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盲论坛
标题:
有哪些历史知识,说出来你自己都不相信?
[打印本页]
作者:
天涯过客
时间:
2020-11-8 00:43
标题:
有哪些历史知识,说出来你自己都不相信?
历史提问
有哪些历史知识说出来你自己都不相信?
比起历朝历代那些“奇特”的军事政治大事来,古代一些看上去不起眼的经济生活类典故,却也常叫人有“说出来自己都不信”之感。惊讶之后,更有多少回味在其中。
一、洋人种地太“费牛”
曾经有一段时间,“汉朝罗马谁强大”的话题,让多少中外“历史爱好者”们吵得口水满天飞。其实,这事儿只需要问一句话,就足以“秒杀”所有的争议——请问罗马那边,种地需要几头牛?
秦汉时期的中国,一个重要的进步,就是农业生产中的“费牛”问题。由于自春秋战国年间起,中国生铁冶炼技术的成熟,外加农具和农业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汉代的中国,已经实现了“二牛三犁”的生产模式——三个汉朝农民操纵两头牛拉犁劳作,就能完成“亩产小麦120斤”的强大产量。而在一千多年后,即11世纪的欧洲,英国的小麦亩产量,也不过70斤。
但对于秦汉同时代的欧洲人来说,最大的差距还不是亩产量,却是效率:当时的欧洲农业,既没有生铁技术(十四世纪才有),用的又是粗笨的“阿得犁”(没有犁壁),耕作效率十分低下。所以也只能“犁不行,牛来凑”。汉朝人“二牛三犁”完成的耕作量,欧洲人何止产量不在一个档次?更需要动用六至八头牛才可完成。直到17世纪,荷兰海员从东方带回了正宗的中国犁,欧洲农业才从此脱胎换股。至于之前?一直都是这般“费牛”操作。
“核心技术”带来的差距,“数一数牛”就很清楚。
二、“泡壶好茶”不容易
多年前的《新三国》的“正剧桥段”里,曾有诸葛亮给关羽张飞“泡茶喝”的搞笑一幕。但如果三国历史上真有这事儿,北方人出身的“关张二将军”,没准要吐得翻江倒海——三国时期的茶,可不好喝。
三国时代,确实是中国人“喝茶”风气越发热闹的时代,“饮茶”的习俗正从西南向北方扩展。无论对于诸葛亮还是刘关张来说,“喝茶”其实都是个新鲜事儿。但那时的茶,可不是今天的喝法——通常是把茶叶同葱姜蒜茱萸等掺和在一起,有时还要加上油水饱满的米粒。这么一堆东西“大锅煮”出的茶,其味道恰如唐朝人陆羽所说:“斯沟渠间弃水耳”,也就是“阴沟水”的味道。“暴脾气”的“关张二将军”真来一口?接下来的场面可以想。
也同样是从唐朝开始,中国人的喝茶方式,才渐渐正规化:当时还不是“泡茶”,而是“吃茶”,往往都是把茶叶蒸熟捣碎做成茶饼,“吃”的时候先把茶饼碾碎,筛去杂质后煎茶粉,中间还要加上盐姜薄荷等佐料。这种“吃法”,就是今天日本“抹茶”的前身。
宋朝时,“吃茶”又变成了“点茶”。茶粉不再煎了,而是放在茶碗里调成糊糊,加水后用茶筅搅动,让茶末上浮成粥面。极懂享受的宋徽宗,还把“点茶”形容为“疏星搅月,灿然而生”。好看是好看,喝一口却依然麻烦。
直都明朝年间,中国人的饮茶风俗,才完成最后一步:直接把炒青后的茶叶用热水冲泡,即我们今天熟悉的“泡茶”。这种简单方便的操作,终于可以“尽茶之真味”,却也是经过多少技术进步才终于实现。“喝茶”变“方便”的过程,亦是茶叶身价增长的过程,曾经“斯沟渠间弃水”的茶叶,从唐代起成了中国历代热销产品,茶叶贸易不但是历代王朝财政的“大头”,17世纪起更远销欧洲,以当时欧洲学者的统计:每一个英国人一年至少消费一磅茶。
这么简单一句统计,就是古代史上,多少财源滚滚。确实:“吃法”简单了,“吸金”自然也简单。
三、宋朝和尚卖猪肉
在多少野史迷看来,古来的寺庙该是“清修之地”,理论上应“不问俗事”。但北宋汴京城的大相国寺,从来都不这么想。整个北宋年间,大相国寺不但是“佛门圣地”,更是商业中心。其名下坐拥大量田产庄园店铺,单是其名下的店铺,就是“每一交易,动即千万”。每月的初一、十五以及逢八的日子都是“庙市”,整个汴京的商旅全汇集在此,简直是“四方珍异之物,悉萃其间”。但其中最奇特的一景,却是一常见行业——卖猪肉。
其实,“卖猪肉”这事儿,放在北宋也不算稀罕。和汉唐年间不同,猪肉在宋代已是重要的生活消费品。单是每天晚上在汴京城外等待验查的猪肉贩子,天天就得有上万人。买猪肉吃猪肉,早就是汴京市民的日常生活。但大相国寺的“猪肉消费”却最奇特:卖肉的居然是和尚。
荤腥不沾的和尚,居然操持起猪肉生意?还真是:大相国寺的高僧惠明,最擅长烹饪猪肉食品,而且每次都是大手笔,一做就是五斤猪肉。如此独家技术,也叫僧人们找到了商机,干脆成立了一个“烧猪院”,买卖火遍全汴京。宋真宗年间的名臣杨亿(抱怨宋朝官员工资低的那位),别看钱包不富裕,却常常牙缝里省出钱来打牙祭。吃得高兴了还给出合理化建议:“烧猪院”不雅,还是叫“烧朱院”吧,是为北宋汴京“金子招牌”。
庙里买卖,和尚卖肉,奇特一幕,却是北宋那如梦般繁华的城市商品经济,十分生动的缩影。
四、大米当水泥
古代科技条件落后,“建筑材料”也就成了大难题。没有现代水泥的情况下,怎样建成坚固的楼房道路?商周年间时,主要用“蜃灰”,也就是蛤壳烧制的石灰,量少又金贵,主要是修墓时才用。秦汉起又出现了“三合土”,即石灰、黄土、沙子混成的建筑材料,成本也是奇高。比起欧洲人用火山灰做“建筑材料”的景象来,古代中国显然没有这个“便利条件”。但从魏晋南北朝起,一种新的建筑材料脱颖而出——大米。
大米能当建筑材料用?确切说,这种“新材料”叫“糯米灰浆”,即用黄土加糯米加杨桃汁,就能制成坚固的“糯米灰浆”。宋朝人评价这种建筑材料“坚固如石”。而以国外许多学者的观点:中国的糯米灰浆,就是古代建筑材料的最高峰。
当然,虽然糯米灰浆好用,但从南北朝诞生起,它的应用并不广。由于农业生产条件的限制,历代王朝都没有充足的大米“做水泥”。直到宋代年间起,随着三季稻的推广和中国农业亩产的高速提升,“糯米灰浆”的成本门槛才越来越低。于是,也就有了一系列令现代人叹为观止的建筑奇迹。
比如建于宋代的泉州古塔,凭着“糯米灰浆”的加固,成功抵住了十七世纪初的七点五级地震。南京明代徐氏墓葬,由于采用了糯米灰浆技术,发掘时竟能扛住推土机的冲击。明代南京、商丘、西安、荆州等古城墙,同样都是糯米灰浆砌成,今天依旧巍然不倒,特别是荆州古城,因此有了“铁打荆州”的美誉。更值得一说的,还有明清年间的卢沟桥河堤与余杭大石塘,几百年的变迁里,这坚固的建筑一次次扛住风浪考验,护住一年年风调雨顺。
没有“火山灰”的中国人,埋头苦干的中国人,哪怕从土地的庄稼上,都能开发出“糯米灰浆”这样的神器。这种智慧造就的,不止是一座座伟岸的建筑,更是中华文明坚强的筋骨。
看懂这样的奇迹,就能看懂中华文明一次次在风暴里巍然不倒,欣欣向荣的奥秘!
本帖来自安卓秘书
作者:
我是白小白
时间:
2020-11-8 17:46
这些文人墨客你说可笑不可笑毛笔还是武将创造
本帖来自安卓秘书
欢迎光临 爱盲论坛 (http://aimang.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