视频的真实度,如果把二舅当作一个符号的话,他和周劼,勾勒出的似乎是两个不同世界的图景,中间横亘着一条巨大的鸿沟。二舅身后的那个世界,是常见的,也是沉默的;是李克强总理2020年全国两会上说的“月均收入不足千元的6亿人”;是今年年初刷屏的“流调里最辛苦的中国人”;是上海解封时一则视频里困在这个城市却平静熬着的那些卡车司机……他们身处最底层,低到尘埃里,没有话语权,只有在别人的叙事里才得以被聚光灯照见,但他们依然用勤劳、坚韧书写小人物的自洽与尊严。这值得敬重。城市精英不必用自己的尺度去丈量这有多苦难,更不必评判他们的缄默和妥协。当不尽人意已经降临于生活,和解而不是对抗,是一种不失理性的止损,毕竟面向未来还有漫长的余生。
但是,我们要看见这个沉默而庞大的群体,看见横亘在二舅和周劼之间的那道墙。在一个社会中,每个个体的人生结果都不尽相同,这种不同是不可可避免的,有的人生来就享有城市的繁华,有的人终其一生也未能走出山乡。让人心生不公的是过程的不平等,是小人物无论多么勤勉努力,却依然固化在自己的原生阶层中,无法突破那堵墙时的无力。墙那边是周劼们的世界,一门多杰,裙带相依。这个世界的潜规则当然影响了社会的正常流动,让阶层进一步固化。当底层人因阶层固化而丧失向上的梦想,陷入幻灭和不公的集体情绪;当社会各阶层之间看不见彼此,失去了沟通和共情,这样的社会就像是缺了润滑油的机器而摩擦不断。
我们相信普通人有上上智,二舅就是这样的人,像他这样的人其实很多。他们为改善自己的生活一直在默默努力。我们要尊重和呵护这些最底层、最普通的人的上上智,给予支持而不是阻力,让他们安心,不失去希望,才算是对得起这份沉默的努力
本帖来自爱盲客户端
作者:
天涯过客
时间:
2022-7-28 11:55
近两天,大家的朋友圈都被“二舅”给刷屏了。这个并不复杂的故事,却激起了读者极大的共鸣。《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自7月25日在B站发布后,播放量一路攀升,登上B站全站排行榜第一名,短短一天视频播放量突破1600万次,成为上半年最火的短视频。
每一个互联网爆款的出现,必然是触发了人们的共情机制。“二舅”之所以能“火”,固然离不开视频创作者娴熟的叙事技巧和拍摄手法,也是因为“二舅”这个人物形象激发了人们对于远去故土以及家乡人事的记忆。近些年反映农村生活、文化的爆款产品不少,或多或少都有着类似的影子。一个本来可以跳出农门的“天才少年”,因为十几岁时被“赤脚医生”打针致残,人生轨迹至此不同,他一瘸一拐地自学成了木匠,半世孤苦,却始终充满对生活的热情和希望,不断地用爱治愈着他人。这样的人和事,似乎就是“我”幼时老家隔壁那个总是抽着旱烟笑眯眯的老汉,也仿若“他”远方叔伯中那个“特别有文化”的大爷……其实,“二舅”就是中国农民的一个缩影。读懂了“二舅”,就读懂了中国农民。
“二舅”善良达观,所以能释怀造成他不幸命运的误诊,收养宁宁,互助乡邻;他坚韧自强,靠着自学成才,不仅会木工,其他各种修理活也能玩得转。这是人物积极的一面。但同时,他也很沉默、坚忍,承受了生活给予的种种不公平,甚至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连残疾证都无法办理下来,只能在逼仄的空间中自我消化。这是人物让我们揪心的一面。
这两面都是中国农民的影像,是他们身上最典型的特质。肯吃苦、能包容、善谋生,正因为如此,千百年来,他们才能在一次次苦难的磨砺中始终屹立不倒,挺起了国家和民族的脊梁,浇铸了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崛起的庞大底座。他们值得被歌颂、被礼赞,被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去传唱。但是我们更不能忽视,他们身上的这种品质、这种精神,往往都与困苦、艰辛相伴随,是在逆境中被逼出来的选择,是不得不与命运妥协的无奈,或者说生存智慧。“如果可以岁月静好,谁又愿意披荆斩棘”。我们要看到这其中农民所作出的牺牲和奉献,更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让他们能活得更从容、更踏实、更有尊严。
“二舅”治愈了我们,那么谁来治愈“二舅”?在短视频的背后,更深的发问直抵人心。我们常说,农民是最好说话的,你给他一分,他就会还你十分。这既是农民淳朴的天性,也是他们的家国格局。但是全社会不能对此心安理得,不能因为农民坚韧、善良、老实,就无意识地忽视他们的权益;不能因过去如此,就在思维惯性中出不来,而对农民的利益有所懈怠。这不公平,也不可持续。
更重要的是,农民身上所蕴藏的那种强大的斗志和智慧,是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好比“二舅”,如果不是当年发烧后的那四针,“二舅”可能已经考上了大学,成为了一名工程师,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
往事不可追。“二舅”不愿意对过去抱有遗憾,但是我们不能不遗憾,而且还应牢记这份遗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未来更好地弥补上对农民的亏欠。客观而言,“二舅”的经历,既是城乡二元制的结果,也是时代打下的烙印。那个年代,因为农村医疗条件的极度匮乏,误诊、误治的事情并不鲜见,但这些“赤脚医生”已经是他们能够得到的最好医疗保障。今时今日,我们国家的整体实力已经有了很大提升,有能力反哺农业、支持农村。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重中之重战略的指引下,农民的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同时也要看到,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依然很大,农民还很辛苦,农村还很落后。就像短视频中所反映出的一些留守老人问题、残疾人士保障难题等,都亟待解决。这也更加凸显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紧迫性。
“二舅”的故事终会淡去,明天还会有新的爆款、新的热点。我们很庆幸,在这个注意力时代,有一位农民的故事能被这么多人看到,并激起共鸣。我们更期待,这种关注度能转化为对农民福祉和制度保障的更持久观照。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把我们的情怀与思考,都能聚合成更加可为善为的力量,真正帮助农民摆脱艰难、摆脱不易,让我们的乡土社会不再有“二舅”这样的苦和难。
本帖来自爱盲客户端
作者:
黑煤面子
时间:
2022-7-28 12:44
还真是什么人都有,十八大之后还敢吹,这回算把牛逼吹破了。
作者:
温故而知新
时间:
2022-7-28 12:50
标题:
回板凳黑煤面子
哈哈
本帖来自安卓秘书
作者:
天涯过客
时间:
2022-7-30 12:10
看见一个愈加“苍老”的乡村
近日,B站《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视频火遍全网。其中有一幕格外令人动容:
88岁高龄的“姥姥”,生活无法自理,多次希望一死了之。66岁的“二舅”身患残疾,仍在为了生计奔波,却毅然扛起照顾姥姥的职责。每当他出门,便将姥姥安置在他常常骑的那辆农用电三轮车斗里,他到哪儿,她就到哪儿。视频中说道,“66岁老汉‘随身携带'88岁老母,这个6688组合简直是‘酷'得要死。”
我们暂时无从知晓视频真实性到底有多高,但在不少人看来,“二舅”走红,恰因为他是中国万千农村的缩影。视频下方的评论中,挤满了年轻人对仍在农村生活的家人的思念,他们与“二舅”共享类似的时代记忆,也曾经或正在经历乡村的老年生活。
根据不久前公布的《2020中国人口普查年鉴》数据,全国农村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超过1.2亿人,与2010年相比增长约22.2%。
当“二舅”令大众看见这个沉默而庞大的群体,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愈加“苍老”的乡村形象。农村老年人的生存和养老问题,值得更多人予以关注。
01
农村老年人口规模经历了迅速扩大的过程。
在过去三次全国人口普查中,随着老年人口快速增长,农村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规模从2000年8556.8万人迅速增长至1.21亿人,20年扩大一半左右。
尽管过去农村老年人口超过城镇(包括城市、镇)老年人口的“倒置”现象在2020年七人普实现扭转--城镇60岁及以上人口比乡村同年龄段人口多了30万人;但进一步测算占总人口比重,农村老龄化程度仍远高于城镇:城市、镇60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比分别为15.6%和16.4%,而乡村这一比例则达到23.8%。
按照国际通行标准,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则为老龄化社会,超过14%就进入深度老龄化,超过20%将达到超老龄化。根据七人普数据,城市、镇、乡村2020年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分别为10.8%、11.8%、17.7%,乡村已先一步进入深度老龄化,且距超老龄化仅一步之遥。
中国社科院应对人口老龄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兼首席专家林宝曾在受访时指出:
老龄化对乡村的影响更为深远,体现在农村产业方面,老年劳动力因体力原因,将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下降;对新生产模式接受能力低,影响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数字鸿沟”还使其难以及时了解外部市场,加剧了调整生产的难度。
在不同地区,农村老龄化也呈现出明显差异。
在全国31个省份中,有7个省份乡村65岁以上老年人占比超过20%,且集中分布在华东和川渝地区。作为外出务工大省,川渝地区农民工一直是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力的重要来源。数据显示,即便在疫情影响下,2020年前5个月四川转移输出农民工达2378.1万人,居全国第一。
不过,在县域经济发达的江苏,农村老龄化问题同样突出。
整体来看,江苏老年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在全国排名第五,而具体到农村,该指标则高居全国第二。究其原因,曾有人分析指出,一方面江苏过去计划生育执行较为严格,另一方面大量年轻人仍然选择前往上海等发达城市工作。有媒体甚至采访发现,在不少江苏乡村,“60岁已经算是年轻人”。
02
留守在乡村的老年人,生活状态又如何?
《2020中国人口普查年鉴》揭示了农村老人的总体健康状况。在统计的1.18亿农村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中,健康或基本健康的大约有9900万人,另有超过160万老年人处于不健康的状态、但生活仍能自理,还有超过30万不健康老年人无法实现生活自理。
换句话说,“二舅”和“姥姥”的困境,也是广大农村近200万老年人面对的现实。正如视频创作者所说,在“生死”二字之间,他们正在“老病”的折磨中挣扎。
就不同地区情况看,存在健康问题的农村老年人,在东北和西部省份占比更高,这意味着这些老人将可能面临更大的经济负担和生活压力,对当地医疗卫生条件需求亦更为突出。
生理上的困窘已然令生活质量大打折扣,而心理上的困难,可能让老年人的生活状况更加“雪上加霜”。
《2020中国人口普查年鉴》专门对一人户老年人进行了统计。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中,生活在乡村且为一人户的有1852.8万人,在农村老年人中占比达15.3%。这两个数据在城市分别为1129.4万和16.5%。
进一步看65岁及以上老年人群体,独自一人生活的城市老年人占比下降至13.9%,而在农村,这一比例却进一步增加至17.0%。随着年龄增加,身体机能逐渐退化,更多农村高龄老人还要面对独自老去的事实。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守英曾提到一种农村老人情感联系被逐步“切断”的过程:
“以前,家里年轻一辈出去打工,孩子还留在农村,最起码老人还给孙子、孙女做饭,他还有存在感。现在这波出去打工的年轻父母,小孩小的时候就带在身边,到小孩上初中时,有一个人回来陪读,初中在镇上、高中在县城。”他指出,“这些切断以后,老人不是穷,而是极其孤单。”
从数据上看,在农村,“有一个60岁及以上人口的户”中,独自居住的老人从2010年24.2%增加到2020年40.2%;“有两个60岁及以上人口的户”中,仅夫妇两人居住的从41.9%上升至53.3%。
这可能是由于生活条件改善后,子女和父母实现分居;但另一种可能则是,乡村老年人与城市中子女的联系愈加疏远。
图片来源:摄图网_501337810
03
对于农村老年人来说,解决养老问题比城镇更为棘手。
更高的抚养比,令农村老年人很难纯粹依靠子女实现养老。2020年,全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抚养比(指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要负担多少名老年人)为19.7%,其中城市这一比例为14.6%,镇为17.3%,乡村则高达28.1%。值得注意的是,与2010年相比,该数据在2020年几乎翻倍。
老年人口占比较高的省份,同样也是抚养比偏高的省份。其中,重庆乡村老年人口抚养比高达44.6%,江苏、四川居于其后,该比例分别为39.8%和35.6%。
乡村有限的养老条件,使得老年人难以通过诉诸相应机构来得到帮助。
根据2020年11月一组数据,我国农村地区共有养老机构2万多家,养老床位共计仅194万余张。数量有限、分布集中,很难实现有效覆盖。
而对于需要长期医疗看顾的老年人来说,各地医疗资源又是否能够匹配?
从各省份乡镇医院床位数来看,四川以13.5万张居于全国首位,河南、湖南紧随其后,分别为12.2万张和10.7万张,总体呈现东多西少的局面;而从每万人拥有农村卫生技术人员数来看,浙江、山西、新疆分别以81人、70人、70人位居前三,而末三位江西、辽宁、重庆则仅有41人、37人、35人人,差距悬殊。
一边是难以时刻陪在身边的家人,另一边是尚不够完善的医疗、养老体系,乡村老年人要如何选择?
北京大学健康老龄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陆杰华指出,随着农村集体养老逐渐式微,家庭养老变成主流。虽然当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已经初具成效,但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等各方面因素,当前家庭养老依然是农村养老最主要的方式,社会养老占比较小,农村养老“未富先老”现象突出。
是否存在第三种方案,参照集体养老传统,重新利用农村的血缘和地缘来解决养老问题?一种基于农民守望相助的“互助养老”模式被提出。
在陆杰华看来,互助养老只能是现有养老模式和体系的一种补充。要让互助养老可持续,关键是要有一整套制度性设计。更重要的是,政府需要牵起头来,加大力度完善乡村养老机构和机制建设。
我们也希望,“二舅”带来的这一波关注,能为乡村老年人带来更多的改变。
原创 杨弃非 城市进化论
本帖来自爱盲客户端
欢迎光临 爱盲论坛 (http://aimang.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